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精选8篇)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 篇1

调查时间:2009年8月1日

调查地点:B县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普通居民消费和理财观念的影响,以

及在当前全球处于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该如何合理计划使用资金,处理好消费支出和投资理财方面的问题。

为及时反映普通居民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生活消费、投资变化情况,近日就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普通居民消费和理财观念的新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地居民消费形势

2009年B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9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3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7亿元,增长16.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2.7,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4.4%和2.7%。在金融危机下,当地居民如何消费呢。通过一些调查,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消费恐慌”,而是对手里的钱怎么花得更有价值变得“计较”起来,也就是消费心理的变化使得消费行为更谨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大多数居民缩减开支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不象国外那么严重,但由于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的存在,使得消费者还是心存顾虑。造成开支减少的原因也是因人而异,一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收入减少比较明显,所以造成消费降低,而有一些消费者则是因为心里因素,比如考虑到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考虑到物价水平的变化问题等等。

(二)对消费品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

2007 年炒股热和炒房热之后,人们对这两种投资方式的热情逐渐下降,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消费者更是捂紧了自己的口袋,现在居民购物一般都会选择实用、便宜及生活必需品,而对于以后的消费主流,则主要集中在衣着,医疗,教育消费等方面,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在吃好、穿好,身体好的基础上,教育、住房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同时为改变居住环境,住房消费成为居民近几年来乃至以后消费的主要投入。而旅游、家电、家用汽车消费在居民看来还属于比较奢侈消费。

二、当地居民理财观念

(一)以平常心对待当前物价上涨

当问及“金融危机对您的家庭消费有多大影响,是否有缩减开支计划”时,有62.2%的居民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家的消费影响不大。其中,有60.6%的家庭认为“没有缩减开支,和以前一样”;有1.6%的居民家庭认为“不但没有缩减开支,反而增加了消费支出”;认为“金融危机对其家庭有影响,有缩减计划、减少娱乐活动”的占29.2%;有8.6%的居民家庭认为“有影响,尽量不开车、不逛街购物,缩减开销计划”。由此可见,居民并没有出现消费恐慌,而是对手里的钱怎么花更有价值进行慎重考虑。多数居民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物价有波动能够适应,相信物价上涨不会持续时间太长,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会逐渐平稳,虽然物价上涨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但是坚信不久物价将会平稳,生活水平仍会步步登高。

(二)利率下调对个人影响不大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增幅减缓,通胀压力有所降低。降低利率对个人影响不大,在当前股市、房市不好的情况下,不会提前支取存款。居民普遍更关心本次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因为今年以来股市的下跌对其家庭财产的影响远远大于几次利率调整带来的影响,被调查者普遍希望这次调整能带来股市的大幅上涨,减少其损失。

(三)储蓄的主要用途是防病

在当前股市低迷,房价过高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防病。他们认为现在医保限制条款太多,报销的比例太小,所以目前存款就是为了防病。

(四)多数居民消费理性,收入充实

多数居民表示,不管物价如何变化,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能盲目消费。大多数居民家中有存款。家庭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李女士笑着说,她每月拿出2500元钱足够家用,500元存入银行,这样生活也说得过去,在没有大的支出情况下,每年加上夫妻两人的年终奖将有5000元的存款。

(五)投资风险意识增强

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家庭不考虑投资理财。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同比下降了22.0%。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减少,特别是居民经历金融危机后,投入股票、基金的股息和红利收入减少,财富缩水,资产折价。在问及“最近您的家庭是否考虑投资理财”时,六成以上居民家庭不考虑投资,其中,认为以前亏损太多的居民占22.2%;对市场没有信心的占40.0%;还有33.4%的居民认为“先储蓄,看情况再投资”;只有4.4%的居民认为“现在正是投资理财的好时机”,由此看出,居民对投资理财格外谨慎。股市低迷,使很多居民意识到投资股票风险大,还是存入银行保险。即使再有钱也愿意将其存入银行,或是投资企业也比炒股风险小

(六)超前消费意愿不足

当问及“您的家庭还会今天花明天的钱吗”这一问题时,有83.0%的居民认为“不会”。其中,认为“不会,而且以前也没这样做过”的占50.2%;“怕压力太大,还不起”的占32.8%;有13.4%的居民家庭认为“会超前消费,但有所控制”,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年轻夫妇家庭;还有3.6%的居民家庭认为,“不会改变花钱计划,以前怎么花,现在仍然怎么花”。

三、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综合起来也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与消费有关的经济因素,一类是与消费有关的文化因素。

(一)影响居民消费的经济因素分析。

居民经济收入的变化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这种收入的变化包括了绝对收入的变化,相对收入的变化,实际收入的变化,名义收入的变化,预期收入的变化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货币资金如果相对自己在不同时间有所增加,相对同一时间的不同消费主体有所增加,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以此通过影响总需求的方式影响总供给。那么,在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如物价水平下降,在相对收入不变的时候则又可以刺激消费。结合此次金融危机,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出现了小幅下降,另外人们由于存在着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消费。

(二)影响居民消费的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包括了诸如文化环境,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状况等多种,但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结合此次金融危机,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如火如荼的金融危机的演绎,难免使得消费者改变自己原有的消费计划,而由于存在着对未来工作,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保持一种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性消费。

四、如何处理投资理财方面的问题

此外,多数的经济学家和财务分析师们均做出了经济危机触底判断,而且经济复苏的迹象也开始显现。因此,未来的前景肯定是光明的。为了有效度过危机,合理进行居民家庭投资理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减少负债

