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商业计划书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品牌商业计划书(共8篇)

新品牌商业计划书 篇1

一、商业计划书概要

(经营思路:中等规模的服装加工厂――大型的服装生产基地――创牌――连锁店经营――国际时装品牌。)

二、发展目标:

1、建立一个生产基地,[即制衣厂]。以承接来料加工为主,等走上正轨后,增加业务窗口。

2、直接承接海外的加工单和产销单,发外厂加工。

3、创品牌,建立连锁店,向祖国西北部发展。产品方面可以向老人,婴儿方面设计,这方面的市场很大。

4、在海外上市,扩大经营.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旗袍向世界销售。

三、现时拥有的资源:

1、人力资源:随时可以调动一个具有多年接单、管理、生产和销售经验的团队。

2、客户资源:

四、启动资金

五、资金投放步骤:

1、置厂

2、接业务单

3、磨合4、正常运转。经过磨合后、工厂就进入了正常的生产运转。财政状况出现良好循环,需要储备金5万以上的数据是新办厂的数据,实际上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节省前期投入。

六、投资收益:

1、资金投放阶段:

开厂的头三个月属于资金投放阶段。这三个月的现金流为负,但是应该有业务利润在产生。

2、资金回收阶段

正常运转阶段。有稳定的业务量,一般不需投资者再投入资金,可以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运转正常发展。

3、扩大经营阶段

4、成熟发展阶段

5、创牌阶段

目前、服装有各式各样的品牌,但是在老人和婴儿方面却是空白,公司可在这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

七、投资风险:

八、风险补救

九、服装品牌商业计划书附件

新品牌商业计划书 篇2

品牌公益是品牌发展的一种社会身份, 起源于公益发展的社会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 这样的历史环境对品牌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 践行公益成为品牌必须履行的义务与社会责任。从内部发展来说, 品牌对于公益的践行更是沟通品牌与受众心理的有效途径, 恰当的公益行为能够使受众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和品牌信任感, 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品牌的经济效益。从这一点来看, 品牌公益实则是以品牌或企业为核心, 进行具有商业性质的公益活动。

(一) 品牌公益的发展概况

公益道德与品牌效益间的矛盾在品牌公益发展中愈演愈烈, 稍有偏差的公益就可能被公众舆论所指责、抨击和抵制。对于公益的敏感, 往往会导致两种极端的品牌公益行为。一种将公益变成彻底的营销, “用10万做公益, 用100万做后期的公关和公益营销, 从而达到1000万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激进营销方式致使了公众的反感”。借助公益营销获利造成“品牌的伪善”。而另一种则是对于公益洁癖的过分看重, 导致品牌在进行公益时全然摒弃了商业性质, 成为做好事却不留名的“哑巴公益”, 不能够有效地借势公益促进品牌发展。极端公益的畸形发展致使了公众对于品牌公益本能的不信任和质疑, 更产生了一种外国大品牌的优越和国内中小品牌不作为的误解。

(二) 品牌公益发展的阶段划分

品牌公益的发展基于社会公益发展的大环境, 在社会公益的发展中, 受到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影响, 大致分为传统公益时期和新媒体公益时期两个阶段。传统的公益发展时期, 践行公益的方式更偏向于线下的组织和参与, 活动的范围具有局限性, 受众对于品牌践行公益的要求并不强烈。在新媒体公益时期, 新媒体成为品牌和企业争相运用的宣传营销方式, 在公益传播方面也较为完备。然而面对现今品牌公益的发展困境, 需要剔除旧制, 融合优势, 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新商业化公益阶段”, 正视品牌公益的商业化, 摒弃公益洁癖, 促进公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二、传统公益传播阶段与网络新媒体公益传播阶段

(一) 传统公益传播阶段

1. 基本状况

在传统公益阶段的研究中, 更加侧重于社会的需求和某些社会个体或团体的救济行为, 还未形成一致的社会需求。这一阶段公益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小部分人的发起和社会根本问题衍生出的消极因素。公益更偏向于慈善, 社会对于品牌和企业还未形成社会义务的要求。

2. 环境要素

(1) 社会环境:传统的公益思想主要由儒道释三家支撑, 到了近代则被赋予了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文化内涵。公益源于人们的善举和对于公众社会的热爱, 因此社会增进了对于救济的需求。因此品牌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个体的“善良”而非商业化的举措。

(2) 媒体环境:在传统公益传播时期, 传播的方式和渠道较少, 影响范围小, 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量,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主流媒体的传播更多地偏重于特定政治、经济发展。

3. 阶段特征

传统公益传播阶段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公益发展缓慢, 缺少媒介传播;公益偏向个人或个别组织的行为, 并未成为企业的社会义务;公益方式较为纯粹, 少与商业利益挂钩;公众信任度高, 但影响公众的范围较小。

4. 公众心理

公众对于公益的认识还并未成熟, 基于社会的传统文化, 公益等同于自发的善举是对弱者的一种支持与保护, 而并非是商业营销的一种手段, 所以公众的认可度较高。此时的品牌公益是一种选择, 自由度较高。

