垃圾箱提示语(共14篇)
2.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3. 垃圾桶――环保意识的工具。
4. 垃圾扔在地,羞耻写进心。
5. 举手之劳,资源永续的源泉。
6. 看着美丽的风景,看着洁净的环境,看着我渴望的眼。
7. 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
8. 垃圾入箱,文明健康。
9. 多一份自觉,多一份清洁。
10. 垃圾入箱,举手之劳。
11. 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12. 你需要优美的环境,我需要你的电池。
13. 今天你扔了吗?
14. 参与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家园,共创美好世界。
1. 学生在课前分组考察,运用拍照或填写考察表的方式记录校园中需要提示语的具体情况,发现提示语表达或提示语牌放置不当的问题。
2.学生收集提示语牌信息,分析总结其特点、作用、明确设计制作要求。
3.学生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明确设计提示语牌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提示语、语牌形式、材料、放置地点、字体、颜色、配图等等。
4.学生用草图或动手制作小样的方式完成整体语牌设计,锻炼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分析总结提示语牌的特点、作用、明确设计制作要求。
2.学生用草图或动手制作小样的方式完成整体语牌设计。
【活动准备与课时安排】
1. 活动教师准备
(1)准备提示语素材文件夹以及与之相关的图片素材和文字材料。
(2)准备材料:各种板材(吹塑纸、泡沫板、纸板、彩色复印纸等)。
2. 活动学生准备
(1)课前调查学校校规、校训和其他提示语的设置情况,并观察了解师生的在校行为。
(2)彩笔、尺子、铅笔、剪刀等学习用具。
3. 活动教学课时
1课时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教师谈话导入(5分钟)
(1)用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校园中有哪些不恰当的活动。师:同学们,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最近我发现了校园中的一种现象,看,他们把楼道当成了游戏的场所,这样特别容易发生危险,很不安全。你们是否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呢?(出示学生在楼道打闹的照片)
(2)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现象,都属于校园安全的问题,你还发现了校园中哪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呢?
预设:卫生方面,环保方面和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同学们,通过交流不难发现,我们的校园虽然美丽,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太美丽的行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秩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提醒大家呢?(板书:提示语牌)
(4)引导学生思考提示语牌的形状和能够见到提示语拍的地点。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提示语牌?能描述一下你见到的提示语牌什么样子吗?(预设见到的地点:公园、医院、小区等公共场所。)
(5)通过游戏了解提示语牌的设计意图,了解设计思路。师:看来大家已经关注到提示语牌了。设计巧妙的提示语牌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做一个“猜猜猜”的小游戏。我来出示提示语牌,你们来猜猜它出现的地点和设计的意图。看谁猜得准?
师:同学们,通过游戏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提示语牌可以像一股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这就是提示语牌的魅力。其实我们同学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个提示语牌。你们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板书:设计)
出示完整课题:设计校园提示语牌
2.活动实施
(1)初步感悟(15分钟)
问题:为校园设计制作一个提示语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
学生回答可能是没有逻辑顺序的,但是教师要从提示语和语牌这样两方面进行梳理板书。
预设板书:
(2)借鉴学习(5分钟)
A.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学习资料,其中包括一份提示语的汇总范例及部分提示语牌的设计小样。要求各小组结合黑板上的导图进行学习讨论,分析思考:提示语表达有什么特点?语牌的设计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B.请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继续补充完成思维导图。
预设1:提示语可能会表达很幽默、很委婉(请学生读一读幽默的提示语),使用了修辞方法等特点,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后,教师分别板书,并进行提炼,提高吸引力。
预设2:提示语牌可能会使用卡通形象。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卡通形象有助于自己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吸引学生视线的、更好发挥提示语的作用等,需要考虑学生的喜欢程度,卡通的正面作用,提示语的具体内容和放置的环境等。)
提醒学生,使用他人的卡通形象是不能用于商业用途的。但可以用于自己设计的提示语牌在校园中使用。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通过梳理,帮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向学生展示教师提前收集的一些提示语牌,要求学生欣赏并说一说设计中最引人注意之处。
C.学生交流
(3)设计制作(13分钟)
设计校园提示语牌,完成小样的制作
在小组内商量确定,结合自己发现的问题,从中选择一处来设计校园提示语牌,并在12分钟内完成本次设计。由于时间有限,要求各小组不必细致地勾画,采用文字说明,配图等方式来表达设计理念,完成小样的制作。
A.出示设计校园提示语牌活动的要求:
分工合作,巧用时间;
借鉴参考,不能抄袭;
设计新颖,合理用料;
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B.学生设计校园提示语牌制作小样,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5分钟)
A.小组汇报交流设计制作的校园提示语牌的小样。
B.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提示语牌适合什么年龄的人观看?与周围的环境(校园)是否搭配?提示语牌放在哪里起到提示作用?
C.教师小结。
3. 活动延伸(2分钟)
(1)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实践,你还想做些什么?(为社区制作提示语牌;同学校领导协商,张贴我们设计的提示语牌等.)
