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案例(小学英语)(精选13篇)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依我所见,“人文性”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把所学知识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使所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的生活情境,尽力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在此,我就一个具体教学片段来做分析。
教学内容:In town
学时安排:1学时(40分钟)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对异国文化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纹路的方法及常用语,并围绕圣诞节日问路话题,运用所
学词语来讲述外国人的习惯。
(2)初步了解外国人问路的方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
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态度;通过对西方人习惯的了解,懂得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使学生了解、欣赏和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问路的习惯。
难点:能用常用语言问路
教学过程:
1,播放情境,呈现图片,营造一个相对逼真的环境,导入本课主题。2,观看对话情境,简单了解西方人的习惯
3,呈现:常用的问路句子及礼貌用语。
4、创设情境,设置练习。进行小组对话练习。
4.课后作业;罗列出你知道的问路及之路的句子。
一、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外语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预见和认识到,在制定和出版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时就体现了对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充分重视,在“教学要求”、“教学原则”等处都提到英语专业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较多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见《大纲》:11;19),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与以前编订的大纲的不同之处之一。
其实,不少外语界的学者考虑到外语学习的特殊性,从文化学习的角度出发,早就对外语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明确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措施。
已故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外语系的课程设计中就提出了要培养“博雅之士”,也就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吸收东西方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王佐良教授从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产生的困难出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系统地讲授和编著了《欧洲文化入门》,并对该课程的具体讲授给了很多切实重要的建议。他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有助于人的性情、趣味、道德、价值标准的提高,也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他呼吁“这是当前教育界和全社会亟须加强的最重要工作之一”(王佐良,1992:4)。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在研究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时借用了古代中国哲学的一对概念“道”(指基本取向、内在的人格状态、整体素养)与“器”(指外在的信息、技巧、行为和结果)来说明外语学习者需要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个层面。她认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根本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非技能训练;是潜能全面发展意义上的education,不是training”(高一虹,2000:196)。这种观点显然同样适用于宏观的外语教学。因此,必须将外语基本能力与人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一整体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影视资料的选择
与其它教学资料相比,影视资料由于更形象化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而且由于其真实的情景,也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料都适合教学,如果用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至少要符合以下标准:首先,含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如有关某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人物等;其二,内容健康,不涉及暴力、色情内容;其三,有必要时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剪辑和编排。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
(一)现成的根据历史、社会和文化拍成的纪录片,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的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 l)录制出版的英文系列节目,其中除了解释自然科学现象和知识,还有不少介绍人文历史的专题,比如探索频道陆续播出并结集出版的考古系列(如金字塔、马雅文明等)、国家城市系列(如日本、意大利、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等)、历史名人系列(如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等),包括中国在内的历史地理人文系列(力量的王朝、东方巨龙、紫禁城和长江三峡等)。
这些内容是人类历史、地理和文明很重要并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而这些节目的设计和编排质量一般都较高,并且形式吸引人,对于在这方面了解不多甚至很少的学生来说,通常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强化对内容有所学习、思考和吸收。如果教师再设计恰当的思考和讨论等活动,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从另一方面说,节目内容本身标准英语的解说词肯定会对语言学习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二)反映中外文化精粹的优秀电影。电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之一,它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充分地表现角色、情节和背景等。通过观看和欣赏,学生不仅补充了一些具体知识,还能在审美、趣味、道德和价值观等人文修养的方面得到培养。电影选择的范围非常广泛。较早时候的如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和奖项并已经过时间和观众检验的经典之作《十诫》(1956)和《宾虚》(1959)就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和圣经的传奇故事;《斯巴达克斯》(1960)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生动有力地呈现了西方文明源头之一古罗马的气势,学生除了对斯巴达克斯起义这一重大世界历史事件有所直观了解,还能对罗马文化有所认识;《埃及艳后》(1963)则很好地再现了罗马和古埃及的文化,两者至今对欧洲和阿拉伯世界都还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好莱坞的史诗性影片也可以“拿来”利用。如《特洛伊》(2004)反映了希腊神话中很重要的一个故事,其中很多典故如“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金苹果”(goldenapple),“阿喀琉斯的脚踝” (Achilles’heel),及神话人物“海伦”(Helen)等已进入英语,并具有相应的特定含义。