(二) 新媒体公益传播阶段

2014年8月的冰桶挑战席卷了国内外的大半个娱乐圈和知名人物, 冰桶挑战无疑是借助于新媒体获得了巨大成功。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名人效应热度传播、社交媒体参与传播力大、人际传播互动性强, 这都是新媒体公益传播的优势,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所产生的品牌公益传播是快速崛起而又充满危机的。

1. 基本状况

新媒体时代创造了颠覆性的发展。企业和品牌的传播也不再是单一的灌输, 影响受众。新媒体更好地帮助品牌整合社会资源, 通过人脉资源筹款, 通过社会关系扩大传播, 通过技术资源传播知识资源, 完整公益的流程, 加强公益的流通性, 从发起公益到宣传公益到公众理解公益、践行公益, 这得益于新媒体传播的飞跃性发展。

2. 环境要素

(1) 社会环境:与传统传播阶段不同, 人们不只接收讯息, 更能够做出反馈, 发表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甚至可以通过舆论左右他人的思想, 制造社会舆论。权利的下移拉近了企业与受众的距离, 却也将企业暴露在公众眼前, 接受公众的监督。新媒体时代所呈现出的是开放性平台, 零门槛的媒介定位导致了快速发展下的公益信息的泛滥。这样的信息环境使公众的判断和选择更加艰难, 也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和虚假。

(2) 媒体环境:媒体渠道多元化、平民化, 人人都能够发表言论, 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出者。除此之外, 传播的影响力扩大化, 网络的快速和地域的联通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公众能够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使得传播效果更加的不确定。公众在获得了过多信息的同时也会难以区分信息的价值, 容易获取、传播不实的信息, 受到舆论的误导而失去自己判断的能力。

3. 阶段特征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 新媒体使一种浸润式的传播, 他改变单向发行的思路为双向的参与互动, 把对象公众放到内容体系里浸泡”。从公众的角度来说, 信息的多样性也更多地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方式, 进行所谓的社会责任感的比较, 将公益与价值相关联的心理暗示。从企业品牌的角度来说, 新媒体公益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 在传统的公益思维与经济效益之间, 品牌的行为选择会直接的影响公众的好恶, 分寸的把握和方式的选择都极大地影响了品牌的发展前景, 机遇与威胁并存。

三、新商业化公益发展的必然性

新商业化公益的特点表现为:以品牌的商业性为核心, 坚持公益的道德基础, 更加适用于现代商业化社会, 需要品牌与公众的共同转变。在新时期环境下, 需要转变原有的公益观念, 抛除公益洁癖, 正确看待公益与商业的关系, 实现公益与商业共赢的一种品牌公益建设。

(一) 品牌自身发展要求

源于品牌的商业性质, 一切的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公众的认可, 建立起品牌号召力, 进而侧面的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如果否定商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那么品牌也将不复存在。

(二) 媒体发展趋势

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已经不再新颖, 过于便利的公益形式造成了公众监督的缺失。因此在新的公益发展阶段, 应该更加理智、适度的对媒体和公益形式进行选择, 放弃一味的简化, 从公众心理出发, 寻找更加满足公众需求的媒体传播和参与方式。增强公益的现场感和交流性, 将公益真实可见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减少媒介传播带来的猜测与质疑。

(三) 公众需求变化

传统的公益传播阶段公众的需求较弱, 倾向于个人意识, 没有强烈的心理期待, 因此品牌公益可以较为自由的发展。新媒体公益传播阶段, 人们对于公益的意识不断加强, 对于品牌的要求也越加强烈。然而, 伴随着一些“伪公益”的频出, 公众开始增强对公益透明度的渴望, 公众不断攀升的心理需求造成了品牌公益发展的困境。

(四) 社会环境推进

社会中公益内容的不断扩展, 使品牌公益变得更加必要。美国经济发展的出版物《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曾指出, “企业是在公众的允许下运行的, 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社会需要, 让社会满意提供服务。”因此, 本身作为一种商业化的竞争战略, 那些不只以利益作为衡量, 更根据社会道德而履行社会义务的品牌更能够获得公众的肯定, 达到更好的商业利益和社会效果。

四、新商业化公益趋势下品牌公益的路径选择

(一) 品牌定位选择

1. 与品牌其他特质的融合

品牌的公益定位是在品牌大背景下的一种延伸, 因此品牌公益的定位应以品牌的核心内涵和企业文化作为指引, 保证价值观的独特性。选择贴合品牌的公益文化, 力求达到最佳的公益效果。

2. 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

公益由善意、救济和社会道德发展而来, 出于一种自愿的、不求回报的给予。因此在公众的内心深处, 认为公益是无关利益的。基于公众的心理需求与品牌经济目标的偏离, 品牌更需要关注公众内心, 隐化商业形式, 采取更加软性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渐进的发展新型公益。

(二) 构建管理机制

1. 专业化:

