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非诉法律文书(共7篇)
()律字第号
甲方:
乙方:
甲方因委托乙方办理非诉法律事务,经双方协商,订立下列各条:
一、乙方接受甲方委托,指派律师办理甲方所委托的法律事务。
二、甲方委托的具体事项为:
三、乙方律师必须认真办理甲方所委托的事项,维护甲方的合法
权益。
四、甲方须向乙方支付办理该非诉事务的律师费元,乙
方律师办理该委托事务的差旅费由甲方承担。
五、乙方如无故终止履行合同,律师费退还给甲方,甲方无故终
止履行合同,律师费不退还。
六、其他事项:
七、本合同有效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该法律事务办结时止。
甲方:乙方:
关键词: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法律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法律服务人才。对于公司、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而言, 无论是日常的运营还是阶段性的跨越、发展, 都有大量的非诉讼法律事务需要规范处理。如公司的设立和变更、章程及合同的起草和审查, 公司改制、融资并购、股权转让、企业上市、法律尽职调查、商标和专利的申请及许可、企业著作权的保护和转让、企业破产清算等, 这都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非诉讼法务人才。但是, 目前各类法律院校的课程均侧重诉讼法律事务的教学, 社会上对法律职业的认识也都停留在公、检、法和律师的层面上, 实践中为数不多的非诉讼法律人才也都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才有了较高的服务水平。而各类法律院校对非诉讼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还没有普遍得到重视, 因此, 尽快加强非诉讼法律实务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的设置
(一) 课程的开设
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该课程的开设的阶段应在较高年级。该课程并不讲授单一的某一部门法的理论和法律知识, 而是涉及民法、商法、经济法以及工商管理等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单独的任何一门法律知识都无法进行非诉讼法律实务操作。因此, 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该具备民法、公司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同时还必须具备制作和撰写常用法律文书的能力。因此, 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开设的具体时间应在最后一学年为宜。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很多法律课程, 具备了学习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的基础, 同时也有较多的时间参加实习、实训, 比较符合实务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基本上都在忙于找工作或准备考研、考专接本、考法律职业资格等, 几乎没有精力和时间正常学习。因此, 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应于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为宜。
(二)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设置一门新的课程首先要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成绩评定的标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首要任务。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开展非诉讼法律实务教学和实训活动, 培养学生操作非诉讼法律业务的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非诉讼法律实务工作, 从而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非诉讼法律服务人才。
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既要考虑市场对非诉讼法律实务技能的需求, 又要考虑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在校生普遍没有社会工作经验, 再加上其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不宜学习复杂、高端的非诉讼法律业务。因此, 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以及教材编写方面, 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着简单、易学、实用的原则, 选择一些门槛低、上手快、应用广泛的非诉讼法律业务作为教学和实训的内容, 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公司章程的制定、法律尽职调查、商标、专利的申请、商业合同的起草与审查等。复杂、高端的非诉讼业务应留待学生参加工作后在业务实践中逐步学习和提升。
二、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师资的配备和培养
实务类的课程必须配备有实务工作经验的师资来讲授, 与理论型的课程不同, 实务类课程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包括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乃至部门规定都是变化无常的。尤其是非诉讼法律业务, 同一项业务, 在实践中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 其办理程序和工作内容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应时时紧跟实践的发展, 了解经济社会中各项非诉讼法律业务的操作和变化, 了解前言理论和最新法规动态等。据此而言, 担任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师, 最好是长期做兼职律师的本校教师, 尤其是从事民商事法律业务的兼职律师, 专门从事非诉讼业务的最好。从事其他法律业务的则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各类非诉讼法律业务。
如果本校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不足, 还可以通过外聘教师来解决。直接从其他学校聘任, 或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其他相关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各类公司的法务人员等都可以聘为兼职教师。不过, 从实务部门聘任的专业人员未必懂得教学规律和课堂组织管理, 在这一方面需要逐渐沟通和磨合。
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将本校教师外派培训、学习, 或外派到实务部门兼职锻炼。通过这一途径也可以培养一批合格的非诉讼法律实务教师。在本校教师中遴选一部分骨干教师, 根据课程需要, 将他们外派到相应的实务部门兼职从事非诉讼法律实务工作, 一来培养教师的非诉讼法律实务经验, 二来也增加了实务部门的专业人手。此外还可以外派教师参加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或短期培训班等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非诉讼职业技能。以此来提交其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
