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艺节目现状分析(精选8篇)

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篇1

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文艺在多样化的道路上继续深化发展,运行机制更趋多元,在个性化、娱乐化、时尚化成为主要创作潮流的同时,贴近社会发展现实、反映人民生活主体地位、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的作品不断问世。在电视剧创作领域,现实题材剧数量持续攀升,继2006年60%的比例之后,2007年现实题材剧数量进一步攀升至388部10394集,占到该年度电视剧年生产总量的70%以上。这些剧作或以琐事中的脉脉温情为主导,或以平凡年代中的真诚成长为主题,或以喜见乐闻的乡间趣事为内容,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体察和对平凡人生的默默礼敬。以《士兵突击》、《戈壁母亲》、《金婚》、《闯关东》、《恰同学少年》、《喜耕田的故事》等剧作为代表,中国电视剧在秉承三贴近创作原则、弘扬时代主旋律精神的指导方针下,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讲究时代传播艺术的特色渐次加强。在多维探索、深入挖掘中,以人性与情感的真实为基础来架构故事,以形象和题材的丰满来表达思想,将平民故事、时代图景和家国情感融合对接。这种创作思路上的改变和表现理念上的成熟,不但彰显着中国电视艺术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也表明着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在表情达意功能上对传统宣教观窠臼的时代性突破与创新。

作为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中占据最大比重的电视剧创作,所显示出来的宣传理念的进步,以及在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秩序中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再次表明了电视文艺节目在创作中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的重要性。在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的宣传中,回避矛盾刻意拔高或贬低某种理念的做法,已经远远不再能适应今天电视受众的审美需要和接受心理。在受众文化层次和鉴别心理都不断提高的新情势下,只有不断提高节目本身的艺术水平,持续强化作品的精品意识,才能最终留住受众,才能最终达到价值普及和文化聚合的传播功能。新世纪之初的《抉择》、《省委书记》、《至高利益》、《民工》、《大法官》、《任长霞》等电视剧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就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对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做了不回避、不隐讳地真实展现和深刻剖析,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它们也同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充分理解和丰厚的收视回报。这些作品让观众明白物欲横流、投诉无门、腐败丑恶的现象并不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流,而只是时代洪流中局促逼仄的一角,对善良、公平、正义的追求与张扬,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它们的阻遏而停止。在这样的作品中,真诚的正视、勇敢地面对不但不会带来人们信心的失落,反而会起到纠偏立正、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观建构功能。这也是中国电视文艺创作者和管理者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过程中,所长期积累并形成的宝贵经验之一:凡是受到观众广泛好评的优秀电视文艺作品,无不在蕴涵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气质的同时,饱含着生活的真诚情感和直面现实的道德勇气。这既是电视文艺作品“移情塑性”本质力量的展示,也是树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体现。

近年来,中国电视文艺专题片在现阶段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频道专业化

跨入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领域呈现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电视文艺的生产和需求在客观上要求做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加之有线电视的广泛普及,电视频道的增容和扩张也随之而来。以中央台为例,目前它有12个频道,涉及到文艺内容的就有四个:3套(综艺频道)、6套(电影频道)、8套(影视剧频道)、11套(戏曲频道)。在收视率和广告经营方面,较早成立的6套、3套、8套三个专业化频道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益,在受众中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强。受众若想了解娱乐动态,听歌、看相声小品,或者看一部经典大片,一部感人的电视连续剧,他们会不假思索地按动手中的摇控器,锁定相关的频道。这或许就是专业化频道带来百姓最直观、最实在的好处。

(二)栏目品牌化

目前中国电视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栏目是专业化频道的支柱。优质的品牌会带给栏目优异的效益。据调查,从2001年初到5月份,全国53个电视台,有60%有创建品牌的计划,有的已经开始打造品牌,同时中央台的品牌效应调查显示,2001年,共312个栏目,知名品牌占10%左右,但是央视当年50亿的广告收入,90%左右是依靠它们。在央视综艺频道,《同一首歌》、《周末喜相逢》、《艺术人生》牢牢占据着收视排行榜的前三名。成为央视综艺节目的品牌栏目。

(三)节目赛事化

综艺节目晚会化的趋势早已有之。在春节晚会的影响下,央视每年还推出春节歌舞晚会、春节戏曲晚会。另外有影响的还有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等在春节期间亮相。但近几年,电视综艺节目却更多地呈现出赛事化的特征。每周一期固定栏目《挑战主持人》不再多说,单从2002年举办的赛事来说,就有青年歌手大奖赛、模特大赛、电视舞蹈大赛、戏曲大赛、全国相声大赛等。此外,以赛事颁奖形式出现的也不少:CCTV—MTV音乐盛典、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鹰电视节等。

各种电视赛事通常采用在全国选拔参赛者,考试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两项,进入决赛后进行现场直播,评委现场打分亮分,外加场外观众提问、评委做答等环节组成。这种紧张激烈、悬念迭生、精彩纷呈、真实性极强的大奖赛在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丰富我们日常电视荧屏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了文艺知识,提高了更多观众的欣赏水平。

(四)竞争白热化

在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对黑龙江省的电视收视率调查数据中,投入资金不菲的省台文艺频道一直落在市台娱乐频道的后面,原因之一就是在外购节目方面,市台占据了上风。娱乐频道原外购节目主要来源于目前在国内娱乐界最具影响力的北京光线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是北京光线打败了省文艺频道。

通过这个鲜活的事例,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电视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另一方面,通过北京光线等民营资金介入中国电视文艺界,也让我们看到了竞争带来的活力。这种竞争也必将带来一种体制上的创新。

