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作文素材(推荐11篇)
懂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笔墨勾勒之间,而在于大片的水墨留白,虽是空白,却能营造出非凡的意境;画是如此,生活亦是如此,生活也需要留白。
花谢花会再开,燕去还会再来,可是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人生,享受生活,不要让世俗的追名逐利占据了生活的全部。生活也需要留白,我们需要给自己多一点的空白时间,抛开工作、生活的烦恼,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当你看到那些在绿荫下下棋喝茶的人,那些在河边垂钓的人,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浪费时间,消磨人生,恰恰相反,他们正是在充分利用、享受生活。林语堂曾说过:“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事实就是如此。
道家主张“无为”,推崇小国寡民的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道家对生活真谛的追求,也正说明了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繁忙事务,需要的是清净、留白。“无为而治,无为而教”虽然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对于现如今的我们却也不乏借鉴意义。
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真正有分量的人,只讲有分量的话,一个敢于少讲话的人,必定是对自己话中传达的威力有信心的人。生活也与中国话相似,中国话不需要长篇大论,生活也不需要太过于忙碌,一个整日忙碌于世事工作的人忙碌了半天也不知道忙碌是为了什么。若问他们为了什么而整日奔波忙碌,他们会说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生活好了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就这样一直忙碌追求下去而忘记了生活的本身意义。(作文素材 )人生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为了享受生活而生活,难道不是这样吗?但也不是说整日无所事事就是好,就是懂得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没有意义的,所谓给生活留白,就是强调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太过于“充实”,使自己处于一种高度的忙碌状态,而应该适时地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这样既可以享受生活,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需要留白,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同样,也不会把生活塞得太满。
模拟打分:(内容)18分+(表达)18分+(发展等级)5分=41分
总评
这篇文章值得肯定的优点有二:一是观点鲜明,论证集中,全文围绕“生活需要留白”这一中心观点,阐述了要摆脱欲望的牵绊享受生活,要适时放松以提高工作效率等道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二是紧扣命题材料的意识较强,文章在阐述论证过程中多次引用命题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写作的游离。而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文游离,引用生硬,如第三段内容偏离了材料的中心含意,又如文中对命题材料的三处引用均为照抄照搬,既未概述,又无分析,属于“为引而引”,不能很好地融入上下文;二是立意欠深,格调不高,文章主要停留在“要享受生活”这一层面上来论述“生活需要留白”,缺乏思想深度;三是论证过程中缺乏典型事例的支撑,流于泛泛而谈,说服力不强。
提升方略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见,解决审题立意问题是提升本文的关键。无论是行文游离还是立意不深,其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全面把握材料内容,未能透彻理解材料含意,如全文一味强调“要享受生活”,是因为只是表面化地理解了“把人生塞得太满”一句,眼里全无材料整体内容。如果在审题时能整体把握材料,全面提取“最高境界”“有分量的话”“要害之处的风头”及“凸显脸庞”“映衬气质”等有效信息,再据此理解材料含意――留白,让艺术更丰富,让人生(生活、生命)更精彩,文章就不会拿道家的“无为”作例,也不会局限在“享受生活”这一肤浅层面上了。当然,作为一篇议论文,有理还得有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要恰当运用经典事例,以增强说理力度。
经典素材
1.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一笪重光《画筌》
2.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林语堂
3.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在画面中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达到以少许胜繁复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寒江独钓图》,只在尺幅中央画一小舟,一渔翁坐于舟之一端举竿垂钓,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却给欣赏者以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之感。
4.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宋庆龄称她为“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然而她死后却立了一块“无字碑”,碑上没有一个字,所有的功过得失留待后人评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大智慧。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就要抓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关键问题———生活阅历不够, 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在不脱离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一、引领学生走出校园,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初中学生的课业日渐繁重, 多是过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 有的学生虽参加了课外辅导班, 但也仅仅是变成了三点一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课外活动也局限在体育项目上, 如打篮球、踢足球等, 或是玩电脑游戏。 如此单调的生活, 在写作文时, 学生能够从中挖掘的素材可想而知是少之又少的。多样的生活、多彩的实践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 更能够使学生从中挖掘素材, 为作文提供丰富的内容, 使学生言之有物、 言之成理、 言中含情。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引领学生走出校园, 开展校外活动, 使学生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以便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
那么,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呢?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又该怎么融入作文教学呢?
