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英语童话故事(通用10篇)
一只竹鸡被饲养在一群粗鲁而无教养,总爱寻衅闹事的公鸡中间,性别的不同和被收养的地位,使竹鸡对多情的公鸡抱有较大的希望,希望它们温文尔雅,在饲 养场内像绅士般对待它。可这群公鸡常发些无名火,很少尊重这位新来的女士,动不动还用嘴狠狠地啄它。
起初竹鸡为此伤心地落泪,但很快它就看到,这群性情暴 躁的家伙总是相互殴斗,猛啄对方的腰眼,于是它松了口气,说:“这不过是它们的习惯罢了,我完全用不着抱怨,我倒不如可怜一下这些家伙。朱庇特使世上万物 具有不同的秉性,公鸡和竹鸡就是如此。假如我能自作主张的话,我愿意和值得我相处的伙伴一起生活。现如今主人作了这样的安排,用网把我们捉住,剪短了我们 可以飞的翅膀,把我们和公鸡关在一起,要怨的话不能怨公鸡,而要怪那不讲道理的人。”
在西方原始口头叙事文学中, 特别在童话故事中, 镜子出现频繁而且作用神奇, 常被用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因此, 镜子在西方童话中已超出了它的使用功能, 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试图仅以三篇著名的西方童话为例, 运用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来探讨这三篇著名童话中镜子的叙事功能。这三篇著名童话故事是:《冰雪女王》、《白雪公主》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三篇童话虽然来自西方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时代, 但这些故事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它们都是以镜子为媒介来展开叙事的。镜子是这些童话中重要的叙事单元, 具有使故事起源, 展开和结尾的叙事功能。
首先我们先了解西方经典叙事学。西方经典叙事学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但现代叙事学应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叙事学与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俄国形式主义叙事学创始人乌拉德米尔·普洛普以科学严谨态度研究了俄国民间传说叙事结构, 并在其重要论著《民间传说形态论》中提出了叙事功能论。在对俄国民间传说研究中, 他探索了民间传说中人物行为在故事情节中所起的作用, 并提出31种人物的行为功能, 如英雄离家出走, 接受考验, 违反禁令, 顺从禁令等一系列民间传说典型情节中人物行为模式。 (申丹, 35页) 俄国形式主义叙事学另一位创始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其《故事和小说的结构》中论述了叙事文体中的矛盾结构和故事结尾形式, 并指出:“构成一部小说不仅需要作用, 而且需要反作用, 即某种不一致的东西。” (什克洛夫斯基, 13页)
俄国形式主义叙事学理论对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过重大影响。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就是其中一位。在其《叙事诗学》中, 他提出叙事的总体始于一种平衡, 中间经过一个失衡阶段, 走向另一种类似的平衡, 并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将叙事体分解为最小的叙事单元, 然后按其功能以句式进行组合, 并把叙事体文学化分为简单叙事结构和复杂叙事结构, 简单叙事结构可按简单句式进行组合, 复杂叙事结构可按嵌入式的复合句式来组合。在论述原始叙事体文学结构中, 他指出, 原始叙事体结构属简单叙事结构, 基于一系列“挫折积累。” (申丹, 39页-39页)
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的叙事功能论、什克洛夫斯基和托多罗夫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冰雪女王》、《白雪公主》及《哈利波特和魔法石》, 我们不难看出魔镜在这三篇童话中的叙事作用。魔镜在这三篇童话中起到使叙事从失去平衡到回到平衡作用, 而且童话叙事中一系列的挫折积累也是借助镜子这一物体来完成的。镜子是这三篇童话故事中贯穿始终的道具, 是构建这篇童话的重要叙事因素, 故事的起源和展开, 都是源自于一面魔镜。
先以《冰雪女王》为例。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集。故事一开篇就介绍了这面具有神奇力量魔镜的来源。在这篇童话中, 魔鬼制造出一面颠倒黑白的魔镜, 目的是用来与上帝抗衡。根据什克洛夫斯基的理论, “故事的一切堆砌, 通常都是由某种框架式故事造成的。” (什克洛夫斯基, 11页) 什克洛夫斯基所谓的故事框架即带有曲折性的叙事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需要某种不一致的东西。根据什克洛夫斯基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 不难看出《冰雪女王》这部童话中魔鬼制造出来的颠倒黑白的魔镜在叙事中起到的反作用。这面魔镜使这篇童话中的爱情故事增加了曲折性。叙事的曲折性来源于一个接一个挫折。根据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托多罗夫叙事学理论, 故事基于一系列的挫折积累。
