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精选8篇)

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篇1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使课堂教育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的状态。自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规模最大、受益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抓好农远工程,加强教学资源的应用工作,抓好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作用,能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现代远程教育是一学生和学习者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传播媒体,运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网络教育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地域限制,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在网络上学习。能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使优秀教师、优秀课程能为全社会的学习者所共享,使受教育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远程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为知识经济时代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化,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和发展的障碍。将直接影响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效果。

存在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不强,认识不高。

2。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远程教育所需的运行资金不足,部分农村教学点无力置办电脑、多媒体教室、光盘放像设备等,有限的多媒体设备及光盘放像设备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远程教育需求,制约了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工作的开展。

3.技术力量薄弱:很多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还无力处理,只有加强投入、抓好培训,才能为远程教育工作做好保障。

4、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念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把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学校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成绩的主观评价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完整的考核机制,信息技术教育的考核几乎成为可有可无。这种评价观念,严重阻碍和制约着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导致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设备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篇2

(一) 消费支出逐年增长, 但消费规模偏小

近年来,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8年, 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零售总额为34752.8亿元, 是1997年的2.72倍, 但是消费规模依然偏小, 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相比, 其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30%-40%之间, 也就是说, 全国超过3/4的农村居民消费了不到2/5的商品。此外, 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村居民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比较低。从绝对量上看, 2008年, 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仪为3730元, 比城镇居民少支出9789元, 仅相当于1994年城镇居民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14年以上。从相对量上看,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1989年,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2.7:1, 2008年, 这一比重扩大到3.6:1。

(二) 消费结构有所改善, 但消费层次偏低

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己由1997的55.1%下降到2008年的43.7%, 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标准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 消费层次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以高热量谷物为主。二是农村居民的衣着支出偏低。2008年, 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1.8元, 不到城镇居民的20%;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三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2008年, 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99.2台, 是城镇居民的74.6%;拥有洗衣机45.9台, 还不到城镇居民的八成;而家用电脑更是无法与城镇相比, 农村拥有5.4台, 远远低于城镇的59.3台。

(三) 消费倾向不断下降

自1997年以来, 农村平均消费倾向开始以较大幅度下降, 从1996年的0.816下降到0.774之后, 每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均低于0.8, 在0.6-0.8范围之内, 年均值为0.75。近年来, 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影响下, 新代的农村青年逐步向城市转移, 而留守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以妇女居多, 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较弱, 加之农村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缺陷以及和市场波动风险, 特别是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期弱化, 更是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

二、农村消费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农民收入水平低, 购买力不强

农民纯收入按收入形态可划分为现金收入与实物纯收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形态中现金收入的比例在逐步提高, 但仍有相当部分是实物收入, 这部分实物收入转化为现金收入的可能性很小, 在定程度上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现金收入的增速, 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滞缓的直接原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受自然因素和农产品价格因素影响。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 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的发展, 且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增加了即期消费不旺和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 且具有多种经营和小规模的特点, 小规模的多种经营影响了专业化和规模化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降低了农民在农业方而的预期收入。

(二)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消费环境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 是其经济能否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 尽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但己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 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一是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 因缺电缺水、电视信号不强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 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高的问题;很多乡村尚没有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装置, 电视信号微弱, 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二是道路交通条件差, 商品流通困难, 运输成本大, 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 造成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困难。三是农村商业网点少, 布局分散且规模小, 加之通讯条件落后, 农民消费选择的余地不大。四是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缺乏对有关商品知识的了解, 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 农村市场假货横行, 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 这也严重影响了名优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

(三) 农村流通体系滞后, 经营规模小

我国农村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较为落后。一是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 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目前, 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二是交易方式落后。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0个省555个村1万家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显示, 42.0%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 45.0%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 只有2.7%的农户通过定单销售。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目前仅9.2%的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 73.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仍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 只有2.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拥有电子结算设备。与此同时, 由于流通技术的滞后, 同时, 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 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 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 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 服务功能单一, 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