三、非诉讼法律实务教学模式的探索
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属于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学生对非诉讼法律业务操作流程和技能相对比较陌生, 因此, 每一个专题项目都必须通过讲授的形式来集中补充相关实务操作常识, 以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非诉讼业务的操作技能和工作程序。为了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工作技能, 教学中应针对每一个专题项目进行相应的实训练习, 旨在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体会相关知识在办理案件中的具体应用, 从而更为感性地获得非诉讼法律业务的操作技能。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设计为案例导入、知识回顾与补充、案例分析与实训指导、分组实训或模拟练习、检查评议与完善提高等五个阶段。
案例导入是在每一个专题项目开始之前, 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项目案例, 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产生如何解决问题或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的求知欲望。接下来的环节是知识回顾与补充。在这一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此前已经学过的、与本项目案例有关的法律知识, 同时, 再根据任务需要补充讲授相关非诉讼法律业务的办理常识和基本技能, 以便使学生在后面的实训练习中顺利开展工作。第三个阶段为案例分析与操作指导。本阶段中, 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上一阶段回顾、复习的法律知识以及补充讲授的非诉讼业务常识来分析项目案例, 旨在指导学生找出解决案例问题的路径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并列出详细的工作计划以供实训练习之用。第四阶段分组实训或模拟练习是最为核心的教学阶段, 在此阶段, 教师将学生按需要分为若干个实训小组, 每一组根据本项目所学内容, 独立完成项目案例所要求的每一项工作, 教师不提供指导和帮助, 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非诉讼法律业务执业技能。最后是检查评议与完善提高, 这一阶段主要是检查各组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检验本项目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并找出各组学生的不足并指导其进一步完善, 通过反复修正练习, 最终使每一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相关非诉讼法律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的考核
传统课程通常都是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成绩, 对于以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的课程来说, 这种期末考试的形式非常方便、有效。但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 单单以一张期末试卷远远不能考查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 非诉讼法律实务课程的考核应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专项实训考核和综合实训考核为主, 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 通过实训考核加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知悉基本案情,理解行政目的
常熟市廉租住房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群众来信反映的常熟市某廉租住宅区存在的物业管理问题核查处理时,发现五个家庭(简称甲乙丙丁戊)已另有住房,人均住房面积有变化,不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决心清退原有廉租住房,但在具体处理问题上急需顾问律师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二、设计清退行政处理程序,起草行政文书
现行法律法规及规章对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按照何种程序处理清退廉租住房户,缺乏具体规定。考虑行政清退行为涉及住房保障资格取消、腾退房屋强制义务履行,涉及相对人重大权益,确定参照行政处罚程序处理,同时考虑廉租住房户基于原有租赁合同占有房屋,先行采取民事程序处理。具体建议分步实行如下程序。
第一,由租赁合同出租方签约主体房产管理处依照租赁合同相关规定要求住户限期退房,对涉及的空调等设施拆装或留用根据合同规定处理。
第二,对拒不退出的住户,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立案调查,收集家庭成员户籍信息、房产信息等相关证据,再告知拟处理意见及告知陈述申辩权利或听证权利,最后作出并送达廉租住房行政处理决定书。
第三,对在规定期限内不提出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的住户,则向法院就生效行政处理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按照非诉行政行为执行程序予以审查办理。
对上述程序涉及的退房通知书、处理告知书、行政处理决定书等相关文书均经律师起草设计,及时提交供行政部门参考。
三、全程参与清退,系列问题建议权衡抉择
第一,在清退范围上,是同类型集中整治清退还是个别清退以儆效尤?建议在一段时间对因住房面积有变化而不符合保障条件的所有住户集中清退,强化动态管理,防止单个住户抱有观望或不公平对待情绪。
第二,在清退方式上,是强势治理还是刚柔相济?建议不采取堵门、断水断电等逼迫强退措施,而是强调法律刚性的同时根据不同对象合情合理操作,尽快实现行政目的。
第三,在清退方略上,先刚后柔还是先柔后刚?建议实行先刚后柔再刚原则,上门宣传法律规定严肃性,发出书面通知,形成强势清退氛围;然后在逐户退房时有情操作,考虑缓冲、过渡宽限、家庭户内部商议等因素;对拒不腾退的,坚决依法清退;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第四,在柔性劝退处理措施上,是口头说理还是多样化劝退?建议不能仅仅面对面口头宣传、说理,而是综合采取行政指导、约谈劝诫、行政合约等多种行为,使住户确立廉租房并非终身制之观念。
第五,在依法清退的特定途径上,是民事诉讼途径还是行政处理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途径?这一问题突出困扰承办人员,因为七部委联合颁发的 《廉租房保障办法》第26条规定:“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未按照合同约定退回廉租住房的,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退回;逾期未退回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采取调整租金等方式处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拒绝接受前款规定的处理方式的,由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或者具体实施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部门规章对如何依法处理没有具体规定。