在《冰雪女王》这篇童话中, 第一个挫折是, 魔鬼因镜子被打碎而造成与上帝对抗的计划失败, 但镜子又引起故事中另一个挫折, 因为镜子碎片掉进一个名叫加伊男孩的眼睛里, 使热恋的姑娘格尔达在自己的眼睛里变得丑陋无比, 从此顿生罅隙, 对自己的所爱的姑娘不理不睬, 冷眼相对, 而对从前使他恐惧的冰雪女王却献上一颗爱心, 结果男孩离开家乡追随冰雪女王去了北极宫殿。在这篇故事中, 镜子颠倒是非的特点, 使人不明是非, 不明真假, 不明美丑。由于镜子碎片的作用, 男孩加伊不辨真伪, 善恶和美丑, 丧失自己所爱的人。镜子在这篇童话中先造成魔鬼与上帝抗争中的失败, 又造成男孩加伊爱情中的挫折。这篇童话故事中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均由镜子引起, 也借助镜子这一媒介展开了故事的叙述。冰雪女王植入男孩心中的冰可看做镜子的替代物, 因为它的作用是使男孩进一步陷入自己的错误之中。根据托多罗夫在其《叙述诗学》中对原始叙事文学结构的分析, 《冰雪女王》这篇童话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由一连串挫折组成的, 而这些挫折由一面魔镜把它们连接起来。显而易见, 作者在《冰雪女王》中借助魔镜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
托多罗夫认为, 叙事结构的发展倾向于从平衡, 经过不平衡, 再达到类似的平衡。《冰雪女王》这篇童话中的镜子打破了以往的平衡, 所以只有镜子的退出才能使故事里的世界恢复平衡, 即把黑白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在这篇童话中, 女主人公格尔达, 即男孩以前热恋的姑娘, 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是为了消除魔镜碎片的魔力, 从而恢复她在男孩眼里以往的面貌。她试图用爱的力量抗衡魔镜的力量。这篇童话里, 格尔达经历种种磨难, 最终来到加伊身边, 看到几乎变成冰块毫无感情的加伊后伤心大哭, 这饱含感情的热泪, 先融化了加伊心中的冰片, 又融出他眼中魔镜的碎片。只有当魔镜被清除了的时候, 故事中的世界才再次恢复以往状态。
下面再以童话《白雪公主》为例来看镜子在这篇童话中的叙事功能。白雪公主的后妈所拥有的魔镜同样具有推动童话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这篇童话中, 魔镜的作用不是颠倒黑白, 而是说出真相, 与新王后期待的正相反, 从而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根据什克洛夫斯基的叙事学理论, 魔镜在这篇童话中的作用就是反作用。以白雪公主后母的失败来引发后母的一连串迫害白雪公主的阴谋诡计。镜子在这篇童话中由于只讲真话, 所以使嫉妒成性的新女王, 即白雪公主的后母的嫉妒日益加剧而产生害人之心, 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与《冰雪女王》相比, 《白雪公主》的叙事结构更加简单, 情节带有重复性。整篇故事的发展基于嫉妒的新女王与镜子的对话, 而且对话的内容不变。每当王后实施毒害白雪公主阴谋之后, 便问镜子谁最美丽, 每次镜子的回答都使她妒火上升, 然后
>> (上接第100页)
参考文献
[1]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 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3]雅科布·格林, 威廉·格林.格林童话[M].石琴娥, 译.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9.
[4]汉斯·里斯蒂安·安徒生.安徒生童话[M].桑甜, 译.武汉:武汉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植物学家的女儿》戴思杰暗喻失真
影片《植物学家的女儿》是旅法导演戴思杰的作品,讲述了一对女同性恋者李明和陈安安的爱情悲剧。正如影片开头那幅缓缓打开的美丽卷轴一般,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的、东方的、甚至神秘的爱情故事。影片风格细腻唯美,充满了氤氲神秘的氛围。浓密欲滴的绿、古旧昏黄的色调,东方女性的身体及无处不在的湿润水气,构筑了影片画面的唯美风格。但拂去这层美丽的薄纱后便会发现,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失真”,在“失真”的背后,是作者自身对故国的记忆发生了偏差,还是其站在了另一种立场上以一种别样的视角来看待东方。通过对影片环境造型以及人物的分析,我们将得出结论。
一、关于影片的环境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中国南方一个虚构的城市——昆林。在昆林的这个植物园,永远都是水气氤氲、昏暗幽静,湿润与古旧的气息蕴荡其问,仿佛世外桃源同时又像孤岛一般,充满了幽闭与隔绝。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空间。如植物园中的暖房、安安离家后躲避的寺庙、二人去采药的山上等,无一不是古旧或充满东方情调的。衬托环境的音乐也选用中国传统乐器,幽静平缓。充满古典气息。此外,影片中的道具则具有更深的东方意味,如茶叶与雨水、人参与红绳、和尚与庙宇、墙壁上跃然而出的锦鲤、绿芭蕉与红灯笼、暖房内的卧榻与药浴等等。如果说这是在刻意表现古老东方的话,那么反复出现的红色收音机、黄色军挎包、会说“毛主席万岁”的鹦鹉和旦旦出场时作为背景的革命音乐,仿佛又在提示我们回到了文革时期。事实上,我们从李明的旁白中推测,故事发生的时间应是90年代中期。很难想象90年代中期在中国某城市中,公共汽车像是70、8D年代的、推着自行车的行人身穿灰白两色。
