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经风(精选9篇)

诗经风 篇1

名称由来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9]

诗经风 篇2

【原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⑴。

缟(ɡǎo)衣綦(qí)巾⑵,聊乐我员(yùn)⑶。

出其闉(yīn)阇(dū)⑷,有女如荼(tú)⑸。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lú)⑹,聊可与娱。

【注释】

⑴ 匪:通“非”,不是。存:永存不忘、铭记在心的想念。

⑵ 缟(ɡ ǎo):白色或未经染色的绢帛。綦(qí):苍艾色或暗绿色。巾:佩巾,相当今天的围裙。此两种颜色多为贫穷女子的穿着。

⑶ 聊:略,尚且。乐:喜悦,快乐。聊乐:聊可自足自乐,十分满意。员(yùn):同“云”,语助词,表决定语气。

⑷ 闉(yī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又名“瓮城”。阇(dū):城门上的台。闉阇:城外曲城的重门,亦泛指城门。

⑸ 荼(tú):茅、芦之类的白花,形容女子奇丽白净的粉脸。

⑹ 茹藘(lú):草名,即茜草,其根可作绛红色染料。此处指绛红色的佩巾。

【译文】

信步走出那东城门,

衣饰华丽的美女熙熙多如彩云。

虽然那美女多如彩云呀,

没有一个是我思念的人。

只有穿白衣佩青巾的姑娘,

才能够快慰我的心。

《诗经》诗经--国风召南 篇3

○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 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 殷其靁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 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 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诗经风 篇4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君子,民之攸塈。

《诗经·大雅·泂酌》鉴赏

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说,各家之见颇有差异。《毛诗序》云:“《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扬雄《博士箴》(《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云:“公刘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陈乔樅《鲁诗遗说考》以之为鲁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三家以诗为公刘作,盖以戎狄浊乱之区而公刘居之,譬如行潦可谓浊矣,公刘挹而注之,则浊者不浊,清者自清。由公刘居豳之后,别田而养,立学以教,法度简易,人民相安,故亲之如父母。……其详则不得而闻矣。”其详既不得闻,三家诗之说的正误也就难以稽考了。而《毛诗序》之说,似乎更觉缥缈,此诗的文本自然有劝勉之意,但却很难讲有什么告戒之意。至于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说“当是奴隶被迫自远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诗人之歌颂,而似奴隶歌手之讽刺”,似更迂远。相比较而言,程俊英《诗经译注》所说“这是歌颂统治者能得民心的诗,具体指谁,史无确证”,高亨《诗经今注》所说“这是一首为周王或诸侯颂德的诗,集中歌颂他能爱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还是比较圆通的,今从之。

《诗经》全文讲解 诗经赏析 篇5

【作品介绍】

《螽斯》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周南·螽斯》译注

题解:祝人子孙众多原 文译 文注 释螽斯羽1,诜诜兮2。宜尔子孙,振振兮3。螽斯羽,薨薨兮4。宜尔子孙,绳绳兮5。螽斯羽,揖揖兮6。宜尔子孙,蛰蛰兮7。蝗虫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蝗虫张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啊。蝗虫张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畅啊。1.螽(zhōn 终)斯:或名斯螽,一种蝗虫。一说“斯”为语词。2.诜(shēn 申)诜:同莘莘,众多貌。3.振振(zhēn 真):盛貌。4.薨(hōn 轰)薨:众也。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5.绳绳:不绝貌。6.揖(jí 集)揖:会聚也。揖为集之假借。7.蛰(zhí 执)蛰:和集也。

【F-005】螽斯

【题解及原文】祝福人多子多孙,兴旺发达。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1、螽(中zhōng)斯:昆虫,又名蜇螽,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

2、诜诜(真shēn):与后文振振、绳绳、揖揖、蛰蛰均言其多且聚集成群。

3、薨薨(哄hōng):虫群飞的声音。

4、宜:当然,无怪。

【白话翻译】

蜇螽的翅膀多又多,你的子孙聚成群。

蜇螽的翅膀轰轰响,你的子孙绵绵长。

蜇螽的翅膀聚纷纷,你的子孙难数清。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www.xigutang.com)