电影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典故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会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及外语学习的其他方面必然有益处。其它的还有反映世界和欧洲历史的《亚历山大大帝》(2004)和《亚瑟王》(2004),对英国历史和苏格兰文化有所描述和反映的《勇敢的心》(1995)。与此类似的人物传记性的影片也可以达到一定效果,如《圣女贞德》(1999)、《莫扎特》(1984)、《甘地》(1982)等等很多影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这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比如影片的内容、画面和长度,另外要告诫学生电影的故事性和虚构成分,要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学习,而不能把影片当作真正的历史。因此,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论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素养;提高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其中,就人文性作了如下具体的描述:人文性目标是非语言目标,包括智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涵,即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开阔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在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深入的同时,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英语教师义不容辞
的责任。本文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结合教材,增加对英语背景文化的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融入文化背景的教学。因为文化背景的教学能拓宽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实际运用打下基础。纵观各地历年的中考题,我们不难发现纯语法的试题在逐年减少,考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的试题在增加。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适应英语考试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必
要途径。
1.文化的对比
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能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真正地用英语思考,将英语用“活”。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school life Reading中的两篇短文讲述的是美国学生和英国学生的学校生活,在课文导入部分,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校生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阅读完短文后,我会把中国、美国、英国学生的学校生活设置成表格,让学生找出不同点,再请他们把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串起来口头表达,既达到了复述课文的效果,又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印象。当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两个民族的差异,不能极端地否定一方,而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教育学生在交际中正确地选择符合对方文化标准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交际目的。
2.文化的体验
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体验会萌发兴趣,增强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求知效果。《课标》倡导一种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七年级上册 Unit 5 Let’s celebrate 讲到万圣节 的时候,我会预先让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万圣节的气氛,在讲到“trick or treat”的时候,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合作表演这个节目。在制作南瓜灯这个环节,我先通过视频演示这个过程,然后给学生分组来制作他们自己的南瓜灯,接着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且用英语来讲述制作的过程。学生在表演中能发挥特长,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
二、抓住契机,融入学生情感的教育
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注重积极的情感投入,既是人文关怀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正确地把握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情感的土壤,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把这种感情延伸到英语这门学科中来,对英语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兴趣。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以情促知、以情促教的目的。
2.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在选材上内容丰富,都是反映学生本身及与家庭、社会的各种情感体验,富有教育意义。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有目的地把它与学生被激活
的情感融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会受到熏陶。9A Unit 1 star sign 有很多涉及12个星座性格特点的单词,我会设计些小卡片,让学生把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单词中英文配对,然后让他们归类,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些单词按照褒贬来区分。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单词的含义外,也让他们对这些单词的感情色彩加深了印象。并且强调每个人都会有的缺点,我们要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尽最大努力来完善自己,这样才会让自己成长起来。
三、放眼未来,着眼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个teller,而要做个guide。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发散性思维。英语课堂上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模仿、去表演、去思考、去想象;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举办英语文艺晚会、英语歌唱比赛、课本剧表演、制作英语海报、贺卡等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鼓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善问,多问,并且尊重学生独立的见解,鼓励创新。
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许国璋在谈英语学习方法时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我们要有变英语教学为英语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授词汇、语法或是阅读技能,我们更要创造各种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福宝.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语数外学习,2013(08).
[2]徐璟.提升初中学生英语文化背景意识的几点教学建议.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06).
