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源于生活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作文源于生活(精选15篇)

小学作文源于生活 篇1

----丰富的作文来源于真实生活体验

[内容摘要]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生活的就是精彩的。

[关键词] 学生 观察 生活情感 技巧 作文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生活中的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小学生生活在今天信息发达的“肥沃”的环境中,所见所闻所感都是丰富的。要想让学生写好生活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寻找下锅之米,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下锅之好“米”;更要引导学生“煮”好下锅之米。

一、帮助学生寻找下锅之“米”

小学生习作显著的特点是主题先行,有时布置一篇习作给学生写,学生总是在那儿抓耳挠腮,左思右想都不知道写什么好。因此我想教师要尽可能多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在学生快乐之中引导他们观察、积累,为学生提供下锅之“米”。记得有一次习作,写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我在指导学生习作前我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又能愉快地写出来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在我班开展一次“零食大会”,很多孩子还是喜欢吃零食的呀。我想让同学们把自己平时最喜欢吃的零食带来学校,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同学同分享,并从中体会快乐,就这样为学生找好了下锅之米。接着我让学生先体验,然后再动笔。哇!到了那一天,学生们带来的零食可多了,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有出钱购买的:“可比克”、“奥利奥”“无穷鸡翅”等,还有孩子的妈妈在家亲手给孩子们准备的孩子最喜欢吃的,如饺子、锅巴、卤鸡翅等等,还未进教室我就已经闻到了香味。零食大会一开始,学生们吃得不亦乐乎,在学生吃中,在玩中,我又一一下位去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同学的动作、表情、语言。真是好不热闹!接下来第二节课动笔习作了,让学生收拾完毕,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带什么来吃,以及与谁一同分享,分享时你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分享时的心情一一说出来。交流了半节课后,就开始动笔习作了。那天下午,收上来的习作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有内容可写了,而且个个都写得不但内容详细,而且非常生动。有一生这样写到:“瞧,我们班那个馋猫,这边还啃着鸡翅,嘴角边还流出口水,吃得吱吱响,而那边两只眼睛却睁得大大的,还直直地盯着同桌的可比克暑条。”----结果平时不怎么会写文章的同学也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文章来,如:《我们班的馋猫》《分享比独占更快乐》《我学会了分享》《妈妈的爱藏在饺子里》等。看着他们一篇篇精彩纷呈的习作,我打心里高兴,仿佛我又回到了他们当天零食大会的现场,与他们一同分享这次老师给他们寻找的“下锅之米”所带给他们生活的快乐和习作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把握好下锅之“米” 俗话说“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几次习作后,我发现学生还是难以把握下锅之米,常常觉得不好写什么,为此,我想在活动或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每一次下锅之“米”。如,在学校组织开展“安全演练”时,我在活动后,让学生把握好这次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你在这次演练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为是来源于学生的亲身实践、体会,所以学生写起来也感觉比较轻松。再如在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钓鱼是我们中国的”中队主题会,我又引导学生把握好这次下锅之“米”,因为在这次活动中,形式多样,有观看视频、又有爱国诗歌朗诵,又有学生激情洋溢的爱国演讲,所以学生在活动中心灵受到了震撼,自然印象特别深,所以动起笔来自然也很有内容可写。再如又在一次带领学生进行“水果拼盘”时,我又提了一个要求:仔细观察,拼出创意。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每个小组里进行“水果拼盘”的材料、方法、以及拼出后的形状,并就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活动结束后,我又让学生抓住这次“机会”,把这次活动写一写,就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中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每一次下锅之“米”。只要一有特色的活动,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觉得会写,还乐写,有时甚至觉得错失良机反倒是一种遗憾。就这样,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我善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选择材料,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多练笔。让习作成为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记下自己的快乐、烦恼、感动„„