影片的色彩除大篇幅的浓密绿色之外。很多地方用了红色。如四人划船游玩时,岸边挂着的红灯笼和水面上的爆竹纸屑。还有李明与旦旦婚礼上所用的红米、红糕、红灯笼、红对联、红床铺,甚至是红色的墙壁。在影片的色彩方面,导演大胆充沛选用了中国红,描画出~幅色彩艳丽的中国画。同时,造型元素与民俗也加入到叙事当中,不同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意味深长的捶脚动作,这里是用少女的双脚来反复踩踏松香,制作药材。以及到寺庙放飞鸽子许愿,叫多子妇人到婚床上又唱又跳,挖到人参要用红线拴住等等,这些民俗叠加在一起。便呈现出一个梦幻的、想象中的中国形象,一如西方冒险日志、传记中所记载的那样,是遥远的、神秘的、蛮荒的“他者”国度。
影片中关于现代中国的表述仅限于报刊亭、结尾时出现的法官与法庭。在整部影片中,作者的目光似乎有选择性地停留在了特定的时段和表现对象,以致故事的环境与实际时间发生了明显的错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中国,无一丝现代元素。只有古旧与文革的气息。影片的“前工业”色彩,无疑是一种强烈的选择性表现。
二、关于影片中的人物
男性与男权:影片中的两个男性人物,父亲和哥哥。父亲是植物学教授。却更像个刻板的老中医,他嗜好“鸭掌”和“雨水泡的茶”,专断不近情理,因为李明拿错草药而暴怒不已、歇斯底里:哥哥是驻守西藏的解放军,一出场即展示了其强健的的二头肌,他孔武蛮横。发现新婚妻子不是处女竞吊起来毒打。这对父子,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与成疆军人,便以此形象出现在影片当中,加之影片中幽闭隔绝的空间环境,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将要使人窒息的“铁屋子”、大宅院、大宅院中的男权与父权,以及那些被压制践踏的女性。通过对人物身份加以符号化的处理,影片进一步对整个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加以意味深长的暗喻。
女性与性的意味:比之两个男性的冷酷与无情,片中女性则美丽柔弱,情感细腻。一个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另一个虽然有哥哥和父亲,却不掩孤独地说自己也是半个孤儿院的,她默默无言地为专制的父亲“修脚”、“泡茶”、“采人参”。而影片中对于二人性格与感情的描述,多停留在身体之上,女性的身体展现成为造型元素之一。如安安双脚踩踏松香,暖房内裸身蒸药浴、二人在山上流水洗浴、以及暖房内多次身体纠缠。这里,女性的身体一再地成为被“窥视”、“凝视”的对象,甚至是“欲望”的对象。另外,对女性裸露双脚的特写成为一种符号,它既指向古老的东方。也指向性的意味。二人在暖房内的场景仿佛两个古代女子躺在卧榻上吸食鸦片一般,烟雾缭绕、神秘至幻。东方女性的性感与神秘被一再展示,对于女性的“凝视”与“物化”使得两个女性缺乏真正的主体精神和情感特征,也使得爱情故事多少显得牵强与平淡。
三、关于“东方主义”和作者视角
在赛义德的《东方学》中,曾这样描述,“从18世纪晚期开始一个想象的东方被建立起来了,它在学院中被研究,在博物馆中被展览,被殖民当局重建,在有关人类和宇宙的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种族、历史的命题中得到理论表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方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纯粹的东方,它是被西方“东方化的东方”。也是“妖魔化的东方”,它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他者。在本片中,现代的中国被描述为孤岛秘境一般的地方,幽静遥远,充满神秘的气息。成为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国度。幽深的植物园、古旧的寺庙、强权病态的父亲、香气缭绕的暖房,无不将中国图式化为一个封闭压抑的封建社会。文革幻影的处理又使得中国仿佛还处在那个疯狂混乱的年代。而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更是采取将男性“妖魔化”,对女性“凝视”的态度。导演戴思杰曾说他是站在女性立场上所拍摄,但从镜头语言上我们不难发现,镜头对于女性身体的“凝视”无处不在。女性毫无主动权与个性特征,只是沉默无言的被言说者、被偷窥者。为了展示这一切东方奇观,影片在情节上表现为造型元素的杂糅拼贴、人物爱恨情仇的莫名其妙、结局令人难以接受等特征。影片的结尾是法院因为同性恋而判处二人死刑,继父权与男权之后,作者又对社会体制与司法制度作出了评判。通过将爱情悲剧指向社会悲剧,压抑专制的中国/东方形象便由此建立起来。
一个侍臣对骗子说,10年后他一定要让这个雄辩家上绞刑架,并嘲讽地说,一个被吊死的人临刑前一定是堂堂仪表,风度翩翩,希望到时候能向在场观刑的观众发表一篇技艺完美的演说辞,而且应当悲壮感人,其风格应当像一些通常被称为“小偷”的演说家的风格。
骗子接过话茬,狡狯地说:“在这一学习期满前,君主、我或者驴子这三者之一都有可能死去。”
带着休弥尔拥有的巨锅
从此,每个冬天的安吉尔之宴
众神都能够把美酒畅饮
----《休弥尔之歌》
巨人安吉尔是大海的主人,以有九个美丽的女儿而著称。安吉尔曾经访问过亚萨园,并且受到了众神的热情招待,因此他就和亚萨神们成了交好的朋友。每年冬天,安吉尔都要请所有的亚萨神到他家中参加盛大的宴会。
