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推荐8篇)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有0.05%,按此换算,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1倍。可到了18世纪、19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1倍,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0.05%达到了1个百分点,按此换算,人均收入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的1400年缩短为70年。进入到20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变成2%,而2%的人均收入增长只需要35年的时间就可以增加1倍。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像欧洲、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还是2%,但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达到了7%、8%。如果是7%的增长,那么,只需1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倍。跟18世纪以前相比,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Ferguson Jr.和Wasch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高能耗、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贡献率较低,发展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甘肃省为例,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从1995年起算投资率呈持续走高趋势,“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率达47.59%,比“九五”时期年均投资率高6.26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7.9%,至今维持在40%~50%区间内,始终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来看,甘肃省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9年跌破至60%以下,2006年恢复到61%;生产总值净出口率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贸易呈现为逆差,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因素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
当前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人们简科其为科技伦理,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伦理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事关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本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它也是一把有着“自杀力”的“双刃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但也使得杀人的兵器得到升级;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造福四方,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克隆技术让人可以死而复生,但却对人类社会伦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相伴相生却又相反相成的困惑,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一种伦理陷阱。
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比如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所引起的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平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必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新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新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活动应当以不破坏生物物种的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为最低道德要求。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有其本身的伦理困惑,这需要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同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进行规避的需要。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与科技创新的伦理困惑相结合的话,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觑的。虽然这种结合的负面效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问题层面,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破坏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比如国际恐怖分子、网络黑客等人员的高科技犯罪,其一方面破坏的是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更为深远也更为巨大的破坏与阻碍。
三、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本地、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进而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
近年来, 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 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科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 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等。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 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 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 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坚持以人为本, 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上
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 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积极调整科技发展政策, 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 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加快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改进科技评估办法, 弘扬创新文化, 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使科学技术扎根于群众, 造福于人民。
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
发展地方经济, 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远远不够, 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 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发挥生产与技术结合。职业教育的方向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开发性, 重点放在地区产业上,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服务产业、提升产业。
五、实施科技创新, 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 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 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是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 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为科技工作排忧解难, 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 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 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 根据本地的实际, 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并加强督办落实, 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 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二是实施技术进步工程。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 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给予重点扶持。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 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作用的同时, 实时邀请、引进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到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 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三是与整合科技资源, 加强科技协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 要继续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 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要下大力整合当地的科技资源。当地科技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经贸、农业、林业、水力、畜牧、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联系, 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支持, 重视发挥行业科研单位的作用, 实行科技信息、数据资料的广泛共享, 充分利用知识积累, 提高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从长期看,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必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才是发展新型能源和集约使用能源的最佳途径。对此,煤炭工业必须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型煤等新能源,方可保持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提速,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和规模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递增,而随之引起的城市环境污染也逐年加剧,严重地影响着城市的生活质量。其中,化肥、冶金、建材等行业采用的固定床煤气发生炉,因为大多数采用无烟煤或焦炭作原料,年需求量大约在5000万吨以上,缺口在1000万吨左右,并且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块煤的比例不断降低,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大量的粉煤得不到充分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而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对身体健康的威胁也日趋明显,成为危及城市居民健康的痼疾之一。为关注民生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把节煤、治污列为2010年节能、环保的重点。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市大力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加强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示范,并把“工业型煤开发”列为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据悉,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八部委环保督察行动将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此次行动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保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山东东阿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现有员工300余人。业务范围涉及型煤技术开发、型煤设备制造、型煤生产线的设计及安装等,公司下辖型煤研发中心、型煤粘合剂厂、型煤设备制造分厂、新疆分公司等分支机构。