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篇2

(1) 电影制作模式。目前我国电影市场上已经出现的综艺节目改编电影, 基本上给人“投资少、拍摄周期短、诚意不够”的整体印象, 很大一部分专业人士也对这类电影抱有反对态度。自粉丝电影成为热词以后, 就有很多人在抨击粉丝电影有“圈钱”嫌疑, 而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大电影上映最终获得近7亿票房之后, 又出现了《奔跑吧兄弟》大电影斩获4.29亿票房, 这两部“高产出”的电影拍摄周期均不足一周, 投资金额更不必多说。而且这两部电影正是典型的搬电视节目进影院, 毫无艺术性可言。这样的境况如果还说电影制作方是为了艺术创作、电影文化事业, 而不是赚钱, 似乎已经不能让人信服。

(2) 选材“接地气”, 形式多元化。综艺节目发展的大趋势以真人秀节目为主, 从选秀类、职场类、交友类到户外竞技和亲子, 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不断推陈出新, 紧抓观众眼球。这类节目花样众多, 能获得观众喜爱, 一方面是迎合了普通人八卦、猎奇心、求知欲、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另一方面很“接地气”。

(3) 粉丝自发营销。这是粉丝电影的性质赋予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一个独有特点——粉丝营销。一般情况下, 电影拍摄完成后的宣传工作均由电影的制作公司去完成, 但是粉丝电影演员中的超人气偶像本身就能带来狂热且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 综艺节目改编电影也是这个道理。电视节目的忠实粉丝的强烈期待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粉丝自发组织起来的、成规模的宣传造势甚至完全可以压过电影制作公司, 直接成为该电影在宣传中最重要的影响力。

二、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火热银幕的原因

(1) 对电视节目的延伸, 拥有得天独厚的关注度。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产生与盛行, 主要是对其电视节目的一个产业链上的延伸。一档火热荧屏的综艺节目产生出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是所有人能够看在眼里的。电视人将自己的电视节目推上大银幕, 想要的不是盈利, 而是要打响品牌之战, 扩大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电视综艺节目的竞争最重要的是收视率之争, 而想要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节目的曝光率、增加关注度。电影院其实是一个和综艺节目毫无关联的场所, 所以电视人带着综艺节目进军大银幕, 终极目的还是要把观众转向电视小荧屏。

(2) 电影市场不饱和, 为综艺节目改编电影提供发展空间。综艺节目改编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热程度在韩国、美国这些电影市场发展相对完善国家的制片人眼中看来, 是一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现象。综艺节目改编电影在我国的电影市场成为一种热现象, 与它能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和受众的心理需求有直接关系。我国的电影市场出现综艺节目改编电影这种形态,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我国内地市场的电影类型样式太过单一。综艺改编类的电影大多是合家欢主题, 这种形态反而是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主流商业电影类型的弥补。我们的市场上缺少这种类型, 才会有人去制作生产, 将综艺节目改编搬上大银幕, 弥补缺失。

(3) 粉丝营销推波助澜, 为综艺电影宣传造势。从一部综艺节目改编电影开拍到上映结束, 粉丝会在每一个过程中发挥巨大的能力,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成规模的宣传造势甚至完全可以压过电影制作公司, 直接成为该电影在宣传中最重要的影响力。

三、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抓住题材优势, 分析和把握受众心理。我国的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绝大部分在上映后直接成了“炮灰”, 票房和口碑都败得惨不忍睹。但是《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几部大电影却获得了让一些大制作电影都甘拜下风的好成绩。这些在票房上成功的综艺节目改编电影很一致地拥有目前电影市场上比较稀缺的电影题材, 亲情、童真、贯穿始终的爆笑点等等是很多大制作电影没有涉及的, 人们想要尝一尝“鲜”。

(2) 注重质量, 打造高水平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综艺节目改编电影让业界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粗制滥造水平的电影也能搬上大银幕, 打击了遵循传统电影制作手法的电影人, 破坏了高水平、高质量、大制作电影的追求。综艺节目改编电影如果真的想要在电影市场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用优秀电影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制作, 内容、题材、模式等等都可以有与众不同的革新, 可以是真人秀纪录片, 可以是灵活剧本, 但是不可以动摇的是质量必须过关。

(3) 尊重电影规律, 突破原版节目限制。综艺节目的发展要遵循电视规律, 而当电视跨界电影, 就必须要遵循电影规律。打通产业链需开拓思路, 既不能完全用电视制作的思维模式去生产电影, 也不能完全摒弃自身的优势。当电视综艺节目不断涌入电影市场, 电视人不能因为一时贪图效益盲目跟风投入。在任何发展的道路上都需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创新才能发展。综艺节目改编电影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 不能完全照搬原版综艺节目的模式。

摘要:近年我国的电影生产模式不断发生变化, 粉丝电影已经不再是新鲜词, 狂热的粉丝经济持续发酵, 在电影行业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自2013年1月《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上映以来, 综艺节目改编电影逐渐成为我国院线的“常客”。而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究其本质, 正是“粉丝电影”的新生类型。此外, 就我国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几部综艺节目改编大电影而言, 它们在上映以后, 并没有出现“一刀切”式的票房境遇, 反而差别相当悬殊, 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关键词: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粉丝营销,票房,口碑

参考文献

[1]李烨.站在电影天平的两端——从《爸爸去哪儿》看中国电影在市场与艺术间的抉择[J].四川戏剧, 2014 (06) :51-54.

[2]庞爱忠.电视节目进军电影业的注意力经济分析[J].新闻窗, 2014 (02) .

[3]吴晓东.中国电影进入“粉丝经济”时代?[N].中国青年报, 2014-08-04.