(四)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 制约了农民消费

目前, 农村中依然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的现象。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的问题严重, 以农村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发展速度缓慢, 农村大多数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依然存在着农民老年生活保障无着落、看病费用较高、就诊困难的现实问题, 迫使农民不得不降低预期消费, 转入更多的储蓄, 以备不时之需。即便是年轻人进城打工得到的收入, 也不敢全部用于日常消费。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最近对全国100多个村庄的调查, 医疗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8.5%, 大病户家庭则占了30%左右。

三、开拓农村消费的对策探讨

(一)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奠定农民消费的坚实基础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以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 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 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

2、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县域经济为平台, 鼓励农民创业就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 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

3、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

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形势, 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 实现农民的全而发展。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 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二) 拓展流通体系, 拓宽投资渠道

1、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 拓宽投资渠道,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 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 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与市场供应能力。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 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 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 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2、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 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 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快速通道, 降低物流运输费用, 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 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 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

3、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通过实施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 鼓励商贸、邮政、医药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 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 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 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 发展联合与合作, 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邮政系统要发挥邮递物流网络的优势, 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国有粮食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 发挥衔接产销、稳定市场的作用。

(三)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改善农村消

费环境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是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恶化的农村消费环境, 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目前要优化财政支出, 将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支出重点放在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一是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建设投入、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 搞好大型灌溉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二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能力。由过去追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向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转移, 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重视大型优质粮食基地的建设。三是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四是除了在硬件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 还要在思想观念上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转变消费习惯, 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四) 财政与金融手段有效配合, 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刺激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除了加大政府支农投资的力度外, 还要积极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有效配合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时期, 发展消费信贷是刺激农村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推动消费升级和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消费信贷方面, 国家一方面对农民消费信贷给予利率优惠等方面的支持, 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完善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 简化手续,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扩大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贴息或贷款担保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向农民贷款。

摘要:消费规模偏小、消费层次偏低、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是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基本特征。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消费环境差、农村流通体系滞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等是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村消费的有效开拓, 要做到以下几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以奠定农民消费的坚实基础;拓展流通体系, 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通过财政与金融手段有效配合, 以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关键词:农村消费,制约因素,对策,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若痴.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消费的情况、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消费经济, 2010 (1) .

[2]、仇大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激活措施[J].探索, 2010 (1) .

[3]、周华庭.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

[4]、关风利, 关利平, 周传鹏.城乡统筹就业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版) , 2010 (1) .

浅析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因素 篇3

关键词:文化生活;制约;探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加强农村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的呼声,但是也要看到,在广大的农村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因素,因此需要基层乡镇文化职能部门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并解决在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

一、对文化建设作用认识不足

毋庸讳言,不少基层乡镇依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外招商和引进大项目上,而对农村文化建设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然文化建设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畴,但地方政府还未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对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从而束缚了文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有的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亦不到位,从而导致文化建设滞后。

二、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大。首先是工作经费紧缺,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县乡财政每年拨付的经费,只能保工资和维持日常办公,必要的设施无法更新,用于业务培训和下乡辅导、演出等活动的经费少之又少。乡镇文化站除工作人员工资外无业务经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相当困难,基本上都是靠临时有限的筹措。由于没有业务经费,文化站无法增添实用种养技术等方面的新书,书架上摆的都是建站时添置或者社会上捐赠的一些图书。有的乡镇文化站无法解决报刊的订阅经费,只好把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看过的报纸放到文化站供群众阅读,而且报刊种类只有二三种,难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阅读需求;村级文化活动的经费就更困难。村修建戏台和文化室,除了县、乡(镇)政府的少量投入外,大部分资金靠集资,由于集资有限,有的村的文化室和戏台成了“半拉子”工程。