通常,众神在宴会中一边享用着丰盛的食物,一边高谈阔论,感到非常的自在。在一次宴会上,亚萨神中最有力量的托尔却无故对主人恶语相向,把他当成了只配给亚萨神们端酒送水的渺小人物。安吉尔在极度不快之余,想出了一个为难托尔的办法。他对众神宣称,由于找不到一个足够大的巨锅,他已无法给众神酿造啤酒了。而他建议托尔既然是力量之神,应该为他去找一个这样的巨锅来。
由于好饮的众神一致附议安吉尔的主意,托尔只能坐着他的山羊车出发找锅去了。被芬里斯狼咬掉了右手的战神泰尔告诉托尔说,象这样巨大的酿造锅,九个世界中只有巨人休弥尔才有。但是,住在人间中间园以东的休弥尔是个性格暴烈、蛮横有力的恶魔,要从他手中夺来巨锅,恐怕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托尔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了人类中间园的东边尽头。他把山羊车藏了起来,自己装扮成一个年轻人的样子,来到了巨人休弥尔居住的地方。休弥尔的母亲是一个有九百个头的女巨人,样子非常可怕,对登门造访的年轻人也是恶声恶气的。但休弥尔的妻子却是一位贤惠而热情的妇人,她客气地端来了啤酒招待托尔。就在托尔喝啤酒的时候,房子外面传来了雷鸣般的巨大脚步声。休弥尔的妻子对托尔说,因为她的丈夫是个脾气暴烈也非常不好客的人,所以托尔最好能躲起来。于是托尔就躲到了房梁上挂着的巨锅里面。
但是,休弥尔走进家中后却马上发现了异样,当他用锐利的目光向房梁扫射时,房梁上的木头竟纷纷断裂,巨锅也摇摇欲坠。躲在巨锅中的托尔因此只能硬着头皮走了出来,和休弥尔寒喧一回。休弥尔对这个来访的年轻人很不耐烦,根本也没把托尔放在眼里。巨人只是忙忙碌碌地从牛群中拖来了三头母牛,宰杀后让其妻子做成晚餐。等到吃饭的时候,托尔却未等休弥尔自己大吃,抢先一个人吃掉了其中的两头牛肉。巨人休弥尔为此感到十分恼火,但也察觉到这个年轻人似乎是大有来头。
第二天早上,托尔要求同休弥尔一起到大海钓鱼。巨人在嘲讽了一番托尔年轻无力,帮不上他的忙等等以后,勉强同意了。临行之前,托尔问巨人应该用什么做鱼饵,巨人粗暴地告诉托尔,象这样愚蠢的问题他问都不该问,托尔应该自己去找鱼饵。巨人的恶劣态度不断地勾起托尔的怒火,数次欲拿出神锤结果休弥尔的性命。但最后托尔因另有大略,还是暂时忍住了怒火。
为了找到鱼饵,托尔在休弥尔的家中前后搜寻。当他看到屋后休弥尔的牛群时,便走上前去,把其中最大的一头牯牛的牛头拧了下来,作为他的鱼饵。回到海滩,托尔上船和巨人一起划桨出发了。巨人因为托尔把他的健牛之头拧了下来,又对托尔大发脾气。托尔也不与他争一时之短长,心里盘算着一个巨大的计划。小船行驶了很远以后,休弥尔停下了桨,说是该钓鱼的地方到了。托尔却坚持还要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巨人不甘在托尔面前示弱,只能随托尔之意继续打桨前进。但休弥尔又同时警告托尔说,前面的水域极为危险,从来也不曾有人前去钓鱼,因为那条围绕大地的中间园魔蛇就在下面。
看着无动于衷的托尔,休弥尔仍然想象不到,托尔此行钓鱼的目的,正是要去趁机消灭这条恶魔一般的巨蛇。到了海水最深的地方,托尔停下船,用最锋利的鱼钩和最牢固的钓线,把拧下来的牛头垂放到了水中。洛奇和女巨人所生的怪物,围绕着大地的魔蛇在海洋深处看到一个庞大的牛头缓缓落入水中,立即把它吞吃了。上了钩的魔蛇被牛头上的鱼钩牢牢地扎住了下腭,疼痛难忍,马上拚命挣扎。当托尔看到魔蛇已经上钩,立即现出了力量之神的本色。他全身充满了亚萨神的千钧神力,双手紧紧抓住钓线,把巨大的魔蛇从海底拉了起来。在托尔把魔蛇拉出海面的时候,他的双足也踏破了船底。在船上的巨人休弥尔看到和他同来钓鱼的文弱年轻人竟然钓起了中间园魔蛇,而且转眼变成了亚萨园的力量之神托尔,吃惊已极。而当他看到托尔把巨蛇拉出海面,雷光闪烁的眼睛和魔蛇凶狠的绿色巨目对峙的时候,他感到恐惧极了。
就在托尔取出神锤密尔纳,击向魔蛇的天灵盖的时候,休弥尔因为极度恐惧而抽出渔刀割断了托尔的钓线。魔蛇立刻潜入了海底,任凭托尔在船上愤怒地咆哮。回家的时候,托尔因为没有能够成功地击杀魔蛇而闷闷不乐,十分沉默。休弥尔则因为自己临阵表现胆小恐惧,以致于使托尔击杀魔蛇的行动功亏一篑而感到尴尬,但又不愿从此臣服于托尔,也十分恼火。到家以后,休弥尔终于想出了一个考较托尔的主意,意欲让托尔为难而捞回一点面子。他拿起自己的宝物,一个小而精致的酒杯对托尔说:“你在钓鱼的时候堪称勇敢,但也未必见得是真正的强壮有力。若要我休弥尔承认你是真正的英雄豪杰,除非你能把这个酒杯打碎。”托尔自然不把区区的一个小酒杯放在眼里,接过来就往一根石柱上摔去。但奇怪的是在托尔的神力下石柱被击得粉碎,而这只看似寻常的酒杯却安然无恙。
这时候,巨人的妻子偷偷地告诉托尔说,这只酒杯乃是用天下最硬的物质所制成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击碎。但是,巨人休弥尔的天灵盖比这只酒杯还要硬,是唯一能击碎它的东西。托尔听了女巨人的话后大喜,再次拿起酒杯,出其不意地向休弥尔的天灵盖上砸去。果然,酒杯在同巨人坚硬无比的头骨猛烈碰撞后应声而碎。休弥尔这下再也无话可说了,只能对托尔唯唯诺诺。当托尔提出要拿走他的酿啤酒的巨锅让亚萨神去享用时,他也不敢说个不字,自我解嘲地和巨锅挥手告别了。然而,异常庞大的巨锅使托尔在搬动它的时候也产生了麻烦,当托尔试图扛起它的时候竟纹丝不动。最后,托尔抓住巨锅的锅沿,大喝一声,用神力把它举过了头顶,大步走出了休弥尔的家。
