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案例分析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死亡案例分析(共10篇)

死亡案例分析 篇1

一、意外中毒1、2、直接死因:直接选择药物名称。根本死因部分:药物要归类,要明确填写外部原因或外部原因(意外中毒、场所)。

案例1:李大爷,68岁,在田间喷洒农药为禾苗杀虫,中毒,送院抢救无效死亡。

a 有机磷酸盐和胺基甲酸酯杀虫剂

b有机溶剂和卤素烃及其蒸气的意外中毒及暴露于该类物质(农场)

案例2:某男性,29岁,在家中吸吃海洛因过量,送院抢救无效死亡。a海洛因

b麻醉剂和致幻药意外中毒

二、(Ⅰ)伤害

1、直接死因:直接选择致死死因。

2、根本原因部分:致死根本死因,要明确填写外部原因或外部原案例1:某男孩,12岁,与同伴去游泳溺水,送院抢救无效死亡。a 淹死和非致命性溺水

b在自然水域中淹溺和沉没(未特指场所)

案例2:某女性,28岁,在街上购物,被高空坠物砸伤,送院抢救死效死亡。

a 被投掷、抛出或坠落物体击中

b

(Ⅱ)伤害(交通事故)

1、直接死因:直接选择致死死因

2、根本死因部分:致死根本死因,要明确填写外部原因或外部原

因(交通事故的性质:是司机本人还是乘人,是什么车辆引起的,是否属交通事故,是否属机动车辆交通事故等)

案例1:某男性,42岁,驾摩托车,在公路上发生交通意外,造成颅内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送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2:某男性司机,42岁,驾小汽车,在公路上发生交通意外,造

备注:

1、意外伤害未填写外部原因或外部原因不明确:如填写为颅脑损伤、中毒、窒息、车祸,未填写或填写过于简单、不明确,均无法确保正确编码。

2、当报告由于操作中毒情况造成死亡时,必须在下面继续填写导致其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操作中毒的发生场所(家、街道、工业建筑工地、河、未特指场所等)

应尽可能向敌情人了解导致损伤中毒外部原因的详细情况并摘要报告在证明书上。如果无法确认信息是否属实时,可以在背面写明由“XXX提供„„”

三、因某疾病而死亡的案例

首先应结合医学知识和死者情况形成合理的死因链,然后反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填写在第I部分a行,把引起a行的原因填写在b行,依此类推,直至死因链内容全部填写完毕。

如果还有死因链以外的死因则依次填写在第II部分。

案例1:

陈大伯,75岁,在家中脑出血,死亡。经社区医生查因,陈大伯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II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

直接死因:a脑内出血,未特指

b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II其它疾病诊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II型糖尿病)

根本死因:特发性(原发性)高血压。

案例2:

黄大妈,82岁,在家中心肌梗死,引起心力衰竭死亡。社区医生无法进一步查因。

a 心力衰竭,未特指

b 未特指部位的急性透壁心肌梗死

或b 急性心肌梗死,未特指

案例3:杨阿姨,63岁,患有胃癌,进一步查因定性为胃小弯癌,在医院经治疗无效呼吸衰竭死亡。

不正确的写法: 正确:

a 呼吸衰竭,未特指 a呼吸衰竭,未特指

b 胃恶性肿瘤 b 胃小弯,未特指(胃癌)

案例4:

张小姐,32岁,患有子宫癌,癌细胞并转移到骨和关节软骨部,进一步查因定性为子宫颈癌,在医院经治疗无效呼吸衰竭死亡。a呼吸衰竭,未特指

死亡案例分析 篇2

海子诗歌中出现很多意象, “死亡” ( 《死亡之诗》) 、“太阳” (《祖国, 或以梦为马》) 、“麦地” (《讯问》) , 还有这首诗出现的“葵花”。熟悉的意象, 会让人联想起——凡·高。从诗歌中一直反复提到的“死亡”与“葵花”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首诗与凡·高有关, 即生与死。葵花象征信念和光辉, 花姿永远勇敢高傲地面对着太阳, 充满了生的活力, 很难与死亡并存。这是一个贯穿全诗的悖论。

细读诗歌第一节:“雨夜偷牛的人/ 爬进了我的窗户/ 在我做梦的身子上/ 采摘葵花”, 第一个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雨夜偷牛的人”形象, 与“我”对立。他们分别对应的是谁呢?是作者自己?凡·高?第三方?还是诗歌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的超自然的神灵呢?

“我仍在沉睡/ 在我睡梦的身子上/ 开放了彩色的葵花/ 那双采摘的手/ 仍象葵花田中/ 美丽笨拙的鸭子”。我们知道, 海子一向很崇拜凡·高, 将凡·高视作精神上的良师益友, 那么, 如同“美丽笨拙的鸭子”的手, 就不会是凡·高的, 那么, “开放了彩色的葵花”的身体, 大概就是凡·高的了。不过, 鉴于诗歌的“死亡”主题以及海子对凡·高热爱和在精神上产生的共鸣, 这个“偷牛的人”, 应该就是指海子自己。作者想在凡·高的身上采摘葵花, 是指海子想从凡·高的向日葵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活着的理由。

接下来是诗歌的后半部分, 也是诗歌的重点所在:“雨夜偷牛的人/ 把我从人类/ 身体中偷走。/ 我仍在沉睡。/ 我被带到身体之外/ 葵花之外。我是世界上/ 第一头母牛 ( 死的皇后) / 我觉的自己很美/ 我仍在沉睡。”

