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体会(精选13篇)
——高2014级语文备课组
赵光凯
一、新课程新在何处 1.新在教材
(1)编排体例新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新的课标教材。全套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块,其中必修课教科书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选修课教科书则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统编写。这种都遵循了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点的独特新颖的编排体例,是以往教科书所不具备的。
(2)选文较为新颖,注重体现文学性特点。
旧教材的有些文章带有“左”的痕迹,一些复杂的说明文、议论文缺乏美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新教材在选文时,除保留了历代名家的名篇之外,三分之二的旧内容被更换,新课文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在对外国文章的选取上,旧教材过多地选择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方面的文章,而新教材则多方位地借鉴了像卡夫卡的《变形记》、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雨果、海明威的作品在新教材中都可以看到。在选择古代作品上,更加关注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感情、艺术和文化内涵。总之,新教材格外注重文学教育,在必修课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到总量的60%,较之旧教材,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3)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增加文化内涵,强调探究性学习。为了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新教材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如流行文化、汉语成语、新词新语、文化寻根、影视文化、文化常识、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语言交际等,这些问题既是时代的热点,又突出了文化意味,还与学生的语文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而这些内容正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以上是我在与旧教材的对比中,对新教材的一些粗浅的感观。诚恳地希望语文界的同行能与我交流,帮助我提高认识。2.新在设计思路
(1)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2)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4)必修课程:按模块分类。(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几个方面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发展打下基础。必修课可在高一全学年及高二上的前半学期连续的五个阶段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从文学与应用角度编排
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3.新在目标达成
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二、教材处理
(一)必修课程 A.阅读与鉴赏
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解决一阵子,放眼一辈子。传承文明、精神补钙、基础扎实、能力提升、能够应试。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5.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6.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7.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记笔记、写美文、搞摘抄、会思考、关注社稷苍生、注重合作学习互相切磋、整合语文能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B.表达与交流
解放学生的眼,让学生会观察;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会说;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能写;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善思考。提高时间、空间,让学生语文素养能够提高,受益一生!
(二)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课程,选修课内容和名称可由各校自定。尽量用好选修教材,以便帮助学生拓展、积累、提高!
三、我们的做法
(一)继续落实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一样应该成为新教材语文教学的重心!识记、理解、分析和综合、鉴赏评价、应用是多年来高考没有动摇过的能力考查范围,而诸如语音、字形、成语、文言考查、背诵等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常抓不懈的语文教学内容。不管高考如何变化,基本的考点不会太变化,大方向应该还是稳定为主!
(二)写作不可耽误
新教材的写作体例还是遵从由记叙文到议论文的训练模式,而且,每一个训练模块都与学生的认知、审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相联系,一举几得。建议宜按照教材体例就行写作训练,加强学生自评自阅训练!
(三)课后的梳理探究
这部分内容一样是教学要求的主要内容,内容涉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交际运用、自然、社会、生命、艺术等等,要讲解学习,也要训练复习。
(四)名著导读
这属于知识面拓展与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提高的内容,对名著的阅读、解读、品读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写好读后感,适当交流,期末也要考!
(五)用好统编资料 《名师教案》和“达标检测”是我们自己的土特产,扣教材很紧,也符合我们学校自身特点,适宜好好运用!晚练题可以适当编一些!可以适当延伸,多补充文言文,课本这是薄弱环节。教材在变,我们以不变应变。主流的教法、考查的的方向、语文的要求大体一个样。教材在变,我们还要以变应对变。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结构的转化、写作要求的转变都应该能够应对变化,变中求进!