(一) 开展户外调查, 认识事物发展
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开展户外调查, 在调查中去观察事物、研究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拓展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了解社会, 融入社会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调查的过程中, 可以融入对说明文写作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要说明一个事物, 必须了解它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它是如何发展的, 发展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 等等。学生了解了写作说明文的要点, 在调查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事物各方面的特点, 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检验自己的调查是否合乎发展的规律等。 学生在户外调查中, 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新的现象, 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 为作文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走到街头巷尾, 发现新鲜事件
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别人的传递, 另一种是媒体的传播。无论是其他人, 还是媒体在传播信息时, 都是经过加工过的, 并带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接收到的信息, 也许已经偏离了事实, 但学生毫不知情。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抒发的感情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因此, 要想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作文素材, 就要培养学生判断事实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分清真伪、辨明善恶, 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街头, 去发现新鲜事件, 观察不同的人对相同事件的反应, 辨别人们行为的好坏、优劣, 形成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并表达自己的感情。
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事件的发展、变化, 使学生不受负面能量的影响或尽量少受影响, 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情感。 学生对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有了认识, 再融入自己的感受, 在作文时就能够运用积累的素材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三) 放开手脚身心, 走到大自然中
利用周末的时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短途骑行。 通过骑行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还能够让学生说停就停、说走就走, 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 通过短途旅游, 学生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使学生在进行散文写作时描绘自然景物更加灵动, 抒情更加自然, 从而给人美的感受。
在校外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写作文, 合理选择体裁, 篇幅可长可短, 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 经过课外的实践活动, 学生有很多话想说, 有很多想法想表达, 通过作文不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出口, 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使学生意识到写作文并不是什么难事, 写好作文也不在话下,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兴趣和写作强烈欲望。 这样, 学生不仅会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 还会自主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事例, 并写成文章给教师看, 或是想书报杂志社等投稿。 由此可见, 学生的进步有多大。
二、指导学生校内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校园外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抽出相对多的时间才能进行,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机会并不多。 初中学生待的时间最多的是学校,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不仅课堂学习在校园内进行, 很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也在校园中开展。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运用多样的校内活动, 开展作文教学。
( 一)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和作文教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要想学生作文写得优秀, 就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 增长知识、丰富语言, 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表达水平。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或定向阅读。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学生都要有意识地大量阅读, 并尽可能地记或背一些优美语句或是有富有哲理的话语,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为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 二) 背诵经典诗词篇章, 增强学生语文语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经典的古诗词, 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外, 还应该搜集相关作者的其他名篇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 领悟这些经典诗词篇章的美妙意境, 使学生在作文时能够对这些材料信手拈来加以运用, 增添作文的文学色彩。
( 三) 定时进行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素材, 就要积极进行写作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除了每周固定的作文课外, 在课余时间, 教师也应定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三篇日记, 在阅读课外书籍时, 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 阅读完一本课外书籍后, 写一篇读后感, 在日积月累中, 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初中学生由于阅读面狭窄, 生活经验不足, 实践经历缺乏, 导致不会写作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作文生活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能否从这个“源泉”取出“活水”来,是学生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我在进行小学情境作文教学过程中,时刻留意根据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在细致、持续的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感受,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的真知真悟。在这里,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呢?
一、深入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鉴于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广泛收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要使学生能广泛收集素材,就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生活的途径有:其一,是直接途径。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中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其二,是间接的途径。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手段来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我在每学期都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比赛、阅览等有益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带领学生去看展览,听广播,到工厂参观访问等。在此同时,还要求学生更多地进行日常生活观察。如平时生活中怎样烧水做饭,怎样洗衣服;上学放学路上的景况有什么不同;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四季更迭,等等。学生如果看得多,想象丰富起来,脑筋就会灵活起来,头脑中就会积累大量原始素材,到了写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了。
二、记录生活,提高收集材料的能力
生活中,不少小学生尽管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可一到写作时就皱起眉头,原因是收集材料、积累素材的能力较差,敏感性不强。我利用寄卡片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积累素材的基本功,增强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向学生印发“记录生活卡”,要求学生每日填一张卡。具体内容是:记录一天中所见、所闻、所感,简明扼要。要求记录的材料要真实,有感受,注意新颖,有意义。这些卡要随身携带,以便随时把生活中的见闻记录下来。
这个办法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大多数都记下了早上起床后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午下午各上了什么课,等等,这些如流水账似的素材,尽管细心真实却没有写出什么感受。此时,我就引导学生重新回忆一天的生活内容。同样是写洗脸,一个平铺直叙地记录了洗脸的过程;一个着重抓住洗脸时用水多少的问题来写,后者联想到节约用水的问题,就写出了感受,可取。这样一引导,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素材确实很多,不光要用眼看,还要用脑去分析、选择。
三、设计生活,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情境作文教学把生活看作是发展语言的源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和运用语言,把生活的广阔天地和课堂的小天地结合起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1.设计课外活动
学校要求开展的各种活动怎样开展才能更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我先让学生出谋划策,大胆想象。在综合他们的合理见解,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从主题到形式,从内容到过程都新颖别致的活动方案,让人看了赞不绝口。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素材。
2.设计人物角色
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假设,可以假设自己是未来的工程师、教师、医生,等等,同时可以设计符合自己理想的社会、生活、工作。学生在文中的种种联想,都反映出他们投身社会的理想。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班级学习园地,设计黑板报……通过让学生动手搜集材料,動脑设计方案,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让学生从实践中培养了创新素质。
因为有了爱,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学习有了动力;因为有了爱,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回应你们的爱。
当我为理想,为青春欢歌时,你们告诉我未来不一定会海阔天空;当我为事故所伤,你们来抚慰我;当我为挫折、失败不开心时,你们来鼓励我、激励我。你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来陪伴我,让我不再害怕,不再孤单。
从小到大,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都说子女是父母的债主,可是,这债主当得是不是太不理所应当了呢?如果是债主,那么父母的债早就还清了。还清后,父母给我们的不再是债,而是恩。所以,我们要报恩。父母不希望我们报恩,他们希望的只是让我们过得好好的,仅此而已。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把这份恩情牢牢的记在心头。每当父母为我们每件事操心事,让我们说一声谢谢吧。感恩,从小事做起。为减轻母亲的负担,主动做家务;为让父母整洁出门,帮忙把鞋子擦一擦衣服洗一洗,为缓解父母的疲劳,他们下班后,主动为他们到杯热茶,给他们按摩按摩。
父母爱我们,我们要更爱父母才行!
