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社会调查报告(精选8篇)
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现阶段阅读能力的发展现状,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幼儿语言发展能力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
小二班35名幼儿,年龄4~5岁,其中男孩21名,女孩14名。中四班35名幼儿,年龄5~6岁,其中男孩21名,女孩16名。大一班46名幼儿,年龄6~7岁,其中男孩20名,女孩16名。
三、调查方法
(一)调查内容的设计
1.教师提供各种类型的图书,每次发给每个幼儿相同的图书,分别从幼儿对图书、阅读图书的感兴趣程度方面,对图书基本结构的掌握程度方面,对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方面进行了解记录,标准如下:
1)对各种图书都感兴趣的.为3分,对各种图书有的感兴趣有的不感兴趣的为2分,对各种图书都不感兴趣的为1分。
2)知道图书有封面、封底、扉页等的为3分,知道其中之一的为2分,完全不知道的为1分。
3)能按页码读书、能从左向右逐行朗读读本的为3分,能按页读书、但不能从左向右逐行朗读读本的为2分,既不能按页读书、也不能从左向右逐行朗读读本的为1分。
2.教师设计语言教学活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等对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倾听习惯、语言理解能力、当众表达能力、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了解记录,标准如下:
1)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大意为3分;对文字,标点符号有个大概认识为2分;什么都不知道为1分。
2)倾听习惯。能够认真的听完感兴趣的事情为1分;喜欢听别人讲事情为2分;不能安静的听别人讲事情的为1分。
3)语言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别人的讲述为3分;能部分理解别人的讲述为2分;对别人讲述,很少听懂的为1分。
4)当众表达能力。喜欢并经常主动当众表达,并能完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为3分;
喜欢并经常当众表达,但有时表达不完整或者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图,但不喜欢当众表达的为2分;既不喜欢当众表达,有时还表达不清晰的为1分。
5)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楚为3分;发音不完全正确,偶尔夹杂方言为2分;大部分说方言的为1分。
(二)调查过程
调查活动一是在每个星期上午一节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调查活动二是在每个星期上午三节的分享阅读活动中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的。
四、调查统计与分析
小班约有86%的小朋友喜欢看图书,但约有86%的小朋友不会主动拿书看,一般对文字都不感兴趣;约有89%的小朋友对图书结构、阅读方式不了解;到了中班,95%左右的幼儿对图书一般都感兴趣,大多数能够自发独立阅读,81%的幼儿对图书的结构基本能够掌握,一半以上的幼儿一般都能按页码看图书,并能从左向右逐行逐页朗读读本,但有约14%左右的幼儿对阅读方法没有很好地掌握;大班约有97%左右的幼儿对文字感兴趣,大多数能够自发独立阅读,并能持续一段时间,91%的幼儿对图书的结构基本能够掌握,98%左右的幼儿一般都能按页码看图书,能从左向右逐行逐页朗读读本。
小班约有86%左右的小朋友没有初步意识到文字的标识、记录、传达作用,对句号、逗号、感叹号及自己的名字基本都不认识;对故事的大意也不能读懂。约有9%的幼儿能够认真的听完感兴趣的事情,48%的幼儿喜欢听别人讲事情,43%的幼儿不能安静的听别人讲事情;约有9%的幼儿能够理解别人的讲述,71%的幼儿能部分理解别人的讲述,约有9%的幼儿对别人讲述,很少听懂;约有12%的幼儿喜欢并经常主动当众表达,并能完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约有54%的幼儿喜欢并经常当众表达,但有时表达不完整或者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图,但不喜欢当众表达的为,约有34%的幼儿既不喜欢当众表达,有时还表达不清晰;约有31%的幼儿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楚,约有66%的幼儿发音不完全正确,偶尔夹杂方言,约有3%的幼儿大部分说方言。
中班约有22%左右的小朋友没有初步意识到文字的标识、记录、传达作用,对句号、逗号、感叹号及自己的名字基本都不认识;对故事的大意也不能读懂。约有46%的幼儿能够认真的听完感兴趣的事情,43%的幼儿喜欢听别人讲事情,11%的幼儿不能安静的听别人讲事情;约有68%的幼儿能够理解别人的讲述,27%的幼儿能部分理解别人的讲述,约有5%的幼儿对别人讲述,很少听懂;约有71%的幼儿喜欢并经常主动当众表达,并能完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约有24%的幼儿喜欢并经常当众表达,但有时表达不完整或者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图,但不喜欢当众表达的为,约有5%的幼儿既不喜欢当众表达,有时还表达不清晰;约有65%的幼儿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楚,约有32%的幼儿发音不完全正确,偶尔夹杂方言,约有3%的幼儿大部分说方言。
大班约有17%左右的小朋友没有初步意识到文字的标识、记录、传达作用,对句号、逗号、感叹号及自己的名字基本都不认识;对故事的大意也不能读懂。约有67%的幼儿能够认真的听完感兴趣的事情,22%的幼儿喜欢听别人讲事情,11%的幼儿不能安静的听别人讲事情;约有64%的幼儿能够理解别人的讲述,25%的幼儿能部分理解别人的讲述,约有11%的幼儿对别人讲述,很少听懂;约有81%的幼儿喜欢并经常主动当众表达,并能完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约有14%的幼儿喜欢并经常当众表达,但有时表达不完整或者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图,但不喜欢当众表达的为,约有5%的幼儿既不喜欢当众表达,有时还表达不清晰;约有92%的幼儿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楚,约有8%的幼儿发音不完全正确,偶尔夹杂方言。
五、讨论
通过调查,对比调查的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对图书、阅读图书的兴趣及喜爱程度方面,小班因为部分幼儿对图书还没有怎么接触,对图书不了解,部分幼儿对图书不怎么感兴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及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书籍,并提供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而中大班幼儿有图书阅读的经验,对图书的兴趣都比浓厚,19%左右的幼儿对图书及阅读图书的兴趣不浓厚,跟幼儿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及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幼儿对不同书籍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幼儿感兴趣的书籍。在对图书基本结构、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方面和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方面,小班幼儿接触语言教学及分享阅读教学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左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只有极少数的小班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有过阅读的经验,了解一点图书结构、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而对文字的标识、记录、传达作用,对句号、逗号、感叹号及自己的名字基本都不了解。
中大班的幼儿都接受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大部分幼儿能意识到文字的标识、记录、传达作用,对句号、逗号、感叹号及自己的名字也都认识,对故事的大意也能很好的读懂。但由于幼儿自身接受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对图书结构、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发展也不相同。在以后的教学及各种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个别差异,重点指导,平衡发展。
语言理解能力方面,由于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长短不同,锻炼机会的不同及幼儿自身能力差异等方面的不同,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当众表达能力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当众表达能力逐渐增强,由于幼儿个人性格及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一年龄段幼儿当众表达能力也不相同。对于不同的幼儿,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及引导方法,提高幼儿当众表达能力。倾听习惯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倾听习惯相对来说越来越好,这不仅与幼儿集体学习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幼儿对事物的兴趣有关,教师要对倾听习惯不好的幼儿加以积极引导,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循序渐进地改善倾听习惯不好的幼儿的倾听习惯。
