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案例解答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险学案例解答(精选7篇)

保险学案例解答 篇1

[案情]王某于2007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某企业聘任为技术工艺(科)员,按要求每月缴纳失业保险费。前不久该企业以其工艺设计严重缺陷给企业造成近5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通知解除与其的劳动关系,导致王某失业。王某失业后到有关部门领取失业保险金,可工作人员要其把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原单位用工登记及合同等资料和托管在人才中心的个人档案一并交来才为其办理失业登记,让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可王某担心解除证明上载有“工艺设计严重缺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之故,今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信息会影响其今后求职与发展,故不愿意把该材料提交给失业登记机构。

请问:不办理失业登记能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案例分析]

本案例涉及享受失业保险金的具体条件的问题,特别是未办理失业登记的失业职工能否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问题。

首先,为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就业,各国对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规定了具体资格和条件,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失业人员必须符合劳动年龄标准;第二,失业人员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第三,失业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就业年限,或一定缴费条件;第四,失业人员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在我国,申领失业保险金的具体条件是:第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以单位及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第二,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第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保险学案例解答 篇2

一、案例的选择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

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 选择的案例内容必须要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有相关性, 易于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 有的放矢地进行保险教学。

具体来说, 在基础理论部分, 选择的案例应强调基本的知识点, 应选择具有单一性特点、包含一个直接简单的问题、只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 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涉及知识面太多的案例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淆而不容易讲清楚。在这一部分中,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

例如, 在保险利益教学中, 我们选择了这样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某人到丹东旅游, 出于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欲以著名的鸭绿江大桥为保险标的到保险公司投保。请同学们思考:保险公司能否接受他的投保申请?

在这个案例中, 涉及到保险的投保前提, 即什么是保险利益。所谓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这是投保的前提。本案中, 作为投保人的游客对保险标的即鸭绿江大桥并不具有保险利益, 所以保险公司不能接受他的投保。这个案例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保险利益的含义及其在投保中的重要性。

第二个案例:张某和王某是一对夫妻, 张某以投保人的身份为王某 (被保险人) 购买了一份人身保险, 一年后二人因感情不和而离婚。在保险有效期内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 请同学们思考:王某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吗?

在这个案例中, 涉及到保险利益的时效问题, 这是保险人赔偿的前提。保险利益的时效规定因保险险种的不同而不同:在财产保险中 (除海洋运输货物保险外) 一般要求投保人在投保之时以及在发生保险事故之时都要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否则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在人身保险中, 投保人投保之时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不要求在发生保险事故时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一定要具有保险利益。本案中, 投保时张某对王某具有保险利益, 发生保险事故时张某已对王某不具有保险利益 (双方已离婚) 。但根据人身保险保险利益时效的规定,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王某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在财产保险中和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时效规定是不同的, 要充分认识到保险利益的时效在保险理赔中的重要性。

在保险实务部分, 选择的案例要具有综合性特点, 即内容要复杂, 涉及的知识点要多, 目的是使学生加强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一部分中, 案例教学采用讨论法。

例如, 在人身保险的教学中, 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案例:张某和其父带着女儿乘车外出旅游, 不幸遭遇车祸, 三人全部罹难。张某的妻子闻讯后悲伤过度不久也撒手人寰。张某生前为父亲、女儿和自己各投保了一份人身保险, 保险金额各为6万、4万和6万元。除张女的保单写明受益人是其父其母外, 其余两份保单上均未指定受益人, 但张女保单上没有注明保险金的分配方式。张某的母亲和岳父在料理完丧事后, 为争夺保额16万元的保险金发生了争执。

请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是:第一, 张某和其父的保险金应归谁所有?第二, 张女的保险金归谁所有?她的保单未注明保险金分配方式, 受益人如何享有受益权?