或许,我们要感恩的人还很多,这些人只要牢牢记在心头就行,同时,也让我们付出行动吧,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番禺区中学:吴湘萍 袁珂
时间来到2008年,我们国家恢复高考也已经整整三十多个年头了。我们的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的作文方面也是不少人每年都在发费大量的精力研究高考应该考什么比较合理,应该采用怎样的形式考才能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我们的许多指导学生备战高考的教师也是同步在思考这个些问题。
可以说大家的出发点都十分的好,探讨得也十分的深入。所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出得也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受社会所认同。大家也可看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拿广东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看吧。2004年广东省参加全国高考,当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是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对事物判断的影响”,2005年广东考题是“纪念”、2006年广东省的考题是“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广东省的考题是“传递”。
这些考题列举在这里似乎对我们广东省的教师有个明显的启示:高考作文考题与时代脉搏是联系得越来越紧密。2004年正是全国各地反腐倡廉高潮迭起的时候,于是全国高考命题小组的命题紧随时代,让全国的高考学子都去探讨这个感情的亲疏与自己的用人原则的问题,在全国掀起了探讨领导用人制度的规范化这个问题,当考生的作文中出现自报丑闻、子女揭露父母的贪污受贿时甚至在社会上展开了一场道德和前途的大讨论。而紧随这个探讨出现的就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开化和规范化改革的推行。2005年广东省的高考题命名为“纪念”,因为这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国民党进行频繁接触,探讨国家统一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共 与国民党再次携手,台湾国民党的一些主要领导都来到大陆参拜炎黄子孙共同的祖先皇帝陵和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追求下的同胞不应忘记他们的最初追求,分裂祖国在任何时期都是违背这个共同的追求的。于是这一年广东省高考命题紧密追随这个话题,探讨纪念这个主题,引发全社会对这个统一问题和信仰问题的探讨。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开展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活动,而其中几个杰出人物都是来自广东省,特别上深圳的丛飞的事迹是家喻户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于是高考命题为“雕刻心中的天使”来推广这些美德,来宏扬这些美德,让即将跨入大学校门和社会大门的学子门上了一堂无声的道德课。2007年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有一年时间了,奥运会圣火正在世界各地传递,这不仅是在传递着2008年的奥运会圣火,更是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所以紧扣时代的脉搏出了高考考题传递。
无可厚非,广东省近几年高考考题的时代感、现实感是越来越明显。许多教师认为这些变化是高考出题人的举措,是突如其来的行动,而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新教材其实是在编写时就已经告诉我们的教师高考会有这样的举措。请大家看看我们广州地区正在运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四的第一单元设置的是“关注社会单元,其中列举了两篇时评——一篇是《车队与红灯》,一篇是《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和两篇论述性文段——《论“雅而不高”》和《呼唤生命教育》,你只要读读这些议论文,就会明显感觉到它们的时代感和现实感都是明显地超过了高考考题。但可惜的就是,我们的广大教师似乎念念不忘以前我们的老师教给我们的那点素材和思维。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是沿用三十年以前的许多
素材,如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巴尔扎克、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作家来教育学生要善于思考,刻苦努力等,用司马迁的受宫刑后仍忍辱负重来教育学生应该坚强,为理想而十年磨一剑,用张海迪的事迹来教导他们要坚韧自强等等。如果说教材的滞后性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每年更换教材的。但我们的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还是沿用几十年前自己的老师拿来教育他们自己的那些素材来指导这个时代的学生,虽说伟人的事迹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蜕变失色的,但自然的规律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更何况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更新得快是众所周知的,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今天,他们已经习惯了高节奏、快节奏的更新。明明在他们的身边就有无数的事例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而且对他们还会产生十分强烈的震撼性,我们语文的作文指导为什么不选取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来探讨,来借鉴,而为什么偏偏一定是舍近求远去用那些与他们的生活已经相隔遥远,理解起来也十分有障碍的素材来引起他们的共鸣呢。新课程考试标准大纲就高考作文也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标准:高考作文要能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对生活有独特感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时要紧随时代,尽量选取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来现实说法,那样不是更加能让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以及理解的困难,还能与学生进行沟通,避免师生之间的隔膜。请大家想想,五四时期的许多教授就是采用与国家有用,与民生相关的事例来引导他们的学生,从而培养出多少写作名家?