《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第28条第3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口、收入、住房等变化情况,调整租赁住房补贴额度或者实物配租租金等;对不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停止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者由承租人按照合同约定退回廉租住房。”第30条规定:“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未按照合同约定退回廉租住房的,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退回;逾期未退回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采取提高租金等方式处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拒绝接受前款规定处理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上述规定,按照普通租赁合同处理,应进行民事诉讼,拒退户会经历一审、二审、执行等较长周期,形成不良负面影响。承办人员积极通过法律顾问律师联系法院立案庭、行政庭沟通座谈,相关方面争议较大,最后承办人员及律师坚持按照拒不履行行政处理行为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法理思路向法院据理力争,并提供建设部建保〔2010〕62号《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5条“对骗取廉租住房保障、恶意欠租、无正当理由长期闲置,违规转租、出借、调换和转让廉租住房等行为,市、县住房保障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责令限期退回;逾期未退回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采取调整租金等方式处理,直至收回廉租住房,并取消该家庭再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资格;对拒不执行处理决定的,市、县住房保障部门可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作为处理依据参考。
四、处理结果及若干思考
廉租住房户甲,经工作人员上门劝退后愿意考虑自行退出,常熟市房产管理处立即与其签署廉租住房退出协议书,对搬家过渡期、逾期退房后按退租前原日租金的三倍向承租方收取房屋占用费、户口迁出、结清欠费、廉租住房保障家庭成员负有连带义务等具体事宜作出明确规定,该户按照合约履行腾退义务。廉租住房户乙、丙在收到常熟市廉租住房处理决定书后退出廉租住房。住房户丁在常熟市人民法院行政庭审查行政处理决定时经法院沟通同意退出廉租住房。住房户戊在常熟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发出强制执行通知后自行退出廉租住房。
应该说,相关住房保障部门通过顾问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在保证法律刚性的前提下根据住户不同情形运用行政引导、上门服务、全过程说理、约谈劝退、合约劝退等不同的柔性处理手段,增进了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理解与沟通,减少了摩擦与矛盾,并选择先行政处理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方式,是对务实善治廉租住房清退路径的积极探索。但当前在廉租住房退出管理上,也存在亟待完善的若干问题。譬如,相关文件层级低,使退出机制执行力遇到法律障碍。七部委联合颁发的《廉租房保障办法》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拒绝接受调整租金等方式处理的,仅笼统规定由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或者具体实施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但是我国目前并无专门住房保障法律和行政法规,与廉租房相关的法律文件多为规章、通知、办法等,效力层级较低,执行起来权威性不足,让法院作为行政案件法律适用依据更是困难,何况相关文件还规定通过诉讼处理,致使具体实施机构无所适从。建设部建保〔2010〕62号《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规定“对拒不执行处理决定的,市、县住房保障部门可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是该通知文件不具有法源性,难以作为法院非诉执行适用依据,且仅对骗取廉租住房保障、恶意欠租、无正当理由长期闲置,违规转租、出借、调换和转让廉租住房等行为处理,并未明确对住房保障条件变化后退出机制处理。再如,目前住房保障文件对对拒不退出的住户仅仅规定“取消保障资格”、“责令退出”,缺乏其他惩罚性措施规定,同时对主动腾退廉租住房户缺乏奖励激励规定,使得廉租住户违规不退的成本小,对违规行为及其相互仿效起不到警戒作用,使主动退出没有内在动力,不退出也没有外在压力,导致廉租房“退出难”。今后亟需通过立法完善廉租住房退出机制,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甲方:**公司
乙方:**律师事务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针对甲方的**建设项目事宜,甲方聘请乙方**律师担任项目顾问。双方达成如协议如下:
一、乙方接受甲方聘请,指派**律师担任甲方项目顾问,同时乙方指派两名律师担任**的助理,协助**处理项目中的法律问题。乙方指派人员按甲方要求全程为甲方的项目提供法律服务,办公场所由甲方提供。
二、根据双方的约定,乙方的服务事项及权限为:
1.为本项目提供前期论证、咨询服务。
2.为本项目房屋拆迁、用地规划、土地招拍挂等审批手续提供法律服务。
3.为本项目的立项审批、办理建筑规划许可等审批手续提供法律服务。
4.为本项目的设计、勘察、招标、承包、施工等提供法律服务。
5.根据甲方的要求,协助甲方草拟、审查合同和其他法律事务文书,并提供法律方面的意见。
6.为本项目的建筑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提供法律咨询意见。
7.为本项目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系统管理的法律服务,并对公司人员进行法制培训。
三、甲方必须及时、真实、详尽地向乙方提供与委托事项相关的全部文件和背景资料,并根据实际需要为乙方提供项目服务的便利条件。
四、乙方及其指派的律师应当按照甲方的授权范围和内容,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并为甲方保守商业秘密。
五、薪酬及支付方法
1.根据上述项目的运作情况,双方约定,甲方同意每年向乙方支付项目律师服务费**元。该费用包括**及两名助理的服务费用、及其差旅费、通信费等。
2.该协议签订后三日内付款。
六、违约责任
因乙方不履行约定职责而给甲方造成损害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当赔偿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七、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上述项目结束时本协议自动终止。
八、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持贰份。
九、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约定。
甲方:乙方:
第六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0]8号
第九十五条 被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
(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非诉执行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征求意见稿)
(2004年4月)第二十二条(合法性审查)
人民法院对申请强制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存在重大明显违法或者无效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
