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理中考说明(精选4篇)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形式及时间
随着我市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普及,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节省学校及学生的时间,徐州市教育局自2014年地理、生物学科的考核开始使用计算机网络考试。2017年考试时间在5月18~19日两天内分批次完成。
二、考试性质及命题原则
徐州市地理、生物学科为毕业考查科目,在初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地理与生物学科合卷进行测试,共100分,按分数确定等级。总分90分以上为A,89-75分为B,74-60分为C,60分以下为D。地理、生物考查总成绩达B级(含)以上的考生方可报考四星级高中(市区含徐州高级中学);地理、生物考查总成绩达C级(含)以上的考生,方可报考普通高中。各级学校录取时,中考相同分数者,地理、生物考查等第高者优先录取。(具体方案解释权属徐州市教育局)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结合徐州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经学科中心组论证,我市今年初中地理学科的考查仍沿用去年的教学要求、命题原则。坚持能力立意,旨在考查考生的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关键能力,内容结构与去年持平。命题原则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注重考查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考查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取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与能力衔接;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注重对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起到引导作用。本《考试说明》与《初中复习指导·地理生物》一书是师生复习的必要抓手,希望老师们认真研读。
地理学科考试的命题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并密切联系考生生活。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三、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及分值
地理试题部分共50分,包括单项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和判断题(共10小题,共10分)。2. 内容比例
三大块内容其比例大致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30%:30%:40% 3. 试题难易度比例
基础题:稍难题:难题=70%:20%:10%
四、能力层级要求
学生的能力层级分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本卷地理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层面,重在读图、识图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基本上是在有提示信息或联系实际的情况下,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当然要达到这一层面的能力离不开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另外,试题适度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五、知识和技能考查范围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联系生活现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会用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并判读经纬网半球图,能用N、S在半球图上能标出南北极点;能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位置。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理解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记住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变化;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影子的长度。
4.地球上的五带 记住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并能在图上指出;记住五个热量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二、地图
1.地图上的比例尺 知道地图上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会应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知道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地图上的方向 知道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会在地图上运用指向标和经纬线辨别方向,即应用地图辨别方向。
3.图例和注记 知道图例和注记的作用;初步学会识别常用图例和注记,并能正确填注图例和注记。4.在地图上表示地形的方法 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形和地势特征;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画出地形剖面图;初步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起伏和陆高、海深。
5.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1.世界海陆分布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知道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海峡,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能在地图上准确地找到和说出它们的名称。学会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陆地地形 记住世界主要地形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青藏高原、巴西平原、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刚果盆地等;记住世界主要的大河;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分布。
3.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知道六大板块,能知道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气候
1.天气与气候 知道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并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2.气温及其分布状况 知道气温及其测定的方法;理解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含义,并会计算月、年平均气温;知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曲线并说明某地的各月平均气温、气温的季节变化;会阅读等温线图,能用地图说明世界年气温分布状况。