一、由“牧羊犬”到“领头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 请记住教师也是“一只羊”。这就告诉我们, 教师不再是具有权威的“牧羊犬”, 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领头羊”。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师生具有平等的地位, 不再是“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原有学习模式。这一点,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 大多数教师已经注意到了, 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但是, 有些教师为了不做“牧羊犬”, 在放弃了教师权威的同时, 否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堂上呈现出放任自流的大讨论, 漫无边际的拓展练习。这种过犹不及的局面, 更令人担忧。
因此, 要明确的是:教师是一只“领头羊”。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是知识的化身, 学术的权威, 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正如羊群中的领头羊一样, 它并非羊群中的霸主, 而是羊群的“引路羊”。它知道哪儿离水草最近, 哪儿可能面临狼群的威胁。它既对羊群中的兄弟姐妹呵护有加, 又对调皮的离群的同类予以帮助。
我在讲授《窦娥冤》时, 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于窦娥的反抗精神, 及“窦娥为什么要在临刑前指斥天地鬼神”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试讲时, 主要以教师的引导分析为主, 为学生补充了封建神权思想的介绍, 讲解了窦娥由于现实的黑暗而觉醒反抗。没想到学生的反映木然, 在接下来[滚绣球]曲牌的朗读中, 始终找不到感觉。第二次, 我进行了调整, 让学生自主讨论, 找出窦娥的冤情———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我适时地加以引导, 与学生一同回忆窦娥的遭遇,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现实的黑暗与不公正, 还有学生提到:“指斥天地鬼神, 是窦娥在绝望中的呼喊。”一时间对于窦娥的冤情感同身受, 在朗读中自然真情流露。
可见,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融合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应发挥引导、组织、促进学生学习的“领头羊”的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 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对话, 真正视学生为自主发展的主体, 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与其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引领他们主动地发现知识、建构知识, 同时还应主动调控课堂教学的过程, 调节学生的兴奋点,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根深方能枝叶茂———强化文本意识
所谓的文本意识, 就是注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所要达成的情感意愿、主题思想及喜怒哀乐。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依托文本阐发议论, 一切从文本出发探究讨论、拓展延伸。
目前, 有一些语文课流于形式, 盲目去追求形式上的翻新、出新, 却忽视了文本意识。一味地引导学生游离文本, 海阔天空, 去发表一些偏激乃至错误观点。其结果是文本主旨没搞清, 又被其枝节琐碎的问题所冲淡, 一节课下来, 给人的印象或是一堂政治思想课, 或是一堂综合活动课。例如, 有一位教师讲授《白雪公主》分析“新王后”这一人物形象时, 学生甲说忌妒之心人人都有, 新皇后忌妒白雪公主很正常, 并没有错误。学生乙说人是发展的, 白雪公主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子, 谁说得准呢?教师对此或无置可否, 不了了之, 或凭空引导, 脱离主题。实际上, 学生上述两个问题都游离了文本主体, 这种没有中心的虚无讨论, 并非新课改的初衷。
又如, 师:我们学习了《孔乙已》与《范进中举》两篇课文, 同学们对比一下, 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范进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目标, 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 孔乙已是堕落、无骨气、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弱者。
师:你说得真好, 有独到的见解。
其实在这里, 学生误读了文本, 文本中体现的范进在追求功名过程中的虚伪、圆滑, 学生并没有注意到, 而老师未加纠正, 却给予表扬。
在《窦娥冤》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习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的现实意义时, 我也踏入了脱离文本的误区。例如, 师:同学们,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她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生:她希望人们了解她是冤屈的……
师:那她为什么要让楚州大旱三年呢?
