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说话水平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的说话水平

领导的说话水平 篇1

实际是“不好”,领导说是“欠佳”;

实际是“假新闻”,领导说是“策划”;

实际是“罚款”,领导说是“执法”;

实际是“偷税”,领导说是“避税”;

实际是“涨价”,领导说是“调价”;

实际是“停滞”,领导说是“零增长”;

实际是“下滑”,领导说是“负增加”;

实际是“贫困”,领导说是“不富裕”;

实际是“卖隐私”,领导说是“吵作”;

实际是“找三陪”,领导说是“休闲”;

实际是“父母官”,领导说是“公仆”;

实际是“乱收费”,领导说是“集资”;

实际是“贪财好色”,领导说是“禁不住诱惑”;

实际是“行贿”,领导说是“劳务费”;

实际是“骚扰女人”,领导说是“她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实际是“倒闭”,领导说是“改制”;

实际是“腐败”,领导说是“作风不正”;

实际是“难逃法网”,领导说是“运气不好”;

实际是“经济损失”,领导说是“交学费”;

实际是“出国旅游”,领导说是“考察参观”;

实际是“个人意志”,领导说是“组织安排”;

实际是“打击报复”,领导说是“工作需要”;

实际是“跑官要官”,领导说是“要求进步”;

实际是“渎职”,领导说是“管理不到位”;

实际是“情夫情妇”,领导说是“男朋友女朋友”;

实际是“权是上级给的”,领导说是“人民赋予”;

实际是“不落实举报”,领导说是“为了安定团结”;

领导的说话水平 篇2

良好的说话艺术对于塑造领导形象、展现工作能力等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作的开展需要说话艺术。

领导, 众之首也。说话, 心之声也。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说话来传达上情、统一思想、推进工作的开展。而且, 每个领导干部都希望自己能够被群众认可, 被下属接受, 被上级领导欣赏。要做到这些, 除了勤政为民、以身作则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靠说话来实现。领导干部可以不是语言大师, 但是, 掌握说话艺术,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你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首先, 有利于赢得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其次, 能更加有效地号召人、组织人、统一下属的思想认识, 提高工作效率;再次, 有利于开展群众工作, 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良好的说话艺术, 是领导开展日常工作, 实现工作目标所必备的素养。

2、事业的成功需要说话艺术。

丘吉尔说过, 一个人的口才能够影响多少人, 他的事业也就有多大。比如,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主持新中国外交工作长达二十多年, 凭借其丰富的经验, 过人的才华和机敏的语言, 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交口称誉。不管在什么场合, 遇到什么样的对手, 周总理都能应对自如。可以说, 良好的说话艺术, 是一个领导干部智慧和修养的反映, 拥有良好的说话艺术, 可能有时比较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给事业的成功保驾护航。

3、领导干部树立良好形象需要说话艺术。

作为领导干部, 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组织的形象, 群众往往把他们的说话水平与其个人形象、组织形象甚至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但时下, 有的领导干部说话不注意方式和内容, 经常是“雷语”不断, 严重影响了党和自身的形象。因此, 领导干部说话要有一定的尺度, 不能信口开河地说一些“怪话”。无论是面对下属、群众, 抑或是媒体记者, 开口之前, 一定要先行思索, 这是领导干部树立良好形象的基本要求。

二、领导干部应当说什么样的话

领导干部肩负组织的重托、发展的重任, 会不会说话, 说什么样的话, 自然就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领导干部面对听众不仅能说, 还要会说。具体地讲, 就是要说真话、说有用的话、说感人的话。

1、说真话。

去年12月10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北京市西城区主持召开座谈会时, 引述李瑞环文集中“说假话, 连野猪都不信”的故事告诫我们要说真话。说真话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孟子曰:“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说实话还是说假话, 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也是考验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对党忠诚的试金石。领导干部, 只有敢于说真话, 不讲假话, 群众才信得过。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说真话?首先, 要营造说真话的氛围。耳朵根子不能软, 要爱听真话, 容得下批评, 这样下属、同事、群众才会说真话、道实情。其次, 领导干部应该带头说真话。无论在什么场合, 都要坚持有一说一, 不夸大工作业绩, 不回避问题矛盾, 实事求是。这样, 说出的话自然有人信、有共鸣。

2、说有用的话。

一项对5163人进行的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调查显示, 91.7%的受访者坦言, 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 84.1%的人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可见, 老百姓对于官话的反感。官话是由官腔官调官气凝聚起来的空话、套话、废话。说这些没用的官话, 既是巨大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更是深刻的思想和精神的颓废。领导干部讲话不是聊天、吹牛皮, 也不是卖弄学问, 而是要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所以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务实管用。

3、说感人的话。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打动人心, 就要充满感情。只有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 群众才能相信你, 把你当成自己人。带着感情与群众进行沟通, 比任何华丽的词藻、美妙的语言都更为真切, 更为深刻。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百姓, 心存党的事业责任, 真正地深入群众, 真心给群众办实事, 才能满腔热情, 讲出深情, 才能与群众实现心贴心的交流。

三、提高领导干部说话艺术水平的途径

说话水平既是对领导干部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考验, 也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文化素养、思想作风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想要提高说话水平, 就要把文章作在平时, 深入学习, 反复实践, 全面提升自身的修养。