【讲解】

“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但拖了一个经学的尾巴。朱熹《诗集传》承毛氏之说。还作了“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发挥,没有贯彻其“《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一并认为“附会无理”(《诗经通论》);方玉润进而指出:诗人措词“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诗经原始》)。确实不可泥求经传,而应就诗论诗。

体会意象,细味诗语,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真可谓是宜子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就诗语而言,“宜尔子孙”的“宜”,有“多”的含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古文宜作■(上宀中多下一),窃谓宜从多声,即有多义。‘宜尔子孙’,犹云多尔子孙也。”而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就诗篇编排而言,前篇《湍尽纷:匦禄樾腋#此篇继而祈颂多生贵子,不仅顺理成章,或恐正是编者苦心所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陈文忠)

【寒砧记】关于“宜”字:“宜”,古文字指祭祀的牺牲(半个牛或者羊)放在几案上。即行祭祀,神必佑之,带来好处,所以宜有“有利于”之意。

★ 看图理解句子教案讲解

★ 雅思阅读的题型分类简明版讲解

★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的讲解

★ GRE数学和VERBAL部分题型数量细节讲解参考

★ GRE阅读逻辑题型思维能力训练技巧讲解

★ 理解唯美句子

★ 理解感言句子

★ 文言文的赏析理解以及答案

★ 14种雅思阅读题型技巧讲解之观点匹配题

诗经风 篇6

译: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我的心不是圆圆的石头,不可任意转动呀!我的心不是睡眠的草席,不可任意卷起来!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矣。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国风·邶风·绿衣》

译:绿色丝啊绿色丝,绿丝本是你手织。睹物思人念亡妻,是你是我无过失。细葛衣啊粗葛衣,穿在身上有凉意。睹物思人念亡妻,样样都合我心意。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译: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大哥,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大哥,使我伤心病恹恹。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诗经·国风·邶风·终风》

译:狂风迅疾猛吹到,见我他就嘻嘻笑。调戏放肆真胡闹,心中惊惧好烦恼。狂风席卷扬尘埃,是否他肯顺心来。别后不来难相聚,思绪悠悠令我哀。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诗经·国风·邶风·雄雉》

译:雄雉飞在遥遥的远方,羽翅舒展真漂亮。我朝思暮想的人儿啊,愁思绵绵音信渺茫。雄雉飞在遥遥的远方,四处响起他的欢唱。诚实可爱的人儿啊,无尽相思使我心伤。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译: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之地长苦苓。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心中萦。美人已去无踪影,远在西方难传情。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

译: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诗经·国风·召南·草虫》

诗经风 篇7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风 篇8

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言论倘若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努力修明你德行,使它完美无伦比。言谈举止要慎重,切莫马虎失礼仪。不犯错误不害人,人们无不效法你。有人赠我一只桃,回报他用一只李。羊崽无角说有角,实是惑乱你小子。

有株树木很柔韧,配上丝弦做成琴。态度温和谦恭人,品德高尚根基深。倘若那人很聪明,善言劝告他能听,顺应道德能实行。倘若此人天性笨,反而说我不可信,人不相同各有心。

啊呀小子太年轻,好事坏事分不清。不但用手相搀扶,而且教你办事情。不但当面教育你,提着耳朵叫你听。若说年幼无知识,已把儿子抱在身。为人能够不自满,谁会早知却晚成!

老天在上最明昭,我的生活多烦恼。看你糊涂不懂事,我的心里实在焦。谆谆耐心教导你,你不停信态度傲。不肯把它作教训,反而当成开玩笑。若说你还没知识,七老八十年已高!

