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精选10篇)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篇1

1、监控范围:

1.1、网络媒体:校园论坛、百度贴吧、搜索引擎等。

1.2、微博(新浪、腾讯)

2、监控要求:

2.1 全面性

a)上述所有监控范围都要监控到,不留死角。

b)需要7*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监控,不遗漏任何一个时间点。

2.2 及时性

对于监控的及时性要求非常高,一般要求从舆情信息发现起,不超过1小时。影响重大的舆情信息要求更高,从舆情信息出现起到系统预警处理完毕,中间需要经过及时发现、分析确认、上报、预警通知等许多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发现,高效准确的分析判断,以便为后续的处理赢取时间。

2.3 准确性

需要系统能够提供尽可能准确地定位和判断,能够提供准确的舆情信息源、源地址、信息内容、事件发生时间、事件证据等。事件内容必须是和集美区相关。

3、潜在负面舆情媒介和舆情发送人群收集

在监管员工作期间,能够不断自动收集潜在的负面发生媒介和发送人群,作为后续的重点监控源。

4、去重

同一负面舆情信息只需要监控和记录一次,避免重复报告。

5、分类

对监控的结果需要进行一定的分类。包括但不限于:

a)、舆情信息来源:网站、微博、SNS、论坛

b)、舆情产生类型:机构、个人 等

c)、影响程度:包括转载数、评论数、网站影响力等综合指数评定。

6、实时预警

对于影响重大的负面舆情信息等,一旦发现,监管员需要立即发出预警,以便监控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7、定时报告

监管员按照指定的时间报告最新监控结果,上报内容包括:媒介、地址、内容、发生时间、原始信息等。

8、舆情处理

1.1、要结合宣传部的指示,尽量消除舆论影响。

1.2、遇到突发事件,要遵守宣传部的通告,控制舆论的进一步传播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管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集中体现, 通过网络这一平台, 社会民众群众性的情绪、态度、意见和要求等由内隐转化为外显, 在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 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 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3.92亿, 较2011年底增长了2545万人, 半年增长率为6.9%, 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3.0%。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习惯通过互联网, 了解世界风云变幻, 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今天, 网友言论之活跃, 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 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就目前而言,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况, 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 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第二, 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 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 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 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 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 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第三, 网络舆情传播快, 范围广, 聚集效应强, 但可控性较差。第四, 对新兴的网络舆情, 缺乏有效监管抓手, 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 主要采取删除了事, 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 但反映问题的材料一直在网络中转帖。第五, 政法机关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 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通道, 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 也是形成网络信息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多起涉及政府机关的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在有关这些事件的网络舆情中, 尽管某些网络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 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 辱骂、攻击政法机关, 甚至制造谣言, 混淆视听, 激起网民对政府机关的不满与愤怒。其主要表现为:第一, 局部事件放大效应, 无限夸大事实, 希望引起政法机关高度重视, 但却引发网络舆情对政法机关的不满。第二, 制造谣言, 引发舆情对政法机关的不满。第三, “眼球效应”, 信息假造, 制造“内幕消息”, 靠制造点击率吸引网民注意, 造成事情的恶性发展。第四, 少数人操控效应, 故意诋毁并煽动网友对政法机关的不满。一旦恶意网络舆情聚集, 往往被不明真相的网民一再放大, 将给司法机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危及政府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

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来说, 突发的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发生, 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 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 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 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 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手脚, 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 其信息搜集、处理、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 使之更贴近于工作实际,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三、现阶段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管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他涉及到多个主体, 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 面对现阶段信息工作需要,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 以“疏”为主的原则展开。

一是要摆正心态, 正确面对网络舆情。既不能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 也不能等闲视之放任自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 以阳光的心态、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接纳网络, 并且要学会善于利用网络。一方面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影响力大等优势,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让网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宽容、积极地对待网络舆论监督, 对于网络反映出来的问题, 不回避、不排斥, 坦然地面对舆论, 坦诚地与网民交流,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二是要抢占先机,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俗话说得好, “先发制人, 后发制于人”, 这一道理在网络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党委、政府要通过网络及时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之于众, 以正确的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的阅听时间, 使虚假新闻和无效信息在传播通道中所占据的百分比尽可能降低, 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我们的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 引领网络舆情, 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 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学会超前思考, 发表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言论, 引导网民辨明是非, 客观分析问题, 理智做出判断。对于重大突发事件, 要在第一时间准确、透明地发布我们的权威信息, 对不实言论第一时间予以澄清, 让公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被谣言和误导迷惑视听, 即使在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 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 使谣言止于事实, 从而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避免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是要坚持原则, 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 要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 区分不同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做好答复处理工作。对咨询类问题, 及时跟帖做好政策性解释和答复;对建议类问题, 认真分析论证, 科学合理采纳;对投诉类问题, 严格核实, 辨别事情真相, 妥善做好化解处置工作;对网民署名反映的情况, 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与网民的联系, 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并适时反馈处理结果, 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 以透明的姿态、务实的作风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要加强疏导, 坦诚与网民沟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 面对网络舆论, 政府应主动放下架子, 坦诚和网民交心谈心, 与网民搞好交流。对网民的疑问甚至误解要耐心回复, 不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论, 做到公开承诺、及时纠错;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 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说明事实、以正视听;针对网民较为关心、质疑较多的问题, 或请专家学者解答, 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 也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形式, 认真做好解答。