在这个案例中, 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四个:首先是在保险合同中未指定受益人, 被保险人死亡后保险金如何分配问题;其次是《继承法》规定的继承范围和继承顺序问题;再次是《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死亡顺序问题;最后是在保险合同中载明了受益人, 但未注明受益份额问题。

根据我国《保险法》、《继承法》等有关规定, 案例分析如下。

第一, 张某和其父的保单上未指定受益人,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 没有指定受益人的, 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 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所以, 张某和其父的保险金应作为他们各自的遗产, 由各自的受益人分别继承。按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继承范围和继承顺序, 本案中张父的继承人是张的母亲和张某, 而张某的继承人是张的母亲、妻子和张的女儿。

第二, 张女的保单上载明受益人是其父、其母, 但未注明保险金的分配方式。根据《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之规定: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指定一人或者数人为受益人。受益人为数人的, 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确定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未确定受益份额的, 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额享有受益权。本案中, 张女的保单没有填写保险金的分配方式, 未指明以何种方式进行分配, 所以张女的保险金应由其受益人即其父和其母二人均分。按最高人民法院《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之规定, 推定张父先于张女死亡, 张妻作为唯一受益人应获得这4万元的保险金。

通过以上案例, 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明确载明受益人及受益金分配方式的重要性, 即能够避免发生保险合同的纠纷。

二、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不仅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熟悉案例内容, 了解案例的中心思想, 积极思考案例研究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典型案例, 采用以案说理的方式, 通过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析, 最后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步骤或方法, 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包括以下教学环节。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通读所要讲授章节的内容, 提出看书应解决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 避免看书的盲目性。

2、指导学生思考案例

介绍案例后, 教师负责组织指导,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明确案例反映的各种关系以及保险相关理论知识。

3、组织讨论

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讨论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 正确地指出适用解决问题所涉及的保险理论知识。讨论可采取个人发言、小组讨论与集体辩论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畅所欲言。讨论时紧紧扣住案例展开, 尽量做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 发言的代表性, 要求学生回答规范、具体与明确。

4、案例评析

教师针对学生案例讨论最后给予评判、总结, 指出讨论中错误的地方及其致误的原因, 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积极表现, 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保险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效果

通过几年来《保险学》课程运用典型案例组织教学, 已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效果。

1、增强了学生学习保险理论的兴趣

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解和讨论, 使学生们感到保险理论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条条框框, 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应用于我们的身边和保险实践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保险理论的理解, 增强学生热爱保险事业、乐于从事保险职业的态度和信念。

2、改变了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了保险理论的应用价值

案例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新颖、气氛活跃, 使学生善于思考, 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 敢于用保险理论解决保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为他们将来走上保险第一线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提升了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以案例组织教学, 对教师备课、讲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搜集案例, 认真选择和加工, 反复推敲, 以使每个案例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用得恰到好处。教师要从过去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 这种教学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4、增强了学生的见习环节

案例教学可以把保险理论与保险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掌握保险理论的同时, 锻炼、培养了交流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摘要:在《保险学》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 是由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在教学中, 案例的选择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通过案例教学, 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范乔希、王臣: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 2006 (4) .

保险学案例解答 篇3

问:为什么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整合?

答:2003年与2007年,我国针对农村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分别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制度建立以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制度运行持续平稳,对于健全全民基本医保体系、满足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项制度城乡分割的弊端逐步显现,重复参保、重复投入、待遇不够公平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总结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运行情况以及地方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问:目前地方探索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工作进展如何?实施效果如何?