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医药健康类节目 节目类型 传播内容 医药广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受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的影响,传统广播媒体开始走向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活跃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民众更希望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与己相关的资讯和服务信息。广播媒介的发展环境和需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而医药健康节目正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20多年来,医药健康类节目经历了普及、盛行与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广播电台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

一、电台医药健康类节目概述

1990年,北京电台经济广播(下称北京经济广播)开台试播音,并于两年后正式开播。这是北京电台在“珠江模式”影响下“进行专业化建设的开端”。①1993年8月在北京经济广播的大板块节目中,设置了《人人健康》、《健康乐园》和《健康顾问》三个小栏目,这是目前可以追溯的北京电台较早开设的以健康为议题的广播节目。而从全国其他省级电台的情况看,健康节目的问世和普及也大致是在1993年前后。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电台健康之声广播于1995年开播,这是全国首家以健康医疗为定位的专业广播频率。

我国的医药健康类广播节目在传播健康医疗保健知识的同时,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行政、法规管理相博弈的道路。省、市、县各级电台大量开放广告时段,放低门槛吸收社会、民办医药机构通过电台资源达成营销目的。当时的医药广告由于缺乏监管,存在大量以夸张疗效来骗取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虚假成分,以及大话两性关系的不文明内容等。1995~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以及广播电影电视部等连续出台若干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药广告的播出、审查进行监管和约束。此后,涉性节目迅速减少,但“卖药”性质的节目仍普遍流行于各家电台。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有增无减,希望从媒介中获取有益健康的免费资讯。从各个省级电台健康节目的分布和编排上看,目前绝大多数电台都将健康节目分布在各个频率中。即便是1995年开播健康之声广播的山西电台和2006年开通健康频率的江苏电台,其健康类节目也没有统一集纳到健康频率中,其他一些频率或多或少都开设了健康类节目。目前,北京电台的9个系列广播中,有6个开办了医药健康类节目,日播出时长超过25小时,占6个系列广播日播总规模的17%(见图1)。据笔者统计,这一数字在省级电台最高者达到30%以上。

图1:北京电台各频率健康节目占比

从2012年的播出情况看,在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西藏、浙江两个省区的广播电台不涉及健康节目,广西电台在对外频率中有一档越南语健康节目。除此3家,其他28家省级行政区电台均设有规模不同的医药健康类节目。28家目标电台均开设新闻频率,其中62.0%的新闻频率设有健康节目;13家电台开设乡村频率,其中69.2%有健康节目;10家开设民生或生活广播,其中有7家设有健康节目。28家省级电台中,5个以上频率设有健康节目的占20.7%,4个以上频率设有此类节目的占48.3 %,3个以上频率设有健康节目的占65.4%。统计显示,尽管28家电台的频率设置各有特色,称谓不同,但医药健康类节目的分布却都呈现弥散特征,规律性不强,与频率专业化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缺乏必然联系。

为何医药健康类节目,尤其是所谓的“卖药”节目近乎全覆盖电台的所有频率?笔者认为,依靠声音符号单通道传播是广播媒体的特性,伴随收听则是广播最突出的用户体验,广播也因此成为“一对众”课堂教学式大众传播的最佳载体,这是目前广播健康医药类节目存在的媒介基础。假如类似组织形式的健康节目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很难想像听众的注意力会维持多久。从社会层面看,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能从媒体获得免费的健康信息,何乐而不为?即便是以售药行销为宗旨的医药广告也借助公众的这种心理和说教式的传播途径而获得成功。此外,从整体上看,中老年人是我国广播收听人群的主力,这一群体恰恰对健康信息和服务的需求最为旺盛。上述种种,一方面说明广播为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受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医药广告搭建了行销平台并广泛赢利。加之与电视相比相对低廉的广告成本,使医药产品广告商纷纷看好广播。

从电台的角度看,广播频率专业化意味着受众和市场的细分,同时也意味着电台行政管理、资产运作和广告经营等资源的细分,而创收与生存的压力也因此变得具体且现实。在这样的情势下,各专业频率对医药健康类节目(主要是以产品营销为目的的广告节目)均有涉及的事实便不难理解。

二、北京电台医药健康类节目的类型特征及传播内容

目前,我国电台中的医药健康类节目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以传播医学诊疗保健内容为主的知识传达型节目,这类节目多由电台自办,基于听众对健康资讯和医疗服务信息的需求;二是以医药保健产品营销为核心的广告节目,这类节目多属于合办,出于电台营收的需要。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前者又可分为专家主讲型节目、主持人讲解播报型节目以及病患、专家和主持人三方对话型节目。北京电台的医药健康类节目也大致采取了上述几种形式,我们以此为观照,对各类型医药健康节目的传播内容、组织方式、听众特点等进行分析。

(一)健康医疗知识讲座(专家主讲型)——以《百姓健康大讲堂》为例

这类节目以中医专家或医院专科医生电话问诊为主,判断病症、提供药方、指导就医等,同时通过电台节目向广大听众传达与健康有关的知识。节目没有明显的广告取向,但节目内容的普及度和实用程度将直接影响医生或专家本人及其所在医疗机构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此类节目分为强周期性和弱周期性两类,前者表现为一位全科(通常是中医)专家坐诊,在一段时期和稳定的播出时段讲解健康养生理论,并通过电话接诊听众,传播主体的流动性弱;后者则表现为按照“一人一病”的原则,邀请专科医生在一期或几期节目中就某科病症讲解基本原理,听诊并提供诊疗意见,传播主体的流动性较强。

2.知识传授与中医服务相结合的节目

北京电台爱家广播的《京隆养生堂》属于这种类型。专家在节目中回答问题、解释病因病理的同时,传达养生保健知识,给出食疗食补或用药建议等。该类节目不具体推销某种药品,但专家代表了社会性中医机构的形象或品牌,是一种服务和延伸消费的营销手段。