那么,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这种指导呢?举几个成功的事例。
广东省仲元中学的一名教师在2007年番禺区骨干教师研讨的公开刻上就选取了当年社会上正议论纷纷的大陆女孩追星事件指导学生从实践中如何挖掘信息,可以挖掘出什么信息,他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当时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沉闷,学生们一个个发言十分的踊跃,提出的观点是准确而有深度,听课的老师们也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间的交流,并且学生在作文中也真正是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作文,作文是真正作到了言为心声。
例二:有老师就选取前些时间轰动一时的“周老虎”事件,进行加工组织成这样一个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两个事件,写作文。
当轰动一时的“周老虎”事件引来各方关注之时。当一些有利益关联的人大吹大擂之时,一些善良民众在欢喜鼓舞时,一群环保人士发出他们质疑的声音。所幸,国人从来不乏理智求真的精神,于是网上不断涌现出一个个求真的志士,经过他们执著而理性的分析、找错,事件的真相已经昭然若揭了。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的光芒,在这群打假英雄身上熠熠闪烁,理性之光穿透浮云,驱散了造假的阴暗。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就走了,丢下妻儿,丢下好友,丢下身前业绩和荣誉。人们无法理解他的选择。陌生人说,多么富有啊,好死不如赖活着。挚友说,作为人文科学的导师,他很清楚社会的不平等和非正义,为什么要走,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是的,没有人试图去理解一个人灵魂的伤痛。他们只看到学者外表风光、前途无量,但他内心承受的压力与孤独,彷徨与愤怒呢? 本以为学生会对这样的社会新闻不感兴趣,或者提取不出材料的主要意思。但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时才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型的学生了,他们乐于接受社会新闻,他们十分热中参与社会管理,他们十分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新闻事件他们十分愿意参与探讨,不仅
十分轻松的就提取出“要排除生活中的假象、表象对我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影响”这个题意,还深刻思考奋力倡导国民理性精神,呼唤人文深切关怀。
还有,我们还可以利用张菲事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探讨。我曾经就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题目是这样出的:2004年张菲考上了清华大学,但由于他沉迷于网络,一年后被清华大学勒令退学。2006年张菲再次参加高考,考取了北京大学,但他依然沉迷于网络,半年后他又被北京大学勒令退学。2007年张菲又参加了高考,他是所在省份的地理科状元。但他的母亲担心不再有学校愿意录取他,于是向媒体哭诉,央求大学能给张菲一次改过的机会。张菲自己也面对媒体表示了自己的反省。他说:“以前我沉迷于网络,耽误学业是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担负起对亲人,对社会的责任。如果有再上大学的机会,我一定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后来,一间不错的大学录取了他。
这样的一篇素材一出现,学生们似乎翻然醒悟了,原来不努力读书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就是对亲人,对社会不负责,就是作得不对了。还有,上了大学,如果不努力读书也可能拿不到大学文凭而导致前功尽弃。于是课堂上十分严肃,学生们一个个动脑动笔,写出了不少嘉作。
蝶,挣脱了茧的束缚,只为变得更加美丽;蛇,将外皮蜕去,只为变得更加壮大;树,把旧叶脱落,只为变得更加茂盛……而在生活中,只有学会突破、学会放弃,才能度过人生的风雨。
鲁迅先生放弃了从医,用文学唤醒了人们的内心,突破了自己,成为了远近驰名的文学家;画家梵高放弃了做传道士,从事绘画创作,一次一次的突破是他成为了有名的画家……
有时,突破又是一种放弃,只有放弃生活生活中那些浮华的景象,突破人生道路上的一一个个坎坷与困难,才能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你的成功之路。突破虽艰,如蝶挣茧;放弃虽痛,如士断臂。可是如果将可能已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紧紧地拽住,不舍得放手,那你,只会伤的更重,伤的更惨。
我们要果断的放弃那些已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只有放弃这些,我们才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与伤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次次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那我们所得到的,将远远的多于所失去的。
突破与放弃,其实并不难做到,只要我们的判断正确、果断,不被人生旅途中虚伪、浮华的景色所诱惑,努力去突破自己,让自己变成生活的强者。当我们学会了正确、果断的放弃以及具备了去突破、去超越的勇气和努力、奋斗的动力,那我就可以说我们是生活上的成功者了。
放弃后的天空,是蔚蓝的、是宽广的。放弃也是一种放松,是缓解疲劳的工具,如果不懂得放弃,便只会作茧自缚;突破也是一种成功,是减轻打击的荣耀,如果没有了突破,生命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只会变得碌碌无闻、无所事事。
一、从身边人物观察做起, 增加生动素材积累
人物描写对于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各类社会人物缺乏直观细致的观察, 存在于脑海中的是模糊的形象, 没有能够变得更为清晰和棱角分明, 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描写出更具震撼力的文章。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观察入手, 积累生动的素材, 要求学生放眼自己的生活圈, 对一些典型人物进行全面的观察, 如每天凌晨就开始打扫卫生的清洁工, 为我们提供热情服务的售货员, 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同志等等, 这些人物具有鲜明的行业或岗位烙印, 观察起来相对容易一些。笔者还带领学生走进一些先进人物的世界, 如带领他们拜访本地区公路系统一位省级劳模, 听他讲自己和整个团队的服务事迹, 这样的观察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具有更加鲜明的认识, 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也更具生活气息。由此可见, 教给学生人物观察的方法, 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开始, 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从社会热点分析入手, 提高判断梳理能力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中一些热点事件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小学生长期往返于家庭与学校, 对这些热点不够关注, 要想提高他们的素材积累, 需要将他们的目光从单纯的死读书中解脱出来, 放眼观察这个精彩的社会。