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饮食文化礼仪(精选9篇)
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
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
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
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
“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
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
民俗文化是各民族民间劳动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阶层特点的文化。即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从两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来, 一个是物质, 另一个精神。其中物质方面的文化实际就是一个民族民间劳动人民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 如饮食、衣着、住宅、交通和生产工具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而精神方面的文化通常以理论、观念、心理的形态存在, 包括语言、文字、科学、艺术、宗教、风俗等内容。
二、动漫产业概况
动漫, 是动画与漫画的结合, 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是一种兼顾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的现代艺术;同时动漫也是文化载体, 通过这个载体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时尚潮流文化;动漫也是一种产业, 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动漫也成为振兴民族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对此寄予厚望。但是, 动漫的发展速度不能过快、过滥, 看的人不多, 卖不出去, 不挣钱。由此可见, 动漫文化的应该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性人才、每一部动画片从主题和创作形式上都应该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隐性的传播, 美国电影通常都隐性的传播着他们民族的精神内涵。我国上世纪曾有过动漫制作的辉煌, 制作出大量优秀的国产动画, 如《大闹天宫》等都是以民族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为其创作主题。
通过动画或漫画衍生出来的卡通形象做为动漫产业的一部分, 可以产生出无形的商业价值。比如《变形金刚》《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系列动画电影除了高额的电影票房收入, 其卡通形象衍生的产品商业价值巨大, 通过这些形象开发出来的图书、影像制品、文具、服装、玩具周边产品, 让动漫产业就成为了一种集娱乐消费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动漫作为文化的载体, 其产业发展与民族是分不开, 不论是本民族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 照样可以为动漫艺术创作提供养分。例如, 《花木兰》《功夫熊猫》等, 而这两部动画的制作公司分别是美国的华特迪斯尼影片公司、梦工厂动画, 两部动画无论是角色形象, 还是故事, 动画场景都是很中国的, 可宣扬的文化确实美国民族文化, 而非中国民族文化, 值得国内全体动漫创作人深思。两家不同的美国公司在影片中不约而同的宣扬美国民族文化可以理解, 毕竟一部动画作品体现出制作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 展现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而, 动漫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产业, 他同时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品牌, 综合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特殊产业。
三、壮族民间文学在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
(一)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在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基础上, 经过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之后诞生的。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最初口头文学门类。它作为早起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 具有古朴、纯真和曲折的特点。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1如壮族民间神话《姆洛甲》《布洛陀》《布伯》等, 《姆洛甲》叙述了创世女神姆洛甲如何开天辟地, 创造万物。传说是口头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2传说的内容虽然是编造出来的, 但不是凭空想象, 或违背社会常理, 创作者往往会叙述本宗族的领袖人物或头领, 描绘的是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风俗。刘三姐, 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机敏, 歌如泉涌, 优美动人, 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其无比喜爱, 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 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二)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 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 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一个民间故事能流程千百年, 其故事情节夸张, 充满幻想, 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情感。如舍己为人、坚持正义、赞美勤劳、同情弱者;反对邪恶、反对懒惰、反对剥削;等等。这些民间故事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 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动漫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内涵, 而这些民间故事便成为了最好的借鉴素材。早在1958年, 我国就拍摄了动漫电影《一幅壮锦》, 这是一个流传在广西地区的民间故事, 讲述了一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如何依靠着自己的努力, 用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心声和希望。这些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发人深省的内容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使影片具备了充实的。《妈勒访天边》是长期流传于我国壮族地区的一则民间故事, 讲述当时的人们认为天是有边的, 想知道天边是个什么样子。大家商量找天边的事, 都自告奋勇前往。大家觉得年青的孕妇去最合适。年青孕妇踏上旅途, 途中生下了孩子。母子俩一起找天边, 沿途的人们很受感动, 给他们以鼓励或照顾。母亲老了不得已留下来, 孩子发誓找到天边, 继续前行。这个故事被改编成舞剧, 南宁艺术剧院历时两年, 将其改编, 而在动画创作方面, 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以此为原型, 创作了一部几分钟的动画, 其中的人物角色, 服装造型设计简洁大方, 但作品影响较小, 没有挖掘民间故事的精髓。
结语
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产生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对自然各种物象的直接经验, 是壮族人民情感与智慧的集聚。这些民间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 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是一种凝聚着人的情感和思维意识的独特艺术体系, 可以激起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它们都是动漫文化创意创作的源泉, 可以为我们的动漫创作所用。因此, 壮族民间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玉时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民族出版社, 2004, 01.
