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节活动方案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岭南文化节活动方案(精选9篇)

岭南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1

一、总体要求

以建设优良学风为核心,以优化宿舍环境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为导向,努力建设体现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给全体住校学生提供幽雅、舒适的住宿环境而努力。

二、实施两个工程 1.宿舍内务整理工程

宿舍内务,你我共建,形成“洁、齐、美、雅”的宿舍环境。2.宿舍文化建设工程

宿舍文化,齐抓共管,创建怡情、励志、奋进的文化氛围。

三、宿舍文化建设内容

1、宿舍内务整理:内务卫生根据学校文明宿舍检查标准,按照“洁、齐、美、雅”的内涵要求检查评比。

洁就是清洁卫生。要求宿舍地面、墙面、门窗、灯管等等都干干净净。齐就是整整齐齐。要求桌面、铺上、床下,所有物品整齐有序。美就是美观大方。要求布局布置美观,体现合理性,给人以美感。

雅就是健康高雅。要求装饰物、张贴画等,内容健康向上,文化品位高雅。

2、宿舍管理员要把关爱学生放在首位,加强沟通,促进宿舍工作发展(每学期宿舍管理员的培训)。体现生活老师的关爱,让住宿同学感到温馨。

3、宿舍文化建设:个性文化包括各宿舍的名称、简介、特色活动的开展等。

四、实施方案

1、“最美宿舍”评比(1)、宿舍的内务整理

(2)、宿舍名称(既儒雅励志,又通俗易懂,也可以用本宿舍的特色来命名)。

(3)、宿舍名称、集体照、宿舍目标和简介(宿舍要达到的目标,简单介绍本宿舍的文化)。(由班主任负责照相和制作,大小为A4纸横向的一半。含有宿舍名称、集体照、宿舍目标和简介。)(4)、宿舍布置美观,合理,给人以美感。装饰物、张贴画等,内容健康向上,文化品位高雅。

2、本宿舍特色活动的开展

(1)、以宿舍为单位,共同确定一个兴趣爱好的活动主题(棋类、书、画、球类、阅读等其它的兴趣爱好)来开展,可以结合第八节活动课和下午活动时间,丰富宿舍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谐,友善),为成长留下美好的回忆。(2)、每学年的活动小结(以宿舍文化节的形式进行展出和比赛)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

宿舍内务和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我们要把宿舍内务和文化建设列入学生工作的重点,努力把岭南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成岭南学校的特色亮点。

2、成立专门组织

成立学生宿舍内务和文化建设指导小组,负责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宿舍内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号召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建设自己的家园,装扮自己的生活。成立学生宿舍内务和文化建设指导小组: 组 长:陈浩副校长 副组长:贺开贤、刘少波

成 员:袁少军、叶华明、王明礼、赖娜、宿舍管理人员及全体班主任。

3、建立长效机制

宿舍内务和文化建设既担负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职责。它不是学生工作的“额外任务”,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延伸与补充。要求各班各宿舍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力求有特色、有创意,效果好。

4、加强检查落实

建立宿舍内务和文化建设检查评比制度,把这项工作的实施情况作为班级、宿舍、评先评优的一项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宿舍内务和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六、活动要求

1、全体班主任、学生要充分认识此项活动对建设美好生活环境、提高个人生活品位的重要性,要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主动配合开展各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工作要求。

2、宿舍文化创建过程中,要本着节俭的原则,要自己动手设计、规划、制作、布置宿舍,禁止乱贴、乱画、乱刻等现象。凡是涉及到张贴的装饰品一律使用胶带纸,禁用双面胶或其他有损坏墙壁的材料。

3、领导小组对每一个宿舍进行检查验收,对不合格宿舍进行通报批评,并责成和督促其进行整改,多次检查均未达标的宿舍,对班主任提出通报批评,并且纳入班主任的期末考评。

岭南学校政教处

岭南文化与岭南茶 篇2

人远离了长期生活的本土,总会思乡。有同事说那是异乡的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这话说得很俏皮,不过,说“吃在广东”,那真是名副其实。所以尽管自己很挑剔,但对岭南的吃还是无话可说的。能引起我思乡的只是茶,江南莺飞草长的季节,正是新茶上市的时候,可在岭南只能看着无穷的雨季叹气,让无限的春光从心底流过。

中国人的饮茶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而史籍中关于茶的记载却不多,在话本《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里,安石要东坡从长江上游汲水,东坡汲了下游的水,烹茶时被安石看破,荆公是深谙此道的。东坡还留下了煎茶的心得,如“蟹眼”之类,可见宋人就开始饮茶了。不过《水浒》里,王婆所卖的茶和现在完全不同,那酽酽的一盏只能算是迷魂汤,其实古代茶汤本来就不分。《金瓶梅》里的茶,也大多是这样的汤。内置姜,酸梅以及果品,那是什么样的味道呢?难以想象。不过,让西门庆这种人来品清茶,也着实难为他了。

饮茶是件高雅的事情,《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写得实在是好。人是丽人,舍是精舍,具是名具,水是陈年梅花上收的雪,茶是名品老君眉。光看这些就让人心向往之。最难得的是作者揣摩小儿女的锦心绣口,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的杯子,就不要了。可是“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小儿女的心态历历在目。记得小时候有喜欢的女老师家访,走后,自己忍不住去闻闻她喝过茶杯的味道,心理如出一辙。妙玉以“槛外人”送宝玉生日礼,宝玉踏雪讨梅花。和栊翠庵品茶是值得玩味的三件事。

曹雪芹还借妙玉之口,对饮茶作了精辟评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茶大致可分为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绿茶是直接烘制,不发酵;乌龙是半发酵,铁观音是其中代表;红茶是全发酵,名品有滇红、祁门红茶和锡兰红茶。此外尚有沱茶、普洱茶等,国外还有用植物叶子制成的茶叶,味道怪怪的。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绿茶以当年新茶味道最好,雨前茶常一旗一枪,尤为难得。绿茶中的名品是龙井,那茶叶在杯中根根直立。不过,龙井在杭州也就出在狮峰那一块,产量极少。现在浙江的茶叶大都冠以龙井的名字,多名不副实了。绿茶中另一名品是碧螺春,喝时用粗瓷大碗,茶味特佳。此外,安徽也多名茶,毛峰猴魁价格也不菲。近年来,有人开始崇尚喝野茶,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

饮茶既然是雅人们干的事,如何喝也就成了一门学问。周作人说喝茶当在江村,在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我无由地觉得应该是在微雨下的江村。不过,这样的喝法实在是太挑剔了,去江村不易,清泉同样难得,再能有几个雅客更是登天的事,况在现今这样浮躁的气氛下能静下心来品茶的又能有几人?