三、引导学生煮好下锅之“米” 大家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发现孩子们并不缺“米”,而是煮好每锅之“米”的技巧。习作中的生动语言,大多是自己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说的那些词句,究其原因,是我怕学生这儿想不到,那儿也说不好,讲解面面俱到,束缚了学生思维,所以学生习作风格类似,缺乏灵气,没有个性。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自己所闻所见所感写好呢?怎样才能“煮好”这下锅之“米”呢?教师的引导我想也是很重要的。在一次带领他们吹泡泡时,我只提了一个要求:仔细观察,放飞思维。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每个孩子吹泡泡时的动作、神态等。当我吹出了一个大泡泡时,我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开心地叫起来:“快看,像小皮球!”孩子们仰望着满天的泡泡,激动地叫着:像汽球,像葫芦,像笑脸„„当调皮的孩子追打泡泡时,我说:“别拍,它怕疼的呀!” 无意中的这句话也点燃了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火花。一个大泡泡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我让孩子们静静地许下自己的心愿„„上课铃响了,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回过头来看那些泡泡。当泡泡会疼时,当泡泡成了孩子朋友时,写作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了!这次学生把泡泡写活了,连那些平时为写作文发愁的孩子都很有灵感。孩子们有的抓住泡泡的形状颜色写;有的抓吹泡泡时的动作以及丰富的想象;有的抓自己看到的景象和感受;还有的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再有一次我校组织的“五年级亲子活动”,亲子活动前,我就布置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完成一篇习作,在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学和家长的动作,表情,语言。活动结束后,我班学生一回到教室,我让他们先说说在这个活动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说:我与家长一齐参与了什么节目,或参加时的心情怎样,参与后的感受怎样等等,结果学生们的习作也各有特色,描绘生活让学生习作流露真情。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应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培养学生们如何“找米”“下米”“煮米”,就一定有散发着犹如浓浓米饭香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

小学作文源于生活 篇2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教学生活化的过程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这种观察是细致入微的, 是要用心去体会的, 学生在观察中真正了解到生活, 喜欢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这些生活片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 并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作文题目———我的爸爸。让学生仔细观察爸爸一天的生活, 并结合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爸爸的生活写一篇有关描写父亲的作文。在收到作文后, 笔者仔细阅读了学生的作文。起初, 学生也只是将自己爸爸每天的工作像记流水账一样写下来。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笔者进一步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爸爸的手, 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一样”“去看看爸爸的额头, 会不会经常眉头紧锁”“看看爸爸每天晚上几点睡觉”“自己生病了爸爸在做什么”, 通过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 并且在诸多的生活细节中提炼作文的闪光点。这次引导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学生能够通过对某件小事细致入微的记叙, 对父子亲情有所感悟, 作文写得不但形象生动, 而且更为深刻。

二、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生活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生活, 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力所能及地将作文与实际的经历结合在一起, 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了, 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思考了, 才能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布置作文题目《有趣的游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教师让学生停留在课堂上回想之前进行的游戏比赛有哪些有趣的, 努力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但由于小学生记忆能力并不强, 他们无法记得游戏的细节, 因此在作文中描写就不够细致。而笔者一反传统的做法, 真正让学生融入生活中。在布置作文题目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几场游戏互动, 如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场考验反应速度的游戏, 大致内容为老师说举左手, 那么学生就举右手, 老师让学生摸左耳朵, 学生就摸右耳朵, 老师让学生坐着, 那么学生就站着。在游戏中教师先提醒学生了解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 游戏中有哪些方面让自己开心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游戏。此外, 教师还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前同样引导学生注意在游戏中谁是老鹰, 谁是小鸡, 谁被抓了, 谁跑得最快等问题。在游戏结束后, 学生可择其一进行写作。果真, 传统教学学生写出的作文较为死板, 而带着问题游戏的学生作文更加生动和精彩。

三、教会学生运用生活化语言

由于小学生作文多为记叙文, 以记录事件的发生和描写生活场景、景物为主, 在作文过程中添加贴近生活的语言才能让作文更加接地气, 更加真实、天真。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作文。所谓生活化的语言不外乎通过对主人公真实话语的还原, 对生活的真实还原, 引导学生注意和记录身边发生的故事中人物的语言, 将这样的语言原原本本地还原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时常在与学生交流作文经验的时候建议学生将主人公的语言真实、原本地写出来, 比如, 菜市场卖菜的阿姨在夸自己长得漂亮的时候说了句:“大姐, 你家闺女长得可真俊嘞!”这句话中, 学生能够还原菜场小贩说话的感叹词, 更使生活场景化, 更有生活气息。

四、注意学习借鉴与原创作文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是真的去观察生活, 在拿到作文题目后更多的是臆想或者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改编别人笔下的生活。笔者认为, 这种作文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它既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生活, 写出的作文虚无, 更不能练就具有生命力的文字表达能力。笔者曾给学生布置作业———校园的植物。在阅读学生的作文后,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植物的描写十分精彩, 但又似曾相识。在与学生聊天后得知, 其作文中对植物的描写多是在作文辅导书中所见, 并非自己的所见、所感。笔者作为教师, 在肯定了学生借鉴学习的方法后, 也对学生进行了提醒, 告诫学生只有真正地自己观察了, 才能写出更富有自己思想和个性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 2014 (08) .