关键词:全球化;壮族文化;英译;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059;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127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也纷纷走出地域限制参与到全球化对话当中。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是否取得民族身份认同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之一。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表明我国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到了战略高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分支,近年来参与全球对话的程度日益加深,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举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等这些活动使壮族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上升,树立了广西文化新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广西的民族文化软实力。然而,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方面,目前所做的这些还远远不足。
一、壮族文化英译研究现状
壮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近年来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目光。国外涉及壮族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有:
东南亚:2007年,泰国玛希隆大学乡村开发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发行了《(北部)壮—汉—泰—英词典》,其出版发行,对提高壮族、壮语和壮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太平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Jeffrey Barlow教授的The Zhua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对壮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贺大卫(David Holm)的代表作《杀牛祭祖宗》和《招魂》在历经10多年的实地采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布洛陀经诗》内容写成,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和泰国出版。这两本书是用汉、壮、英、国际音标“四对照”方法著作的,为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1]。
在国内,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翻译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愈发重視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跨文化方面的壮学研究:改革开放后,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壮学(壮文:Cuenghhag)研究,著名的壮学学者李富强从事民族研究20多年,出版《人类学视野下的壮族传统文化》《让文化成为资本》等各类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译文约100篇。其中,发表的《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等文章,以充足的事实和历史依据反驳西方学者白荷婷的“壮族是创造出来的”的观点。蒙元耀教授则运用国外先进方法来研究自己的母语——壮语。他先后主持编撰《壮语词典》《壮汉英词典》,出版《壮汉语同源词研究》、英文版的《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与分类》《生生不息的传承——孝与壮族行孝歌之研究》等著作,为壮族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西民族大学的金丽教授著有英文版《壮族历史文化导论》,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面向国际社会用英语撰写的系统介绍壮族历史文化的英文学术著作,为壮族文化的英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
壮族典籍英译研究:在壮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中,韩家权等学者的译著《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则是对壮族文化典籍英译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壮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对壮族文化的外宣翻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其他学者如黄中习、卓振英、陆莲枝、陆勇、苏慧慧等,对壮族典籍英译从翻译策略、理论、技巧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深化了壮族文化英译的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整个研究领域还是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不足:
1.在国外,现存的与壮族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成果不多,而涉及壮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学术成果很少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深和全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壮族文化外宣翻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在国内,虽说目前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中,典籍类英译成果较多,其他各方面的研究也都有所建树,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典籍类英译研究、词汇英译研究以及壮族诗歌英译研究都只是壮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没有对壮族文化信息内涵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分析,无法对外展示壮族文化的全部魅力,在推动壮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3.目前的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大多数局限于文本的英译,也就是仅仅单纯以某一源文本翻译为目的,没有形成系统的以壮族文化研究为基础进行翻译的目的辨识与策略选择,无法实现更全面的外宣翻译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
4.纵观整个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可发现,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翻译学上,现有学术成果绝大部分都没有涉及外宣翻译,在理论研究上也没有提及功能翻译目的论的应用研究,很少把相关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等民族文化研究学科结合起来,所以研究的基础和层面略显单薄。
二、翻译之于广西壮族文化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很大的价值。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较之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来说,目前针对壮族文化英译的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现存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大多局限于提供一些零星的翻译技巧,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分析。对壮族文化英译进行研究,可以对壮族文化的英译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探析构建适合壮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模式。其次,目前国内学者的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从宏观角度把翻译理论和翻译文本研究结合起来,很少有把某个具体的翻译理论和某一具体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壮族的文化构成比较独特,如,深受壮族民族认知模式影响的壮语、独特的歌圩文化、稻作生产中的“那”文化、农耕文化中的原始图腾崇拜等等,这些文化只存在于壮族当中,所以泛义层面的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并不能真正满足壮族文化对于翻译的需求。所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对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进行翻译指导,在把壮族语言及其文化表述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与英语文化的相关方面进行较全面细致的对比之后,为壮族文化从壮—汉—英的转译过程找出恰当的外宣翻译策略和技巧,把本文化中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呈现给异文化受众并获得理解,是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最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最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源流、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既存在差异,也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针对壮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可以为与其同源的民族,特别是和壮族同源的侗族、傣族、布依族等民族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3]。