答:目前,全国已有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青海、宁夏8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部分市、县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整合。各地一般按照“先归口、后整合”的路径,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筹资就低不就高、待遇就高不就低、目录就宽不就窄”统一政策,采取“一制多档、筹资与待遇相衔接”的方式逐步过渡,建立起统一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经办管理资源,实行一体化经办服务;通过完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妥善处理特殊问题,做好制度衔接和实现平稳过渡。

这些地方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制度更加公平,基金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管理服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得到了实惠,也避免了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重复建设。同时,也为全国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问:当前。中央决定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保障更加公平,有利于实现管理服务更加规范,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将促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问:全面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如何把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答: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从政策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统一制度、整合政策、均衡水平、完善机制、提升服务”。突出整合制度政策,实行“六统一”;突出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经办机构,提供城乡一体化经办服务;突出提升服务效能,实现逐步过渡和平衡转轨,建立统一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工作目标是: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推动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促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把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发展和深化医改全局,突出三医联动,加强制度衔接。二是立足基本、保障公平。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负担和基金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保待遇。三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加强整合前后的衔接,确保工作顺畅接续、有序过渡,确保群众基本医保待遇不受影响,确保基金安全和制度运行平稳。四是创新机制、提升效能。坚持管办分开,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

问:如何突出整合制度政策。实行“六统一”,对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作出设计?

答:从政策人手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重点是要整合其筹资和待遇保障政策。在研究比对原有两项制度差异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统一”的政策整合要求。

一要统一覆盖范围。城乡居民医保覆盖除城镇就业人口以外的其他城乡居民,允许参加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选择参加。二要统一筹资政策。坚持多渠道筹资,合理确定城乡统一的筹资标准,完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改善筹资分担结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差距较大地区可采取差别缴费的办法逐步过渡。逐步建立个人缴费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衔接的机制。三要统一保障待遇。逐步统一保障范围和支付标准,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逐步提高门诊保障水平。妥善处理整合前后特殊保障政策的衔接,逐步缩小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与实际支付比例间的差距。四要统一医保目录。各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遵循』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技术适宜、基金可承受的原则,在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目录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参保人员需求变化,制定统一的医保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五要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定点机构管理办法,强化定点服务协议管理,健全考评机制,实行动态准入退出。对社会办医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六要统一基金管理。执行统一的基金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强化内控管理、外部监督制度,推进付费总额控制,健全基金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合理控制基金结余,防范基金风险,提高使用效率。

问:如何突出理顺管理体制。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体化经办服务?

nlc202309030802

答: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一体化经办服务,有利于解决不同部门管理不协调、难衔接等问题,有利于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效率,增强基金的安全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补贴,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参保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经办服务。《意见》对理顺管理体制,提供城乡一体化医保经办服务提出了要求:一是整合经办机构。鼓励有条件地区理顺管理体制,统一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利用现有经办资源,对经办机构、人员、信息系统等各类经办力量进行整合,规范经办服务流程,补足经办服务短板,提供城乡一体化经办服务。二是创新经办管理。通过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手段,改进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新经办服务模式,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

问:如何突出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基金效率和优化医保服务?

答:提升服务效能,对推进制度整合实现整合目标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基金效率和优化医保服务,实现制度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意见》对此提出了四方面要求。一是提高统筹层次。原则上实行市(地)级统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省级统筹。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金分级管理,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经办管理机构基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整合完善信息系统,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运行和功能拓展提供支撑,推进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强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三是完善付费方式。系统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形成合理的医保支付标准,引导医疗机构规范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秩序。四要加强医疗服务监控。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监控。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问:整合制度对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和保障待遇等会有什么影响?

答:通过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制度政策“六统一”,整合经办管理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城乡居民将获得更多实惠。一是制度更加公平。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后,城乡居民不再受城乡身份的限制,参加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按照统一的政策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城乡居民能够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益。二是保障待遇更加均衡。按照立足基本、保障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统一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和就医管理,同时适度提升了群众保障待遇,城乡间、地区间居民医保待遇更加均衡。三是服务更加规范。通过统一定点管理、整合医保基金、整合经办资源、提高统筹层次等措施,参保群众可以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经办服务。同时,制度整合后,实行一体化的经办服务管理,消除了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等障碍,城乡居民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更加方便。同时,因制度整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在推进相关工作时,也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制度顺畅衔接、平稳过渡,避免因个别特殊保障政策的调整而导致参保人员待遇的暂时l生下降。

问:整合制度工作如何组织实施。确保平稳顺利推进?