“偷牛人”成功地将“我”从身体中偷走, “被带到身体之外”“葵花之外”。诗人这里用了“复义”手法, 它有两重含义。第一, 海子成功地从凡·高身上汲取到了生命的力量, 活着的理由, 他偷走的是凡·高的灵魂, 与自己的一样, 高傲、炽热、光辉、勇敢, 却又孤寂, 这是海子与凡·高灵魂的碰撞与共鸣, 充满了张力。第二, “偷牛人”“葵花”等意象使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赫尔墨斯在刚出生之时, 偷走了太阳神阿波罗的牛, 非常符合“偷牛人”这个形象特点;“葵花”又常被称为“太阳之花”, 也与太阳神阿波罗联系到了一起。神话故事中赫尔墨斯偷走了阿波罗的牛, 正好在宗教意义上与诗歌中作者偷走的是凡·高的灵魂的表述相符。凡·高年轻时一度沉迷于宗教和神秘主义, 所以他的画中常带有宗教的意义。这里除了“复义”, 也像一种隐喻。海子诗歌中的“偷走身体”除了像是隐含了一个神话故事, 也像是一个宗教密仪, 不仅与凡·高灵魂中的神秘性与宗教精神相应, 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凡·高灵魂的向往与追求, 以及从中汲取到的生命的力量。

诗中一直在用比喻的手法, 将海子自己比作“偷牛人”, 将“我”比作“第一头母牛”。除了比喻, 这里还运用了“复义”手法。如前所述, “偷牛人”既是海子本人, 也是赫尔墨斯。而“第一头母牛”也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凡·高画中的动物形象——母牛, 象征高尚美丽、温柔纯洁的母牛形象, 同时也是凡·高和海子两人共有且相同的高尚的灵魂;另一层意思象征希腊神话中的女性, 从后面“死的皇后”不难推测, 她也许是欧罗巴, 但我认为更可能是伊娥。宙斯将她变成一头小母牛, 被赫拉派百眼怪物看守起来, 赫尔墨斯将伊娥解救出来。恰好与上文对应起来, 赫尔墨斯 (海子自己) 既是一个“偷牛人”, 也是牛的解放者。

之后是全诗最后一节:“雨夜偷牛的人/ 于是非常高兴/ 自己变成了另外的彩色母牛/ 在我的身体中/ 兴高采烈地奔跑”。海子“偷走了”凡·高的灵魂, “偷走了”世界上第一头母牛, “自己变成了另外的彩色母牛”, 在凡·高的身体里兴高采烈地奔跑。他非常高兴, 因为他从中找到了一种活着的理由, 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 得以在凡·高的精神世界中安放自己的灵魂。这里重复了诗歌里关于“生与死”的悖论, 也重复了神话的“隐喻”和“复义”。“偷牛人”虽然找到了精神上的宁静与永恒, 并且解放了凡·高的灵魂, 但他最终还是死了, 因为他变成了另一个凡·高, 一个孤高、勇敢、光辉的凡·高, 同时也是一个孤寂、沉默、死亡的凡·高。在作者眼中, 这不是死亡, 而是一种诗意的附身, 海子正是通过这种方式, 委婉地死去, 又浪漫地重生。

阅读海子的诗歌, 向来是一个神圣又艰涩的历程, 因为这是一种永恒浪漫人性的自然抒发与流露, 在此过程中, 生存与死亡并存。

摘要:海子的诗歌带着一种原始神圣的意味, 浪漫而隐晦, 我采用英美新批评的方法之一——“文本细读”, 对海子诗歌《死亡之诗 (之三:采摘葵花) 》进行分析性地细读。

关键词:海子,生与死,细读法,希腊神话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海子.海子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煤矿窒息死亡事故分析 篇3

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水平的不断延深,近年来,矿井窒息死亡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地方乡镇小煤矿,窒息事故尤为突出,本文就矿井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作一简要分析。

2、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机理

2.1 单纯性缺氧窒息: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类的生命活动,必须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单纯性窒息气体,本身无毒,但其比例较大时,使空气中氧浓度相对减少,使肺内的氧分压降低,造成肌体内缺氧窒息。在煤矿,可能使氧气含量降低的窒息性气体主要有N2、CO2和CH4,它们既可以从矿内采空区涌出,也可能从煤和围岩中涌出,部分地点或区域还可能突然涌出。缺氧窒息主要取决于氧含量的大小,这种事故可能伴随有毒气体的因素,缺氧窒息的最大危险是:氧含量过低,达到使人窒息的程度,人便失控,不能采取任何控制自己行动的措施,也不可能把自己所处的危险状态和感觉告诉别人,当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舒适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死亡。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浓度的关系如表1所示。

所以,在井下不通风或通风不良的旧巷内,空气中的氧浓度可能显著降低,如果不经检查而贸然进入,就可能引起人员的缺氧窒息,应予以特别警惕。

2.2 化学性窒息气体引起窒息:化学性窒息气体对人的血液或肌体组织产生特别化学作用,使肌体内氧的运输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人体的“内窒息”,煤矿井下化学性窒息气体主要有CO(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和NO2(井下爆破工作)。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剧毒气体,使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比它与O2的亲和力大250-300倍,能使血液中毒,阻碍氧与血红素的结合,使人体缺氧引起窒息死亡,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取决于其含量的大小及与人体接触的时间,当CO含量达到0.5%时,人吸一两口就会立即中毒死亡。井下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如1995年9月2日我省龙岩矿务局虎坑山煤矿,因李××严重违章私拆栅栏进入盲巷,引起CO中毒死亡事故,又如1997年2月淮北朱庄矿因处理火区致使火区内的CO气体突然涌出,造成该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等9人因CO中毒而死亡,人体吸入CO后的中毒程度与空气中CO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由于CO与血红素结合后,生成鲜红色的碳氧血红素(故CO中毒最显著的特征是中毒者粘膜和皮肤均呈樱桃红色)NO2是炸药爆破时产生一系列的氮氧化合物(如NO、NO2等)中的主要产物,NO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体,在常温下能很快与空气中的氧化合成NO2。该气体易溶于水而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其对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及腐蚀作用,能引起肺水肿等病状。NO2中毒可以有潜伏期,有的在严重中毒的同时尚无明显感觉,还可以坚持工作,但经过6-24小时后发作,中毒者指头出现黄色斑点,并出现严重的咳嗽、头痛、呕吐甚至死亡。如盐城矿务局南庄矿曾发生一起NO2中毒症状明显事故,该矿2103工作面在采用独头局部通风机供风下进行采煤,连续放炮后,未等炮烟吹散,一个工人就到迎头扒煤,因NO2中毒而死亡。NO2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如表3。