三、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缺少优秀人才

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当前乡镇文化站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偏少,不能满足对乡镇文化站和农村骨干进行培训辅导的需要。因为编制的限制,很难实现人才的更新,不可避免地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现象。农村文化建设应充分调动、发挥文化管理者、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虽然近年来许多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但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且严重老化,已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梏。现在的农村文化队伍后继乏人的情况,专业人才老化严重,农民自办的文艺队伍里随着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家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文化队伍年龄结构的老化,创作、表演队伍后继无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面临失危,农村文化活动因此受到影响。

(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人财物的欠缺,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一些乡镇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站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人力不足,乡镇送戏送书送电影,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简陋,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供不足需的状态。

(二)文化演出艺术性、趣味性不高 乡村演出市场主要是政府主导和民间经营。政府主导的演出下乡模式主要是招标文艺演出团体,采购其演出服务,让村民免费享受,而民营演出团体则利用表演进行营利性演出。政府主导有利于把握乡村文化演出市场的方向和脉络,通过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和有保证的精彩演出引导乡村文化的方向,但往往很难在根本上满足广大乡村百姓的需求,甚至会流于形式。而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填补了相应的空白,演出内容贴近百姓、源于生活,但在内容和格调上缺乏把控,往往用低级庸俗的内容迎合受众。演出质量难以保证,存在滥竽充数等情况,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流于形式”的原因时一是政府监督缺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益演出跟踪监测和评估机制,为部分团体浑水摸鱼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政府对国有团体和民营团体施行差别化待遇,民营团体的补贴标准低于国有团体,挫伤了民营团体的积极性,而国有团体的服务意识又有待提高;三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文艺团体在剧目的创作等方面缺乏积极性。他们规模普遍较小、专业人才缺乏、原创不足,都是采用拿来主义,且多以搞笑、娱乐为主,缺乏原创经典剧目。

(三)农民文化素养不高 应当看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缺乏现代思想观念和创造精神。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封闭的穷乡僻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养成了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农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时,由于封建残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盛行,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等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封建迷信活动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些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文化产业化不足

要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把农村文化产品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改善农村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但农村文化要素市场还基本上处于未开垦状态。如农村的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与设备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劳务市场等尚未形成。文化团体存在着规模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问题,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

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篇4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的发展,农村的电子商务体系日益兴起,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农村的电子商务开始向两端延伸。互联网+模式在全球开始风靡,在农村对电商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收入。但在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制约了电商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福建省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结构、组织以及外在因素等方面,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个良好的展望。

关键词:电商发展;制约因素;促进政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了“互联网+各种”的模式,农村电子商务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农村经营体制进行了创新,拓展了农村的创业渠道。引入互?网降低了采购物资的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效益。但是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配套性服务、缺少人才、体系不够健全等等,影响了电商的发展速度。本文详细分析了制约电商的发展因素以及对此提出来的促进措施。

1.农村发展电商的意义

随着农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是农村发展的新路径,促进福建农村的经济发展,刺激农村消费,改变发展方式。传统的农村交易规模小市场不集中,并且限制条件多效能较低。电子商务有效地减少了这些不利因素,提高了利润空间。其电商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增加了创业的机会。传统模式下大多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吸引了一部分人回家创业,开启了自己的网店。同时也相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电商的模式挖掘地方的发展潜力,支持各地的特色产品在网络上进行销售。2.推动城镇化建设。农村电商不仅丰富了农村生活与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村出现城镇化发展的趋势,通过电子商务使外出打工的人返回并带来一些人才,形成了产业与人口的集中。3.使传统产业升级。在福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进入电子商务的时代,由过去的配件发展到如今的生产、设计、加工最后进入销售,加快科技的发展。

2.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1全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电子商务是近年由计算机与贸易相结合的产物,使世界变得更加快捷方便。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技术的手段,把传统的销售渠道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打破局域性的限制,可以再与网络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商品的售卖,使企业达到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福建省是在全国位列第四的电子商务大省,全省16个市区入围电子商务百佳县。