例如许多地区假冒伪劣商品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此, 教师可以选取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假冒伪劣商品的来源, 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 哪些部门存在着工作失职, 让学生对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根源、背景以及过程中监管缺位等方面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 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搜集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 如冒牌色拉油、三无生活用品等等, 从这些假冒伪劣商品入手, 思考各个部门在这一方面应当承担的职责, 并写出调研报告, 向全社会发出抵制伪劣商品的倡议。经过这样的活动, 笔者成功引导学生从这一社会热点的分析入手, 积累了生动的写作素材, 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的是非能力。
三、从实践活动参与切入, 丰富学生直观感知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之中, 能够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增加感知印象, 提高素材积累。例如本地区开展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创建文明城市、改善生活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此, 笔者按照学校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城市社区、走进街道帮助环卫工人清除电线杆上的小广告, 以及刷洗临街墙壁上的乱涂乱画。这样的活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称赞, 学生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心里也觉得很快乐, 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对学生来讲也是积极情感得到满足的过程。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参与这一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认真观察不同人物的表现、社会各界的反映, 对这次活动的效果、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看到了很多, 也想到了很多, 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写作中, 无论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还是文章素材的生动性以及写作的篇幅, 都具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此可见,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通过增强直观感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四、从发展变化对比着力, 深刻领悟建设成就
当前的小学生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一代, 他们很少经历过艰苦的生活, 许多学生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缺乏深刻的印象。为了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感恩家庭、感恩生活,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笔者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观察, 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品、宽阔的马路、穿梭的汽车以及漂亮的学校、现代化的医院等等,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结束后, 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投影图片, 是学生所观察的这些地段改革开放前的面貌, 从低矮的平房到高耸的大楼, 从泥泞的马路到宽阔的街道, 图片所展示的景象与学生所观察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生活中的现实对比, 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本地区变化这一角度可以感悟到整个社会发生的变化, 较好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了生动的素材。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 情感更加浓厚, 震撼力更为强烈,
英语从娃娃抓起是
中国的悲哀
我的孩子刚满三岁,最近频频接到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电话。什么美国外教,全英文教学环境,让你的孩子从小就练就一口纯正的英语,云云。收费当然不菲,大约是一个月5000元左右。而周围的家长,也都早早让孩子学起了英语,“学了未必是优势,不学肯定是劣势”。
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会把英语强调到比本国语言还重要的程度。这绝对令人悲哀。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后是实力,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是英美体系获胜的结果。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软实力不够,语言文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自信心不足,故而才有对英语的崇拜;对英语的崇拜,实际上是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目前,全世界20亿人在学英文,其中大量在中国,两亿多中学生为了英语考试而奋斗,大学生也为了过四六级狂背单词。欧洲国家可以讲两三种语言者大有人在,但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都重视对本国语言的保护。在德语不断受到外来语冲击的情况下,德国政界和学界一再提出,制定一部法律来保护德国语言,德国语言学学会也提出,德国文化部以及各州文化部应改善中小学生德语教学和提高德语教学质量。法国也是如此,如果你到法国旅游用英语问路,甚至会有人装作听不懂而不予理睬。
独独在中国,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母语。这一点,连老外也有所察觉。
【多维品读】
(一)学习外语要根据需要。不可否认,中国人对英语的热情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是开放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人渴望和外界交流的必然产物。过度的商业开发也让它从一门语言变成商家谋利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初对英语的重视是大有裨益的,但如今的重视显然过度。比如说,大学不通过四级不能毕业就是一个过时规定。实际上,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几次英语,举国学英语,投入太大,产出太小。