建立专业化的公益运营小组, 常规化管理公益项目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整合, 更有序地将公益融入品牌的运营过程中, 实现专业化的管理。

2. 市场化:加强公益与产品和品牌的关联度, 丰富公益形式, 分担公益责任。从实际的公众可见的市场中进行公益, 增进参与性, 借势进行营销。

3. 制度化:

建立完备的公益制度, 设定公益准则, 将公益变成有秩可循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配合企业和品牌运营的其他流程进行整体化的协调发展。从内部进行自我监督, 规范的、公开的发展公益, 避免舆论质疑所造成的品牌危机。

(三) 媒介合作

1. 综合媒介方式

综合新旧媒体优势, 分散投放比例。品牌需要选择更有效和精准的宣传, 避免过多的营销浪费。传统媒体的传播更加正面, 具有公信力, 应该相互配合, 达到好的公益传播效果。联合媒体公益, 以共同的公益目标为契合点, 增进合作优化传播。

2. 流程化合作

制定完整的媒体合作流程, 制定灾难性危机的应急公益方案, 及时反应, 响应社会号召。坚持发展长期的公益项目, 增进与公众的良好沟通。

(四) 活动策略

1. 加强公益参与互动性

将品牌特性和产品与公益密切结合, 在践行公益的过程中宣传品牌。增强公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实现公益传播的O2O, 利用新媒体中“弱关系”网络与用户建立情感互动, 将公众内心的善念外化并强化, 建立集体行为框架的认同体系。最大限度地引起公众心中的共鸣, 扩大公益的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

2. 增进公益结果透明度和权威性

对于公益来说, 公益过程的透明度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公众在面对了大量的“公益营销”事件后, 对于品牌已经不再全然的信任, 更多的是对于公益落实效果的质疑。因此, 只有更好地将公益流程和结果透明化才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

其次, 新媒体平台本身由于其商业性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 导致很多的公益话题和公益活动不能达到最广泛的宣传目的, 因此需要增进品牌公益与政府的合作, 提高活动的身份认证,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和知名组织的带动性, 获得广泛的支持力量。在当今的环境社会环境下, 许多的知名媒体也创建了自身的公益品牌, 及时的更新和利用资源才能够更有效的发展公益基础, 获得公众肯定。

3. 合理分配宣传营销比例

在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商业利润的双重驱动下, 品牌的公益的属性要求以感性需求为主导, 以善意为核心, 而不是将公益完全变成一种商业手段。在公益面前过度的宣传只会致使公众的厌恶与反感, 最终形成对于品牌的排斥与情感否定。

4. 转变公众思维

面对公益的转变, 公众需要时间和契机, 需要品牌与社会的共同作用, 这无疑也是帮助品牌建设的必经之路。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 公益不再只是施舍与救助, 更是品牌寻求更好的长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把握公众的心理取向, 创造出更有内涵的公益活动自然会获得公众的广泛参与, 消减公众的心理防线。

结语

在当今的品牌营销和传播中, 消费者不断地被设定为参与者, 然而真正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互动少之又少, 重复性的将消费者简单的融入已经让大多数的消费者感到无趣, 这时品牌开始意识到, 重复的消费者“参与”并不能真正的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 消费者开始接受价值观的驱动, 是消费者对于品牌所有者“三观”的肯定。而公益作为衡量现代正向价值观的重要标准, 必然将与品牌进行更加深刻的融合发展。

摘要:各阶段的公益发展具有不同的要求与特点, 在经历了传统公益的长期发展和新媒体公益时期的爆发性增长, 品牌公益走入了与自身利益发展相矛盾的尴尬时期, 过度的营销传播或和公益结果的泡沫化致使了公众对于品牌公益的不信任。面对发展困境, 品牌公益需要走入新商业化公益的新时期, 探索更为有效的公益实践和内部发展战略。

新品牌商业计划书 篇3

针对中国商业特许经营散小乱的现象以及相关纠纷案件猛增的态势,中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吴国华9日表示,中国计划用五年时间形成一批标准化管理能力强、诚信经营的知名商业特许经营企业和品牌,并将启动特许经营企业成熟度评价。

吴国华在9日举行的第14届中国特许经营加盟大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商业特许经营发展迅猛,但行业集中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规模经济不明显,散小乱的现象突出,部分企业发展加盟就走样变形。另外,目前中国特许人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商业特许经营纠纷案件近几年呈现直线式上升的态势,包括涉案特许人不具备相应的资质或未办理备案,或是特许经营活动不规范,虚假广告屡禁不止,合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他指出,商业特许经营立法的不健全是目前商业特许经营中很多问题的根源。作为主管部门,商务部将调查研究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以对条例进行实时修订。同时,将加快推进特许经营标准制定,即分行业制定特许经营管理规范、合同示范、文本和评价标准。