3.降水及其分布状况 知道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量的测定;知道降水的季节变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说明某地的各月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变化;会阅读等降水量线图;能用地图说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4.世界气候类型 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概况,并会简单描述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知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居民
1.世界的人口 记住最新世界人口总数;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特点;理解世界人口增长情况和目前的人口问题;会计算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特点,并能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相互分布区;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知道城市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知道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四、地区发展差异
1.国家和地区 知道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会阅读世界政区图、能在图上指出世界13个地理区域图及主要国家的位置;知道领土的含义,了解不同国界符号的含义和划定国界的基本依据。
2.国际经济合作 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及地区分布的特点。
五、认识世界的区域
1.能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地区或国家的位置特征。
2.能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地区或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一大洲、地区或国家的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特征。
4.会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地区或国家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5.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某种地理事物的结构及分布特征,并能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 国 地 理
一、疆域与人口
1.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半岛、岛屿、海峡、内海,并能找出我国的主要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2.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熟悉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及它们所在的温度带、地形区。
3.记住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知道我国人口政策。4.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说明人口分布概况。5.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及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一)自然环境
1.知道中国地势和地形主要特征,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势特征。知道我国地势特点的有利之处。
2.会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主要山脉、高原、盆地的分布,并分别说出各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3.学会根据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分析我国1月、7月气温分布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点。4.学会阅读不同地点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我国干湿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5.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当地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能区分外流区与内流区,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学会在地图上查找长江、黄河、珠江、京杭运河等主要河流及主要湖泊的位置。
7.学会阅读长江、黄河干流剖面图,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自然资源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能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3.学会由统计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特点,如根据人口、耕地等数据的变化,说明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4.对实际生活中见到和听到的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
三、经济发展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四、地理差异
1.能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能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生产(农业、工业、交通)、生活(民居、服饰、饮食、旅游)的影响。
五、认识中国的区域
1.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中国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流向等)。
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中国某一区域的人文特征(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分布特点、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等)。
3.学会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不同区域(如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长江上、中、下游、港澳与内地、珠江三角洲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等)的主要地理差异。
4.能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长江流域等)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并了解相关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5.能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一、编写背景
《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六大条第14条
