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入门知识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联入门知识(精选6篇)

对联入门知识 篇1

令人遗憾的是,对联发展至今日,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各家之言,或拾人牙慧,不得要领,或片玉遗珠,难缀篇章。

楚江向来孤陋寡闻,未敢妄自尊大,仅作狐禅野道,博网上诸君一笑。

对联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六条,我日前所肖大志的《对联格律六要素》已说得十分清楚。

即: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于前面四点,联坛基本能达成共识,已成为铁定的法则。

对于节奏与平仄,上下联的对应,也不存在大的问题。

目前存在争议最大的地方,是半联(上联或下联)之中的节奏与平仄的安排,到底应该遵照哪一种规则?

一种观点,就是沿用律诗的句式规则,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排步,最多加上几种变化格式。甚至江“孤平”、“救拗”、“三连平”、“三连仄”的近题诗律论也一概搬过来。这应该是所谓的古典格律派,讲究的是雍容华贵、富丽典雅,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十分强调合律的声韵之美。

一种观点,认为联无定式,因情造文,因事设句。兴之所至,随意走笔,嬉笑怒骂,皆入联来,不拘平仄,但得意趣。认为对联的意趣,重在上下联的平衡与照应,而非拘泥于本句之内的雕琢与修饰。

从理论上来讲,格律之说,因言之凿凿,又有通行一千多年的诗律理论作武器,已占绝对上风。

但从对联的流传与普及来看,非格律联以其形式灵活、风格多变、因地制宜、实用性强而得到广大联友的喜爱。从流传下来的名人名联、趣联妙对,犹以非格律联居多。

楚江则认为,平仄有律,但不可拘律。诗律可用,但需发展完善。要大胆摈弃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吸取其有用之处为联律所用。

因为,诗律讲的是古汉语,词的结构一般只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而现代汉语的发展,因为外来语汇的混入,还存在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词;现代汉语发展至今,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典故、格言、俗语,在联句中使用这些词汇时,不可能严格的按照双音节词的音步来安排句内的平仄。 其次,联句结构不完全是诗句结构,还有词句、曲句、散句、口语等,联句内的语气节奏并不能与诗句的音步节奏完全协调。解决的办法,应该是音步节奏服从于联句的内在节奏,而不是讲音律平仄独立于联句节奏之外,更不是凌驾于联句节奏之上。

巧用对联知识,活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妙用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15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联可算是绽放在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在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对联因其精致、高雅、丰满、对称、华美的艺术效果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再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她的身影。还有不少的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古代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对提高语文素养有很高的价值。今天,我们若能恰当地把对联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把对联这股“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收到可喜的效果。

一、用对联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传承了一千余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对联,已积累了众多的趣话。笔者向学生介绍对联的时候,就是以介绍对联趣话为切入点的。记得笔者先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年过春节,宋人吕蒙正家的门上贴出一幅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幅对联招来众人的围观。乍一看,对联好像缺乏水平,但仔细一想,却觉得妙不可言。其含义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这一对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民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接着,笔者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关于袁世凯的故事: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有人撰写一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幅对联上联无“八”,下联无“耻”,其旨意在怒斥袁世凯满口仁义道义,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亡八”“无耻”行径。两个故事一讲完,学生立刻被这些简明而寓意深长的对联给吸引了,深深感叹对联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是,学生产生了走进对联、了解对联、学习对联的强烈愿望。

二、用对联知识增添课堂活力

语文教学中的导课非常讲究,可以为上课定下基调或创造气氛。每节课我们都要精心设计怎样导入新课。教师的通常做法是: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学生在熟悉我们导入教学的那些套路后,会对我们的“导入教学”环节产生麻木情绪。笔者在处理新课导入时,通过引述相关的对联,先声夺人,形成了学生的“关注点”,收到了比传统导入好得多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向学生介绍作者李白,引入对联“千古诗人,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帮助学生了解李白。这幅对联概括了李白的性格和遭遇。通过对联,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李白。之后,笔者就可以通过板书课题,顺利进入课文内容的教学了。