饮茶的风俗因地而异,岭南的早茶很负盛名,其实和品茶水几无干系。点心花样百出,而且很油腻,茶多为乌龙,铁观音,完全是用来洗涤肠胃。成了点缀品。当地的老人习惯早起上酒店喝早茶,看报纸,往往能消磨一个上午。多年来南风北渐,内地人做生意也谈到了早茶桌上。有好茶之风的地方很多,四川遍布茶馆,可惜我没去过,不知道风俗如何,但我去过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那里盛行喝功夫茶,茶特酽,三杯下肚,人可微曛。功夫茶多用铁观音,安溪出产最为有名,当地嗜茶如风,有因喝茶而倾家荡产者。近年台湾出产的冻顶乌龙味道也不错,连我一向排斥红茶的也喜欢它的味道。

洋人多不能领略茶的个中三味,这大概又和文化扯上了边。茶叶的出口可能始于明清。据说英国人起初是把茶叶放水煎炒,倒掉茶汁,只吃茶叶。Gissing的《四季随笔》里说到英国家庭下午茶,红茶和黄油面包共享,是冬日的最大乐事。对此,东方人可能不以为然。日本的茶道很有名,但太过形式化,搞得有点过了火。近年在国内一些大都市也有类似的茶艺馆,器具精美,手续繁杂,用绝色少女献艺,当表演看还行,茶味不见出色。日本的煎茶,喜欢把绿茶研成末,初喝风味别致。喝多了觉得还是新鲜绿茶好。

岭南文化 篇3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

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

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面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3)文化核心的位差。

三、简答题

1、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

答: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谜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

2、在广东,对刘三姐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他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3、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答: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

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

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

当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槃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4、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

答: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

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

1、广州菜的特色是选料博杂,菜式丰富,既可独树一帜,又可协调众口,收到雅俗同趣的饮食效果。再者制作精细,在配料、刀工、器皿、火候、油温、原料入锅的次序、烹饪的时间、起锅、包尾、上菜方式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粤菜口味咸淡适宜,富于季节变化,口感爽脆,百吃不腻,善于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其他菜系和西餐的精华,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2、(1)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且开间小、面窄,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3~4米,但其进深却很大,多为12~15米,也有达30~35米的,宽与深之比由1:4至1:8,甚至1:10以上,由前到后排列成多个房间,形似竹筒,故名竹筒屋。它多见于广州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尤以霞飞坊、盐运西、将军东、西街一带更为典型和集中。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为较高的单层,内设神楼;后部为卧室和厨房、厕所。三个部分用天井分隔,以廊道联系,竹筒屋与竹筒屋之间形成的街巷非常狭窄。

(2)其产生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

3、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平面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椭圆形,接近现代的田径体育场。中间主体部分为房屋建筑,屋前为长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是半圆形的山坡或林地,种有翠竹树木,称“花台”、“茔背”;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下山虎俗称“厝尘”,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形式。四点金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

2、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娘无法扯开。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不过,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3、龙母作为水神的神性,一是通过她本身的法力,一是通过她的孝子——五龙子来实现的。从她本身来说,一可解水旱之患;二能预测风云,平伏波涛,解覆溺之患;三导引航船,执钺助仗。至于五龙子,本身就是龙形,其行云作鱼,兴风作浪的本领,都在龙母之上。只要龙母一声令下,群龙便可为所欲为。

四、论述题

1、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答: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在文化思想方面,他们极为主张“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抻。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之敝端。孙中山、康有为、粱启超、冯如、詹天佑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出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第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与珠江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髟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2、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形成的原因。

答: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与土著居名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徒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四、论述题

1、“五羊神话”中的仙人是骑羊的,请谈谈其中有什么寓意?

答:羊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也有人认为羊是广州古越族人的图腾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国古代的铜器的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汉元嘉刀铭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征、瑞祥之物,自古以来就是六蓄之一。有人认为,汉字的“美”拆开来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汉字的“鲜”,拆开来就是“鱼和羊”,而美好的白玉,则用洁白莹润的羊膏来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温驯又富有博爱的精神,自古以来,羊与人类就和睦相处,为人类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却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连羊粪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牺牲的精神。

2、在六祖的学佛故事里,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举例论述。

答:(1)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关于“幡动”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色空观;

(2)惠能坠腰石舂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炼的精神;

(3)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根基清净、心如止水的品格;

(4)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

(5)惠能显法的故事(惠明遗衣钵、向陈亚仙借地,行昌行刺等)体现了佛学中佛法无

边的功能;

3、广东的盗宝故事的自然形态是怎么样的?它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答:从洋人识宝到洋人盗宝,从平等交易到强取豪夺。但广东的后一类故事较少,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激烈,大多数反归初期识宝故事的形态,识宝者与持宝者自愿买卖,重点表现的是宝物重金购不走,以宝物对乡土的依恋来反映人们爱乡爱国的心态,而不是识宝者与持宝者的矛盾斗争。更多的涉外故事都是歌颂中外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传统友谊的,这在近百年来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压力下是难能可贵的。

4、(要点)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5、““和、敬、精、乐”。从采造、鉴别、用具、用火、择水、烤炙、碾末、烹煮、饮用等九个方面,都应力求其精。精,正是功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功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既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