1、加强理论修养, 提升思想认识能力。

作为领导干部, 担负着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的重任, 担负着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 担负着对所在地区和单位的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和组织发动的重任。因此,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本身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的思想, 熟悉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这样才能远见卓识, 高瞻远瞩。而要做到这一点, 最根本的就是要学好党的创新理论, 增加理论知识储备。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学好党的理论, 就不可能有正确而深刻的思想, 也就不可能给听众积极的影响。

2、加强知识修养, 为语言表达筑下根基。

说话讲究艺术, 而这种艺术的表现则依赖于知识的多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话中的米, 就是指各种各样的知识, 知识是语言表达的物质基础, 要想提高说话艺术千万不能忽视了这打基础的工作。基础打得好你的表达才有力度, 才有表现力。如何打基础?概括说来:就是两个字“学习”。学习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饱读诗书, 不断丰富知识面;二是不断积累素材, 建立一个丰富的语言库。

3、加强实践锻炼,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说话能力。

语言表达是一种能力, 能力不能传授, 能传授的是有关方面的知识, 但是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 怎样转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有的人说会说话是天生的, 别人具有这种天分, 我没有, 与自己无缘。还有的人说, 我也想“会说话”, 但是我就特别想一觉醒来自己能够巧舌如簧, 而每一次讲话的机会我都放弃了。这肯定都是不行的。常言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讲话简短、精彩、深刻, 是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实践, 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而言之, 说话是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体现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 也是评价领导干部能力的一把尺子。领导干部履好职尽好责, 还得“会说话”, 如何把话说到群众心里去, 关系个人工作, 影响事业发展, 这是一门大学问。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 面对瞬息万变的工作环境和领导局面, 必须高度重视说话艺术, 有意修炼自己的语言功底, 从而不断提高说话水平, 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

摘要:“艺术”, 是一种创造美的技巧。领导干部的说话艺术也是艺术的一个门类, 它是一种现实活动的艺术。领导, 顾名思义就是带领和引导人民群众。怎样带领?除了以身作则之外,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语言这一工具, 要用语言进行谈判、演讲、说服他人。当然这不是简单地利用, 而应该是艺术地利用。具体地讲, 就是在领导活动的过程中, 根据表达目的、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 恰当地选用语言材料, 利用有声语言, 并辅之以态势语言去表情达意的一种技巧。提高说话能力, 讲究说话艺术, 是一个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也是领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共同探讨领导干部的说话艺术。

优秀领导如何把握说话技巧 篇3

言语有力度,令下属言听计从

有时同样是两个领导说话,一个说得下属精力集中起来,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不被人注意的事情也被他说得津津有味;另外一个领导者不是这样,本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他说出来之前,下属的精力已经很集中,但他一开口,下属紧张的情绪反而松弛了。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在于语言力度的差别。语言是可以展现一定力量的,有力量的语言通常给人震慑的感觉,这样才能让下属言听计从。试想一个领导者说话柔软无力,软绵绵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还没睡醒,以这样的语言去下达政令、部署工作,下属会听吗?会执行吗?难免会打折扣。

领导者的语言缺乏力量,其实就相当于自己缺乏权威性,因此,才得不到下属和上级的肯定。任何一个组织、一项事业,都离不开领导的统率。这些都要求领导者的语言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树立一定的威信,否则下属难以从命。

葛主任在单位是一个领导,但他所说的话在下属那里都不受重视。一天,葛主任在办公室安排工作,他说:“我认为这件工作应该这样安排,上个月的工作计划好像出了一点问题,我原来只是认为按照原计划进行应该是没问题的,没想到中间出了那么大的岔子。这样好了,这个月咱们重新布置工作,我认为小王应该继续追踪之前的合作对象,争取到我们的合作中来……”听了葛主任的话,下属们面面相觑,对这项工作的重复返工心生一些抵触情绪。

仔细观察会发现葛主任说话缺乏应有的力度,比如在话语中有很多不确定的词语“认为”“也许”“原来只是认为”,这些语言削弱了话语本身所包含的力量。因此,下属听到这些没有力度的语言后,难以按照话语的意思去充分地执行。

假设在最初布置工作时,葛主任能够将计划考虑周全,明确分工与责任,并在部署任务时思路清晰、用词得力,以显示出任务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主管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就不至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大偏误。

不说空话,言之有物

现在很多领导讲话,一开口就是原则性很强的话,并且套话、官话、空话连篇,年年可用,人人可讲,于是就成了“万能膏”,又怎么会受到听众欢迎呢?有的领导可能觉得说空话省心省力,而且不会出错,于是他们逢会就说套话,逢场必是废话连连。比如下面这段讲话:

要提高认识,充分领会某某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某某工作已经开创了很好的局面,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更加推进某某工作。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充分领会某某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组织要加强关于某某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某某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这一段话听完之后,听众并不能接收到有效信息,而只是作为一种消耗时间的“八股文”式讲话。领导在说话的时候,要做到实事求是,就需要准确运用语言,准确说明问题,准确掌握知识,也即时下流行的所谓“干货”。只有这样,才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并阐述问题,做到“言之有物,实为心声”。

简短精练,不冗长

善于当众说话,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说话简短精练是领导者较强工作水平和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领导喜欢当众说话,他们几乎逢会必说,每说必长,好似江河滔滔不绝。在他们看来,说话就是一场政治待遇,如果不说就会失身份。至于这样的说话有没有效果,他们根本不会去关心,很多领导可能并不知道,你在那里滔滔不绝,听者却苦不堪言、心生厌恶。