(2)提出要求:我们泉州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知名建筑,同学们可以留心观察,大胆实践,为这些地方设计一个提示语牌,做个有责任心的泉州小主人。
【教学反思】
《设计校园提示语牌》是一节六年级的研学课。本节课的内容来源于京版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总体有这样几点反思:
1.主题具有现实意义
本节课的主题并不是一个新的主题,它源于京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发现校园中存在的安全、环保、文明等方面的问题,并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制作一个提示语牌,发挥小主人翁意识。在设计制作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开展《设计校园提示语牌》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2.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的创作过程包含了与创造力的培养相关的技巧。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策略,可以辅助教师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为了充分发挥这两者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便更好地完成本次设计制作校园提示语牌小样的任务。首先,在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简单了解提示语牌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要完成本次实践活动任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从语牌、提示语两方面进行梳理。接着,教师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交流,结合思维导图,分析思考提示语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提示语牌设计上值得借鉴的地方。然后,再次进行全班交流,不断丰富思维导图,提示学生对设计的任务,以便更好地完成本次任务。因此,在本机课的设计中,思维导图贯穿始终,充分地发挥了思维导图的工具性作用。
【专家点评】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的“社会环境”。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学校情况、参与学校各种活动,一方面便于树立其小主人翁的意识,另一方面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进入社会,并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力、生存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活动产生于需求,一是学校管理需求,二是学生教育需求,三是社会文明公德建设需求。其中以学生教育需求为核心,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引导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他们作为学校主人分内的事了,因此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学生在活动中由受教育者转变为自我教育和教育者。
本活动注重在学生设计前的规划活动,在做事之前先想想要干什么,要准备什么,要做事的顺序是什么,要考虑哪些因素,分析一下哪些因素是变化的,哪些因素是不变的,哪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哪些因素是不可能控制的等等。
活动规划环节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成败,又因为学生受到知识、能力、见识的影响,他们在设计前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是接到任务后没有目的地将提示牌的位置安放在自己想安放的位置,或没有确定针对哪个具体的问题点;有些提示牌设计过于复杂,让人看不明白。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提示牌的展现形式上,而忽略了提示牌的信息内容及摆放位置。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开始设计制作前,充分分析提示语牌的设计的主要相关因素,明确其中的重点和层次关系。接着,教师通过资料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通过优秀的提示语牌资料,弥补学生相关经验、知识不足,为他们进行设计制作活动打好基础。同时,将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有效地将设计规划与设计要点融合在一幅图中,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
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在创作过程中既体现了小组的合作性,又体现了小组及个人的创造性。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成为活动延伸即社会实践、服务的重要资源。
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分组考察,运用拍照或填写考察表的方式记录校园中需要提示语的具体情况,发现提示语表达或提示语牌放置不当的问题。收集提示语牌信息,分析总结其特点、作用、明确设计制作要求。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明确设计提示语牌需要考虑的问题。用草图或动手制作小样的方式完成整体语牌设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内容与含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十八道试题中有九道试题有“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要求。其中浙江卷为“含意”,对“材料内容”一般没有异议,但对“含意”的把握存在诸多分歧与争议。也有人撰文谈及“含意”问题,比如针对学生的刊物《中学生阅读》曾登过指导性文章,也只是个别老师的阅卷臆测,并非高考阅卷场上的共识。
广东省阅卷组在阅卷时做了如下阐释:作文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该是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概括。“内容”如照片与欣赏方式、照片与保存记忆;“含意”可以指上位概念或同一上位概念下的其他同一层次的相似事物,如科技与生活方式、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体验;又如书信和电子邮件与情感传递等。