3、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秋色的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与佛山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为佛山秋色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或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蚕茧、瓜果、薯类、刨花、废纸、棉絮等,信手拈来,用泥塑、蜡铸、纸扑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供两旁群众观赏、评议,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番、锣鼓助兴,各展其能,成为名叫“秋色会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2、龙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海神妈祖。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淀积而形成的龙母文化所孕育和产生的强大文化力,已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1)龙母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激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孕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

劳动者创造了社会。回顾西江流域的历史,尤其是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正是龙母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龙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财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

(2)龙母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效应和丰富的经济内涵打造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品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岭南文化论文 篇4

岭南文化之潮汕文化

岭南文化之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博大精深,是以在明洪武年间设立的“潮州府”为中心发展演进而来的区域文化。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汕地区指潮属八邑:即今天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以及梅州市的丰顺县。我是一个潮汕人,生于潮汕,长于潮汕,对于这片母亲地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为作为一个潮汕人感到自豪。潮汕与广府、客家文化共同组成了岭南文化主要构成部分。接下来我将大概介绍一下潮汕文化。

一、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属闽南语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潮汕话词汇丰富,有许多词具有地方特色,各地的方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市不同县的人的口音也会有较大差别,因此经常会出现两个潮汕人用普通话交流的现象,但都会亲切的称对方“胶己人”(自己人)。潮汕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数不尽的生动丰富的俗语。

二、潮剧

潮剧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在潮汕地区,逢年过节晚上便会搭台唱戏。老老少少们吃完饭便带上凳子去看戏,甚是欢乐。在我小时候爷爷也曾带我去看戏,尽管不懂看还是看得很开心,那是属于乡下的独特的记忆。随着电视机,DVD等出现,在平时老人们也可以在家里津津有味的看起潮剧了。

三、英歌舞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英歌的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现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宁的潮汕后续的一些武装起义事件中加入武术套路形成,而后传到潮阳、惠来各县。在我的家乡,过年时,英歌舞队便随着游街表演队伍在路上边走边表演。演员造型源于梁山108好汉,脸上画的脸谱甚是好看。演员手持双短棒随着音乐节奏敲击旋转煞是好看。小时见到便对好汉们的威武霸气很崇拜,很想学他们转棒的功夫,可惜一直没机会。

四、潮汕工艺

潮汕木雕起源于唐宋时期,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潮汕大到牌坊小到首饰盒,随处可见木雕的痕迹。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潮汕女性多温柔贤惠,善于纺织。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

五、潮汕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我爷爷曾经为了能给自己的五个儿子一人准备一套屋子,省吃俭用,有一点钱便拿去买建筑材料,甚至我父亲他们从小就经常为此饿肚子。潮汕人注重

住处可见一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 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每逢过年,除夕那天潮汕人便要到祠堂拜阿公(祭祀祖先)。一个祠堂的规模造型显示出属这个祠堂的人对祖先的敬重,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州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六、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我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除了每年的特殊节日对各种神祗的祭拜,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我们都会拜地主爷,七圣娘祈求庇护,平安。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七月初七吃七样菜,澄海赛大猪,陇尾抢石榴和盐灶拖神;潮普各村的“营老爷”等习俗。

七、潮汕饮食

潮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大部分潮汕人对吃的方面很讲究,菜式丰富多彩,各种美味数不胜数。我较有印象潮汕各地的美食小吃有潮州的胡荣泉春卷,普宁的果肉、蚝烙,汕头的牛肉丸,惠来的绿豆饼、肠粉、肉卷。每次想起,除了嘴馋,更引起了思乡之情。时至今日,潮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东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 篇5

一、岭南学术之本色

中国 学术文化,本起于黄河流域,东晋而后,始南移于长江流域,一、岭南学术之本色

中国 学术文化,本起于黄河流域,东晋而后,始南移于长江流域,故在宋元以前,岭南尚无学术文化之地位。虽然唐时有张九龄,宋时有 崔与之、李昂英、余靖,均一时人杰,然亦仅如沙漠中之水泉、之嘉木,异族侵凌,中原板荡,而至大规模移民之外,其与岭南文化有绝大关系 者,则为历代之谪宦。

自六朝以来,流徙岭南之显宦,多不胜书,如南朝谢灵运之流徙广 州,唐朝宋之问之贬钦州,李邕之贬钦州,韩愈之贬阳州,贬潮州,刘 禹锡之贬连州,牛僧孺之贬循州,李德儒之贬潮州,贬崖州,宋朝寇准 之谪雷州,曾布(曾巩弟)之谪廉州,郑侠之徙英州,秦观之徙雷州,姚铉之贬连州,苏轼之贬惠州,贬琼州,苏辙之贬雷州,李纲之徒雷州,张浚之徙连州,赵鼎之徙潮州,岳飞家属之徙岭南,明朝高攀龙之谪揭 阳,汤显祖之贬徐闻,均为其最著者。诸人流徙南来,虽时间久暂不同,(其中暂者一来即去,久者如张浚,居连州20年,赵鼎居潮州8年,李 纲一再流滴,居琼州8年,)然无论如何,对当地均有极大影响。如三 国时之虞翻,以忤孙权,流徙来岭南,虽处于罪放之中,而讲学不倦,居岭南十余年,门徒常至数百人,后来之光孝寺,相传即虞翻故宅;又 如姚铉,贬连州,尝采唐代文章,编为文粹,好事者于县中建楼,以贮 其文稿,官属多遣胥吏抄录;又如郑侠,以绘流民图著名,贬英德,英 德人民无论富贵贫贱,皆加以敬事,遣子弟从学,皆其一例。至于韩愈、苏轼二人,在谪宦中与岭南关系最深,影响极广。