题目: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其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就军官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指挥员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指挥军官具备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中国大学生现状分析
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乖乖的、听话的“顺民”,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由于听老师的话,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的经验来谈,笔者在一所二本院校讲授大学英语,同时做班主任,学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日常教学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学习都比较认真、刻苦,不懂就问。只有个别同学上课思想不集中,打瞌睡。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还有我们本专业的各项技能考核。
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表面现象下,掩藏着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信仰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会学习,会用功。可是,除了用功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之外,就没什么信仰了。终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国家、对社会毫不关心,不懂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已经是过时的言辞,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的只是心中的小算盘。平时不知道多和老师沟通联系,到了评奖学金的时候,半夜里都会给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诉说委屈。
当然,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只怪他们。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从而使得大学生素质下滑与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机制难脱干系。但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论文抛开社会、抛开家庭,从学校和教育机制这方面来谈我国当代的大学生。
二、再谈人文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
现代的中国的大学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大学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系统地进行“文、史、哲”的教育。即使开了一些文学课、历史课,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所需所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头脑过于简单,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机器有什么区别?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说,“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这些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担当,更不能垄断的。这些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诚然,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字样与丰润。”[1]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注重理工学科的建设,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久而久之,这样的大学势必会衰落,社会群体必然要走下坡路,国家也不会继续兴旺。所以,中国现在在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本身由于学科体制的关系,尚不能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步。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在所做的题为《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的演讲中预言,“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本身没有信心,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的传统以及中国的一切总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可以肯定,中国的大学是办不好的。反之,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2]所以,我国的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是作为学习西方国家语言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张窿溪指出,“就大学教育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不仅有本学科扎实的学问,而且有超出专业范围之外的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有冷静的头脑,而且有热情、有理想,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和道德的责任感。换句话说,通识教育,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所谓文史哲,人文教育的核心,对于完成一个平衡发展的现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开篇就论述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这样解释新时代新背景下大学之道的意义,“‘明明德’,是培育崇高而丰富的感情,‘新民’,是培育正确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至善’就是融合这种感情与这种思维能力为一体的纯洁而神圣的精神境界,‘至善’就是全面、主动、健康而完善发展的个性,从而能全身心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理工科专业。调整学科体系布局,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性平台上来加强。清华大学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增加学生必须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开设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出台学生必读书
目,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课程建设,努力培育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对于许多普通高校来说,想在办学理念上和办学方法上赶上清华大学这类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当代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想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依赖人文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各个高校为人文课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这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的大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放在第一的位置来抓,转变办学观念;又包括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题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的演讲中指出,“科学教育必须讲实证,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美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自我体验,并不是所有人文文化都是可以量化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第一个是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所展示的深远的意境,使人精神开阔,这是不能实证,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怎样才能找到药师,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第二个是唐朝杜牧的《清明》展现了一种令人断肠的意境,是不好问杏花村究竟有多远,这是不能量化的。他指出,尽管在大学里各种评估体系普遍使用“量化”方法,但在人文学术范围内如何使用“量化”是要慎重研究的。高校人文文化和人文学术建设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只靠“产品”的数量(即所谓量化)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为历史老人最公正,他要的是精品。再过几十年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在,大量的东西可能已被岁月冲刷,惟有文化的精品才能得以长存,但精品并不是朝夕可以拿出来的。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
[2]韩奇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3]朱梅梵.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4]席凤英,杨桂华,常宗霞等.职业化培训对提升护士人文素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0)
[5]蔡惟铮,王淑娟.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6]唐燕翎.艺校政治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3)
[7]戴红红.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5)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很久以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熟知,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对文章段落、层次的了解,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负载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高度工具化,培养能力,移情悦性,陶冶情操似乎只是一种遥远的假说。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必须用教材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理想、审美情感,培养他们“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用其内在的素质带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提高各项能力。
一、培养感悟能力