福建阅卷组强调紧紧抓住关键词“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并理解其喻意,这里的“喻意”即可视为“含意”。在对“含意”的阐发和操作上,2010年山东卷阅卷组的阐发和操作极为妥当。
当年高考材料只有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阅卷组在阅卷时首先明确材料的内容是:人生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光明和阴影”是材料的中心意义。“光明”指人性当中高尚、善良、正面、积极、理想化的方面;“阴影”指人性当中的弱点、不足、反面、低俗的方面。
题目含义据此定位为光明与阴影构成人性的复杂。进而扩展为:人生由成功与失败构成;人生由顺境与逆境构成;人生由幸福与苦难构成;人生由幸运与挫折构成;人生由圆满与残缺构成;人生由光荣与耻辱构成;人生由公正与自私构成;人生由善良与邪恶构成;人生仕途是通达与坎坷的……
这样对题意的理解和阐发,就增强了阅卷的指导意义。
感悟和联想:“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还是“进行感悟和联想”
材料作文的写作离不开感悟和联想,在参与评分细则的讨论与制定时,笔者多次发言,在写作这一复杂的心智活动中,感悟联想孰先孰后,难以截然分开,但似乎“联想”在前,“感悟”后之,更为妥当。
对作文题的一些要求语,很多人都以为是“公理”,认为个个考生“你懂的”,其实很多人并不“了了”。笔者纵览多年多省市阅卷实录,唯有山东卷对“感悟与联想”做过阐释:“联想”就是对身边现实人生进行联系和展示;“感悟”要求对现实人生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解剖,揭示其规律,并表明自己对这种揭示的态度。从对此的阐释中,联想更侧重感性,感悟则强调理性,孰先孰后似已确定。
但我们纠结的是前置与后置。如2014年山东卷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4年湖北卷则为:“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这一要求的前置,唯有山东卷,其他均为后置。在措辞上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进行感悟和联想”这是写作路径的指示,将你对材料的感悟和联想写下来,连缀起来,成就你的作文。而山东卷则为“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如此“对材料的联想感悟成了写作之根之据”,对材料进行感悟和联想,由你的感悟和联想作为“由头”写作文,进而演绎成了“不确定多话头”的话题作文。而事实上材料作文写作的依据是所提供的材料。
天津、福建、湖北和辽宁卷也有类似的话语,都是置于材料之后。四川卷“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辽宁卷“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天津卷“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福建卷“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浙江卷“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都没有出现“根据”这一字眼,因此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角度与视角:从审视和解读材料出发
角度是审视材料的出发点或着眼点;视角是行文过程中作者选择和处理素材的着眼点。首先一则材料有多个审视和解读的角度,如正与反,如整体与局部,如主要与次要,如中心与边缘,如事件与人物(叙事性材料)等,其次角度有优劣,广东阅卷组长陈妙云教授说过“虽然在过去的评卷中我们没有区分角度的优劣,但无论如何,新材料作文的角度是有优劣之分的”。其三,角度有准有偏,所以有的省份阅卷时提出核心立意,如山东卷;有的省份提出精准立意,如重庆卷。2014年十八道作文题,全部都有对“角度”的要求,大致分为四类:自选角度(上海卷、天津卷、广东卷、福建卷、湖南卷、湖北卷)“自选一个角度”(四川卷、北京卷、江西卷),选好角度(课标卷Ⅰ、全国课标卷Ⅱ、大纲卷、浙江卷、安徽卷、辽宁卷)和选准角度(重庆卷、山东卷)。 “自选角度”,其言外之意是材料的意蕴丰富,有多个切入的角度;“自选一个角度”,是针对考生行文而言,避免意多乱文;“选好角度”一是确定不飘忽游弋,二是关乎优劣;“选准角度”是针对考生中普遍存在着角度选不准的现象而说。与众不同的是江苏卷,其要求是“选取角度”,这样的要求,等于没要求。对于“角度”要求的细微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新材料作文考查方式的不断探索”(赵静宇),此言得之。
高考命题中从未出现过对“视角”的要求,“视角”是高考备考指导中提出的,如新颖深刻、小巧灵活等。
抄袭与套作:抄袭应是刚性要求,套作失之于软
“抄袭与套作”按说不必写到字面上,成为显规则、显要求和硬规则,只需在阅卷时成为潜规则、潜要求即可,世风如此,很是无奈。考前诚信承诺书签订,关乎人品;高考杜绝抄袭,涉及文品。有人说“套作和抄袭”是话题作文的弊病之一,材料作文已经全面占领高地,但并没有规避此风。十八道试题三分之二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采用新材料作文之初,有纠偏的作用,在实际阅卷过程中“抄袭”只要验明正身的,一般痛下杀手,大砍大伐,笔者非常赞同。对于疑似抄袭和套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阅卷现场,阅卷老师谁也不想找麻烦,所以吃不准的有经验的老师也不会提交。不过近年“抄”风颇盛,全抄、半抄、串抄。看来不爱学习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
材料与话题:材料作文中话题作文的痕迹
在一次教研会上,有位专家说2014年十八道试题全部都是材料作文,在形式上,的确是这样,但在这些命题中依然闪动着话题作文的影子,笔者还很恋旧地把它们看作话题作文,至少是话题作文的变式。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如2014江西卷: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限定与排除:文体的限定与排除
高考作文命题走过了由限定文体,到放开文体,再到限制文体的过程,由定到放到限,既符合国家大势,也符合教育发展小势,更符合写作教学的实际。由于诗歌这一特殊文体的特殊性,加之高考特定的环境与阅卷的特殊要求,“诗歌除外”的限制和规定是有其理由的。近年对文体限定最死的是江西卷和福建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限定不是问题,问题是文体的说法,新课改至今已过十个年头,我们口口声声要体现课改精神,从“记叙文或议论文”的限定上,可见我们一条腿仍深深地陷在旧体制中,“记叙文或议论文”类似的概念早该摒弃,新课标写作体系亟待确立。
2.文明餐饮,洁净家园
3.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
4.未来人类的文明,将是绿色文明
5.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6.你需要优美的环境,我需要你的电池
7.红蓝黄绿要看清,垃圾分类
8.红橙蓝绿,垃圾也可添美丽!
9.更细致的垃圾分类,更多彩的生活
10.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11.垃圾分类,和谐广州
12.文明餐饮,洁净家园
13.养成文明餐饮习惯,减少餐厨垃圾
14.请不要乱扔我,我会污染环境!