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初探 篇3

[关键词] 社会舆情;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制度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15-1

一、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首先,通过下面一组案例了解社会舆论,尤其是社会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一)泸州二奶继承案:2001年,黄某立遗嘱将财产遗留给情人张学英,并进行了公证。黄去世后,其妻拒绝将其遗产交付张。张遂提起诉讼,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更引发了法律界的争论,网络上舆论纷纷,给审判机关带来了很大压力。法院判定遗嘱无效。二审维持原判。

(二)李思怡案:2003年6月4日,长年吸毒的成都妇女李桂芳因偷盗被抓,后被送去强制戒毒。李桂芳被抓后,曾多次极力哀求抓她的人去救出被关在屋里的无人陪伴的女儿李思怡,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只是简单的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在戒毒所里求助时同样没有给予答复,其家人及邻居也都未接到通知,导致其3岁幼女李思怡被困家中活活饿死,直到6月21日才被发现。四川媒体记者在网络发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涉案民警被以涉嫌玩忽职守罪提起公诉。8月19日,成都市新都区法院对原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王新和民警黄小兵公开宣判,以玩忽职守罪分别判处王新和黄小兵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

(三)河南“喝水门”案:2010年2月18日,河南省鲁山县一名叫王亚辉的男青年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王亚辉已在看守所内死亡。亲属查看尸体后,发现死者身上有多处伤痕。对此,当地警方解释,犯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当地警方“喝开水死亡”的说法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喝开水”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同时,不少网友也发出检察机关能否查明事件真相、能否依法公正处理的质疑。河南省检察院监测到鲁山县“喝水门”事件的舆情信息后,指示平顶山市检察院介入,迅速查明了4名公安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4名涉案人员被依法批准逮捕。至此,这起网络舆论事件才渐渐平息。

以上几个案例,都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情对案件审判产生影响,包括积极影响(李思怡案),也包括消极影响(泸州遗产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机关的舆情监测与相应的举措也对案件结果起到重要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后者对前者有什么影响,又应该怎么去完善,笔者将在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想法。

二、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三、舆情监测制度概述

(一)舆情监测制度的概念。舆情监测,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

(二)舆情监测制度建立保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四、舆情监测制度建议

(一)加强对各类网络论坛,尤其是市县级论坛的舆情监测。加强地方网络舆情监测,应建立以当地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为先锋、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后盾、以同级司法网站为互访对象的舆情监测网,搭建夯实的技术平台,对网络不良信息严格管理和控制。

(二)加强全国性、主流论坛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引导。全国性、主流论坛往往是舆情热点事件的“孵化器”,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类主流论坛和网络媒体通常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影响力,可以与传统新闻媒体一样通过“议题设置”把网民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三)加快司法部门对涉法网络舆情的应变速度。畅通网络与司法部门的舆情沟通渠道,确保司法部门能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司法部门应拓展自己的网络传播阵地,创办好法院网站,对题材敏感、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在充分策划后及时公布结果。这是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篇4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网络舆情监管模式,为及时疏导社情民意,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了有益尝试。全区共监测各类网络舆情354件,办结350件,涉肃网络舆情处置回复率达到了98.9%。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成立了由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政法、公安、工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解决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重大涉肃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各乡镇、社区、部门也成立了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14年,区上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依托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起了舆情监测平台,实现了网络舆情由人工监测向自动监测的转变,保证了所有网络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测发现。并与各乡镇社区部门签订了《网络舆情目标管理责任书》,从机制建立、舆情监测、舆情处置与回复、舆情引导和网络宣传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到了舆情监管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

二、壮大队伍,提高素质。区上专门核拨编制,在区委宣传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篇5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特制定长安路街道办事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万坪”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机构设置

成立万坪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向用平同志任组长,镇长陈海春、党委副书记杜江河任副组长,镇直各单位、村(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永顺县政府”网公众留言等州、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负责涉及建设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

1.受理留言。网络舆情管理员对永顺政府网公众留言板、永顺论坛、永顺新闻网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以《网络舆情抄告单》形式,经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单位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明确牵头领办单位。