第二十三条(重大明显违法标准)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执行: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
(三)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
(四)明显滥用职权的;
(五)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六)其他明显违法的。
第二十四条(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标准)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一)行政机关在人民法院限定期限内不提供认定事实主要证据的;
(二)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基本事实的;
(三)重复处罚的;
(四)其他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第二十五条(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标准)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严重违反法定程序:(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
(二)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非法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听证或者复议权利的;
(三)行政机关以利诱、欺骗、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四)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证据的;
(五)行政机关提供的主要证据是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自行收集的;
(六)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行政程序义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七)其他严重违反法定行政程序的。
第二十六条(明显缺乏法律依据标准)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明显缺乏法律依据:
(一)具体行政行为没有适用任何法律规范的;
(二)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明显不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所针对的情形的;
(三)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规范违反法律适用规则的;
(四)其他明显缺乏法律规范依据的。
4、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审查非诉执行行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
第三十七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五条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应当以给予被申请人补偿或者安置等为前置条件,而前置条件尚未实现的;
(二)具体行政行为以书面形式作出,但没有写明行政机关名称并加盖公章的;
(三)没有依法送达的;
(四)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明显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的;
(五)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实施事实上不可能实现的行为的;
(六)执行标的为生效裁判的效力所羁束的;
(七)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查时发现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瑕疵,但不存在上述第三十五条至三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的,应裁定准予执行,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的瑕疵,人民法院应向申请人或其上级机关指出或发出司法建议。行政法和民法各自有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但是对于时效中断,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无明确规定,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适用,主要理由是行政诉讼是从民事诉讼发展而来的诉讼形式,很多行政争议产生于民事争议或与民事争议有密切的关系,有时解决行政争议就成为解决民事争议的前提条件。再者,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时仍然要参照适用民事诉讼的程序及制度,采用民事诉讼规则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七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宜适用,其理由有二:
(一)时效中断制度是在《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民法通则》是部实体法,并非《解释》第九十七条规定可以参照的民事诉讼法。如果连《民法通则》也可参照的话,按照不是法律明令禁止的,就是法律所允许的来认识,那么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也可参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这种观点无疑是荒谬的。
本文将探讨三个问题:广告管理必须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的方针;当前广告立法与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其中,问题与对策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对重点部分的探讨中,又涉及到鼓励与规范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广告管理必须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的方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的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同样,违法广告的社会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违法药品广告发布的第一期公告表明,上半年,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收回违法药品广告批准文号316份,查处未经审批刊播、使用失效文号、伪造批准文号等各类非法药品广告139份。①违法广告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广告的本义在于广而告之,其直接目的在于使尽可能多的人知悉广告内容,其直接结果是将人们置于一个广告无所不在的社会环境。基于这一特征和现实,合法广告的积极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彰显;违法广告的社会危害也同样得以迅速扩散。