答: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涉及10亿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做好制度整合工作组织实施,确保平稳顺利推进,《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要求,充分认识制度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周密安排,抓好落实。各省级医改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二是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各省(区、市)要于2016年6月底前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工作做出规划和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统筹地区于2016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要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作为重点改革内容,加强与医改其他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三是加强部门分工协作,细化政策措施,各地人社、卫计、财政、保监、发改、编制和医改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制度衔接,做好监管和跟踪评估,做好协调,确保制度整合工作平稳推进。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及时准确解读政策,宣传各地经验亮点,妥善回应公众关切,合理引导群众预期。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养老保险热点问题解答 篇4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满以上,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2、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够,能办退休吗?能领养老金吗?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有以下处理办法:

一是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然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其中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5年后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15年)。

二是可以申请转入户籍所在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三是个人可以书面申请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社保机构按照程序,经本人书面确认后,终止其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3、养老金还会调整吗?怎么调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情况,兼顾养老保险基金、各级财政等各方面承受能力,研究制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报经国务院审定后,指导各地组织实施。

4、如何办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

底,国家制定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66号)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了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的政策及经办操作流程。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参保人员返回户籍所在地(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就业参保的,户籍所在地的相关社保经办机构应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二)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由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但对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

(三)参保人员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不受以上年龄规定限制,应在调入地及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5、那我应该怎样办理转移接续手续呢?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由原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参保地,按下列程序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一)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向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二)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对符合条件的,向参保人员发出同意接收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作出书面说明。

(三)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四)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不过具体的办理程序,还请您咨询当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6、转移的时候,基金会跟着人走么?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按下列方法计算转移资金:

(一)个人账户储存额: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19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二)统筹基金(单位缴费):以本人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

7、异地转移接续后,到了退休年龄,去哪里领取养老金待遇呢?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三)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8、到了那个时候,能领多少钱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参保人员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后,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以本人各年度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待遇领取地对应的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基本养老金。

9、对于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和他们相关的政策是什么样的?

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

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最新解读养老保险热点问题

2.2015关于养老金政策解读

3.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

4.2015青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政策解读

5.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

6.河南省全民养老新政热点解读

7.2015常州养老保险制度变化全面解读

8.事业单位交养老保险吗?

9.我国延迟退休方案预计推出

无锡养老保险常见问题解答 篇5

答:(1)城镇和农村的所有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

(2)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

(3)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编制外聘用的人员;

(5)在我市各类企业就业的港澳台人员和外国人(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2.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年龄有何限定?

答:参保人员首次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龄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退休年龄。也就是说,男性参保人员首次参保不得超过60周岁,女性参保人员首次参保不得超过55周岁。

3.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及费率如何确定?

答:用人单位以本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20%的费率缴费。用人单位实际参保人员缴费工资总额高于本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以本单位实际参保人员缴费工资总额为基数缴费。

4.企业职工的缴费基数及费率如何确定?

答:企业职工以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工资,按8%的费率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工资收入指单位直接支付给职工本人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工资性收入等。职工缴费工资按规定设定上限和下限,工资收入超过上限(全省或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低于下限(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的,按照下限确定缴费工资;在上下限范围内的,按照实际工资收入确定缴费工资。

5.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及费率如何确定?

答: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按照全省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确定,按20%的费率缴纳(其中个体工商户雇工个人按8%的费率缴纳)。目前,我市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公布一次。

6.跨统筹区流动就业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的条件是什么?

答:跨统筹区流动就业人员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1)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0周岁的;

(2)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

(3)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4)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不满,按规定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或因没有满10年参保地转移至户籍所在地的。

7.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如何办理?

答: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但参保人员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的,不受以上年龄规定限制。

8.跨统筹区流动就业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如何确定待遇领取地?