生:说明她冤屈深重……
学生说来说去, 就是在一个“冤”字上绕圈, 达不到教师预设的效果, 主要是由于没有深入阅读文本。课后, 我进行了调整, 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 然后再思考三桩誓愿的现实意义, 并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这样学生很快就把握了主题, 生成了预设的效果。
学生回答:发下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时, 窦娥说“等她四下里皆瞧见”, 她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发下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时, 窦娥说“六出冰花滚似绵, 免得我尸骸现”, 她希望上天能了解她的冤屈, 用洁白的雪证明她的清白。发下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时, 窦娥说“官吏每 (们) 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 她是想让上天惩罚邪恶的官吏。
因此, 教师决不能追求表面形式化的讨论拓展, 应该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 抓住关键句子, 点拨学生, 避免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
三、多媒体是把双刃剑———用好多媒体课件
1.“锦上添花”莫成“画蛇添足”———切勿滥用多媒体
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记忆材料以视觉加工为主, 他们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知识, 加之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因而多媒体教学的流行是势不可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能制作出较好的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决非传统教学手段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 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特别是公开课更容易踏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例如, 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 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 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 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 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 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公开课上, 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 似乎“有声有色”, 热热闹闹, 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在教学《窦娥冤》时, 为了增加课堂生动性, 我起初也安排了越剧选段《斩窦》的欣赏, 搜集了大量的戏曲《窦娥冤》的图片, 还加入了蒲剧电影《窦娥冤》 (斩窦娥) 片断。但是当学生投入地欣赏之后, 仍难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朗读[滚绣球]时仍显苍白无力。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听得如痴如醉, 甚至于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 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看到的只是些纷繁芜杂的漂亮图片和影像, 却难以获取重要信息, 导致主次不分, 重点难以突出。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 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而不是相反。“光看不练假把式。”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或影像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这并非否定了多媒体的作用, 而是需要教师仔细斟酌选取材料, 选择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影音材料。因此, 在《窦娥冤》教学中, 我删去了多余的图片资料, 把越剧选段《斩窦》作为课前欣赏, 但是保留了蒲剧电影《窦娥冤》 (斩窦娥) 片断。在学生观看电影片断时, 就不会眼花缭乱, 而是全神贯注, 实现了“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的教学效果。
2. 预设与生成的桥梁———灵活巧用多媒体
老师们常说, 一堂好课是生成的。我们似乎认为, 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甚至, 不少人在评课中拿“预设”问罪, 只要课堂有人工设计的痕迹, 通通以为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则成了“预设”的帮凶,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 因此, 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用鼠标代替粉笔, 用大屏幕代替了黑板, 学生似乎按照教师的预设, 一步一步学习。
其实, 多媒体课件并非只能按图索骥, 按部就班。在教师制作课件时, 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其成为预设与生成的桥梁。其一, 可以多列问题, 少展现答案。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提出的见解, 可以不受到教师提纲的束缚, 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突发问题”, 适时地引导梳理, 不受所谓“答案”的约束;其二, 可以多预设, 巧生成。在课前制作课件时, 教师可以使用链接与隐藏等方式制作幻灯片, 达到及时跳转多余幻灯片, 适时展现备用幻灯片的效果。
实际上, 预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 关键看预设什么, 怎么设计。要把一堂堂好课奉献给学生, 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 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 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 也需要教师未雨绸缪,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巧妙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竹在胸, 游刃有余。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 学科内涵
新课改如一缕春风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头荡起层层涟漪,正是这层层涟漪带来的变化把教育带入了崭新天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与活力。大胆践行新课改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每一个追求上进的教师的首要之务,但是新课改过程中却发现有些小学语文老师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新颖生动,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整节课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留给学生思考阅读和自主学习的时间,长此以往势必给学生误解,认为语文课就是表演教材内容,就是各种有趣的活动,而忽略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这些都是与语文学科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教学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新课改并非否定原来的一切,相反它只是在对传承已久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的一种改进,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新课改过程中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最基本部分和精华部分必须继续传承,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解读教材,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每一本教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所有课堂活动和设计都必须围绕目标展开,不能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新颖而远离目标。
例如,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7个生字;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一节示范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扮演角色戴着面具反复表演课文,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完了,对于寓意及课文带给我们的启发只在下课铃响后用一句话简单收尾,生字词语只是简单地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读了读,根本没有让学生学习写和用,这样的课堂能教给学生什么呢?气氛固然好,但已经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色,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
二、课堂活动必须紧扣重点难点
新课改下我们要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地学习,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课堂活动设计必须紧扣教材重难点,不能只图形式的热闹;课堂活动必须少而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重难点,不能整节课都组织学生活动,更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坐井观天》的课堂活动设计只要抓住分角色读和寓意讨论这两个环节精心设计就可以了,其他环节如字词学习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做好检测就行了。课堂活动设计切忌面面俱到,抓住重点难点通过有趣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才是新课改的最终目的。脱离教学效果一味追求形式的课堂难免走向肤浅,学生最终收获不多。
三、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改要求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这对于上千年传承下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解放和进步,师生角色的变化、课堂模式气氛的变化都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教育的希望,找到了提高的方向。但是,新课改不是把课堂变成闹哄哄的市场,不是一味的掌声和棒棒声,更不是热闹的轮流表演和叽叽喳喳的小组讨论,新课改的目的是让学生爱学、喜欢学,更好、更有效地学,学得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冷静思考、理智践行,决不能“形似而神离”。课堂上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因为学习最终需要独立完成并体现,特别得语文课,读教材、分析文本是第一个要求学生用充足时间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试想,如果连教材内容都不熟悉那么何谈进一步学习呢?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思考,没有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知和体会,那么怎能参与到集体学习中呢?腹内空空,除了抄袭照搬是不会有奇迹出现的。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师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在必要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提高。