五百年前,狮身人面像曾经被埃及国王的马木留克兵(埃及中世纪的近卫兵),当作大炮轰射的“靶子”,也许那时已经负了“伤”,鼻子挂了“彩”。但是,又据某些记载,埃及的历代法老和臣民,视这尊石像为“太阳神”,朝拜的人往来不绝。后来,风沙把它慢慢地掩了一大半,这时,一名反对崇拜偶像的人,拿着镐头,爬上沙丘,狠狠地猛凿露出沙面的鼻子,毁坏了它的容貌。奇怪的梦前来“拜访”狮身人面像的游客,都可以看到它胸前两爪之间的一块残存的记梦碑。碑上记载着一段有趣的故事。34前,年轻的托莫王子,来这里狩猎。大概是奔跑得精疲力尽了,便坐在沙地上歇息。不知不觉竟然睡去,并在朦胧中梦见石像对他说:“我是伟大的胡尔·乌姆·乌赫特(古埃及人崇拜的神,意为神鹰),沙土憋得我透不过半点气来,假如能去掉我身上的沙。那么,我将封你为埃及的王。”王子苏醒过来后,便动员大批人力物力,把狮身人面像从沙土中刨了出来,并且在它的身旁筑起了防沙墙。在漫长的岁月中,石像曾多次尝过埋入沙土中的“痛苦”。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访问埃及时,对金字塔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而只字未提近在咫尺的狮身人面像。很可能,这时它已完全被沙丘盖住了。人们把它从沙土中最后一次刨出来重见天日,是几十年前的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既密切相关又互有区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界面, 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文化”一词的含义很广泛, “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 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狭义地指社会意识形态外, 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 (邓炎昌、刘润清, 1999:147) 。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要体现在其语言的各个层面之上, 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上。以词汇为例, 不同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用以表达事物的词汇的多少大不一样。例如, 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具有“雪”的含义的词汇有50来个, 而在斐济的语言中就几乎没有“雪”的概念的词。因为“雪”是爱斯基摩人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需要识别不同类型的雪, 而斐济终年无雪。在阿拉伯语中仅表示“骆驼”的单词就有1000多个 (王海银, 2004:79) 。无怪乎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 (H Goodenough) 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引自《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 ) 。李润新教授在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上也曾说:“语言学习, 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 同样, 文化学习, 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 人为地先语后文, 或先文后语, 厚语薄文, 或厚文薄语, 都是违背语言和文化之间内在关系的。”既然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包含着文化的融入, 外语教学也应该同时包括语言教学和西方文化的导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一) 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听力是分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它是最基本的语言技巧之一”。对于听力的重要性, Wilgla曾指出:“在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 即使对于母语, 有许多人的听力也仍然很差。”外语教学要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听力被列为四项技能之首。然而,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制约,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听力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句话:“The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这里“November”指的是即将在十一月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背景, 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下面是美国人常讲的两个笑话:
1.A:Where are you from?B:I’ll ask her. (Alaska) A:Why do you ask her?B:Why do you ask her?