所谓“悟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当然,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本文是作者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热泪所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章保持着作者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于不加修饰的情感氛围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以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人文气息浓郁。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也应当成为对学生的一次情感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层含义,懂得感恩。可以说“悟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剖析过程,是让学生用他们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而要想让那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大火,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该有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悟善”。有了这种感悟能力,才会在感悟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的内涵,才会把作品中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转化为他们的动力。这种感悟能够重构人的价值观,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可见,语文教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理解学生并懂得怎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完善自我。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是在“悟善”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既有人对形象的直觉认识,又有在这种直觉中产生的情感,还有渗透在这种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而作为涉世不深的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专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的美感仅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比如,在教授诗歌《将进酒》课时,就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既要保护学生的初级的美感,也不能忽视道德感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进行审美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写作也是最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的。它包含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情感态度以及全部的语文素质。知识储备的薄厚,认识水平的高低,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思维的活跃与否,情感是否健康,都会通过文章表现出来。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因而,写作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而且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过去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写一些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或者写一些从广播、报纸上听来或看来的话,少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真实的“我”往往不知所踪,要么就是举笔无言,表现得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定能表现出色。写作的题材要真实,细节可发挥;情感要真实。写作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关于写作,叶圣陶认为,首先应有充实的生活,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学生只要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又是健康的,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呈现出各自的个性。所有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表现,在作文中做到了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视野开阔了,求知欲和表达愿望也随之越来越强烈。他们绝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探寻的欲望随着视野开阔认识水平提高而越加高涨。但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文章中常常会表现出是非混淆,或以偏概全的倾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在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认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肃清错误的认识,抵制封建意识,剥削意识,增强人文主义精神的正面影响。
总之,从实用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两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具备了健康乐观的思想情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所谓人文素养包含有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是说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也要帮助学生掌握人文能力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到底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想法。
1关注学生人性,发展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人性,帮助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把教师当成课堂上的主体,整个课堂一直都是教师在侃侃而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当成课堂上的主体,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要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教学不能够只是浮于表面,要真正能够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很多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是非常被动的,他们完全是跟着教师的脚步来进行语文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存在,学生就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去朗读课文、阅读课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人性,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很多的语文课文中都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章,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更真切的体验,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都有很好的帮助。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很好的发展。
2在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拥有情感交流。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文教材中包含有特别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来体会这些情感。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学生由于阅历太少,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文章中的很多内容都理解不透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要让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悟情。在教导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情感升华。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主体潜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还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让学生体会多种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多种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接受正确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中都蕴含有丰富的情感,让学生认真体会这些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能够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注意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要肯定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教师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教师还要通过这篇课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要注意让学生自由地理解文章,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邵红儿.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例探[J].学周刊,28期.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起示范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文化品位、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言传身教, 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征服学生。首先, 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做到衣着端庄, 语言文明, 态度大方得体, 精力充沛, 神采飞扬, 讲究仪表修养艺术。其次, 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能够爱岗敬业、刻苦自律、团结同仁, 具有善良、正直、无私、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再次,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由于各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英语本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相关的边缘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要加强学习,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根本上由“工匠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应注意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感化学生。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因势利导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高中英语教材中提到,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seismograph) , 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 (Qimin Yaoshu) , 介绍了上海的高速列车 (maglev train) 、北京的科技中心 (Zhongguancun) , 还介绍了中国在基因技术、航空航天、疾病治疗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