2.3事故原因

首先,矿井通风管理不严,没有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在低瓦斯矿井中,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节省费用,通风系统不完善管理不善,串联风、老塘风、扩散风、循环风等普遍存在。独头盲巷很少设置栅栏警标。通风质量低劣,漏风严重。以致通风系统混乱,风流不稳定,风流短路,供氧不足等。这些都给窒息事故留下隐患。如2004年2月10日福建大田县上京镇煤矿发生的一起瓦斯窒息事故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原因就是该矿井为独眼井,工作地点无新鲜风流,出事地点的气体浓度为:O28%,CO20.2%,CH43.6%。其次,职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冒险盲目蛮干,在低瓦斯矿井中,人们平时只注意顶板、水、火等安全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人体生存的首要条件———氧气,却缺乏起码的了解和认识。错误地认为只要CO2和CH4不超限便是安全的了。不懂得进入无风巷道也会因缺氧而导致死亡。1995年10月20日新罗区曹溪镇王庄村煤矿曾发生一起峒主陈××违章指挥工人进入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已被封闭的矿井内,拆除栅栏修复巷道,造成3人窒息死亡的重大事故。

3、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一般规律。

在爆炸和火灾事故区域,瓦斯喷(突)出地点,采空区附近,废弃的巷道和盲巷,地质构造复杂的附近及密闭巷道外口均有可能发生窒息死亡事故。根据福建省历年窒息死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有以下二个特点:

3.1低瓦斯矿井中,由于矿井风流中瓦斯浓度不高,矿井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思想麻痹,管理松懈。矿井通风系统往往存在诸多问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导致窒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3.2独头盲巷窒息事故多。据该统计数据,进入栅栏大、小便、存放衣物材料或休息、找煤等造成窒息死亡的占54%,出于某种动机扒毁栅栏进入而死亡的占46%。如福建省永安某小煤矿曾发生一起因为一名队长进入栅栏内取他本人放在里面的煤电钻而死亡的事故。

4. 预防窒息死亡事故的主要措施

4.1每个矿井必须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可靠的通风设施,完善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通风机正常运转。保证井下生产作业场所风量充足,风流稳定,以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对氧气的需求量。

4.2独头掘进工作面,在检查CH4、CO2含量的同时,还应检查巷道中O2含量情况,以预防CH4和CO2超限而出现缺氧窒息情况。

4.3盲巷、采空区管理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及时封闭。

4.4严格掌握角联巷道通风状态,预防微风或不通风巷道出现CH4局部超限或高氮缺氧。

4.5遇有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地段和CH4及N2局部富集且有异常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4.6爆破时,坚持使用水炮泥,吸收炸药爆炸时产生的NO2,坚持放炮喷雾和放炮后喷雾洒水,加强通风及时吹散炮烟,炮烟末吹散不要进入迎头,采掘面要搞好净化通风。

4.7处理瓦斯煤尘爆炸和井下火灾等事故时,要正确分析爆炸冲击波对通风系统的破坏情况和火灾,火风压对矿井风流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灾区撤退人员的撤退路线和抢险救灾人员的行进路线。避免因风流反向而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4.8配齐通风监测仪表,提高监测手段,防止通风安全失控。进入灾区探险或进入不通风巷道作业,必须事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由矿山救护队负责处理,待恢复正常通风后,工人方可进入作业。

4.9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矿工的培训,提高矿工的自我保安能力和安全意识。

4.10在煤矿工人不好招收的情况下,各单位应严把新工人的招收关,不让文化素质抵、身体素质差、年龄偏大的人员进入矿工队伍。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案例标准案例 篇4

07月03日22时35分,郑某钊醉酒驾驶粤YEU6××小型轿车搭乘张某健、林某和潘某秋由广州往肇庆方向行驶,行至G55二广高速公路2693KM+200M路段时,与前方同方向行驶在第三条行车道内、由曹某进驾驶的车辆后下部防护装置不合格的赣F7××号重型厢式货车发生碰撞,造成粤YEU6××号小型轿车上的驾驶员郑某仕和后排左侧乘客张某健当场死亡,乘客林某和潘俊秋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郑某仕醉酒驾驶机动车是导致该起事故发生的主要过错,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曹某进驾驶后下部防护装置不合格的机动车,是导致该起事故的次要过错,应承担此事故的次要责任;无证据证明张某健、林某、潘某秋等三人乘坐机动车有导致事故发生的过错。

曹某进驾驶的赣F7××号重型厢式货车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承担了交强险和50万的商业第三者险。

事故发生后,轿车司机郑某钊家属未向法院起诉,受伤者林某向法院起诉,放弃要求郑某钊家属承担赔偿责任,要求曹某进驾驶车辆的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法院认定:林某在郑某钊醉酒的情况下仍乘坐其驾驶的机动车,对本起事故造成的损失应自负10%的责任,法院判决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赔偿林某236341.73元。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案例 篇5

当月8日下午3点左右,她因腹痛至台州医院路桥院区就诊。经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院方给予挂盐水处理。

但仅仅几小时之后,李某便出现全身抽搐,嘴唇青紫等症状。经急诊室抢救处理稍稳定后急送妇产科。

8月l 0日晚,李某娩出一死婴。

8月14日上午,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3例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篇6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 监测

中图分类号 r71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5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83

中国围产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的围产医学观念和技术被引进中国,目的是为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1]。近年来,国家推行降消项目,提倡住院分娩,通过爱婴医院复评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笔者对某市近两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力求减少孕产妇死亡病例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孕产妇死亡统计对象为2014-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者(不包括意外死亡)。

1.2 方法

孕产妇死亡疾病构成比及医疗保健服务指标根据死亡报告卡进行计算。孕产妇死亡诊断和疾病分类主要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原则。死亡地点按省级医院、县市级医院、乡镇级卫生院、转运途中、家中等归类统计。