啊呀你这年轻人,告你先王旧典章。你能听我用我谋,但愿没有大懊丧。上天正在降灾难,国势危险快灭亡。打个比方不算远,上天赏罚无差爽。你的品行若邪僻,会使百姓太紧张。

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歌总集《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歌总集《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歌总集《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歌总集《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歌总集《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名句名篇

★ 诗经的名篇

★ 诗经 名句

★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 《诗经》爱情名句

★ 诗经爱情名句

★ 诗经小雅名句

★ 诗经 爱情名句

★ 诗经采蘋全文及译文

诗经风 篇9

《诗经》时代的植物已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当时低水平的生产力条件下,先人朝朝暮暮的劳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大自然产生了依赖、敬畏、友爱、欣赏等复杂情感。长期与植物亲密接触,先人学会享用植物又保护植物,用植物医疾保身、祭祀祈福,又用来美化环境,对其价值认识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物我交感,天人合一,深情体验到植物的特性,成为他们美好情感的寄托与象征。爱情是《诗经》当中描写最多的人类感情,反映婚姻爱情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不但是因为它篇数众多,题材丰富,更因其蕴藉的审美内涵而独具价值。正如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评论的那样:“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诗经》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他们乃是民间少儿女的‘行歌互答’,他们乃是人间青春期的结晶物。”

一、“花”的美好爱情

花(中文拼音:huā,英文:flower),是一种用来欣赏的植物,具有繁殖功能的变态短枝,含有多种种类。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常用木本花卉:月季花、梅花、桃花、牡丹、海棠、玉兰、木笔、紫荆、连翘、金钟、丁香、紫藤、春鹃 杜鹃花、石榴花、含笑花、白兰花、茉莉花、栀子花、桂花、木芙蓉、腊梅、免牙红、银芽柳、山茶花、迎春花。

以花传情,是因为在《诗经》时代已用花卉来喻女子,除其花卉与女子一样娇嫩艳丽芳香,还因为花卉等植物是女阴的象征。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说:“花卉等植物纹样为什么会成为女阴的象征呢?从表象来看,花瓣、叶片、某些果实可状女阴之形;从内涵来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所以,远古人类将花朵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蕃衍不息。”

宗白华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中国人形象思维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常是借物传情,言近旨远,耐人寻味。随着审美观念的进步,古人开始喜欢用自然界的美丽植物来形容女子的花样年华和如花容颜。在青春飞扬的时光里,馨香的植物在相悦的男女之间传递着爱的香甜。如花的年华,芳香的爱情在烂漫的世界里开的如此热烈,细细品来,有如愿爱情的欢歌,有尚未遂心的忧伤,有离别时的伤感,情思蔓延,丝丝缕缕……

(一)秉兰草,赠芍药

兰,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兰之香在茎叶,可束而佩之。今之春兰香在花而不能佩。”《诗经》时代的兰指的是兰草,即大泽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行,秋季开白花,全草有香气。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兰。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在那池塘清水涯,长着蒲草和兰草。有个漂亮的人儿,身材雄伟美鬓发。夜来睡觉总不宁,心中苦闷尽想他)诗中以蒲喻男,以兰喻女,以蒲兰相偎以喻男女应相依。而女子爱情尚未如愿,只能夜夜忧伤思念心中的美男子。这里兰既指女子又涉及男女情感。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蕑,香草名,亦名兰。诗歌开头展现了在仲春之月的美妙季节里,田野郊外,溱水洧水春水高涨,年轻的小伙和姑娘手持散发着清香的兰草,姑娘邀请小伙去游玩,小伙说已游过,姑娘撒娇说再去玩玩吧,洧水之外,地大人多很快乐。挤满了男男女女,又是说来又是笑,深情的互相赠送芍药花。诗歌描写了青年男女春游的欢乐,以手持兰草开始,以赠送芍药结束,花草在年轻男女的恋情中作用不小。兰所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男女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向世人展现出了爱情的纯真无华,以及那个时代唯美的爱情价值观。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对于爱情的冲动,尤其是青年男女,他们对于爱情的向往更是热烈,时代的观念并不像如今这样开放,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并不能阻止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交流。秉兰草,赠芍药,这样的爱情行为给了我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二)梅与爱情

