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观察报告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课堂观察报告(精选7篇)

大学课堂观察报告 篇1

课堂观察报告 年XX学校实习队组编

课堂观察报告

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金玮豪

一、【背景】

(一)任课教师:王秋萍

(二)教学内容:机械工业出版的《汽车概论》一书中项目二任务一“汽车的标志”第一课时。

(三)观察维度:教师提问有效性、课堂文化、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二、【前期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我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我选择了汽车概论项目二任务一汽车的标志的认识这节课。

(三)研讨教材

本课时是“汽车标志”的第1课时,该课程是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了解汽车标志的认识也是学对汽车的品牌的认识,对汽车的兴趣和认知有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必须予以重视。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教师讲授时应将汽车的代表的国家标志按照发源地一一讲解。

(四)分析学情

本章内容趣味性比较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中职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失败之后,精神状态都比较萎靡,所以普遍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不高。故,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具体的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等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课上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思考、分析以及推理。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目标的制定 1.熟悉日系车型 2.熟悉德系车型 3.熟悉美系车型

三、【课中观察】

(一)观察工具

观察表及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二)观察目标 1.观察“教师提问有效性” 2.观察“课堂文化” 3.观察“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三)观察过程

课前,我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未与学生做交流。课中,根据观察目标仔细听课观察记录,课后,与杨老师进行沟通。

三、【课后会议】

(一)关于提问有效性的观察分析和建议: 有待提高的地方:

1.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教师所提个别问题不到位,造成学生想回答但找不到思维的入口。3.无法控制生成,教师点拨功力欠火候。建议: 1.对于年轻教师,教师在备课时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做到有备无患。2.教师应融入学生,成为课堂一份子,提问语言应 准确、明晰,指向性强。

(二)关于课堂文化的观察分析和建议: 优点:

1.课堂情景设置了两个,情景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的语言亲切、表情和蔼,师生互动较为和谐。评价有针对性。3.小组合作有分工、有目标,组织有效,课堂生成真实有效。建议:

1.语速适中,但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2.教师的活动范围要不局限于讲台,关注每一个学生。3.(三)关于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分析和建议:

教学行为时间分配非常合理,其中教师讲解占整节课的20%,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占整节课的72.5%,非教学时间只占7.5%。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后续观察学习计划】

(一)跟进式调查

通过本次的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诊断出王老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进一步的对王老师进行跟进式调查,看她的这些问题是否有所改善。

(二)发展式调查

基于此,我认为自己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也能够通过课堂观察这种形式查找并解决各种问题。可以说,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活动,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方面每个教师争取做到: 1.通读各个版本教材,了解每个知识点在不同教材中的位置和教材提供的学习载体。

大学课堂观察报告 篇2

在教学课堂上, 元语言被频繁使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帮助教师向学生传达提问、重复、请求、提示、纠错等各种指示。因此, 针对教师的元语言进行特别的关注与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 观察者可以对那些有效的元语言加以学习。另一方面, 授课教师可根据观察者的观察报告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观察设计

根据霍普金斯 ( David Hopkins) 《教师课堂研究指南》1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首先设计了以下的课堂观察表格。

三、观察结果

在对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初级汉语综合课程进行观察以后, 笔者完善了之前设计的表格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中, 分析结果如下:

1. 学生的背景信息决定了教师的元语言的形式。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初级班是一个混合型的班级。学生分别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学生的男女比例是2: 1。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元语言必须是简单明了的汉语, 而不能是英语、韩语、泰语或者是意大利语。因为教师需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地听懂目标语的注释语。否则元语言便失去了它作为元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 元语言的形式是由学生的背景信息决定的。教师在使用元语言之前必须要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2. 根据本课堂教师元语言的记录, 教师元语言的交际目的大概可归纳为一下四种: 提醒, 引导, 检查, 纠正。

( 1) 提醒

在课堂即将开始的时候, 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达信号, 告诉学生课堂马上就要开始了, 让学生有所准备, 迅速调整好学习状态。