多数居民在过去十几年里用信用卡和其他负债进行了过多的透支。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减少这种高成本负债,并把其排在为退休储蓄或投资股市之前。居民应该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减少信用卡债务。

(二)储蓄

金融危机下,少输就是最大的胜利,今年理财,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本”。家庭理财应该结合当前形势和自身情况,坚持安全稳健和长期投资的原则,构建适合自己的理财组合。不管何时投资,都必须坚持安全稳健的投资原则,将保本作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更何况是经济形势不明朗的金融危机时期。

(三)基金定投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要普通百姓自己去判断一个多变的市场,是很难的。因为变化的因素太多,因此,建议居民在做基金定投的时候可以把握几个原

则:一是尽量有一个较长的、中长期的理财计划;其次,锁定一个目标,如用于养老或是子女教育金计划。经济的运行是有周期的,因此在进行投资时,最好坚持长期投资。目前,不少人由于股票和基金的亏损对长期投资产生质疑,但从实践来看,长期投资虽然不能保证不亏损,但亏损的概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在逐渐降低却是事实。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该坚持长期投资。

(四)要保护已有的收益

在当前这个有挑战的时期,拥有一个保护已有收益的战略是谨慎的做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学会节流。工资是有限的,不必要花的钱要节约,只要节约,一年还是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是理财的第一步。

2、做好开源。有了余钱,就要合理运用,使之保值增值,使其产生较大的收益。

3、善于计划。理财的目的,不在于要赚很多很多的钱,而是在于使将来的生活有保障或生活的更好(所以说理财不只是有钱人的事,工薪阶层同样需要理财),善于计划自己的未来需求对于理财很重要。

4、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在现实消费和未来的收益之间寻求平衡点,这部分工作可以委托专业人士给自己设计,以作参考。

5、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考虑收益率。高收益的理财方案不一定是好方案,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是好方案,因为收益率越高,其风险就越大。适合自己的方案是既能达到预期目的,风险最小的方案,而不是盲目选择收益率最高的方案。

五、保证居民消费水平优质优量的对策建议

(一)居民家庭优质消费对策

居民家庭消费构成:衣食住行(包括教育和娱乐等)。处于经济危机下,居民家庭收入平均水平有所下降(既有因为失业率上升等造成家庭成员就业率低直接影响家庭总收入,也有因为工资薪金降低造成的),而我国近年来的物价指数上涨,造成了居民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明显下降。如何能够保证家庭优质的生活消费,就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消费讲究实用性。无论是穿着还是吃食,(二)国家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政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 GDP 缩减指数变动率为 7.2%,比上年回落 0.2 个百分点。由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利好效应,使得如果财政金融政策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出现潜在通胀压力,所以我认为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因素这个角度分析,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首先,从收入角度分析。

主要是考虑收入的分配问题。当前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农民工和大学生两大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收入增长受到影响。一些跨国公司出现裁员、减薪情况,也制约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此外,股市财富效应不明显,也使居民收入增长大打折扣。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总体上优化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通过减税让利、放松市场管制等措施,进一步激发经济体的活力。那么,在具体实施方面,由于此次危机对中高收入消费者基本影响不大,人们还是可以维持自身消费的基本层面,所以,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首先考虑针对农村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城镇低收入户的消费鼓励措施,如增加补贴提高收入、扩大消费信贷等,对消费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改善社会保障状况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其次,从支出角度分析。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 篇2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消费性支出也日渐增多,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这一基本国情,我国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提升消费水平的空间巨大。又因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受到收入的影响,所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意义重大。政府可通过得出的规律从而对经济宏观调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计量学中的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中国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2 搜集数据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性支出也不断增加。为了实证分析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及消费支出的增长程度,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3 建立模型

时间序列数据在使用之前都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这是为了防止由于数据不平稳,直接建立回归方程而出现的伪回归。

3.1 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设Y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X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了分析Y与X两个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用Eviews软件先对Y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1.010640,大于在1%的显著水平下Mackinnon临界值-4.323979,说明单位根存在,Y序列不平稳。

为使Y序列平稳,对Y进行差分,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t检验统计量值为-6.225282小于单位根检验的在1%显著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拒绝原假设,所以Y序列是二阶单整的,同理可检验得到X序列也是二阶单整的。

3.2 进行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进行Y、X之间的回归分析,然后检验残差的平稳性。以X为解释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做回归模型。

估计的回归模型:Yt=479.3405+06.680670Xt+et。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看回归残差是否平稳。选择DF检验(无截距项、无趋势项),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t检验统计量值为-2.065353,小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Mackinnon的临界值-1.9530,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Y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3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于Y(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和X(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协整关系,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由表5可知,我们可以得到估计结果:

3.4 序列相关检验

D-W=0.409862,它的值接近于0,由上表可知,存在序列相关性。查DW表,n=30,k=1,得下限临界值dl=1.35,du=1.49。D-W=0.409862<dl=1.35,可知序列存在正序列相关。该模型随机误差项存在一阶、二阶序列相关性,在LS命令中加上AR(1)和AR(2),使用迭代法估计模型参数。输出结果为,ρ1=0.516049,ρ2=0.318217,并且t检验显著,说明原模型确实存在一阶、二阶序列相关。DW=2.038231,n=28,k=2,查表得dL=1.27,dU=1.56,dU<DW<4-dU,可以看出模型已经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模型已消除了序列相关的影响。可以得到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方程为:

3.5 经济检验

最后得到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Y)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模型为Yt=833.4934+0.663279Xt。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为833.4934元,每当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加1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663279元,这符合经济意义。

3.6 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

4 结论建议

4.1 结论

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会把收入的66.33%用于消费,这相对于以前的居民生活水平而言,有很大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已经改变为以追求生活质量为主,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城镇居民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是符合现实意义的,而且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4.2 提出建议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极大地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同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还有一定差距。政府可以通过一些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等来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例如,政府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也可以组织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使其实现从低技能职位到高技能的职位的转化等方式来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对于消费水平这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是影响一个国家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国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更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影响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所以要稳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政府方面需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并及时调整经济政策,营造出良好的的消费环境,加强引导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方向,积极在拓展消费领域的同时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尤其是扩大服务型的消费支出,积极推动劳务商品化,从而极大程度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EB/OL].

[2]郑红宾,陈雄.基于Eviews软件对金华城镇居民的消费和支出进行分析预测[J].枣庄学院学报,2011,(5):84-88.

[3]林石莲.基于Eviews软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支出的计量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11):31-36.

[4]郝艳芳.基于微观视角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及其特征的计量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李晓嘉,蒋承.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基于全国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5,(2):32-37.

[7]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1):21-24.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 篇3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经济增长

一、目前城乡居民消费和投资现状

近几年来,对居民的消费、投资、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成为研究焦点[1,2,3,4]。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投资,及收入水平作深入的分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与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费需求增长的内生机制不完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不足。消费率长时期的低位运行,必然影响投资与消费二者的良性循环,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导致居民消费降低。

2、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政府投资后续乏力,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分配的不公已经较为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

二、计量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录入

1、建立计量方程

Y=C+β1X1+β2X2

Y表示城乡居民的总收入;X1表示居民的个人消费;X2表示居民的个人投资

2、数据录入

表1  2001年-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表

年份 城乡居民的

总收入(Y/元) 居民的个人

消费(X1/元) 居民的个人

投资(X2/元)

2001 78973 3002 21962

2002 84402.3 3159 25823.1

2003 89677.1 3346 28103.1

2004 99214.6 3632 32846

2005 109655.2 3869 35739.6

2006 120332.7 4106 41699.2

2007 135822.8 4411 51018.4

2008 159878.3 4925 61067

2009 183217.4 5463 73963.3

2010 211923.5 6138 85899.9

2011 249529.9 7081 99025.2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5].

(二)计量模型的建立

图1  Y关于X1和X2的散点图

由以上的图形分析可知,城乡居民的总收入Y与消费X1和个人投资X2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

(三)模型的估计

表2  最小二乘法估计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3/22/14  Time:21:40

Sample:2001  2011

Included observations:1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3184.50 9795.905 -2.366754 0.0455

X1 27.08921 5.026851 5.388903 0.0007

X2 0.801780 0.252257 3.178425 0.0130

R-squared 0.999220 Mean dependent var 138420.6

Adjusted R-squared 0.999025 S.D. dependent var 56339.63

S.E. of regression 1759.257 Akaike info criterion 18.01017

Sum squared resid 24759881 Schwarz criterion 18.11869

Log likelihood -96.05594 Hannan-Quinn criter. 17.94177

F-statistic 5123.899 Durbin-Watson stat 0.94717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由模型估计结果得到:Y=-23184.50+27.08921X1+0.801780X2。由此可知,X1与X2前的系数分别为27.08921、0.801780都为正值,表明城乡居民的总收入与消费和个人投资有正的相关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相一致。

三、计量模型的评价

(一)模型的分析结果

1、由计量模型的分析可知,城乡居民的总收入与居民的消费和个人投资有正的相关关系,即就是居民的总收入增加,随之他们的个人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相同。

2、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对于整体经济的贡献不断降低,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和投资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居民消费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投资机制,调整消费结构,提高居民的收入。

(二)模型的总体评价

由模型 Y=-23184.50+27.08921X1+0.801780X2 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增加的總收入中,多数用于消费,只有少部分用于投资。投资和消费的分布不均衡使得经济不能得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可以得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最终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驱动”方式转化。

(二)扩大消费需求

1、增加居民的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2、优化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新型、附加值高的消费品,引导居民各种潜在的消费欲望。

(三)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1、充分发挥中央投资的巨大作用,扩大民间投资。制定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准入领域,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管制,落实民间投资的自主权;推进新型城市化。

参考文献:

[1]蒋平.我国经济增长三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9):4-5.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型[J].统计研究,2007,(3):3-12.