3.办理回复。相关单位收到批办的《网络舆情抄告单》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镇党委、政府。需紧急处理的网民留言,所涉单位在接到《网络舆情抄告单》后,2天内予以明确答复。

4.跟踪督办。镇党委、政府对批转出去的留言办理件进行跟踪,对未按时办理或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承办单位进行督办,确保问题按期办结。

5.审定回复。相关单位上报的书面回复意见,经相关领导审定后,由指定的网络舆情管理员将答复内容通过网民原留言的网站进行反馈。回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3日内,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5日。

6.立卷归档。办公室对网民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的原始材料、有关单位的办理情况、交办回复记录、领导批示件和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要及时立卷归档。

7.监督检查。对各单位网民留言答复情况进行跟踪登记,对未及时办理的留言要进行催办,对超过规定期限既未作回复,又未作说明的单位,将进行通报。

四、办理要求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网络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畅通民意渠道、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工作举措。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办理,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求真务实、及时办理。各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实事求是,真心诚意纳言,实实在在解难题,扎扎实实办实事。对于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要立即给予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

3.善于总结、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单位要注重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办理经验,探索办理规律,完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用制度和机制保障办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篇6

12月12日~12月18日(电子版)

■编者述评

12月12日~12月18日

本周内,媒体对本市开展的第三届“清理家庭小药箱”活动进行了报道。自2003年起每到年末,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清理家庭小药箱”活动,用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安全用药知识、药品保存知识、识别失效过期药品的方法,指导市民定期清理家庭储备的药品,并组织全市零售药店做好失效过期药品的回收,组织执业药师深化药学服务。从首日的宣传情况来看,市民踊跃参与,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连一些“老外”也参加了“清理家庭小药箱”万人签名活动;在静安广场,宣传安全用药知识的演出吸引了许多观众。此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还组织了一次销毁假劣药品及过期变质药品活动,被销毁的数量多达30余吨,货值350万元。

在防控禽流感中,大家关注防治药物的生产销售问题,上药集团获得了“达菲”产销权,从而成为在中国第一家得到授权生产销售罗氏集团“达菲”的企业。

■一周要闻

解放日报 12月18日记者李蕾报道

●过期药品各药店均回收 清理家庭药箱活动开始 昨天,南京路步行街的世纪广场上,一群“白衣天使”正在为前来咨询的市民讲解如何处理过期药品。为期七天的“家庭健康周”正式拉开帷幕。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遍布全市19个区县的药店,全年接收市民处理的过期药品。

在现场,药监人员反复告诫市民:过期药品不能使用,也不能随意扔弃,更不许变卖。

一份针对“家庭小药箱”的问卷显示,在被调查的420位居民中,78.6%的家庭有备用药品,73.6%的家庭不注意药品储存条件,仅有17.2%的家庭定期清理储备药品。

东方早报 12月5日记者李祎;张靖欣报道

●上海第三届“家庭健康周”昨开幕 1900家药店将设过期药回收箱

昨天下午,第三届“家庭健康周-清理药箱保健康”的公益活动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拉开帷幕,现场数千名市民参加了开幕式,并在随后的万人签名仪式上首批联合签名。据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葛美君介绍,全市1900家零售连锁药店将设臵过期失效药品回收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2003年起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定期“清理家庭药箱保健康”活动。据有关部门当时对社区居民“家庭小药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20位居民中,78.6%的家庭有备用药品,73.6%的家庭不注意药品储存条件,仅有17.2%的家庭定期清理储备药品。

据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葛美君介绍,正确保存和使用家庭储备药品是市民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市民们都有储备药品的习惯,但不少人不了解用药知识,也不知晓药品的储存要求。为此,上 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举办“清理家庭药箱”活动,用多种的形式,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广大市民了解正确保存药品的知识,掌握识别失效过期药品的方法;告诉百姓家庭储备药品要定期清理;服药时要注意的事项;宣传关于非处方药的知识,告诉人们处方药是要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的。过期失效的药品不能随意扔弃更不能变卖,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统一回收,统一销毁。此外,葛美君还透露,全市1900家零售连锁药店将设臵过期失效药品回收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统一集中销毁过期失效药品,并将药品安全的科普知识面向青少年推广,全市约30%的中小学都将积极参与到“家庭健康周”的活动中来。

■监管动态

解放日报 12月14日记者任翀报道

●31吨过期药品集中销毁

昨天下午,随着卡车缓缓碾过,31吨原价值约350万元的过期药品在松江新桥地区被全部销毁。这些废弃药品均来自本市各医药零售点设臵的废药回收箱。

有关人士指出,这只是小部分过期药品,因为知道把废弃药品扔入专用回收箱的市民并不多。不少市民还是习惯地将过期失效药品与生活垃圾一起处臵,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收去,经重新包装后再次流入市场。据介绍,第三届“家庭健康周———清理药箱保健康”活动将于本周六正式启动。