由移民与谪宦之两重关系,可知当时岭南之所谓教化,完全起于一 班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而施被之于山陬海滨之野民。岭南各书院各祠 宇所奉祀之先贤,最普遍者为苏轼、韩愈、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可见他们对于岭南教化之影响。此种教化,吾人无以名之,姑名之曰“ 遗民教化”。所谓遗民教化,即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之文化产物,经海 滨野民接受之后,从而产出之一种学术。此种学术,亦 自然 而然有一种 异样色彩。此种色彩与 理学 最接近,故岭南学术,经过一番遗民教化孕 育之后,即结晶于理学。吾人曾言,岭南在宋元以前,无学术之可言。岭南有学术,且足以树立,实始于明代,始于理学。而明代理学之柱石,在岭南则为陈白沙与湛甘泉两位先贤。

明代理学,最初承程朱之旧,无甚创获。几位大儒,无非恪守宋人 之说,未尝反省理会,推见至隐。此种理学,不过宋儒理学之遗绪耳。明代理学之真能卓然树立,第一是陈白沙之功,第二则为王阳明之功。黄梨洲云:“有明儒者,不失其矩yuē@①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 先生(白沙)而始明,至文成(阳明)而始大。”又言:“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又言:“先生(白沙)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独开门户,超然不凡。”(见《明儒学案》)。即此 数语,已足见陈白沙在明代理学上之地位。白沙最初就学于吴康斋。康斋为有明一代之大儒,一禀宋人成说。以白沙之天才,自不能恪守师传,一成不变。故其自述学问造诣之最精 要处,完全由一己摸索得之,而青出于蓝,至其后另成一白沙学派。据 张东所(白沙门人)述白沙为学云:“先生自见聘君(康斋)归后,静 坐一室,数年未之有得,于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捐 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盖主静而见大矣。由斯致力,迟迟至 20余年之久,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 假人力,无动静,无内外,大小精粗,一以贯之。先生之学,自博而约,由粗入细,其于禅学不同如此”。

白沙主静,其教人亦以静,言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 商量处。以其主静,故主自然自得。黄梨洲云:“先生之学,以虚为基 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 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远之则为曾点,近之则为尧夫„„”,可见其推尊之至。至如何可以“ 自得”,则须有觉悟。人只争一个觉字。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 无尽。然如何能觉悟,则在能怀疑,故特别提出一个疑字,此为其见解 胆识过人之处。据其所言,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故疑 者,进道之萌芽也。又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章初学时也是如此,更无别 法也。其对门人陈秉常,示以自得之学,云:“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 然。然否苟由我,于子何有焉?”可见其不独富于怀疑精神,而且以此 种精神,灌输于其门弟子。

白沙门弟子大都能禀承师说,以虚静自然为宗。门弟子中,最著者 为湛甘泉,当时与王阳明齐名,旗鼓相当,彼此均为崇仁(吴康斋)之 再传弟子。(甘泉学于白沙,阳明学于娄一斋,均为崇仁门人。)甘泉 与阳明,本极相善,其后讲学,各立宗旨。甘泉门人,虽不及阳明之盛,然王湛两家,互通声气,当时学于甘泉者,或卒业于阳明,学于阳明者,或卒业于甘泉,亦犹朱熹与陆象山之门下,互有出入(见《明儒学案》)。阳明讲学宗旨,为“致良知”;甘泉讲学宗旨,则为“随处体认天理”。王湛之学,各立门户,由是甘泉门人,亦分为二派,一派为吕巾石等,反对王学;另一派为唐一庵等,调和王湛,谓天理即良知也,体认即致 也。当时王学声势极盛,然与之颉颃者,除南方湛甘泉之外,北方尚有 吕泾野一派,成鼎峙三分之势。甘泉门人,不限于岭南,从游者殆遍天 下(学案语)。所以阳明之门人,亦由姚江而达于闽粤。粤中王门嫡派 为方献夫与薛中离,而尤以中离为最著。中离虽非甘泉门人,然极尊崇 白沙,曾上疏请以白沙从祀孔庙。甘泉对于白沙之学,鞠躬尽瘁,先后 任南京吏部礼部兵部三部尚书,精神又健,岁九十犹作南岳之游,生平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凡南京、扬州、贵池、衡山、罗浮、西 樵、广州、增城,无处不有其所建之书院,故岭南之理学,十之八九为 白沙甘泉之学。

至于诗文,亦不免受理学之影响。明初,岭南之文风,起于南园之 五子。所谓五子者,一为孙@②,一为王佐,一为王哲,一为李德,一为赵介。最初由孙@②与王佐为之倡,结诗社于广州城南之南园,开抗风轩,以延罗一时之名士。此五子者,孙@②(仲衍)即为理学 家,承宋人之旧,究天人性命之理,濂洛闽之学。李德(仲修)本为经 生,晚年亦以理学为归宿,潜心伊洛,足见南园诗社中,理学气味之重。自孙@②等于洪武间结社南园,开粤中一代风雅,其后复有黎民表(惟敬)、吴旦(兰皋)、李时行(少偕)、梁有誉(公实)、区大任(祯伯),重振诗坛于南园,称后五子,与前五子后先辉映。此后五子均 出于黄佐(泰泉)之门,而李时行则并出于湛甘泉之门。当时粤中理学,风气极盛,湛王之学,分门立户,各设书院,珠江流域传白沙之学,由 甘泉主之;韩江流域传阳明之学,由薛中离主之,而势力则以前一派为 最大。于此两派之外,复有黄泰泉一派。泰泉之学,承宋人之旧,以程 朱为宗,惟对于理气之说,独持一论,教人以博约为宗旨。其时阳明方 欲尽洗闻见之陋,归并源头一路。泰泉与阳明讨论知行合一之旨,几次 辩难,故与阳明不合。泰泉之学,在粤中理学,可称别派,故在明儒学 案内,列入诸儒学案之中。其时甘泉、泰泉,讲学东南,远近从游者极 众。李时行先后及门,而其他四子,均出泰泉之门。足见南园后五子,其理学气味,又比前五子为重。总之,自白沙、甘泉而后,粤中文士,几无一不受理学之熏陶,而所谓理学,又自然大部分为白沙之学,此种 影响,直至清中叶而未已。