[3]贺铿,李鲁阳.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许永兵.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5):5-8.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 篇4

调查题目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日 调查地点 :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多。摆脱了旧社会的贫困面貌,全国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实行对外开放,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以及制定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计划,中国在经济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以前只要求解决的温饱问题到现在的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从以往的节俭生活态度到现在缤纷多彩的生活形式,人们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支的重心由衣、食转向包括教育、娱乐、医疗、旅游等其他方面。人民实现了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摘要

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吃,穿,住都需要消费。除了这些最基本的以外,娱乐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此次对于武汉某小区居民的调查中,我们主要是针对了居民如今消费的需求和消费的观点做了调查。

关键词 武汉居民 消费需求 消费观点 正文

我们对100个居民做了此次调查,在调查对象中21~30岁占了37%,31~40岁占了45%,也就是说我们所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中青年人群,这一人群是如今社会上的主力,在他们的身上不仅有赡养老人的压力,还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他们也是社会消费的主要人群,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并且由于他们精力旺盛在消费群体中就显得十分的活跃。但是,这份调查不能只表现中青年群体,其中还是有20岁以下和40以上的调查者,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中等消费,小康生活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主要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

从调查中能够看出,71%的居民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能达到自己的需求,66%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一现象证明了,很多居民已经不需要为温饱来发愁,这也能在食品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能够体现20%-2 40%的居民调查者占了 46%,40%~60%占了居民调查者的40%。而我们知道这一比例就是国际上认可的恩格尔系数,它的意思是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 占的比例越小,其他支出就占越多,这也就是说你的生活越丰富。花钱买品质

如今国家是越来越昌盛,中国每年的GDP都超出计划的在增长,而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 了,曾今每人几十一个月的工资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生活的发愁,不再为五谷杂粮,油盐酱醋茶,而伤透脑筋。所以人们追求的不只是量,而是追求的是质。

现在信息交通是发达了不少,我们能通过很多渠道了解社会情况,然而让我们最为担忧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如被广大群众熟知的,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假牛肉,漂白大米等。现在的很多商家,为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根本没有把百信的健康考虑其中。并且出现问题的食品,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些是我们无法离开的,如大米这是中国 人主要的主食,连这个都有掺假,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能有安全性?这让我们消费者吃什么都,胆战心惊。

所以我们在调查中明显的发现,人们对于质量这一点,是十分重视的。在面外就餐这个方面,64%的调查者选择最重视的是食品的质量。

不但是在食品上,在那些生活用品和衣物上50%的人也选择了质量品质。这也是给有关部门的一个提醒,需要提高对食品质量,用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并且在发现后要以更重的惩罚。这是减少这一类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有我们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监督,例如当下最流行的微博,都是监督的有力手段。对于那些商家,这是一个警告。做好的商品,才回有更多的汇报。你只有把顾客当了“上帝”,那这个“上帝”才会给你打开财富的大门。那些黑心的商家,最终会自食其果。

日增的娱乐享受

“今晚搓一顿?”,“行,没问题”。类似以上的对话,你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它可能也常常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调查显示87%的人,会偶尔出去外面吃饭,这不仅是朋友与朋友之间一种很好联络感情的方法,而且对于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纾解也有帮助。除了朋友之间,家人一起去外面换换口味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经常出去外面吃饭,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消费是太高了,所以只有3%的人选择经常外面吃饭。

对于在外就餐,我们也进一步做了调查。就是人们对于在外就餐最追求的是什么?除了上面提到的质量占了主要之外。25%的人选择的用餐的环境和服务 态度。11%的人选择了菜的花样。能看出前者远超于后者。体现现代人对于服务是很有要求的。很多人去外面用餐,想要的就是享受。他们在餐厅不用想着,炒菜的费力和饭后洗碗的麻烦,还加上有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这让他们这一天可以轻松很多。而且用餐优美的环境也让消费者的身心愉悦。而菜的花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更多的顾客。

在调查中显示娱乐也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84%的人认为娱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6%人认为娱乐是不需要的。如今娱乐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且更新的很快。常见的有KTV,酒吧,游戏厅,游乐场。这些场所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带动了城市的经济,也给很多人提供了工作的岗位。

而除了我们生活的中平常的娱乐外,我们对于一种高消费的娱乐也进行了调查。那就是旅游。之所以称之为高消费,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与之前提到过的娱乐消费比,旅游需要的费用可能是它们的 几十倍或是上百倍。由于在他乡,你需要吃的,住的。都需要钱,而很多人可能认为旅游中就应该享受,所以会比平时奢侈很多。比如住的酒店,如今二三百的住宿已经是在普通不过了。更不用说是很多星级酒店。并且 在旅游中人们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交通上,如果你是去比较近的地方那么可能费用就没有那么多,可是如果你去比较远的地方,跨省或更远的跨国时,那你这趟旅行中所产生的交通费用可能就是你旅行费一半,或是超过一半。那么还会有人去旅游吗?调查显示是会的。有61%的人选择,一年有1~2次的旅游。有30%的人几年可能去一次旅游。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可能想象的,在以前几乎没有什么旅行社。旅游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结婚旅行或者热血青年的毕业旅行。而如今旅行已经能变成一种产业,旅行社也是到处都是。最近,各大5A级的旅游景点,由于过了限调令而纷纷涨价,有些调动的幅度甚至达到50%,这也从层面可以看出旅游业在中国是多么的受欢迎。

改革开放到现在,旅游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然而就是在这种现象下,有些黑心的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做出了一些违法行为。譬如说,前阵子在报道的香港旅游的阿珍事件,香港金凯国际旅游的导游李巧珍接待,导游因旅客在珠宝店、化妆品百货等地购物不足,在旅游巴上大发雷霆。根据视频影片,李巧珍以流利普通话说:“世界怎可能有免费午餐,你想想,你们付一千多块,连飞机票都不够,我们不是做慈善事,要做善事我做呀,汶川大地震阿珍就捐了一万零五百元啊!”又指:“现在是你们欠着我的,不是我欠着你,我给你吃,给你住,但是你们不付出,你这辈子不还,下辈子也会要还出来!”在离开珠宝店、前往钟表店的路上时她警告:“我们下面手表店一个半小时,我不管你任何人,不要跟我说‘我没有需要’!那等一下吃 饭的时候,你说‘我也没有需要去吃’、今天晚上住酒店我会把酒店的房门全部给锁上,我们没有需要去住的。消费不够嘛!”,并说:“在家穷就没有所谓,走出来就不要这样子!”