结果

2.1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共23例,按市级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8例,不可避免死亡15例。因直接产科原因死亡11例,间接死亡原因12例,其中产后出血每年所占比重均为最大,见表1。

2.2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地点构成

在省级医院死亡6例,县级医院死亡10例,乡镇卫生院死亡2例,转运途中死亡3例,家中死亡2例,以在县级医院死亡例数最多,见表2。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死亡地点分析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产后出血成为剖宫产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则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3]。经过每年的产后出血培训班学习,产科质量有所上升,但在死亡原因中仍然以产后出血为主。间接产科原因死亡即妊娠合并症逐年递增,2014年5例、2015年7例,提示对不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孕妇的宣教及早期干预工作面临严峻态势。

2014年、2015年孕产妇死亡地点最多均在县市级医院,自文件要求乡镇卫生院不能截留高危孕产妇以来,2015年已无孕产妇在乡镇卫生院死亡病例。县市级医院为城乡孕妇分娩主要地点,而部分县市级医疗单位应对突发疾病、危急重症能力尚不足,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人员、设施、接诊能力的提高跟不上分娩量的剧增,导致部分县市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相关部门的管理问题。孕产妇系统管理欠缺,高危筛查不到位,特别是乡级未履行高危筛查和高危管理的职能;绿色通道、急救网络尚不完善,导致家中和途中死亡;助产技术服务单位的产科质量管理未严格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执行,许多助产单位未按产科常规处置患者。

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资源明显不足。不能及时识别产科出血、羊水栓塞等产科危急情况,未能及时、正确处理休克、子痫、羊水栓塞等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特别针对产后出血出血量估计不足,产后出血原因未查明,止血措施不力,未及时输血,抗休克处理不规范;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健康的妊娠期疾病,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及母儿病死率高等特点,未及时有效治疗导致预后极差[4];血液供应不及时,孕产妇需要输血时不能及时提供血源。

社会其他部门问题。受一些计划生育地方政策的影响,医疗保健机构不敢或不能为计划外孕产妇提供正常的产检和接生服务,计划外孕妇未接受正规产检。

3.3 建议

产后出血仍为主要死亡原因,不仅在基层县医院,在市级医院也有产后出血死亡病例。相关研究表明,同阴道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出血量要较之高出1倍,且产后具有较高的出血发生率[5]。医生对产后出血量估计不足、止血处理不及时不果断、休克处理不规范,耽误抢救最佳时机。今后工作仍需加强爱婴医院建设,切实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并对产后出血强化培训,提高县市级医疗单位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提高产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各医疗单位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危重症的识别及抢救能力。

产科合并症导致死亡原因也居高不下。妊娠一旦出现严重合并症则可能出现不可避免死亡,因此需从源头抓起,加强孕前筛查及宣教,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大优生优育的宣传,对不适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的,应做好宣教工作,对特殊病情的孕产妇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落实卫生及相关部门各级人员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开展执法检查,依法行政,对违法、违规、违纪或不作为者,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

政府应加大投入,切实稳定三级妇幼保健网,落实各级保健人员报酬,特别是村级保健人员报酬。

对于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来讲,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最困难的是掌握必要的临床基本技能[1]。强化培训,可采用直通车的形式,由省级专家直接培训到乡级,避免信息丢失,提高培训效果。

进一步明确各级助产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严格按高危评分方案来分级转诊,避免普通乡卫生院过多的开展剖腹产和会阴侧切手术,制定有效措施,杜绝因经济利益驱动而截留患者的现象发生。

强化产科质量建设,重视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能力建设。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配置相关人员、设备等,严格执行服务标准,提高产科质量,在配齐设备的同时,注重设备的功能定位、功能状态和功能使用规范。对乡级助产人员,可制订必要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乡级助产人员和妇幼保健专干的考核档案并奖励技术骨干,对不具备接产资格的人员进行待岗培训并停止其助产资格。

550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550例经急诊死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经抢救且均有完整的抢救记录。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入选病例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抢救时间及地点、抢救措施等资料, 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50例死亡患者中, 年龄16~96岁, 平均 (56.5±15.4) 岁。其中男性335例, 平均 (54.7±13.5) 岁;女性215例, 平均 (62.4±10.6) 岁。死亡年龄以60~70岁年龄段最多, 占41.2% (见表1) 。

2.2 死亡病因排名

550例患者死亡原因排在前四位依次分别为:脑血管疾病 (28.6%) , 心血管疾病 (24.4%) , 呼吸系统疾病 (18.0%) , 猝死 (10.5%) 。恶性肿瘤占第5位 (见表2) 。

将年龄分为60岁以下、60~80岁、80岁以上三组后, 80岁以上组中, 呼吸系统疾病占49.8%, 猝死占19.5%;60岁以下患者中猝死占20.1%, 脑血管疾病占35.4%, 诊断不清占7.6%。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8.7±13.3) 岁, 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

2.3 抢救前事发地点7

8.9% (434/550) 的患者因病情危重直接进入抢救室;17.4% (96/550) 的患者于院前发生呼吸心跳停止, 部分为院前心肺复苏后, 部分为家属要求继续抢救者;3.2% (18/550) 为在急诊留观室因病情突发恶化而转入抢救室;2.9% (16/550) 的患者于院内其他部门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其中10例发生在CT检查过程中, 6例发生在送至专科住院的路途上。

2.4 抢救措施

550例患者中, 进行气管插管者占72.6% (399/550) , 呼吸机维持呼吸者占38.4% (211/550) , 实施胸外按压者占32.6% (179/550) ;家属要求放弃抢救, 要求不再进行复苏者占41.1% (226/550) 。其中猝死的患者, 气管插管率为100%, 诊断不清的患者气管插管率为72%, 昏迷待查的患者插管率为43%。

2.5 出车时间

550例死亡患者中有515例由我院救护车直接出车接回, 平均30min左右, 其中院内反应3~5min, 到达现场用时10min左右, 现场处理时间10~15min, 返院平均用时5~10min左右。