明亡,岭南学术似有一转变,然其实只为一时之表现不同,非完全 脱离理学。广州城北之白云山,有云淙别墅,建于陈子壮。当时陈子壮 以礼部侍郎,投疏南归,特辟此别墅。名流区怀瑞、曾道唯、高赉明、黄圣年、黎邦jiān@③、谢长文、苏兴裔、梁佑达、陈子升、区怀 年、黎遂球共12人,吟咏其中,修复南园旧社,此为后五子之后,南园 诗坛之重振。明亡,陈子壮与黎遂球死事最烈,所以后来之岭南诗人,如邝露(湛若)、屈大均(翁山)、陈恭尹(元孝)、王邦畿(说作)、吴猷(呈伟)、梁观(器甫)、伍瑞隆(铁山)、赵@④夫(裕子)、梁观(yóng@⑤若)、薛始亨(刚生)、彭睿guàn@⑥(竹本)、高俨(望公)、张穆(铁桥)、陶璜(甄夫)、王应华(园长)等,激越 苍凉,为当时之最著。

屈翁山为岭南最伟大之诗人,曾一度剃发为僧,国亡后,行径更为 奇特,忽儒忽释,往来荆楚吴赵燕齐秦晋之乡,遗墟废垒,揽涕而过。性固任侠,故其诗汪洋浩瀚,格调远在清初诸家之上。岭南之有屈翁山,犹吴赵之有顾亭林、黄梨洲,不过翁山为诗人,而顾黄则为学àn@⑦修 独行,其作风大约与王船山、孙夏峰、李二曲、傅青主诸人,较为相近。此外,尚有陈元孝,为陈邦彦之子,即世人所盛称之独漉先生。yán@⑧ 野(邦彦)之学,本为岭南所宗,前后受业者凡数千人,影响一代文风,至为巨大。其后yán@⑧野尽忠,独漉之诗,自然满纸国家之痛,其吊崖 山之作:“海水有门分上下,崖山无地限华夷”之句,至今犹为人传诵。

由此,可见明亡以后,岭南诗人大都为民族诗人,终清一代,岭南 虽未掀起大文学狱,如胡中藻、戴名世、曾静、吕留良诸人之案,然民 族精神之表现于文字上、艺术 上,则不能掩。此又为遗民文化之一种表 现,直接间接均与理学有关。士大夫平时则谈理学,国破之时则讲复仇。理学在平时则讲语默言动,天命理性,至国破之时则讲舍生取义,慷慨 成仁。此为一体之两面,其一为常态,又其一为变态。

慷慨复仇,舍生取义,此种情绪,只有在特别环境中方能表现。至 环境变迁,事成过去,此种情绪,即又归于静止。所谓俯仰之间,已成 陈迹。至其时,天命理性,存养省察,语默言动之理学功夫,又复出现。如是,岭南在清一代,遂又继承前明一代之理学系统。白沙甘泉,一脉 相传,延绵不绝。由明初以至于清中叶以后,五六百年间,岭南文化,完全呼吸于理学氛围之中。而所谓理学,又十之八九为白沙精神所支配。

至此,吾人须一谈清代岭南在学术上之位置。事实上,除明成化以 至明亡之一段,又除白沙、甘泉二人之外,岭南在学术上实无地位,不 过在清一代,益显其落后与贫瘠而已。查中原各地,自顾炎武、胡渭、阎若璩诸人之提倡,再加以惠栋、戴震诸人之开拓,百余年间,学术彪 炳一时,此真可称为中国学术之复兴,经学、史学、天算地理、音韵、训诂,任何方面,均有开创,其间大儒,多至不胜枚举。即舍经学而言 文章,其中古文家如桐城阳湖诸人,亦声华赫赫,足与经学大师旗鼓相 当。而返观岭南,则对此一若毫无关系,始终处于学术圈外。此一二百 年间,广东既无大师,亦无巨著,直至阮元来粤,开学海堂,提倡朴学,然后风气为之一变。

何以广东如此落后,如此贫乏,其中最大原因,当为地理关系。盖 其僻处五岭以外,南北隔绝,为中原文风所不到,自有史以来,即已如 此。此外,尚有一真正原因,关系非小,吾人绝不能忽视。此则为理学 之关系。而今试再谈理学(主要为白沙理学)。

贾朴跋《明儒学案》云:孔孟之学,自秦汉以来,穿凿支离,汩没

岭南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6

近年来,番禺区教育局提出推进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全区正致力于提炼番禺传统岭南文化内涵,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本土化、区域性现代学校文化体系。推动学校由“一般学校”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番禺区石碁第四中学申报的课题《石碁古建筑艺术中的岭南文化要素的研究》被批准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四批),本课题主要围绕石碁古建筑的艺术特征及其岭南文化要素,研究区域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并进行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我国对课程设置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的目标、价值、责任和任务都不同,看似完全独立,互不关联,实际是紧密依存。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地方课程由地方自主开发、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三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近年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看,各学校都十分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打造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岭南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传统文化的根,铸造起中华民族的魂,因此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广州市高中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已经正式启动,如何将此项研究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呢?虽然,目前对特色课程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我认为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必须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文化精神;其次是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课程建设能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乃至品牌学校。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打造不应只追求表面的“乡土特色”,而应力求彰显文化品味,弘扬文化精神。应把岭南文化特色课程打造得更美一些,更具体一些。特色课程不但要有岭南文化的形式美,更要体现岭南文化的内容美。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内蕴和特征的东西(形式)。”是的,只有美的形式,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体现地方文化课程的特色;只有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和谐统一,才会使学习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石碁古建筑艺术中的岭南文化要素的研究》课题以“石碁古建筑”为切入点,依托学校附近丰富的传统古建筑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建筑中的岭南文化要素,从古建筑的形式美出发,探究古建筑的内容美。并以此为基础,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地方课程计划、学校办学哲学和学生需求,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我校的岭南文化特色课程。

关于岭南剪纸文化的调查问卷 篇7

朋友们,你们了解岭南剪纸文化吗?我们是番禺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的研学课题是对岭南剪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研究调查。希望您能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完成以下的调查问卷:

性别:(男/女)

年龄:(40/50/60/70/80/90年代)

职业:________ 1.您了解岭南剪纸文化吗?