2:A:Where are you from?B:How are you. (Hawaii)
这两个笑话中, 在A看来B是答非所问, 但如果A了解美国的地理概况, 知道美国有两个远离大陆的州:阿拉斯加 (Alaska) 和夏威夷 (Hawaii) , 那么就不会闹出把Alaska听成“I’ll ask her.”, 把Hawaii听成“How are you.”的笑话了。因此, 在英语听力课的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使用英语与native speakers进行交流时, 常会产生语用错误 (pragmatic failure) 。语用错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不符合语言使用国的文化而产生的错误。Thomas (1983) 说过, 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 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 (Speaking badly) ;但如果没有按照语言的使用原则来处理话语, 他就会被人认为是表现不好 (behaving badly) , 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者居心不良的人 (何自然, 1996:176, 206, 215) 。
(二) 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英语文章首先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阅读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 对所读材料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十分重要。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共鸣的过程。而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相距甚远, 从而增加了他们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的困难。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讲解, 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这里以讲述The Woman Taxi Driver in Cario (《埃及的女出租车司机》) 一文为例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 Unit 6) 。课文主要讲述了Nagat, 一位独立坚强的女出租车司机, 充当司机和向导带作者游览埃及的经历。在阅读本文前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埃及是一个封建的伊斯兰国家, 男性占有统治地位, 不允许女性在社会上抛头露面, 妇女外出必须披裹着黑袍、蒙黑色面纱, 妇女外出工作更是鲜见。了解了这一文化特点, 学生就更能理解Nagat作为一个勇敢的女性, 为了生存成为街头一名出租车司机, 这要承受多大的社会压力, 从而对本文的主题———歌颂女主人公独立、坚强、乐观、不畏世俗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 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翻译和写作
翻译不单单是语言能力问题, 同样也离不开文化。在翻译中即使一些很简单的词语, 如果脱离了语言的文化背景, 也会让学生产生理解错误。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词, 多数学生都会把他们译作“政治家”, 很难看到其中的区别。但在英美国家, 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前者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指以党利、私利为目的的政客或专搞党派政治的人, 相当于汉语中的“政客”。而后者指那些有才干、对国家利益有献身精神、受人尊重的国务活动家或政府高级官员, 即“政治家”。Robert G.Bander提出西方人是直线式的思维方式, 东方人则是曲线思维形式。在写文章时, 即使是同一内容, 他们也会以不同方式去组织。在写地址时中国人习惯于从大到小, 而美国人则恰好相反 (R.G.Bander, 1978) 。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 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所涉及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活动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教学, 如讲故事、小组讨论、小型戏剧、几分钟演讲、小组竞赛等。这些活动既能达到教授文化的目的, 又能丰富课堂气氛, 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在讲授Jobs and Careers (《工作与职业》) 一文时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 Unit 2) , 就组织了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面试活动。通过亲身参与, 他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及国外的面试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然而大学的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 多听英文的故事、戏剧, 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 主动地与外籍留学生、教师交谈, 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资源, 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三) 开设专门选修课程
除了大学英语的必修课以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如北京理工大学大学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就为本科生开设了“电影欣赏———美国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技能”、“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概况”等课程。相信通过这些跨文化课程的学习,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会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四) 外籍专家讲座
为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文化资源, 我们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籍专家定期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通过讲母语的本族人 (native speakers) 来向学生传递最准确的异域文化和地道的表达方式。
除了上述种种方法外, 束定芳、庄智象两位老师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中也提出了有关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如:融合法、实践法和比较法。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 (束定芳、庄智象, 1996:130) 。总而言之, 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 并通过文化学习语言, 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 又是学习者。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 平时又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 注意积累, 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 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西方文化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并提出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西方文化,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Bander, R.G.American English Retor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1978.
[2]邓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 (23) .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147.
[4]王海银.试论语言、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176, 206, 215.