在实际当中,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国家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壮族作为一个族群正在日益积极主动地通过语言翻译这座桥梁在全球化的文化舞台上展示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话语权,在获得更多国家了解的同时保持建构相对稳定的文化身份,为本民族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增添更丰富的内容。其次,把壮族文化通过英译的形式进行对外传播,可以在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增强壮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树立独特壮族文化的国际形象,提升壮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壮族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最后,以翻译为窗口,可以向世界其他民族展现壮族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国外学者加入到壮族文化研究当中来,促进壮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通过翻译可以号召更多有志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海内外壮族人士加入到壮族文化翻译研究当中,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性,树立全球化意识和主体意识,在翻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到各个研究领域的今天,壮族文化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大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视域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壮族文化的英译研究,找出在壮—汉—英的转译过程中对壮族独特文化信息的保留、处理与传递的有效策略,并实现系统化的壮族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探索出较有效的壮族文化翻译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模式,力求保持壮族文化在对外宣传中的真实性,实现较好的跨文化翻译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让世界各国得以了解尽可能真实全面的壮族文化,最终在全球文化对话中获得民族身份认同并取得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韩家权,等.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2]黄中习,陆勇.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研究——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4):121—125.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
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三、壮族歌圩节的主要内容
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圩活动主要内容:①以歌传情,即男女青年以歌为媒,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参加者也多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有时老人和小孩也前来助兴游乐;②赛歌赏歌,歌手们通过赛歌来展示智慧,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也多以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歌圩所唱涉及到内容也很广泛,有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歌节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
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更为之重要的是一些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这种为了敬奉神灵,求得神灵的保佑,以获得心灵上的愉快和慰藉,而创造了盛大的集合,并周而复始地定期进行,特别是在每年的春种和秋收时节,壮族人民的民歌就可使一度紧张的劳动生活得到暂时的放松,在歌舞游戏中娱乐身心。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歌圩活动往往和求存愿望相连结,为生产和生活斗争提供直接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同时也让大家对来年的丰
收充满信心。
四、民俗文化得以留存的优势及意义
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乡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阿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乡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上,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日,乡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们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上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三月三”相关的社会效应
开幕式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壮乡三月,大地回春、百花争艳;三月壮乡,嘉宾云集、歌舞飞扬。今天,我们相聚xx,共同欢庆XX年中国壮乡·xx“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的盛大开幕!
下面,我荣幸地为大家介绍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他们分别是:
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荣福;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曼虹;市政府副市长刘为民;市政协副主席崔建国;自治区文化厅纪检组组长李晓泉;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巡视员林东昭;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原党组书记陈端喜;自治区国资委监事会主席韦增忠;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陈宁;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敏杰;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陈立基;广西文联副主席韦苏文;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尹如琴;自治区工程咨询中心主任韦庆珍;自治区地矿局纪检组组长卢阳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伟坤;百色学院副校长韦复生;百色学院副校长凌绍崇;自治区统计局研究所原研究员、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李美才;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总顾问、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庭望;中央民族壮侗研究所所长李锦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韦景云;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毛公宁。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自治区、南宁市有关部门、友好县市、兄弟县区的领导。
前来参加今年xx“壮族三月三”歌圩期间一系列经贸和文化活动的海内外嘉宾、专家学者、客商也光临今天的开幕式。同时,国内外0多家新闻媒体也前来对歌圩的盛况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举行“全国文化先进县”、“《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揭牌仪式。请自治区文化厅纪检组组长李晓泉上台与中共xx县委书记黄xx共同揭牌,大家掌声欢迎!