3.夸大强推型产品广告

这是目前电台医药健康类节目中份额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这类节目的主讲人通常以“康老师”、“王主任”等身份出现,不向听众告知其真实姓名。嘉宾讲述环节带有明显的套路性,比如强调病症的危害性→其他治疗方法的无用性→本药品的独特性,以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根治难度大、见效慢的慢性疾病为高频词,给听众带来一种该药品多病兼治的印象。重点突出该药品或疗法具有突破性,“与以往任何药物和方法都不同”,“独此一家”,治疗方法简单且免除痛苦,是病友的“福音”。同时,“内外兼修、五脏同调”等说法是这种强推型广告中的高频词,用来夸大药品的功能,但往往不能在演说逻辑中说明脏腑器官与疾病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为何该药物有如此神奇的功能等等。

电话问诊环节是强推型广告中不容小觑的一道说服工序。其最常见的一种谋篇组织方式是:听众致谢→陈述现阶段病情→专家建议。观察发现,有的节目八成以上的电话都是按此“套路”问答的,呈现非常明显的模式化。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所有打进电话的听众都表示该药品是管用的,而没有人在电话中抱怨和投诉?为什么本药品“包治百病”,适应每位打进电话的听众的病情,专家以“来者不拒”的态度推销药品?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广播医托”长期以来成为消费者质疑的对象,也是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执法过程中屡禁不止的一种现象。

以健康知识普及和公众健康素养提高为理念的自办节目与娱乐类节目明显不同,对传播准确率有极高的要求,制作播出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节目运作成本都面临相应的挑战,而这两点正是目前医药健康类广播节目中精品少的重要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电台医药广告至今,其传播形式和说服模式未发生过显著变化,但却在各级各地区的电台节目中盛行不衰。这类节目的传播效力究竟有多大,听众对医药广告的需求、态度和购买行为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有待通过实证的方法进一步测量和分析。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本文编辑:莫玉玲)

注 释

①赵多佳、许秀玲 《广播专业化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1页。

②《百姓健康大讲堂》主持人安杨访谈。

娱乐节目现状 篇4

2005年,因为《超级女声》以及当年一系列的选秀节目使中国的娱乐节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也已经由当初的稚嫩逐渐走向成熟,娱乐节目数量的越来越密集,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不断出新,并且已经成为电视台收视率贡献的主流力量,,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可。“周末看娱乐节目”成了都市人的一道休闲大餐。

从05年开始的《超级女生》《我型我秀》《梦想中国》等选秀节目的大热,到如今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得大热,以及《舞林大会》《名师高徒》等舞蹈竞技节目,《幸运52》《以一敌百》等智力问答节目,和《智勇大冲关》《冲关我最棒》等平民参与的竞技类节目。可以看出我国的娱乐节目不可不谓一片红火,节目形式不可不用“百花争鸣”来形容。而各大电视台在不断地推成出新以满足观众的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我们作为普通观众都能感受到的。而中国娱乐节目的一片繁荣,也导致了娱乐节目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省级电视台不但推出各类型娱乐节目来博取收视率,来与强势媒体中央电视台对新闻节目的主导地位相抗衡,而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老大的地位也受到了上海卫视、江苏卫视等其他电视台的冲击。

而除了一片繁荣,竞争激烈外,我国的娱乐节目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欧美等国的娱乐节目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选秀热的时候打开电视所有的台都在选秀,如今相亲热刮起,各电视台便争相办起了相亲节目。而不管是选秀还是竞技还是相亲,国内的很多节目都是照搬国外节目形式,进而又被其他卫视照搬。电视娱乐节目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乏已经日益遭人诟病。而除了节目内容形式的雷同缺乏自己的创新之外,娱乐节目内容及品位的越来越低俗化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马偌到朱真芳,一系列雷人雷语充斥着娱乐节目,也冲击着观众的眼睛和大脑。为了赢得收视率,节目制作者往往蓄意制造噱头,轮番进行炒作,奇招怪招层出不穷,甚至不惜无中生有、炮制假新闻来吸引观众。“审丑”“拜金”,这些字眼已经成为娱乐节目的标签,对受众的价值观,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的错误的导向。

在如此现状下中国娱乐节目路在何方,应如何发展?我认为首先应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立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娱乐节目,并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一个科学的标准,防止节目的过度低俗化,从而给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另外还要对娱乐节目实现分类管理,是娱乐节目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

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篇5

摘要:电视选秀节目兴起于2004年,典型形式是“超女”。自开播伊始,它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并因此被广泛“克隆”,在全国各地的电视上迅速繁衍了众多的类似版本,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本文试图把握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脉络:分析历史演进过程;从选秀节目热潮遭遇的批判进行分析;从电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缺乏创新的模式化,缺失人文内涵的商品化分析当前在选秀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选秀节目;批判分析;发展

一、我国电视选秀型节目的发展历程

1990年代末期是娱乐节目繁荣发展的黄金时间,当时,各个电视台蜂拥而上、紧锣密鼓制造出一大批娱乐节目,不惜模仿与克隆,绞尽脑汁,凡是有助于搞笑、煽情和刺激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种繁荣只是长期压抑后的一种释放而已,一段时期过去以后,必然会冷静下来,迎来一次新的调整。2000年至2002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遭遇了整体。降温”,一些节目甚至从原先的20点下滑到不到2点,跌幅之大,令业内人士瞠目结舌。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低潮之后,从2003年开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总体收视率终于开始回升,2004年,娱乐节目在全国76个城市所有频道的人均收视时间为3707分钟,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份额达到6.7%。而2005年全国102个样本市县515个电视频道综艺娱乐节目播出总量约14万小时,综艺资讯类节目254档,综艺晚会2,767部,单项艺术317档/部,互动游戏类272档,真人秀类982档/部,娱乐脱口秀148档,综艺集锦709档,其他490档/部,总制作量约为6.08万小时.其中真人秀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举行,使得2005年观众收看综艺节目的时间大大增长,观众收看娱乐节目时间共计有4000余分钟.平均每天收看时间约为12分钟,占总收视时长的7.4%,为近年来最高。