在这节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 任课教师一共使用了两句具有提醒意义的元语言。首先, 通过教师通过拍手加问候的方式, 吸引学生注意, 让教室里的学生迅速的安静下来, 并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紧接着, 教师马上告诉学生: “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我要先点名。”, 并且拿起名单开始点名。一方面, 这样的语言加动作更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 等着老师点名。另一方面, 教师的动作直接解释了教师的元语言, 帮助了那些没有理解 “点名” 这个词的同学清楚地理解了 “点名” 的意思。

( 2) 引导

如图, 在教师的元语言的四个目的中, 引导所占比重最大。

在这堂课中, 教师的元语言的71% 都是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对目的语的学习。而引导又可以被细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正式介绍当堂课计划学习的知识点之前, 用提问的形式引诱学生在已学知识中寻找适用知识, 并适当给出新的知识点。在本堂课中, 任课教师的教学知识点为: “是……的”句。因此, 她先通过询问班上某一缺席同学来建立起相关的语境以后, 又通过两个问题 “他去哪里了”和 “他什么时候去的”来为接下来的句子提供背景信息, 且顺便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 该教师直接使用了本课教学语法点 “他是跟谁一起去的?”将本课的新知识点引导出来。 先易后难, 先问熟悉的再问陌生的。通过她的提问, 学生能意识到, 这个他们不太确定的答案的问题, 一定就是这一课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第二, 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目标。教师在引出新知识点以后, 通过进一步的提问或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在本堂课中, 教师选择了解释的方式, 通过在幻灯片上直接给出 “是……的”句的语法结构并配上英文注释来向学生介绍这一知识点。在这一部分, 考虑到混合型班级的特点, 教师并没有使用元语言, 而是用“语法结构式”加上英文注释的方式, 要求学生自行阅读。

第三, 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操练。这是最常见的引导形式。这是由综合语言课需要大量的操练的要求决定的。教师最常用的句型除了疑问句之外, 还包括祈使句。通过祈使句, 教师可以更明确地发出练习指令。

具有引导作用的教师元语言不可或缺。但是,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 我们所应该使用的引导元语言和形式也是有区别的。教无定法, 这是每一个语言教师都应注意的问题。

( 3) 检查

语言教学课堂中,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并据此来调整教学进度。在本堂课上, 教师总共对学生进行了两次检查。第一次是在讲解完 “是……的”句型以后, 教师提供了一个例句, 通过询问来检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该句型。第二次是在课堂结束之前, 教师直接询问学生是否已经明白, 以此来检查学生的理解。

( 4) 纠错

纠错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 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 要先力求准确, 再考虑流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学习。

然而, 如何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地纠错, 是需要汉语教师好好斟酌的核心问题。在本堂课中, 任课教师以摇头示意和重复正确答案的方式进行了两次针对个体学生的纠错。

根据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徐静薇老师的论文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2中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纠错的讨论。教师在针对学生错误进行纠正的时候应该坚持因生而异的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及时恰当的原则和培养语感、减少错误的原则。

在本次课堂中, 任课教师的纠错并不规范。首先, 教师在学生还在说话的时候就打断了学生, 且态度坚决, 一连用了三个 “不” 字, 并且急切地摇头。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教师元语言的目的因为配套的行为和工具而变得明确。

在本堂课中, 教师在使用元语言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提醒、指示、检查、纠错的时候, 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一些辅助手段, 如手势, 幻灯片、举例和实物演示等。这些辅助手段与教师的元语言相结合, 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明确。

4. 教师的元语言可以作为一种语言输入, 但更重要的是, 它应该为正式输入的内容服务。

清华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封宗信先生认为:“元语言既是知识, 又是能力。”3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语言输入, 通过单纯机械重复的方式,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教师的语言, 并将它转入自己的语言库中, 在合适的场合提取使用。例如本堂课中教师所说的 “很好, 还有呢?”和 “再来一遍, 大声一点! ”这些课堂用语, 学生完全可以在其他场合中使用, 例如同学们做小组讨论的时候, 或者是练习诗朗诵的时候。然而, 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地使用丰富的元语言。教师的元语言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