新民晚报 12月16日记者习慧泽报道

●礼盒冬虫夏草“净重”不“净”

有关部门日前根据消费者的投诉,对一盒装潢精美的礼盒虫草进行“净重”标注核查——标注“净重”18克,实测仅15.2克。所谓“实测”就是拆开用透明胶带纸封口的精美八角塑料礼盒,剔除将数十根虫草绑扎成漂亮菊花状的细丝线,掰开虫草肚皮取出里面的竹签、火柴梗和铁丝,再剔掉粘牢在虫草根部的泥巴(有说是染色淀粉),最终称出的虫草“净重”。而被剔除的附加物其“净重”则为2.8克,目前中上等的虫草售价就飙升至每500克近2万元,2.8克的人为附加物值多少钱呢?112元!

另外消费者还需提防那些已被浸泡提取过有效物质的空壳虫草,或亚香棒虫草、蛹草(又叫北虫草)、凉山虫草、分枝虫草及地蚕(又名土冬虫草)等混淆品、伪品。

■行业动态

新华社上海 12月12日电

●上药集团获“达菲”产销权

上药集团与罗氏制药集团12日在上海及全球同时宣布,上药集团获得了罗氏集团生产销售奥司他韦的授权。这项授权允许上药集团在可能来临的流感大暴发时生产政府采购的奥司他韦。上药是在中国第一家得到授权的企业。奥司他韦,商品名称为达菲,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药物,是罗氏制药集团在中国受专利保护的产品。

上药集团与罗氏集团签订的是一个在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制造和销售奥司他韦原料和制剂的正式授权协议。由于达菲是罗氏集团在中国注册的专用商品名,上药今后生产的产品将不用“达菲”这一名 称,但其成分与质量将与罗氏生产的达菲一致。上药集团未透露今后他们的产品将为何名,只表示他们产品将具有价格优势。

新闻晨报 12月15日记者马伟伟报道

●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落沪激发聚合效应

众企业扎堆南汇“医谷”

“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在和我们商谈入驻产业基地的事宜。”昨天,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南汇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正式落户上海南汇国际医学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国内的首个医疗器械产业特色基地,上海南汇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在税收、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企业的目光。目前,微创医疗器械、爱申科技、复星医疗器械等多个项目已经或即将落户产业基地;同时,在医学园区也有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等项目进入。

“产业基地的建立,还将发挥聚合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胡世辉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国内生产的医疗器械90%以上为中低档的常规产品,其他不管是手术器械类还是设备类产品,均主要依赖进口。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年销售额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率,预计201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1200亿元。据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制定的目标,到2050年,中国医疗器械在世界市场份额争取达到25%。

东方早报 12月13日记者郑佳雯报道

●上海1784个药品将降价8% 上海市发改委昨日公布了2005年第二期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中标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规定自12月20日起本市包括维生素类药品和眼药水在内的1784个中标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下调8%。

青年报 12月18日记者郑佳雯报道

●三九集团原董事长被刑拘

昨天,记者从三九集团高层获得证实,司法部门已对三九集团原董事长赵新先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至于赵新先将受到何种指控目前还无确切说法。据了解,赵新先被拘日期约在11月20日,执法人员以“协助调查”名义,将其从北京带回深圳。

浅谈网络广告的法律监管制度构建 篇7

“网络广告是指在互联网的站点上发布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2001年出台的《北京市网络广告管理办法》及2002年出台的《浙江省网络广告等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广告, 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通过互联网站或者网页以旗帜、按钮、文字链接、电子邮件等形式发布的广告。”与前面的通说相比, 这一规定以列举的形式更加形象的描述了网络广告的具体形态。

继1994年美国“联线网”诞生出全球第一条网络广告之后, 1997年比特网开创了我国商业性网络广告的新纪元。2003年之后网络广告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普华永道在其最新的年度报告《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前瞻》中指出, 2005年至2009年期间, 中国内地的互联网广告及接入服务消费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6.2℅。报告中指出, 中国内地的互联网广告及接入服务的消费额, 预计将由2004年的190亿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900亿美元。

网络广告与电视、杂志、广播、报纸等传统广告相比, 具有涉及面广, 地域性不明显, 传播效率高, 投资成本低, 互动性强等特点。这既是网络广告发展迅速的原因, 也是网络广告一系列法律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

二、完善网络广告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网络广告在发布和运行的过程中,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正当竞争现象频繁存在