他还表示,将尽快制定商业特许经营处罚规定,研究建立权责规范的司法体制,并建设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他称,中国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主要特许经营品牌的加盟店数量、经营规模、规范水平有较大提高,并形成一批市场发展潜力大、标准化管理能力强、诚信经营的知名商业特许经营企业和品牌。

吴国华透露,今年起,特许经营服务促进工作被纳入20个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范围,通过中小企业服务力量和配套资金给予支持。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特许联盟120强销售规模达37.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9.6%,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0万个。

◎中关村启动“苗圃计划” 帮创业企业“安家”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苗圃计划”正式启动,园区内35家楼盘成为该计划合作单位,将及时为正在选址的创业企业提供“打包”信息资源,帮这些企业“安家”。

据介绍,中关村示范区内写字楼空置面积较少,众多创业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公场所。为加大对创业的服务力度,帮助创业企业解决扩租选址难题,中关村启动“苗圃计划” ,扶持创业企业持续发展。

经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审核筛选,“苗圃计划”第一批推出35家楼盘,总面积近6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雍和园和石景山园等园区。

笔者了解到,“苗圃计划”未来还将经过审核推出更多楼盘,符合产权清晰、入驻企业以中关村示范区科技企业未主、租赁价格不得高于同区域同品质写字、并按期提供如实的价格和企业入驻信息的中关村示范区写字楼都可以加入该计划。

纳入“苗圃计划”的楼盘将定期向中关村不动产商会报送楼盘空置面积、价格等信息,不动产商会将通过网站、手机报、微博等方式定期进行发布,方便创业企业开展选址工作。创业企业也可直接拨打电话82237603随时查询相关信息。

据悉,此次推出的“苗圃计划”将与现有的孵化体系形成有效衔接,促进创业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为示范区“金种子工程”输送更多优秀企业“苗子”。

中关村管委会也将有计划地引导“苗圃计划”写字楼根据功能定位和特点逐步向专业孵化器转变。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将为纳入“苗圃计划”的写字楼配备联络员,建立为企业提供融资、政策咨询与辅导、商务代理等各类服务平台,将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社会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输送到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探索示范区为创业企业服务的新模式。

◎深度解析B2B市场的移动应用发展趋势前景

移动互联网在消费者市场从来不缺神话,前不久Instagram创下两年10亿美元的记录,Path估值也高达2.5亿,Twitter最开始也是一个移动短信推送应用。风险投资总希望在面向消费者的应用中找到互联网的下一个颠覆性企业,但是对创业新人来说,投身B2B市场更可能摸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获得VC的青睐。

消费者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失败率太高。每一个风光App背后,都有无数相似App的惨淡收场。消费者希望服务能便宜又实惠。要想通过消费者App赚钱,只能把用户基数做到足够大,然后通过广告或者App内的购买来赚取利润。VC只会投那些有希望做大规模的消费者应用。

相较而言,做B2B市场的CYE应用在一开始就有可靠的利润来源——企业客户。如果创业者有很强的执行力,走企业市场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也许做大之后的估值没有那么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B2B市场的企业能像Facebook一样估值达到1000亿美元。但是考虑到更高的成功概率,对创业者来讲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B2B市场还有很多机会。其中之一就是在已有的商业领域给出移动版的解决方案,比如在CRM上的移动解决方案就能狙击Salesforce在B2B市场的强劲势头。另外一个机会就是为新领域提供移动商用App,这一块才是真正有机会做大的领域,比如医药领域。健康护理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垂直行业,产值居美国各业之首,移动应用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

对创业者来说,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很酷很潮,能提供高额的潜在回报,但是更保险的选择,则是为企业用户提供移动服务。

说到底,在商业社会,创立公司更多的是去解决别的公司的问题。相较于消费者个人,公司更愿意找人帮他们解决问题,当然公司也更乐意为此买单,想想微软的正版软件在中国都是谁在用吧。

◎生产商渠道商和经销商逐渐向电商靠拢成趋势

时下电商界流行一句话,现在不电商,将来将无商可务。电商企业对电商市场充满了信心,而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加入电商阵列,虚拟的网络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在电子商务时代,生产商、渠道商、经销商都开始向电子商务靠拢,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合作、竞合、竞争的各种关系同时存在,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生活。

过去中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对渠道商与经销商依赖严重,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省钱、省时、省力的新渠道。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很多敢于冒险的生产商开始尝试通过电商渠道出售自有品牌产品,很多初期依赖淘宝起家的生产商依靠淘宝的平台做出了淘品牌。

这种模式不仅省去了原始的线下渠道,同时又省去了通过其他电商平台销售产品需要付出的费用。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热衷M2C的电商模式,这种模式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M2C模式从价格上对于消费者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的购物理念一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价格层面,还有情感层面。

网上购物对物流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简单的M2C厂家直销的电商模式已经不能跟上电商市场的发展速度了。渠道商也需要展开电子化进程,中小型生产企业不可能在不同地区自建仓储配送,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中小企生产企业依旧离不开渠道商的帮助,只是对渠道商的依赖性降低了而已。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现在很多过去有着长期合作生产商与渠道商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而新发展起来了生产商开始绕过传统渠道商直接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产品。在电子商务时代,渠道商需要重新定位自己,为了应对电商渠道的冲击,传统渠道商需快速电子化转型。