2. 培养学生不畏艰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容易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坏毛病, 一遇到困难就萎靡不振、举步不前, 没有拼搏精神。英语教材中介绍了不少名人的奋斗史和成功史, 如Madame Curie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实验室中不断实验、不断失败、不断探索, 最终发明了镭, 两次荣获Nobel Prize;又如Oprah Winfrey, 不但是地位低下的黑人, 而且自幼家境贫寒, 但她通过艰苦的奋斗, 成为美国著名Talk Show的主持人……通过对这些名人事迹的学习, 学生们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和震撼, 教师再进一步挖掘这些名人身上的优良品质, 鼓励学生学习他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文明意识。
教材中有不少单元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 可掌握一些科学的生活常识, 如Healthy eating介绍了大量的healthy food和junk food及这些食品对健康的好处和危害,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又如Good Manners谈到了就餐时应遵循的table manners, 告诫学生要讲文明、守礼貌;Saving the Earth谈到了全球面临的问题, 如pollution, poverty, hunger等,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养成文明、健康的好习惯。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英语教材中有好几个单元介绍了英文戏剧、诗歌和音乐, 如The Necklace,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 Garden of Poems, The Sounds of the World等。跌宕起伏的剧情、文笔优美的诗歌、悦耳动听的音乐,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跃课堂, 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启迪智慧, 丰富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培养他们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使他们成为有生活情趣、有高尚品位的人。
5.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中教材和阅读材料大量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历史渊源、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通过学习英美文化, 学生们可受到另一种文化熏陶, 才能更深地理解英语语言, 领悟到英语的精神实质。也有利于他们拓宽国际视野, 形成世界意识, 提高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三、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要能够自主学习, 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是脚本,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教师要由教学的“独奏者”转变成“伴奏者”。教师可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语言习得。同时, 小组活动使学生间的关系更融洽, 学生们互相帮助, 互相扶持, 珍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并团结一致,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人文素养 学生 阅读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要想真正获得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发性学习,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情感的培养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类的感情,从来就不会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是的,情感是一种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首先,学生要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低年级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年级阅读《淘气包马小跳》《绿野仙踪》……高年级阅读《爱的教育》《三国演义》……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记得,我在教学《比力气》一课时,阿凡提和大力士比谁的力气大,阿凡提用智慧战胜了大力士。由此,我想到了《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在一幅漫画里,画了他们用比力气来确定谁是老大,张飞扔的是羽毛,关羽扔的是树枝,刘备拿的是石头,结果刘备第一,关羽第二,张飞第三。当然,这只是一种人们在漫画中的想象,但我觉得很有趣,就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三国演义》,并告诉他们,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同学们听了异常兴奋,当天回家,有很多同学就向家长索要这本书。我班颜宏宇逼着爸爸马上到书店给他买了这本书,回去一口气就读了很多故事。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
培养情感的过程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时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学习语文不再只是听讲、作笔记和写作文那样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应是自觉的、有兴趣,能动的惯性运动。
1.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毛泽东的“四勤”学习法中的第三勤说的就是“勤想”,就是主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思、善思”,“不盡信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就是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语言简意赅地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例如,学习《在夏天里成长》揭示主旨的句子:“我们在夏天里成长”,可在旁边批注“我们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长大”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3.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每学期我会让学生背诵20篇古诗词,遇到精彩片段或文章要求学生诵读,并根据不同年级背诵一些特色积累,如一年级背诵《弟子规》,二年级背诵《三字经》……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但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4.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教的一年级学生,我让他们读《格林童话》和《一千零一夜》,读后,让他们写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说明的道理,还要摘录一些精彩词句段。开始,学生写起来很费劲,但经过一学期的坚持,如今,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读书后写笔记的习惯,并且写起来轻松愉悦。我想,长此坚持下去,一定会下笔千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奇葩,千百年间,万口传颂。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颂读。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大量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对古诗文启蒙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诵读经典古诗文,大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古诗文教学工作,形成了以古诗文诵读为特色的学校。
一、精心编排循序渐进
我校古诗文教育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编写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学校专门组织人员根据低、中高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各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共编写《诵读古诗文》两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另外,我们在每篇诗文之后,会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制定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方案,如中高年级在学完了诗后,安排“请你画一画”、“请你写一写”、“请你诵一诵”、“请你唱一唱” 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果。
二、共同探讨相互促进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水平的有效方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实验中,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采用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与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的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的结合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们诵古诗、唱古诗、演古诗、画古诗,学写古诗,寻找身边的古诗文,徜徉在古诗文的海洋中,受着中华文化的滋润。
三、多样活动陶冶情操
1.结合传统节日
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也为了使古诗文诵读活动向着纵深迈进,常与祖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结合起来开展系列活动。今年端午节前夕,我校就成功地举办了为期一周,主题为“诵读诗文,喜迎端午”的诵读活动。以课本的美文及校本教材《走进古诗文》中的古典诗词作为比赛篇目,通过比赛,学生们从活动中感受到经典诗文的千古风韵,触摸到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2.开种竞赛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特色建设阶段性成果汇报活动,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都担任活动评委,认真进行各项竞赛评选活动。现场表演,那场面,那声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置身于那样的氛围中,都会受到熏陶、感染,怎能不好好去诵读,诵读水平何愁不得提高呢?