学习和运用普通话能力方面,很多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跟爷爷奶奶接触的时间最长,而很多爷爷奶奶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同,幼儿的普通话水平也各有差异。对与普通话不好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幼儿学说普通话,更要与家长沟通,在家也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普通话交流的环境。
社会语言学研究人们的言语与其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从使用语言的人与社会来研究语言对社会地位的反映;另一方面, 对使用某语言的社会及个人使用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交际语言, 即人们在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 是一种语言变体, 而语言变体正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对象。因此,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交流方式的交际符号, 由于其简洁生动、形象幽默, 日益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具有以下特点:
(一) 符号化
网络交流并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单纯的文字并不能传递人们丰富的情感, 可以将网络语言中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符号组合在一起, 模拟表情, 用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 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 例如::-) (表示微笑) 、:- ( (表示撇嘴) 、:-0 (表示惊讶) 等, 特别是在QQ聊天时, 网上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表情语言供我们根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这样的交流方式既避免了人们输入文字的麻烦, 又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幽默、诙谐。
(二) 数字化
在网络交流这一平台中, 我们也可以运用数字及其谐音来表达各种特定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5555 (呜呜, 表哭泣声) 、88 (拜拜, 英语单词ByeBye的谐音) 、9494 (就是就是) 、521 (我爱你) 、5871 (我不介意) 、1314 (一生一世) 。
(三) 字母化
这一用法类似于数字的运用, 用英语单词或拼音中的首字母代替原有的汉字。如PLMM (漂亮妹妹) 、BF (boyfriend的缩写, 即男朋友) 、BT (变态拼音的缩写) 、IC (我明白了, I see) , 这样的交际方式既能节省时间, 快速输入, 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又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意思。
(四) 谐音型
谐音型网络用语在语言学上比较常见, 一般是依据原来字母的发音, 找合适的汉字进行代替, 例如e-mail=伊妹儿 (电子邮件) 、windows=温度斯 (windows操作系统) 、fans=粉丝 (歌迷、球迷) 、I love you=爱老虎油, 这样的交际方式既给网络交际增添了活力, 又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五) 词语意义的创新
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环境当中, 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 需临时创造新词或赋予某些词新的词义。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没有, 因表达需要创造的新词, 菜鸟这一词, 本义是“新手”, 但在网络语言中, 则被赋予 (计算机技术很差的人) 、网虫 (沉迷于网络的人) 、美眉 (在网上的漂亮女孩) ;一种是打破常规语法, 在已有汉语词汇意义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义, 如恐龙因其形态丑陋, 而被用以表示 (长相难看的女生) 、青蛙 (长相难看的男生) 、见光死 (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 、酱紫 (这样子) , 这些词语的使用, 既形象传神的满足交际的需要, 又丰富了汉语词汇的使用。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
(一)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使得网络语言的使用迅速传播
随着网络的出现, 网络语言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如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视频对话、网上购物、了解新闻、发电子邮件、发微博等等,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使得大家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 放松心情去交流, 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需使用的一些辅助交流方式, 可以通过一些表情和符号表达情感的需要。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使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 网络语言同其使用群体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
自从网络出现, 人们就对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产生需要。对待网络语言, 也是如此。据调查, 我国网民结构以青年为主, 平均年龄大概在二十六七岁左右, 学历大多在专科及以上, 这一群体在知识层次和生活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他们具有追求新颖、时尚、独特的心理特点, 同时作为年轻人,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 能够迅速接受这些语言符号和表情符号, 而网络语言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在这一虚拟环境中, 他们可以不受身份地位和角色的约束, 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 可以把现实中内心的不满和压力通过网络语言尽情释放出来, 使得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
(三) 网络语言的使用简洁、方便、省时省力
人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 可以节省面对面交流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网络语言很少使用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 多使用短句, 这样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不仅可以通过输入简短文字来表达感情, 而且也可以使用一些字母、数字、缩略语和表情符号来表达内心的感情, 这样既方便简洁, 又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语言是时代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和根源, 它并不是由人们随意创造出来的, 而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语言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社会方言, 属于一种社会变体, 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待网络语言, 我们不应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或肯定, 而应该以公正、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 给它们适当的发展空间。对于经得起时间考验, 适应社会发展, 并得到人们认可的将会被保留下来, 进入日常交际。对于那些不规范的、不经常使用的将会被慢慢淘汰。此外, 对于网络语言, 我们应当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 对积极的、有益的加以统一规范, 对不规范的、不文明的加以制止, 以防止其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因此, 对待网络语言, 我们既应保证理性宽容, 又应积极引导, 以促使其规范健康发展。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语言在人们的交流中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一些新的语言现象也随之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映射出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对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不但满足了人们网络表达的需要, 而且为现代汉语增添了一定的活力。因此, 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属于一种语言变体, 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的出现, 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简洁方便, 既开阔了视野, 又丰富了生活。文章重点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形成原因,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铁范, 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修辞学习, 2006 (02) .