3 讨论

卫生部公布2005年的城乡居民死亡原因前四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1]。本资料也表明以上4种疾病在我们的死亡病例中约占77.2%, 充分显示慢性病仍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中最沉重的疾病负担, 迫切需要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加大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宣教, 切实落实“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策

资料显示515例病例由我院救护车出车到达现场的出诊时间平均为15min左右, 与院前急救的“黄金8分钟”[2]相差甚远。究其原因: (1) 对事发地点环境不熟悉, 地点描述不准确; (2) 部分病人没有联系电话等背景资料; (3) 少数地区急救半径偏大; (4) 交通堵塞; (5) 部分医务人员与司机急救意识不强。

我们的资料统计表明, 猝死已占到我院急诊死亡原因的第4位, 患者家属往往难以接受现实, 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资料中有16例患者在院内其他地方 (如电梯、走道) 或部门发生呼吸心跳骤停。院内猝死的发生应得到更多重视与关注[3]。如何进一步简化急诊检查程序, 确保“急救绿色通道”的通畅, 以及在CT室等相关部门增设抢救设备等, 值得急诊及相关部门重视。

本统计资料尚表明, 急诊留观室也是院内猝死发生的高危地点之一。回顾性分析发现, 其中18例患者在急诊留观室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而紧急转入抢救室, 终因抢救无效死亡。分析原因可能有:病情复杂, 短时间内难以明确诊断;医护人员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主动巡视, 对患者病情变化缺乏预判性;或由于患者费用无力承受相应的化验检查等。故笔者认为要高度重视急诊留观室患者的病情变化, 做好相应的医疗护理记录, 随时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与交流, 争取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本组资料还显示, 急诊科抢救室是实施急诊救治措施最多的场所, 从急诊死亡病例总体死因来看, 几乎涵盖各个专科, 病情危重复杂, 往往需要多科协作, 多人配合进行救治。急诊科抢救室必须配备一支专职医护人员队伍, 他们与普通专科医师要求不同, 必须具备全科医师的知识, 责任心强, 医学基础扎实, 并精通各种危急重病人的抢救技术;此外, 建立“院前-急救-ICU紧密链”显得尤为重要[4]。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急诊ICU, 可让院前各种危重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为进一步提高院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供必要的基础与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2]邵孝洪.现代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26-55.

[3]Tibballs J, Kinney S, Oakley E, et al.Reduction of paediatric in patient cardic arrest and death with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preliminary results[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2005, 90:1148-1152.

死亡案例分析 篇8

为了解掌握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危机规律及趋势,提出合理的预防策略,江西省教育厅组织人员对近年来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一次调查。围绕此次调查结果,江西省教育厅课题调研组撰写了《关于近年来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死亡案例调查分析报告》,并向省领导呈阅。时任省政府副省长朱虹在阅读报告后作出批示:“这个报告做得好,可发《江西教育》,并摘发通报各市、县教育局和重点学校。”为此,本刊摘发部分内容,供全省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

今年,我们会同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近年来我省学生的自杀案例进行了调研、收集和分析,意在寻求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及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本次调查采取案例收集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收集了近年来我省学生自杀死亡案例。由于自杀不属于案件,有关部门对死因很少作出明确鉴定,许多案例只能依据相关迹象辨别,案例收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调查分析情况仅供参考。

一、基本状况分析

我们对搜集到的所有案例数据进行了横纵向比较分析。

(一)结构分布

性别:大学生自杀男女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中小学生自杀男生高于女生。年级:大学生自杀各年级比例相差不大,中小学生自杀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青春期。户籍:大学生自杀农村籍高于城镇籍,中小学生自杀农村籍高于城镇籍;农村籍中单亲或留守儿童占一半比例。

(二)动态分布

从年度看,近几年,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基本持平,中小学生自杀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不排除时间越久远统计数据越不全的因素)。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析,春季是学生自杀的高峰期。

(三)行为分析

方式:高坠、溺水、自缢是自杀采取的常用方式,其中高坠比率最高。此外,密室烧炭方式呈上升趋势。地点:大学生自杀发生在校内的高于校外,中小学生自杀发生在校内的低于校外。

二、自杀原因分析

(一)心理问题是导致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研究人员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2014年,江西省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对全省6716名青年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发现有冲动倾向的有589人(10.37%)、过敏倾向的有639人(11.25%)、恐怖倾向的有642人(11.31%)、学习焦虑的有425人(7.49%)、自责倾向的有415人(7.31%)、对人焦虑的有390人(6.86%)、孤独倾向的有173人(3.05%)。这当中特别是有33人(0.59%)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制订个人指导计划并重点关注。在自杀死亡案例中,因心理及精神疾病方面原因直接导致自杀的占一半以上。心理及精神疾病是造成学生自杀的内在素质根源,这一结论也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其中抑郁症又是引发自杀的头号杀手。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引发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原因呈多样化特征,但总体来说有两大类: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有不少父母在外务工或工作繁忙,或父母感情不和睦、离异以及再婚等因素,导致父母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与心理沟通。缺位的教育让孩子缺乏安全感,遇事容易走极端。二是家庭教育的错位。主要表现为“唯分数论”教育和“暴力”教育。“唯分数论”教育是目前大部分家庭的通病。强调学习成绩,强调父母的付出及期望,势必对孩子造成难以负重的精神压力。“暴力教育”具有隐蔽性和高发性,表现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行为、言语及情感上,殴打体罚、指责辱骂和情感漠视对一个理解事物还属于片面期的孩子来说会无限放大,部分处于逆反期或厌学状态的孩子反抗家长的方式更多的是负气自杀。此外,家庭遗传因素在自杀行为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一级亲属遗传度为34%。

2.学校因素。一是学业负担繁重。面对大学生的是正常毕业和就业压力,而中小学生是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和升学考试压力。二是学习环境不愉快。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感情受挫,受到歧视或诬陷以及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或障碍。三是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