2.2沿海与内陆发展不平衡

由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不一,从而导致电子商务有不同的发展现状。沿海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较为快速,对于内陆的发展来说就比较落后了,在电商百佳节中内地的电子商务没有入围成功。

2.3对电商的重视程度

福建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建设不断加快创建提出了一系列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培育创建优秀电商的村镇,带动全县农民进行创业,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脚步。农户信息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对称,农民就无法掌握市场优势,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竞争力的下降,政府积极推出有关的策略,使电商者没有后顾之忧。

3.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服务水平较低

福建是一个种植优质农产品的大省,但物流行业却影响着电商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与发展能力与大型城市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使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的电子商务规模较小满足不了当的行业的发展要求,使商品流通能力较差,以此限制了电商的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在农村物流行业较少,服务的质量较差、同类商品性价比高,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度,而且农村的电子商务没有健全的培训服务、摄影服务、代运营服务,使消费者无法更加便捷的享受服务,长久以来无法对农村电商模式进行提高。

3.2缺乏专业人才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扩大,农村的电子商务出现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人才稀缺。如今农村的电商雇佣的是当地农民较多,这些人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电商的性质,在营销、设计、运营方面缺少知识,遇到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导致发展过慢。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由于农村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人才对生活的要求,在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方面在未来五年内是农村电商所面临的问题。

3.3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经过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发现由于电商内部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导致电商发展过慢。没有专业的知识来完成所要完成的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重视,货物运输过程较慢,环节较多,使农村物流的安全性不够严格,在运输过程中使产品遭到损害,导致浪费现象。

3.4缺乏流动资金

资金链是支持农村电商运营的关键,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产业才能使电商稳步向前发展。由于福建农村发展速度较慢,导致缺乏电商发展的资金,无法使农村电商实现快速的发展,严重还会使电商发展停滞现象。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电商发展者没有较为专业的知识,无法建立起安全的融资手段,造成在发展的过程中资金出现短缺的现象,影响发展速度。

3.5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农村的物流设施不够健全,农村邮费较高,运行时间较长,不能满足现如今的物流需要。农村快递市场较为混乱,存在人为划分现象,对卖家收费较高,收费标准不一样、物品交货时间延长、旺季爆仓、货物丢失不明等原因,长久以来对商家的诚信造成影响。

4.电商发展的促进因素

总之,要想提高农村电商发展的速度,就要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制定利于发展的针对性措施并应用于实际发展之中,把措施与问题进行结合,从根本处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中出现的问题,并保证电商发展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4.1提高电商的服务体系

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发展依赖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多元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生态系统是指由服务商、网商、供应商、消费者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动了一些服务与电商进行融合,如摄影技术、品牌推销技术、图片处理技术、人才培训、物流等等。要想电子商务平衡稳定的发展就要依据福建农村当地的发展技术以及运营模式有效地制定计划,从而降低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发展速度。在制定计划之前要对农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电子商务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开展新的服务系统,避免与当地贸易产生冲突,提高电商的发展前景。

在开展新体系的情况下,按照电商的发展需求,设立适合农村电商的处理机构,在发生突发情况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保证农村的电商与有关协会之间相互连接,减少电商在运营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改善电子商务的服务性,创建适合电商发展的硬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企业发展前景,为电商更好地发展提供条件。在当地建立电商协会,使电商者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相互学习。对成功的电商例子进行大力宣传,利于各个电商进行经验的扩散,形成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产生新效益的增长。

4.2培?B专业技术人才

由于电子商务的管理者大多是在家待业的农民工,缺乏专业知识,限制了电商的发展速度。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所以人才的培养要进行差异化的培训。不同的店铺进行不同的培训,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由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实地讲解,传授经验知识。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定制的培训,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与职专院校进行联合办学,建立专门的教室与老师,进行专业讲解,形成特有的实战型人才的教育,弥补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稀缺的现象。毕竟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就需要人才去企业中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通过考察调研,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座谈会,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引进外部资源,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吸引高端人才,通过客服包装、店铺的装修、品牌设计提升行业水平。