[2]乔星.社会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2) .
[3]郑青.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J].科教文汇, 2007 (07) .
[4]苏全彩.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5]叶世利.中学生与网络语言的调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6) .
伊藤计划 著
邹东来、朱春雨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在日本文坛,天才总是早逝的,或者说,唯有早逝的才能称得上是天才。比如说梦野久作,比如说伊藤计划。
几乎和天才的梦野久作一样,伊藤计划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上溯到原始时代就一直存在于人类基因中的诡谲体系。如果《脑髓地狱》是狂人之梦的话,《屠杀器官》则是语言的杀意。
相比呕心沥血10年写出了《脑髓地狱》这生涯唯一长篇的梦野久作,伊藤计划无疑是极为幸运的,23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屠杀器官》并一举成名,并在34岁病逝之前完成了续作《和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伊藤計划又是极其不幸的——在两部已经完成的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天才不禁让人怅然,如果他继续写下去究竟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屠杀器官》是怎样的一本书?当然,这首先是一本科幻小说。
主角谢泼德上尉和他的小队空降使用的是以海豚和鲸鱼肌肉为原料的人工肌肉制成的“飞行海藻”,在敌占区从事秘密刺杀活动时他们装备的是使用纳米涂彩技术的隐形装甲,即使叫外卖比萨也必须通过生物认证才能完成, 在布拉格的街道上都是可以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虚拟屏——谢泼德不仅靠着这些虚拟屏的地图指示穿梭于大街小巷中跟踪与反跟踪,还即时获得了特务网络上的解答帮助。
但是在这些绚丽的科幻背后,却是血肉纷飞的恐怖。
恐怖的是谢泼德押解反派却遭遇伏击时出现的经过痛觉麻痹技术处理的战斗人员,即使头颅被击中,这些战士依然会固执地执行战斗动作……比这更恐怖的是,经历了9·11及恐怖分子引发的萨拉热窝核爆事件之后,全世界的政府在公民身体中都植入了ID 芯片并通过终端系统进行监控管理。与此恐怖程度不相上下的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歌舞升平的同时,在非洲,数万人正在相互屠杀,而就在屠杀发生之前,这些国家才刚回到稳定与和平的正轨。
每一次屠杀事件背后,都有约翰·保罗的身影,《屠杀器官》正是围绕着谢泼德追缉约翰的任务展开的。
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汤姆·克兰西式的谍战故事,或者,用更符合电子时代消费者理解能力的说法,这是一本充满了《使命召唤》或者《合金装备》等游戏风格的故事——有趣的是,伊藤计划也致敬似的在小说中用Sneak Eater来称呼特战人员。
但如果只是这样一个惊险刺激的故事的话,那么伊藤计划至多算是日本的丹·布朗而已。
让这个故事脱胎换骨的是故事背后的理念——约翰·保罗之所以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就煽动一个国家的屠杀,就在于这名语言学家发现了人类语言中存在的屠杀的语法,而这套屠杀语法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和大脑器官之中的,语言本身就是人体的器官,语言本身就是可以杀人的。这套语法是可以被分析重组利用的,它可以打破人的大脑内对道德感、良心的平衡,使得人们模糊对价值观的判断,在这套语法长期作用和潜移默化下,到达一个临界点时,屠杀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语言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完善,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全都基于语言的基础之上,没有比它更能更准确窥伺到一个时代本质和特色的,也没有比它更能影响和改变普通人的判断和认知的。
乔治·奥威尔说过,谁控制了历史,谁就控制了将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历史,丘吉尔则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victors.)。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谁控制了语言,谁就控制了一切,一切历史实际上都是关于语言的控制权的争夺——所以在小说《1984》里,“新语”成了大西洋国的通用语言。
在最新一季的《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里,一家公关公司在非洲某国的报纸进行舆论控制,在散播了一则虚假消息后,最终造成了真正的屠杀事件。007电影《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的传媒集团通过制造新闻的手段几乎成功煽动中英开战。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等的名字从文献中消失,被提及的纳粹党党员名字的次数则是其他时代的6倍之多。
如果像让某一信息被大众接受,只要不断宣传推送,因为谎言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话;如果想煽动大众赞同一项提案,只要反复宣传有利的“部分真相”;如果想让大众遗忘某人或某事;只要杜绝禁止相关的信息公开;如果想转移大众的愤怒不满,只要不断渲染一个敌对对象的劣行来转移目标。
这就是国家公关,这就是国家公关的运行机制,也是语言在国家层面上的用处。
语言是权力,一种危险的权力。
只要控制了语言,就是控制了舆论和媒体,就是控制了受众的态度和情绪,就控制了社会和利益分配,从而也就控制了现在和未来。
聪明的古人早就从“名不正”推演到了“民无所措手足”的地步,控制和操纵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向来是政治游戏不可或缺的一环。焚书、文字狱、“八股文”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以语言为武器进行的不同利益群体的战争。
在当下的社会,不登大雅之堂甚至带有禁忌色彩的语言词汇越来越频繁地被被用于各种场合,我们自然可以将其解读为互联网让大家对粗野的包容能力和承受力增加,但是,或许更接近事实真相的答案是,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改造破坏了语言本体系应正常健康的自我繁殖能力,新词和日常表达用法的粗俗化、非规范化更像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一种粗暴反馈——以破坏语法反抗,以下流语言词汇回应,这一直是普通人表达对所处环境不满的态度和手段。
让我们还是回到《屠杀器官》中吧。
约翰·保罗之所以将屠杀语法应用到实际之中是为了保卫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定——如果那些可能造成威胁的人相互屠杀,那么就无暇去真正威胁西方社会了——而最初邀请支持他参与研究屠杀语法的是美国国防部,他所有研究资料都由CIA和NSA提供,而一直暗中庇护他与他暗通往来的则是参议院议席领袖。在小说的结尾,谢泼德心灰意冷之下,把屠杀语法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结果,美国本土成了最大的杀戮之地。