说话的效果和长短往往成反比,长则效果差,短则效果好。领导讲话要讲究精练性。能否说短而有用的话,存在着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问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具备把冗长的说话内容简化的能力。说话越是简单越能体现出领导能力,如果领导者花很長的时间才说到重点,更有甚者不知所云,即便听众保持礼貌,注意力也会涣散。而如果说话简练一些,听众就会多了解一些,此时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显得意味深长。

文学大师林语堂说:“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比如在联合国开会,每个人的发言都有限时,大家的发言稿一般都很简练,很多人一样能够赢得满堂的掌声。

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说话时间长短与重视程度有关,所以他们在没多少实质内容的会议上,为了体现自己的重视程度,就反复强调一个问题,造成空话、套话连篇。我们说:“有话则短,无话则不讲。”领导说话短小、精辟,在当今工作快节奏和社会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是非常受人欢迎的。

“煽情”的话,说到下属心坎里

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一个领导要想将自己的决策变成下属的自觉行动,仅仅凭着职位权力显然是不够的,即使领导本身拥有各方面能力的吸引力,在现实工作中,还是会显得力不从心。我们经常看到许多领导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但总是给人难以亲近之感。如果领导想使下属对自己心悦诚服,为己所用,就要发挥情感的作用,诸如将“煽情”的语言说到下属的心坎里。

当然,要正确理解“煽情”的语言。所谓“煽情”是指语言十分丰满,行为带有感情。这并不意味着领导需要故意矫情或虚情假意地说话,而是表露出感情中最真挚的部分,以此打动下属。比如对下属适当的赞美或肯定,以及询问关心下属工作以外的情况。

和蔼可亲,不要太“领导范儿”

在现实中,许多领导喜欢打官腔,尽管出口成章,群众听起来却是一头雾水,下属执行起来更是一片茫然、无的放矢。

在工作中,领导说话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时刻体现出对下属的关心,由于这份亲和力,会使得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领导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相反,如果领导说话太“领导范儿”,缺乏一定的亲和力,就会使他与下属的关系紧张,这样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对抗力,一旦超过了某种限度,会使得上下级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

在一次竞聘中,一位女性领导是这样以亲和力获得胜利的。

代表问:“你是个外行,靠什么治厂,怎样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女干部微笑着回答:“论管理企业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外行,何况我们厂还有那么多懂管理的干部和技术高明的老工人,有许多朝气蓬勃、勇于上进的年轻人。我上任后,把老师傅请回来,把年轻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安排好,让每个人干得起劲儿,玩得舒畅,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

代表们继续发问:“咱们厂不是很景气,去年一年没发奖金,我要求调走,你上任后能放我走吗?”女干部回答说:“你要求调走,因为工厂办得不好,如果把工厂办好了,我相信你就不走了。如果你选我当厂长,我先请你留下看半年有无起色再说。”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一片掌声。

领导对员工说话的语言技巧 篇4

领导对员工说话的语言技巧

一、适度褒扬,顺水推舟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的“评价”,希望别人能理解并给予表扬。作为领导,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表扬下属的某些能力,引导他们顺水行舟,更加努力地工作。当下属由于非能力因素而借口公务繁忙而拒绝接受某项任务时,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和热情,领导可以说:“我当然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种事情需要你来解决,我对其他人没有把握。经过考虑,我认为你是最好的人选。”

这样,对方无法拒绝,巧妙地把对方的“不”变成了“是”。这种说服技巧主要在于对方的某些内在优势给予适当的赞扬,从而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减少受挫时的心理困扰,并使其以快乐的心情接受你的劝说。

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俗话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许多说服工作遇到困难,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清楚地解释原因,而是因为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果你改变了立场,说服者可能不会“拒绝”你的说辞,沟通起来会容易得多。

领导在说服下属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应用到工作中,以消除无形的情感障碍。领导站在被说服者的位置上瞻前顾后,同时,把被说服者放在领导的位置上,说自己也很为难,引起了被说服者的注意,并让他心甘情愿地为你工作。

三、求同存异,缩小差距

在不同的层次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或多或少会有“共同意识”。作为领导,为了有效地说服同事或下属,应该敏锐地把握这种共同意识,以便求同存异,缩短与被说服对象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如果领导想要说服他人,必须努力缩短与他人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可以使那些强烈反对领导的人不再反对领导的意见,而是会平静地倾听领导的劝说。这样,领导将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观点,进而攻入别人之心的机会。

领导者怎么提高讲话口才

放慢你的语速

作为奠定基础的第一步,放慢语速是一个好的演讲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一个聪明的演讲者总是在正确的地方,在正确的情况下放慢速度,一种由内而外的吐露,渐缓的语速带有个性化的声音特征,渲染了全场。

放慢语速后的语言,不仅是大脑的声音,也是心灵的声音。我们可以被严谨的逻辑所钦佩,可以被浩瀚的知识所惊叹,但我们更容易被心灵的声音所震撼。而且,与前两种情况相比,心所具备的先前条件要来得简单一些。学会用心,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让心声成为演讲中的一种声音,让心声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知识是信心之源

很多人在公共场合演讲时缺乏信心,因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如果你对所要阐述的课题和相关材料都了如指掌,那还要什么害怕的呢?所以,如果你不想在讲话时无话可说,那就提前做功课吧。