2006年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选秀节目呈现“蝴蝶纷飞”效应。表演选秀类节目火爆荧屏,野外生存类选秀节目渐入佳境,职场类选秀异军突起,婚恋类、旅游类、整容类等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涌现。央视的“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我是冠军”,上海文广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创智赢家”、“舞林大会”,北京电视台的“红楼梦中人”,广东卫视。空姐新人秀”,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山东卫视“天使行动”,山西卫视“男人大典”,安徽卫视“超级新秀”,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湖北卫视“花落谁家”等等,不胜枚举。原有的新创的,中央台到地方台都铆足了劲来抢滩选秀市场,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选秀年。其中,东方卫视的崛起成为新的亮点,它凭借新推出的两档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以及原有《我型我秀》在娱乐节目市场与央视、湖南卫视抗衡。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规范引导,重塑公信力

面对“黑幕”,业内人士心知肚明:有的时候可能是真的因为有问题而被揭露,但是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一种宣传方式,造势方法。媒体通过一些拐弯抹角、故意含糊不清的方式“自曝家丑”,等造出声势后再站出来“辟谣、澄清”,以此来扩大知名度,吸引大众关注。在传播学理论中,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暖昧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较高的关注度把那些负面新闻给放大了,这也正是媒体的目的所在。观众不是傻子,长此以往,毁坏的是整个电视的形象。选秀节目正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包括赛制、评委、制度建设都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要加强整个行业的职业道德的规范,提升整个行业素质,优化电视品牌形象,重塑公信力。

(二)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电视选秀节目因为导致受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减少以及剥夺公众话语权而

倍受垢病,实际上,它完全有机会摆脱这个恶名。2005年1月发生印度洋海啸之后,制作方马上宣布2004绝对男人将会把销售写真集《雪域传说》的`全部收入捐赠给海啸灾民,同时绝对男人们还将奔赴省内各地举行“爱心拥抱会”对写真集进行大力推广。这无疑是个讨巧的举动:既能大幅增加节目以及制作方在观众中的美誉度,又能有效的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实在是一箭双雕。值得当今各个选秀节目学习。抛开这些功利因素,组织或者参与公益活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自身的宣传之外,电视选秀节目有责任也有能力利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将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引入到观众的视野中,并号召他们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在这一过程中,选秀节目消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将逐渐被消除,而正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逐步突显,电视与社会之间最终形成积极的互动。

(三)拓展“明星”的外延

当前选秀节目趋于同一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多数制作单位和观众一样,简单的把“明星”定义为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娱乐明星,从而大大限制了节目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明星”的外延远比这要宽泛,适宜于在电视上展示过程的远不止歌唱大赛,而观众的兴趣也绝非全都集中在唱歌跳舞之上。“行行出状元”的老话早就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埋下了伏笔:在任何领域里有突出作为的人都有可能被视为“明星”。将这些平日里不为众人所知的人们搬上屏幕,能够极大的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湖南卫视在《超级男声》《超级女声》大或成功之后,不失时机的推出了“超级”系列节目《超级英雄》魔术师大赛、《超级堂客》评选等等作为品牌的延伸,同时又面向学生及家长受众推出了“青少年电视翻译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节目。这些举措不仅很好的维护和发挥了原有选秀节目创造的品牌价值,而且拓宽了选秀节目的整体发展空间,进一步细分了受众群并予以锁定。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他们的措施很值得其他制作单位学习。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一)更加注重节目品牌形象的营造

遥控器时代,品牌能量巨大。“品牌创造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品牌从本质

上说,是电视机构向受众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西方成功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大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美国偶像》。而国内的电视选秀节日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要想把短期利益发展成长期利益,选秀节目必须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注重整体自身形象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工作,不仅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外在整体形象上不断提升。比如开发相关品牌商品形成良好市场形象,尽量避免可能有不良影响的炒作,适时以发起或参与公益事件等方式提升自身格调等等。同时,经营品牌节目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根据观众求新求变的心理而不断发生变化。针对受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收视需求,任何品牌节目都必须不断调整、更新内容。更何况每个节目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既维持节目一贯的风格、文化理念,又不断创新,根据受众新的需求进行不断的微调,才是节目生命力不竭的源泉,而锐意创新也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是一种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雅俗共享

新颖的节目理念、多元的表现形式、轻松的节目氛围以及成熟的运作方式,在这个“娱乐至死"、“娱乐为王”的时代,确实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也给多元的文化市场新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但是,秀要秀出质的东西,秀出思想内涵,秀出文化积淀,秀出艺术品位,秀出审美情趣,秀出独创品质,秀出人性美的东西,秀出人之为人高贵、健康、爽朗的一面,而非单纯为了追求片面刺激,满足部分受众扭曲的收视心理,朝着低俗化发展,丧失大众传播本该有的格调。“雅与俗的关系,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关系,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它反映着一个时代社会主流审美意识和民间话语之间的消长互动关系。”电视真人秀是市场选择的产物,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而不能让大众陶醉在低俗的文艺当中,更不能让年轻人在娱乐和笑声当中受到毒害。选秀节目迎合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展示自己的个性,宣传了一种自我价值表现。青年群体在选秀节目的观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喜欢追星、喜欢模仿,很多粉丝不惜金钱疯狂投票星,更多关注的是明星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在。节目对人的精神魅力宣传比较欠缺,节目风气过于浮躁,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讲,会有误导趋势,应该注重培养文化责任感和文化素养。选秀节目应该对年轻的学生给予下面的健康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塑造健全健康的情怀。不管是明星秀,还是平民秀,要注重挖掘人生百态中真、善、美,要提高节目的内涵层次,减少功利性,开阔人们的视野。文化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选秀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选秀的出现,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待选秀,我们需要全盘的考虑和理智的判断,不能一味地批判和压制,是要给予足够的包容和扶持。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持续的努力,并勇敢地处理其所提出的挑战。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组织能够正视选秀,为通俗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引导选秀逐步走向成熟,对文艺资源进行整合,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让电视选秀节目的寓教于乐功效得到实现。