事实证明,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爱读书的孩子多了,读书韵味十足的孩子多了,随口能说出名言警句的孩子多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了大量的精神营养,气质也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环境熏陶提高修养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感受着高尚的艺术熏陶,聆听着所仰慕的伟人的教诲,吹拂着满面的文化春风,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滋补着精神的营养,吸收着进取的动力。要让学校充满着这样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熏陶氛围。因而学校充分利用墙壁,在每一层的楼道处、连廊上都张贴着名人名言,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对联,或用学生亲笔书写的名言佳句。教室环境更要求体现班级特色,每块墙壁上都根据所处位置布置具有文化气息的书画。宣传橱窗里张贴、展
示学生的书画作品等,并定期进行更换。每个教室也加强了墙壁文化建设,有“芳草地”,有“古诗乐园”,还有“星星榜”等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通过对各类小学语文教研杂志的研修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既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学生倾听习惯要培养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了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二)学生述说胆量要激发
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大到论文答辩、演讲„„小到与人沟通、待人接物、见面问好等。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向师心很强,任何事都喜欢向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我们教师一段生动优美的导语,几句精辟的总结„„都给学生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学生也会在平时交际中努力地要求自己尽量把话说流畅、连贯。经常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其次,还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例如配乐诗朗诵,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要他心中有话可说。最后,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不错、很棒,使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与人交流。
(三)学生阅读能力要夯实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1、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天地头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实。2、抱着研究的目的读。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论文。这种做学
一.把握学科特点,洞悉学生心态,挖掘人文素养内涵
教师要把握学科特点,注重开发和利用语文课本中蕴涵的人文因素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的新型人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美文,探究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享受字里行间中的美好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注重把握学生的感知心理,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需求,走进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脉搏,树立“引领成长、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由重“知识传授、知识提高”向重“能力培养、思维训练”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但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启迪学生的智慧,指点学生的迷津,回答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的思考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搭建教学平台,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要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拓宽教学渠道,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互动交流,融洽关系,尊重学生情感爱好和人格尊严,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情境,搭建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尊重、合作、信任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收获成功,体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深入研剖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解决问题,在充满人文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探究所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在领会感悟中体验人文的意蕴,使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知识,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笔者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情感爱好、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通过仿法表达对父亲的情感,通过交流讲述自己父亲的形象等等,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烈讨论,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激烈思辨中感悟作者对父亲的热爱,体会人世间的真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积累人文素养。
三.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民族自尊心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知识的态度,激发学生进取精神,让学生勇于创新,学会创新,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爱科学,养成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爱自然,养成融入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爱艺术,养成追求高雅,积极上进的情趣。如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感知实际,在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通过详细的介绍,了解苏轼不同凡响的一生,了解他的情感爱好、性格特点、主要作品,精典诗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学时,我边读边讲,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苏轼尽管被贬、内心悲凉、壮志难酬,却能借月言志、借月抒情,在悠闲的漫步中舒展豁达的内心世界。以此联系到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学习压力、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苏轼、欣赏苏轼,排除现实生活的忧愁和烦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引导学生说真话, 写真情, 培养学生以诚作文的素养
在应试教育下, 教师只注重写作技巧的练习。这样, 学生就形成了写作的套路和模式。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让学生背范文, 结果在考试中时常出现雷同作文。这种写作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和丰富多彩的个性, 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 使得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写作时言不由衷, 生编硬造, 无病呻吟, 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 当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漂亮谎言”的“写作尖子”时, 却没有意识到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 久而久之, 会习惯成自然, 变成“以假乱真”, 甚至“以假为真”。因此, 笔者以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把“真诚”作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 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 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 崇大人之好尚”, 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 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 是文章的灵魂;“诚”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 也才能打动别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 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出色的, 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 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 还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总之, 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心灵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 学写真文, 学做真人。
二、指导学生发现美, 感悟美, 培养学生以美为文的能力