“文化控制论”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定义来控制人的行为和思想, 其中把中西方先民不同文化的控制方式分为两类:一种是神文化控制论, 一种是人文化控制论。2《金伦》故事中的文化表象同样可以从事物产生的源头将其分成两类, 一种是自然表象, 自然物或现象上生成人文因素;一种是社会表象, 族群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两种类型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 可以说前者是原始思维观念的遗留物, 后者更多程度上是封建社会的生成物, 实际上两者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整合, 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组成部分。
一、原始思维下自然表象
民间故事中的英雄通常是借助一件自然之物施展神力, 因此自然表象也往往成为故事神奇性的主要承载物。这种借助自然物或现象之力以提高自身力量或实现自身愿望的思想, 实际上来自原始思维中的“生命一体化”思想。“所有生命体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似乎是神话思维的普遍预设”。3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将原始人的思维与“神话思维”相联, 认为原始人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联成一体, 生命体之间可互通能量, 因此人类也可以吸收自然界事物的能力以满足自身愿望。《金伦》故事中的自然表象主要反映原始思维中的生殖崇拜和物欲权欲观。
(一) 自然环境下产生出的生殖崇拜
岩洞 (石生人) 洞穴常作为母题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出现, 《金伦》故事中的岩洞是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性岩洞, 洞内钟乳倒挂、景致独特, 越往深处就越似进入与世隔绝, 凡人未知的仙境, 这正是宝物和仙翁出场最佳场所, 主人公就是在其中迷路而开启了故事的重要情节。
将岩洞的设计为背景环境, 还有深层的原始信仰因素。直到20世纪80年代, 部分壮族人依旧居住在洞穴之中。4《隋书·南蛮》:“南蛮杂类, 与华人错居, ……俱无君长, 随山洞而居, 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宋代《太平寰宇记》:“山川险峻, 人民犷戾, ……礼异俗殊, 以岩穴居址。”5居住在岩洞中的原始壮族人自然产生了岩洞崇拜的原始信仰。壮族始祖母六甲在石头中出生, 其后生殖器变成山洞替人和鸟兽避风遮雨, 繁衍后代。由此看来, 洞不仅被看成庇护人类生存的场所, 还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保证。正是原始观念下的岩洞保护和生殖能力演化成为岩洞生财, 岩洞成仙的故事母题。
水生人故事中玉龙马的养成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赋予玉龙马无限的神性和灵性。首先, 玉龙马是河中之龙与河边母马交配而生。其次, 玉龙马靠糯米水的擦拭和喂养长成高大神物。
壮族祖居南方多雨地区, 壮族先民对水有着祈求和畏惧的双重心理。壮族民间创世神话中男神布洛陀吐出一口水正好射到母六甲的肚脐眼上令其怀孕。6水具有了生殖文化功能, 在朴素的原始思维方式下壮族先民产生了水生殖崇拜的思想。壮族先民对水的非理性把握支配这民间由生至死循环往复的观念, 并且渗入民间生活习俗之中。壮族地区恋爱出嫁、怀孕生子、子女长成、死亡转世等关乎人类生死每一个重大的环节都有向河神或当地师公请水祈福、祭祀护灵的传统。《金伦》故事玉龙马的养成过程是一种水生殖崇拜观念的延续和原始思维方式的遗留。
(二) 原始的物欲权欲观
黄金铸宝《金伦》故事中的四样宝物:金鞭、金靴、金剑、金袍, 其共同特征就是材质都是黄金。这主要来源于远古先民的黄金崇拜观念。学界通常认为黄金崇拜与太阳有关, 远古人对太阳狂热的崇拜着太阳, 认为太阳能带来光明。古代君王通常穿戴黄金, 用黄金装饰宫殿, 黄金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此外, 佛教中也吸收了黄金文化, 采用黄金制作佛像或雕像。《金伦》故事的宝物采用黄金制造可以看出壮族民间吸收了黄金崇拜的观念, 用黄金来象征非凡的威力, 至高的地位和身份。
龙马同化《金伦》故事中讲述了玉龙马神奇的出生过程, 以及玉龙马用矫健的身姿载着金伦每日昼出夜归, 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这些鲜明的反映出壮族人对马的速度、强健、野性的赞赏, 马是英雄的守护者。普罗普在《神奇故事根源》关于“飞马”一节中提解释了“飞马”出现的原因是新旧动物的同化反应。“马的出现并不是取代林中动物而是具有它全新的功能。”7飞马, 是鸟跟马的结合。新观念的产生使得新动物的出现肩负了旧动物“宗教功能”。中国神话中的龙马形象也属于动物同化反应。龙的形象, 早在中国原始氏族部落中变已出现, 并已经拥有神圣权威的色彩, 带有龙的图纹已被用以祭祀陪葬。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 龙已经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但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龙是只存在于图腾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8而民间文化更需要可感可触的事物作为精神依托, 作为人们日常工具的马便自然被人们重视。龙马形象显然更容易被民间接受, 并且很快就成为民间的吉祥物, 出现在各民族神话之中。
二、多重文化维度下的社会表象