答:(1)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2)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3)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4)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9.参保人员可以同时建立两个以上个人账户、同时参保缴费吗?

答:不可以。按照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唯一性原则,参保人员在全国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只能存在唯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能与一个社会保险机构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能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地方参保缴费。

10.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答:参保人员办理退休、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金),应当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退休年龄;

(2)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均按照规定足额缴费;

(3)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以上,或者6月30日前参加工作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月30日前达到退休年龄且缴费年限10年以上。

11.达到退休年龄缴费不满规定年限的,延长缴费有何规定?

答:从7月1日起,凡参加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累计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的人员,经本人书面申请,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其中实际缴费年限满5年),再办理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手续;206月30日前已参保缴费、延长缴费5年后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15年。

12.参保人员办理病退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有哪几种情况?

答:参保人员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经市级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本人办理病退时的缴费年限和年龄,分别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1)病残退休,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缴费年限15年以上,或者196月30日前参加工作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6月30日前办理病退,缴费年限10年以上。

(2)病残退职,发给生活费:男不满50周岁,女不满45周岁,缴费年限15年以上,或者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年6月30日前办理病退,缴费年限在10年以上。

(3)一次性养老待遇:缴费年限不满15年,或者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8年6月30日前办理病退,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按照本人的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个人,并按照本人1月1日前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2个月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13.参保人员到达退休年龄如何办理退休手续?

答:参保人员到达退休年龄时,由申办单位凭参保人员参保的证卡和有关材料,到人社部门办理退休手续。申办单位指:

(1)职工所在单位;

(2)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保留养老保险关系的失业人员,户籍所在地(或暂住地)的街道、镇(开发区)人社所或档案代管机构;其中在本市无暂住地的外地户籍人员,可由本人申办。

14.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待遇具体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基本养老待遇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即: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另外,对1995年12月31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办法实施(7月1日)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15.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待遇中的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

答:基础养老金以本人退休时全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不足1年的缴费月数折算为年)发给1%。

参保人员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参保人员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指1992年1月1日至退休上一年本人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参保人员某年缴费工资指数,是指本人当年缴费工资额与当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

举例说,参保人员某年缴费工资指数,是指本人当年缴费工资额与当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如果职工甲以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那么他缴费工资指数就是1;乙以下限基数(即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缴费,那么他的缴费工资指数就是0.6;丙以上限基数(即全省或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缴费,缴费工资指数就是3。如果他们从1992年1月1日至退休的上一年一直按这样的标准缴费,相对应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就分别为1、0.6、3,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也就是他们退休时全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倍、0.6倍、3倍,假设他们同年退休,退休时全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元,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则分别为2000元、1200元和6000元,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分别为2000元、1600(〔2000+1200〕÷2)元和4000(〔2000+6000〕÷2)元。再假设他们的缴费年限为30年,那么基础养老金分别为600元(2000元×30%)、480元(1600元×30%)、1200元(4000×30%)。

16.个人帐户养老金如何计算?

答: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本人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确定。计发月数由国家统一规定,具体为:

退休

年龄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计发

月数 233 230 226 223 220 216 212 208 204 199 195

退休

年龄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计发

月数 190 185 180 175 170 164 158 152 145 139 132

退休

年龄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

计发

月数 125 117 109 101 93 84 75 65 56 ― ―

说明:参保人员退休时年龄未满40周岁的,统一按40周岁的标准确定;年龄超过70周岁的,统一按70周岁的标准确定。退休时年龄超过表列整数的,取下一档计发月数,如,退休时年龄为56周岁2个月,则计发月数取值158。

17.过渡性养老金如何计算?