15.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
16.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17.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
18.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19.垃圾要分类,生活变美好
2. 垃圾儿女要分家,安居乐业靠大家。
3.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4. 疲惫仅为暂时,健康才是永久。
5. 带来欢笑,带走垃圾。
6. 提高社区的品味,从垃圾分类开始。
7. 垃圾入桶,文明环境。
8. 未来人类的文明,将是绿色文明。
9. 人人喂我,我为人人。
10. 用好你的手,垃圾不要留。
11. 果皮箱的功能:装垃圾的容器。
12. 向你们致敬——具有环保意识且身体力行的人士。
13. 一纸一屑煞文明,一举一动显文明。
14. 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我们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
2.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
3.今天随手你乱扔,明天将住垃圾村。
4.今年到处扫,家乡干净了;高兴来相看,家乡更美了。
5.洁净为了地球,地球为了洁净。
6.捡起一团纸,你捡到的是一种快乐;丢掉一片果壳,你丢弃的是一种美德。
7.捡起的不是垃圾,是生命。
8.回收要做好,新年没烦恼。
9.环境整洁,春风得意。
10.环境保护,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11.还一片自然环境,保一片温馨家园。
12.花儿总是美好的,环境总是会影响我们的,请将环境变成美丽的。
13.护我家园,爱我中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14.关心你我他,爱护垃圾更到家。
15.给子孙后代留一片净土。
16.给世界带来美丽,给自己带来愉悦。
17.干净=除去%的垃圾+%的努力。
18.多栽一棵树,少用一张纸,让地球更美丽。
19.多一份自觉,多一份洁净。
20.丢弃的是文明,捡起的是美丽。
21.丢弃的是美德,捡起的是文明。
22.地球是蓝的,而不是白的。
23.带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带来时刻爱卫生的文明。
24.大桶换小桶,垃圾不落地,世界更美丽。
25.从小事做起,还子孙蓝天白云。
26.从小事拯救地球。
27.创建洁净永嘉,从垃圾不落地做起。
28.不要让“我们”的脸上留下污点。
29.不随手乱扔垃圾,美丽的世界便会永存。
30.保卫永嘉从我做起,垃圾垃圾,马上消极。愿我们协助起来,拒绝垃圾,呵护健康明天。
31.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32.保持洁净,人人有责。
33.清除垃圾,从行动做起。
34.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乱丢垃圾。
35.生活垃圾不乱扔,否则将住垃圾村。
36.多一分自觉,多一分洁净。
37.文明天春,幸福城市。
38.美丽XX梦,文明生活情。
39.一个讲文明的人,就是一个心灵美的人。
40.垃圾“永”远不落地,文明“春”天新演绎。
41.礼让三分,和谐十分。
42.垃圾不落地,环保更给力。
43.同的XX,共同的文明!
44.和谐XX魅力无限,文明城市精彩有约。
45.碧水蓝天美丽XX让您留连忘返,鸟语花香文明城市让您眷恋不舍。
46.文明行动,和谐你我。
47.文明天春,从“心”开始
48.垃圾分类处理,XX更加美丽。
49.环境卫生一小步,美丽XX一大步。
50.垃圾不落地,全民践于行。
5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文明天春。
52.礼仪为砖,忠孝为瓦,品德为梁,文明为基,筑成美丽的XX家园。
53.演绎文明卫生正能量,展示美丽XX新形象!
54.留影留景留微笑,不留垃圾在地上。
55.明天春,你还没行动吗?
56.美丽新XX人人爱,垃圾不落地更精彩。
57.垃圾落在地,地球不美丽。
58.垃圾落地时,首先着地的是您的素质。
59.垃圾落地人人厌,爱护环境大家夸。
1 纠错性反馈的分类
Lyster和Ranta (1997) 在“纠错性反馈与学习者领会”一文中区分了六种形式的纠错性反馈。即显性纠错, 重铸, 诱导, 澄清要求, 元语言信息和重复。从学习者和对话者是否就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进行的磋商这一角度, 可以将诱导, 澄清要求, 元语言信息和重复归为形式协商或提示。重铸是指教师对学生含有一个或多个错误的表达部分或全部的改述, 因此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巩固旧的语言知识, 也可以让学生从反馈中获取新的语言知识。提示或形式协商, 是指教师用各种提示信息促使学生输出语言, 因此有助于学习者巩固已内化的语言知识。两种隐性反馈中, 重铸界定为提供输入型反馈, 提示界定为促使输出型反馈。
2 近年来提示和重铸研究
2.1 重铸的有效性研究
自90年代后重铸的研究成为国际二语研究中的热点。在课堂环境中, 重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反馈方式。重铸之所以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 主要是由于其在教学中的普遍性和实用性。二语研究者普遍认为, 重铸是一种隐性负面性反馈, 原因是重铸中没有明确的信号表明错误,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重铸既是正面证据, 也具有纠错功能的负面证据。
从教学意义上说, 重铸具有既关注意义又提供正确语言形式的双重功能。教师在重铸的同时较少打断交流过程, 较少威胁到学习者的自信心, 教师得以将重心放在课堂任务上。因此, 在重意义的课堂教学中, 重铸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反馈方式。研究表明重铸会对二语习得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为重铸使学习者注意到他们的中介语和目标语结构上的差异, 通过对中介语和目标语进行认知比较, 重构中介语系统, 促使学习者在交流中更注意语言形式而不是把注意力从意义上的交流转向语言形式的讨论 (Long, 1996, 2007) 。但同时很多研究者指出重铸的纠错功能存在迷糊性, 因为学生受语言水平的限制, 也许觉察不出老师的改述看成对自己错误表达的纠正, 而把老师的改述简单的看成对自己话语的简单的重复。所以重铸式纠错的功能和是否提供负面证据都与其明晰度紧密相关。尽管重铸有很多理论支持, 但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重铸比其它反馈方式更有效。
2.2 提示的有效性研究
Lyster认为在一些话语语境交际或基于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提示可能比重铸更有效。提示提供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机会;促使学习者短暂地将其注意力从语言意义转向语言形式;巩固已内化的语言形式;让学习者有机会检验并纠正他们关于目标语的一些假设。Swain (2005) 认为在纠正语法错误的时候, 提示可以帮助学习者注意到他们的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 从而促使学习者将注意力从语言意义转向句法形式。Lyster和Ranta认为在学生被促使输出后, 他们会处于一种检索阶段, 从而重新分析他们某种程度上以内化的语言形式继而纠正错误的中介语。
提示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技能习得理论进行解释, 此理论中二语学习被认为是语言知识从陈述性阶段到程序性阶段, 最后发展到熟练的自动的语言行为。学习者语言知识在陈述性阶段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使用短时记忆对语言知识进行习得;在程序性阶段, 即语言知识转变成语言行为的阶段,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并运用长时记忆把所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成语言交流所需的程序性知识。获得了程序性知识后, 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减少反应时间, 减少错误率, 从而使语言表达得流畅自如, 几乎没有错误出现, 在此过程中提示起到核心的作用 (Lyster, 2007) 。因为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中, 提示通过促使学习者输出, 从而巩固已内化的语言形式继而协助学生从陈述性语言阶段到程序性语言阶段。促使输出型反馈之所以比提供输入型反馈有效, 是因为思考和自我纠错都会加深学生对反馈的印象, 从而促进二语的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关于“生成效应”结果也显示在纠错过程中, 学生主动参与要比被动接受记忆更深刻。
3 重铸和提示对二语发展的作用