小学作文源于生活 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生活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较难理解数学中的数量关系,缺乏分析和推理能力。他们乐于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身边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基于这些认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解决教学问题。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使教学活动与生活牵手,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实质上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但情境的创设必须先要找準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使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开发利用,在引导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作文源于生活 篇4

升入三年级以后,很多家长就会为孩子的作文而发愁。一到作文时,孩子就会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掉队,那么,基本意味着在学习中与优秀无缘。现在,我们的孩子是二年级。二年级作文叫写话,意为写一些简短的语句。为了让孩子以后能轻松地学会作文,我们应该从低年级起就培养孩子写话的能力。

作文看起来很玄乎,做起来其实也挺简单。只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作文。那么我们的作文,来自哪里?就要来源于生活。

本次写话练习,我布置了一篇日记《买菜》,并建议家长带孩子去菜市场看看。只要孩子到了菜场看看,那么多的蔬菜,让孩子们指一指,认一认,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情。

关于这次写话,我的要求是这样的:1、写出什么时候跟谁去菜场买菜的;2、在菜市场,你看到了哪些蔬菜,它们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3、你买了哪些好吃的蔬菜。

科学源于生活科技作文 篇5

儿时的我,就有一个梦想?——做一名未来的科学家,想要给大家发明一些生活中没有,但对人类生活有帮助的东西,咿咿呀呀的我还有一个特点——爱问为什么?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动物不会说话?为什么不能长命百岁……这么多的为什么和小问号不停地闪烁在我的脑海。慢慢的我长大了,不经意的发现往往身边的一些小东西或小事物会引起一些大的举动,那就是科技。科技无处不在,如:手机、电脑、老式的按键手机如今演变成为智能手机,又大又丑的大电脑如今演变成平板,回想平时书籍里的知识,外国科学家瓦特当年发明蒸汽机的时候,曾经轰动全世界,而今我坐在高高的地铁上时,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从发现到发明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原理吧!

科学源于生活,创新则是善于发现勇于探究,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21世纪,我可是未来的主人,我有着自己不同见解的想法。如:一辆汽车。

就在今年暑假城市内涝,很多城市都淹水受灾,就连坐在汽车里的我们都寸步难行,说起汽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是现在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步伐工具,而当我看到城市内涝的信息时,我下定决心要发挥自己小小创意,发明一种多功能汽车,它是一种能走,天上能飞,水里能游,还能保护人类环保社会的四栖汽车。

在未来的一天里,当我开着车在城市道路上畅游,参观城市变化时,突然冲出一条可爱的小狗,那时的我会不慌不忙的开过去,即使撞上它,小狗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那是因为车身是海绵一样柔软的材质所做,它的抗撞击性以及弹性超级棒,当撞上任何物质,就感觉像撞上海绵一样一点都不疼,而车身也丝毫不损,这就是最新太空材料制作而成,柔软而有韧劲,颠覆了人们对汽车传统的认识。

当我在遇到城市内涝时,只要我轻轻按下一个潜水键,汽车就会潜入水底,水中行驶,汽车就立即浮出水面正常行驶,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的汽车还可以下海哦,汽车里装有内置武器,当在海底遇到危险时,汽车会自动射出麻醉针麻醉它们,但绝不会伤害他们,只是拖延时间,让我们安全离去,你们说这是不是很神奇,既能观看美妙奇特的大海,有没有危险。

当我开着车去上班时,拥挤的马路上,红绿灯不停,人流量增多,这时我就会让汽车自动的飞起来,既避免了堵车,又平平稳稳地回到地面上。当遇到即将发生的车祸时,我发明的汽车就会立刻360度变身为汽车人。去阻止将要发生的一切。当一切平静如初,你们一定会向我汽车走了一天怎么不需要加燃料呢?那我就告诉你们,汽车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同时也可以利用分解海水产生动力的同时,排出无害体,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功能哦!

美好生活源于远足作文 篇6

远足的概念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很模糊,远足只是纯粹于走路吗?参加了就有远足的活动,我敢说:“当然不是。”

今天一大早,晨雾弥漫住整个校园,天天斜织这微微细雨,给我一种空虚飘渺的感觉,整装待发的同学们听完校长前致词后,精神奕奕地排着队踏上了远足之路。

一开始,我与大家一同兴高采烈地走在秀丽河畔,但不一会儿,我望着那条被雨水洗濯过的秀丽河发了呆,校外的风景竟如此悦目,给了我一种心如止水的境界。

令我最难忘的画面,定格在了走进大山里头的清新景物,原来,山虽然外表雄伟壮阔,而里面,却可爱中带点小巧玲珑。一棵棵粗壮笔直的尖柏树直插云端,尖柏树的叶子从底部变得金黄,到了树顶颜色浓得马上要溢出来似得;路与路之间的`小溪流“哗啦啦”“叮咚叮咚”给静谧的山林增加了“生命的节奏”;有的树枝掉入了小湖泊中,经过岁月的加工,他们竟然摇身一变变成了潭中的“绿珊瑚”,一个个肥嘟嘟的,给清流见底的水潭增添一“绿的色带”形成了一幅水天一色的山水画。