关键词:英语交际;失误;西方人
【分类号】G633.41
一、引言
Thomas说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操用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一般场合人们会认为只是“说得不好”,但在许多较正式的交际场所交际失误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在与西方人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交际失误。要想避免失误的出现,就必须先要找出造成失误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消灭英语交际失误。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造成失误的原因。
二、中西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1.文化习俗交际模式的套用
在中国,一般人们在一天中初次见面就会热情的打招呼道“你吃了饭没?” 但是,如果你问一位西方人“Have you eaten?”那他一定会误以为你要邀请他吃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套用中国的交际模式就会使交际陷入尴尬或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在与西方人进行英语交际时,见面打招呼用“Hi!”;“Hello!”;“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就可以了。
2.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问这样的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这些问题在中国都是很友好的句子,但对西方人来说,这些是隐私问题。西方人很重视隐私权,一般不过问别人此类问题,不然就是交际失误。
3.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
与人进行交际就总免不了要与人一起吃饭,俗话说吃顿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所以餐饮习俗对交际是很重要的。在与西方人进餐时,如果不停地劝客人享用,谦虚道:“没什么菜,就是吃顿便饭。”“水酒一杯,不成敬意。”对此,西方人就会大惑不解,觉得中国人虚伪,明明有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不诚恳不实事求是。其实,在请西方人吃饭时,在席间只需要对客人说“Help yourself ,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就可以了。
三、中国式英语的使用
“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说出或写出的不合格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1.误会重重的中国式英语
英语中,许多词是有性别差异的,一些女性的赞美词用于男性会使他们以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如“compliments”;“have great legs”用在男性时是指有强健的体魄,但是指女性时就是有轻浮和别有用心之意。不懂的英语词汇的性别差异就会产生误解,使得英语交际失败。
2.爆笑的中国式英语
在与西方人进行交际时将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话翻译成英语,会使得对方啼笑皆非。
例如:彼此彼此——you me you me.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go pass no mistake pass.
这些话,会让西方人匪夷所思,使得交际失败。
四、汉语的模糊性
1.语音、语调的模糊性
语音、语调的模糊性一般出现在口语中。它利用谐音(同音或近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汉语里语调与重音的不同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所以在讲汉语时,只要将重音落在不同的词语上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强调不同的地方,但在用英语交际时就不可以。比如,你要表达“约翰打了玛丽。”用英语你可以说:“John beat Marry.”但是当你的汉语强调“打了”时,用英语时你就应该说:“John has beaten Marry.”又如果强调“约翰”时,用英语你就该说:“It is John who beat Marry.”所以,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不能照搬汉语的语音、语调,而要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定来表达,否则就会表达错误,导致交际失误。
2.汉语时间观念的模糊性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西方人要拜访别人时都会预先通知或约定,经过双方协商后依约定进行。但中国人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双方在进行英语交际时就会出现失误。比如,中国人说:“你过两天来找我。”在中国人在思想里,这个“两天”是个模糊的概念是几天的意思,并不是具体的两天,但是在西方人的思想里就是精确的“two days”他们就会在两天后来找你的,到时就会出现误会,导致交际失误。
五、培养英语的跨文化交际,避免英语交际失误
1.转变学习观念
语言学家Douglass Bromn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能只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上,这样不容易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学习者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实际运用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英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2.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交际中有时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比如,西方人在与别人交谈时,一般习惯注视说话人的眼睛,以表示听者对说话人的尊重和听的态度认真。但中国人不习惯这样长时间的注视,但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应去适应。另外中国人的“沉默是金”会让西方人感觉不舒服,所以与西方人进行交际时要尽量避免沉默。
3.广泛接触了解西方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所以,为了避免交际失误的出现,要利用时间多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宽西方文化的视野。
六、结语
在与西方人的英语交际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英语交际失误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导致这些交际失误出现的原因也有很多,在上文中也进行了分析,所以在以后的英语交际中要注意避免类似的英语交际失误的出现,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促进跨文化英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黃田, 郭建红.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J].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9(1):28-30.
据说他用粘土造出了第一个女人。
宙斯禁止人类用火,他偷火种给人类,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悬崖上,派鹰每天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
后来被赫拉克勒斯救出,但他必须永远戴一只铁环,环上镶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
1.西方神话传说故事:普罗米修斯
2.西方神话传说故事:潘多拉魔盒
3.西方神话传说故事:皮尔修斯
4.西方神话传说故事:天神宙斯
5.西方神话传说故事:天后赫拉
6.西方神话故事
7.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8.背水一战典故
9.芭比公主故事大全
而另外一种说法更具有传奇色彩,相传桑特-瓦伦丁曾留下一本日记给了狱卒的女儿,署名为“你的情人”,据说这名狱卒的女儿就是桑特-瓦伦丁的情人。
还有其它的说法也颇为有趣。比如说有人认为在克劳迪亚斯君王统治时期,桑特-瓦仑丁曾经是一名神父,因为公然挑战克劳迪亚斯君王的权威身陷囹圄。所以公元前4罗马教皇格莱西亚斯特意将2月14日作为一个特别的日子以纪念桑特-瓦伦丁。
此后2月14日就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这天人们向自己心仪的人传递信息以示爱意。而理所当然的桑特 瓦仑丁也就成为了为恋爱中的男女们牵线搭桥的人。在2月14日这天人们会特意做诗或者用一些小礼物送给自己心爱的人。而且人们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聚会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艾瑟-霍兰德小姐是美国第一位因为发送情人节卡片而受到荣誉奖励的人。早在19世纪初情人节就已处露商业化的端倪。而如今情人节已经完全被商业化了。 比如每当每年2月14日来临的时候,一些城镇如罗夫兰、克罗拉多等,这里的人们都要派送大量的为情人节特备的卡片。
而在这天人们往往吟歌做诗并且把这些写入卡片中送个自己喜欢的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在学校里孩子门也喜欢互增贺卡来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俗并且延续至今天。
There are varying opinions as to the origin of Valentines Day. Some experts state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St. Valentine, a Roman who was martyred for refusing to give up Christianity. He died on February 14, 269 A.D., the same day that had been devoted to love lotteries.