比如说, 在一堂写作课上, 教师不必使用过多的元语言, 而是应该尽量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写作要求和例句。但是在口语课中, 教师就应该多用一些元语言, 引导学生大胆开口, 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除此之外, 教师在使用元语言是一定要特别注意坚持规范性, 尽量避免使用方言。

5. 本着节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 应该坚持使用尽量简单明了的课堂用语。

教师的元语言始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们应该时刻谨记这一点, 以教学任务为纲, 元语言为辅,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 (Alfred Tarski) 就已经提出了“元语言” (Meta-Language) 的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话语交际中的元语言现象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在课堂观察报告的基础上, 就教师的元语言在汉语课堂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关键词:元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报告

参考文献

[1]戴维·霍普金斯 (David Hopkins) , 杨晓琼译.《教师课堂研究指南》 (第三版) .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徐静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J].科技信息, 2009 (23) .

小学课堂识字方式教学观察报告 篇3

【关键词】识字方式 小学语文 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37-02

一、选题意义

识字方式的选择在教师教授孩子识字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识字、写字的学习作为语文五大板块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研究识字方式的教学,能更好的作用于汉字教学,汉字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识字多少,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低年级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阅读写作和终身发展。

对于在启蒙阶段的识字方式的识字教学上研究颇多。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提出“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前人用的功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当时的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所运用的识字方式主要是集中识字,同时也也包含韵语识字,总归来说,汉字教学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初期教学更是个难题。

现代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中,识字方式的种类多样,除了古代蒙学的集中识字、韵语识字,增加了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注音识字、分散识字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研究识字教育需深入到儿童学习的环境中,笔者在实验观学校观察语文课上教师面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讲授内同的不同对儿童识字教育采取的是何种方式。笔者认为最基本的识字方式的课堂教学观察在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为以后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

在小学语文识字板块中,课堂上老师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讲授内容,采取何种的识字教学方式,这些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汉字的学习是贯穿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教师所选用的识字方式也不同,运用的种类以及运用的数量多少也有明显差异。

四、研究结果分析

1.就年级來说,比较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识字教学,二年级所讲的字数量多所采取的的识字方式种类更多样,数量也相对较多。

2.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教师采取的识字方式也不同。虽四年级为高年级但在讲解古诗文中对识字教学上锁采取的方式数量很多。

3.在教学内容上,若教师的行为是带领学生看生字表或者以ppt的形式呈现课文生字,此时多是以通读识字和集中识字教学为主,其他教学方式为辅,在观察中只涉及到一节课用了分散识字。

4.单个的字所采取的识字方式不一各种识字方式选择比较灵活。但受到观察课时的限制,没有涉及到字谜识字和象形识字。此两种方法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时期应该倍加重视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能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听读识字和集中识字占据的比重大,尤其是听读识字在整个识字方式中位居首位,显而易见,这是在教授学生识字上一种普遍的方式,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集中识字是从古代识字方式传承下来的,现在仍使用,这种方式可以扩大识字量。

联想识字、分散识字、字理识字是现代新出现的有别于古代蒙学时的识字方式,这几种识字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较多,它们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理解字理。

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在观察中运用的也不是很多。形声识字方式仅仅出现两次。还有未涉及到的字谜识字和象形识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种:(1)很多教师们不懂得什么事象形识字和形声识字(2)汉字溯源的识字方式还没有被老师们注意到,没得到普及,也源于没有在教学中没有过多的研究是否这种识字方式更适合学生,所以教室门不做新的尝试,而是选择保守的识字方式教学。(3)本次观察课时数少,受观察的限制