多年来,该公司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化肥、玻璃、建材、冶金、煤气、电石等行业,用来生产气化用型煤和冶金用型焦,已经在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福建、云南、新疆等地建立了型煤粘合剂示范基地。经山东省技术质量监督局检验确定,其中用于炼铁、铸造和电石的工业型焦技术目前属国内首创。近年来,全国先后有几十余家企业采用了该公司的技术,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其中福建三明化工有限公司,年产合成氨30万吨,使用该技术后,吨氨原料煤成本下降300元以上,年节约上亿元资金,为企业创收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公司经多年研究,成功开发了“工业型煤粘合剂”专利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型煤生产长期以来存在的难点问题。由该技术生产的型煤可广泛应用于化肥、冶金、建材、电石等行业,投资少,工艺简单,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技术根据粘合剂与被粘物的粘合理论以及型煤在造气炉中的理化特性,以提高型煤的抗高温性能和气化活性为突破点,采用复合技术,并适当添加高温稳定剂和气化活性促进剂,根据不同行业对型煤的燃烧需求,优化配比方案,生产出最经济、最适合各行业生产需要的最佳型煤。实践证明,采用该技术制作的气化型煤、型焦,应用于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生产混合煤气或半水煤气,以及冶炼和电石行业生产,具有冷热强度高,抗高温性能好,气化活性佳等特点,是一种最新的环保节能型新型燃料。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型煤项目,多数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热稳定性不好造成带出物过多,气体成分不好,发气量下降,消耗高。虽偶有热稳定性较高的产品,但因其生产工艺复杂,一次性投资过高,无形中抬高了生产加工的门槛,从而导致推广难度增加。相比而言,该公司利用腐植酸作为粘合助剂生产的各类型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计量院召开干部会学习贯彻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重要讲话
5月24日至25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召开干部会,传达学习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重要讲话精神。张玉宽院长,于亚东书记,房庆、陆国强、吴方迪副院长,副处级以上干部和首席研究员7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玉宽院长传达了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昌平实验基地讲话精神和质检总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王岐山副总理在计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精神,并作了题为《加强计量科技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讲话。
张玉宽院长指出,计量院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落实王岐山副总理考察计量院时的重要讲话,要与总局党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和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的总体要求相结合,与计量院工作实际相结合,抓住机遇,找出差距,扎实工作,不断推进计量科技在新的形势下更好更快发展。不辜负王岐山副总理对计量院和计量科技的厚望。我们要从四个方面认真贯彻王岐山副总理的讲话精神。
一是大力加强计量基础科技创新。按照支树平局长的要求,全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争取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方面有所突破;二要争取在科学计量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三要争取在改革和完善计量监督体制方面有所突破。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计量科技发展的要求,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要扎实做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计量科技新需求调研工作,在服务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二要扎实做好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在优选和启动“十二五”首批科技计划项目上下功夫;三要扎实做好争取国家对计量科技持续支持工作,在认真编制申请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建议书和申请实验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上下功夫;四要扎实做好测量校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在“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提升计划”和“主要计量基标准国际比对计划”的落实上下功夫。
二是大力加强计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创新计量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政策的要求,认真落实质检总局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不断提高科技合作有效性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上下功夫。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落实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百人计划”,并以其为载体,创新政策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计量科技队伍,为计量科技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大力加强计量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着力做好科技管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工作,要在努力形成三个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形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计量科技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和落实计量院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任务和重点,实现计量科技
事业在更高层次上得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投入机制;二要形成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和不断完善“调研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究一批、应用一批”“六个一批”的科研项目管理程序,实现“润物细无声”良好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三要形成加速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才强院”战略内容和“计量院‘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现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注重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是大力加强计量管理和服务创新。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要求。作为计量院院领导和专业所所长,履行岗位职责、加强服务管理,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队伍建设,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提出方向和任务;二是做好凝聚和落实;三是营造政策和环境。作为院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也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一丝不苟抓落实;二是全心全意解问题;三是与时俱进优环境。同时要努力做到“抓学习、上水平、提效率、注实效”。随后,与会人员结合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重要讲话精神和计量院工作实际,围绕“推动计量科技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对计量院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25日的全体会上,各组组长分别汇报了本组的讨论意见和建议。于亚东书记总结了本次会议贯彻学习的总体情况,并就在全院范围内进一步贯彻学习和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王岐山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考察
5月20日,是第11个世界计量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来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考察工作,看望慰问一线计量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他强调,中国计量要着力培养一流的科研人员,努力站在世界计量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快计量创新,建立和完善新一代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体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王岐山实地察看了化学计量、太阳能光伏和LED照明计量、强激光计量、激光二维坐标计量、时间频率计量等实验室,听取了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汇报,并与有关专家进行座谈。他说,计量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量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建立全国统一计量制度、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国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计量工作越来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抓好这项基础性工作。
王岐山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计量事业大有可为。面对新形势,计量工作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降耗减排、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计量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计量基准、标准、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王岐山强调,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关键靠人。计量是一门基础科学,人才是根本。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培养力度,充实科研一线力量,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计量队伍。有关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关心和支持计量事业发展。
王岐山要求,围绕今年我国世界计量日“计量检测,健康生活”的主题,普及计量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计量诚信意识。