Legend also says that St. Valentine left a farewell note for the jailers daughter, who had become his friend, and signed it “From Your Valentine”.
Other aspects of the story say that Saint Valentine served as a priest at the templ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Claudius. Claudius then had Valentine jailed for defying him. In 496 A.D. Pope Gelasius set aside February 14 to honour St. Valentine.
Gradually, February 14 became the date for exchanging love messages and St. Valentine became the patron saint of lovers. The date was marked by sending poems and simple gifts such as flowers. There was often a social gathering or a b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Miss Esther Howland is given credit for sending the first valentine cards. Commercial valentine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1800s and now the date is very commercialised.
The town of Loveland, Colorado, does a large post office business around February 14. The spirit of good continues as valentines are sent out with sentimental verses and children exchange valentine cards at school.
情人节应该送什么花
1.百合
百合代表爱情、友情。百合的花语纯洁、百年好合、心心相印。
2.玫瑰
玫瑰代表着热情、爱恋说明我爱你。红玫瑰代表热情、热爱着您、我爱你、热恋,希望与你泛起激情的爱。蓝玫瑰代表奇迹与不可能实现的事。粉红玫瑰代表感动、爱的宣言、铭记于心、初恋,喜欢你那灿烂的笑容。白玫瑰代表天真、纯洁、尊敬、谦卑。黄玫瑰代表不贞、嫉妒、愉快、歉意。对于友情,黄玫瑰代表纯洁的友谊和美好的祝福,对于爱情,黄玫瑰是不祥之物,因它代表嫉妒失恋和消逝的爱。紫玫瑰代表忧郁、梦幻、爱做梦。捧花玫瑰代表幸福之爱。橙玫瑰代表羞怯,献给你一份神秘的爱。玫瑰花苞代表美丽和青春。橘玫瑰代表欲望。红白玫瑰代表共有。红黄玫瑰代表快乐。黑玫瑰代表你是恶魔,且为我所有;高贵,神秘你是我的女神,无可替代的优雅。粉玫瑰代表初恋、求爱、爱心与特别的关怀。绿玫瑰代表纯真简朴、青春长驻,我只钟情你一个。香槟玫瑰代表梦幻,香槟玫瑰的花语是你是我一生中唯一的挚爱。
3.蝴蝶兰
蝴蝶兰也是象征着爱情的花朵,蝴蝶兰花语是我爱你、幸福向你飞来,水瓶座和射手座最适宜送蝴蝶兰,代表忠诚、智慧、理性、美德。白蝴蝶兰代表爱情纯洁、友谊珍贵红心蝴蝶兰代表鸿运当头、永结同心。红色蝴蝶兰代表仕途顺畅、幸福美满。条点蝴蝶兰代表事事顺心、心想事成。黄蝴蝶兰代表事业发达、生意兴隆。迷你蝴蝶兰代表快乐天使、风化正茂。
4.薰衣草
薰衣草的花语是等待爱情、浪漫、心心相印。“薰衣草代表真爱”是伊莉莎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因此,当时的情人流行着将薰衣草赠送给对方,以表达爱意。在民间有个习俗是用薰衣草来薰香新娘礼服。
5.紫罗兰
紫罗兰的花语是永恒的爱,非常适合私定终身。是相亲认识以及准备结婚的人士的最佳选择。蓝色紫罗兰代表警戒,忠诚,我将永远忠诚。白色紫罗兰让我们抓住幸福的机会吧。紫色紫罗兰是在梦境中爱上你,对我而言你永远那么美。紫罗兰的花语是永恒的美丽,最适合送给天秤。
6.郁金香
郁金香的花语是表白,适合单身人士表白使用。记住郁金香要红色和紫色的,红色代表爱的告白,紫色代表永不磨灭的爱情。白色郁金香代表失恋,黄色郁金香代表没有希望的恋情。
7.矢车菊
矢车菊的花语是:遇见和幸福。矢车菊以清丽的色彩、美丽的花,芬芳的气息、顽强的生命力博得了的赞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