电商时代,不仅传统的渠道商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连终端经销商的市场空间也受到了挤压。很多电商网站都成了大型经销商,同时很多人通过淘宝成为小型经销商,线下实体的经销商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

实体经销商与传统渠道商同坐一条船,传统渠道商转型的同时实体经销商也需要转型。在国外Drop shipping模式很流行,这种模式不久也会在国内流行起来。通俗上讲CYE,drop shipping 可理解为“直接代发货”或者“转运配送”,作为零售商,不必积压大量的商品库存,甚至使用的是零库存,而当有订单的时候,把订单转交相应的供货商或者厂家,由他们直接发货给零售商指定的客户。

电商市场发展再怎么成熟,实体经销商也不会消失,但是如果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很多实体终端经销商会遭遇更新换代的命运。如果说在电商时代,渠道商担负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等环节,那经销商就需要担负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等重任了。

◎妇女创业可获8万元免息贷款

“免息贷款让我重新看到创业的希望”

伦洲是北江中的一个岛,四面环水,出入靠渡轮。岛上,田野阡陌相通,绿地连绵不绝,确实是发展农业种养的好场所,骆幼梅的山羊养殖场就在这岛上的村落旁。“那是2005年,我随丈夫回伦洲岛乡下养山羊,从50只起步,一路发展至几百只。”但不幸的是,骆幼梅的丈夫3年前因病去世,治病花去了全部积蓄,还欠下七八万元的债务,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屋漏偏遭连阴雨,去年8月,骆幼梅的山羊突然陆续死亡,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当地防疫站也查不出原因。“自己一边哭一边把死羊拖出去埋掉,这么多眼看就能出售的山羊一只只死去,太可惜了!当时自己都想死了。”骆幼梅感慨地说。

在绝望中,村干部告诉骆幼梅,清城区妇联现在正推行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听到这个消息后,骆幼梅马上行动,写申请,写创业打算、写汇报材料。今年初,骆幼梅就拿到了8万元妇女小额贷款,成为清城区第一个申请并获得这项贷款的妇女。她用这笔贷款,新建了一座养殖暖棚,增养了黑豚鼠100多只,兔子60多只。

骆幼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兔子繁殖快,一窝就生七八只小兔子,如今养殖场的兔子已有七八十只了,豚鼠也繁殖到百余只。“再有几个月,到了下半年,山羊、兔子、豚鼠都可以卖了。”骆幼梅表示,照此发展下去,贷款和债务都将很快还上,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我们农村妇女大多数是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这些行业投资期长、见效慢、利润低,也有一定风险,而贷款利息也是一个沉重压力,甚至会影响创业信心,是小额担保贷款给了我们重新创业的机会……”提到对她意义非凡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骆幼梅感触很深。

贷款不得用于非农业生产性项目

据了解,清城区出台并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该政策的贷款对象为具有清城区户籍、年龄在18—50周岁、具有一定创业能力和创业愿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或以上学历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的农村妇女、失地妇女;从事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的城乡妇女。贷款不得用作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非农业生产性项目,不得转借他人使用。

新品牌商业计划书 篇4

随着购物中心运营水平逐渐提升和招商能力的增强,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分手的现象不断:百货品牌重复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而品牌丰富度高、聚集人流、租金能力承担强的品牌集合店就成为了购物中心青睐的对象。前言:随着购物中心运营水平逐渐提升和招商能力的增强,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分手的现象不断:百货品牌重复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而品牌丰富度高、聚集人流、租金能力承担强的品牌集合店(专题阅读)就成为了购物中心青睐的对象。包括万象城(专题阅读)(项目招商信息)在内等大型购物中心都将不少精力和资源引入品牌集合店。此外,原潮、热风、NOVA、MAP等一批品牌集合店迅速成长,继电影院和超市之后成为购物中心吸引客源的重要砝码。

一、国内品牌集合店处于发展阶段

品牌集合店进驻购物中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微缩版的百货形态,对于传统业态来说更是一种创新。就目前而言,国内品牌集合店正处于刚刚起步状况。

1.国内没有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

即使本土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他们的竞争其实很简单,就是“遇到竞争便调整策略”。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企业遇到竞争时去深度剖析市场细分的需求,而集合店恰恰是在市场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况下采取的创新方式,所以集合店在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本土市场环境还不能完全支撑它的良性发展。

2.购物中心对品牌集合店缺乏耐心

2010年,国内有一个集合40个韩国中小品牌的组合店,叫“GST318”,也算是集合店的雏形,这个店被燕莎奥莱和华威大厦引进,很可惜后来华威店关闭了。现在想来,主要由于购物中心对这个店的耐心不够,其实只要这个集合店有了雏形,老百姓认可这些品牌,销售额自然会高,所以购物中心应给集合店宽松的成长空间。