作文, 是学生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 他人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到学生的审美观察、审美想象、审美思维和审美技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 使学生变审美欣赏为审美创造, 激励学生朝更高的审美目标迈进。以内容为中心, 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 以便让学生把作文与社会、学校和生活融为一体。教师要让学生用审美的目光去观察, 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 用审美的技能去表达;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创造美, 提高其审美素质, 最终写成美的作文。
首先, 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 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 鼓励学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真善美的所在, 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其次, 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 善于联想。俗话说, 多想出智慧。如果学生不但能用心观察, 而且能勤动脑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话, 那么, 学生的感悟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最后, 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深入体验情感。学生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 (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 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 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地体味人生。
摘 要:目前我国现代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而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在时代的潮流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教育部自2014年发布的政策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时代下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机构都在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这一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启蒙阶段,英语教学是为了响应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而开设的课程。因此,探索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小学教育体系主要要求学生对所教授的学科知识进行记忆性的掌握,侧重点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能力、其他才艺培养上则不做重点要求。新时代下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传统教育要求上进行的扩展,它包括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及素养,旨在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而成为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修炼心智、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代小学教育要求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机构努力去实现的教育目标。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更重要的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现代化小学教育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满足现代化小学教育对英语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化小学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强制性“填鸭式”教学,它提倡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主动去了解、去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才会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课件知识的理解,打破小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布置有适当难度的课下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的教学中进行同学间的交流,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以小学英语四年级下期的Unit 4 Buying fruits 为例,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情境对话模式,去商店里面买自己喜欢的水果,完成对话中英语语句的搭配,并且和同学完成交流。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对后续的学习深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普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这个阶段已经没有英语学科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在需要提高英语水平时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深造学习。因此,学生在前期形成较好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二)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扩展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需要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展开学习。例如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What’s your job??@种情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完成课堂知识教学后,通过提问学生还有哪些工作名称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扩展,进而让学生考虑将汉语转换为英语该如何进行,加强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扩展能力。小学生正是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对外界的认识不深,往往有新奇的想法冒出,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十分有利于小学生以后学习生活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它具有西方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扩展的教学工作开展,这不仅是核心素养的素质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扩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小学生对简单的英语文学著作进行阅读、慢慢地理解文学著作背后的情境和文化内涵,这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三)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古人曾提倡“学以致用”的学习思维,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语言,也只有在使用中方能体现它的最大价值。在现代化的形式下,国人和国外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将学习到的英语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也是现代化核心素养要求的一部分。小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课上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对话中充当不同的角色练习不同的对话语句,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四年级下期的Unit 1 A new student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扮演新生的角色,在进入新的班级进行自我介绍,通过这种表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将学到的英语知识总结应用的能力;课下小学校园内可以开设英语角,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兴趣加入不同主题的小组进行交流,这不仅增加小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锻炼了小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总结
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不仅是简单地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进行传递,更重要的让它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教会学生进行应用,以达到现代化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策略有很多种,英语教学人员需要根据自身教学情况进行探索总结。英语教学人员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旨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满足核心素养在现代化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要求。
参考文献: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案例(小学英语)】推荐阅读: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11-02
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0-05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06-26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0-22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07-09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11-05
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10-03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10-21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