支树平向王岐山副总理汇报计量工作
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一行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考察工作,并主持召开了计量工作座谈会。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向王岐山汇报计量工作的有关情况时表示,要努力提升计量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计量在服务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
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蒲长城、魏传忠、刘平均、孙大伟,党组成员王炜、纪正昆、张沁荣,总检验师项玉章等陪同考察。
支树平在汇报中介绍了我国计量事业发展的概况。他说,质检总局成立10年来,我国计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计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发挥了较好作用。计量不仅为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而且还为保障民生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为促进节能减排提供服务。
支树平表示,现代社会对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计量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上,国际单位制面临重大变革,世界先进国家已纷纷开展相关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差距,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就不能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从国内来看,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等,都对计量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在某些领域,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计量基准、标准。如果不能取得新的突破,计量就会成为阻碍新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瓶颈。提升计量发展水平,是服务科学发展、应对国际挑战、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针对当前我国计量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支树平表示,将力争在3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争取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方面有所突破。尤其要加快研究我国急需的计量基标准,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测试方法,满足量值溯源需求。二是争取在科学计量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加快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准、标准持续研究和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同时,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领域实现计量科学技术研究的突破。三是争取在改革和完善计量监管体制方面有所突破。在加快修订《计量法》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监管体系,认真解决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大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力度,更好地发挥计量在发展生产、社会管理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
——盂县政协委员侯宝清
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它应该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化区域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农产品产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四个主要发展方向。在当前“科教兴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最基础的环节,更是先进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前沿阵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助动器。
我们盂县享有“煤炭大县、经济强县”的美誉。近年来,全县科技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科技进步法》的各项要求,结合“ 率先全市发展,建设全省强县”的战略目标,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以投入为保证,以创新为动力,狠抓科技进步工作,将科技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技创新为全县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以科技项目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全县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实施项目引导。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坚持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轮驱动,着力夯实科技创新载体。吉天利科技实业公司、南娄集团铝塑管厂、大寨饮品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成立了山西省高能蓄电池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信息产业部电源研究所、天津大学、清华大学进行技术合作,使企业研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LED矿灯、1
通信系列、电力系列、UPS系列蓄电池、锂动力蓄电池、电动车蓄电池等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山西省名优新产品证书》,产品成为山西省电信、河北省移动、陕西省电力系统首选产品,成为山西省移动网络建设唯一制定的直流电源产品。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硅砖烧成用隧道窑自动控制装置、盂县珅元砖厂免烧砖配方、盂县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甘薯和马铃薯种植方法、盂县高猛耐磨件厂不同构件的多元素低碳耐磨钢、山西晋麒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秸秆气化炉等20项技术成为国家专利。县政府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出口名牌产品,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奖励;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山西省名牌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组织申报农副产品著名商标的农业局、县社,给予20万元的费用资助,对负责农副产品、著名产品广告宣传的旅游局给予20万元的费用资助。
二、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以关注民生为导向,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3+2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养殖方面,突出抓了生猪、蛋鸡、肉牛、水产规模养殖。规模养猪场发展到5家,总量6万头;规模养牛场10家,总量1.2万头;规模养鸡场达到40家,总量16万只。种植业方面,玉米优种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机械化旱作高效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1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的村、公司、合作社共8个,共550亩。全县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达2.2万亩,总产量达到2.3万吨。
三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
盂县是山西省资源大县,多年来形成了以煤为主,耐火材料、冶金、磁性材料、煤焦、非金属矿藏五大支柱产业齐
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格局。这种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后治理”,代价很大,教训深刻。所以,我们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县委政府千方百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强力扶持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目前,西小坪耐火材料公司12条天然气自动化控制隧道窑改造工程已经全面完成;南娄镇东小坪腾飞砖厂年产免烧砖1.5亿块,消化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15万立方;西烟镇南头村大型秸秆气化炉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已入户275户;盂县中信焦化有限公司焦炉煤气TTS法喷射湿法脱硫技术的应用、3652尿素项目一期土建工程厂区周边绿化、盂县珅元厂天然气烧结高铝耐火材料、南娄坡头沼气工程等新型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7.9%,大气污染指数下降0.94%,县城空气质量推出省环保局实施“区域限批”的 行列。近年来,共完成造林绿化工程2.95万亩,通道绿化280公里,新增县城绿地10万平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于转轨变型、提升能级、增强后劲的重要阶段,发展进入了一个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减的发展时期, 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县域经济要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找准科技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完善管理,寻求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考核目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 内容和依据。
二、围绕科技创新 发展高新产业
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三、推广科技成果 服务经济建设
要大力发挥当地政府科技咨询服务专家的科技智囊作用,不断介绍引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这是由当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邀请、引进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到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要重视整合当地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科技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经贸、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支持,重视发挥行业科研单位的作用,实行科技信息、数据资料的广泛共享,充分利用知识积累和众人智慧,提高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四、做好项目筛选 合理使用资金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计划《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今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又赢来一个可喜的年头: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连冠”;全市所辖六县六城区同时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实现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满堂红”。能取得如此之好成绩, 南宁市在前一轮科技创新计划中采取了那些措施?又是如何在具体工作中推进实施的?今后将如何继续开展这一关系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工作?