答:过渡性养老金按照参保人员1995年底前的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推算出1995年前全部缴费年限的储存额,再除以120按月计发。

推算储存额按1995年省市职工平均工资的平均数,乘以参保人员缴费工资指数,乘以1995年底前缴费年限,乘以12%(个人帐户记帐比例),再加上19以后的利息计算。缴费工资指数为1992年至1995年间各年缴费工资与省市职工平均工资比值的平均数。如某参保人员推算储存额为64800元,则其过渡性养老金=64800÷120=540(元)

18.缴费基数少报、漏报会影响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吗?

答:会。因为如果缴费基数少报或漏报,则当年的缴费工资指数就低,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也会降低,按基础养老金计算办法,基础养老金部分就会减少。缴费基数少报或漏报,还将影响个人帐户储存额的积累,今后,个人帐户养老金也低。

19.参保人员或退休人员(退职)因病或非因工死亡时,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如何处理?

答:参保人员或者退休(退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个人缴纳部分的储存额或者余额,有指定受益人的,发给其指定受益人;无指定受益人的,发给其法定继承人。

20.哪些人可以列入供养直系亲属范围?

答: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是指其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条件是指依靠死亡人员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2)配偶或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3)子女未满18周岁的;

(4)父母均已死亡且父母无兄弟姐妹,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5)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6)父母均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7)在12月31日前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离退休人员在1月1日后死亡的,其配偶在其办理离退休手续前已按原规定(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确认为供养直系亲属,且在离退休人员死亡时符合现规定(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篇6

答:在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验时,距领取年数不敷的,该当按年缴费,也应承补缴,累计缴费不高出15年。在12月31日前补缴的,其补缴年限享受当局的缴费津贴;距领取报酬年数高出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参保后因各类缘故起因间断缴费或隔年补缴的,间断时代及补缴年限不享受当局津贴。

二、养老金报酬怎样调解?

答:基本养老金的调解,按照国度、省划定和经济社会成长及物价变革等环境确定(我市207月制度实验时,国度确定的基本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7月调解为每人每月70元)。

三、参保职员的养老保险报酬有哪些?

答:养老金报酬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付出终身。一是中央确定的基本养老金尺度为每人每月70元;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尺度为个人账户所有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根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沟通);三是参保职员衰亡后,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当局津贴外,可以依法担任。

四、介入老农保可否享受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报酬?

答:我市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验时,已年满60周岁的,在享受老农调养老金的同时,直接享受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未年满60周岁的职员,应按划定介入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原老农保个人账户储存额所有转入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待年满60周岁后,同一按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步伐计发养老金报酬。

运用案例法优化保险教学模式 篇7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 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 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便于学生充分理解保险理论知识。

传统的听课、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 对学生掌握保险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真正能理解所学内容。在“讲-听-记”模式中, 教师讲授时精彩纷呈, 可学生只是被动灌输, 缺乏有效互动, 学生对理论知识由不理解到产生排斥感, 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挫伤。采用案例教学法,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在操作中还能发现书本上没有涉及的新问题。例如, 学生在填写投保单时, 受益人这一栏应该怎么填, 谁是受益人, 如何确定受益人, 没有受益人怎么办, 这些问题书本上并没全部解释, 而在操作过程中却屡屡碰到,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要求学生查找保险法的规定, 最后教师再对此类问题加以讲解, 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就轻松的理解了保险理论知识。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对于给定的案例学生必须事先仔细阅读, 查阅相关资料, 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 提出对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 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合作, 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分组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辩论, 在沟通中增进合作, 学会尊重他人, 不断完善自我。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也得到提高。最后, 案例讨论结果要写出分析报告, 这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3) 能促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 教师的努力程度决定了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优劣。教师必须对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了如指掌, 不断思考, 寻找编写案例材料, 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组织, 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到实践中, 不断学习, 充实提高自己, 还要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 从理论与实践上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

2 保险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保险案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仅教会学生保险理论知识, 而且学生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要使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计划实施。