而山里的空气,那更是妙不可言,清爽的秋风渗入树林笼罩着的泥泞小路上,有一种淳朴的自然清香,毫无杂质,只有水汽包含着泥土的芳香,那时,我感觉到了大山的气息,投身于大自然,心中的压力如释负重,令我爱上了大山里的一切,那么的神往,那么的清真。

远足在下午的五点左右终于结束了,虽然走路十九公里,腿已发麻,但过程是幸福的,因为在路程中,留下了我们的泥泞的足迹,留下了那久违的笑容和真挚的笑声,画上了我们美好的远足的句号。

小学作文源于生活 篇7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减弱学生身处教室的压力, 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活泼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回归自我, 愉快的学习, 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

1. 师生关系生活化

古言有道: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 必然也喜欢他上的课。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 必须要有“亲和力”, 让学生喜欢你, 那么之后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句问候, 一个关心、一个信任的表情都会为教师形象加分, 这些小小的细节都在无形上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差距, 在无形上交流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也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更加自然, 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2. 课堂氛围生活化

小学课堂有四十分钟, 这说长不长, 说短不短。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四十分钟的坚持是有些困难的。一开始步入教学生涯, 在课堂上, 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疲惫, 加之有时天气炎热, 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就更不好了。这能怪他们吗?我想作为教师的我, 作为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是不忍心的。在这样的课堂中, 孩子们学的累, 教师教的累, 而教学成果也的累的只剩下一点点了……这时, 过于整齐的限制、过于一体化的教学顺序就成为了课堂的限制。教师应该让课堂在秩序中发挥它的随意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爱“插嘴”的孩子, 我认为这些孩子都是在认真思考着的, 他们的观点都是灵感的爆发, 也是认真思考的结晶。也许他们的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就带动的全班的积极性, 或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二、寻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呈现给孩子们的大多是抽象化、有秩序的数学内容, 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有秩序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体验、了解由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 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把秩序化的知识随意化, 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 体会到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其实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 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 我安排了学生一个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选地点, 展开“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 比较受孩子们欢迎的地点有:超市、书店、批发市场等。孩子们在这个环节中自己组织, 提前预习, 相互交流沟通, 又细心寻找, 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组织能力, 还很好的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 也培养了孩子细心观察的特点。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身边事物, 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知识, 让孩子们再一次体验到数学的伟大。教学时, 教师只要稍加提点, 穿针引线即可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而这时学生也真正的发现了知识、学习了知识, 感悟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模型

数学源于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 来设计教学活动, 建立教学模型,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让孩子主动的学习。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不注意的事物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有这样一道例题:128-96=128-100+4。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感到非常困惑, 这时的数学模型已经超出了孩子们本身可以理解的范围。在仔细研究下, 我设计了一个“逛超市”的教学情境, 如:妈妈要过生日了, 我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钱包准备送给妈妈。我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28元减去100元) , 营业员找回4元 (应加上4元) 。所以, 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根据这一生活情境, 设计出不同的问题, 也是很实用的生活化教学实例。

学生脑海中的模型建构是有限的, 往往生活化的教学模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也易于他们理解,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内容变成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 这样就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 积极的研究与理解问题。

四、提高生活化的数学应用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利息”这课时, 我发现数学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融会贯通。可学生们缺乏最基本的概念, 因为他们从来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 根本不理解利息是怎么一回事。记得当时我就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实例:“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 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 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此时学生会想出很多办法, 提出最多的办法的就是:存银行。但是, 其实孩子们对银行不是很了解的, 所以这时我新增了银行的知识, 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存在银行, 银行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这不仅对后面学习利息做了铺垫的作用, 也增加了学生们的生活知识。

在学习完利息之后, 我新增了一节拓展活动课, 以四人为小组, 给每个小组发放100000的模型钞票, 让他们找出最合算的存钱方法。这时, 学生的兴趣高昂, 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最后用了15分钟, 每个小组进行了汇报。虽然这节课是我多增出来的, 但却是我认为必要的课, 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趣。