3.买手制的发展在国内相对滞后

在国外,都是基于买手制基础上的集合店,而在中国,买手制的环境很不成熟。如果是买手制的话,货源都由自己控制,这样做集合店容易得多。

品牌集合店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购物中心里的品牌集合店形成规模还有待时日,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辽宁社会科学院WTO研究所姜岩表示,在零售商眼里品牌集合店的好处在于第一,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了租金、人员等压力;第二,节省时间,为消费者节省时间;第三,吸引顾客,因为种类繁多,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随着新一代消费者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偏好尝试新奇潮流产品和服务,却没有太多逛街时间。这是对国内新兴中产阶级追求时尚的精准描述。而“品牌集合店”便能帮助这部分人群解决在最短时间找到最多值得购买商品的难题。

无论是化妆品还是服装的集合店,其销售的商品都是经公司“买手”精心挑选后呈现在店里。仿佛是一个有品位的朋友挑选了最潮的商品后,再由消费者自己从中搭配。据I.T公司市场部介绍,在2011年圣诞与大悦城一同开张的i.t,不仅全力引入及售卖日本最流行的品牌,亦有部分其他著名欧美品牌。2012年3月天津首家novo PLUS在米莱欧店开业。追求个性时尚的novo PLUS,也带来了著名时装设计师的国际品牌,其中既有个性前卫的服装,也有时尚的配饰、波鞋。

目前国内还出现了另类的集成店,比如上海浦东新梅联合广场,试图把几十位设计师不同风格的品牌服饰集成到一个空间,打造成“id设计师品牌集成店”,试图开创另一种全新的服饰零售店概念。

二、品牌集合店分类

1.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I.T、Retro Gallery

店铺主力面积一般在300-1000平方米,一家服装店内集合多个服装品牌,品牌定位多集中于喜好分明的大众服装市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客群,每个品牌之间又有相关联性,每个品牌在店铺内都有相对独立、分区明显的铺位空间。店铺与品牌之间不是铺位租赁关系,而是买货、代理或代销中的一种,入店货品的类型选择权多在店铺方,而非品牌方。

2.买手制精品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JOYCE、Barneys New York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此类店铺的定位,这类店铺的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一家服装店内同样集合多个品牌,品牌多是奢侈品牌或颇具潜力的非知名高端品牌,这种店的精彩之处在于货品,而非品牌,货品大都是店主或者店铺的买手团队内亲自挑选,虽不一定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但遵循店铺的概念一致性。店内商品陈列不一定以品牌分区,是以产品品类作为分区,陈列的出发点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

3.生活方式类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Dover Street Market、colette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又称为Lifestyle Store,锁定某种生活形态,产品全部围绕这种形态组合。生活方式类集合店一般不止贩售服饰产品,还会推文具、小件电子产品、食品等生活杂物,完成对锁定为消费群的全套系生活方式产品的供应,甚至有些生活方式类集合店还推出了酒店和咖啡店,可谓Total Lifestyle。

4.百货式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品牌:连卡佛、NOVO

这类店铺一般在规模上已经称得上“小型百货”,虽然有些在经营模式上有百货的特征,比如NOVO入驻品牌的店员是由品牌方而非店铺方安排,但是这类集合店因为主题性较强、货品精选,因此店铺面积不似一般的百货商场大,一般以店中店形式存在,1000-5000平方米的面积为主。这类集合店有很强的推动潜力新品牌市场化的作用。

三、品牌集合店5大优势

1.停留时间长

品牌集合店的丰富度能让消费者获得更多选择权。曾有家多品牌公司计算过,客人在单品牌店铺逗留的时间不长,但在集合店里,客人停留的时间明显高过单品牌店3倍。他们还算过另一笔账,采用集成店模式能够使店内每平方米的租金压力、人员成本减少,估计比单品牌店下降15%,但是销售额却能增加很多。

另外对品牌自身来说,由于多品牌组合经营,品牌之间为了不甘示弱,要不断强迫自己创新。

2.品牌重复率低

目前,从购物中心角度来讲,他们需要的不是百货,恰恰是集合店。其实这对国外大多数购物中心来说是常态,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竞争环境不充分,再加上集合店的匮乏,造成了本土购物中心没有信心和机会引进集合店。

对购物中心来说,引进集合店的好处要远大于百货。集合店就相当于主题区,在某一品类放大了其选择性,并能形成多个亮点,这样既避免了和百货店的重叠,同时又让品牌的丰富度变得更高。

未来,主力店将有很大调整,购物中心会往次主力化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主力店最好能由三五个小型集合店组成,对购物中心来说,租金收益也比较高。

3.区域差异化

不同区域集合店,主营品牌有区别。以i.t为例,其在每个城市的主打品牌,会根据当地消费者需求而有所却别。目前在天津大悦城i.t内所售卖的日系品牌包括E hyphen world gallery等五六个品牌,商场内亦包括French Connection等多个欧美品牌专门店,更有I.T集团旗下备受年轻人追捧的izzue、5cm等四五个自主品牌专门店。