(二)要重视我们自己的母语。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只有掌握好了自己的母语,我们才能立足世界,才能发扬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三)关键是学业要有专攻。学英语是可以的,学汉语也是可以的。从事涉外事务的人才强化英语实用能力实属必要,有需求的人花钱去学英语也无可厚非,但全国性的强制学习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古人就说过术业有专攻,全民学英语只能制造全民疯狂,而这种疯狂正在商业利益的裹胁下侵蚀幼儿园的孩子。
(四)多种语言是多种能力。外语也是中国一个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仅仅把外语看作外国人的,它也是中国人必须有的文化素养。在西方,很多时候他们把学习母语、学习外语都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素质要求。我们感觉到,不要把母语和外语对立起来,我们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智慧、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多掌握一种语言,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种渠道,多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方法。
【适用话题】母语、学习的智慧、术业有专攻、我看全国学外语
从孔子铜像落户美国
休斯敦谈起
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曾上过冯友兰、张岱年等老先生的课,也曾听说过不少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孜孜以求的感人事迹。特别是他们说“璀璨的中华文化是国宝,它们总有一天是要走向世界的”,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可以告慰二老的是,你们的希冀与愿望已经实现,包括你们一直研究的儒学等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有的还生根、开花。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无论从国别、人数,还是在规模、层次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从国别、人数上看:世界各国建立的中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好形式。据最新资料统计,迄今已在85个国家建立了272所孔子学院、85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13万人,开设汉语班次6000多个,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参加人数达140多万人。除此以外,今年9月26日,孔子铜像已正式“落户”美国休斯敦。关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更是大量出口,版本多样,形式新颖,供不应求。
【多维品读】
(一)中华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广泛传播,是其本身的魅力使然。植根于华夏沃土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坎坷,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诱人的影响力,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一位长期从事中外文化比较的学者说,综观世界各国的文化,各有特点,但独具魅力、具有无限传播力的还是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也与我们的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关。我们的文化既是对整个人类思想的科学总结,又具有东方人的智慧。比如“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和谐”等理念,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当外国朋友接触、认识、了解这些后,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而也就很自然地传播开来。
(三)中华文化传播具有优势。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广为传播,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全球华侨华人有5000万,学中文的外国人有500万,出国留学生有50万。这是一个颇为广泛的人群,他们分布在全球各地,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力量。加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在各国举办“中国电影周”、“中国文艺演出周”、“中国万花筒图片展”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各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化。
(四)中华文化是我们的骄傲。现在各种情况表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已呈现出“花开四海”、“光焰万丈长”的喜人局面。这是我国国力显著增强的体现,也是新中国诞生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中华文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适用话题】文化的魅力、永远的骄傲、优势、个性与特色
李白“故里”到底在哪
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就四川江油、湖北安陆两地“李白故里”之争作出批复,表示安陆使用“李白故里”的提法不构成侵权。对此,江油方面一直表示不服。日前,央视国际频道恢复播出湖北安陆城市形象片,再度点燃安陆与江油“李白故里”双城之争。江油甚至准备走上法律“维权”之路。
“一生好作名山游”的李白,朝辞白帝夜宿龙门,春归终南秋醉洞庭,中国的大好河山何处不是他的故里?对于他的故里,以前只是学术界的小众话题,学者们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两个城市会为此而对簿公堂。
这些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如果说过去大家对这些资源争来争去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则显示出更多的文化心态。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城市的经济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了“仓廪实衣食足”,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是更大的政绩。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节、博览会,看到了动辄花费巨资打造的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看到了略显空旷的大手笔的“主题”公园,看到了冠以“国际”的各种艺术大展……