又如,借用对联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教学《琵琶行(并序)》一文时,笔者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这幅对联。笔者向学生解释对联的含义:枫叶瑟瑟,浔阳江头,诗人被贬,听了一位长安歌妓通过弹奏琵琶来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原来,白居易左迁九江谪居送客时,个人的迁谪恨和朋友的离别情交织在一起,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这样,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有了形象、鲜明的认识。

还有,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用对联“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导入;教《记念刘和珍君》时,可用对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来导入;教《小狗巴弟》时,可用对联“巴蜀阴云,一人撑起一天《雾》《雨》《电》;金月晴空,千字流过千载《家》《春》《秋》”来导入……总的说来,只要导入恰当、得体,它既能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又能从对联渗透中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把握学习对联的方法。

三、用对联知识培养语言能力

对联,言简意丰,是千锤百炼的结晶。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读对联来认真体味其遣词造字的妙处;通过写对联,精心揣摩怎样遣词造字。这样一定能逐步提高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教完《荷塘月色》一文后,笔者给出了上联“月色荷塘诗情一片”和“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让学生对出下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出的佳联有:“月色荷塘诗情一片,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無边。”

四、用对联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课后笔者经常开展楹联教育活动,让学生领略到母语的魅力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

开展对联创作之前,笔者专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系统讲解嵌字联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这样才能使课外活动切实、有效地进行。学生在了解、把握嵌字联的一般常识后,开始了积极的创作,写出了一幅幅的嵌字联,学生所写的嵌字联或许稚嫩了些,但他们是真的从兴趣出发,给父母、教师、朋友或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楹联的自然渗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又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从以上的教学尝试看,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运用对联,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笔者认为:既然对联已从容地走进中考、高考的试卷中,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关注对联教学。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对联这朵艺术之花定能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多姿。

关于对联的知识 篇3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等,是悬挂或粘帖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也日益为国内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同时,它又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彩飞扬、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腴、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凡思想健康、艺术精巧的联语,更是经久不衰,耐人品赏,永放光彩。

许多联语不但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对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又如《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知,前后相随。”这些对句(或称偶句、对仗句),尽管对得还不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这对以后骈文、律诗和对联的创作,却具有渊源关系。

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最早出现有是五代孟昶的春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不有神和、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宋张唐英在《蜀☆☆》中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但这种春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称“桃符”。又有人认为,后蜀宫廷题联,早已成为习惯,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题联人。谭嗣同曾考证: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骊,又题于门上,这应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后者言之有理。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如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千户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际昶当时所书写的春联。孟昶是五代蜀国的国君,后蜀不久为宋所灭,但这种在桃板上题的形式,宋代就被广泛地使用。以后,人们又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粘贴的春联,并无什么区别。

又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除夕前,他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帖一副春联。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当他走到一家庶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出春联贴上。于是朱元璋就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非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口察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奉承更觉得奇怪。当询间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婚丧、喜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站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

对联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它绝不是什么小玩艺、小摆设,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或褒贬、或打情、或言志、或谐趣,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对联会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各种知识,品味各类书法,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但要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一定的艺术表达 能力,还要顾及到对仗和平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和写得好的。

中国春节对联知识 篇4

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 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 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 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 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 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旳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旳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旳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 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 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旳艺术魅力。

楹联旳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 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 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 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旳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旳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旳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旳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旳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 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旳,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 铺锦列绣, 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旳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旳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旳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

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比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 民智开明范;学领 女权炳耀风”,其风格是高雅而严肃的。清末有个叫 赵藩的人,在 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此联就属于严肃性的。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2021春节对联知识介绍 篇5

春节对联

1.上联:和顺门第增百福下联:合家欢乐纳千祥【横批】:欢度春节

2.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3.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