就我国的经济法而言, 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要有:混淆, 商业贿赂, 引人误解的宣传, 侵犯商业秘密, 不正当有奖销售以及商业诽谤。在网络广告中, 这些不正当竞争表现的更为明显。各种虚假广告, 诱饵广告, 滥用名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广告已成为网络广告的行为常态。不少广告发布者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准入的随意性, 任意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发布广告以获取利益。从2009年的“桔子酒店诉格林豪泰案”到2010年的“蒙牛攻击伊利事件”, 可以看出各个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的频繁性和手段多样性。

(二) 主体身份的不明确性

在传统的广告中, 广告的当事人通常包含广告主, 广告经营者, 广告发布者三种主体, 界限分明, 《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其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网络广告中, 三者的界限则非常模糊, 一个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单一角色, 有时甚至集三种身份为一体, 这造成了法律适用的空白或者冲突的矛盾现状。《广告法》第5条规定:“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经营者包括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1]在三者身份重合的情况下, 究竟该使用哪一条标准来适用法律?在三者权利义务相冲突的情况下, 更加凸显出现行《广告法》的不足。

(三) 管辖不明, 取证困难

网络广告的无地域性决定其面向全球市场, 在各国法律规定不一致而又无准据法的情况下, 就难以决定管辖和法律的适用。[2]网络广告的操作便利性和非实名性使得违法者能尽快消除违法证据, 问责取证困难。

(四) 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骚扰现象严重

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指E_mail、QQ、MSN等交流工具中的广告问题。这些工具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如果广告发布者能随意将广告在这些平台发布, 其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将无法得到保证。在网络用户正常浏览自己所需网页的时候, 频繁弹出的广告造成使用中的诸多不便, 甚至有的弹出窗口强制性的使网络用户浏览其提供的广告。网络广告在骚扰用户的同时, 还可能成为网络病毒的最佳栖息地, 造成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

三、网络广告法律监管的制度构建

网络广告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给用户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 也因有关法律的缺失成为了违法广告的天堂, 可见构建我国网络广告法律监管制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 健全法律体系, 制定行业规则

关于广告法律的完善和发展, 学界有两种主流说法, 一是直接制定专门的《网络广告法》;二是完善现行的《广告法》, 增加有关网络广告的规定。[3]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首先, 网络广告尚未走出“广告”这个框架, 《广告法》的一般规定对于网络广告尚有适用性。对数字化和电子化的网络广告没有进行规定, 是由其制定时网络尚未发达的背景决定的;其次, 单独制定《网络广告法》, 将面临着与《广告法》规定重复或者矛盾的局面;再次, 现在网络广告还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 各种新技术、新现象层出不穷, 制定单独一部法律的成本和效率远不如及时对《广告法》进行修补。

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是我国市场监管法中重要的调控手段, 其拥有的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和准行政权在法律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委员会的成立便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委员会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民政部的批准成立, 并于2007年6月13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举行了成立大会并发布了《中国互动网络广告行业自律守则》。行业规约与法律手段结合, 不失为一个控制违法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委员对网络广告开展监控, 受理消费者的投诉。[4]

(二) 对我国的基本法进行修订, 加强国际协作

仅仅修订《广告法》还不能解决缺失的法律问题, 对于民法、刑法、诉讼法也有必要进行适时的修订。例如, 管辖权问题、主体问题、新罪名的确立等, 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配合。否则, 新修订之后的《广告法》将在与基本法相冲突的情况下, 由于位阶低的原因而得不到适用。网络广告的无地域性还要求加强国际合作, 适当加入相应的国际条约, 借鉴世界各国成熟的立法模式, 打破地域限制, 努力达成国际范围内的行业认同, 确立统一的确认标准。

(三) 完善政府监管体制

网络广告各种问题的出现除了法律的缺失外,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的无政府主义, 有必要确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进行网络广告发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事前的监管体现在对网络广告的准入审查。政府可以借鉴2010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准入实名制, 增加责任追究的可行性;

事中的监管要求赋予网络服务供应商一定的监管权力, 其不仅本身应该遵守包《广告法》在内的法律法规, 还应抵制不正当竞争, 保护用户的隐私, 制止正常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正当骚扰, 尽到管理者的职责, [5]为确保网络广告的真实性、合法性, 各网络广告经营者应当建立起内部的广告审查员制度和广告登记制度, 自觉承担起审查广告内容的责任。

事后的监管在于处罚制度的完善。不仅要对广告主、广告开发者和广告发布者进行事后惩处, 还要对网络服务提供商规定严格的处罚机制。有必要确立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严格责任制度, 遏制追责过程中不合理的责任开脱和转嫁。

(四) 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互联网属于高科技媒介, 对于网络广告的查证和监督需要必要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才的缺乏也是网络广告监管的阻力之一。针对网络广告这个新生事物, 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告监管机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从事广告经营的网络公司的广告从业人员、广告审查员法律知识的培训。建立阶段性的培训机制, 保持监管执法人员的适时性。