重铸和提示均被认为是交际性课堂中有用的反馈方式。它们的教学意义基于一种假设即反馈不仅促使意义协商而且使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Loewen和Philp (2006) 认为, 相比于显性纠错, 重铸和提示节省时间, 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所以这种反馈方式不仅可以纠错还能在以意义为目的的课堂上促进相互理解。尽管研究者对提示和重铸有效性均持肯定意见, 但哪个对二语发展更有效还具有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重铸更有效因为同时提供给学习者负面和正面的语言证据, 而提示只能提供负面证据;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重铸的模糊性导致学生不能领会, 因此只有在引起学习者足够注意的时候重铸才有效。Lyster (1998b) 强调, 除提供正确语言形式之外, 重铸也有非纠错性的语篇功能, 比如说确认或添加一些信息。重铸的双重性也使得学习者很难注意到其真正的目的, 所以他们有时候仅仅把重铸看做是对交流内容而不是交流形式的反馈。
Lyster (2004) 认为, 不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而通过诱导使学习者做出正确反应的反馈要比重铸更明确更符合认知习惯。Long (2007) 对此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尽管重铸具有模糊性, 但是有证据显示在母语和二语的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获取足够的重铸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他认为提示不提供正确的目标语, 所以只有知道正确目标语形式的学生才能获益。在对获取新知识和展开旧知识作对比后, 他进一步认为提示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而不能获取新知识。Long还指出对于那些本身不知道正确目标语形式但被促使输出的学生来说, 提示这种反馈方式是相当令他们尴尬的, 因为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公开他们不知道正确目标语的事实。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研究都关注提示和重铸对第二语言发展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即时反应。否则在一些表面来看二选一的目标语比如法语名词阴阳性和英语物主代词的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立即修复。但实际上这种纠错仅仅一种机械性重复, 不存在对语言输入的深加工, 更不存在语言知识的习得。
4 结束语
对于重铸和提示如何影响第二语言发展, 将来的研究需要着眼于重铸和提示的内部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并且对习得作用的考察不仅仅要看学生的即时接纳, 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习得了该语言知识是否能自发使用该语言知识。只有教师了解了这些有效的特征, 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加以利用, 使学生的中介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oewen S, Philp J.Recasts in adults English L2classrooms:Characteristics, explicitness, and effectivenes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6 (90) :536-556.
[2]Long M.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6.
[3]Long.Problems in SLA (M) [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2007.
[4]Lyster R.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mpts and recasts in form-focused instruc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4 (26) :399-432.
[5]Lyster R.Ranta L.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7 (19) :37-66.
在人教版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文章的中间部分或结尾常常会插入一些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在教学中具有导向性,具有教学价值。仔细研究,我发现教材编排的提示语包含着如下几种类型:(1)理解词语,品味感受,如“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等;(2)句段欣赏,推敲写法,如“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3)深层领悟,挖掘主题,如“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4)动笔实践,习得语言,如“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设置这些提示语的目的何在?一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指明方向,落实学段目标;二是对教学进行指导,对教师研读教材进行提示;三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以提示语为支点,提高阅读能力
1.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文中的提示语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是一个有效手段。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文中提示:“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一提示,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1)学生朗读此段,问:蟋蟀与别的昆虫对住宅的要求有什么不同?(2)抓住“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弃去毫不可惜”,比较蟋蟀与别的昆虫对待住宅的不同态度,以此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3)读文思考: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引导学生朗读下文,深入理解其住宅的特点。
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关注提示语,告诉学生该用什么方法阅读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同时,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语文能力。
2.对比感悟,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
围绕提示语学习课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点知识,学会一种方法,拥有一种能力。如学习《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如下活动:
提示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请一名学生读去掉了第一句的第三自然段,说说自己的发现。(2)总结:“坚固”总结了前文,“美观”领起了下文,把赵州桥的特点自然地连接了起来,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3)思考:把“坚固”和“美观”的位置换一换行吗?对比读一读,相互交流看法,总结:坚固比美观重要,但美观也不能忽视。(4)用“不但……而且……”造句。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中段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教师要利用提示语,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思辨,在比较中思考,在感悟中交流。这样,在持之以恒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学会了思考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3.循序渐进,学会思考