作文源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美 篇8

一、认清作文和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作文一定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不排除初学写作文的学生,开始难免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深思熟虑、多次琢磨、反复修改的创作。然而,创造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我们无论写什么类型的作文,要想写得好,前提是具有正确的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较高的思维能力。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更是作文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对于某一客观事物没有接触,没有认识;对某一社会生活不熟悉,不了解,却能够发表很好的意见,或写出一篇好文章,这就是闭门造车,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自认为很聪明、无所不知的人在侃侃而谈时,一个年幼的牛童问他:“在斗牛时,其尾巴朝向哪个方向?”此人信口回答:“朝上。”众人听后,齐笑曰:“错,应当朝下。”这个故事生动而深刻地说明,离开了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是不可能获得生活真知的。

二、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对待生活的态度关系密切

明确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学生,谁都离不开生活,但为什么学生一到写作文时,便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呢?这就叫:“人在生活中,不见生活。”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以致我们每个学生,每个人,雖然身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但由于缺少热爱生活的激情、留心生活的习惯、审视生活的高度,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总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原来生活对写作如此重要,而我们身在世界又如此精彩,这样,你就不断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激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视能力,养成留心生活尤其留心生活细节的习惯。这样一来,就不能捞起生活的珍珠,使生活丰富起来。

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就是学以致用,走出课本,学会写作。

1.精细感知他人的文章

选入教材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精细感知他人文章的成功之处,才能够加以借鉴,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老舍、何其芳等人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作品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夏、秋、冬不是一个名称概念,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有具体内涵。它们借助花草树木、春鱼鸟兽、山川河流、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人情物态等具体物象表现自己。学生在精确感知这些物象的同时,也就领悟到作文的真谛,从而使他们的作文变得有法可依。

2.仔细体味社会、自然

学生感知了作家的优秀作品后,要及时组织他们去体味社会人生,观察自然现象,使他们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我以《我的故乡》为题,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说话”训练。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故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言之有物地组织一段话,说得很成功。随后,我又让他们将这些内容写成作文。有的学生写:秋天到了,我的故乡除了绿油油刚出土的冬小麦外,田野里光秃秃的,零星的野菊花点缀其间。然而,当你走进农家院子里,就会看见南瓜、洋芋、苹果、红薯、豆子、玉米等丰收的果实呈现在你的眼前。他们将自己家乡的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经过这样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3.详细记录所见所闻

学生多愿意到田野山谷闲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耍时有意识地采集一些植物的叶子或全株,做成生物标本;搜集矿石或岩石,制成地理标本。也可以让他们集邮、集商品或做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然后,在日记中记下活动结果。这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开创创造作文

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的事和物,校园里发生的趣事,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进行创新。如初一学生刚入学不久,天气热,学习紧张,刚离开父母,学校生活不习惯,上完第一单元,接着让学生结合家庭生活的实际,以《那次,我真的 》为题写作,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生活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角度立意写出了好文章。一句话,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知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倾注于富有灵性的笔端,学生的作文定会绽放出心灵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刘慧.网络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快乐来源于生活优秀作文 篇9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有趣,美妙的事:大街小巷的人群你来我往,汽车川流不息。人们有的围在一起下象棋,有的聚在一块闲聊,有的围成一圈斗蛐蛐……笑声不断。

在学校,经常发生有趣的事,宿舍,舍员们灰常不和谐,骂上几句纯属正常,偶尔会动动手脚。有一次曾经遇上对骂三百回合。厕所经常受到便便的飞溅冲击。有时因在宿舍里唱歌被反馈,还有是会在床下发现有人擦过便便的纸。

晚自习更是非常的有趣,下课时一群人追着一只蛾子打的满地都是粉笔,更有一次,一只把掌大的蛾子直接趴到了我的背上。最后小来拿了桌上的抹布慢慢地走向我,一伸手,把那蛾子抓了起来。从此,这件事成了班上人茶余饭后谈论的事。

我的生活是快乐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暑假和寒假的时候,我会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我每次会将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为老人买一些水果。然后为老人打扫一下卫生,与老人聊天,听他们说说过去的事,别提有多有趣了。有空也会去居委会,做一些义务劳动。自己不仅学会了做家务,而且又帮助了人。感觉既快乐又有意义,真是太好了!