“创新年”助推科技创新
如何在具体工作中有效推进全市的科技创新, 傅隆政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创新年”活动的部署和要求, 全市科技工作适时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发展, 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把“创新年”作为全年工作的总目标,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 确立了年度科技工作思路, 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取得了很好成效。
大力发展以生物与制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三大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支柱产业产品创新提升工程, 有力支撑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从2005年起, 南宁全市启动和实施以产品创新为核心, 以创新、转化、产业化为主线, 以“富民、强县、兴企、建平台、强能力”为目标, 以实施八大科技工程为重点的第三轮 (2005-2007年) 创新计划。三年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1218项, 总投资达159亿元。项目全部完成后, 预计实现年增产值约130亿元。三年共组织开发新产品294个、新产品产值率超过23%;同时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一批科技示范镇 (乡) 、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 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重大科技专项支撑产业发展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资源型产业以及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公共卫生安全等重点领域, 南宁市有重点的组织实施了“支柱产业产品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创业研发服务平台能力建设、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机电一体化新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等10个重大科技项目, 通过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载体, 有效促进全市支柱优势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 支撑产业发展。
在认真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同时,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社会发展重点, 有重点组织实施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131项, 涉及工业、农业等各领域。
加强交流合作搭建创新平台
在有目标有计划扎实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基础上, 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研发等多区域科技合作,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进一步拓宽国内外交流合作渠道。重点围绕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与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建设。
重点抓好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侧重于生物制药技术的准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可同时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已动工建设, 将于2009年下半年投入营运。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整合了市、县 (区) 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项目评估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资源, 初步构建了市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提升高新支柱产业产品创新
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工程和支柱产业产品创新提升工程, 突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抓新企业培育和孵化, 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及制药、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使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关键词】自主创新;人才;沿海地区;科技
2007年以来,唐山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5年唐山市的GDP为6050亿元,人均GDP为80345元。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在人均GDP 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既有可能凭借科技进步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也可能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而最终走向落后。唐山市的发展一直处于河北省的领先地位。能否利用科技的力量实现进一步的飞跃已经成为该市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唐山市发展科技创新的基础
1.良好的硬件设施环境
近年来,唐山市的港口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15年一月货物吞吐量就达到了4237万吨。同时,与各港口的交通体系逐渐形成,沿海高速已建成通车。
唐山市有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及港口物流港、海洋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沿海聚集的有利条件,临港产业正在加速聚集。
2.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
首先,唐山市已经在半导体照明、光伏、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取得了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其次,创新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2014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增加到 3.4万人;最后,科技创新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二、唐山市科技创新发面的不足
1.科技投入不足
2014年唐山市的R&D经费总投入59523.2万元,占全省科技总投人的25.62%,仅占全市生产总值0.95%,低于全国1.66%的平均水平,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也存在较大差距。
2013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仅为9936万元,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仍未达到预期2%的目标,而同在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已经达到4%。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唐山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并不大,而且大多数企业都处在产业链的下游,缺少创新的内在推动力,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
3.区域创新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唐山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还没有完善,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困难,且风险较大,使得很对企业不愿意自主创新。同时相应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规模小,科技转化率低。
4.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鼓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全市仅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能够享受这类政策。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常常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使得创新企业无所适从,审批程序繁杂,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
三、唐山市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建议
1.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加快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首先,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保证符合规范的企业能够得到政策扶持;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政策,加强财税与行政部门等部门的协调,完善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技术转移、技术评价和奖励的政策措施;最后,建立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
2.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创新是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一方面,重点培育高薪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企业走向“研发一代、转化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加快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重点解决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难得问题。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降低创新风险。
3.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政府的支撑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创新型人才。实施科技人才发展计划,促进人才引进培养。通过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科学家工作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星期天工程师”等多种方式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行业处于领军地位的创新团队。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引导培养一批海归团队、一批国内一流创新团队和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唐山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坚实的基礎,然而也同时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唐山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自主型科技创新模式与开放式科技创新模式的有机整合。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青霞,刘艳. 河北省科技投入现状分析与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2011(10):3.
[2]仵凤清,唐朝生,赵占军. 河北省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5):45.
[3]李小健. 加快科技投入是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关键[J].湖北农业科学.2010(4):21
作者简介: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07-09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09-28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12-04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12-17
固始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07-02
浅谈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06-25
上海市科技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07-12
龙泉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09-12
医学科技创新06-21
园艺科技创新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