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提示语是一个有力的支点。它是学生自学的得力助手,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提问,明白该在什么地方问。(1)课题质疑。在《燕子专列》中,学生问:“燕子会飞行,为什么要坐火车?”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理解了“专列”这个词,如果他认真研读课文,会找到答案的。(2)字词探究。《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位学生在读到“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时,问:“‘裸露’是什么意思?”这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却是读懂村庄变化的过程的关键。(3)刨根问底。《她是我的朋友》中,学生提出:“小男孩为什么在输血时抽泣呢?”学生对输血这件事并不了解,他会接着问:“输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不断追问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智慧只有在相互碰撞中才会迸出动人的火花。学生在感悟中所提的问题、所发现的问题,都围绕着课堂教学展开,具有研究价值,对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1)抓关键,感受人物形象。在《中彩那天》,针对“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那K字用橡皮擦过”等文字,学生提出了问题:“在擦过的K字中,能看出什么?”“在擦掉K字时,父亲在思考什么?”在深入体悟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之后,一个讲诚信、守信用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感受到了父亲的人格魅力。(2)抓实质,引争议。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能浅尝辄止。
关注提示语,研究它,用好它,可以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感悟。在品词析句,交流阅读感悟的互动对话中,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了阅读能力。
2、垃圾入箱,文明健康。
3、多一份自觉,多一份清洁。
4、垃圾入箱,举手之劳。
5、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我们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
6、回收废电池,创造美好家园。
7、爱护环境你我他,举手之劳靠大家。
8、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
9、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10、要是你把垃圾乱丢,无视我的存在,我生气了,这次真的生气了。
11、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容呵护绿色家园。
12、垃圾入桶,文明环境。
13、垃圾桶――环保意识的工具。
14、垃圾扔在地,羞耻写进心。
15、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
16、积极参与废电池回收。
17、你随手丢的不仅仅是垃圾,也是公德心。
18、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19、爱骑行爱环境,请勿随意丢弃饮料瓶。
2. 参与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家园,共创美好世界
3. 治理“白色污染”建设绿色家园
4. 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
5. 你需要优美的环境,我需要你的电池
6. 红蓝黄绿要看清,垃圾分类
7. 红橙蓝绿,垃圾也可添美丽!
8. 更细致的垃圾分类,更多彩的生活
9.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10. 垃圾分类,和谐广州
11. 文明餐饮,洁净家园
12. 养成文明餐饮习惯,减少餐厨垃圾
13. 要使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
14. 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15.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16.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份美丽
17. 就算是扔垃圾,也能小窥操行之高低
18. 感激你的关照,我寂寞的心如沐东风
19. “我是垃圾桶,垃圾往里投”
【关键词】提示语 切入点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基本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一旦审偏写脱,即使所写的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采飞扬,也会被打入“冷宫”。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写脱题,但空洞无物,泛泛而谈,抓不住立意的重点,很难把文章写得深透。作文这块失分严重就成为必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审题立意造成的。
好的作文,“口子要小,挖掘要深”。新材料作文是话题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杂交,其中它与旧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提示语。关注提示语是审准题,立新意的一个关键。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大一新生王文韬开学报到时,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份特殊的行囊—和父母签订的一份数额为1.6万元的借款协议。王文韬说,这份协议对自己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时刻提醒自己勤俭节约,珍惜父母的劳动。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份父子借款协议有点无情无义,但实际上却充满着温馨的亲情。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意识,就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部分同学们的立意有以下几个:①眼见不为实;②挫折;③鞭策;④感恩;⑤立志;⑥节俭;⑦独立(写国家民族独立的重要意义)。这些立意实际是脱题或偏题,只抓住材料中的一鳞半爪,没有整体、全面地看材料,变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审慎地分析提示语,选好切入点,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一、议论性的提示语,往往确立了立意的方向
像上面的材料,这件事涉及到两方面的人,第二段就是议论性的话,这段话实际上是对父母的教子方式的肯定,孩子的健全人格、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立身处世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立意的主方向就是父母该怎样爱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从这一角度写就容易写深写透。同学们的立意有:①与责任偕行;②且放孩儿闯四方;③道是无情却有情;④爱孩子,则为之计深远;⑤有一种爱叫放手;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强、责任,与真正的爱紧密联系起来。这些角度吃准了材料,开口又小,就能挖掘出深意来。
二、列举性的提示语,提示了写作的范围,可供写作者选择,更容易找到一个讨巧的角度
例如: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赢了;2001年7月13日,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们赢了;2010年广州申办亚运会和上海申办世博会,我们又赢了。“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耀。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城市如此,一个人也如此。赢的方式有很多,有让人钦佩的,有让人不齿的;“赢”的意义也不一样,“赢”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一个“赢”字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根据上述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示性的话中有几个关键的词语,“赢的方式”“赢的意义”“赢的感受”,实际上列举了“赢”的三大范围,如果不缩小“包围圈”很容易写成扩写,或者写得很泛。如果你有“赢”的曲折经历,可以选择记叙文写赢的过程中的五味杂陈的感受,一定写得情真意切。如果从“赢”的意义上,可以说得到一种认可,是一种荣耀,一种超越。从“赢”的方式(怎么样才能赢)来写就很多,如①爱拼才会赢;②坚持才会赢;③自信才会赢;④团结才能赢;⑤心态好才会赢;⑥注重细节也能赢;⑦赢要赢得有道(即要赢得光明磊落)。