阿珍说的这番话,可以说已经侮辱到了人格。是很严重的人生伤害。而这样子的旅行社,这样子的导游。还有人敢去旅行吗?人们需要的是透明化的旅游,是服务良好的旅游,是让人舒心的旅游,而不是这种强买强卖。

除了阿珍事件,我们还常常听到的是旅游乱收费的现象,或是那些欺骗行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旅游热情。

而杜绝这种现象的根本是法律武器,要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来警告那些黑心的商家。

而人们对于娱乐对需求只会增不会减。但是就在这种其情况下,人们对于娱乐享受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除更好的服务态度,公正,无欺骗行为 外,人们希望娱乐的发展能更多元化。虽然如今的娱乐生活已经是丰富多彩了,可是充满娱乐精神的人们,会更愿意尝试不同新的东西。

便利的需求

现代人很多时候追求的是方便,譬如说在购买住房上面。人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中肯定有的就是地段,这套房交通是否方便,离孩子学校是否近,离自己工作的地方是否近,离购物,菜场是否近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在便利这一方面,我们很多时候依赖的是交通工具。有36%的人选择出门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而轿车仅有10%。我认为这是考虑的因素有二点,一是费用问题,如今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让很多有车一族都养不起车。一个月1000多的油费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如今城市的人口日益曾加,特别像武汉那可谓是拥挤不堪。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车的人越来越多。停车难是很多有车一族最为头疼的事情。所以为了方便很多人宁愿选择公交来代替私家车。这样节省了开支也省掉很多麻烦

读书型社会

现在很多人的压力其实是来自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在学习上的消费,已经在人们消费中占一定的比例,调查显示55%的人每个月有固定的学习支出,30%的人有不固定的学习支出。这就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断的长大,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小时侯各种培训班,各种补课。当了成年后,工作后我们有了竞争的意识会适当的给自己买些书籍来补充知识。其实这一种方法也是很必 要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太快,如果我们不及时来更新我们知识。我们就会真的落伍了。

其实读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他们,读一些自己喜欢的科普,杂志,小说等。能充实生活,调节压力。除了年轻人,老人的学习能让自己晚年更有滋味。很多城市都开了老年学校,并且老年学校还是受追捧,很多时候都是报不上名的。

看向未来

最后我们调查了一下,居民在对未来消费变化预测45%的人认为物质消费是今后提高速度最快的一方面,这是由于物价增长速度太快了。还有25%的居民认为精神消费会提高,24%的居民认为娱乐消费会提高。这说明了,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上的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需求的中心放在品质上,而追求的是更多元化,更丰富的消费。

心得体会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 篇5

(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这里的农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包括农业市场结构。具体表现在:①种植业结构趋同,品质不高;②农业产业体系发育不完全,特色不明显;③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不畅;④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增产不增收。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要通过农业产业收入增加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还很困难。

(2)农村中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乡镇企业和农户的非农产业经营。虽然部分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但是,近几年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却表明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①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长放慢。这是农民现阶段获取非农收入的两条主要渠道,也是农民纯收入的两个重要来源。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农民这两项收入之和是414元,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448元和491元,三年年均增长10.9%,增长速度比1990~199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0.6个百分点。②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下降。由于乡镇企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8年在当地转移的劳动力中,只有10.8%在乡镇企业就业,比1995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减少900多万人,1999和2000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由于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靠乡镇企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加上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使一些污染大、对生态损害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乡镇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大量的农村工人失业,使得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下降。③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比不上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家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农村应瞄准这一时机加快其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大量轻壮劳力就业无门,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显然在城市和城镇,但是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①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量从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被滞留在农村;②小城镇建设滞后、总体水平低,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第一产业人口下降,二、三产业人口增长。但是,按国际标准统计,我国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目前只有37.8%,比通常标准低7.2个百分点,就是说,少吸纳了3235万人。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能够达到45%,现有小城镇能够上规模上档次,未来小城镇发展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

(4)农民负担较重,农民的货币性收入增长跟不上实际负担的增长。近年来,国家对农民负担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但一些地方的农民负担仍然很重。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已在各地进行了试点,并初见成效。农民负担在过去的一年里的确有了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别,农民负担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减轻。此外,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要交的税却远高于城市居民,如农业特产收入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等等。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是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等级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制度因素。目前有大约1亿以上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谋求劳动机会,城市所有的脏活累活几乎全由他们承担。可是他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其他相关待遇却很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国家干部”或“国家职工”的编制。这些没有编制的就业者实际上得不到国家制度的认可,他们的权益当然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他们被社会称为“临时工”或者“民工”。在城市里,他们饱受歧视,被认为是社会的最底层。与城市就业者相比,“民工”所得到的劳动报酬,仅仅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极小的一部分。城市职工大致可以被看做“国家的人”,他们享有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社会普遍流行的一些劳动保障和福利保障,干部更是在一般城市职工之上享有种种特殊权利和利益。而农村人口几乎是被隔离于制度之外的人口,他们没有国家保障的工资,没有医疗保障、没有住房保障、没有教育服务和体育娱乐服务。身份制度的存在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力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性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若能将一部分多余劳力挤出,农村生产率将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也会上升。