社会表象在故事中往往通过具体的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体现, 其中蕴含的是族群已经形成的固有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因此也带有教育和启示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发过社会心理学家墨斯科维奇引入社会表象, 指拥有自身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9简而言之, 社会表象就是人们根据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去判断周围的事物。《金伦》故事体现出的社会表象, 是多重文化维度融合后的呈像, 析清这些社会表象有利于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内涵。
修仙重生在壮族地区, 道教思想与体现巫文化的壮族特色师公教融合, 形成了具有壮族地区特色的道教思想。首先, 故事中作为宝物捐助者的白发仙翁, 来无影去无踪的形象, 正是道教神仙的典型形象。《庄子·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 吸风饮露;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葛洪《神仙传·彭祖传》中有:“或竦身入云, 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 上造天阶;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 或隐其身而莫之见。”10仙翁的出现说明壮族民间对道教神仙形象的共同认可。其次, 故事中金伦要求死在马背上表面上体现出金伦的英雄气节, 实际上是民间修仙思想的体现。
家庭和睦家庭关系在金伦故事中显得十分重要, 《金伦》故事中飞马载着金伦昼出夜归, 使得原本分居两地的夫妻得以团圆。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就是合家团圆、家庭和睦。
故事中金伦的重生和复仇的阻碍者都是二娘, 可见故事将二娘完全塑造为恶人形象。在中国民间故事中, 后母为恶人的形象十分常见, 并且通常都是在丈夫缺失的情况下产生。究其原因, 一方面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二娘通常都是破坏夫妻和睦, 家庭和谐的因素有关;另一方面, 又与壮族民间俗信“寡母婆嘴巴毒, 凡是好事撞到都要倒霉”11有关。即使二娘形象恶劣, 但故事最终并没有提到二娘受到惩罚的结果, 这就说明故事始终宣扬家庭以和为贵, 宽待亲人, 保持家庭和睦相处的观念。
建功立业金伦寒窗苦读、金榜高中、获得神力后又东海驮盐、穿山除霸, 可以说其一生始终怀着为天下社稷、百姓谋福、建功立业之心。金伦已然被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建功立业, 天下为公的思想是通过东海驮盐和穿山除霸两段带有民间英雄主义色彩的情节体现出来, 前者体现英雄解决民生问题, 后者体现英雄解决阶级矛盾问题。这两段故事采用的结构相似:缺盐/土霸王侵占粮食 (缺乏/遭受灾害) →金伦运回盐巴/教训土霸王 (经过考验) →众人夸赞金伦 (最初的缺乏/灾害消失) 。百姓有难, 金伦出手相助, 赠予金伦的宝物和获得的神力归根结底是为百姓民生, 国家社稷服务。建功立业、天下为公的思想已经被壮族群体所认同, 成为故事所赞扬的和用来教育民众的价值观所在。
综上所述, 《金伦》故事的文化表象主要分为自然表象和社会表象, 范围广泛、呈象多样的自然表象主要是形成于原始思维方式下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 这又根植于原始人生殖繁衍的需求, 维护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空间, 树立生存地位的原始物欲权欲观。社会表象是基于多重文化维度下, 呈现出多种行动反应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反映出族群内部思维观念和共同审美价值标准。《金伦》故事一波三折的复合型故事结构中注入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各式表象, 因此才令故事产生缤纷精彩, 引人入胜的效果。
摘要:间故事的历史传承路径大多由原始口头传播的形式发展到固定文本传播形式, 壮族民间故事《金伦》随着整个壮族文化的发展, 经过民族文化的外部吸收与内部整合, 逐渐演化成熟, 形成壮族民间英雄传说的代表。本文尝试采用故事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金伦》故事形态结构, 并结合民俗学、文化学深入分析故事基本母题背后的文化内涵, 以说明壮族民间故事《金伦》传承发展的族群心理认同感和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金伦,故事形态学,主题,文化表象
参考文献
[1]张声震, 农冠品.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6.
[2]杨树哲.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
[3][俄]弗·雅·普罗普.贾放译.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 2006.
[4][俄]弗·雅·普罗普.贾放译.神奇故事根源.中华书局.2006.
[5]梁庭望.民俗文库之二壮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
[6]潘艳寿.广西马山县金伦传说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1.
[7]张震声.壮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7.
[8]红波.人间仙境金伦洞.马山:马山县文联民间文学研究组编印, 1984.