五、主要结论

在小学教学阶段,老师的识字教学与年级、所教的课文类型、第几课时有关系,影响教师在一节课中识字教学所占的比重。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所采取的方式也有不同,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接受。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大都相同,也相对集中,针对一个难懂的字教师能采用多种识字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还有些识字方式未涉及。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黄嘉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郑礼立.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

高二文言文课堂观察报告 篇4

督导室倪同刚

文言文自主学习“四环五生”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二语文备课组推行一个月了,其操作效果如何,同学们的反响怎样,有没有向全校推广的价值,现就一个月来的课堂观察做个简单小结。

一、观察背景

文言文教学历来比较枯燥,因为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积累字、词、句式等知识,培养阅读翻译能力,稍带进行课文分析,这一教学要求决定了课堂的枯燥性,再加上市场上文言文助学资料铺天盖地,学生手头基本人手一册资料,这种情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你讲得再多,也不外乎资料上的内容,拥有资料的学生就失去了听的欲望。从以往的课堂观察来看,确实有不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左耳听、右耳出,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本学期进入《史记选读》模块教学后,高二语文备课组提出了“四环五生”的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将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布置学生利用资料、工具书进行自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这一课堂改革的效果怎样?受高二年级部的邀请,督导室对高二年级的课堂进行了专项课堂观察。

二、观察过程

4月17日,集体备课时,高二语文组提出了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想,大家对模式进行了讨论完善。

4月20日,模式修改定稿,为配合学校“五生课堂”的教学要求,确定模式名称为“文言文自主学习‘四环五生’教学模式”,向全组成员进行宣传落实,并在校园网上进行推介,之后被盐城教育网转载。

5月12日,为进一步推进模式的实施,语文教研组唐建组长在222班开设《屈原列传》公开课,邀请督导室成员观摩,大家听后耳目一新,在课后的讨论中各抒己见,对课堂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5月19日起,督导室对陈慧慧、陈龙春、程凌、张乃堂、沈亚等6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观察,并与相关老师进行了交流。

5月31日,杨芹、沈亚老师在录播室对语文组全体老师开设了同课异构的观摩课《淮阴侯列传》,至此,对高二语文老师的课堂观察达9人次,覆盖率60%。

三、初步印象

通过唐组长的示范课、推门听取的观察课及同课异构的观摩课,我们看到各位老师能以“四环五生”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为蓝本,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安排教学,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这些模式总体有:

1.“角色交换”型。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课堂上一改以前老师包场的方式,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为幕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角色由听课转为授课。如陈慧慧老师教《屈原列传》第二课时时,她首先请四位同学分别准备第5节、第6-7节、第8节、第9节内容,陈老师和他们一起梳理出文章的重点语言现象,教他们备课,并帮他们做好课件,然后由学生分别充当本节课的主讲,代替老师讲解。当讲课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做出解释时,教师又可以充当学生的角色对疑难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2.“趣味竞赛”型。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张乃堂老师上《荆轲刺秦王》时就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上让走读生与住校生进行学习竞赛,使他们懂得了“爱拼才会赢,有才需表现”的道理。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文章的16-18节,在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后,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中的收获,用书本直接投影展示。然后针对所学内容,自己准备了一些课件,有重点词的意思,有难点句子的翻译,还有词类活用等现象,老师主持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抢答,再视答题情况分别给予10分、5分、0分的评判,根据学生的类型,分别记在住校生与走读生的名下。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判哪个团队优胜,老师给予口头表扬。因为题目都是精心设计的,老师无需作补充,从而轻松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3.“双璜互动”型。即二个学生合作,一人讲解,一人板书归纳,这样现场推进感较强。如沈亚老师上《淮阴侯列传》时,每个新授环节都让二个学生进行合作,其中一个串讲课文中的知识点,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进行归类板书。甲同学串讲结束,乙同学的板书也结束,这样即让学生听得明白,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小组互动”型。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间互相考查、交流、评价,以此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如程凌老师教《刺客列传》,先把文章的内容划分成小块,每个组一个内容,课上由各小组长按小组分别进行展示交流,对组长展示不彻底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在这种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自觉地钻研课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且当堂练习,当堂反馈,快速高效,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做讲台主人的成就感。课堂上各组积极讨论、答题、质疑,那种热烈的气氛,比其他什么语文活动都激动人心,此时老师只需宏观调控即可。