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 篇10

例如,在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如缴电话费,电费,水费等)第二、让学生到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交给他们实际任务:1、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1年的利息。2、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课堂教学时将例题改成“老师去年存入银行5000元钱,今年到期时银行多付了79.2元,共得到5079.2元。”这样贴近实际的事来引出有关利息的几个概念。最后让学生填写存款凭证,再计算本金和税后利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时,我让学生计算学第十一册数学书的时间。以一个学期20周,每周5课时,每课时40分钟计算。这样40×5×20=4000(分),4000÷60=66.666(小时)。在66.67÷24=2.7779(天)。原来学习一本数学书的总时间只有不到3天。看到结果同学们都大吃一惊。从没想到会这样。学生明白了"积少成多""知识在于积累"的道理.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体会,选择一项业余爱好,设计一个计划表,付诸行动。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篇11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只有源于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即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让幼儿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让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构建幼儿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习得各种本领,使幼儿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自身,真正让生活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一、环境创设生活化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幼儿习惯养成来说,我们要注意利用有形的“硬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在园所的环境创设上注重园所文化和特色的体现,强调主题教育内容的渗透与拓展,充分发挥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让教育内容在环境中渗透,让生活环境演绎出教育内容,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充分发挥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使环境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一是室外环境的生活化。利用幼儿园的楼梯墙壁、教室走廊,以“健康快乐每一天”为主题,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卫生、安全等各种教育内容巧妙地用写真画进行展示,有以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宣传画,如在每个幼儿洗手池旁,形象地贴出的“正确洗手 细菌溜走”洗手方法的正确步骤图;有结合安全教育以“关爱生命,安全自救”为主题的地震和火灾的自救知识和演习照片,让幼儿掌握安全逃生的方法;还有环保教育方面的珍惜生命之水、关“住”点点滴滴以及讲公德、懂礼貌,有爱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方面内容,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给幼儿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一幅幅图文并茂、回归生活的宣传画不仅展示了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园所文化,而且使教师、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陶冶情操,通过环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养成教育。

二是室内环境的生活化。活动室内的布置同样体现了生活化的主题内容,“主题墙”的创设呈现出了环境的丰富多彩:“我要上小学”、“假如我长大了”、“ 爱祖国、爱家乡”、“奇巧建筑”、“快乐厨房”、“春天多美好”、“小小酷车城”……等等,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增进了幼儿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不仅如此,丰富的活动区材料,也使得主题教育活动得到延伸,真正发挥出环境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课程”,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我们从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教育内容出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开发一些园本化的课程,如: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注重对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所蕴藏的隐性教育,努力寻找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拓展主题,将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作为课程,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生活中的健康教育

开展以幼儿生活为基点的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大班开展《紧急疏散避险》、《火场逃生》、《安全小卫士》等,教幼儿掌握安全自救的方法,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听从指挥,安全逃生;中班开展《我会上下楼梯》、《保护牙齿》、《喝水好处多》、《舌头的秘密》、《小小值日生》,教幼儿学习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并养成幼儿细致、有条理地做事的习惯;小班开展《指甲缝里的秘密》、《小脚找朋友》,《我会漱口》等让幼儿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各个活动体现出对幼儿情感、习惯、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的有效整合,使一日活动成为一个教育整体,既丰富了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2.生活中卫生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的好:习惯源于养成,教育贵在有恒。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如喝水和入厕时安静有序、正确洗手、节约用水、良好的睡眠习惯、文明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尤其在传染病高发季节,更应该注重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六步洗手图”对幼儿的洗手都起到了正确的示范演示作用。生活中有些技能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训练,小班幼儿可以用简单有趣的儿歌来教给幼儿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大中班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看图洗手,这样的反复练习,正确洗手的方法就自然形成。此外还应该注重细节教育,餐前的卫生习惯及进餐时的文明礼仪、午睡前后的穿脱衣物、离园前的仪表整理等,各个环节的教育,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这样在幼儿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3.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一天的生活是琐碎的,抓好生活常规教育是关键。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生活常规训练为主,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将幼儿等候洗手、幼儿喝水、用餐的地方用醒目的及时贴贴上两条宽平行线,让幼儿自觉站在平行线内等候,目的是将孩子集体活动需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再如,杯子,毛巾等幼儿的个人用品放在杯柜和毛巾架固定的位置上,贴上照片或者做上各种简单有趣的标记,让幼儿知道一人一巾一杯,不能混用;又如,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贴上星星、月亮或者安静手势,幼儿来到寝室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自然而然地养成规则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 篇12

例1某旅游团从宾馆出发去风景点A参观游览, 在A景点停留1小时后, 又绕道去风景点B, 再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宾馆.去时的速度是5千米/时, 回来的速度是4千米/时, 来回 (包括停留时间在内) 共用去6.5小时, 如果回来时因为绕道关系路程比去时多2千米, 求去时的路程.

例2有两个矩形, 第一个矩形的长、宽和第二个矩形的长、宽之比顺次为5∶4∶3∶2, 第一个矩形的周长比第二个矩形的周长长72厘米, 求这两个矩形的面积.

【分析】很明显, 如果采用直接设立未知数的方法, 把这两个矩形的面积设作未知数, 那么方程是不容易列出来的.注意到矩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而长与宽的关系可以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找到, 那么可以采用间接设立未知数的方法, 先求出它的长与宽, 然后再求它们的面积.