四、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内涵特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很深厚文化底蕴,具备丰厚人文性和人情味的学科,不同于理科的单纯教知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语文文化功底,以自己的气质底蕴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做好适当适度的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拓宽语文内涵和外延,既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树立大语文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高深,但正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始阶段,这阶段的所见所听所感都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培养。语文课要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内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不是把一切都教给学生让教师轻松,而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文化内涵诸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不断进步、合格蜕变,才能带动课堂变化和学生变化。
2010年10月23日到24日,我参加了高中新课改培训,在此过程中,专家们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的说教,当中穿插讲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层面的内容,使老师们觉得这样的培训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
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培训专家说的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培训结束后,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东溪中学 高二语文组 王 娟
2014年3月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下面将自己在培训过程中以及返校研修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形成特色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坚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让学生接受到鲜活的语文,让他们的大脑积极思维,让他们的情感象涓涓的泉水川流不息,让他们的智慧象天上的星星永放光芒。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重视模块学习、夯实各种能力基础,养成学生语文素养 模块学习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怎么教,怎么做”,在新课程下模块学习与考试一定会一直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
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七、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 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 “双基”就无关紧要了,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 我们看到, 在语文课上, 不论课文是小说, 还是诗歌, 不论是议论文, 还是说明文, 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比赛朗读课文, 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 进行测试, 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 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二是用鼠标代替粉笔, 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 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不仅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 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 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 就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 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三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这主要表现在小学的课堂上, 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冒出, 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 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 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 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 学生都听腻了, 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 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四是以问代讲, 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一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 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 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 看似师生互动频繁, 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五是不分青红皂白, 一律分组讨论, 搞“合作学习”。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 不管需要不需要, 应该不应该, 合适不合适, 一概用上, 不仅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要分组讨论, 而且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也要讨论, 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 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 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 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 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 嗡嗡嘤嘤的讨论声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 缺乏整体性。
六是教学情境过多, 教学方法杂乱, 让学生目不暇接。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 如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 一会儿又合唱等等, 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有的教师则运用了幻灯片、多媒体影象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 视听画面过杂, 晃动频繁, 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 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 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这种教学流程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效果非常好。这种“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的模式实用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我们还在尝试探索,摸索,希望找到更趋于完美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相比,老师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改变,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把教育过程作为我们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老师打破了“一本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理念,形成了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的新型教学模式。老师是我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创设者。结合现代多媒体的综合使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今天我就对自己在语文课改学习的实践谈几点会:
1、课前5分钟创新展示使语文课堂更关注我们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注重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我们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就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在三年后人人能说一口好话、写一笔好字、做一手好文。落实“一口好话”就是以课前5分钟创新展示为平台,这项活动较好的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锻炼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能满足我们萌动的表现欲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自觉参与。展示内容的选择非常广泛,但力求要和语文学习息息相关:可以讲一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伟人的故事;可以配乐朗诵一首中外名诗或一篇优美散文;可以讲一句我们最喜爱的名人名言;可以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最受教育的某件事或某个人;可以以“环保”、“奥运”或生活中的哲理等为话题演讲;可以讲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一位作家;可以是一段魔术表演;还可以对对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为了这5分钟的创新展示,往往要花上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从材料的搜集、筛选、准备到课前展示,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充实自我,提高进步的过程。5分钟的展示,为我们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创造了有效空间。每天的课前5分钟,同学们都能欣赏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在欢声、笑声、掌声中获取知识,增长技能。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能力,而且极大程度的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欲望。