四、亮点剖析

1.高二备课组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研究深入人心,这次课堂观察中,我们看到高二年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自觉地运用文言文自主学习的“四环五生”教学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走上了讲台,用起了投影,拿起了粉笔,课堂一扫传统的“师讲生听”的单调情景,变成了学生活动的场所。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习惯的改变,他们的课本由以前的干干净净变得“乱七八糟”(书上记得多,写得密密麻麻)了,说明每个人都在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自学。

2.“四环五生”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显示。该模式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突出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以及重视学生各自经验方法的个性化介入,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各抒己见,放开了学生思维的翅膀,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和创新意识有了发展的时空。

一方面,教师从“教”的角色转变为“导”的角色;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接纳转为主动学习。有的教师将问题提到小组,集体心理意识上升,心理感觉就不一样。有了问题,由小组讨论支撑,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心理压力减轻。主动学习和学习者的心理放松,是提高学习效益的两个重要因素。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心理放松的状态中学习,其分析能力、识记能力都优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明显。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就识记效果而言,专家曾作过实验,在主动记忆环境中,80%的受试者能正确记住规定的材料;在被动记忆时,只有43%的受试者记得住有关材料。

3.学生的评判、质疑、倾听、口语交际等各种能力得到强化。首先,生生互动中提高了各自的评判能力。“四环五生”自主学习模式是“学评结合”式的,既学又评。一有评,参与意识上升,主动性就显示出来;评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以批判的眼光接受文化知识,也就更具有主动性。其次,互动中提高朗读能力。如孙文海老师教《淮阴侯列传》,一个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进行互动式评价,在评价中提出修正意见并示范。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总是有限,“四环五生”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生生互动形式,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地增加,特别是为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有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时,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能力得到大大的加强。我们看到程凌、张乃堂老师的课上,学生就翻译提出质疑,挑战资料,精神难能可贵。由于学生发言的增多,相应的每个学生听话的机会也大大增多。而且发言学生的频繁变换,更易引起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学生为了补充他人的发言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往往专注倾听并能很快抓住他人发言的要点,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得到重视。“四环五生”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有了“互动”的学习行为,因而非智力因素评价也就应运而生。非智力性评价是什么?它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评价,扩大一点说,包括自信心、责任感、协作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因素的评价。非智力性评价的显性作用是调整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吹旺求知的火焰;但不可忽视的是它还隐含一个深层的作用——促进品德因素的发展。在这儿“求知”与“求德”是一致的,它们通过“互动”得到促进。非智力性评价是学生人格道德成长的基石,它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教育的素质化。

五、问题反思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不足的问题,下面罗列出我们观察过程中记下的问题与困惑,目的是让大家共同尽快解决它,以使课堂教学效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1.不少老师重点安排几个学生准备某些内容,有的则是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的,不管怎么说,每节课上讲台的学生数量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介入学习与讨论,使课堂模式让更为多数的学生获益?

2.师生互动环节中,教师解疑释惑、点拨提升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是不是学生一问老师就答?要不要先让学生互动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了,老师再定夺?

3.由几位同学上讲台完成课文学习,但程式一样,难免导致审美疲劳,如何使展示程序灵活多变些?如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些?

4.重点准备的同学对某部分的内容往往研究得比较全面,这也导致质疑环节常常冷场——其他同学没有疑问或补充。是不是要这一环节?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5.有的课堂学生讲了,译文资料也提供给他们了,教师要不要再用课件强调一下?这种情况下,教师备课该怎样备?是满足于把一篇课文教过去还是想法将它教得更好?