中考强化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考察,不过分强调对语法知识的考察,考查学生通过“泛读”“速度”,从阅读教材中获取、分析信息答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英语实用写作能力。
二、指导思想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促进教学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课改理念;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招生考试
三、修订原则
强调基础;能力立意;学以致用;关注人文
四、修订重点
优化试卷结构;
内容
题数
小题分值
分值小计
分值合计
听力理解
一、听对话选图
5
1
5
30
二、听对话或独白选择答案
10
1.5
15
三、听对话或独白记录信息
5
2
10
知识运用
四、单项选择
10
1
10
25
五、完形填空
10
1.5
15
六、阅读短文选择最佳选项
15
2
30
50
七、阅读短文还原句子(五选五)
5
2
10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5
2
10
书面表达总计
九、文段表达
1
15
15
15
试卷题型及分数分配
题型
分数分配
选择题
85
填空题
10
简题
10
作文题
15
试卷总体难度适中,控制在中考英语难度左右
五、重选参考样题
附录的变化:与课标一致
听力理解:五个选图的对话 五个听对话或独白的文章 一个听对话或独白记录信息的文段
示例(一)Tele Message
(二)Suggesstions for Weekend Activities
知识运用:完形填空:文章体裁不变:夹叙夹议
题目量减少为10个:3个名词4个动词2个形容词1个副词
参考样体与2015年北京市中考试题在测试内容和题目难度方面没有对应关系
附录语法项目表取消了2014年中考说明语法项目的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区分理解的动词,完全与课标一致,只;列出了考查的语法项目。
词汇表:所有数字、星期、月份为必须掌握的内容,作为整体认读而没有列入考试说明词汇表中;凡是由课程标准中可以由词根通过构词法变成的新词没有列在词汇表中;课程标准之外的词汇79个
六、特点分析:明晰范围、与课程标准一致;题型明确,考察方式留有空间;突出“能力立意”和“学以致用”;词汇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阅读广度和深度的增大;着眼初高中衔接
一、2014年北京数学中考的变化
一个降低: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近似数和科学记数法等部分降低了考试要求 一个删除:删除了“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部分要求以及“角与角平分线”要求中的“估计角的大小”等内容;
一个调整:相反数的要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要求、二次函数的要求、图形的轴对称的要求等内容有所调整.二、2014年中考的分析与预测
1.从中考说明的变化可以看出几个细节:
①算术平方根、科学记数法出现的“偏、难、怪题”,比如根号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101
5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保留2位有效数字是多少,等等这样的题2014年可能不再考察;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母线求圆锥侧面积等,与圆锥侧面积全面积相关的题目不再考察; ③从变化中的“降低”、“删除”、“调整”(调整不增加难度)可预测,2014年中考整体难度可能会下降.2.从中考说明及近三年中考试题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中档题的难度在下降,比如2014年第20题圆的两问小综合题的难度降低了,同时第19题也从考察梯形转变到考察平行四边形;
②从2011-2013年连续三年,压轴题第25题均综合考察了圆的知识,尤其对于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比较侧重,综合压轴题中圆的考察仍会持续;
③中考整体难度可能会下降,主要体现在第8题、第12题、第22题的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同时为了体现中考的分层选拔作用,仍会保持第23、24、25题这三道压轴题最后一问的难度;
三.2014年中考数学的复习建议
1.注重基础,全面突破
中考仍注重考查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同时注重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能有任何知识点上的漏洞,我们的中考一轮复习就是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把握,同时体现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2.加强对“圆”的理解与运用
加强对圆的概念、性质、圆周角、线圆位置关系等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我们的中考一轮二轮复习的课程均对“圆”作了重点讲解与剖析;
3.加强对压轴题的训练
压轴题最能体现能力差异与分数层次,其难度与地位“江山不倒”,同学们不仅要反复练习,还应该多总结方法,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逐个击破,我们的中考二轮复习及点睛冲刺等课程均以压轴题为核心,真正解决同学们中考数学的关键问题。
2014北京市中考语文科目变化
2014年《中考说明》一经发布,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每年《中考说明》的变化我们都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稳中有变。而对于今年面对改革的大趋势,语文学科立即变身为改革的先锋官,变动之多早已超出我们的预期。
经过整合关于今年语文改革的信息,《中考说明》足以体现出改革的理念。2016年中考语文变动为150分,2014年虽然分值为120分,但是在考查题型与板块设计上均为2016年的提分做准备。因此,今年的《中考说明》不仅需要作为初三的准中考需要关注,初
二、初一的学生也要持续关注。
首先,《中考说明》在基础知识板块新增了“基础·运用”,区别于以往的“基础·积累”板块。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学生注意,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考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不能够 “死学”,要注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调整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把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要求融入语文基础和阅读之中。这是对于综合性学习提醒的一种突破。
再次,语文科目明显加大对阅读的考查力度。现代文阅读在考查文学类阅读(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传统3篇的基础上,2014年中考首次“新增一篇与历史学科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及试题”。这一改变充分体现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也契合了“2014年中考改革”中提及“将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融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新增了“情境作文” ——10分的微写作。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要能够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以致用,这也与学而思(微博)东学堂语文对于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解不谋而合。
而针对于每年都会改动词语表(成语/俗语),以及文言文的删减篇目,则在这次改动中显得不够突出了。