4.3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商铺销量高的保证,营造自己的品牌与回头客。在质量的源头就杜绝一些不良商家弄虚作假行为,让消费者可以在源头看到产品的原产地、产品的等级、机构认证等信息。使第三方机构介入,弥补政府人手不足和在认证中造成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每一个阶段进行追溯体系,使消费者更加安心地使用产品。

在产品包装之前一定要注明此产品是否是易碎物品。因为近几年快递行业的发展每天的快递数目之多,物流公司业务繁忙,对一些产品无法做到全面的检查,在寄快递时一定要注明快递的种类。物流公司一定要对每天的快件数目进行核查清算,是否有遗漏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要详细填写物流信息使买家及时追踪到物流信息,及时取件。如果在过程中出现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赔偿或补发,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不会影响商家信誉,有利于品牌的推广。

4.4探索金融路径

加强对电商的信贷扶持,与当地的金融部门进行联系,开展小额贷款活动,与地方建立诚信贷款的合作机构,可以根据快递的数量来推算电商的运营状况,在遇到突发的资金问题时,可以由此信息出面进行担保,借到小额贷款,用来解决电子商务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些商家可以对外进行融资,把产业如今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详细的企划书,注明产业未来的市场价值,发挥其效益,获得企业家的投资。

4.5完善基础设施

对于农村电商较多的地方可以形成一个电商园区,营造较好的电商生态环境。可以再电子商务周围提供一个物流的货物站,减少货物在外流转时间,尽快地到达目的地。引入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电商所需的设计、摄影技术、信息咨询、会计服务、法律维权等,在电子商务园区周围实行配套的餐饮、娱乐场所、住宿等服务。抓紧对福建电商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园区规划与本省的土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进行布局,突出福建电商的特色。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口碑、品牌也成了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是各大网站获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福建省的晋江是被誉为“品牌之都”,有许多品牌被国内的人熟知,如今福建已经开始在国外推广自己的品牌了,毕竟互联网在全球都已经普及了,向外推广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福建农村进行全方位的发展,不仅刺激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让全球各个地方的城市都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特色产品,以此推动全球的经济发展。但是在电商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阻碍发展的因素,影响了电商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进一步改善电商的系统程序,保证福建的电子商务产业更加快速的为本县建设增值。在发展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政策进行改革,有效地拓展电子商务的发展途径,建设符合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洪勇.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04):169-171.[2]张红艳.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7(22):62-63.[3]陈雅倩.福建省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环球市场,2017(22)

[4]吴兴南.福建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的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05):240-241.[5]杨广青,林丹丹,陈华风,等.福建自贸区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发展研究,2017(07):79-83.作者简介:

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农村学校中却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现就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较深的几点赘述如下:

第一,滞后的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一项改革的顺利推行,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不但改革的推行者,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执行者也要有与改革相适应的思想。因为他们是决定改革能否彻底推行的关键。新课程改革是要改革几十年甚至时间更长的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涉及面又极为广泛,这就更需要它的执行者――各级教育领导和一线的教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脑子里习惯着传统的教育思想,手里拿着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教材,口里喊着新课改的口号。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扎扎实实地推行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举步维艰。这种落后的教育教学行为稍加注意便随处可见。比如:许多地方不仍在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的工作吗?许多学校不仍在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吗?许多学校不仍在以旧有的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吗?等等。许多单位,许多领导,许多教师之所以仍坚持原来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行为不肯改变,归根结底是他们头脑中没有与新课程改革相同步的教育思想。这种情况,势必会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第二,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大而言之是我们整个国家仍在流行的应试教育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轰轰烈烈的喊了好多年,但是全国各地特别是农村学校现在仍然在扎扎实实的搞应试教育。这应试教育,势必会把师生限制在书山题海之中。有几个敢“冒应试教育之大不韪”去放开手脚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小而言之,是指各个学校中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各个学校受大环境中应试教育的制约,为了保住本单位的升学率。保住本单位在各种评比中的名次,于是都煞费苦心的在本单位制定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的与应试成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教师备课、上课、写教案等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条条框框中,谁如果超出这种框框,轻则受到批评,重则被罚款。在这种条条框框之中工作,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怎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怎能得到实现呢?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试想。在种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在各级领导严密的监督检查下,有多少教师敢对教材进行取舍?在这种缺失了个性自由的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教师有心情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去进行新课程改革呢?于是乎都得过且过,只好依然让学生们背啊,做啊,熬时间啊!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新课程改革,还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却缺失。