6.这一模式关键在学生自觉,对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如何督导他们进步,使之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7.这种模式下,师生对文言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到位,对“语”的学习可谓重矣,然而“语文”是个复姓,它不但姓“语”,还姓“文”,在课堂上体现文言文教学的“文”——人文性、文学性,前者可潜移默化,后者是可以用到阅读、写作中去的。教师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8.教师的教学个性与模式的共性要求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

9.课堂检测该如何进行更为合理?是由学生提供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句子翻译,还是老师以课件进行检测?或者是年级统一印发检测巩固的材料?

10.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学中如何整体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11.当学生提出与教学参考资料或教材不一致的意见时,教师该如何控场才能让学生信服?

12.在班级学生已经拥有译文资料的情况下,台上的学生有无读整篇译文的需要?对书下注释详尽的字词,学生在讲课时是否有再加强调的必要?教学内容上如何处理点与面的关系?如何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13.有些老师只让学生自主积累一些字词常识,人物形象分析则由自己包办,可否将整篇文章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来完成?教学中怎么把握教学内容的放与收的度?

14.部分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一下子还不太适应,如何引导他们尽快地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5.备课组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备课该怎样进行?如何解决备课组的个性化备课与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六、结语

大学课堂观察报告 篇5

摘要:概括大学女生佩戴饰品的状况,分析大学女生佩戴饰品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大学目前的女生佩戴饰品的偏好走势。

观察地点:财经西门

观察人物:25个女生

调查分析:通过观察25位经过西门的女生,并且简单上前询问之后,一共有21位戴了耳钉或耳坠,只有4位耳朵上没有饰品;11位女生

在脖颈上戴了项链,有7位是银饰品,2位是玉石材质,2位是普通

材质;有4位手上带有戒指,3位是银饰品,1位是金饰品,其中2

位戴在小指上,1位戴在无名指,1位戴在中指上;有7位戴了手链,其中3位是银饰品,2位是绳子,1位是金饰品。从大家佩戴的首饰

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上半身,并且银饰品居多。大家还是比较偏向

于学生风和日韩风的饰品样式,这比较趋向大流,也比较符合广大女

生的心理。

大学课堂观察报告 篇6

调查时间:

2012年7月13日

调查地点:

湖南省常宁市第二中学

调查方式:

采取听课并访谈的形式

调查者: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1101班 彭勃

学号:201145070128

调查目的:

1.针对大学生课堂上出现诸多类似迟到、逃课、早退、或是其他的违规行为,对高中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个调查,来对比两课堂上教学的区别。

2.对高中生关于大学的好奇向他们解释大学教育的模式,在高中基础上为他们的学习认知埋下伏笔,在高中生心理上确定基础。

3.我校正处于学风建设年的教育阶段中,根据此番调查再研究两种教学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将学风建设的效果提高到更好的阶段。

4.这是对大学,对高中教育方式互相融洽的另一种探讨。

调查过程:

在经过校领导与任课老师的同意后,我在高三的课堂后面听了几节不同的课,并根据每堂课的感受记录下当时的课堂氛围,在下课后与一些高三的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并与一位老师协商给高三的同学上了一堂课,之后在与高三教学老师的访谈中结束了本次调查。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高中与大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a. 教学环境分析

b. 教学行为分析

c.教学心理分析

高中英语课听课笔记:

1.上课开始,英语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

2.讲解过程:

a.根据学生们的疑问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

b.老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语言平实且贴近生活的生动讲解使教学效果强化

c.老师针对自己理解的重点进行讲解

d.学生们都能比较积极、主动的回应老师的提问

e.老师与学生们都是有准备性的上课

f.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驳

g.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复习与强化,在一旁辅导

3.由于高中老师长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老师与同学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的课堂上气氛更加活跃,同学们积极性都比较高

大学英语课上课笔记:

1.上课开始,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只是进行简单的询问抽查,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2.大学里没有布置作业或者很少布置作业