因此,既积极鼓励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又严格规范广告行为,防止违法广告的社会危害,就成为广告管理中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当前我国广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对广告活动限制太多则不利于广告业的发展;违法广告大量出现,不仅使广告受众深受其害,同时还关系到商业信誉、经济秩序、法律尊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反映出我国目前在广告立法和执法当中还存在不足之处。解决这些问题,仍有赖于广告立法与执法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二、当前广告立法与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广告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效力不同的层次:一是《广告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广告的内容;二是《广告管理条例》以及《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中有关广告的内容;三是有关广告管理的行政规章。我国目前的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另外,有关行政部门对相应的广告(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广告、农业行政部门对种子广告等)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职责。目前的立法体系和执法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与行政法规的协调问题
制定于1994年的《广告法》和制定于1987年的《广告管理条例》都是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但《广告法》的调整对象仅限于商业广告,《广告管理条例》则调整所有形式的广告,这就有个协调的问题。举例来说,《广告法》对酒类广告仅要求其内容必须符合卫生许可的事项,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与药品混洧的用语。但《广告管理条例》却规定只有获得国家级、部级、省级各类奖的优质名酒,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后才可以做广告。此外,《广告管理条例》中关于标明获奖的商品广告应当在广告中注明颁奖部门的规定,以及标明优质产品称号的商品广告应当在广告中注明授予称号部门的规定等等,同《广告法》中关于广告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名义的规定,都有一个协调的问题。
(二)广告管理行政规章的效力问题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本文仅讨论国务院部门规章的问题。
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主要特点
1.1 投资规模大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多在非经营性领域,属公益类项目,由财政拨款支出,一般工程量大,投资规模大。
1.2 管理程序严格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为保证投资效益和资金使用安全,需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执行严谨的预、决算制度,资金使用支付和招标采购也有一套完备的规范标准,避免滥用浪费,管理程序更为严格。
1.3 建设项目管理周期长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从筹备、建设到运营,都涉及建设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既要办理各级各类主管部门立项报批手续,又要与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众多单位交涉,每一个环节都需逐级审核通过,周期较长。
除涉及大量专业内容外,还要牵扯大量管理责任和民事行为,因此都涉及大量的基础工作,与众多的参建单位打交道,程序复杂,建设周期较长。
1.4 社会关注度高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多关系民生和公益,实质是由全体纳税人出资,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各类媒体舆论和社会关注度高。
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引入法律服务的重要性
近年来,各地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引入法律服务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浙江省司法厅和省发改委《关于充分发挥律师作用,积极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意见》(浙司〔2009〕111号)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若干意见》(沪委办发〔2010〕16号)等文件,均对政府建设项目引入法律服务做出有关规定,但限于经费紧张和观念滞后等原因,并未在各地得到推广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期“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的落实,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全面依法治国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加大了建设项目依法、依规管理力度,以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保障项目建设过程公平、公开、公正,预防腐败风险,完善廉政措施。在此背景下,引入非诉类法律服务而不是出现争议纠纷后再寻找法律援助,已成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方的共识。
目前,非诉类法律服务主要有法律顾问、咨询、见证等形式,如以下几点。
(1)聘请常年专业法律顾问,全程配合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工作,出具律师意见函。
(2)聘请专项法律顾问,参与建设项目重大事项的谈判、文书起草、修订及决策,提出法律咨询意见。
(3)就某一事项和问题,委托专业律师见证和办理相关法律事务。
法律服务对于有针对性提供法律服务,特别是涉及到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时尤为重要。对于发挥律师法律专长,明确各方责任及权利和义务作用明显。有利于提前化解行政复议和法律纠纷,有利于从源头加强廉政管理,防范腐败滋生。
3 非诉类法律服务在政府建设项目管理各阶段中的应用
3.1 筹备期:依法推动项目进程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筹备期间,需要办理项目立项、征地、拆迁安置、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等行政审批手续,需要与当地政府及项目所在地区居民等接洽,涉及面广,问题繁多,法律风险高,社会影响大。这些事项都是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任一环节引起法律纠纷,都会导致下一环节工作难以推进,影响项目进程。严重的还会导致项目搁浅,损害政府公信力,引起社会不稳定。故在此期间,一方面应与专业人士对接,科学高效推动工作。另一方面宜引入非诉类法律服务,聘请专项法律顾问加强审查,严把法律关,依法推动项目进程,合理预测评估项目建设风险点,及时规避项目风险,控制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3.2 建设期: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