关键词:网络语言; 社会价值; 智能时代;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语言的应用及发展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标志。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到智能时代,其标志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和便利、信息源丰裕、信息资源多样化、信息提供的场景不断更新等。网络语言是智能时代生活形态的反映,其主要趋势是呈现出信息提供方式的创新和各种信息的融合,信息提供方式的越创新,信息融合度就越高,信息不断以交叉等方式呈现,信息融合成为主流,融合成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再造。
从CNKI文献查阅来看,认为网络语言具有语言价值[1], 网络语言是社会流行语,契合了时代的发展[2], 网络语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能够产生正面影响。[3]认为网络语言是社会流行语,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2]在很多场合下,社会用语、流行语等的出现与使用已经构成一定的社会语用现象。[4]网络语言,这种社会语用现象,其价值仅限于上述种种吗?
以英语为主导的国外网络世界当中,网络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字母缩略语的使用,例如Where R U?, C U soon.再者是词义面的扩大,一些常用的词语具有了新意,例如,juice(果汁)-申通,chemistry(化学)-关系。最后是网络新造词,一般构词形式多为新拼合词,Linsane-林来疯(对林书豪的热捧), 等等。
从国内外网络语言使用价值来看,网络语言具有社会语用价值,有助于语言词汇的扩大,有利于保持语言的活力,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但是,这些只是网络语言的价值研究的表象。更为重要的研究应该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为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把脉。因此,网络语言社会价值研究方法应侧重社会认识的研究方法,从而引领网络语言创新,健康发展,避免粗俗语言泛滥,凸显富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并且形成网民的良好语用习惯。
网民分为信息发送人和信息接收人,信息通过自媒体或公众媒体发送,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成为信息反馈者,同样会发出反馈信息,或成为围观者。网民在“知道”中获得满足,在“知道一切”中获得快乐,网络上信息没有藏身之处。这个过程中,独特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其社会价值也会从中凸显出来。
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用,研究社会产生语言的语境,研究话语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价值、意义。那么,我们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一、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
首先,认知对象是语言符号。网络信息是社会交流程度的反映。信息的理解的方式是,网络语言的受众者把社会视为对象,通过各种观察,从社会语言学的意义上来讲,透视由语言符号构建起来的对象。
其次,认知对象是识别语言符号的一群相互交流思想的人。因此就有必要探讨识别认知对象群体的特点。那么,识别认知对象群体有什么特点呢?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社会是人的群体,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例如大学生网民群体,对某些网络语言的崇尚和鄙弃,可能就与老年网民对同样网络语言的喜欢和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否是由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这一点可以视为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因为倘若网络语言有价值没有被认知对象所认可,它就没有传播的媒介(群体), 也就谈不上有没有价值。认知对象这一庞大群体来评定网络语言的价值。任何一种网络语言的话语都要通过认知对象的过滤,而后再经网络传播而体现。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语用的即时性、鲜活性沟通效果,其受众者是具有社会趋同性心理的网民,是对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使用,一经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接受,便可迅速传播。
二、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
人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共生共存。因此,社会的认知群体并不一定是指社会的认知主体。那么,社会认知的主体就可能是个体价值的彰显者,而主体成为了受众者;也可能是社会群体是价值的彰显者,而个体成为受众者。
某一流传开来的网络语言一开始一定是出自社会某一角落,即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体。这一个体把某一思想使用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努力彰显语言使用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极具趣味化、个性化的语言融入到社会整体之中,成为了可理解、可接受、可使用的话语。原本为社会认知主体的网民,成为的社会语用的受众者,继而在网络上大量使用这一话语而成为主导者。
社会是一个连续统,即是个人与社会的连续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以两种身份存在于社会之中。一种是把自己看成个人的时候,存在于个人认同的连续统一端;另一种是把自己看成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时候,存在于社会认同的另一端。在某一特定的时候,我们认同比较突出的方面,这一方面既可能是个人认同也可能是社会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所产生的话语,都会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社会认知主体性是网络语言的主流,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三、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中发挥积极性作用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就有着对于这一社会历史阶段的预期。社会阶段预期将会促进社会认知,网络语言在社会认知方面也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那么,对同一社会现象抱着同样的预期的社会群体,就会可望对此作出符合大众愿望的语言概述。实际上,人们所期待的网络语言是能够满足人们心里需求,使人们有归属感,出现能使人们心态平衡的语言。在此,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就是人们心里和心态的调节剂。