只有当你的大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特别是你的专业知识,一些生活知识和风土人情,或地理环境,你才能在任何时候进行即兴演讲,因为你有丰富的知识,无论你看到什么,都可以在自己的大脑中找到生动的词,来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这给即兴表演增添了生动的魅力。

从听众的角度出发

这些问题需要大家时刻牢记:你在和谁说话?你最想让他们知道什么?他们的理解水平和兴趣怎么样?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说话者和听众处于不同的位置,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也因为他们缺乏对彼此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如果演讲者能引导听众身临其境,他们就会对彼此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相互的精神交流、情感和谐和行动一致。

领导干部即兴演讲怎样才能吸引人

1、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切忌说空话、套话。

在任何场合进行毫无准备的讲话,领导干部应迅速调动大脑储存的信息,以敏捷的思维加以分析选择,因事、因情、因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兴演讲,不要东拉葫芦西拉瓢,漫无边际地发议论。官话套话充斥讲话之中,表达交流的低效在所难免,往往会导致民众对官员丧失信心,进而损害政府在百姓心日中的形象。即兴演讲要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要作秀;切忌无话找话,东拉西扯,文不对题,“客客气气”地说废话。

2、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简洁,力避无意义的成分。

言不在多,达意则好。准确、简洁是即兴演讲应遵守的原则。领导者在即兴演讲的过程中应以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听众清楚明白其讲话的内容及实质,不要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地说一些令人不解的话语;也不要唯恐别人不明白,啰啰嗦嗦地翻来覆去重复某些话语,以免影响讲话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克服讲话时的语病,养成良好的讲话习惯,避免或减少讲话中无意义的成分,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

3、语气自然、亲切,切忌摆官架子。

即兴演讲时,要力戒官腔、官调、官气。领导是人民的公仆。公仆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因此要把自己摆在与听众平等的位置上,以自然亲切的语气,朴实大方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自然、亲切的语气给人以可信可靠、中肯、平易近人的感觉,容易缩小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融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这对于提高领导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领导的说话水平 篇5

普通话水平测试:“我的学习生活”说话范文2篇:范文1: 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在课堂上的学习,是有老师跟我们一起进行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给我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在课外时间我的学习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在宿舍,宿舍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读书的好场所,尤其是午休前时间。每天吃完午饭,同室舍友一个个像变戏法般翻出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图书馆借来的,有书屋租来的,有自己花钱买的,可谓来源之广。这些书中,有教人如何维护自尊的《简·爱》,有描述项羽夺权争霸的《西楚霸王》,有展现一代女皇风采的《武则天》„„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罗万象的杂志也令人爱不释手,我们看属于自己的《女友》,看描写我们的《金色年华》。还看已经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少男少女》;心情不佳时去寻觅《知音》。与人交往受挫时找《做人与处世》,在《大众电影》中目睹心中偶像的风采,在《科幻世界》中创造未来。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因为有书,午休看,晚睡也看,曾无数次打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甚至不惜冒险点起蜡烛也要看,经常因此而遭到宿舍检查人员三番五次的敲门警告。读了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与你分享。每天晚上的“卧谈”时间我们谈得最多的也是书。

我们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论柯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辩《黄埔将帅》,析《红与黑》在文学上的地位„„连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要评头论足一番;我们谈吴三桂、评林黛玉、薜宝钗、赞武则天,骂慈禧太后,我们各抒已见,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们读书既不求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我们求的是知识,一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用它来开拓我们的视野,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范文2: 学习普通话的体会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我认为学好普通话很重要,尤其是在我们教师的行业中则更重要。那么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要学好普通话,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

第一,就是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

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更多考试备考资料和最新公告进入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http://sx.zgjsks.com/)

第三,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第四,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

另外,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总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

通过普通话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上课用普通话,课下与学生交流也尽量使用普通话,自我感觉,我的普通话水平在不断提高。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浅谈无领导小组讨论说话技巧 篇6

第一,开头要开得大气

其实,回答问题就像我们回答论述题一样,都要有个开头,有个中心,然后再想往里面填充的内容。开头开的好就会为接下来所阐述的问题定下好的基调。

第二,说话一定要简练

三分钟在不同人身上能体现出很多不同的东西,可能有的人3分钟还没有阐述完内容,也有很多人利用三分钟抓住了考官的眼球,引起考官的注意。我想说的是,在发言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把自己想说的话进行概括、筛选,选出有意义,有说服力的语句,让精华部分在面试开始时就有所体现,这样才会得到面试官的青睐。

第三,语气和语速要适当

领导的说话水平 篇7

趁休息期间, 秘书处的老秘书张大姐和蔼地提醒周秘书说:“小周, 要注意一下提意见的方式,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 用这么肯定的语气说李处长错了, 他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我是李处长, 我就会觉得你就跟直接骂我无知一样。所以, 即使你的意见是对的, 也应该注意说话的方式。”周秘书马上辩白说:“我没有别的意思, 只是实话实说, 我这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性格, 有什么说什么, 不会装假, 不会拐弯抹角。我认为做人要正直坦白。”话音未落, 张大姐严肃地说:“为人正直和注意说话方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为人正直, 是指不撒谎, 不欺骗, 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而说话方式是个技巧问题, 是个工作方式方法问题,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请你记住, 对于我们这些职业秘书来说, 用什么方式说话, 永远比说些什么更重要。”

分析与评述

在工作中, 无论是秘书还是其他下属, 要能够发现并敢于善于指出领导工作中的错误, 并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建议。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了解给领导提意见和建议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提意见和建议, 应该用规范的职业语言来要求自己, 应该讲究相应的策略和艺术, 懂得有效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才能在职场中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既能适时适度地推销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提升个人职业能力, 实现个人价值;也能同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感和赏识, 关系和谐, 相处融洽;甚至还可能因为自己的突出表现, 得到领导的奖掖和提拔。

如果随心所欲,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在什么场合说就在什么场合说, 不注意提意见的时机和方法, 意见再正确, 也只能被领导束之高阁, 甚至因为你不恰当的言行, 伤及领导的颜面和自尊, 既不利于维护领导形象, 也很可能因此得罪领导, 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给自己的职场发展埋下不必要的隐患和障碍。

所以说, 用什么方式说话, 永远比说些什么更重要!