建设期内,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制订、修改是法律服务的重点,合同条款是联系各参建方的纽带,是各参建方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四大关键要素控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在此环节,法律服务一是可以就项目内部的各种单项工程进行分析,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采购提出建议和意见;二是可以协助项目的建设单位审核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草拟合同文本,协助参与合同谈判,就招标文件最终文本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书。既避免因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编制失误导致的招投标活动失败,又可以预防和化解项目建设期间可能面临的因合同条款签订不当、责任主体不清、执行不力而带来的工程投诉、诉讼、违规、索赔等法律风险;三是可以协助项目建设单位提高合同执行的管理能力,分析各项合同执行期的风险点和时间节点,提前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项目业主的利益,从而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3 运营期:确保建设单位权益
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项目进入运营期,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项目将由环保、安监、消防、人防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筹备期审批的各项报告书、设计图纸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不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将有权责令限期改正,甚至停止试运营,并处罚款。法律服务在此阶段也应跟踪运行过程,对此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项目设计是否存在缺陷、建设质量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出具法律意见,协助项目建设单位解决争议,做好投诉、工程索赔,甚至参与诉讼或者仲裁,确保维护建设单位权益。
4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引入法律服务的建议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关系民生,利国利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形势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引入非诉类法律服务,应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4.1 增强引入法律服务意识
通常,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的法律意识并不强烈,其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对薄弱,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中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以及违规建设工程,造成政府资源严重浪费,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往往需要国家或地方财政买单。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国家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应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按照行政审批程序和法律、法规开展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鼓励引入法律服务机构或专业人才,立足于风险防范,通过非诉服务将法律风险和隐患事前进行排除,避免因纠纷诉讼,事后补救,造成更大的损失。
4.2 注重引入法律服务机构的专业性
建设工程项目涉及面广,领域复杂,关键环节多,引入的法律服务团队不仅要熟悉各类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避免招投标无效,规避合同风险,还要了解项目建设流程,合理掌控工程各项重要时间节点,懂得工程专业分类和关键技术,甚至还应掌握经济、审计知识,控制工程成本,具备高超的谈判技能。因此,专业水平强、同行评价度高、实战经验丰富的法律服务团队应优先考虑,方可切实减少建设单位法律顾虑,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4.3 落实法律服务经费来源
目前,国家针对建设工程项目法律服务现只有民商诉讼取费指导标准,对于非诉服务并没有指导价格,且国家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审批中尚未纳入项目建设法律服务费用,而建设项目法律服务涉及面广,行业取费普遍偏高。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建设单位有心引入却没有经费来源,或缺少必要的收费标准依据不能擅自引入,影响法律服务质量。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和司法系统就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司法服务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关标准,提出指导意见,创造和谐法律合作空间,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落实到实处。
5 结束语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引入非诉类法律服务,是建设单位主动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充分体现,在项目建设全周期引入非诉类法律服务,对于完善党风廉政措施,弥补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缺陷,优化投资项目管理程序,确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有效避免和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化解项目建设风险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用非诉类法律服务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保驾护航,防患未然,必将为社会各界认知和认同。让我们协起手来,为创造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环境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尹贻林闫孝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2
[2] .中华律师协会.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2007.12
【各类非诉法律文书】推荐阅读:
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合同09-17
外贸各类术语06-10
各类文体简介06-23
医院各类制度09-25
各类班级誓言10-30
医院各类工作落实措施06-06
各类钻孔桩施工方案06-24
各类三方协议书06-28
职称英语各类词汇07-13
各类节日祝福短信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