3.社会因素。当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问世后,导致不少青少年模仿其自杀行为,美国社会学家Phillips称这种现象为“维特效应”。自杀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一些新闻媒体对自杀事件过分渲染、大肆炒作,可能诱发某些学生的自杀行为。一些网络上流行的自虐游戏和烧炭自杀介绍,都影响到一些学生的自身行为。此外,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导致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位模糊,一些不当的恶性竞争会使某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因对竞争失败的结果或预期而感到无法承受。

(三)人际冲突、感情纠纷、学业压力是学生自杀的直接诱因

学生自杀大部分是各种原因综合发生着作用,但总有“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人际冲突。人际冲突主要是与亲人和朋友的冲突,而与亲人的冲突是诱发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集中在中低年级,大多是一时激愤,无限放大了长辈的责骂,以死来抗争。本次调查中由于和亲人冲突直接导致自杀的中小学生案例就占较高比例。二是感情纠纷。感情纠纷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恋爱一旦受挫,有的会万念俱灰,有的想表达“坚贞”悲情的爱,有的想惩罚控诉恋人,无法短时间缓冲冷却,因积聚的负面能量和激愤而选择了自杀。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和中学生失恋自杀案例也占一定比例。三是学业压力。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学习压力是学生自杀最重要的原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杀率最高为初中生。我们收集的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建议及对策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心理疾病的极端表现方式。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杀现象客观存在,不可回避。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城市人口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0.89,农村人口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2.08。

教育部有一份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率平均为十万分之2.25。而就我省来看,学生总体是阳光的,自杀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自杀事关学生生命,社会高度关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面对学生自杀事件,既不能大肆渲染,也不能刻意回避。要坚持做到正面教育、重点干预、积极防范,最大限度减少悲剧的发生。

(一)学校全程督管,防止一般心理问题恶性发展

心理问题是学生自杀的内在原因,不良心理恶性发展导致学生最终走上绝路。实践证明,学校预防学生自杀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心理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如,华东交通大学实施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了“校、院、班、寝”四级预警机制,每年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15名左右的高危个体,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近十年来,该校无一例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其基本经验:一是要把好“入口”关,将新生入学第一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普查作为常态化工作,及早发现高危心理隐患的学生,并建立重点学生心理预警档案,做到“底数清”。二是把好“日常”关,对重点群体主动实行心理干预,进行全程心理跟踪,不断关心和疏导,必要时联系家长及时送医就诊或休学治疗,做到“不失控”。三是把好“处置”关,对突发事件诱发的冲动性自杀行为的学生,学工、保卫等部门要迅速果断采取应急措施,把事态控制在初发状态,做到“能化解”。

(二)社会齐抓共管,优化学生成长外在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学生自杀是每个家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导他形成坚强的人格是每位家长应尽的监护义务,而对心理异常的孩子要及时送医就诊并有义务告知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构进行生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防范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隐患。媒体对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应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热线、援助机构等求助信息,对自杀事件的报道要尽量淡化,要有所取舍,尤其是对网络和新媒体,网络运营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决取缔那些教唆诱发自杀的网站、贴吧等。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重视爱护生命,用科学态度面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做到不歧视、多关心,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三)善于把握规律,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

调查显示,学生自杀存在一定的规律,把握好事发规律,预防才有针对性。

一是把握事发时间规律,提前进行预警。春季是学生自杀高发季。春季特有的低气压、阴雨天、疲倦困乏现象容易诱发“心病”而导致自杀。重要考试前后、开学及毕业季是学生自杀的高发时间段。学生在这些时间段的压力负担很重,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或无法接受一时的失败,可能引发悲剧。把握这些规律,学校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文体活动来舒缓学生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事先发布危机预警,提醒老师要敏锐观察学生日常状态、行为及语言的变化,及时发现了解其心理变化,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努力减轻其压力,避免过激言行刺激。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应及时进行疏导或专业治疗。

二是把握自杀高发群体规律,分类开展指导。自杀高发群体第一类是存在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对这类学生批评教育,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要注意给予足够的理性教育,充分体现家长的亲情关爱,杜绝“暴力教育”。第二类是感情受挫的大学生及高年级中学生。对感情受到伤害的学生,父母及教师要做他们倾听诉说的朋友,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引导他们控制情感冲动。第三类是有学业或就业压力的学生。对于学业压力大、考试失败的学生,教师更要及时给予关注鼓励,帮助分析失败原因,挖掘赞美其优点,不吝啬表扬和鼓励,这都是让其树立自信心的途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消除或减缓就业存在的困难给毕业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压力,尤其是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帮扶推荐要更有担当,应积极指导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第四类是农村户籍生源,尤其是单亲或留守学生。这类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有孤僻内向缺乏安全感或暴躁冲动缺乏自控的两极化性格。社会、监管人、学校老师同学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帮助,才会让他们在关爱中自理、自立、自强。

死亡案例分析 篇9

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可出现在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大多数用药错误是由于违反治疗原则和规定所致。

多数情况下,用药错误的发生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失误,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医院治疗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近年来,虽然我国药物的种类、剂型不断增加,药物用法、给药途径日益多样化,给药方案越来越复杂,但医疗机构的药品发放系统却少有改变。这也是导致错误发生的客观原因。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当前,亟待承认客观因素,强调领导者责任,认真实施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实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犯错的个人,而是为了对用药错误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由此改进医疗系统,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用药是一项非独立的治疗性操作,是实践中重要的一环,是医、药、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用药过程的参与者有医师、药师、患者及其监护人、护士与相关的医务人员。现就用药差错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医师开方差错

1.书写差错,如将药名、剂量、剂型、用量、给药途径及次数写错或出现笔误。2对所用药品不熟,如同一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造成重复用药

3对药物剂型不熟悉造成用法错误,如肠溶片、缓释片掰开服; 4不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等;