(五) 从源头着手, 建立广告诚信档案

广告发布者的诚信度依赖于广告监测报告和处罚情况, 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受监控的力度, 以此来合理分配执法资源, 提高执法效率。但对于诚信度高的广告主放松监管力度, 并不能延伸到通过“免检”的方式放弃监管。[6]执法人员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开体制, 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广告发布者者的诚信度向社会公布。这样, 诚信度越高的广告发布者一方面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另一方面相应地会受到更多的广告主的青睐。而那些发布内容违法广告和虚假广告频率较高, 受处罚次数较多的广告发布者则会由于诚信度的降低而逐渐丧失网络用户的认可。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反过来会促使广告发布者加强对广告发布的事先审查, 遏制违法广告的发布, 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执法机关还可以建立“悬赏举报”制度, 从违法广告发布者的罚款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举报者的奖励。悬赏举报制度的建立不但能降低广告违法者的防御成本, 从而减少违法行为还可以增加公权机关的信息来源渠道, 以便加大对违法网络广告的监控力度。

摘要: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现在, 网络广告已经凭着高效性、多维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成为最受亲睐的广告形式。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 侵犯隐私权, 不正当竞争, 威胁计算机安全等侵权行为层出不穷, 网络广告急需完备的法律监管制度来调整。

关键词:网络广告,法律监管,行政监管,行业自律

参考文献

[1]颜春龙.浅谈网络广告中的法律问题.新闻界, 新闻与法, 2004年6月, 46-47页.

[2]李莹.关于网络广告的法律思考.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0月, 18页.

[3]谢飞.网络广告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及建议.法制与经济, 2009年4月 (总第200期) , 87页.

[4]陈伊娜.网络广告事前审查机制探析.广告人——网络/行业研究, 180页.

[5]袁园.网络广告法律规制思考.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20期, 269页.

舆情监测工作制度 篇8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中心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心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中心建立舆情监测的制度与工作机制,及时采集民众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事件信息,分析事件缘由,建立舆情处置联动机制,确保中心新闻宣传的正面导向。

第三条 中心疾病与卫生相关部门应设立舆情信息监测员,承担本部门相关舆情信息的日常收集、登记、分析、核实和上报。

第四条 信息科负责指导、协调中心相关部门舆情监测工作;并定期汇总、整理为《舆情监测简报》,上报中心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

第五条 疾控科负责协调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科负责协调媒体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第六条 舆情监测信息分类。主要包括:广安市内传染病事件、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事件、环境因素事件、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预防接种事件、服药事件、食品安全等。第七条 按照《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II级以上事件引发的舆情视为突发重大舆情,应在2小时内报告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以便及时应对。每月1~30日普通舆情应汇总、分析,于次月5日前报告。

第八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按照中心责任追究的相关制度追究其责任。

第九条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中心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不行) 篇9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务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电教处)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6)损害学校和学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篇10

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与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我国的P2P网贷在此政策下发展迅猛。P2P以其灵活性等特征吸引了大批的借入者与投资者, 其中包括大量的无法通过传统金融行业获得服务的人群及企业, 解决了他们的融资问题, 同时也为投资客提供了收益较高的投资理财服务。据统计, 2015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每天有7.6万人次参与P2P网贷中, 2013年以来, 出现无法提现、跑路等问题的P2P网贷平台多达400多家。因此加强对P2P网贷的金融监管, 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应该提上日程了。

二、我国P 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及水平

(一) P2P网贷平台发展迅猛

P2P网络借贷的英文全名为Peer to Peer Lending, 其中文翻译为“人人贷”。P2P网络借贷诞生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行业的融合。2006年, 中国的第一家网络借贷公司“宜信”成立了, 将诞生于英国的P2P互联网金融引入了中国。由于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 导致大量的人群和企业无法从传统金融渠道获取融资机会, 使得P2P网络借贷呈现井喷式发展。据《2015年中国P2P网贷行业数据报告》显示, 2015年末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为1946家, 全年累计交易额近3000亿元。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P2P交易市场指日可待。

(二) 注册资金没有法律要求

截至2015年12月底, 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的网贷平台样本中, 除了招商银行外的425家网贷平台注册总资本约为257亿元。从每一单个的网贷平台注册资本来看, 平台与平台之间差距很大, 例如陆金所的注册资金有4亿元而拍拍贷仅仅只有100万。

(三) 网贷平台交易活跃, 交易量大

据《2014年中国P2P网贷行业数据报告》显示, 2014年末, 中国P2P互联网金融公司多达1000多家, 全年全行业交易额约2000亿元;2015年末, 中国P2P网贷公司全年交易额约5000亿元。