那么, 在职场中, 下属给领导提意见和建议, 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究竟应该了解哪些原则、方法、技巧和策略呢?

谨遵“五适”原则

一、适人——了解领导的脾气、禀性及领导风格, 因人而异。

由于领导的脾气秉性、领导风格、工作习惯不同, 作为下属, 应该针对领导不同的个性特征, 以变适变, 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 有的领导性情温和, 比较开明民主, 有足够的心胸和气度礼贤下士, 下属就可以开诚布公, 当面用直谏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当然, 也得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要委婉、谦逊、有礼有节。如果领导一贯自视甚高、刚愎自用, 喜欢独断专行, 很难心平气和听取下属的意见, 作为下属, 要么选择知难而退, 要么为了事业公利, 选择迂回婉转的曲谏方式, 或援引案例、旁敲侧击;或暗示提醒、点到为止;或者寻找合适的时机, 单独交流, 切忌当面提出。

二、适时——要审时度势, 把握恰当的时机, 超前提, 及时提。

超前提, 就是要做马前卒, 不做马后炮。提前预见或洞悉到领导决策中的一些问题, 寻找时机, 向领导委婉进言, 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既维护了单位的利益, 也提前为领导拾遗补缺。假设遇到开明的领导, 会格外垂青于你的真知灼见。比如唐太宗即位初期, 因隋鉴不远, 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 生活渐加奢靡, “喜闻顺旨之说”, “不悦逆耳之言”。魏征深以为忧, 多次上疏劝谏, 《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审时度势, 超前劝谏的典范。魏征规劝唐太宗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有利于初唐的强盛。唐太宗能够垂拱而治, 实现安国定邦的宏愿, 某种程度上, 得力于魏征深谋远虑的超前识见及犯颜敢谏的胆略。

及时提, 就是要把握良机。尤其在商业领域, 机会转瞬即逝。作为秘书及下属, 有责任辅助领导及时作出决断。遇见商机或发现问题, 应及时和领导交流沟通, 以期能够得到采纳, 要么辅助领导作出英明的决策, 要么因自己的及时提醒, 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不能等机会已经错过, 或者领导的决策出现严重弊端和负面效应时, 再提建议, 为时已晚。

三、适地——选择合适场合, 公开场合要慎之又慎, 私下里提更有效果。

人性中有一种很深刻的需要, 就是喜欢得到赞美和尊重。所以, 于情于理, 都应当面表扬, 背后批评。在一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公开场合, 都不宜给领导提意见和建议。私下里提, 好处有四:一是可以维护领导的颜面和自尊, 不至于让领导当众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露怯;二是可以维护领导良好的职业形象, 不至于因不善纳谏而当众失色、失态、失言;三是领导更容易虚心、耐心倾听你的意见, 得到采纳和赏识的可能性会更大;四是促使双方工作关系更融洽。

四、适事——提意见和建议要因事制宜, 要更多关注紧急的、重要的事情以及需要及时纠正补救的决策。

事情都有轻重缓急, 对待紧急的事情, 如有意见和建议, 要及时提, 否则时过境迁, 你的想法就可能不合时宜;对待重要的事情, 假如利害关系重大, 一定要提, 不要因明哲保身而畏难, 不要因一己私利而畏缩, 不要因惧怕权威而苟且。

五、适度——要有节制, 掌握分寸, 谋而不断。

一要点到为止, 不能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反复和领导提;二要适可而止, 不纠缠不休。领导可能因公务繁忙或情绪和心境的原因, 一时不愿采纳你的意见, 甚至一口回绝你的建议;或因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想法不同, 暂时保留你的建议。总之, 下属都不能纠缠不休, 得给领导一个梳理、消化、酝酿、思考的时间。可以等领导有空闲或心态平和时提, 最好过一段时间再提。

如果自认为意见和建议很合理, 却不被采纳不被赏识, 也不要埋怨, 不要当众发牢骚, 不因一时受挫而心生不满或就此心灰意冷对工作不闻不问。决策权是属于领导的, 作为下属, 有再好的意见和建议, 也只能是谋而不断。不被采纳实属职场常态, 心态要平和, 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或者反思自己, 也许是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够妥当, 多向领导学习, 多看自己的不足。

所以, 提意见和建议时, 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 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

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提意见和建议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诱之以利、换位思考、直谏、曲谏、夹心式批评 (即三文治式批评、柔性批评) 。

诱之以利, 就是强调你的意见和建议可能会给单位或公司带来的利益。

换位思考, 就是强调要站在领导的高度和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更容易说服领导, 也可以纠正自己看问题时的偏狭和浅陋, 学会替领导思考问题。