5医师对用药政策不了解如医疗保险患者超范围用药等。

二.药师调配差错

1.责任心不强,不按照操作规程、核对制度配方,纪律松散,劳动态度不严肃造成的,疲劳上班、注意力不集中,受周围环境影响等都可能配错药。

2.药品名称混乱:药品的名称、包装、颜色、字迹相近,同药异名、异药同名、一药多名或多剂型等,极易造成视觉差而出现发错药。

3.组织管理不力,分工不明确,药品摆放位置混乱调剂者粗心未核对而忙中出现差错。三.护士给药差错

1.各种护理工作制度和措施如“三查七对” 执行不到位,患者用药张冠李戴或看错药名、剂量等。

2.交接班不清,特殊药物治疗没仔细的交班,接班后没及时检查是否还有其他的治疗。特别是夜班注意力不集中易出差错。如漏发药、漏注射的时间多发生在14时、2O时、24时。

3.处理医嘱错误居护理差错的第二位,常见有药名相混、时间剂量错误,早停或晚停,漏抄错抄医嘱。主要是执行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所致。

4.配药不规范,粉针溶解不完全,抽吸残余药量较多,多次穿刺输液瓶塞增加微粒污染。

5.多数护士只注意本组药物间的配伍而忽略相邻两组药物的配伍禁忌。

四.患者用药错误

患者依从性差,不遵医嘱,不按时按规定服药致用药差错。发到患者手中的药品,患者是否能正确使用,是医药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1.误解医嘱将服用氢氧化铝凝胶的医嘱每次“用前摇匀”误解为“用前摇晕”。结果每次服药前皆先把自己摇晃至头晕目眩才服药。

2.不明用法如有的患者误以为硬胶囊剂的外壳是包装而倾出内容物服用;将高锰酸钾粉误为内服药口服;把含漱液咽下等。

3.超剂量使用发给妇科患者的高锰酸钾,每一纸袋为1g,有的患者误为1次用1包。4.干燥剂当药服下尽管厂家包装已经标明干燥剂,但吞服干燥剂的事情仍时有发生。5.不知剂量单位换算某些药品的说明书专业性过强,如在药品用法上标注mg、g等,令不少患者不知所措,只好不辞劳苦返回讨教换算问题。

6.慢性病用药问题,尤其老年人长期服药,因记忆力差常出现漏服、错服、多服药品现象。

防止用药差错首先要有医师开出正确规范的处方或医嘱,防止药师和护士误解。药师除必须正确调配外还具有责无旁贷的防止患者用错药的职责,护士承担着临床用药和药效监控的责任。根据上述原因分析,现提出如下防范措施 :

1. 医师开方差错防范

医师应全面收集应该资料,注意厂商和医药杂志广告宣传的真实性,防止误导错误用药。应全面掌握药物治疗新动态,多与药师沟通;用药要考虑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处方、医嘱书写应规范、完整,字迹应清晰易辨,以避免辨认不清出现调配差错。处方医师多与患者交流,说明服药应注意的事项及需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观测方法。

2.药师调配差错防范 药品的正确调配,要求药师应熟悉调配规程、用药程序和安全配发,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制度。配齐一张处方的药品后再取下一张处方,遇字迹潦草的处方应与医师联系确认后再配发防差错。严格执行审方制度,发药前应重复检查原始取药凭证,确保药名、标签、包装、数量、剂量无误。采取柜台式发药,面对患者叫名发药,对照处方逐一向交代用法并交药到手,杜绝发错药。开设咨询窗口,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如用药注意事项、最佳用药时间与方法、储存等,防止用错药。药师应为临床提供新的药物治疗学信息;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估工作,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贯彻预防为主、持续性改正的质量管理方针,加强事前教育,事中督查与事后点评,做到赏罚分明。

3.护士给药差错防范

护士是住院患者用药的直接操作者,又是用药的最后把关人。护士在减少用药差错中起重要作用。护士应认真核查用药医嘱和配伍变化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加强与医师或药师的沟通,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使用前要认真核对该医嘱剂量等是否正确,并核实患者的身分是否属实。加强交流、耐心听取和解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注意事项,了解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等。护士不能满足于“执行医嘱”,要熟悉药品名称、作用、用法、配伍、不良反应的防范等等。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责任教育,定期进行“三基三严”考核。

4.患者用药错误防范 加强患者的用药教育,为患者把好关。医、护、药应重视与保证患者正确用药问题,教会患者正确用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发药详细交代用法等,尤其老年及农民患者。药师注意搜集研究患者用药错误问题,做好提前预防即发药交代,把工作落到实处。规范药品说明书用词,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干燥剂可印上简单易懂的图案,使人看后一目了然。

死亡案例分析 篇10

徐广艳 徐枝楼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精神二科,江苏 淮安 223001)

作者简介:徐广艳(1967—),女,江苏淮安人,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摘要】 目的:通过对精神科住院人意外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意外死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意外死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可能避免的因素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关键词】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

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包括非意料中的自杀,不明原因的猝死等。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病人发生意外死亡与医院产生纠纷日渐增多,且意外事件发生有不可预测性,故对医疗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意外死亡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因此,防止精种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是实际工作中难题,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主题,本文对我院2004—2008年5年间精神科住院病人发生的意外死亡病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导致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有效护理计划,同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积极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有效护理还能为及时抢救赢得时机,尚有挽救生命的可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 对象与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精神科住院病人发生意外死亡病例共9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特征

住院精神病人院内死亡者中,性别:男2例、女7例。年龄:28~58岁、平均(38.89±11.12)岁。住院时间为1—45天,中位数为5天。2.2 疾病种类

精神分裂病8例,双相情感障碍1例。2.3 合并躯体疾病

心血管疾病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1例,肥胖1例,其余的病例在住院的当时由于不合作无法做相关检查。2.4 猝死时间

自杀1例,在凌晨两点,病人不明原因的猝死7例发生在夜间,1例发生在上午。3 护理干预措施: 3.1 自杀死亡的护理干预

自杀死亡者中,精神分裂症绝对数占首位,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复发,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且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但他们会不断寻找机会自杀。自杀时间常会发生在午、晚间,此时大多数病人休息,工作人员少,有时疏于防范,病人的心里话不愿与人说,精神病人病情特殊,病情变化快,难以预料的事情多。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巡视及时,病情观察仔细认真、工作责任心加强是预防自杀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可能有效防止病人自杀。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