A.了解

B.仅知道

C.不知道 2.您会岭南传统剪纸吗? A.精通

B.皮毛

C.不会 3.您的祖父母会岭南传统剪纸吗? A.精通

B.皮毛

C.不会 4.您愿意了解,学习岭南传统剪纸吗? A.有兴趣

B.一般

C.没兴趣 5.您觉得能接受岭南传统剪纸的创新吗?

A.能,创新是好事

B.不能,创新会改变传统文化的内涵 6.您是否认识一些岭南传统剪纸高手(传承人)?能否提供他/她的基本资料(姓名,联系方式,住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对岭南传统剪纸的传承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您对岭南传统剪纸的创新发展有何建议?

岭南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8

同学们,岭南文化新课程已经讲授完毕,本周开始请同学们自行复习,有问题请随时在我QQ留言,我会尽快解答的。另外,大家的形考作业册已经放在门卫了,请大家取回去。岭南文化是开卷考试科目,大家就课本、导学和形考作业册三本资料和我印给大家的那三份往届考试题作为复习资料就行,不再像其他科目一样有综合复习小册子发的了。

《岭南民俗文化》没交或少交作业的名单:

2011秋行政班:

交作业次数:0

李泉辉、卢嘉欣、梁文杰、徐华英、程翠婷、郭虹、何雪红、胡艳芬、罗结贞、朱晓莹、彭少红、何进智、梁少东、邓艳霞

交作业次数:1冼浩正

交作业次数:2何湛权

2011秋会计班

交作业次数:0

何惠雯、罗颖桥、黄小敏、*沛贤、邝敏滢、(耿丽)、苏嘉平、*伟斌、郑楚琪、徐晓君、唐志峰、*泳媚

2011春会计

交作业次数:0

谢德丽、李林江、杨俊添、林颖、陈丽娴、吴雪英、谭丽洁、廖倩文、吴小媚、钟霞、李嘉雯

2010工商

交作业次数:0

苏静仪、梁熙年、谢海霞、吴泳邦、林健勇、李秀容、吴肖玲、林剑云、裴杏清、周承亮、刘冬铭、叶永安。

上述信息如有错误,请马上与我取得联系以便及时更正。

岭南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篇9

关键词:岭南园林; 海珠湖公园; 古景再现; 瑶溪文化;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2-0000-00

Abstract: Lingnan landacape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unique development and shows strong local style. This essay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forward and developing Lingnan landscape culture by taking the reproduced Yaoxi cultural landscape during 20th Guangzhou Garden Expo in Haizhu Lake Park for instance, which indicated the poetic atmosphere experience,restoration technique innovation from the well-known Yaoxi twenty-four landscape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 forth

Key words: Lingnan Landcape;Haizhu Lake Park;The Ancient Landscape Reproduction;Yaoxi Cultur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海珠湖公园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的南段,公园面积149.8 hm2,其中湖心区94.8 hm2(水面面积53 hm2,陆地面积41.8 hm2),绿化配套用地55.0 hm2。海珠湖由内湖和外湖组成,外湖由六条河涌相连组成“玉环”,环抱着圆形的内湖,十分优美,因此海珠湖也被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建成至今,已成为广州市民日常锻炼、休闲观光的绝佳去处。

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办的2014年第20届广州市园林博览会主展区选址海珠湖公园。公园以弘扬岭南园林文化为基本出发点,以海珠“瑶溪二十四景”为题材,加建瑶溪古景,提升海珠湖公园的景观效果和传统岭南园林文化内涵。本文总结分析了其建设特点和文化内涵,供同行参考讨论。

1海珠湖公园古景建设的背景

海珠湖公园的前期规划设计由于受时间、经费等因素的限制,虽然因地制宜地完成了植物景观和水体建设等主体部分,赋予公园较好的景观和服务功能,但是在传统元素挖掘、植物配植、配套服务设施设置等方面还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特别是岭南园林文化在中心公园的渗透传承和沉淀固化上显得有些欠缺。第20届园林博览会景点建设以岭南水乡为切入点,以海珠“瑶溪二十四景”为指导思想,结合“情系岭南水乡,再现瑶溪文化”的主题,重点对东侧地块进行升级改造,在海珠湖公园中再现其中十七景并永久保留。利用现有地形及植被,结合周围环境,突出生态性,充分合理地发挥园内景观绿地及水域功能。将海珠湖提升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公园,成为名符其实的广府文化名片。

2 “瑶溪二十四景”的来源及诗画意境

岭南园林无论是造园风格、空间布局,还是用材都透出浓浓的地方自然属性。古代海珠“瑶溪二十四景”处于灵山秀水中,清代及民国初年,那里风光秀丽,田园景貌素雅古朴,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是典型的岭南园林代表。此次海珠湖公园的升级改造,以“瑶溪二十四景”为文化背景,融合现代和古代的建筑和景观建设手法,充分展示富有岭南特色的文化。

2.1 “瑶溪二十四景”由来

“瑶溪二十四景”指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瑶溪沿岸及其附近的二十四处游览景点。海珠区古称“江南洲”,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为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瑶溪为广州河南岛上的天然河流,贯通河南岛的南北,连接珠江前后航道。明清时期,瑶溪一带是广州近郊的田园风光地区,河水清澈,花木扶疏。又是番禺县富庶的区域,才人辈出。清代道光年间,乡民刘彤(字子言)以瑶溪各处风光写了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四首,题咏二十四处自然或人文建筑风景,称为“瑶溪二十四景诗”,即“瑶溪二十四景”。