2、我们老师经常巧设课堂竞技活动,注重培养我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我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尊重我们的个体差异,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过程中,老师特别善于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符合不同程度学生参与的学习内容。如:哪些问题适宜抢答竞赛;哪些经典片段适合朗诵比赛;哪些问题值得进行现场辩论;哪些文章适合缩写,叙写或排练成课堂短剧……老师都根据了文章特点和我们的实际去引导。充分调动我们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自信的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记得在老师讲戴望舒的《雨巷》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我们上讲台表演撑着油纸伞的动作,班里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同学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我们老师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上台表现非常完美,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他从而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这些竞技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我们主动意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我们老师让学生当老师,按自己的方式处理文章从走进新课程开始,老师始终把我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老师在每教授一个新单元时总会预留一篇文章给我们,让我们自己上台按自己的方式讲解。刚开始,我们克服不了紧张的情绪,上台讲解时不是说错话就是写错字,有时甚至忘词,不知道该如何提问,课上的不很理想。但是,老师还是以鼓励、赞扬为主。
4、为了在课堂上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老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我们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會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我们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5、新课程改革后的作业设计也是到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题目不再给固定答案,而且很多情况下,我们自己的答案比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好。这样我们的脑子才真正发挥了想象的、发展的思路。
6、在新课改下,我们注意向兄弟学校学习。在学习洋思的管理模式中,由于结合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增加的评价尺子,又切实可行,因此,使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树立自信,走向成功。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尝试,距离真正的“洋思”还很远很远,但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下去,做下去,并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洋思之花”一定会在我们学校结出丰硕之果。
过去,学生课堂朗读少,往往课堂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有些老师确实读的无可挑剔,可是长此以往,老师的朗读水平是提高了,可学生呢?新课改在朗读课文时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新课改注重学生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
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新课改在质疑解惑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过去教育没有给学生留下质疑的余地,往往是老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制定好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跳。新课改“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老师轻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效率提高了。
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教师的语言艺术》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
今年全面推进了新课改,这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是在贯彻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出现了课堂进度变慢等问题。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虽然表面上课程进度变慢,貌似该讲的课程内容没有讲,但是就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却比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效率高了很多,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大大加强,这种理解不是从老师嘴里讲出来的,而是自己体会到的。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分小组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将各方面答案汇总并进行讲解指点。这种慢下来的讲课节奏,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课文的文本意义可以延伸到很大的层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课文和识字,而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王国。
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方式转变以后,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语文课堂的兴趣。虽然上文提到的课时时间进度控制并没有像常规教学一样按部就班,但是教学成果却大大的出人意料。原始教学方法那种由老师主动指引的教学变成了学生主动求学,效果自然很好。因此,我们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可以得知,原始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不合理性,但是填鸭式教学突然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这种不是硬性依然存在,就如课堂教学时间不能像往常一样如期完成,教学进度变慢等,但是在长远角度看,新课改的最终效果却比普通教学好了很多。因此新课改还是有必要进行下去的。
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学生的思维放开之后不仅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会深深地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就处于一个主导的地位,而不是主体的地位。在关键的点四两拨千斤地点拨指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
现在有些学校和老师为了响应新课改要求,机械的认为新课改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尽管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这并不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用这种方法固然会取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重点针对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但是新课标的精神远远不止于此。古人说,能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像上文所说,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哪怕再长时间的讨论也不能向学生展现更深层的内容。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性。反之学生如果自己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思维发散性可以很强,并不依赖于教师固有的教学指向性,通过主动探究,学到的知识才印象深刻。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先把问题归纳出来,但是在课堂上先不提前说出来,而是指引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在对学生找出的的偏差问题进行指导指正,这样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就会自发的发散思维去思考,在学生小组讨论以后,将各小组得到的答案汇总,总结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如果学生已经自己提出预定的问题,那么教师就不用再重复,如果学生没有提到,那么教师可以在最后补充进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突出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应该预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而不是形式主义地一味追求热烈讨论的局面,当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不解的时候,才会刺激他的求知欲去深入了解课文。老师也应该加入到讨论当中,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审视学生,这样只有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才能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
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课堂主导作用,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既不能让课堂气氛过于压抑,也不能让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一味地追求小组讨论的热烈程度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真正的目的就得不偿失了。好的老师一定要会控制课堂节奏。虽然说小组讨论最终要得到一个结果,但是不一定所有问题都是有结果的,开放性的问题也需要不同的答案。真正有价值的是这个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各种各样,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苛求学生一定要有多么高明的见识,也不一定能保证他们的答案一定正确,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理解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态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即便学生的答案和想法与世俗大相径庭,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否定,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并往正确的方向指引他。这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是他的学习态度得到了纠正。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现状及应对措施..青年文学家,2011.