(2)户籍制度因素。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二元户籍制度正式确立。条例规定,没有城市公安部门的批准,农民不得将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方针,国家对城市人口的增长实行政策加指标的双重控制方法。这种户籍制度一方面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限制了人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即便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几乎不可能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也就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及社会地位。工作预期不稳定,消费行为难以“城市化”,缺乏归属感甚至基本的人身安全感,使他们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也遏制了他们投身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乡隔离体制的制度性约束使得那些在城市就业的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报酬收入。因此,即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人也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收入很低。

(3)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因素。由于二元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不允许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农民和市民共同占有国有生产资料,所以造成了城市居民独占国家资源和全民财产的事实(因为这些资源和财产都集中在城市)。在这种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的前提下,城市和农村各自独立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是,目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注重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可政府却没能负担起应负的责任,资金投入往往不够,广大农村居民实际上是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的(国家每年对贫困人口有一定的扶贫资金除外),这也是农村许多人收入严重不稳定的一个原因。

(4)教育体制因素。“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是有差别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政府没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致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有这一权利或履行这一义务。1986年9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公布。其中规定:“城镇,凡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新建、扩建、改建校舍所需的投资,按学校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予以照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也就是说,城镇中小学属于国家举办的学校,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建设,农村中小学则是农民自己的学校,由农民自筹资

金兴办。不仅建学校如此,教育经费的分配也是如此。农村基础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掏钱而举办的教育。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公平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教育上的不平等,如不加以改善势必进一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篇6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 篇7

衣食住行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 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随着住房价格的一路攀升, 居住消费支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二元性, 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必然和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对居住消费支出进行研究时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该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模式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研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措施来拉动和刺激居住消费支出,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住房作为一种正常商品,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居住消费需求会随之上升, 一定的收入水平是保障人们进行居住消费的必要条件, 两者基本上呈正比例关系, 意味着收入的增长会刺激居住消费, 反之, 则会抑止居住消费。可以对收入中不同部分同居住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收入是居民住房潜在消费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体现了居民未来住房还贷能力状况。

研究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的理论基础是消费函数理论, 但是对于收入不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56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 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并且, 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持久收入水平而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作出消费决策。弗里德曼在他的持久收入假说中将收入划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 本文拟分析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和住房消费的关系以及对住房消费的决策影响, 对于研究当前我国的住房供给需求与消费决策理论与房地产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与房价走势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供给与需求理论, 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 但是收入是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Maattanen在2011年指出每一个家庭都希望拥有住房, 并且指出收入分配与住房价格用一个分配的模型方法予以分析。Benito在2006年指出住房价格和顾客花费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而且强调两者的公共因子和原因链接扮演的关键角色在最近几年有所弱化。[1]Cutler在2005年指出香港居民的消费、收入以及财富之间的存在关系。[2]付文林在2010年指出消费需求不足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结构的基本特征。并且通过消费支出占中国GDP比重的变化趋势相当稳定, 提出了提高劳动者报酬率, 促进中国需求导向型经济增长必须要处理好的四个基本关系。[3]董长瑞在2006年验证了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之间的动态关系, 并进一步证明了持久收入是影响中国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4]苏良军指出暂时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但在不同地区差别很大, 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习惯是影响暂时收入消费份额的重要因素。[5]臧旭恒在1994年对持久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6]通过已有的国内外文献, 多数对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同消费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但对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同居住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 且特别是城市和农村居住消费支出进行比较研究的就更少,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居住消费支出方面的差异。

二、城镇和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发展变化轨迹

住宅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国国民经济中, 住宅产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 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也不断高涨。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2011年全国住宅房地产投资额44319.5亿元, 是2000年住宅房地产投资额的13倍。随着房地产的市场化, 住宅房屋价格一路攀升, 从最初的几百元一平米上涨到了几万元一平方米。从国家统计年鉴数据看, 从2002年的2000元左右上涨到了7000元, 当然7000元是平均价格, 在好地段的住宅价格已上涨到了一平方米几万元的价格。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居住消费支出随之上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也不断上涨, 从1998年人均4331.6元, 2013年上涨到了18022.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998为408元, 到2013年高达1745.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也不断上涨, 从1998年人均1128.2元, 2013年上涨到了6112.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998为408元, 到2013年高达1233.6元,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做折线图 (如图1所示) 。

三、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的估算

住房消费支出与居民的收入密切相关。居民的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 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料到的、连续的、带有常规性的收入;暂时收入是指一时的、非连续的、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根据弗里德曼现期持久收入的估算方法, 估计我国居民持久收入的计算公式:

现期持久收入是现期收入与前一期现期收入及前两期现期收入的三阶移动平均值来近似地表示, 暂时收入以当期收入减去估算的持久收入来表示。据我国城市居民的现期可支配收入估算得出我国城市居民的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 (如表1所示) 。

单位:元

四、城镇和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居住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分析收入同住房消费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居住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 也就是居住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

C为住房消费, Y为收入, Yp为持久收入, Yt为暂时收入。

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 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有不同的变化反应。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持久性的, 那么人们就很有可能消费掉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收入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 那么增加的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就会被储蓄起来。根据持久收入假定, 收入不稳定的居民一般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而收入稳定的居民一般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在可支配收入中暂时收入占有较大的比重, 则暂时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会较少, 而大部分会用于储蓄。因此根据各年度的统计数据, 验证住房消费对不同的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和二者的相关性。根据消费理论函数, 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分别代入1998年~2011年的相关数字,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式中的系数, 所的结果列于下表2:

表中R2为相关系数, S.E为回归标准差, D.W为德宾-沃森检验值, 从回归结果看, 农村和城镇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都大于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R2较大, 表明真实值和估计值之间的拟合程度很高。F值表明了解释变量Yp和Yt都对因变量C有显著影响, 但是D.W却不能确定随机扰动项是否存在自相关。

为了消除非线性相关因素对回归的影响, 对于我国城镇居民

为了消除非线性相关因素对回归的影响, 对于我国农村居民

仍然用1998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资料,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结果如表3所示。

式4和5中, Yp和Yt的系数为居住消费的持久收人弹性和暂时收入弹性, 农村的分别为1.102187和0.097967, 城市的分别为0.617611和0.177208。通过上述实证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在1998年到2011年期间, 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行为基本符合持久收入假说, 居住消费支出主要是持久收入决定的, 而与暂时收入存在不显著的相关性。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每变化1%, 居住消费变化1.102187%, 暂时收入每变化1%, 消费变化0.097967%, 居住消费的暂时收人弹性大大低于居住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城市居民持久收入每变化1%, 居住消费变化0.617611%, 暂时收入每变化1%, 消费变化0.177208%, 居住消费的暂时收人弹性大大低于居住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

从这个结果来分析消费同持久收入、暂时收人的关系, 可以推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居住消费支出对持久收入的敏感性较强, 即两者的相关程度较高, 农村尤其高。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与持久收入的相关程度更高一些。城乡居民居住消费对暂时收入的敏感性较弱, 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与暂时收入的相关性更弱。这也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居住消费支出是大额支出, 在一定程度上较多地依赖于城乡居民的持久收入, 并且在两者的比较发现, 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较城镇来说更多的取决于持久收入, 而不是暂时收入。

五、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从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实证分析来看, 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行为存在很大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以及消费观念与消费偏好的差异造成的。在当前, 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收入较为稳定的特别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提供信贷, 因为其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而不愿意为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的农民提供信贷支持。农村居民在住房支出方面更多依赖于持久收入, 而不是暂时收入, 因此在实证研究中, 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中持久收入影响较大, 而暂时收入影响较小。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的收成, 土地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较大风险, 不仅受自然气候的影响, 而且受经济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很大, 农村居民收入的季节间隔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其对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低收入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民的消费观念相对较为谨慎和稳定。特别是大额支出还是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因此, 针对城乡居民在消费支出方面的差异, 要提高和均衡发展当前的消费水平, 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切实增加农民实际收入, 缩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发展当前经济的首位。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是缩小城乡消费差异的关键和根本, 从1998年开始, 我国政府非常重要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城乡消费的差距依然在不断扩大。因此, 切实遵循“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思路, 以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根据各个农村区域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 逐步达成小康经济水平进而实现小康的居住水平。在加快农村结构调整的同时, 优化国家资源分配制度, 构建并逐渐形成支农惠农政策体系,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力度, 切实从各个方面增加农民的持久收入, 并且丰富和拓展暂时收入的来源途径。

2. 发展农村金融信贷, 加快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升级

促进农村金融信贷稳定有序发展, 减少农民居住消费的资金约束。加大对农村农民生产经营信贷以及购房信贷支持力度, 从价值链、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的角度出发, 支持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创建与发展, 满足农村居民各个环节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当然, 城市和农村居住消费差距拉大的关键原因是农村金融系统的贷款障碍。农村居民已经部分进入城市购买住房, 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拥有较为发达的金融服务系统, 银行的普遍存在和金融机构的高效率使城市居民的提前消费成为可能;而农村地区无论是银行数量、服务水平还是放贷规模都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这就造成农村居民居住消费面临着资金预算约束。因此, 大力发展银行卡和电子银行业务, 支持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推广, 培养农民安全使用现代金融工具的消费习惯。并且持续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网络建设, 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居民居住消费质量

农村居民的居住生活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 包括农村道路、供暖以及给排水设施等, 这些都与居民的居住息息相关, 直接影响了居住水平。加强和提升农村居民居住内部设施和外部环境的提升与改善,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本前提条件, 这也是缩小城镇和农村居住消费差异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加快居住基础设施的提升与优化。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居住投资力度, 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民间投资,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电网、农村给排水网、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农村医疗网点建设等, 积极为提高农民居住消费水平、居住消费质量和居住消费层次创造条件。

摘要: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 居民住房消费方面的支出亦成不断上涨趋势, 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为理论支撑, 利用1998年2011年度数据, 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居住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居住消费支出对持久收入的敏感性较强, 即两者的相关程度较高。农村尤其高, 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与持久收入的相关程度更高一些。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居住消费支出对暂时收入的敏感性都较弱, 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与暂时收入的敏感性尤为弱。

关键词: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居住消费支出

参考文献

[1]Benito A, Thompson J, Waldron M, et al.House prices and consumer spending[J].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 2006, (02) .

[2]Cutler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income and wealth in Hong Kong[J].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5, (02) .

[3]付文林.住房消费、收入分配与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J].经济学家, 2010, (02) .

[4]董长瑞, 梁纪尧.中国农民持久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6, (02) .