3.课堂上:

a. 大学老师一般是只顾自己的讲说而无暇顾及到同学们的接受能力,没有互动,只有单方面的传授

b. 上课同学们没有激情,积极性普遍不高

c. 老师的语言较为死板,没有吸引力

4.大学老师与同学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没有感情沉淀

调查分析:

1.教学环境分析:

① 高中生所处的校园环境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范围内,校园里紧张的学习氛围与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使他们习惯了每天这样平淡的学习环境,三年如一日不变的学习已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且自然自觉的去学习

② 大学生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在大学校园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各种活动与新的变化,由于对待校园内外两种社会环境的好奇使大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是放在学习上面,因此单一的学习方式在大学中已不适应

③ 高中教室内,同学们都在一起紧张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面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并且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多,尤其在学习方面同学们相互交流有利于同学关系之间的维持。而且教学老师也会经常来到班级为同学们进行答疑解惑,这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④ 在大学里,每节课上课地点都是不固定的,并且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室供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也因此使同学们之间关系冷淡,往往是下了课之后就离开了。而任课老师也通常如此,缺少与同学们的课外交流,使一些同学们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降低了班级学习的效果

2.教学行为分析:

① 高中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听课与教学质量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通常是布置了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供同学们思考,这样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② 在大学的课堂上,学习气氛较为平淡,老师一般只是讲自己的却无视同学们的学习状态还有课堂教学质量,这就造成了一种学习的惰性,而没有作业的巩固使得教学效果也打了折扣

③ 高中老师与同学们在一起生活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在一系列的教学工作中具有了感情基础,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并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因材施教

④ 大学老师与同学们在很多时间里只是课堂上的接触,而且很大一部分局限在了上课点名,点人回答问题上才认识的,也因为这样与同学们很少有互动,在不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心理分析:

① 在对高中同学们的交谈中了解到,高中生在如此强大的学习压力下任然保持着乐观与强劲的学习心里还有学习态度,是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试,就是高考,而他们的生活节奏学习氛围等一切行动都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在高考中能获得好成绩而考上大学,所以,这一切的学习行动都只是为了支撑考试成绩

② 在对高中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高中老师一系列的教学工作,也只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了学生高考考得好,不惜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老师们的目标也只有一个,仅仅只是考试

③ 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是考试,而是整个社会上各种工作与日后的生活方式的决策,也因此目标不仅仅只有简单的某一个,他们要应对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与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也不可能就像高中那样简单的学习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因为这样大学生不可能单一的只是学习而已

④ 一些大学的导师或者教授,他们上课教的不一定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有更多的是他们对于某专业性学科的想法与感悟,还有对待社会社交的一些看法,大学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

需要的知识,也因为这样的教学心理,决定了大学老师不可能就像高中老师一样为了学生的某一方面做出单一的决策

调查总结:

大学课堂观察报告 篇7

一、观察基本过程描述

我们设计了“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表, 将课堂互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七类性质、三十一种具体行为表现。 (见表1) 在进入观察现场之前, 我们充分熟悉了量表中的各项内容, 统一了观察规划, 要求观察组每位成员除记录好本量表外, 还要记录好“田野观察笔记”, 以便在汇总时进行分析和诊断。

活动中, 我们每人负责观察5名幼儿, 详细地记录下本次活动在30分钟内发生的各类互动行为的次数。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汇总分析, 并在组内及与各组之间进行了交流、总结, 对本次活动中的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及定性分析。

二、观察情况汇总表

观察活动结束后, 我们进行了数据的汇总、统计, 获得了有关“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汇总表, 并进行了组内交流。 (见表2)

根据上表,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 整个互动中, “幼幼互动”行为较少。从表中可看出, “幼幼互动”次数仅为65次, 占总互动次数的18%, 远远低于“师幼互动”和“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所发生的次数。即使是在65次的“幼幼互动”中, 也只有17%是由幼儿主动发起的。