三、我国P 2P网络借贷的特点

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公司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提供担保措施的平台, 即债券转让模式。投资者以购买理财产品的形式为P2P网贷公司提供资金, 线上线下的信用审核以及后续的催收都业务都交由P2P网贷公司处理, 出借人和借入者之间并没有实际的合同关系, 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转让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的P2P网络借贷中十分普遍, 市场占有额相对较高,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偿付风险;二为纯信息中介模式, 即平台只提供信息匹配和其他服务, 不提供担保。贷款利率由借款人自行选择, 但是不能超出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四倍, 合同由借出者与借入者直接签订。此种模式属于最原始的英国“Zopa”模式, 但是在目前的市场份额中占有率较低。

其次还有市场占有率更小的平台模式, 如“有利网”。这种模式为P2P网贷公司与某个小额贷款公司合作, 其中借款人一项由小贷公司提供, P2P网站不用自行解决。此模式运营的主要不同之处为P2P网络借贷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对相关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与之前的两种P2P网贷模式相比, 此种模式的互联网属性更为明显。此模式的创新为P2P网络借贷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有可能引起小额贷款公司的产业革命。

四、我国P 2P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台风险,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P2P网络贷款本身就处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 由于投资者无法调查借入者的信用能力以及借入后的还款方式和渠道, 从而造成了信息上的不对称, 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诈骗的温床。

二是政策风险, 我国P2P网络借贷仍处于无机构监管、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的状态,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监管和规范, 整个行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同时也面临着新政策带来的冲击。

三是信用风险, 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个人信用体系。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没有和大多数的P2P网络借贷合作, 只有少数一两家公司, 如“宜信”。较低的违约成本带来了高风险的结果:逾期不还和恶意拖欠屡禁不止, 直接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稳定。

四是信息披露及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大多数P2P网贷平台不披露公司内部的近期财务状况, 虽然有一小部分平台披露了部分借款人的逾期情况及信息, 但投资人不能从此信息中有效地判断出该平台的资金流情况及坏账率等重要指标, 从而带来了一定的投资风险。其次, 部分P2P网贷平台为了吸引风投公司和其他投资人, 故意隐瞒借款者有关的不良信息或披露虚假的信息来吸引投资。最后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部分平台存在出售甚至非法贩卖融投双方客户的个人信息的现象, 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五是流动性及准备金问题。由于P2P网贷公司的激烈竞争, 不少P2P网贷公司进行了人为的包装行为, 如虚假披露和“拆标”, 其中“拆标”的危害更甚。“拆标”即将一标分为多标, 造成人为的期限错配和金额错配, 营造出网贷平台的虚假繁荣从而吸引投资者。但这一行为对平台的资金流动性影响极大, 对平台的运转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据不完全数据显示, 2015年多达一百多家P2P网贷平台在第四季度出现了流动性风险。虽然准备金是用于防范流动性风险的一项举措, 但目前没有特定的法律条文规定准备金的下限、尚无具体的监管部门进行平台准备金的检查。

六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经常产生新的风险点。资金监管空白与漏洞。P2P网络借贷平台善于利用监管漏洞, 在标的项目投标结束之前, 擅自使用投标者的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在该标的项目结束时, 平台可收回投资资金或用下一笔筹资垫付此次项目。这种资金池的不透明运作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一旦P2P网络监管平台某次投资出现问题, 则很容易出现资金流问题。

线下模式涉嫌非法集资。P2P网络借贷平台集资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出售理财产品;二是以股权为标的工具, 以固定收益吸引投资人并向出资人担保;三是以预付卡为标的工具, 同样以固定的收益为吸引点来销售商业预付卡。但是这三种模式所筹集的资金并没有直接进入借款者的账户, 而是进入了P2P网贷公司的资金池之中。这种不透明性使其具有非法集资的嫌疑。

五、P 2P网络信贷监管的原则

(一) 监管评价标准

下面衡量监管方案孰优孰劣的几大关键要素是我们参考美国金融改革的方案而建立的, 从而来评估P2P网贷监管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其中常被业内人士与学者重点关注的三要素为:灵活易用性、效率与效用、对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的持续性保护。

其中, 灵活易用性为灵活与具有前瞻性, 从而使监管者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的监管体系。因为市场的创新性导致的P2P网贷平台面临新的未知的风险, 所以具有前瞻性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 效率与效用表示监管体系的建立应该是高效的, 应该避免重叠和拖沓的监管行为。以保持监管力度与效果为前提, 使监管者的工作量最小化。高效性在任何其他的监管体制改革中具有通用性。