2.2 “瑶溪二十四景”诗画意境

海珠“瑶溪二十四景” ,堪称旧时广州一道文化风景。石岗双树,岗上有两株榕树婆娑翠绿,根部像屏风,“坦然若平台”。游人常拄杖攀登游览,感受“万象一茫茫,海天此遐瞩”。独榕厦,以前土坪上的古榕树枝叶茂盛,覆盖数亩,有如屋盖,如陆芳培和诗曰“一木独支持,蓬蓬竟成厦”,故名。茶市,在石岗西麓,每天凌晨茶农推筐到此卖“茶生”,太阳高挂则散市。诗云:“青娃白头佬,卖茶日向晨”“日高茶市散,归籴始晨炊”(图1)。涤砚池,这里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双洲书院,书院前有涤砚池,宽不足200㎡,外池水绿如凝玉,真是“墨池湛明瑟,常凝翰墨香”。泉中泉,前述涤砚池内有清泉喷出,界线分明,故称泉中泉。云林画意坡,涤砚池南面山坡上,细细的绿草、厚厚的苔藓苍翠欲滴,还有古树成林疏密有致,与蓝天白云相衬,像幅动感画,所以叫“云林画意”。十丈红棉道,古时北游村外群山的必经之路,约33 m,其中有一株矫挺独立的木棉树,“花时照映云红,时闻鹧鸪声声”。劳农亭,由红棉道向北拐,田间小路弯折环绕,田心有一间神庙和一座小亭,农民常在这里用饭休息,相互慰问劳苦,所以得名。石马岗,位于今晓港公园内,岗峦起伏,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汉时期此处曾建御园“昌华别苑”,修筑宫殿;相传南汉(917~971)帝主常同妃嫔在这里骑马射箭,得名。樟坪,在独榕厦东面土坪上有一株古樟树,盛夏也炎热不侵,幽静当中鸟雀相互追逐。诗云“炎暑不到处,夏凉生古阴”“峥嵘古坪上,流莺许结邻”,实乃好景。听秋居,樟坪旁有“听秋居茶馆”,是在一片水松下面用松树皮和葵叶编造的屋子,面对清澈的溪流,阴凉舒爽,酷暑也有秋天感觉(图2)。待月桥,又名利济桥。风清月朗之夜,文人雅士结伴执茗携琴待月桥上,弄弦品茶,论文赋诗,欣赏如诗所云“待月月东升,溪光浩无极。烟村人静时,万物雪霜色”的一派幽恬景象。吟虬径,待月桥向东,两岸上铺花岗石板,水边长满水松,蜿蜒一两里,就像有百万条翠绿的虬(即小龙);风吹松响,像涛声;春风秋雨流拍桥墩,如龙吟,故名。蒸霞岸,待月桥之南,当时溪岸成片桃花林,春日远眺如片片红云,“川原远近蒸红霞”的意景灵现眼前(图3)。鉴空处,隔马涌支流向北望是水田无际、独无一树的开阔景象,天清云静,使人心目两静。来鸥闸,利济桥稍南,此处溪水清澈,鱼虾很多,常常引来一群群沙鸥。人外山房,从来鸥闸沿马涌北岸南行,原是普荫道院的闲斋,有支流环抱,远离尘噪,刘彤喜欢幽静野外,赋诗“人外得静理,闭门若深山”并以“人外”命名。谑翠堤,堤岸杂树浓密,满目皆翠,故名“谑翠”。景融轩,谑翠堤旁边小沙岛上有杉皮建造的船形小屋,名“舟屋”。文人常在一旁的古榕树林喝酒唱诗,人景相融,如诗曰:“不辨屋与舟,都在融春里”,故名(图4)。藤花坣,小沙岛上布满林木,北土堤的农舍被牵牛藤蔓攀墙覆瓦,开花时倩影映溪,很美丽。枕涛屋,原是以松树皮和茅草为顶搭成的小茶寮,屋外皆水松,窗俯漪流,座环恬翠,以唐人诗句“一枕波涛松树风”之意境名之。合流津,每当珠江涨潮时,潮水分别东由鸭墩关、西由凤凰岗口入马涌,到此处两潮汇成奇景,所以得名“合流津”。素馨田,广州河南为千年花卉之乡,明清时期庄头、瑶头等村专门种植素馨花,供应给花市。明末清初,广州素馨花市为“粤东四市”之一,省内之人都到广州采购素馨花。茶田,瑶头以南一大片都是茶田,春日清晨,采茶姑娘顶着雾漫露湿,采茶唱歌。正是“河南好种花,春日茶田晓,一抹绿烟微,茶歌出林表”。

nlc202309040347

在刘彤之后,居住在瑶溪附近的文人和广州城中的诗人,也分别对瑶溪二十四景进行唱和。瑶溪景物格调静恬,远离物欲竞争,没有喧嚣和浮噪,吸引各地文人墨客蜂拥而至,追寻独有的宁静。瑶溪这份独特的静趣就是它的魅力,就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力量。

3“瑶溪二十四景”园林艺术的传承

3.1 古景今用,景观再现

第20届园博会藉播迁“瑶溪二十四景”于海珠湖公园之机,重现失落的人文地图,意在追忆往日人文昌盛,也试图通过历史资料激发某些遐想。因此以“情系岭南水乡,再现瑶溪文化”为主题,结合“瑶溪二十四景诗”对展区进行规划设计,在园博会的主入口,配合集散广场建设,筑一“春之画卷",通过扇面的花纹图案将瑶溪二十四景展示给游客,将游客引入到富有岭南特色的美丽画卷中(图5)。公园东部将其中十七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再现海珠瑶溪美景。古景与海珠湖的现有景观和生态环境融合,赋予了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特色,打造生态宜居、生态海珠形象。造园者采用岭南园林造景手法,通过景石、景墙构建,水景营造,绿化造景,再现了瑶溪十七景。其景名为藤花堂、听秋居、景融轩、河南茶市、谑翠堤、鉴空处、十丈红棉道、樟坪、云林画意坡、蒸霞岸、泉中泉、待月桥、独榕厦、吟虬径、劳农亭、枕涛屋和茶田。