这些角度当然可以选,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有的角度还是很宽泛不容易深入,会变成蜻蜓点水的议论,有的容易落入窠臼,变成一种宿构,如从“赢的方式”写就很容易变成这样。聪明的同学能从“赢”的其他内涵上挖掘,如“赢”让人联想到对手,就是在与对手的较量中战胜他。但有时候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这样就可以从“赢自己”这个角度写,战胜自己就是一种超越,是从赢的意义上写,角度就与一般同学写的不同,避免“撞车”,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还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写“怎样看待赢”,有些看起来没有获胜,但也是一种赢,这种赢超越了胜负、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名利,达到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虽败犹荣。有些同学写到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在裁判不公,引起全场观众唏嘘声不断,使得比赛中断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宽容大度示意观众安静,使得比赛顺利进行,他没有获得奖牌,但在观众心目中他是最棒的。不仅在体操比赛上,还是在人格上、在精神上他都是金牌获得者。还有同学写到一次乒乓球比赛中,中国的刘国正对德国名将波尔,一个很关键的球,是擦边球,裁判没有看见,刘国正也没有看见,裁判判波尔胜,如果这样比赛就结束了,波尔就是冠军。但是波尔却示意裁判这是一个擦边球,比赛得以继续,后来刘国正反败为胜,获得了冠军。波尔虽然没有获胜,但赢得了观众,赢得了一种精神,一种超越比赛输赢的精神,那就是对对手的尊重,对比赛的公正、公平的维护。还有同学写到北京奥运会女子十公里游泳比赛中南非单腿“美人鱼”娜塔莉最后没有获得奖牌,但她战胜了一些肢体健全的对手,战胜残疾,更重要的是她战胜了自己。选这个角度去写不是更容易写得深入吗?是不是比写“爱拼才会赢”等更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
三、抽象性的提示语,提示作者要从精神层面去挖掘,才能写出深刻的文章
例如:自古以来长辈教育子孙:“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稳”,母亲教育儿子“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站立,不仅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意气,一种大气凛然的尊严。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这则材料提示语是:“站立,不仅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意气,一种大气凛然的尊严”。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重心应该落在后面。有的同学写交警站着值班,写父母站在家门口等自己的孩子回来。虽然不脱题,但很表面,题材不新鲜,写不出深刻动人的文章来。如果从精神、意气、尊严这个角度写,写“站立“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不畏强权、恶势力威武不屈的意气,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摔倒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也可以从姿势不是站立的,但灵魂却是站立的,这个角度也是很不错的,如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下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坐在轮椅上,面对不法分子抢夺祥云火炬死死护住火炬的金晶。他们虽然没有站着,但却反映出一个民族知错能改的勇气,维护国家尊严的大气凛然的精神,这样的民族才是伟大的,能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从这些角度来写不是就能写出深刻,大气的文章吗?
当然,提示语给我们的提示还不止这些,它是我们选择切入点的最重要的“抓手”,所以我们应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审慎地分析,审准材料,写出角度新颖、分析透彻、立意深刻的文章就不是难事了。
2. 废物,宝物,一息之中;垃圾,资源,一念之间
3. 地球是我家,垃圾分类靠大家
4. 适量点菜,餐后打包,倡导绿色消费
5. 垃圾要分类,生活更美好
6. 就算是扔垃圾,也能小窥操行之高低
7. 感激你的关照,我寂寞的心如沐东风
8. “我是垃圾桶,垃圾往里投”
9. 女士们先生们,假如你们有货色要丢,我盼望成为你们注目标焦点
10. 我是垃圾暂住的地方,不要让他到处流落
11. 本景区的所有垃圾必需到咱们这里办理正当的出境手续
12. 给垃圾选一条循环利用的路,给人类谋一条和谐发展的路
13. 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
14. 各类与箱配,变废为宝贝
居民们:
请根据分类垃圾桶的标识,进行分类,分类垃圾桶分别是:
有害垃圾桶
电池、墨盒、灯管、油漆、玻璃垃圾桶
可回收垃圾桶
其他垃圾桶
厨余垃圾
硒鼓、过期药品
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暖瓶、旧玻璃饰品
较洁净的报纸、信封、账单、纸质包装盒等、废报纸及纸板、塑料瓶塑料玩具、塑料包装袋等塑料制品、废金属等
盛放厨余果皮的垃圾袋、废弃纸巾、尿不湿、清洁绘图、污染较严重的纸、塑料袋
【关键词】启发性提示语;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37-03
【作者简介】董荣森,江苏省怀仁中学(江苏无锡,214196)教师。
启发性提示语是对波利亚提出的“元认知提示语”在数学教学上的补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元认知提示语对学生进行启发外,还可借助认知提示语进行启发。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明确指出:第一,必须理解题目;第二,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到直接的联系,需考虑辅助题目,最终找到解题方案;第三,执行方案;第四,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解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启发性提示语来审题,认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深入分析条件中的各个元素,在复杂的记忆系统中找出需要的知识信息,建立题目的条件、结论与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为解题作好知识上的准备;其次根据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启发性元认知提示语来寻找解题思路,探索解题的途径,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尽可能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类型,选择最优解法、最佳解题方案,经检验后作修正,再确定解题计划;再次将计划的所有细节实实在在地付诸实践,通过与已知条件所选择的根据作对比后修正计划,然后着手叙述解答过程的方法,并且书写解答与结果;最后回顾反思,在求得最终结果后,运用启发性提示语来检查并分析结果,探讨实现解题的各种方法,研究特殊情况与局部情况,找出最重要的知识,将新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由启发性提示语转换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文字浏览和在思想上的一掠而过,而是对每一个对象的意义、性质、不同对象的关系的深入思考与探究,特别是能否转化为其他的意义与关系。这些思考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贯穿于上述所有问题之中的。这是用于数学解题最基本的思考方法,当然不是万能的方法。
一、“启发性提示语”在理解题意中的应用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表示第一阶段的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如何利用“启发性提示语”来理解题意,需明白,深究是对题意的深究,转换是将形式转换。然后思考如何深究、如何转换。对“它”进行思考,从而真正明确“它”的本质意义。
【案例1】已知A,B是椭圆 + =1上两点,F2是左焦点,AB中点到准线距离为 ,若AF2+BF2= ……①,求椭圆的方程。
【分析】
(1)它是什么问题?求什么?