[5]苏良军, 何一峰, 金赛男.暂时收入真正影响消费吗?——来自中国农村居民面板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 2005, (07) .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 篇8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多个高速发展阶段,年均10.1%的GDP增长率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消费水平低。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终驱动力无疑是必要的。消费需求不足直接与居民的收入不高有关。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虽然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绝对数较小,但是其增长却很迅速,并已经慢慢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不仅有助于提升总体收入水平,而且能让居民产生良好的预期,从而促进居民现期消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居民积累一定财富后,财产性收入会作为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释放潜在消费需求的作用。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形势下,研究通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有以下一些研究成果。李振明(2001)认为包括股票所产生的股息与红利收入在内的金融资产收益对消费行为确实是有影响的,只是由于居民的这部分收入主要被用来进行再投资,而比较少将其变现用于消费,因此不易引起大规模的消费效应。刘建江(2008)基于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说研究认为,持续上涨的房地产市场引致的居民收入的增长能扩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增长。陈彦斌(2008)认为,我国居民所拥有的财产非常少,从而能以此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也很少,因而难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吴彦艳、丁志卿(2007)认为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过低,且结构太过单一,并且投资渠道也非常有限,这都是导致其不能极大地促进消费的原因。方福前、张艳丽(2011)认为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短期内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很大的作用。Modigliani(1971)曾假设固定劳动收入不变,实证得出家庭财产所产生的收入增加1美元将导致消费支出增加约5美分。Friedman(1957)在其持久收入假说中提出,居民当期的消费决策主要是基于不变的工资收入和财产所引致的持久收入,这样消费者才能保证其效用达到最大化。Ludvigson&Charles(1999)研究结果则显示居民财产增加1美元会带来约4美分的消费增量,但是协整结果的稳定性并不理想。Benjamin(2004)等研究发现:不动产引致的收入增长1美元将使居民消费相应增加8美分,而金融资产引致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只能使居民消费增加2美分。

三、理论分析

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具体包括: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他投资收入、出租房屋收入、知识产权收入以及其他财产性收入。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是受其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此,当消费者财产性收入变动引起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从而促使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量发生变动。此外,随着我国传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收入增长出现波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对居民的收入预期产生负面影响,引起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进而对居民的消费心理、消费偏好和消费计划形成冲击,从而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而导致消费差距的扩大,并使得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四、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本文旨在构建以人均工资性收入(WA)、人均经营性收入(OP)、各项细分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包括人均利息收入PR1、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PR2、人均出租房屋收入PR3、人均其他财产性收入PR4)、人均转移性收入(TR)、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价格指数(IND)的绝对量作为内生变量的函数,检验各项细分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CON)的影响程度。对各变量分别做对数化处理后,该模型方程式可写为:

lnCON=C+lnWA+lnOP+lnPR1+lnPR2+lnPR3+lnPR4+lnTR+lnGDP+lnIND+μ(4-4)

在此线性模型中,C是常数项,μ是随机干扰项。

(二)实证估计结果及分析

在进行回归检验之前,从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的结果来看,此面板是平稳的。另外,通过Kao的方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示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此外,我们从沃尔德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可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较优。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来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下表1。

由上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1、回归方程的调整可决系数达到0.96,说明上述所有内生变量能对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的96%做出解释;DW值为1879459,与2接近,说明此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2、从总体影响分析,F统计量为1321699,其相应的P值为0,这说明模型中所有因素对消费支出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3、从各项细分的财产性收入单因素来看,上表中其相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0500102、0605977、-1623815、-1623815,其P值显著度均在10%以外,表明各项细分的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并未有显著的影响,这符合常理和现实状况,因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管是绝对量还是其占总收入的比重都很低,且其波动性大,不能维持稳定持续的增长,而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其对消费的显著性。另外,各项细分的财产性收入所对应的回归系数表明每增长1%的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出租房屋收入、其他财产性收入,仅分别带来0004996%、0005220%、0023934%、0007620%的消费增长,这表明它们对消费的影响都很微弱,仅出租房屋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稍大一点,而这与一二线大城市外来打工人员大量涌入,租房需求比较旺盛,从而租金收入比较稳定有关。

五、政策建议

由实证研究结论可知,虽然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整体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显著,说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从提升整体收入水平这个角度看,对于刺激消费需求也是有益的。因此,本节提出几点政策构想期望可以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以及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有所贡献。第一,发挥工资分配和工资增长的激励作用,使各收入阶层居民都具有财产积累能力,让广大居民可以通过拥有财产进而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第二,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养老、医疗和就业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尽快到位,以增强居民的信心,保持居民对未来收入的良好预期,从而增加其现期消费。第三,大力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切实加强其他投资渠道的建设,创造出更多的投资平台和理财产品,以丰富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来源。第四、加大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以发挥劳动者的潜能,增进社会总体的生产能力,这也为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夯实了基础。此外,要增强劳动者的财产投资意识,转变居民的财产观念,强化居民通过正确投资来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意识。(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彦斌.我国总消费不足的原因探析——基于居民财产持有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80-86.

[2]吴彦艳,丁志卿.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几个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1):5-6.

[3]方福前,张艳丽.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J].财贸经济,2011(4):22-30.

[4]Modigliani,F. Consumer Spending and Monetary Policy:The Linkage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Conference Series,1971(6):59-84.

上一篇:仰望天空650字作文下一篇:党员大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