直谏, 就是单刀直入, 说话直截了当, 取最短的途径直陈己见, 不绕弯子, 不兜圈子。

曲谏, 就是不直指其事, 而用委婉、迂回、曲折的言语规劝, 使其改正错误。常见的是暗示 (顾此言彼) 或喻谏 (巧用比兴) 。

暗示, 就是用含蓄、间接的语言对领导的心理施加影响, 使其对意见的本意心领神会, 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它的特点是只点到而不说破, 使得双方都比较轻松, 这既有利于维护领导权威, 保全面子, 又可留出下属的退路。

喻谏, 就是有针对性地引用他事或别人的言语作为譬喻 (巧用比兴) , 将自己的意见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 既可避免冲突, 又可增强进言效果。比如打个通俗的比方, 让领导一下子豁然开朗, 悟到自己的不妥之处, 自行完善决策。喻谏往往比较轻松幽默, 一般适用于关系比较融洽的领导和下属之间, 谈笑之中化解矛盾, 既委婉含蓄, 又机智幽默, 巧妙而自然。其结果往往是宾主皆欢、两全其美。

夹心式批评 (即先表扬赞美——中间批评建议——结尾再次赞美) , 这种方式, 最大的好处是忠言而不逆耳。要指出错误或提出与领导不同的意见, 首先肯定领导的意见, 然后指出其中稍稍的不足, 口气要平和, 言语要委婉, 措辞讲艺术, 切忌义正辞严或一脸严肃, 最后结尾再次表示肯定。把意见和建议夹在中间, 又称“三明治式”的批评和建议。

应注意态度和措辞

提意见和建议时, 要用委婉、商量的口吻, 态度要温和有礼。不要直接批评别人, 比如忌用“你应该”“你必须”, 显得唯我独尊, 让人不舒服, 也不符合下属的角色身份;忌用“当然”“无疑”, 显得主观武断, 咄咄逼人。

切忌夸夸其谈, 空谈大道理。要简洁明了, 所提意见切合实际, 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领导不同意, 不要立即反驳, 不要争辩。批评别人要以赞美之词作为前奏, 先让领导顺耳。

指出别人的错误时先要检讨自己的不足, 要善于藏锋守拙。不要锋芒毕露, 过于显示自己的聪明, 这样容易给领导造成威胁。一定要谦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要多一些正面建议少一些反面意见。重点不在于直接指出错误提出意见, 即遇到问题, 不要动辄否定领导的想法, 只注重陈述自己的建议即可, 是否采纳由领导定夺。

根据以上的论述, 便可以找出上述案例的症结和解决的对策:

(1) 假设事先就了解领导在统计数据方面可能存在问题, 最好选择事先提、私下里提, 领导可能还会因为得到小周的专业指点和纠正而心存感谢, 对小周另眼相看。在会议上提, 领导可能会误认为你存心让他当众难堪, 或者你想借此机会夸示自己的才能。

(2) 如果在会议上发现领导的问题, 出于敬业或对工作负责的考虑, 觉得非说不可, 也应谨慎对待。假设领导真诚地请大家提不同意见, 小周就可以用委婉谦逊的口吻, 指出领导的问题所在。假设领导只是做做样子, 走走过场, 明是征求意见, 实则漫不经心, 那即便有意见和建议, 也尽量别公开提出, 否则也容易造成双方尴尬。假设领导在会议上没有当众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小周却从专业角度发现了问题, 那最好等会议间隙或结束之后, 私下里和领导提。

(3) 提意见和建议一定得注意说话方式和技巧。要做到有礼貌、有分寸, 必须做到有理、有礼、有节、有度。案例中小周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提了自己的建议, 无可厚非。但李处长当即否定了他的看法。这时候, 作为下属, 要善于察言观色, 如果见机不妙, 最好知难而退, 不要一味坚持己见, 更不能当众争辩、反驳, 否则只能使双方难堪, 陷入僵局。这就是适度, 见机行事, 适可而止。实在要说, 可以放到会后再提。

领导的说话水平 篇8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方音语调偏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11-03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推开,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新的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特别是在语音标准程度的评判中,坚持量化评判为主,评分误差率大大缩小了。但是在语音自然流畅程度的评判中,却由于失去了过去那种全程把握,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质感缺少了全面了解,在命题说话项中对方言语调偏误的判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方面是主导性的,其一是评分细则表述过粗,测试员难以形成相对稳定、有操作性的个性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一些测试员产生了盲目评判的现象;其二是测试员失去了对应试人测试全程语音面貌的了解,导致对应试人语音质感缺乏把握。

一、方音和语调辨析

《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2009年7月修订稿)在普通话语音质感方面确立了两个评分点,一是语音标准程度方面,针对遗留的方言程度给出六个评分档,其中第二、三档概括为“语调偏误”,第四、第五、第六档概括为“方音”,不过这个评分点涉及的分值很低;二是在自然流畅程度方面,这是主要的评分点。

所谓方音,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因演变而形成的语音差别,在标准音确立后,不同于标准音的为方音,我们所说的方音就是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存留的方言特色语音。方音包含音位上的误差和偏差,具体表现为因为方言语音体系跟普通话语音体系差异性带来的声韵调上的失误和偏差,就是常说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同时方音还包含了超音段因素方面的语调偏误。所谓语调,学界有比较充分的分析,虽未必达成一致的共识,但对语调的基本含义还是比较明确的。语调的基本单位是句调,是音高、音长和音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句子的节律模式,是语流中音节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组合形式,从而保证语流能成为一个合乎语言节律,使语流成为美的音效空间。“语气的色彩、语气的分量,在有声语言中都具有社会性,都是可感的。但是,作为语句的声音形式,应该有自己完整的运动过程。我们认为,语调就应该反映出这个运动过程。”