(三)细分受众市场,拓展新的娱乐价值增长点

现如今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动了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性摆脱了束缚,个人意志可以充分表述,同时由于人们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文化修养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社会阅历的不同、社会职业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不同、理想追求的不同等等,都使人们在进行电视文化消费时有不同的审美需求,有不同的选择方向。受众变成了一个个有不同节目需求的目标受众群。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向广泛的受众传播是件难事,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甚至小众传播已是不争的事实。媒体要获得成功的前提就必须抛弃传统的大而全的概念,树立细分市场的观念,电视台应通过了解男性、女性、儿童、青少年、老年或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等不同层次的观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不同反映,缩小受众目标,分门别类,根据自身特点和环境情况进行差异性定位,以此来指导节目的策划、制作与经营。娱乐节目的主题策划意识和定位思维要求节目的发展目标首先是使其占据一个独特的受众心理位置即获得独特的品牌效应,也只有这样电视娱乐节目才能拓展新的娱乐价值增长点,娱乐节目的发展才能长久下去。

参考文献

[1]蔡贤胜.“真人秀”是把虚构的游戏和真实的人物结合起来一兼评“真人秀”节目的产生与发展[J].南方电视学刊,2003(1).

[2]陈立强.论娱乐节目新的类型运动与欲望诉求一以“超级女声”为例[J].文艺研究,2006(1).

[3]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J].学林出版社。

[4]程俊才.“百万富翁”的成功之道[J].电视研究,2002(5)。

[5]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6]董伟.社科院文化蓝皮书解读“超女”产业链团“超女”贡献社会经济至少数十亿[J].中国青年报,2006-1-12。

[7]黄瑞.电视速配,七年之痒[J].南方周末,2004.05-06。

[8]黄晓芳.综艺节目,敢问路在何方?[J].电视研究,2000(6)。

[8]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9]咎玉林.青年文化热点的时代透视--“超级女声”热的冷思考叨[J].青年探索,2006(1)。

[10]李姝.选秀泡泡越吹越大风光难掩“泡沫”危机[J].市场报,2007-l一15.

[11]林莉.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J].当代传播.2003(5).

[12]刘京林、罗观星主编.传播一媒介心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3]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

[14]张同道主编.时尚拼贴一解析中国电视栏目[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冉华.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M].武汉人学出版社.1998.

[16]高雁.电视娱乐节目痛并快乐着[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4).

电视节目以及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篇6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板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为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味,民族与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的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分析写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掌握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布光,能否使什相机准确得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师是否能针对没一种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地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应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组合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

(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因系那个,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所列的电视节目元素哪些该强化,哪些要淡化,何时此显彼隐,何时此强彼弱,都要经过合成才能把各种表现要素的作用组织起来,产生整体效应。所以合成是节目制作的终端,带有定型作用,是做种体现节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工序。分析合成最能分析出节目的制作技艺。

4、主持人:主持人是构成节目风格的重要因素,他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电视节目以某一位主持人位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士,风格来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节目定位,主持人有何特色等。

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篇7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是一种满足大众趣味性、符合大众审美水平的电视节目形态,相对访谈节目、新闻节目而言,它组合多样、自由灵活。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从诞生之时就备受观众追捧,在电视节目竞争激烈的今天,占有主要地位。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现代人的思维以及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使用以及电脑技术的日趋成熟,使我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逐渐融合,人们的生活不仅依赖于电视,手机和电脑也都拥有了电视的功能,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因此,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受众普及面就变得更加广泛,所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种类也是纷繁多样。

国内排名前十位的综艺娱乐节目有超过一半的节目版权都在国外,如极其火爆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来源于荷兰Talpa《The Voice》;湖南卫视2013年引进的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来自韩国MBC的《Dad.Where Are We Go》;浙江卫视2014年引进的《奔跑吧兄弟!》最早是由韩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SBS公司推出的;东方卫视热播的《中国达人秀》,版权则来源于英国Fremantle Media《Got Talent》。电视节目“引进热”是电视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满足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现这一现象虽说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但我们还是得理智地看待这一现象。近年来,国内电视台的原创节目逐渐减少,能被人津津乐道的屈指可数,由此以来,国外引进的综艺娱乐节目数量极速上升,对国内本土的一些综艺娱乐节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引进热的原因

(一)相关政令颁布有助于走上引进道路

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规定:“从2012年元旦起,每个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综艺娱乐类节目每星期不超过两档。”政策的出台,使各大卫视费尽心机就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国内电视市场的竞争激烈、原创作品缺少,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走上了引进道路。

(二)国外成功的电视栏目拥有可挖掘的前景

国外综艺节目形式新奇百变,具有吸引力,许多国人通过网络收看国外节目,这使得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一度处于低迷状态,2010年从英国引进的《中国达人秀》立马红遍大江南北,拥有大量观众群。国外综艺娱乐节目的引进,提起了人们观看综艺节目的兴趣,许多卫视纷纷抓住这一点,将国外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引进国内。