[9]潘艳寿.广西马山县金伦传说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0]莫幼政.马山县国兴屯壮族师公经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04.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承
本文研究的壮族网站,从严格意义上讲主要是以传播壮族文化,报道壮族新闻为主要内容,展现壮族人文风貌,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促进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进步为宗旨的网站。以壮族在线,文山壮文网等网站为代表,属于壮族网站的核心类型。
此外,壮族地区某些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壮族分部的乡村集体或者个人创办,对外宣传,推广壮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旅游类网站,也将其视为壮族网站。壮族旅游的核心点在于民族风情和原生态文化,为了对外宣传以及招揽游客,这类网站除了报道旅游相关新闻,发布一些旅游咨询,例如旅游线路,交通状况,住宿条件等信息外,还大量介绍壮族的民族风情,壮族铜鼓、壮族三声部民歌等民俗文化,客观上也在积极地对外宣传壮族和壮族文化,更在促进壮族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壮族地区尤其是壮族自治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创办的一些公务网站或公众信息网站,以报道当地新闻,公布官方信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为主,但也大量介绍壮族以及当地其它兄弟民族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这类网站数量很多,以为南宁人民政府网站代表等。
由于壮族人口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省文山地区,本文谈论的网站主要基于这两个地区进行研究,在调研的30多个壮族网站中,只有不到5家网站配有壮语版网页。壮族网站的“同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壮族语言文字的传播。对于壮语言文字的发展与传承来说,这是不利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方便快捷的,海量信息被挂到网上,网站作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下面谈谈在逐渐被“同化”的壮族网站的具体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一)、门户网站: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等免费网页空间。本文研究的壮族门户网站按照其属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政府类门户网站与综合类门户网站。1、政府类门户网站:政府组织网站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展示窗口。此类网站主要用于政府发布新闻消息,让政务信息公开化,方便与民众进行政民互动的渠道。2、综合类门户网站:展示壮族文化,壮民生活的综合类网站。此类网站是了解壮族文化与风俗民情最便捷的网站。里面涉及文学、旅游、音乐、民俗风情、壮族新闻、学术专刊、人物写真等等,涉及面广,而且更新快,访问量大,其中壮族在线的总访问量达到总访问量:1241831人次,总浏览量:6525293人次。实时在线人数平均值为89人次。(二)、专业性网站:按照网站的专业性分类,壮族网站大致可分为音乐类网站和旅游类网站。1、音乐类网站: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音乐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音乐意识迅猛发展和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地位。2、旅游类网站:报道旅游相关新闻,发布一些旅游咨询,例如旅游线路,交通状况,住宿条件等,介绍壮族的民俗风情以及壮族文化。(三)、社交网络: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逐年增加,网络社交也就逐渐成熟。壮族网站论坛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壮语文化的传播。笔者对壮族社交类网站进行分类,大致分为论坛与博客两类。1、论坛(BBS):全称为电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或者公告板服务(Bulletin Board Service)。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论坛(BBS)站点上可以发布信息、获得各种信息服务、进行讨论、聊天等等。僚人家园http://www.rauz.net.cn/bbs/forum.php是目前壮族地区最大的论坛。截止2014年3月10日21时,僚人家园会员人数达到37594人,日均发帖量为60,实时在线平均会员人数为318。除僚人家园外,还有贝侬论坛http://www.jiu60.com/bbs/forum.php、鹿寨都市论坛http://www.545600.com/forum.php 、美丽林隆网:http://www.mlllw.com/ 等论坛。2、博客:传播壮族文化的博客也可以分为个人博客和公众群体博客。个人博客网站给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人通过个人博客,传递个体对民族文化的感悟。许多壮族同胞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中。例如比较有名的个人博客:西越小栈:http://miongzrauz.blog.163.com/,截止2014年3月10日21时总访问量达到64196次。