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

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本来应该存在着包含或包含于的关系,方音是属概念,语调偏误是种概念。《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在使用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时,则是把它们并列起来,分别看成对不同方音现象的等级划分,于是“方音”这个概念用来概括音位方面的偏差,而“语调偏误”着重点在于超音段方面的语音表现。在具体语言实践中,遗留方言口音导致了音位方面的失误,是方音明显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方言口音导致声韵调上的音位失误,会必然的同时存在有语调上的偏误,所以细则上的描述才将“语调偏误”当成比较细微的问题,置于等级较高的评分段上,而把“方音”置于等级较低的评分段上。

从测试实践上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涉及的方言语调偏误,是指应试人在使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际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标准音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音遗留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是说话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方言音系的影响,使言语中的音节、停顿位置的音节以及语气词的音高、音强、音长结合起来以后的变化模式与普通话标准语调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种是被称为“读文本”的语调形式,它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普通话的习得过程偏重于音节发音,重视单音节、双音节的反复练习,忽略语段练习,因而没有掌握好普通话语流中音节应有的长短、轻重、徐疾的形式,且有意无意间模仿某些播音腔调,从而形成一种既非普通话的语调形式,亦非自身母语(方言)的语调形式的特殊语调,我们通常把这种语调形式称为读文本的语调(文本语调)。

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带来的语调偏误的类型,我们对其外延大略进行分类说明:

(一)声调(字调)保留方言声调特征

汉语是声调语言,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且明显是以高声调为主,各个方言的声调都比普通话的声调复杂得多,就是在北方方言区内,各个次方言的区别主要也是在声调方面,因此声调是汉语各方言中最敏感最微妙的元素。而从语言(方言或标准语)习得的层面上看,要准确掌握声调是比较困难的,调型不准确,调值不到位,就会形成带方言声调特征的“某普通话”。如东北口音中的阴平偏低现象,又如广西南宁口音,将普通话中去声的调性读成高平调,调值读成接近于55,这是调型错误。广西其他方言在声调方面的语调偏误则将去声读成接近于31的低降调,造成调值偏误。存在方言声调(字调)的遗留,一定会影响普通话语调的准确性,是构成方言语调偏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词重音保留方言的组合模式

1,词重音遗留方言的轻重音格式。这里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说是轻重音,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轻和重的问题,最显著的特征其实应该是时值的长短,一个词的几个音节,在实际呼读时,轻重长短不均衡,长则重,短则轻,轻重长短相配合,言语中就有了轻重长短的变化,形成优美的语流。而且,轻重音的恰当处理,可以明显地表示这几个音节在语义上的关系,准确地表达语句的含义。普通话的词重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格式大多数是“中重”格式,而不同方言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的轻重音格式明显有听感上的差异。广西除了桂北一带有湘语特点的方言具有明显的前重后轻格式,其他各地方言不像普通话那样音节有明显的轻重变化,而这种特征又被普通话习得过程重音节轻语流的学习方式加以强化,因此大多地方的方言语调偏误在轻重格式上都会或多或少有字化的倾向。

2,语句没有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与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提供的是说话者需要强调的意义信息,由具体的言语需要决定。当说话者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单一的语流形式之中,就会出现没有逻辑重音或逻辑处理上的错误,没有形成普通话语句本身所具有的重音模式,导致话语令人费解甚至引起歧义。逻辑重音的错误并不是方言语调本身所必然带来的,方言的逻辑重音跟普通话的逻辑重音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间强化音节发音,从而形成一种生硬的带有字化特征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为了“力保”自己的每个字读音准确,使得这种僵硬的语调得到了故意性的强化,因此常常没有形成正常的语流,使得话语中没有逻辑重心,从而形成方言语调偏误。

3,语流中没有轻声。没有轻声的第一个表现是读音节的原声调,第二个表现就是因为不懂得轻声的本质是短,而很机械地将轻声读成所谓的情,调型调值接近于阴平的“轻声”。通常人们讨论轻声的作用时,往往是着重于轻声的语义作用,但在语音实践上看,轻声在语调方面的作用应该重于语义方面的作用,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与普通话的差异大,而影响的主要还是普通话的质感,而不是语义,因此轻声就成了普通话语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时值相差太大,失去轻声音节固有的语音特征,势必造成语调僵硬的结果,这又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句调形成固定模式

句调是指句子内部的升降曲折变化和调势走向。从声调系统本身来看,普通话四声分明,且以高声调为主要特征,但是普通话语流中,组合起来的四声由于语流的需要,音节的调值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所以虽然汉语句调有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调型,但相同调型的句子可以因为具体的音节声调组合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调型。一般的规律是以双音节词语为语调的基础,音节的原调都会产生变化,调型有所简化,以保证前后音节平滑过渡。在语流中除了重音音节以外,音节的调值都会比实际音节中的调值低一些,从整句话来看,句调在重音音节表现得最为明显。说普通话时如果没有掌握好普通话的固有句调形式,就会无论什么句子都是一种固定腔调,这就是句调方面的方言语调偏误。