网络语言一方面满足人们使用别样语言表达人们对周围人与事的感受,另一方面,彰显了自我在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凸显出来的语言驾驭和创造能力,启发和带动了社会对某一概念或提法的认识,满足了在一个特定条件、特别相关的自我愉悦感,同时也满足了在特定的情境中,话语极为突出的认知能力。网络用语是批判性思维、思辨的时代创新产物,因为它以鲜活、巧妙为语言表征,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社会认知的需求。
正视网络受众者的时代预期,网络语用才会发挥积极应对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认知和期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认知发挥积极性作用的要求。
四、网络语言与青春话语浪潮
网络是一群人相互交流思想的空间,网络空间的独特之处是它允许任何规模和种类的社区获得发展。在网上可以进行私密对话,可以获取信息和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社区当中参与话题的讨论,通常是通过粘贴信息。趣味或价值观相同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服务,加入某一社区或创建新社区。网络空间上的社区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平台。
青年人有着强烈的交流意愿,不受地域、性别、年龄、种族等限制的网络空间,催生青春话语浪潮,网络空间成为年轻人为主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青年人热衷于网络环境传递和交流信息,其一,网络是便捷的平台,其二,网络可以使他们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制作音频、视频、动画等,以及相互融合的、极具个性化的信息。语言文字信息是最为常见的交流方式。追求前卫和时尚的青年人,期望使用鲜活、具有表现力、机敏的字眼,来表达朴素的思想。青春话语的特征就是网络语言文字个性化。
“颜值”“达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三个网络用语,均来自于网络语用人,都具有青春话语意味,语言既风趣又鲜活。其信息来源代表语用人的价值取向--努力产生积极语用意义,能够让受众群体感受到评价、定义、强调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中肯性。
当然,网络语用要遵守社会公德,低俗污秽的网络用语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间段流传,得到个别人的热捧,但终究是没有立足之地。只要是绝大多数网络语用人恪守道德行为规范,崇尚文明语用,抵制不良用语,网络语用的主流就会是道德规范下的自由创新语用,青春话语浪潮也会推波逐浪,波澜壮阔。
五、结语
崇尚创新、追逐时尚、不拘传统、别具个性的时代知识青年(或网民), 实时创编了大量网络新词、时尚词汇、流行词,这些词语给网络交流带来了省时、省力的简便,同时也带来低俗用语等一些问题。发现并认同积极网络语言的语言文字、语用、社会价值并积极推广,是摈弃网络低俗语言的最好回应。
源于语言的发展和变迁,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语言的稳定性各有不同,有些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大多数网络语言只会是昙花一现。这就说明了网络语言最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中,有其时代社会传播性和历史传承性。
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是软经济。在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挖掘网络语言社会价值,增进语言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共享时代语言文化,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我们的社会需要成长和发展,成长和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理解,理解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社区,理解社区中的各种交流、提供的各种服务,更要理解网络语言的独到创新。
参考文献
大班下学期
活动目标:
1.了解超市的功能与特点,知道超市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感受超市购物的乐趣。
2.能在老师和朋友面前大胆连贯地介绍超市的特点和超市的食品。3.掌握在超市购物时应遵守的文明规则。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与超市联系,争取参观活动能够得到超市的支持,外出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2.每位幼儿从家里带2元钱来幼儿园。活动过程:
1.参观、购物前教师帮助幼儿了解参观内容和参观要求。
——提问:今天,我们要去超市参观,请大家说说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提问:你去过超市吗?超市是什么地方啊?那里有些什么啊?
选购商品时要注意些什么啊?
——小结: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听从指挥。超市是公共场所,是购物的地方,不能乱动货架上的东西。2.参观超市:(幼儿在教室的带领下,分成若干小组参观超市,教师随时解答幼儿的提问)
——观察超市货物的摆放,有什么样的规律。——观察超市收款的过程,比较和商店购物时有什么不同,了解超市购物的流程。——幼儿自由参观,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不打扰别人购物,不乱动东西。3.超市购物。
——幼儿选择商品,自行思考、解决遇到问题。——交费购物。
4.参观、购物后的评论。
——引导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超市的特点和超市购物的流程,重点培养
和提高幼儿观察后的归纳、表达能力,教师注意总结和引导。——讨论: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你喜欢在超市购物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参观超市的过程,归纳超市的特点以及超市购物的注意事项,帮助幼儿了解超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所以越多的人喜欢在超市购物了。活动建议与提示:
中班上学期
活动目标
1.关注并了解交警的工作及特点,萌发尊重交通警察的情感。
2.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了解其含义。
3.能和同伴合作游戏,看懂指挥者的手势。
活动准备
1.教师或家长于活动钱带孩子到交通岗亭参观,大致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请一名担任交通警察的家长(若没有可改为协教)扮演“神秘客人”配合教学。
活动过程
1.请“神秘客人”出场。
——幼儿和“神秘客人”打招呼,并问好。
——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交通警察?知道交警叔叔是做什么工作的么?
2.组织幼儿讨论。
——交警叔叔是在什么地方、怎样指挥交通的?
——“神秘客人”小结归纳,并向幼儿进行简单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3.扮演并模仿:我跟交警叔叔学本领。
“神秘客人”讲解示范交通指挥的手势,幼儿学习,4.拓展提问:交警叔叔除了指挥交通以外,还会做什么工作?