公众群体博客在壮文化的传播上,更加细节化。如壮族作家群:http://blog.gxnews.com.cn/blog.phpuid=124850 ,它集中了壮族作家这一部分群体,用集体的力量在进行壮文化传播。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网站,壮族网站都是为壮族地区人民服务,是让外界了解壮族文化的信息化平台之一。在微信等新平台的冲击下,壮族网站怎样能高效、广泛地传播及传承壮族文化?根据对现有壮族网站的分析,笔者发现了几点现阶段壮族网站不足的地方:1、网站传播度窄,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许多政府性网站缺乏对壮文化的推广。在普通话广泛推广的今天,壮语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壮语受到影响的同时,壮族网站的受众也在逐渐缩小范围。现如今的壮族网站的浏览人群主要为壮族同胞,它的受众范围小,导致了传播载体受限,仅限于同族传播,对外传播的效果相对就不明显。2、网站内容存在局限性。在各大壮族网站中,对视频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对于非壮族同胞,壮语是完全陌生的语言,若只是通过网站的文字介绍,没有视频或者音频教学,外族同胞是很难学会壮语发音,更谈不上壮文的学习与传播。3、壮族网站数量太少。据不完全统计,以本文定义的壮族网站不到40个。对于壮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来说,这个数量是远远不够的。4、壮族网站大多为汉字版,不论是对于在本民族之间传播,还是在对外传播上,都削弱了传播效应。
在壮族网站日益被“同化”的今天,它对于壮族文化的传承笔者有一下几点建议: 1、增加网站内容。壮族网站内容除了需要包含壮族风俗习惯,壮族山水,壮族语言,壮族文字,壮族新闻等,还应加入壮语言文字教学视频,壮族民俗风情展示视频以及壮族地区旅游景点推广视频。这样受众范围可以扩大到非壮族同胞,从而利于壮族语言与文字的传播,以及壮族文化的传承。2、加大网站推广力度。现阶段的壮族网站推广的力度不大,特别是综合性网站,资金主要来源于网友捐赠,由于资金的缺乏,不能进行有效地推广。3、加大网站建设,支持社会团体网站建设,多渠道筹措发展经费。把壮族网站的民族特点显现出来,在被“同化”的同时,还能保留民族元素。加大對壮语版网页的建设,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4、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以及保障壮语使用发展,尊重壮族民俗及信仰。(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进门选位
来,我们从进门开始说起。很多同学刚来的时候,一进餐厅门就径直往里走,找个空位子就坐,这样是没有逼格的。英国的餐厅(大多数餐厅,不管是不是正式的那种)进门以后,同学们都不要太主动自己去找位子坐,要站在门口等服务生来找你,带你去位子上,如果位置不满意,你也可以询问服务生能否换位子。坐下前,记得脱下外衣,挂在椅背上,穿着厚外套吃饭是掉逼格的(就算你外套再美也一样)。 坐定后,服务小哥或者妹子会先给你Menu,让你点饮料。这时候让你点的饮料基本上是餐前饮料,年轻人,不要一上来就太求逼格,白葡萄酒,烈酒比如威士忌等,这些都是不适合作为餐前饮料滴。可以点一些相对开胃的饮料,口味可以酸一点比如果汁,红酒等算是比较常规的。如果是普通饭店,可以点啤酒(国粹神马的),高级餐厅的话还是算啦。然后你就可以端着你的饮料一边小酌,边看着菜单仔细琢磨琢磨自己打算点点儿啥。
点单
这时候,你的逼格已经在萌芽了,要继续保持啊骚年们!接下来点主菜一般一人只点一份(你别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使劲点,逼格瞬间掉到零以下了啊喂)。另外,佐餐和色拉要分开点,甜点一般等要等主菜神马的吃好了再点。觉得自己点好以后,合上餐牌,等服务生来找你(据说你不合上餐牌的话,尤其是比较高级的餐厅,可能服务生不会出现),如果服务生一直没注意到你,你可以稍微招个手示意一下,或者抛个媚眼神马的,不过切记,别为了耍帅打响指啊。之后就是无穷无尽的等餐品上桌的过程了,有可能你跟你的同伴有点“相对无言”(因为周围确实安静的让人不自在),没事,你可以假装看窗外的美景提高逼格,默默的喝饮料就行了。妈妈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话少的人逼格不会太低。然后你也许在上菜前就把饮料喝完了。大多数歪果仁人都习惯在上菜前再点饮料,这时候就可以点点软饮等,追求高逼格的请点红酒或者白葡萄酒。之后别把餐巾乱揉丢一边,也不要垫在盘子下面,正确处理方式是平铺在腿上,这样就能防止食物掉在衣服裤子弄脏你的高逼格套装啦,中途离席的话放在座位上就行。听说有一些好的餐巾一个角上会有纽扣洞,你也可以扣在衣服适当的纽扣上(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上全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色拉,然后是汤,前菜,然后是主菜,比如你的牛排或者意面,最后吃完以后如果有需要再另外点甜点和酒水。
西方饮食礼仪文化
自由、平等
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特点。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独立、卫生
与中式的圆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西餐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
适度、节俭
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
饮食禁忌
1、不允许吸烟;
2、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3、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4、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5、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