【多维品读】
(一)文化发展是慢功急不得。我们知道前些年为了发展经济,有的城市文化教育上欠账太多,真的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做什么可以立竿见影。与经济的增长相比,文化是润物无声的慢活儿,更难在短期可圈可点。没听说一台戏就能招来投资几个亿,一首歌就真的能唱红一座城市。这就如同种下一棵树,你不能指望一夜之间便可绿叶成荫。
(二)每个城市应有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不一定非得是名人故里。城市既是经济载体,也是文化容器。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不妨好好提炼出自己的特色,以此作为城市再定位的契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寻出更好的出路。而文化资源稀缺的城市也不必着急,可以在经济的发展中涵养属于城市的新文化。
(三)文化是涵养不是门面。其实每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总是不平衡的,有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富,但经济就是发展不上去,只好选择“文化搭台”来招商引资刺激经济,而有的地方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却没有多少文化味儿,于是又选择了“文化搭台”,但有时难免像一个暴发户靠买高价的古董来装门面,一不小心还买了假古董,反倒露出马脚。因此文化是一种涵养,如果想靠文化来撑门面,那就错了。
(四)不要强行把文化与经济连在一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近年来渐渐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共识,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有的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有的则是本无根据的传说人物。为了争夺“历史名人”的归属地,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血本,办庆典,开研讨会,不一而足。虽然文化和经济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却不能把文化和发展经济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文化作为发展地方利益的一种手段,这样,不仅不利于文化的真正发展繁荣,而且对经济发展也未必有好处。
【适用话题】“故里”的故事、城市名片、文化涵养、文化心态
金庸“入主”作协
中国文学向华文世界问好
中国作协七届八次主席团会议全票通过决议,聘请作家金庸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金庸先生虽没有参加此次会议,但通过电话表示“非常高兴”。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拥有最广大读者群的新派武侠小说家,金庸自今年6月加入中国作协以来,争论就不绝于耳。此次又担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金庸与中国作协再次成为媒体焦点。
对此,许多作家、学者都表示认同。“这次金庸先生当选名誉副主席,大家都是拥护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金庸助手、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认为:“我觉得这是实至名归、顺理成章的一件事,金庸先生当之无愧。”
“我们一直想发挥金庸先生的独特作用。”陈崎嵘说,由于金庸在海内外华文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所以担任这一职位是“比较恰当的”,而且这个职位更多是荣誉性的,不是领导实职。
【多维品读】
(一)可以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金庸的当选,是对大陆以外的华人作家创作实绩的肯定,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现代文学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段从学表示,长期以来,大陆与港澳台文学界都是各自为战,缺少沟通。如果以后能有大量港澳台作家加入作协,势必促进文学的进一步交往融合,也更易于放在“中国文学”的大框架下来讲述。这样的一种文学史观,意义深远。
(二)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学艺术。从金庸作品上世纪末走进大学课堂,到本世纪初进入中学教材,每一次争论,文学的雅俗之变都是中心话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认为,雅俗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俗并不必然代表低劣,雅也不一定代表高尚,应该以超越雅俗的眼光,去辩证地看待文学艺术,这样才能促进文学艺术的更好的发展。
(三)我们要重视大众文化建设。金庸作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孔庆东这样说:中国的民众很缺乏优秀的大众文学读物,所以金庸才会长盛不衰。因此我们从政府到学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大众文化的建设发展,才能使中华文化真正强大起来。
(四)金庸入作协体现了包容胸怀。其实金庸的当选,正是为搭建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沟通的平台,有利于文学生态的丰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则表示:“国家开放了,我们的文学也应该更开放,更具有包容性。”金庸以及其作品在大陆地位的变迁,反映了时代文学观念的包容与进步,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适用话题】文化发展、包容胸怀、我看金庸、文化的雅与俗
刚下过雨是抓蜗牛的好时机,蜗牛喜欢在潮湿的地方出没,所以今天一定是“喜庆丰收”的日子抓蜗牛。我们仔细找了一段时间。其中有人一个箭步跨入昆池,兴奋地喊:“喂!我找到一只大的!”其他人不甘示弱,大家开始加速寻找蜗牛。大家找了许多,有大的、小的、胖的、瘦的、活的、死的、公的、母的……
我同桌也是抓蜗牛的高手,于是我跟他谈根据蜗牛的只数与情况,做蜗牛交易。我举行了蜗牛赛跑,蜗牛相斗。还倒了一些水,放两只蜗牛,谁的蜗牛游得快,谁就能得到对方最强的蜗牛。结果,两位“选手”没到终点,就被淹得奄奄一息了。经过治疗,两位“选手”已经完全康复了。我们不是欺负弱小,我们满足好奇心之后,就将它们放生。蜗牛虽然生命力不强,但它是值得尊重的,不能轻易杀死它。
生命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与NBA休斯敦火箭队续约五年的姚明,身价高达7600万美元,对他来说,一场重要的比赛,可以为他赢得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姚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记者为此采访了他:“现在你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是真的捐还是作为一个形象代言人?”
“我已经签过意向书了,一旦匹配成功的话,马上就捐。”
“如果你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比赛呢?”
“有什么比生命重要吗?”