幼儿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小结:交警叔叔非常辛苦,在马路上除了指挥交通外,还会遇到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如:帮助老人或盲人过马路;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处理突发的交通事故;批评爬越栏杆的人……
5.引导幼儿进行总结性谈话。
感谢交警叔叔来园,向交警叔叔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做个遵守交通法规的笑朋友。活动建议与提示:
1.在角色区开展“我是小小交通警”的角色游戏,增强幼儿的交通意识。请幼儿画一副以“交警叔叔本领大”为题的命题画,张贴在主题墙,引导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建议家长带孩子上街时引导孩子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使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鼓励孩子观察和模仿交警的交通指挥手势。
一、网络交际语言的语域特征
交际活动总是一定的人、就一定的题材、在一定的场合、为一定的目的进行的。由于交际情景的不同, 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 这就是语域。Halliday (1978) 把语域归结为三要素: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话语风格 (tenor of discourse) 、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网络交际语言在这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话语方式一般有口语和书面语体之分, 分别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然而在网络交际中, 交际活动是在空间上有一定距离的条件下以书面的形式发生的, 交际语言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但却具有口语化的特征。一方面, 网络交际受时间的限制, 因此双方需要快速传递信息, 所用语言自然倾向于简单化, 有较多的省略形式, 还有大量自创的简短的语言形式, 也无需顾忌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另一方面, 网络交际又受空间的限制, 不可能借助诸如语音语调以及大量非言语形式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 因此大量自创的表情达意的语言及图形符号就产生了。这就使得这种特殊的书面语具有某种感谢色彩。由此看来, 网络交际语言把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特有的一种融合式的话语方式。
每个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身份地位, 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的话语风格。然而, 网络交际活动却具有不同的话语风格特征。在网络交际中, 交谈双方一般处于平等的地位, 因此交际更倾向“一致性”关系, 交谈时几乎不采用拘谨体和正式体, 偶见商谈体, 更多的是随便体和亲昵体, 而网络交际开始和结束的方式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常用的开始的方式有“你好!”“好呀!”或“hi/hello”抑或“Chat?”, 结束方式有“下了”、“走先”、“88”、“bye”, 甚至一句话不说而突然离开, 这在现实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话语范围就是经验意义的选择, 是谈话者所从事的、社会所承认的活动 (刘润清, 1999) , 可以是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 一般都有特定的目的所在。然而在网络交际中, 由于网民来自世界各地, 从事不同的职业, 很难有共同的专业性语言, 因此网络交际语言多属于非专业性的。同时, 网络交际一般没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任务, 双方只是随便交谈, 因此体现不出日常交际的目的性原则。再者, 网上交流时, 人们往往不专一, 如边看电影边聊天, 有时一个人同时与多个网友聊天, 这种行为的不专一性都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话语范围的非专业性和无目的性特点。
二、网络交际语言的变异特征
Hudson (2000:22) 认为语言变体则指“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 即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可见, 语言变体一般指一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异, 可能会与地区或使用语言的语境等因素有关。由此看来, 网络交际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为了适应网络交流的特殊语境, 这种交际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异现象, 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方面。词汇在网络中的变异首先体现在大量的缩略词上如英语单词或短语缩写、汉语拼音缩写以及英文词首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而成等。例如, U (you) 、CU (see you) 、IMO (in my opinion)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企业对企业的网络贸易) 、GG (哥哥) 、me 2 (me too, 我亦如此) 等;其次, 体现在大量数字、文字谐音上。这些特殊的谐音形式都有固定的涵义如520 (我爱你) 、8147 (不要生气) 、886 (拜拜喽) 、驴友 (旅行的伙伴) 、童鞋 (同学) 、偶 (我) 、粉丝 (fans) 、瘟都死 (Windows) ;再次体现在大量生造或转义词上如:菜鸟 (网络新手) 、青蛙 (长相难看的男生) 、网虫 (特别痴迷于网络的人) 等。其实, 词汇方面的变异还表现在大量的符号和流行语如“^@^”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天才 (天生蠢材) 、偶像 (呕吐的对象) 等。
句法变异方面主要是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奇特句式的运用。有的网民为了强调某些句子成分而将其前置, 例如:“好烦躁呀, 我今天。”“你饭吃了吗?”网络聊天中倒装的例子也举不胜举, 例如“真的接我电话了呀你”!有的倒装甚至还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句式。“……都”如:“这么快就吃完了都。”奇特句式现在流行的一种是“……的说”, “的说”放在句子末尾, 并无实在意义。例如:“这件事情什么时候能完成的说?”“明天开会的说。”研究表明, 在网络语言中疑问句和感叹句所占的比例较高, 因为网络信息交流时通常依靠的是提问与回答的模式进行的在网络语言中问句与简单句处处可见, 因为在网络对话中话题转换非常快, 且对每个话题的讨论都不深入, 不需要长句来传达复杂的意思, 来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另外短句很容易被对方理解, 从而使对方作出迅速的反应。
三、虚拟的网络言语社区特征
Bloomfield (2001) 认为“一个言语社团是指靠言语相互交往的一群人”。可见, 言语社区一般指形成一个社团如一个地区等并至少有一种共同的言语变体的一群人。这说明言语社区共同体的首要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社会规范 (norm) 即对语言变体具有一致的态度或相同的评价标准。然而, 网络社区则远不同于一般的言语社区, 它是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包含网民现实生活因素的“虚拟社区”。你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相貌的美丑甚至是性别这些基本的信息, 双方的年龄、性别、经历都是可以虚拟的, 可以改变和隐藏自己, 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网络言语社区里, 尽管网民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等背景, 但他们却具有共同的特点:拥有网络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能够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 遵守网络交际规范。因此, 网络言语社区可以被理解为在网络语言运用方面持有共同规范的无数人员的集合体。在这个虚拟的言语社区里, 网民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虚拟社区里通过不断的交际联系而来的。同时,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进行网络交际, 他必须了解电脑及上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而且必须掌握网络交际的一些规范礼仪及使网络交际有序进行的能力, 这样才能顺利地交际, 使网络虚拟社区里的交际生活得以维持并变得有声有色。可见, 正是由于网络交际发生在虚拟的网络言语社区里, 网络交际语言才具有不同于一般交际语言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一特殊的交际语境, 网络交际语言才会产生一些变异现象。
四、网络交际语言的话轮转换特征
会话时, 说话者和听话者角色的转变成为话轮 (turn) 。例如, 先说话的人, 一旦对方在会话中接过话轮 (a turn) 开始说话, 就成了听话者。通常情况下, 我们采用“无停顿, 不抢话” (no gap, no overlap) 话轮规则。即在谈话中, 若双方同时发话, 其中一方会马上停下, 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 以免“抢话”。通俗地讲, 会话参与者每个人轮流说话, 就叫“话轮转换”。其基本模式是:A-B-A-B-A-B。请看下面一组对话:
甲:今天吃早餐没呀?