解法1:设第一个矩形的长为5x厘米, 宽为4x厘米, 第二个矩形的长为3x厘米, 宽为2x厘米.根据题意, 得2 (5x+4x) -2 (3x+2x) =72.

【分析】从题目中分析, 此题的等量关系是:所有学生的总分数=被选拔学生的分数+被淘汰学生的分数, 而要求各类分数, 必须知道各类学生数.因此在设选拔最低分数为x分的同时, 设被淘汰的人数为m人, 那么总人数为4m人, 选中的学生数为3m人.这里的m是一个辅助未知数, 不必求出它的结果, 一般在解题过程当中可消掉.

答:选拔最低分数为50分.

例4某商店有甲、乙两种钢笔共143支, 甲种钢笔每支6元, 乙种钢笔每支3.78元, 某学校购了该商店的全部乙种钢笔和部分甲种钢笔, 经过核算后, 发现应付款的总数与甲种钢笔的总数无关, 问购买的甲种钢笔是该商店甲种钢笔总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在“买甲种钢笔付款+买乙种钢笔付款=总付款数”的等量关系中, 涉及甲种钢笔总数和付款总数, 因此可以选择它们作为辅助未知数.

解:设购买甲种钢笔占甲种钢笔总数的百分比为x, 甲种钢笔总数为m支, 付款总数为T元, 根据题意, 得T=6xm+3.78 (143-m) = (6x-3.78) m+3.78×143.因为T与m无关, 所以6x-3.78=0.即x=0.63=63%.

答:购买的甲种钢笔是该店甲种钢笔总数的63%.

例5张先生买了一只旅行水瓶, 用去了身边所带钱数的一半加1元;接下来买了一大包食品, 用去了剩余钱数的一半加2元;然后再买了一大瓶饮料, 用去了剩余钱数的一半加3元;最后只剩1元钱.请问张先生买的几样东西的价钱各是多少呢?

解:设张先生身边所带钱数为x元, 则根据题意得

答:张先生买的旅行水瓶的价格是22元, 食品的价格是12元, 饮料的价格是7元.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思 篇13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来设定的。分析本课课题,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艺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是缺一不可的。这前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第二层含义需要将艺术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对照来研讨,这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为此,我设计三方面内容:

一、齐白石及作品。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蔬菜瓜果,活灵活现、兴趣盎然,可谓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例证。而且齐白石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恶势的敢于直言,对于学生的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齐白石晚年对于虾的画法的改进,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虾和真实的虾的差别,自然而然提出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要提到再现生活的作品,没有哪一幅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能说明问题,那仿佛是历史的再现。而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和真实场景又有哪些差别,使得学生对于本课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回答,还使他们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欣赏、语言等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徐悲鸿的《马》。徐悲鸿一生以画马闻名,他画的马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同时他的画作中马富有立体实感,他笔下的马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宝库里极其辉煌的一笔。由此可见徐悲鸿的笔下的马也是来源于生活。

我教学的特点是随机成分大。教学设计是一个大体的环节,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师生的配合情况,在各班涉及到问题就有可能不同,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就不同。针对实际情况,老师随时调节课堂状态。

本节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效果还是很好的,同学们积极配合,有什么提出什么,课上起来很轻松,很愉悦。

没想到初一的课堂感觉却不尽如人意,唯一的感觉就是少了平时那种和谐,很多问题没有引出来,一小部分同学还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投入到思考之中。也许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有些紧张,想表现得好一引起却崩紧了神经,没做到放松。这在无形中影响了我的情绪,我需要的是随意畅然。

优秀习作源于生活 篇14

——再谈王香兰老师的生活化作文

N年以前,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富家小姐有才,出联征婚。上联“黑白相间,看去不分南北”众才子无人对出。这时,来了个乞丐,看了看,说“青黄不接,走来讨点东西”。

众人一听,有才呀:“黑白”对“青黄”,“相间”对“不接”,“看去”对“走来”,“不分”对“讨点”,“南北”对“东西”。于是在众人起哄之下,小姐只得应婚。

洞房之夜,小姐很郁闷,想逃婚,但没办法。只好学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闭门不纳,对乞丐新郎说“想入洞房可以,但仍须对上一联”。乞丐曰“何妨。且出联”。小姐正没好气,养的小花猫又来厮磨,小姐一脚踢开,随口云“踢猫三寸足”。乞丐在外面又急又气,回口道“打狗一尺鞭”。小姐一听,对得工整,只得开门迎入。