[2]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新课程(中),2010 .
一、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走出难、苦、累的心理阴影, 就必须解放思想, 改变观念, 冲破传统教学的框框, 丢掉包办代替、生怕学生不知道的思想包袱,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老师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提高兴趣, 享受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当你把某件事当做一种享受的话, 那你一定会做得趣味盎然。许多老师回忆起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 总是那么神往, 那时教语文的心境多好, 就是因为那时的我们把教语文当做一种享受, 当做一种事业去追求。每位教师都要保持那时的热情和那时的心态, 感悟生活, 享受语文, 并把这种思想也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感悟, 一起享受, 让学生青春与激情共飞扬、感动与成功齐收获。这大概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吧。
三、激情洋溢, 充满活力
真心地投入才能收获回报。一个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激情洋溢的磁场去吸引你的学生, 让他们和你一起去体会、去感动、去燃烧。有激情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教师, 有激情的课堂是最有成效的课堂。
四、回归生活, 体会感悟
语文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人学, 她与现实人生联系密切。古人讲:“诗穷而后工。”只有切实的人生体验, 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中去, 要让学生认真体会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让学生走出教室, 多开展课外活动, 比如户外写生、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等等, 让学生的心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生活中获取“源头活水”。
五、刻苦自励, 提高素养
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 面对头脑活跃、思维敏捷的学子, 我们老师深感自身的不足, 无论是知识储备, 还是思维方式, 我们都有不断丰富、不断改善的必要。因此, 我们只有刻苦自励,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学生, 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批改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背景,作文,批改
面对高考作文的形式花样多,分值大,我们语文教师有什么措施呢?有什么好方法呢?众多语文老师都说最有效的办法是两字——“多练”。可是我们语文教师平常两周一次作文就是两堆小山,这样的批改工作量已经够老师苦恼的了。另外,如果始终以这样一种单调的模式让学生写作,学生也不乐意。最终,这样的“多练”只能老师疲倦,学生厌倦,其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传统的师生作文教学模式关系是这样:教师命题题作文及指导学生写作文,学生做作文,教师批改和讲评作文。教师做两头,学生做中间。我认为这三点都可让师生共同完成。采用此作文教学模式一方面可让教师要从“多练”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写作文兴趣。
一、模式描述:
我按百分制批改作文,其中百分之三十由学生批改,百分之七十由老师批改。师生共同批改作文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明确主题,生成习作。
把每学期作文训练细化为若干个主题,老师根据确立的主题选择作文题目。例如:我把高中议论文写作专题细分为以下几个训练专题:1.选取立论角度,确立论点专题;2.针对论点,正确使用论据专题;3.议论文说理方法专题;4.议论文语言升格专题;5.议论文的结构专题;6.反驳技法指导专题
每次作文训练均让学生明确训练的主题及期待达到的目的。作文训练时间安排分为两种训练模式:一种课内(一节课)完成。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基础,基础差的,一节课如无法完成,可让其训练片段作文。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可让其完成整篇800字习作。无论是训练片段作文,还是完成整篇作文,他们都必须围绕本次作文训练专题进行习作训练。以“议论文说理方法训练专题”为例:在本次训练中,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在一节课内必须完成整篇议论文的写作,并且要突出训练对议论文论据的说理。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他只须做到能根据论点选取论据,并针对所选取的二至三个论据展开说理,完成二至三段的片段作文训练。一种课外完成,事先布置,让同学们在上作文课前完成,带来参与小组的修改活动。
第二个环节:生生互动,批改习作(分值30分)。
(一)学生自评阶段。
1.明确自评要求
(1)是否扣题。老师指导学生明确本期作文扣题的标志性词语,让学生对照自己习作,寻找习作的扣题标志性词语(特别关注习作前三段及最后一段),并在相关词语下面用“=”标出。
(2)是否存在错别字、病句。
2.学生自评活动。按上面要求对自己完成的习作初次修改。
(二)小组互评阶段。
1.明确互评要求
(1)明确本次活动的批改主题。
老师根据高考作文批改要求,把作文批评分为以下若干主题。为了便于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掌握,每次批改活动除字迹要求外,其他要求项目只选择一个批改主题。以下以议论文为例,共有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批改主题:
①字迹要求(工整)
②内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新颖)