第三,落后的教学条件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无庸讳言,在刚刚完成了普九任务甚至还没有完成普九任务的中国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还相当落后。不要说教师的生活条件,就是教材上明确要有的教学配套设施,大部分农村学校也是捉襟见肘。画饼充饥。老师们一本课本一支粉笔搞教学仍相当普遍。而新课改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探究精神。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各科教材中都罗列了很多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教师上网阅读、查询。这种要求对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潭。落后的教学条件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在现今农村经济状况下,是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的。期盼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能给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带来曙光。

制约物流发展的因素 篇6

目前,在中国制约物流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工业企业在国家“放小”“扶小”政策指导下,进行改制和新机制规范运作的改变,国家对中小工业企业的信贷金融政策,以及引导中小企业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市场竞争、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将成为影响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但是,中小工业企业长期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物流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呈现分割和封闭状况,必定对物流公司发展产生内在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观念的影响

中小工业企业一般实行单一的生产管理,企业经营范围封闭,缺乏进入市场和社会的一体化模式,习惯于传统的企业储运方式,重生产、轻储运,难以形成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对物流公司存在认识上观念上的障碍,是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根本因素。

结构的影响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总规模不小,但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在相当多行业形成产品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普遍存在产业关联度较低,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是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的因素

虽然信息产业给中小企业注入了大量高新技术,但资源与技术构成不合理,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物流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物流发展的需要,是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管理的因素

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在较大程度上缺乏较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研,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是制约物流公司发展的基础因素。

人才的因素

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篇7

1校园足球的发展

1.1发展历史

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历史大致为:发展萌芽期;发展停滞期;快速发展期。在萌芽时期时出现“希望杯”等一系列的足球比赛。然而第二时期伴随职业足球的开展, 国家把精力以及资金投入放到职业足球上, 使得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进入到停滞期阶段。在第三时期中, 我国对中、小学生的足球开展工作开始实行, 并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一系列校园足球活动, 为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存在的问题

(1) 中、小学对校园足球的认知。校园足球开展活动少, 学校、家长的认识都会对校园足球有影响。 (2) 校园足球活动资金不足。以当下的消费水准, 建设足球场地是校园足球活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3) 足球活动场地匮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土地都作为商业用途, 导致校园足球活动场地缺失, 严重制约了校园足球的发展。 (4) 教练员人数量不足。由于资金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练员的人数明显不足, 且教育水平有限, 这样的问题也使校园足球出现了发展的难度。

2制约农村地区足球运动发展因素的调查分析

2.1农村地区的硬件条件不支撑足球运动的发展

(1) 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我国贫富差异巨大, 尤其是体现在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差别上。虽然我国政府在近年来一直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可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贫穷的现状, 农村地区经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 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成为限制农村足球运动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 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我国由于降雨量居多, 农村地区的土地大部分时间都在水里浸泡;农民主要利用土地进行耕作, 或者是自己盖房子, 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地建造足球场。因此, 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是限制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农村地区的开放程度。农村地区的发展程度主要体现在其对外开放性上。一般来说, 处于封闭圈子内的农村地区, 对外来事物的接触比较少, 发展比较缓慢。对于足球的认知还很欠缺。