(2) 在“师幼互动”中, 表现较为明显的是下行型、上行型互动多, 平行型互动少的特点。其中下行型互动的次数有88次, 占总数的64%, 教师高居主导地位。而由幼儿主动发起的, 师幼处于平等地位的互动内容, 如共同游戏、交流等极少出现, 仅占了总数的11%。

(3) 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 有意型互动发生的次数为111次, 占了总次数的71%。显然,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投入状态较好, 能较好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但这些互动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本次活动的内容为科学探究方面的, 为幼儿与环境互动提供了较多的机会。而实际上, 在某些环节中, 幼儿与环境材料方面的互动情况仍是不容乐观的。

三、对观察结果的分析

1. 课堂互动形式偏颇, 多师幼互动少幼幼互动

师幼间的互动和幼幼间的互动是课堂互动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幼儿组成的, 他们都应当成为互动行为的发起者。但在本次活动中, 其比例是严重失调的, 幼幼互动的次数较少, 幼儿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即使在现有的幼幼互动行为中, 也少有有效互动行为的出现。比如活动中的“接火车”和“开火车”游戏, 虽然是幼儿在共同游戏, 但其根本还是为完成教师的预定任务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幼儿并没有在其中发挥出主体性作用, 被动的成分居多。有效幼幼互动的缺失导致幼儿原有的经验与体验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运用,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教师角色定位失当, 多各行其道少平等互助

本次课堂教学互动中, 教师“主角”、幼儿“配角”或教师、幼儿各自为“独角”的互动现象比较多。在整个互动行为中, 师幼互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所占比例较高, 幼幼互动极少;在师幼互动中, 上行型互动、下行型互动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平行型互动。课堂教学互动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 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 幼儿则相对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 幼幼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 致使课堂教学互动发展成为一种单向的演讲或“独白”, 缺乏主体之间真正的双向交流、沟通和对话。

3. 课堂互动目的不强, 多外在包装少内涵建设

观察中我们发现, 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 虽然有意型互动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无意型互动, 但这一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本次活动的领域特性所影响 (科学探究活动) ,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目的明确。我们看到, 在几次互动中幼儿都存在“无意操作、摆弄”的现象, 热热闹闹的分组操作学习中隐藏着一些“不良症状”, 合作学习的背后是只“作”不“合”, 只“议”不“思”, 只“听”不“说”或只“说”不“听”。教师提供的材料虽然多而新, 但起到的作用往往只是吸引幼儿“摆弄”而非“探索”。如:活动中“运小动物过河”是该现象存在最为严重的一个环节:教师给每位幼儿提供了一份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操作材料, 其目的是让幼儿在操作中与材料、与同伴进行互动, 可结果却是绝大部分幼儿只是对材料极度兴奋地摆弄, 并没有与材料和同伴真正互动起来。

四、对教师的建议

1. 摆正教师在互动行为中的角色地位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互动行为的发生和效果, 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决策者, 而是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同时, 教师对幼儿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幼儿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可能真正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好师幼之间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关系, 摒弃以往教师主要影响和控制幼儿的被动关系, 无疑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关键和前提。

2. 多给幼儿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要让幼儿既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又能积极动脑, 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要给幼儿提供多发表意见和展示交流的机会, 以充分调动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另外,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幼儿独立酝酿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以促使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

3. 提供丰富且适宜的材料

过多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让他们过度兴奋, 从而影响互动行为的效果。而且, 过多的材料不利于幼幼互动行为的产生 (每人都有一份材料, 幼儿间便可以独自操作, 不必进行合作) 。另外, 过多的材料会加大教师准备材料的负担, 导致教师工作量增加、精力分散。因此, 教师要认真分析活动的性质, 根据活动的真实需要提供丰富且适宜的材料, 不要盲目地投入过于新、奇、多的材料, 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4. 优化问题设计, 让课堂教学巧互动

上一篇: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下一篇:难忘母亲的热炕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