分析:姚明的反问已经作了最好的回答,在他心里,生命高于一切。但愿他的这句反问,能在那些漠视别人生命的人的心中,激起一份觉醒,激起一份良知,激起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适用话题:生命、价值观、爱心
宽容
宽大为怀的毕加索
毕加索对冒充他的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看到有伪造他的画时,最多只把伪造的签名涂掉。“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毕加索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而且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当然,我也没吃什么亏。”
分析:毕加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宽大的胸怀包容他人的错误,实在不失为大师的风范,也彰显了他的`个性。俗话说,为别人留一条路,就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
适用话题:理智、宽容、个性、修养
淡泊
冰心老人耳聪目明
冰心老人曾谆告诫晚辈说:“人到无求,心自安宁。”从她一生的经历中不难看出来,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看轻功名利禄,正是老人精神健康的突出特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冰心老人将个人杂念全部抛诸脑后,一心扑在为孩子们的写作、交流上,而孩子们也带给她无限的喜悦和安慰。她心静如水,永葆童心,耄耋之年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分析: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冰心老人生活得洒脱,生活得自在,无欲无求,自然身轻体健,这是生命的极高境界。
适用话题:奉献、爱心、淡泊
莱特兄弟淡泊名利
莱特兄弟是美国发明家,19,他们成功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后,名扬全球。虽然成为世界知名人物,他们却完全没把名声放在心上。
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维尔伯回答说:“先生,你知道吗,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怎么也飞不高。”
还有一回,弟弟奥维尔和姐姐一起用餐,吃到一半,奥维尔顺手从口袋摸出一条红丝带擦嘴,姐姐看见了问他:“哪来的手帕这么漂亮?”奥维尔毫不在意地说:“哦,这是法国政府发给我的荣誉奖章,刚刚嘴巴沾油没手帕用,我就拿来擦嘴了。”
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要充实学生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要把生活的充实与作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活动,如在县环境整治期间,带着学生走上街头,清除白色污染,以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温暖的日子里,领着学生放飞风筝,领略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丰富生活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能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这就解决了学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我在指導学生写《我学会了洗衣服》这一文章前,先让学生参加一次洗手帕劳动,鼓励他们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进行观察和体会,才能把本次作文写好。要写作不仅要仔细看,还要用心记。1.记洗的过程是分几步进行的;2.记这几步的顺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3.记每一步是怎样进行,要用哪些东西,有哪些动作。只有记得准确,才能写得通顺、具体。通过洗手帕的劳动,再让学生到家里去亲自实践洗衣服一次,记住洗衣服的过程要领,在写作前还要同学们把每一步说清楚,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条理地把《我学会了洗衣服》这篇作文写好了。
二、定向观察,品味素材
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在生活中学生必须养成多看、多听、多想、多问的习惯,要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除了要在“面”上观察,更重要的是进行“点”的观察。指导学生确定一件事物为观察目标,连续一段时间,观察几分钟,记下观察中的新发现。学生观察后,再让他们反复比较品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向广度、深度发展,获取别人还未见到的富有特色的材料。
三、大胆想象,拓宽素材
文学形象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概括性的反映。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文学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较完整丰富的美感。
如阅读了《小青石》一文后。知道了小青石以能够为大家服务的生活为快乐。就启发学生思考小黑石的命运会怎样,它安于现状的观点会改变吗?让学生围绕这样一个思想内容加以想象,写一篇童话《小黑石》。有的学生就写,小黑石终于耐不住寂寞,去城里为自己建造别墅;有的写,小黑石由于没有远大的理想,饱受了风霜雨雪之苦;有的写小黑石由于不改变观点,被流水冲到河下,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另外,像续写《凡卡梦醒后》《假若我会克隆……》《2008,奥运畅想》等训练题目,学生都很喜欢。
四、构想内容,提取素材
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在作文时,如果不能够再现,不能成为文章的血肉,那么前面的工作就是徒劳。小学生不是生来就会构想作文内容,必须着实训练。
1.围绕中心、选材典型。目前不少学生在构想时,常出现以下几种毛病:多中心、无重点、材料不典型、平淡无奇、生搬硬套。面对这些情况,在指导学生构想文章时,就要围绕中心,选材典型。凡与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能生动、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材料要抓住,反之要坚决舍去。
2.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身体发育还未齐全,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还有限,训练他们从生活中,构想作文素材时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首先在复现性作文中训练,再在命题作文中训练。训练时按照:审题根据命题搜索头脑中的种种储备信息;提出多种信息后从中选择最佳的部分;追忆部分最佳的细节,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把这具体内容条理化形成内容语言形式;把内部语言外化成口头言语说一说。这些步骤进行天长日久,学生就掌握了构想的内容。
3.提供情景、联系生活。学生头脑中有丰富的信息,但有时不能被发现。教师要针对学生这种情况精于点拨。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熟悉的,但不能认识的素材综合整理。为学生提供若干情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对自己生活中的有关情景的认识。再选择其中某一情景或几个情景作为作文的内容。其实内容都装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他们不善于构想。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作文素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作文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生活需要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生活需要快乐600字素材09-22
生活需要坚持作文07-26
生活需要幸福作文09-23
生活需要思考作文11-27
生活需要味道作文11-29
有关生活需要坚持作文11-22
生活需要创新高三作文12-09
初中英语作文:生活需要幽默09-19
生活需要你作文700字09-25
关于生活需要微笑话题作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