1) 制定适宜的案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 案例教学实施的好坏有赖于教学计划是否完善。保险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 是将生活中发生的典型的保险事件拿到课堂上, 学生利用所学保险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保险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而教学课时安排有限, 案例分析只能在部分章节重点使用, 强化学生对保险知识的理解。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案例教学计划, 重点安排教学案例所占课时, 实施时间、以及案例适用的章节。

2) 课前选取合适的保险案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相配合,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教师在案例选取过程中应围绕保险理论知识, 选取合适的案例, 并设计出相应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选取的案例合适与否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应以案例的典型性、实用性、启发性为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等来编写案例。编写或搜寻案例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还要有大量的案例素材, 这要求教师深入实践, 按照教学计划设计案例, 每一个案例都能反映教材里重点章节的难点、重点,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介绍保险基本原则时, 运用知识点案例分析学生较容易掌握基本知识;在介绍人身保险时, 要运用综合性案例分析, 利于学生巩固所需知识并掌握新内容。

3) 组织学生讨论案例。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它影响到学生对保险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常我们可以先进行个人案例分析, 然后, 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最后全班交流、辩论 , 找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针对每一章节给学生下发案例, 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分组, 但每组最多5人, 这样可以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以不同的身份考虑问题;其次, 各小组推荐一名负责人, 带领组员查找相关资料, 收集案例的法律依据, 每位组员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陈述观点, 全组讨论后将大家意见一致的内容和观点记录下来, 有分歧的地方再次查找资料直至达成一致意见, 形成本组的发言提纲, 指定专人在全班交流。最后, 班级交流。此时, 由各小组发言人陈述小组观点, 其他小组可以针对性的提问, 以辩论的形式将问题逐步明确, 此时,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鼓励学生广开思路, 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强调课堂表现将影响小组成绩。同时, 要择机进行必要引导, 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

4)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客观评价。

教师总结点评是重要的一环, 首先, 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归纳总结, 指出讨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是否有新意, 是否独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其次, 对于讨论中学生未涉及的与案例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思考, 或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 起到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最后, 将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做归纳总结, 从个性中寻找共性, 总结出一般规律, 培养抽象理论的总结概括能力。对于有争议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做出决策的能力。

5)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每次案例教学结束后, 都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 将本次分析的主要结论、主要观点, 分析方法、思路, 解决问题的方案, 存在的问题, 用到的理论知识等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录下来。

3 保险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 双方共同配合才能使案例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学生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 引用知识点解释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做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学生毕竟缺乏实践经验, 判断问题有时会出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有效的组织引导, 给出分析问题的思路,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自行更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最后, 教师可以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好的方面加以肯定, 不足之处及时纠正, 尤其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与适当加分, 形成激励效应。

2)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新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对保险基本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学生学习保险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且, 保险学课程的内容并非全部可以运用案例教学,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案例教学质量。首先, 针对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 教师应借助CAI、CAD、教学网站等网络技术, 运用计算机来阅读案例, 分析判断并通过模拟决策来看解决方案的效果。这样将使案例教学实现由文字型案例向多媒体型案例转变, 消除了讨论时间和参与人数的限制,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案例教学的多媒体化。其次,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请进来”就是将保险业界的精英请到学校来作专场讲座。

介绍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案例, 解决办法等开拓学生的思路;“走出去”就是组织师生到保险教学实习基地与保险从业人员一同分析真实案例, 增加学生对保险案例的感性认识。

3) 重新确定课程评价体系

保险学课程教学体系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为了在案例教学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应该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事前的准备情况, 讨论时的参与状态, 案例分析的总结情况一一记录下来, 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之一, 而且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教师可以将课程的计分分为以下几部分:平时的案例分析应占20%, 作业成绩占15%, 纪律表现占10%, 期末笔试成绩占55%, 其中仍然以案例为主要分析内容, 从不同角度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也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成光琳.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及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04, (2) .

[2]宋之帅, 林勇, 文理.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 2006, (9) .

[3]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4, (8) .

上一篇:不一样的班规初中作文素材下一篇:一对一结对帮扶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