4.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

5.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6.上联:高居宝地财兴旺下联: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7.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欢喜

8.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9.上联:财源滚滚随春到下联: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

10.上联:东风化雨山山翠下联: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春风化雨

11.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12.上联:大地流金万事通下联: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喜迎新春

13.上联:红梅含苞傲冬雪下联: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

14.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

15.上联:福星高照全家福省下联: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春意盎然

16.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17.上联:春联对歌民安国泰下联:喜字成双花好月圆【横批】:国泰民安

18.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19.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欢喜

20.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21.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22.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23.上联:欢声笑语贺新春下联: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

24.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辞旧迎新

25.上联:和顺门第增百福下联:合家欢乐纳千祥【横批】:欢度春节

26.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27.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

28.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

29.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30.上联:高居宝地财兴旺下联: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31.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欢喜

32.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33.上联:财源滚滚随春到下联: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

34.上联:东风化雨山山翠下联: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春风化雨

35.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贴春联的讲究

“二十四,写大字”,过了腊月二十四,就可以写春联了。但什么时候贴春联最适合?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一些古人的笔记中记载,除夕下午到傍晚这段时间最适合贴春联。

上联该是在左还是右?

根据古人习俗,上联要贴在上方位,即当你面对家门时,上联贴在你的右手方向,下联反之。

其实现在要看横批: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念,那么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念,那么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怎么分清上下联

关键秘诀在春联的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结尾。比知“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第一句结尾的“绿”字是仄声字,这句就是上联。区分平仄的要义,即按发声来区别,一般普通话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

也有不好区分的。一些古联是用“古声”创作,其中多数字读音和普通话一样,但也有些字,现在是平声字,古代是仄声字。当然,记住一些常见字即可,如福、蝶、发、得、德、吉、石、竹这些字,在春联中常见,在古声中就是仄声字。

横批怎么贴

贴春联习惯上须配有横批。“横”是指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则含有揭示、评论之意。过去写横批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的阅读习惯则多是从左往右,两种皆可。横批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

横批有以下几种形式

1.描景式,如“鸟语花香”“春和景明”等。

2.祝愿式,如“大展宏图”“家庭和睦”等。

3.点题式,如“新春大吉”“喜迎新年”等。

4.春联写意横批点睛

如“新养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批是“吉星高照”,揭示出春联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

狗年话对联 篇6

郭沫若妙对老师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到先生告状。先生谴责学生,没有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上联,谁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免罚。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结果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于谦智对和尚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少年时就胆识超人。小时候,他的母亲喜欢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于谦高高兴兴地到乡间学堂去,在路上,一个叫蓝古春的僧人看到他这副模样,出联戏道: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见这和尚无事生非,颇为不快,于是反唇相讥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和尚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望着小于谦远去。

戴叔伦巧对老师

唐代的戴叔伦小时候很聪明。一日午后,老师领他到郊外散步,来到一个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到一只大白公鸡站在高高的墙垛上伸着脖子啼鸣,老师灵感顿生,脱口道出一上联:

白店白鸡啼白昼;

老师示意戴叔伦对下联。戴叔伦边走边想,这时日已偏西,他和老师一起来到一个叫黄村的地方,忽然有一只大黄狗从村子里窜出来,对着他们狂叫着,戴叔伦这下可乐了,咯咯地笑了起来,他一边比划,一边念出了下联:

黄村黄犬吠黄昏。

老师听后,爽朗一笑,竟吓跑了狂叫的老黄狗。

苏轼佛印戏哑联

苏轼被谪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河中。苏轼忽然用手往右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两人一触目,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是一副谐音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

水流东坡诗(尸)。

纪晓岚灯谜戏乾隆

有一年元宵节赏灯,乾隆在文华殿的一盏大宫灯上发现挂着一副十分奇怪的灯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中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灯谜联的旁边注明上下联“各打一字”。

上一篇:清明节作文300下一篇:名人励志语录经典段落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