4.一站式服务

消费者可以“一站式”购齐商品,并享受专业人士指导。各品牌占地面积虽小,但是“五脏俱全”。当然,集合店也会带来一些小众的个性品牌。

集合店模式在全国快速扩张。以莎莎、丝芙兰为代表的化妆品类集合店,几乎已遍布全国一线城市。2010年8月1日,来自香港的莎莎首次入驻天津欧式风情街,带来“一站式”可购齐超过200个全球品牌的全新体验。随后又在2011年6月开业的佛罗伦萨小镇、2011年12月开业的858广场和2012年3月开业的凯德MALL纷纷站稳脚跟,并将入驻金元宝东方广场。

据莎莎公司相关人员介绍,“一站式”化妆品专卖店是指护肤品、香水、化妆品,头发/身体护理产品及美容用具等,汇集多种国际品牌和高端、中端、大众化等不同价位产品的专卖店,让顾客省去四处采购的时间和精力;美容顾问为顾客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服务,使购买化妆品更轻松、更享受。

5.“聚客力”不可小觑

在单品牌店“聚客力”逐渐减弱的时候,把不同品牌集合在一起,在同样面积上体现更多品牌和货品,使得集成店的“聚客力”不可小觑。

很多逛过ZARA、H&M的顾客都知道,下单的时候除了买衣服还会买裤子、鞋包以及帽子、首饰等东西,但这样的购物模式并不是所有单品牌店都可以实现的。大公司旗下的多品牌互相合作,柜台里货品的丰富度增强,就不怕留不住顾客。

四、品牌集合店运营的三大注意事项

1.品牌集合店的定位要准确

品牌集合店(专题阅读)只要定位精准,就能很快赢得成都消费者的欢迎。ZUMA之前开设的店铺在仁和春天百货棕北店,但由于售卖的D&G、ICE等品牌都非常时尚化和年轻化,所以店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制约。据介绍,在搬进王府井购物中心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目标消费群,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P-PLUS则代理包括日本潮牌RubberDuck、意大利潮牌Anteprima、英国炙手可热的品牌A.N.D,还有LoveMoschino、Missoni等品牌。这些品牌基本上在中国都没有专卖店,但却在一部分追求潮流的人群中非常有口碑。这也体现了成都消费者时尚度非常高。

2.品牌集合店的选址与经营模式要准确

2011年以来,香港TOPPY集团开拓大陆市场,以 NOVO CONCEPT为概念进军百货业,秉承香港零售业的优良传统,把“小而精”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并在重庆、北京开设了NOVO新型概念商场。但其在北京望京西路开设的NOVO潮流百货开业一年以来一直没有摆脱惨淡经营的局面。

北京NOVO店开在了市区五环,离市区较远,因选址不佳导致生意冷淡。月销售额虽然在商场内是很靠前的,但还不及西单店一天的销售额。包括女装品牌、男装品牌、小众潮流品牌等各家导购将商场的冷清局面都指向了选址不正确这一“病因”。

地理位置的选择、以往的经营模式,包括不被大众熟知的品牌直接造成了如今NOVO潮流百货的经营疲态,NOVO应亟需做出调整。

3.品牌集合店要避免同质化

为避免因商家打价格战而造成利润下降,品牌集合店力争不要与附近商圈内商场的品牌重复,吸引具有高度消费者黏稠度的品牌和快销品牌入驻。从而培养品牌集合店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

要学会利用品牌集合店的号召力,以店中店的形式丰富商场的品牌品类,再将新进驻品牌细分到各楼层之间,不仅能满足潮流人士的需求,也能让大众消费人群在品牌集合店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品。

新品牌商业计划书 篇5

1、活动背景板。主会场(运河文化广场)的活动背景板标识xxx酒的logo和活动主题。

2、产品造型。主会场和乾隆舫各设xxx酒酒器造型一个;主会场同时设立xxx酒产品展示台一个。

3、视屏展示。主会场led播放xxx酒宣传片。

4、易拉宝。主会场、小河直街、乾隆舫三处设置企业和产品介绍的易拉宝。

三、互动

演绎婚俗活动时,专门设计抬xxx酒的`细节。

四、宣传

1、所有活动对外宣传均标识“xxx·流金岁月”主题。

2、协办媒体广告,一家平面媒体三分之一版彩色广告一次;一家电视媒体30秒广告一个月。

五、其他

1、xxx集团为本次活动协办单位。

2、邀请10对金婚老人成为品牌使者。

建议

一、创新设计产品。以中国婚宴特制酒的定位,重新设计器型与包装,争取用新的产品形象打入婚庆市场。

二、制作3d动画短片。演绎xxx酒的故事。

三、进行市场营销整合。

合作远景

一、省婚协与xxx酒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拓展婚庆酒市场。

二、共同打造“xxx中国婚俗文化体验基地”。省婚协计划以运河(拱墅段)为背景,打造“江南风”新古典婚礼展示体验基地,包括:小河直街婚礼摄影基地、乾隆舫婚宴基地、幸福里婚庆主题商业街,及婚庆主题公园。