2.2农民群众对足球发展的意识淡薄

本文调查了我国300位农民在闲暇之时进行的体育运动, 散步是绝大部分农民的选择, 其次是跳绳和毽子和武术。足球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 这个数据令人吃惊。因此, 笔者针对该现象对这300人又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内容是他们不选择踢足球的原因。

结果显示, 伤病因素和观念因素是导致农民不选择足球运动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 一是足球需要消耗的体力太多。二是由于农民居住大多是以村落为单位, 相对比较分散,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一些经营性健身运动场所及各类休闲娱乐中心, 也不可能有正规的足球场地和足球俱乐部的存在, 这样就淡化了农民对足球的意识。

3加强农村地区足球运动发展的措施

3.1足球知识宣传

在农村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等形式, 加强对正确的健身意识和足球知识的宣传, 使广大农民逐渐接受足球、参与足球、热爱足球。

3.2部门协调

应加强体育部门的调控与监督职能, 加强对农村足球运动的“扶贫”, 包括经济上和指导人员上的投入。

3.3体育改革

围绕“健康、娱乐”两大主题, 升华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 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足球运动。

3.4推动经济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积极争取商家对农村足球的投入。

结束语

农村地区足球运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它需要政府、人民的全力配合。只有不断坚持加强农村地区足球运动发展的措施, 我国农村地区足球运动才能更好的发展。

摘要: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 但在我国农村地区, 足球运动发展十分缓慢, 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足球可踢。本文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 对我国农村足球运动发展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出制约农村足球运动发展的因素。现如今, 我国农村足球运动发展缓慢, 远远跟不上现代足球事业发展的要求, 因此研究我国农村足球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篇8

关键词: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因素及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想真正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最重要的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经。分析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三农”更好地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城镇就业形势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所难免。

(二)传统观念影响生源

首先,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学生就读农村职业学校的意愿不足,形成了“无可奈何读职校”“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障碍。其次,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理解存在偏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这是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性原则,但在究竟如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方面理解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流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以“农”为本,在“农”上做文章,狠下工夫。但是,这种看法实际上以教条主义的方式来理解“纲要”,因为它已经脱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没有与时俱进。

(三)政策因素

在目前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政策措施不当造成的,其直接体现在政策上就是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占整个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极低。在许多地方,一旦财政吃紧,农村职业教育就首先成为牺牲品。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专业设置未能有效地与农村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

当前,农村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人员。而作为这些人才培养的农村职业学校,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这些人才,就成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体现在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五)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职业学校缺少相应的实训基地,这就使学生失去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锻炼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欠缺。二是没有形成高、中、初有效衔接的学历教育体系。三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从专业设置到教育教学还在沿用传统模式,教育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四是没有辐射带动作用。

(六)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教师,他们应有各自的技术技能特点。但是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业务素质、基本技能偏低的现象。要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就需要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使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之间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但是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71%,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7%。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过多,高级职称太少,导致学校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践证明:要想培养出高质量、实用型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师队伍。可见,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增强社会认同度

一是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三教”协调发展。二是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本身,积极转变观念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应建立职教专项基金;二是经费上要给予倾斜;三是可以通过提供信贷、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农职生创业。

(三)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一是注意设置适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二是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现代生活理念,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多种形式的办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可以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其他农职业学校为分校,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路子。也可以由农职业学校+企业的形式办学。还可以实行东西部联合办学。

(五)逐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技能

要使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农村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尽量做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唯有如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从而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具有过硬本领的农村新型人才。

(六)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1.要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要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坚持能者为师,充分利用各方面技能型人才,鼓勵教师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有序流动。开辟多种渠道引进师资,人才的引进不能只局限于高等学校毕业生,也可以给优秀的职校毕业生提供留校任教的机会,从企事业单位吸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2.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要注重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抓住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培养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村会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意大利旅游签证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