乙:早就吃了滴, 你呢?
甲:我还躺在床上呢, 不想起来。
乙:哈哈, 这么懒呀!
话轮转换的过程是在发话人与受话人, 或者是在会话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作用下完成的。在话轮转换的过程中, 促使其转换的因素有很多, 不仅有言语的作用, 而且有非言语因素—体态语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会话是我们人类进行的一种很随意的交际行为, 但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其言语行为及话轮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并加以深入探讨, 不难发现, 在话轮转换过程中存在很多规律性的现象。
同时, 若谈话中出现了稍长时间的停顿, 那么就会有人马上找一些适当的甚至是无聊的话题以维持谈话, 以免出现“停顿”。也就是说, 在日常的交谈中, 说话者往往就一个话题依次发表意见, 如A说完后B接着说等。然而, 在网上这一规则在通常情况下都被打破, 双方可能就两个不同的话题同时发话。例如, 下面是笔者从QQ聊天中摘抄的一段谈话, 其中A和B代表谈话的双方:
A:你什么时候回的?
B:我今天放孔明灯了呀, 亲爱的。
B:下午六点多回的呢。
A:你放孔明灯干嘛呀?
A:嗯, 今天回的还很早滴咧。
B:好玩呀, 这几天家里好多人都在玩这个啦。
B:是滴呀……
A:哈哈, 玩的很开心吧?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 谈话双方几乎同时发问, 又同时回答, 有时又交叉问答, 完全没有遵循日常会话中有问必有答等的话轮转换规则, 即形成了网络交际独有的两条主线交叉并行的局面。同时也可以看出, 网络交际中谈话双方为了追求时尚、快速交流、个人思维的流畅性等, 语言力求直接和简洁化, 破坏了日常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而以开心和简化为谈话的主要原则。
计算机的普遍运用, 网络的逐渐推广, 都为网络语言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对于网络语言, 应当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 它们是一种客观存在, 不应简单否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网络语言并非是一种规范的语言, 对汉语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语言积极的一面。在这个快节奏, 高效率的社会, 网路语言在节省时间的同时, 也给广大网民带来了无限欢乐。因此, 对于当前正流行的网络语言, 一方面, 要回避网络语言中的某些缺点, 不能任由其肆意发展, 要进行合理规范。另一方面, 对于其中一些符合语法规范, 有利于表达的网络语言, 我们应大力推广, 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 带来乐趣。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文中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结合网络中流行的相关实例来对网络语言的相关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特征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 L.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Halliday, M.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Arnold, 1978.
[3]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董启明, 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3 (1) .
[5]谷瑞丽.网络语言:语言作为符号的变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6]金志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7]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8]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94 (6) .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
男性被认为是人类的原型,汉语中的‘他’也正能反映出人们的这一认识。“他”在语用上完全偏向于男性,不论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可以指代男性和女性,而“她”只可指代女性。在指代一群人时,即使只有一个男人,也不能用“她们”,仍然要用“他们”来指代。这种完全以男性的视角来定位的语言现象就是男性语言泛化的表现。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见弃”、“失宠”等。
一旦男女间发生了越轨之事,女人则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咒骂的对象,折射出了严重的男权文化烙印。而同样是品行不端,男子则被轻描淡写成“情场老手”、“风流才子”,甚至还有几许恭维之意。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因此,追索汉字中所隐含的社会歧视,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笔者对1997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包含有“女”字的简体字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发现其中表贬义的字就有十几个之多。
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有的字表现了对女性道德上的贬抑,如妖、奴、奸、婪、妄、妒、嫉、婊等等,甚至出卖色相的男性,也被称为“男妓”。有些明明是男人的恶行,却要加上“女”字偏旁,如“嫖”、“嬲”。笔者还注意到,“懒”在未简化以前竟然也写作“女”字旁。当然,许多褒扬之词也都有女字旁,如好、妙、娆、妩、姣、婷、娴、嫩、婉、娇、婧、妩媚等等,不过这些美好是说明女性具有被观赏的身体与面容,而真正的观赏者和评判者是男性。
关于农民工
最近一些年,很多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从事建筑、维修、运输等工作,成为时代的新工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农民工”。“农民工”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词。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来的。这词语取代了最初的“盲流”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不过近些年社会对“农民工”这一称谓越来越多地提出疑义,主要是针对这个词语背后的歧视意味。
“农民工”这个称谓包含着许多信息,其中就有农村和城市贵贱之分的身份之别,其背后隐藏着太多的不公平,特别在享有平等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权利上,他们是工人的社会职业,却永远是农民的背景,无法被纳入城市保障体系。