(三)观众对引进节目的喜爱加速综艺节目的引进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受众的数量猛增,使得反馈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极大增强,也促使论坛、微博等话题讨论的剧增,因此,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网络视频播放也成为各大卫视媒体的争夺点。与此同时,微博、论坛以及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广泛传播。

三、当前国内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引进存在的问题

当下国内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面临的一大现状就是“山寨”其他热播节目或者跟风引进国外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一些引进类节目的成功让各大电视台看到了商机,纷纷跟风模仿,从而导致现在的综艺娱乐节目出现扎堆现象。如《爸爸去哪儿》之后,我国出现了许多同类型的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爸爸的假期》、《爸爸回来了》等都是以同一题材来进行制作,只是在内容上有一定改变或创新。

(一)同质化现象极度严重

越来越多同类型节目出现在荧屏,让观众在换台时出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和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都是大牌歌手担当导师和评委,选拔有实力的草根歌者的音乐真人秀节目。2013年同时出现的《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都是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更是让观众难以辨别,这种现象亦叫同质化。大量节目同质化,少有一档属于自己特色且耐播的节目,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娱乐化时代,这种现象必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一些节目太过冗长,精品节目匮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难题。

(二)过度引进压制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创新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过度引进,容易对国内节目造成一定的制约,一档优秀的综艺娱乐节目,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需要节目制作组拥有先进的制作技术和人才,而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节目,会使资金成本大大降低,优秀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还能取得可观的收益,这就使得各大卫视纷纷效仿,简单把节目制作与本土化结合一下,(下接第122页)也使一些本土节目受到“排挤”,从而影响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创新。

(三)限制电视制作人创作思考

从国外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主要制作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可以满足当下中国电视行业的需求,引进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经过长时间的播出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因此通过低风险引进获取高收益成为多数电视台的选择,但大量照搬引进使国内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陷入窘境,限制了电视制作人的创作思考。

四、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引进热的建议

(一)注重电视节目内容平民化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靠受众来提升收视率,而受众最关心的是节目内容,只有符合受众需求的节目才能吸引受众,因此,节目创作要注重内容平民化。当前许多综艺节目从依靠“明星效益”转化为受众互动参与模式,注重节目的互动性,放低门槛,让百姓参与其中,通过明星与百姓的互动,增加节目的真实性,达到大众娱乐大众的效果,是保证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节目模式创新

节目模式是可以引进的,但引进节目模式不是目的,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1]。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除了在引进热潮中做好本土化改造的同时,更应该做好综艺娱乐节目的创新,应该支持我国国内的一些创新型节目。我国是文化泱泱大国,对外的一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更能应该反映出我国文化的厚重,因此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创新的节目做好了,才能提升我国在电视业的地位。

(三)对节目形式进行本土化改造

在各大电视台纷纷从国外引进、购买外国综艺娱乐节目版权的情形下,寻求差异化竞争便显得极其重要。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既应该立足本体,又要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求对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使得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制作组除了对引进国外综艺娱乐节目做好本土化改造外,还应该做好文化“对接”工作,既能体现我国文化的真善美,又能减少一些商业气息,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

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应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引进外国优秀综艺娱乐节目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探索出本土化、创新化的中国道路,从而让国内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更上一层楼。

摘要: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综艺娱乐节目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成为了电视节目求生存的一种新途径,虽然目前引进的综艺节目正呈繁荣景象,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只有注重原创性、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好节目,才能赢得更多的掌声。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突破 篇8

面对真人秀节目的正劲风头,许多专家学者发出了“电视传播是速朽艺术”①的看法和“‘超女’是一种行为‘出格’的表现,是为追求和谐友爱的社会制造一个影响极大的精神污染的实例”②的判断以及产生了“真人秀究竟能走多远?”③的疑虑。本文探寻选秀节目在备受争议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试分析在中国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之前景。

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真人秀节目真正兴盛是在本世纪初,至今不足十年的时间。虽然1950年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但直到2000年荷兰的《老大哥》哗然出世,“真人秀旋风”才开始大作;随后,美、英、德、法、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生存者》、《诱惑岛》、《公共财产》、《阁楼故事》、《学徒》等一系列优秀节目;《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的“原始版”《美国偶像》创办于2002年,据媒体报道: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电视观众的最爱;英国的《老大哥》是本土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欧洲还有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美国CBS的《生存者》曾经创下28.2%的收视率;《学徒》在美国更是创下了2000万人的收视率,真正成为电视节目中的“大哥大”。所以,在今日的西方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大有“君临天下”之势。④

国内第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广东电视台2000年模仿荷兰《老大哥》的《生存大挑战》,随后,湖南台又推出法国《阁楼故事》的“中国版”《完美假期》,后来,中央电视台也不甘寂寞地炮制了《欢乐英雄》、《金苹果》和《我的长征》;在高收视率的引导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梦想中国》、《全家总动员》;湖南卫视《闪亮新主播》;山东卫视《天使任务》;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河南都市频道《超级偶像》,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快手出炉了。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和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为代表的演艺真人秀,使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呈现出了三家媒体鼎立之势。而在平民选秀结束之后,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两大选秀巨头又先后在2006年年底推出了两档明星选秀节目。于是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所以,《超级女声》2005年大获成功后,2006年持续火爆,中央电视台——索福瑞14城市收视调查中可以看出,“2006超级女声”总决赛6进5收视份额为7.89%,到达率为10.3%,约有6800万观众同时通过电视收看了这场比赛,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位。除电视之外,“2006超级女声”的网络直播也吸引了许多网友驻足观看,在线观看人数不断刷新记录。总决赛当晚的收视率全国平均达到3.38%,与同类竞争节目相比保持第一,加上视频7000多万人访问,有超过4亿人收看了决赛。天娱老板王鹏透露“今年超女的广告收入2.3亿,冠名6000万”,用湖南广电总局魏文彬的话来说:“去年赚了1个亿,今年我们赚了3个亿。”⑤