3.2 手法传承,特色造景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设置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巧用景门、景窗、假山、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以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1]。

十七景的再造,是通过景石、景墙构建以及水景营造、绿化造景等手法再现古代瑶溪景观。特别是听秋居、藤花堂、景融轩、河南茶室、双洲涤砚池等五处展园建筑均呈现了岭南建筑风格,并分布于临近水边处,如是充分运用造园对景手法,在视觉上形成对景,丰富了水上景观,让景融入自然,成为整个展会的五大亮点。听秋居位于海珠湖东北边,由听泉亭、庭院、溪涧叠水、石桥等组成。园路将游客带入花木点缀、空间开敞、小中见大的庭院,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擅长以庭院和庭园组合、庭院艺术与建筑布局密切联系的特点。面对清澈的溪流,阴凉舒爽,即便酷暑也有秋天的感觉,充分展示“茶香客对坐,耳边无限秋”呈现出非常自然写意的生活场景(图6-8)。

3.3 风格传承,古建再造

传统岭南建筑一般采用青砖灰瓦、满洲窗、灰塑等传统岭南建筑元素,建筑通透、轻巧;木建筑外立面以木色为主,灰瓦屋顶,给人以纯朴自然的感觉。“听秋居、景融轩、枕涛屋、河南茶市”等景点的建筑和景观营造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用材、做法,均延续了岭南园林的传统。

“听秋居”的主题建筑外墙体采用“糯米+粘土+少许石灰”建造而成,保证墙体的坚固性、承载力以及防水等功能;墙底铺装大理石,发挥防水功能;屋顶为当地海草,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势。这些都是古时当地居民楼的典型筑造方式,体现了岭南园林的自然性、生活性以及实用性(图9)。

“景融轩”造型独特,“舟屋虽非水,篷窗亚沧浪”,为船舫造型,临水而建,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式等岭南标识性建筑特点,显示出景融轩的古典美(图10)。飞檐斗拱式的屋顶高而尖,不仅有利于排水,还有利于通风散热;墙身采用青砖砌成,屋顶采用青瓦盖置,质朴隽秀,且透气性好。无论建筑材料还是建筑手法都体现出浓郁的传统岭南造园艺术特色,都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十分注重庭院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而且借用水面,起到很好的开拓视野的作用;让建筑融入环境,景观衬托建筑,达到在屋内看园景,园内看建筑的效果,突显出岭南园林造园的独特手法。

“茶市”还原了古时茶市的建筑、贸易和繁荣面貌,将广州人日常生活与茶的故事通过建筑、雕塑、茶田和漫画演绎出来。采用青砖灰瓦构建两旁建筑,建筑形体轻巧,构造简易,体量也较小,建筑的外形轮廓柔和稳定,大方朴实,采用大理石作为地面铺装,再现古代海珠茶室的繁华景象(图11)。 展现了岭南园林建筑以生活型为主,实用功能极强的务实风格。

3.4 植物配置,特色传承

岭南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植物种类丰富,四季常绿,繁花似锦,用于造园的植物材料尤其丰富。自古以来,岭南园林中应用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比如:观花乔灌木、色叶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等,尤其是观花乔木在园林中应用较多。岭南园林充分利用当地气候特点,营造出不同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植物景观,这是岭南园林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次海珠湖公园园博会景点的植物景观建设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的多彩性和丰富性。针对原来“植被大面积为草坪,缺少主题开花植物”的不足,堤岸以原有植物为主,适当增加开花植物搭配,并沿路设置鲜花带;依湖岸的曲线变化及庭院景观种植水生植物,湖岸和木栈道两侧则种植落羽杉及水杉,美化沿岸景观,同时注重增加观花植物,加种大面积桃花和部分樱花,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在原有树林草地及樟木林中增加开花小乔木、灌木和时花,增加景观的层次及色彩;原有红花楹段种植大面积茶树,点缀茶田,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此外,特别注重发挥观花乔木的景观和文化功能。比如:营造“十丈红棉道”古景,以原有一株高大红棉为视觉焦点,周围配以平台坐凳及景石刻字,以蜿蜒小路引导游客进入“照影红如火”“青山绚四围”的意境中。木棉树体高大雄伟,开花如火如茶,春季红花满树,十分壮观,明代李哗《暮归》中写到“醉里已知春色老 ,西风开遍木棉花”,特有的花文化是岭南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瑶溪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木棉作为广州市市树,更加凸显其文化精髓。

4 结束语

岭南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园风格注重实效、顺应人意、遵从自然;布局追求实用与通风,追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拥挤中求畅朗,流动中求宁静;朴实中求轻巧,繁丽中求简洁。植物素材丰富,配置手法细腻、自然;木、竹、石、砖、瓦、蚝壳、三沙土等建筑材料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突出体现了“适用为度、适时而变、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特征及“开放兼容、多元并蓄”的文化个性[3]。岭南园林具有独特的发展过程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与江南园林、北方园林鼎峙的三大园林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对传统的岭南园林进行传承和弘扬,在传承的同时创新发展?这是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重建与延续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传统园林,让广大市民关心和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使文化得以传承,大放异彩,需要各方引导和行业的不断推动。

海珠湖公园重现瑶溪美景,将公园建设、岭南水乡和瑶溪文化因地制宜地融合在一起,将瑶溪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要素表现出来,在挖掘和赋予景观要素文化内涵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使得传统和现代要素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园林作品。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和借鉴。

岭南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特点及文化习俗,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营造出更多有深刻文化内涵、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园林佳品。

参考文献:

[1] 刘惠连.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探析.现代农业科技[J].2010(3):237-239.

[2] 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M].曾昭奋,整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13.

[3] 范建红,陈烈,张勇,等.岭南园林发展变迁的地理透视。热带地理,2006(1):87-90.

上一篇: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培训下一篇:六年级课外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