其实,“农民工”一词并不规范,这个称呼既不是职业的标准分类,又不是社会分层的正式的概念。按以往的标准说,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按现行标准,农民工应划分到劳动职业阶层。这一不规范的概念之所以仍然长期存在,主要缘于人们对于城乡这一最大差别的优先分类。 “农民工”即使原来的身份是农民,一经从事工业或服务业,就不再是农民,更何况很多年轻劳工,进行过技术培训,上完了初中,在此之前也没有从事过农业活动,也未获得农业身份。
“农民工”一词反映了城乡的对立和城市人对农民的狭隘的排外的心态。因为有户籍制度的限制,所以在话语上有了农民和市民的分别;因为有户籍制度的区分,所以就有了“有城市户口工人”和“无城市户口工人”的待遇、福利和保障差别。“农民工”称呼正是自然生长在这个基础上。
人们通常以所从事的社会工作来标识社会身份,区分职业属性,而很多农民兄弟们即使告别了土地,也不能与工人并称为现代工人。社会的这种定性式的称呼带有社会歧视的意味,使这些农民兄弟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卑微。
地域歧视
说到语言中的地域歧视,以前,苏北人被称为“江北赤佬”、“上海人的陪衬人”、“江北猪秽”等。已经作为特殊专有名词的“河南人”、“苏北人”、“大陆妹”,以及描绘河南人、苏北人的种种文字,都透露着这样一种信息,这些新词语的生成实质上是发达文化群体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人作为陪衬和附属来看待,而这些被歧视的人则终日躲在发达地域人们的阴影下生活,暗淡着而又无奈着。
职业歧视
语言中的职业歧视主要表现在对从事低等职业的人的称谓上,如将回收废品和垃圾的称做“卖破烂的”,将清扫街道的人称为“扫大街的”,将照看孩子的人称做“看孩子的”,将靠唱歌为生的人称为“卖艺的”,将清扫厕所的人称为“掏大粪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称呼虽然仅是口语词汇,并未进入书面语,不过也很不规范,是将一些生存群体在尊严和人格上予以矮化,这些人在主流文化中屡屡被轻视,甚至被当成了嘲讽的对象,没有稳定的社会定位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这些职业称谓包含着人格歧视。
人格歧视
称呼具有区隔的作用。近些
年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称呼语,这类称呼大多将某类特征作为标志,屡屡被突显出来,比如同性恋、艾滋孤儿等,着实值得人们思量。
在笔者所接触过的一些同性恋者中,除了性取向和大多数人有区别,其他的很多方面与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同在异性恋群体中,很多人在学历、地域、个性、世界观方面的差异很大,可是一旦与同性恋者在一起的时候,却独独把性取向作为最大的区分标准,仍把他们划归到“同性恋”这一类人中,无论“同性恋者”内部的差异是多么大,或者是多么相似,都没有人关注。
至于“女强人”这一称呼,则把女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女性的美好品性对立起来,冠上了“女强人”的帽子就意味着失去了贤良、温柔的特性。上文提到的“农民工”,其实就是新劳工,社会却偏偏要在称呼上将其出身标注出来,这充分反映了人们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称呼成为一条鸿沟,使彼此无法逾越,成为不同类别的人们之间很深的隔阂,也造成了新的社会歧视。凡此种种,都提醒人们,要小心使用称谓。在突显一种特性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会暗淡另外一种特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新的歧视。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意义构建的生活中,无视意义和语言造就事实的现象,就好似掩耳盗铃一般。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态、一种政治权势的反映。因此,关于语言中的歧视现象,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语言中的歧视问题,一是语言有二元分类的特性,一是大众集体心态和观念的影响,还有就是文化霸权,或者说是“权势概念”在起作用。
如果说语言性别歧视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那么观察语言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和职业歧视现象则可看出现代人的集体心态。有学者指出,对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背后隐藏着的东西要比已经暴露出来的东西可怕得多,反映了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以取笑羞辱贫苦百姓为乐趣、为时尚,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以“经济”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一切,这不能说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危险的信号。同时,在传播这种歧视的同时,人们的口舌相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己则偏安一隅,泰然观看事态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看客心理。如果任由这种集体心态发展下去,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比如“保姆”一词在很多场合已逐渐演化成了“家政服务员”、“小时工”这样的称呼,这两个新称呼体现了家务劳动社会化及其价值,将重点定位在时间和劳动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一点,淡化了雇人者和被雇佣者两个阶层之间的差异。性作为当代社会一种交易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商品交换的内容,因而“妓女”一词也有被“性工作者”所取代的趋势。“个体户”在某些媒体上也逐渐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一称呼所取代。另外,人们开始用“非婚生子女”来称呼过去所说的“私生子”。有专家建议把“农民工”的称呼改为“新工人”、“新移民”或“合同工”。这些新称呼既能体现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尊重,也有利于促进他们融入城市圈。亦有个别媒体开始将农民工称为“工友”。
很多社会变化都是从称呼的改变开始的。改变称呼是为了改变称呼的特定内涵。上文提到的几个称呼的改变也说明了社会的宽容、进步和对某类人的理解。称呼的改变使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身份不固定的人群获得了应有的自我价值,进而实现了自我的中心化。一个社会的结构、制度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但是称呼却可以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引导社会观念,淡化歧视色彩,在一定的氛围内改善关系,在这方面语言可以发挥一定的拉动作用。
【语言社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语言专业社会需求问卷调查11-08
邮递员好(社会 语言)12-08
语言调查报告09-07
小学语言文字验收报告06-02
语言文字工作达标报告06-05
C语言实验报告模版07-10
c语言实验报告总结07-13
c语言实验报告函数11-29
语言交流中心实习报告12-19
C语言图形程序设计报告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