再次对消费者与投资者的持续性保护是指通过对法律的披露、销售标准与合规性审查来确保消费者与投资者能得到法律保护。

(二) 审慎监管原则

第一, 加强对P2P网络贷款行业的行业准入标准的设定和监管。由于目前P2P网络贷款行业准入门槛过低 (注册资本不受限制, 对一般业务没有任何审批制度等) , 造成了行业内鱼龙混杂的局面。对其监管的部分主要表现在平台的注册资本只能用于其本身的用途, 也就是风险控制方面, 而并不能用于赔付。此成本应该与平台的风险系数挂钩, 即风险系数越大的平台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来控制风险, 从而在平台的建立之初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P2P网贷的风险。

第二, 对资金流动性的监管。P2P网络贷款进行非法集资和商业诈骗的案例已出现过多起, 为了预防和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通过对平台资金流的各环节, 如来源、结算、具体的信贷活动等进行严密的监管可以实现。其中, 各个平台都存在专业放贷人, 对他们的账户进行监管是对P2P网络信贷资金流动性监管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 对P2P网贷平台进行风险评级。投资者与借贷人对某平台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口碑, 政府部门应通过相关的机构对各P2P网络信贷平台进行具体的评级。此类风险评级应具有良好的公信力, 有助于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降低行业整体风险, 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具体实施为政府通过对平台现金流状况的实时动态监管和注册资本以及对投资者的保护政策等等进行风险评级。

(三) 行业风险监管零容忍原则

P2P网络信贷因其特殊的行业性质, 属于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日常运作中所形成的信用数据和运作模式都是对现有的金融行业的补充 (例如P2P网贷借贷者信用评级可与银行互通) P2P网贷行业的稳定性势必会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性。正因其重要性, 所以相关部门在宏观的政策上应对整个行业保持零容忍的态度。

第一, 对于P2P网贷平台进行具体的法律性质的判断。在部分平台出现非法集资或超范围经营的现象, 政府部门应在在法律性质的规定一项中予以否定。如对非法集资进行具体的可运用于此行业的司法解释, 出台细化后的说明, 从源头处实施监管。具体地表现为对风险可控的P2P网贷平台, 可促进和推动其进行规范化的改造;而对于风险不可控或超出预期的P2P网贷平台, 政府可依法勒令其停业整改或取缔。

第二, 允许P2P网贷平台有条件的对人行征信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使用。此问题的核心之处在于P2P网贷平台对征信系统的使用准入门槛以及具体的使用原则问题。如之前曝光的, 某P2P网贷平台使用某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调取客户资料一事。事后曾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批评。P2P网贷公司在现有的行业征信系统下确实很难对客户进行有效而全面的信用评级, 而此项工作直接影响到了行业的风险和利润 (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调查会提高成本) 。如果P2P网贷平台使用了征信系统数据, 是否会造成信息泄露也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和具体的监管措施。

六、加强对P 2P网络借贷监管的建议

(一) 明确监管主体, 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目前P2P网络信贷鱼龙混杂野蛮生长的关键因素是监管主体的缺位。P2P网贷行业的稳定性需要监管主体确立后的严密监管。同时明确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和范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可表现为建立处于统筹地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协会, 同时加入银行、银监会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多领域多公司的协调管理。其中应明确互联网监管协会的领导原则和各领域的具体职责。

(二) 建立具体的市场准入机制

对P2P网贷公司制定严格且高的准入标准。对风险较小的平台和公司进行制度完善方面的指导和改造, 对风险较高的或者以诈骗为目的的公司和平台予以取缔。同时, 对于投资者和借贷者也实行准入机制, 表现为:投资者依据其财务状况判定风险承受能力来规定相应的最高投资额;对于借贷者, 建立行业内部的征信系统, 拒绝老赖、规避风险, 同时制定对央行征信系统具体的授信规则进行辅助征信。

(三) 建立资金托管制度

P2P网贷因其只存不贷的特殊性, 并不是经营资金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 同时也不具有做担保保证的条件。针对P2P网贷平台日常运营中的资金流问题,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资金托管制度。即脱离于P2P网贷平台的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这一制度使得P2P网贷公司无法挪用资金池中的空闲资金, 降低了非法集资的风险的同时回归了P2P网贷平台信息中介的本质, 有利于P2P网贷平台的健康发展。

(四) 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

针对借款人建立完善的行业内的征信系统对于降低行业风险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款人的大量逾期势必会影响到平台的资金流状况, 所以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行业内的征信系统是全行业通用的, 但其仍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 此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央行征信系统实现对接,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

参考文献

[1]黄震.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经济导刊, 2012 (11) .

[2]安邦坤, 阮金阳.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法律准则[J].金融监管研究, 2014 (3) .

[3]叶湘榕.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 2014, (3) :71-82.

[4]陈静俊.P2P网络借贷金融创新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科技信息, 2011, (13) :812-813

[5]钮明.“草根”金融P2P信贷模式探究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2) :58-60

上一篇:秋期中学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