解析几何问题,求椭圆方程。
(2)有哪些材料?已知①中的两点在椭圆上,A,B怎么表示?
设A(x1,y1),B(x2,y2)。
椭圆的基本量是什么?
椭圆方程带参数a,半长轴为a,b= a,c= a,e= 。
AF2+BF2表示什么?
A,B到左焦点的距离之和。
线段AB中点怎么表示?还能怎么表示?
设M(x0,y0);x0= ,y0= ……②
左准线怎么表示?M到左准线的距离怎么表示?
左准线方程:x= = ……③
M到左准线的距离为x0+ = ……④
(3)有哪些工具?怎么运用这些工具?
椭圆的第一定义:AF1+AF2=2a,BF1+BF2=2a……⑤
椭圆的第二定义:
=e= 化简得AF1= x1+a……⑥
=e= 化简得BF1= x2+a……⑦
(4)这些工具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利用?
中点M的横坐标x0有②④两种表示,因此可以联列得x1+x2=3- ……⑧
由①⑤得AF1+BF1= ……⑨;
由⑥⑦得AF1+BF1= (x1+x2)+2a……⑩;
再由⑧⑨⑩可得 = (3- )+2a,解得a=1。∴椭圆方程为x2+ =1。
【反思】利用启发性提示语仔细地对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对象逐个理解、表示、整理、寻找联系,包括过程中出现的新对象,要在理解题意的同时,基本得到问题解法。当然对提示语的掌握也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断领悟,就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二、“启发性提示语”在拟订和实施计划中的应用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的第二阶段中的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尝试,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第三阶段的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其中元素的关系。深入地分析并思考题目叙述中的每一个符号、术语的含义,从中找出习题的重要元素,在图中标出(用直观符号)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并试着改变一下题目中(或图中)各元素的位置或表达形式,看看能否有重要发现。尽可能从整体上理解题目的条件,找出它的特点,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题目。仔细考虑题意是否有其他不同理解,认真研究题目提出的目标。通过目标找出哪些法则同题目或其他元素有联系。如果在解题中发现有你熟悉的一般数学方法,就尽可能用这种方法的语言表示题目的元素,便于解题思路的展开。
【案例2】(2011年江苏高考题)已知1=a1≤a2≤a3≤a4≤a5≤a6≤a7,a1,a3,a5,a7成等比数列,公比为q,a2,a4,a6成等差数列,公差为1,则q的最小值为 ?
【分析】
(1)这是一个什么范畴的问题?求什么?
是一个数列问题,奇数项成等比数列,偶数项成等差数列,求公比q的最小值。
(2)有哪些材料?表示什么?
1=a1≤a2≤a3≤a4≤a5≤a6≤a7,a1=1各项依次递增不减。
(3)有哪些工具?a1,a3,a5,a7成等比数列,公比为q,它还能怎么表示?
a3=a1;q=q,a5=q2,a7=q3;a2,a4,a6成等差数列,公差为1,它还能怎么表示?
a2,a4=a2+1,a6=a2+2;1=a1≤a2≤a3≤a4≤a5≤a6≤a7还能怎么表示?具体化1≤a2≤q≤a2+1≤q2≤a2+2≤q3……①还缺什么?缺少a2,q。
a2有什么性质?1=a1≤a2,q有什么性质?怎么表示?由①1≤a2≤q,要使得q最小,则1=a2=q,将其代入①得q3≥3 q≥ ,所以公比的最小值为 。
三、“启发性提示语”在解题反思中的应用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中第四阶段的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同时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案例3】已知函数f(x)= + (a>0)是偶函数,求a的值。
【分析】
(1)已知什么材料?已知条件偶函数,理解题意“它”是什么?怎么表示?
(2)问题是什么?求a的值。a是什么?a是参数。f(x)是什么?与自然函数、分式有关的比较复杂的函数。
偶函数是什么?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f(-x)=f(x)。
本题中, f(-x)和f(x)分别是什么?怎么表示?
f(-x)= + ,
由f(-x)=f(x) + = + (a- )(e - )=0,
从而得出a- =0,又a>0,所以a=1。
【反思】(1)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结果)?
可以检验,当a=1时,f(x)=e + 满足f(-x)=f(x),此时f(x)为偶函数。
(2)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
特殊化法,由f(x)为偶函数得f(-1)=f(1) + = + a=1。
(3)你能不能把这个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
对于解决求含参数的问题,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定义法,运用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定义得到一个恒成立的等式来求解;二是特殊值法。
【垃圾箱提示语】推荐阅读:
“创意垃圾箱”征集活动07-16
环保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垃圾分类创意口号05-26
生活中的垃圾垃圾的分类及处理09-07
垃圾发电09-07
垃圾处理09-21
垃圾分类试题09-24
垃圾10-22
校园垃圾10-22
垃圾处理协议10-28
综合实践教案《垃圾》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