(四)语流异常

包括语速、停连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语流节奏是指语流中音节的长短、高低、徐疾、轻重等变化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形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说话中如果不注意语流节奏的形式和层次,或者是语速过快,音节发音不完整,话语中缺少必要的停连,不能准确反映出句子中句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一字一顿,严重者语句不顺畅,磕磕绊绊,虽然语义上不影响表达,但听感上支离破碎。这些与普通话固有的节奏模式形成差异,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种典型表现。

(五)方言特色语气词、感叹词的遗留

在话语中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中规范的语气词,大量地使用方言中的语气词。同时不能正确变读语气词“啊”也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特征。

三、“方言语调偏误”的标准参照性体系构建

明确了普通话语调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就涉及对其进行判定的问题,《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命题说话项对“自然流畅程度”评判标准是这样表述的: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扣0.5分、1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或全程背文本式说话。扣2分、3分。

这个评分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谓的“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语调生硬”的具体表象是怎样的?还有“有背文本的语调”中的“有”是“兼有”还是“时有”?它又与“全程背文本式说话”存在怎样的程度上的差异?它们能不能具体量化?如果能具体量化,又如何量化?具体量化标准是什么?这些在细则以及相关的材料都没有说明。因为方言语调偏误是具有显著的模糊性的,测试员对方言语调偏误的评价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个模糊性的东西统一起来。由于强调定量,要依靠定量来进行定性,而在语调方面却是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导致测试员在对语调自然流畅程度进行打分时没有了量的统计,不敢贸然对质进行评价。在对标准读音进行定性描写时,还有一定的允许度,这就是其模糊性的具体表现。比如,测试员在对zh、ch、sh、r这组舌尖后音正确的发音部位的听辨把握上,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毕竟在这些具体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对象中有着比较明确的音位界定,其左右摆动的情况甚至能用国际音标加以描述,因此从整个参照体系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

语调自然程度的参照系统本来就是模糊的,虽然评测对象的普通话语调依据的是标准的(一级甲等)普通话说话语流,但是这个标准是没有量化标准的,因为即使同一个人说同一段话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背景之下,都会有所变化,至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那就更大了。面对模糊的体系,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将之拆解,使之清晰,而是始终要将之看成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模糊评价体系,用模糊的方式求得具体的准确性。

构建起模糊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参照系,其一是标准的普通话口语参照体系,其二是测试员自身普通话口语的参照体系。其实很多测试员在实际测试打分时,仅仅是以自身普通话为标准,而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于普通话声韵调这些音位音质上,对于语调等超音质方面的因素就相对宽松,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不少测试员在方言语调偏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容忍度,并渐渐形成听辨盲区。所以强调标准参照体系的建立和介入,就是要求测试员在头脑中建立起普通话语调的标准参照体系,这就要求方言区的测试员多观摩,多练习,多实践,有选择性地观看、收听一些高质量的访谈类节目,或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电影、话剧、录音片段进行认真观摩,仔细揣摩,反复练习,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质感形象。有了这个标准普通话语音质感形象,就能形成评价模型,从而确立自身的普通话语调感觉。自身普通话语调感觉就是评价模型的中心坐标点,依据它在测评中就会快速形成对应试人方言语调偏误比较具体的、直接的、质感的判断,这样的判断通常会形成好、一般、较差、极差这样简单的四个等级。这样的“等级”是模糊的,它带有明显的感觉色彩,但因为语调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后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一定模糊度的感觉,而且是一种直觉性质的感觉,从心理形成机制来说是科学的反应,它不容易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是对对象最真实的反映。

在具体的测评中,如果应试人的话语表现能给测评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就是“好”,这样的普通话语调总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需要扣分。而让测评者感觉“一般”的普通话语调就要做一些考量了,这是一般测试员没有“感觉”的频段,应该就是与一般的测试员大体相当的水准。虽然原则上进入一级的普通话是不应该出现“方言语调偏误”的,但在实际测试中,当应试人被评定为略过临界分数时,在“方言语调偏误”上失分的并不少见(即“略有语调偏误”)。而广大的测试员来源于方言区,生活在方言区,不少人平日里只有从事相关工作时才说普通话,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所以,通常在“一般”的段位上应该是隐藏着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的。到了“较差”以下,还会包含有言语不顺畅的现象。这样,除去“好”一档不用考虑,实际上就只有“一般”、“较差”和“极差”三档要做扣分的权衡。这样就形成一个扣分模型:

“一般”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0.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1.5分;

“较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2分。

“极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2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3分。

很显然这个“档”是模糊的,而由于跟语音标准程度结合起来了,因此又是可以量化的。语音标准程度中语调偏误和方音几乎只是一种单纯的描述,没有实际扣分,而通过对前面语调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构成对普通话语调解构的因素既有超音质因素,也有音位音质因素,考虑到对音位音质因素前面已经进行了量化评分,在自然流畅程度这个评分点上不再考虑,以避免多重扣分。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自然流畅程度档设置的分值为5分,实际扣分值却是3分,就不存在重复扣分。按照这样的评分模型,对方言语调偏误的评分就有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程序,从而减少测试员之间的评分误差,使评分更加合理,也更加简便。

总之,测试员在重视音节发音正确的同时,要加大对方言语调偏误的关注,打造自身过硬的普通话语流。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在测评实践中做到主观感知与客观量化、精确与模糊的对立统一。

上一篇:部编版二上语文课件下一篇:翻译学院毕业生求职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