相信现在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关注一件事。今年中考语文的变化这样多,我们该如何备考?如何准备呢?学而思东学堂语文给出以下复习建议:
1.关注变化,夯实基础。根据历年中考变化分析,每年的中考变化均与考试息息相关。因此,考察方向以及题型的变化,则需要重点关注。
2.运用样题,查补漏洞。要利用好2014年《中考说明》中的参考样题,就是2014中考的出题样板,通过仔细分析,找到个人知识点掌握的薄弱项目。
3.情境写作,提前攻克。针对今年新增的作文板块,在训练常规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情境写作”的训练,而训练方向可以是“征稿启事”、“感谢信”、“消息”等。
改革的变化,对于孩子们的冲击都比较大,而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希望准考生们能够利用好仅剩的复习时间,冲刺中考语文高分。
2014中考英语应贴近生活 重实用性和应用能力
2014中考说明修订一出,大家都会有困惑,“能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句型,按照题目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50词的文段”,从原来的60词降为50词,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这意味着写作能让考生有话可写,也就是说让考生拿到一个基本分数是更为容易的。但并不是说这降低了写作的评判标准,也不意味着孩子们比原来更容易的拿到高分。难在哪里?难在文章要更为精炼,言之有物,也就是说写出的话有有意义,要更切题,同时如果想拿高分,必须要准确的表达话题内涵和内心的感受,也就是现在一直在提倡的夹叙夹议。
另外,什么叫做“突出交际性和实用性呢”?在写作中突出实用和交际是一直在强调的,考生一定不要将写作定位在偏和怪,写作话题会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校园生活和家庭,而我们的内容也就要更加实用,鲜活,有亲切感。
除此之外,我认为实用性和交际性还会体现在单选,完成句子,甚至阅读中。更确切一些,就是说单选中有可能增加交际语考查,完成句子也会侧重交际使用语。而阅读中,则会在话题上做出适当的调整,话题不会过于生僻,将更贴近初中生的生活经历。而考生特别关注的14年中考阅读难度问题,我认为和13年相比不会有很大起伏,会继续保持平稳。考生需要进行泛读的训练,不必追求太深太偏的文章,要更加强调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文章细节和主旨的准确把握。毕竟,新课标要求初三学生要达到15万词的阅读量,而新课标再近十年内都会成为教学的准则。
所以,对于2014届毕业生来说,切勿因为政策的调整而失去了阵脚,保证稳定的复习,侧重在对于三年所学知识的基础应用和灵活应用上。保持听力的练习,并且有意识的增强对于听力文段的理解和归纳;多进行泛读和精读的结合,来保证阅读完形的得分率;同时写作要侧重于实用性,多找些更贴近自己生活的话题进行练手,尽量表达精炼。
而对于非毕业生来说,更要增强能力和应试的结合,另外程度较好的学生应该注重初中和高中的衔接,在高中就可以提前进行英语高考(微博)。因为从中考高改革的角度来说,就是想将中考和高考更加的贴近考察学生对于英语工具的使用,而不是考察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深入研究。那么孩子们就应该在“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上进行提升强化,而公立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也就因此需要具备高质量的“听、说、读、写”综合性教材,以及相应能力的师资。而这一切,还是要以“新课标”为根本,为的是让学生学得扎实,学的实用,达到英语改革的诉求。
放眼未来,对于中高考改革来说,我认为听力权重增大,听力难度会有所提升,要求学生在听中理解。听力,单选,阅读,写作更贴近语言实用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听、说、读、写”应用能力在近10年以来会成为考试和教学的出发点。即使到了2016年,试卷总体难度不会有大浮动,只是入口门槛降低了些,但对于选拔来讲,出口门槛没有降低,会更加透彻的考察学生对于语言工具的掌握情况。
2014年北京中考化学分析:简单并不等于得分
2014年中考化学删除了部分考试要求,知识内容条目由原来的110条减少至102条。同时,降低了部分考试要求,如将“能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测定水的组成”由“化学基本实验”部分改在“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此外,化学科目部分参考样题难度也有所降低。
这次的《考试说明》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两大方向:
第一,基础更加重要,中等题目体现区分度。删减、降低部分考试要求,说明那些过于复杂同时实用性又不是很强的考点将会逐步淡出中考考卷,基础知识点将成为重点考查内容。因此,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解以及灵活运用将成为拿高分的必要能力。由于传统难题的“难度降低”,所以中等题目对于试卷的区分度将会更加重要,易错题目会更多。
第二,考察的能力更加全面。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试卷题目也会更多地从生活切入,学生的知识面也很重要。同时,信息类题目考察的难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做题的时候会有种“题目都看不大懂”的感觉,其实信息提取、信息分析能力也是考察的内容之一。
所以在剩下的时间里,同学们一定要抓紧时间把基础知识夯实,只有真正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解透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学生也应该留意锻炼自己对于题目中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文字推断题、信息给予题和实验题对于这些能力要求很高。
总之,虽然进行了修改,但是中考还是要有选拔的功能,试卷也仍然需要区分度,因此即使有些知识点删了、有些知识点简单了,命题人仍然会想出各种办法使考生拿不到满分或者高分。简单,不代表能拿分;简单,不代表可以放松要求。
最后,愿大家在剩余的时间内,调整好复习方向,有效率、有目的地进行复习,赢在中考!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物理部分的解读
通过2014中考《考试说明》的叙述可以看出,今年中考物理又将是具有创新性的一年,“光的直线传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磁铁”、“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等这些中考边缘化的知识点,将不列入中考大纲范围内,取而代之的是“静电现象”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些在知识点上的改变要引起老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新列入的知识点会出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关注的。
《考试说明》给我们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今年中考会减少复杂繁重的计算,更换换为更为简单、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计算,这也就是说明,今年中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会增多,而且对于计算能力的考察会相对弱化,这类题型的难点是对题意的理解分析上,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物理思维的考察,像生搬硬套﹑每年题型不变的吸热放热的题型已经被取代了。
根据中考说明给出复习建议:
1.灵活应用知识点,回归生活实际