③结构要求(清晰、完整、严谨)
④语言要求(通顺、流畅、文采、深刻)
(2)明确本次批改主题的具体要求(以下表格以语言要求为例)
批改项目
分值(总分30分)
备注
扣题
自评项目不赋分
通顺
错别字每个扣1分,语病每句扣2分,最高扣10分。
示例:某同学习作3个错别字,2句病句,该同学通顺项目得分为:10-(3×1+2×2)=3分
字迹
分三等(5分、3分、1分)潦草不得分。
文采
有运用修辞的句子,每句得2分,封顶15分
示例:某同学习作有7句,得分7×2+1(奖励分)=15分
合计
各项目名称及得分情况均须写出。
示例:某同学得分:通顺3+字迹1+文采6=10分
(3)小组成员互评。
每名同学按组长分配,只改一篇作文,错别字及语病须按规范的修改符号帮其改正,文采的语句须用红笔帮其用水波线标出。在作文最后须写上该同学各项目得分情况并签名。
(4)组长点评及推优(每次安排1至2个小组,其他小组依次进行)
由小组长对各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组内推荐优秀作品赏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记录,听完每一篇文章后主动点评,还要对投影仪屏幕上的好句子进行点评(不光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且要能够说出为什么什么喜欢),最后让每一个同学畅说本节作文课的收获。
第三环节:老师批改,按总分70分标准批改,然后与同学批改成绩相加,最后得出该同学这期作文的成绩。
第四环节:师生共同对本期作文某主题方面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及佳作欣赏,推荐发表于年段或学校期刊。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个完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这是不恰当的。学生习作的过程,学生既是习作的作者也应是习作的鉴赏参与者。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剥夺了学生的鉴赏参与权,剥夺了学生对每期作文评判的话语权。而把写作知识异化为抽样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这种只观注写作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写作体验的批改模式显然割裂了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这种落后的批改模式最后造成学生厌倦习作甚至畏惧习作的,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也就没有奇怪了。
师生共同批改习作的作文批改模式把写作知识细化为几个训练专题。学生每次习作训练均有明确的要求。每次训练,学生经过自我尝试、同伴切磋交流、教师指导点拨三个阶段,从感性到理性,完全符合教学规律。学生每次习作的过程既是对自己习作水平认识的过程,也是同伴交流、创造、分享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并不是单纯接受知识,而是渗透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情感体验。
三、模式实践中的反思。
模式试行一段时间后,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行中也暴露了以下几个必须反思的问题。
1.学生习作素材的单调问题。究其原因,这可能与中学生单调的校园生活有关,他们“三点一线”的生活,局限了作文的素材,感到没什么可写;另一方面,往往又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同学面前描述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能绘声绘色,在老师面前为自己的某件荒唐事儿辩护时也头头是道,可写起文章来却不见如此的生动精彩与理直气壮。说和写本是统一的,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差别呢?其原因,我想,他们本来就有自我表现一番的强烈欲望,在老师面前辩护时有澄清事实或开脱过错的迫切要求,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才能。而作文训练却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由于不是处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只是为作文而作文,语言表达的潜能就处于沉睡状态。所以,我认为,如何挖掘学生语言表达的潜能,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内驱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把作文教学中老师的外压力变为学生的内驱力,即变老师“要我作文”为学生“我要作文”,进而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叶圣陶语)能力,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的问题。这单靠作文批改模式的改革显然是不够的。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体会】推荐阅读:
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反思精品教学反思07-22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措施论文11-02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学习体会10-14
初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6-29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09-15
对小学语文新课改11-19
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1-09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06-2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0-07
语文新课导入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