我国是梅树的起源中心,《夏小正·正月》中即提到梅树开花。《大戴礼》曰:“夏小正日,五月煮梅为豆实。”在诗经时代梅树的种植更为普遍。在《诗经》中几篇诗篇都提到了梅。如《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闻一多先生在《类钞》中说:“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间里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尚书·说命》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用盐梅来做调料。这是商王武丁对傅说说的一个比喻,希望傅说作相,治理国家,如同调鼎中之味,使之协调,后世因以“调盐”、“调鼎”、“调梅”、“调羹”等来喻称宰相之职。梅具有和众味的作用。

《淮南子》曰:“百梅足以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为一人和。”来比喻众能济。“梅”本字为“某”,亦作“槑”,是树上结梅子之意。《说文》:“某:酸果也。从木从甘阙。槑,古文某,从口。”闻一多认为“是梅楳某槑仍为一字。梅也者,犹言为人妻为人母之果也。然则此果之得名,即昉于摽梅求士之俗。求士以梅为介,故某楳二形又孳乳为媒字,因之梅(楳)之函义,又为媒合二姓之果”。梅子酸酸能调众味如同婚姻能合二姓之好,青梅带有了爱情的信息。

二、“葛”的思念爱情

《诗经》中出现的草类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根据生长形态可以细分为蔓生类、丛生类好水生类。《诗经》中出现的蔓生类植物主要有葛、藟、蔹、茨、苕、茑、女萝、唐、苌楚、芄兰、果臝、薁。这生类的植物具有缠络和依附他物性质的特征,以其以其蔓延、攀附的形貌引起先民们的联想,植物就会触发他们相关的遐想,激起内心与之相适应的爱情情感。其中葛最具代表性。

葛,别名甘葛、野葛等。豆科葛属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又名葛藤。长10米以上;有地下块根,圆柱形;小枝密被棕褐色毛。叶柄长5.5-14 厘米,托叶披针形,盾状着生;三出羽状复叶,小叶片全缘或浅裂,侧小叶歪斜,卵形,中央小叶菱状卵圆形。总状花序腋生,花紫红色;蝶形花冠,旗瓣近圆形,顶端微凹,翼瓣卵形式,龙骨瓣长方形;子房密被毛。荚果线形,长5-11厘米,宽9-10毫米,扁平,密被棕黄色毛。种子扁平,圆形。茎皮纤维可柠成绳索,块根含淀粉可制葛粉或酿酒。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这种植物的.纤维作纺织原料。

“葛”:无尽的思念与绵长的祝福。葛是《诗经》中常见的植物物象,其中的几篇作品都提到“采葛”这一劳作活动,可见在采集业发达的《诗经》时代,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诗经》中,葛首先是作为劳动对象而存在,为人们日常生活穿着方面的基本需要服务,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魏风·葛展》篇则提到了用葛编制而成的简陋的草鞋,这都表明那个时代对葛的使用与加工己经达到了相当广泛而熟练的程度。人们在与葛日久而频繁的接触中,对这一劳动对象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以一种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从它的自然属性里感悟到某些与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的心理情感相通的东西,从而使这种植物在原有的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又承载了人类的一些情感体验,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表达情感的作用。看到它,就会触发人们的相关联想,激起内心某种与之相应的爱情情感,这就是《诗经》中另一种作为比兴意象而存在的“葛’。《诗经》作品以葛作为比兴意象,主要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是“以葛喻思念”。这是人们根据它的生命形态及生长习性,通过类比联想的方式产生出的一种特定情感。“以葛喻思念”的含义取其绵延不绝的直观形态与人的思绪的悠长具有直觉上的相似性,借助于有形的生命形态将无形而抽象的绵绵思绪客观化、物象化,以有形之长喻无形之长,使悠长的思绪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如《唐风·葛生》,这是《诗经》中一篇著名的悼亡之作。诗以生长在荒野中的葛起兴,表达了丈夫对亡妻深沉的追悼与思念之情。

葛生蒙楚,蔽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数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上一篇:初三毕业典礼感人精彩致辞下一篇:2024年我国热水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