2011年之前,北京的中考物理出题模式相对比较固定,很多经典模型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2012与2013年两年中考的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物理考试再不是那么固定,2014中考说明意在告诉我们,中考题型会越来越灵活,而且要求学生会学以致用,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初衷,只要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和物理规律,具备应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变化下的中考物理并不是那么可怕。
2.复习时可弱化计算繁重的试题训练,多接触些创新题
减去繁重的计算是考试说明给我们的一个信号,在复习的过程中,计算量特别大的题目可以相对弱化,多接触些创新题型,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多训练一下这种思维,会对中考有很大帮助。
一.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1】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说明】本题涉及知识点比较多,考查到:用纬度判定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原理,河水偏
转导致侵蚀与沉积,此外还有读图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较大。
【试题2】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原理,山谷风、海陆风及城市热岛环流。中等难度试题。
【试题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了结合图例,概括城市化的过程。试题难度较小。
4.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
进行扩散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制造”的优势是()A.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B.劳动力资源充裕
C.市场经济比较完善 D.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答案】 B 【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成为世界许多跨国
企业的产品制造基地。试题难度较小。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9%。结合下图,回答5~6题。
【试题5】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按省区由多到少排序,正确的是()
A.新疆 内蒙古 西藏 B.内蒙古 甘肃 青海 C.宁夏 青海 山西 D.河北 陕西 其他
【试题6】内蒙古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水蚀作用
【答案】 5.A 6.B 【说明】 5题考查读取柱状图信息能力,6题考查文字信息获取与荒漠化成因。试题难度较小。
二.综合题
【试题7】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1930年前后连续干旱,引发了一场著名的“黑风暴”。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引发“黑风暴”的地区是图中 处。(2)图中甲处种植,乙处种植_ __。
(3)丙处为美国的 带,该处发展这种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是。(4)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特点是()A.农业区域专业化 B.农业一体化 C.农业高度机械化 D.农业集约化(5)简述美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好处。【答案】(1)丁
(2)春小麦 冬小麦
(3)乳畜 多汁牧草丰富,接近消费市场(4)A(5)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说明】
(1)美国西部地区,由于草地开垦为耕地以及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气候较为干旱,容易产生“黑风暴”。试题难度中等。
(2)图中甲乙处为小麦带,因纬度关系,甲处生长期短,种植春小麦,乙处生长期长,种植冬小麦。试题难度较小。
(3)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地区,气候冷湿、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同时接近东北部工业区,对乳畜产品的消费量很大,这里形成乳畜带。试题难度中等。
(4)题目中的插图为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出美国农业生产的最突出特征是区域专业化。试题难度较小。
(5)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试题难度中等。
【试题8】我国正在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 工程,属于能源调配 的是 工程和 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 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____ 工程,所经过的地
区全部
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 工程。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①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__ __;
②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____,_ ;
③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__ _。(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___、__,并说明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2)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
(3)南部多、北部少 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 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 东部经济比较
发达 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4)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
保护 【说明】
(1)四大工程中,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是西
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青藏铁路工程。试题难度较小。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西气东输工程,该工程从干旱地区经半干旱、半湿润区到湿润区,经过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
区的是青藏铁路工程,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上。试题难度较小。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空间特点是:南多北少;能源供需是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
地区能源供不应求;经济发展水平是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试题难度较小。
【北京市地理中考说明】推荐阅读:
对话(北京中考作文)07-07
北京中考各科考试时间06-12
北京市中考语文满分范文06-26
北京中考数学考试大纲07-01
北京市结婚礼仪05-27
北京市经济统计07-17
北京市供销学校10-19
北京市各个法院地址06-22
北京市园林企业名录07-08
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