待得欲上床之际,小姐又想为难,道“夫君才高八斗,能否再对一联?”。乞丐应允。小姐暗忖,也怨不得夫君总是一副乞丐腔,我出的联都是地上的,这次我出副天上的,看他怎么对?“云中唳白鹤”,“篮内盘青龙”,乞丐随口就来。小姐又想,我出的联不够大气,这次来个恢宏的,他怎么也对不出乞丐腔了吧。于是又出联道“午朝门外,排两班文文武武”。乞丐毫不犹豫地对“十字街口,叫一声太太奶奶。”唉,真是要饭要到家了。

乞丐之所以能应对如流,就源于他对乞讨生涯的真切体验,对乞丐生活的深刻体会。这与王香兰老师的生活化作文如出一辙,与新课标的要求“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一脉相承。

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动笔前,老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回忆观察的场景和过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样写起来就容易的多了,学生的信心也会大增。

当然,要求学生写真实的生活,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内容,就需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多观察,多多体验,留心身边的人物、事物、景物,以丰富自己的见闻,做到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在观察中思考,进而激起积极情绪,习作也就能做到有感而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改变源于生活 篇15

我在教授“三位数减三位数 (不退位) ”时, 书上出示的是小朋友的借书的图, 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 得出减法是用加法来验算的.我看了教材后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节课里介绍了数量关系, 通过数量关系来得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那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数量关系?还是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如果是数量关系的话, 那这节课的重点就成了解决实际问题.2.书上介绍了用加法来验算减法, 那别的验算方法可不可以?本节课需要介绍给学生吗?经过思考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后, 我觉得:1.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 应以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为主.2.我们本来就说要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 那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书中介绍的一种方法, 如果学生能够感知出其他验算的方法, 很好, 如果不能, 那也不勉强.

有了这些想法后, 我又仔细钻研了教材, 发现:教材中给出“原有325本书, 借出123本, 求还剩多少本?”由于这个数量关系, 学生在一年级时就有所接触, 因此求还剩多少本, 学生并不难.而在后面的验算时, 学生就可能会出现一点卡壳.怎样知道算得对不对?用“还剩的+借出=原有的”来求.我觉得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和计算的方法, 这数量关系并不是主要的, 只是辅佐计算的一个工具而已.既然只是辅佐计算的一个工具, 那何不用学生更容易接受, 更容易理解和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数量关系来辅佐,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呢?

二、改变

【案例】

一、复习导入

出示情境图:光明小学二 (10) 班有45个小朋友, 其中男生22人, 请问女生有多少人?

师:怎样求出女生有多少人?

生:用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师:你会列式吗?指名说

生:45-22=23 (人)

师:竖式怎么列, 在随练本上练习.

指名上黑板板演.

师:在列竖式时, 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二、自主探究算法、算理

1.出示例题图:我们再来看一看,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光明小学有663人, 其中男生321人, 请问女生有几人?

师:怎么列式?

生:663-321

师:为什么这么列式?

根据生回答, 师板书: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663-321=

师: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都是三位数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 (板书)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在随练本上试试看.指名上黑板板演.

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师:看来和我们以前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师: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663在减号的前面, 在减法算式中是什么? (被减数) , 321在减号的后面, 在减法算式中是什么? (减数) , 342呢? (差)

师:想要知道算得对不对, 我们可以怎么办? (验算) , 怎么验算呢?自己想一想 (先给一定时间让生独立想一想) 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讨论, 师巡视并看看有几种验算方法.

指名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生:1.女生+男生=总人数

师:其实就是用我们减法中的得数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同意用这种方法验算的小朋友举手!

生:2.用总人数-女生=男生

师:其实就是用我们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差的方法来验算.

师:这两种验算方法都可以, 我们一般用差+减数=被减数这种方法来验算.

自己试一试, 同时指名上黑板验算.

师: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吗? (等于) 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如果不等于, 那该怎么办?要检查计算过程有没有出错.

通过这个生活情境的创设,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要知道算得对不对, 直接用“男生人数+女生=总人数”的方法来验算.这就完成了书上的要求, 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同时这三个数量关系, 学生很容易理解, 有的学生就说, 除了这样验算还可用“用总人数-女生=男生”, 因为班级里的人被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女生, 一部分是男生, 用总人数减去其中一部分就应得到另一部分.我觉得这种验算方法也是可以的, 虽然书上没有提到, 但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验算方法.我们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内容, 只介绍书本上有的知识.我觉得我创设了一名学生生活中的情境, 不但使学生完成了教科书上的既定目标还超出了目标, 使学生多学会了一种验算方法, 这样很好.

上一篇:查勘员工作汇报下一篇:公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