3.1.1 对于新人的病人护士首先详细了解病情,制定护理措施,针对影响病人健康的主要问题,首先予以解决。

3.1.2 迅速控制病情 对新人院病人以及病情复发者迅速控制精神症状,做好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帮助病人应对疾病中危机,使病人舒适。同时掌握病情变化规律,以防严重的幻觉、妄想支配下的自杀行为。

3.1.3 与病人保持严密接触 将有消极情绪的病人安置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的病房,每10~15分钟巡视一次并作观察记录;病人易发生自缢的地方如厕所、洗漱间及重症病房等要经常巡视,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整改。

3.1.4 保证环境安全 许多东西均可成为病人自杀的工具,对可能的危险物品也不能大意,因此要定期对病区的环境及病人做安全检查,及时搜查刀、剪、绳及玻璃等危险物品。班班进行危险物品交接。对前来探视的家属加强卫生安全宣教,只要对家属说明精神科病区安全的重要性,一般家属均表示能够理解与配合。

3.1.5 加强午、晚间护理质量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护理人员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临床护理管理者要不定期进行检查,尤其是中、晚间的环节质量应该重视。3.2 猝死是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报道,正常人群猝死发生率为1.04‰[1],多为心源性猝死。精神病人的猝死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如对可能引起猝死的因素加以重视和预防,将会减少猝死的发生。我院发生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多发生于病人入院时间不长,多数发生在一周之内,此时病人精神症状往往很重,体诉不清或无法表达躯体不适,更不能配合做相关的辅助检查,导致有的病人伴随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是医务人员和家属往往都不知道,如果让病人服用抗精神失常药物出现的心脏毒性反应及椎体外系反应的可能会比一般病人要重,以此作为诱因,更容易导致病人猝死,且一旦发生很难抢救成功。3.2.1 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医护人员要加强内科知识学习,及时识别和发现病人精神病以外的躯体疾病,及时治疗躯体疾病。用药方面尽可能单一用药,用中小剂量,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尤其是大剂量合并用药,护士密切观察用药特殊病人的观察和监测。尽可能选用新型抗精神病药,护士应做好心电图监测,及时抽血测定电解质、心肌酶,对异常的情况的病人积极对症处理,减少病人不适,必要时停用药物,予以补液,减轻药物的毒性,通过积极有效纠正,可减少药源性猝死的发生。3.2.2 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 对持续兴奋躁动或拒食者,应注意其可能存在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协助留取血标本检查血电解质,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在内环境紊乱纠正以前谨慎使用抗精神病药。对暴饮暴食的病人,要有效的控制食量,尽可能让病人单独进食。对于拒食患者定时予以饮水,或给予补液,纠正内环境紊乱。还应控制病人吸烟量。根据天气变化为病人增减衣服,冬防寒夏防暑,使病人舒适,病人抗病能力会提高,减低危险因素,增强病人体质。

3.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临床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对过于被动的病人也要督促病人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血。我院精神科新病人一周内基本是要在重症病房内接受观察,不仅要注意观察精神症状,还要认真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时制定和实施护理措施。对监护的病人每天早、中、晚监测血压各一次,记录于病历上,这样能够及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影响,做到治疗和预防并重。

3.2.4 特殊体质病人 护理人员对有肥胖及睡眠时鼾声大的病人要特别关注,尤其病人夜间入睡时迷走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镇静作用,使咽喉反射迟钝,口腔分泌物多以至误吸进入呼吸道,物理刺激使气道、肺内支气管渗出液迅速增加,导致肺水肿和窒息而死亡。对于这类病人,夜班的护理人员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还要不定期叫醒病人。

结论 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意外死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对可能引起猝死风险的因素加以重视,将会减少猝死的可能。精神科病人意外死亡方式多种多样,防范虽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特别是新上岗人员,加强警示教育,掌握观察技巧。对长期住院、慢性衰弱病人,要及时向家属通报,科学准确交待潜在的病危因素,要签定医患沟通协议书,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参考文献:

[1] 杨桂勤.8例住院精神病人猝死原因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54—2455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核心医疗制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22 更新时间:2007-9-8 为了规范死亡病例的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特制定我院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如下:

一、病人死亡后,必须在死亡后一周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

二、涉及纠纷和刑事案件的死亡病例必需在6小时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须尸检的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2周。

三、参加死亡病例讨论的人员由科室负责人根据情况决定。

四、死亡病例讨论程序:

1、讨论前经治医师必须完成死亡记录。

2、讨论时经治医师汇报病情摘要、治疗经过、死亡原因。

3、讨论内容应包括:(1)诊断;(2)治疗;(3)死亡原因;(4)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五、死亡讨论记录:

1、各科建立专用死亡讨论记录本,在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时,指定人员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按要求进行记录。

2、死亡讨论记录本应指定专人保管,未经主管院长或医务科同意,科室外任何人员不得查阅或摘录。

3、经治医师根据讨论发言内容进行综合整理,经科主任或主持人审阅签字后,附在病历上。

讨论病例

王亚英,女,65岁,因精神失常2年,负起少眠,胡言乱语,行为骚乱,致使1周2次入院2010.10.17入,治疗方面,曾于*硫平0.6/日、利培酮6mg/日治疗无效之后用奋乃静40mg/日进行治疗,治疗有效,于2007.12出院。此次入院用奋乃静32mg/日进行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在此过程中患者有声称有人要来抓她,要抓她儿子,还称有人骂她,直到目前患者仍称有时听说儿子被拉出去打靶了,有人打家里人,当问及是否相信时,患者则称不知道,未流露出悲观的念头。

分析,自杀死亡者中,精神分裂症数量占首位,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复发,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且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但他们会不断寻找机会自杀。自杀时间常会发生在午、晚间,此时大多数病人休息,工作人员少,有时疏于防范,病人的心里话不愿与人说,精神病人病情特殊,病情变化快,难以预料的事情多。

上一篇:初一新生军训计划下一篇:景观建筑模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