真人秀节目的实质

从节目形态上看,真人秀属于一种综合性节目:融合了新闻的真实性、电视剧的故事性、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体育节目的竞争性和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可谓“杂取百家,独成一家”。

我们以《超级女声》为例来分析真人秀节目之实质:从节目类型来看,《超级女声》属于纪实性的竞争娱乐节目。如今的节目摄制者必须尊重现实,不能为了节目的“好看”就凭空设置那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所以现代人对电视剧产生了“审美疲劳”,原因在于故事情节的虚假虚幻,观众在他们面前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而真人秀节目则不同,它的真正魅力就是咬住“真”不放开。“真”是客观真实非虚构;“人”即人性人格;“秀”就是指手段、规则,归根结底在于一个“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另一方面真人秀日趋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它发掘出一个民间歌手资源。这包括“卡厅”歌手、酒吧驻唱、热爱文艺的大、中学生等业余歌手。《超级女声》是一个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的年轻女性均可报名参加的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海选”、“PK”、“粉丝”、“平等”、“民主”等成了该节目的关键词,过去的“纪实浪潮”似乎又一次回归到观众身边。其次,《超级女声》为了提升竞争的激烈性与曲折性,强化节目的刺激效果,加入了“PK”与“反向PK”的爆炸性情节和“决胜之夜”与“复活之夜”的遥相呼应。同时,超女的传播模式可谓是“媒体的‘三碰头’:电视媒体的娱乐‘劲风’、网络媒体的发言‘雨暴’、手机媒体的短信‘狂潮’”。几种大众传媒力量同时作用,互相激荡,影响力何等惊人!⑥另外,“超女”找到了蒙牛,这样一个和自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者和独家赞助商,为电视活动营销开拓了新的渠道。大型的选秀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聚合受众注意力,提高收视率,提升品牌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电视大型选秀节目的品牌化包装和开发,不仅吸引了业外资本的投入,也带动了娱乐产业链条中上下游的经济发展。

真人秀节目如何突破

应该说,目前国内的“真人秀”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综观今日的中国电视市场,“真人秀蛋糕”正在被瓜分,大大小小的电视媒体皆欲进入这块新开垦的利润高地,然而,“蛋糕”的总量毕竟有限,后来者获得的份额肯定越来越少,先来者也为保持自己的份额而须获得长久的竞争力。所以,《超级女声》面对的不仅是负面效应和积极评价,而更应该关注自我生长周期的节目生命力的问题。湖南省广电局局长魏文斌说,他们预计《超级女声》的生命周期是5年,2007年将进入第四个年头,“超女”向何处去将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另外,“超女”之后的湖南卫视靠什么做拉动整个电视台的领头羊,也是一个不得不破解的根本问题。那么,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的前景如何,应如何寻找突破口?

一是职场创业真人秀成为新趋势。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其日常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随着国际上真人秀的发展趋势,那些思想肤浅、充斥着浓烈的商业味道、暴露隐私、揭露人性黑暗的真人秀,由于已经失去原创性,观众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看到诸如求职、创业、瘦身、美容等一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并逐渐处于上风。不可否认,这些节目中也含有隐私和残酷竞争暴露等内容,但这些因素相对被弱化,而强调由核心事件而引发的戏剧性冲突,《学徒》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同时这种职场真人秀和创业真人秀符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人们对于经济、经营和管理以及个人能力发展和自我极限挑战的心理诉求。所以职场创业真人秀成为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另一个新的趋势。

二是增强竞争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成为重要手段。电视节目“可看性”的内涵之一就是内容构成要素的丰富性,电视节目也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真人秀节目中,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制约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延展过程。在《梦想中国》中,就采取了演艺界的明星加盟节目比赛的过程,做评委或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出现,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人气。并且在晋级赛中,表演已不仅仅是同台竞技PK对手的唯一手段,尤其是自“原创之夜”起,“主题情景+比赛”的形式也是对节目创新的表现,同时,嘉宾郑钧、郭峰等人的出场也为比赛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在,《梦想中国》已成为中央电视台重量级娱乐品牌节目。所以,只有竞争越丰富、对抗越新奇的真人秀节目,才能获得观众的持续注意。

三是异质化生存成为必由之路。从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到中央电视台的《实习生》、《绝对挑战》和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再到现在的《赢在中国》,中国电视界对于美国创业真人秀节目《学徒》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要想获得长久的竞争力,就要做到异质化生存。⑦中国电视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一再显示:克隆别人只能行走一时而无法永远兴盛。客观地说,当今中国电视市场上的真人秀节目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于是导致竞争力不足。众所周知,借鉴与克隆具有质的不同:前者学习方法,后者照抄照搬;前者汲取精神,后者囫囵吞枣。所以,只有结合本地观众的审美心理,才能打造出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抢占竞争的新高地。

注释:

①边缘一蓝:《崔健不把“超女”当同行》,新浪BLOG,2006年10月29日。

②林念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超女”》,传媒学术网,2007年4月25日。

③爱心一族:《“超级女声”:成功本土化的真人秀》,百度贴吧,2006年10月13日。

④谢耘耕:《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二)》,《新闻界》,2006(2)。

⑤孙祥辉:《2006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态势分析》,传媒学术网,2006年11月13日。

⑥张洪忠、 许航、 何艳:《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传媒学术网,2006年2月23日。

⑦李荣、蒲红、牛宏华:《真人秀,一只生金蛋的鹅?》,《新闻知识》,2006(8)。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上一篇:员工考核管理办法新下一篇:教案首页建筑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