南京地铁商业物业品牌建设 篇6

地铁文化实际上是城市文化的缩影,是城市精神的物化,同时也是城市实力的一种展示。

南京地铁自设计、建设时就始终突出品牌,关注人文。

一号线开通运营后,提出地铁运营服务的核心价值――“驰载人文、身心直达”,用“人文”体现南京地铁特色,同时这也与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文脉遥相呼应。

既体现了服务价值,又扩展了服务内涵。

茶叶品牌的商业会展设计研究 篇7

关键词:茶叶品牌,商业会展设计,关联,提升,文化

商业会展是企业向消费者直观呈现品牌形象的真实空间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展台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展品的造型等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文化特征。同时,它也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会展了解产品信息、感知企业文化,企业则能够通过会展完成形象树立和品牌宣传的工作,以最优的方式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促进消费者接受并购买产品,达到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的目的。商业会展设计则是一门综合型艺术形式,强调空间带给人们的直观视听与主观心理感受。对于任何一种会展设计而言,牢固树立品牌形象、切实宣传品牌文化都是其核心任务,因此设计者应当秉承以人为本、互动体验的理念,从多个维度对企业及相关产品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茶叶在我国拥有几千年的采制历史,可以分为六个大类、成千上万个品种。在光照充足、水土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我国四大茶区所产的茶叶大都品质上乘、口感醇厚、色泽鲜亮,符合形、色、香俱全的优质标准。在长期采制的历史过程中,茶叶渐渐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成为日常待人接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扎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从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汲取营养而自成体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饱满,寓意深刻,以茶叶产品为载体远播四海,在世界文化中享有极高声誉。随着我国茶叶产品及茶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推广,人们对良好品牌形象的呼声越来越高,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代名词,是企业将自身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加以区分、提高产品辨识度的主要标志,也是消费者快速判断茶叶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茶叶品牌的创立与推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商业会展设计对品牌形象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展示也就成为茶叶企业深化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1茶叶品牌与商业会展设计之间的关联

商业会展设计必须依据潜在参观者的需求、爱好及消费预期等因素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世界,让设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也使企业品牌形象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得到最为简明和系统的阐释,力求让消费者理解企业的品牌文化,接受产品所涵盖的独特文化气息,实现产品宣传与销售的目的。

通常,设计师以企业的自身形象定位为根本,在合理划分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综合高效利用多感官体验手段,以最为生动直观、简明扼要的方式将消费者带入企业的深层空间,让消费者在有限的时空内最大限度地了解企业文化,明确行业市场及发展趋势,认识企业产品及需求关系等,从而全方位地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和信心,培养和提高品牌忠诚度。

具体来说,商业会展设计对茶叶品牌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商业会展设计可以增强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业会展是茶叶品牌及企业形象的公关代表,可以奠定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在茶叶品牌商业会展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茶企以大气的展台布置、富于时代感的产品造型、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和专业的现场讲解博得消费者的关注,在消费者有需求时有专业客服进行迅速处理和反馈,打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极大地提高产品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良好的商业会展设计可以有效展现茶叶品牌的深刻内涵,加强企业形象的表现力,深入诠释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茶叶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极富美感的商业会展呈现茶叶产品的文化属性,以茶艺表演的方式突出产品的艺术价值,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彰显茶叶品牌的深刻内涵。

第三,科学的商业会展设计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商业会展设计以品牌形象为创作中心,时时刻刻都在彰显品牌的内涵与价值,通过科学的会展设计,品牌形象会得到有效强化,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也会显著提高,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同样会相应增强,在企业内部会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度,促使企业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团队意识来打造符合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让茶叶品牌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提升。

2通过商业会展设计提升茶叶品牌形象

商业会展是一门多感官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感官互动体验,满足参观者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需要以及心理期待,打破消费者对产品的单一认知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对茶叶品牌进行多维度的展示,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感召力。

2.1茶叶会展设计的视觉理念

视觉是所有感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能够以最直观的角度传达产品信息,商业会展设计中往往首先通过视觉元素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打造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所谓视觉元素,是指那些用来表现、记忆、延伸、联想、理解与交流事物变化及规律的可视的外在表象,能够反映事物不同的属性外观,具有自发性、本能性和象形性特点,是人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纽带,也是茶叶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生成何种形象的基础。企业应当注重商业会展对人们的视觉影响,通过色彩搭配、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不同设计元素的协调运用,让消费者对品牌及产品形成较为深入的理解。

首先,就色彩而言,它是一般美感中最为大众化的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产品的第一要素。据统计,人们依靠视觉器官观察物体时,在最初的二十秒内,色彩感觉所占的比重高达百分之八十,两分钟过后占百分之六十,五分钟过后仍占百分之五十,并会在视觉记忆中持续保存。所以,商业会展应当特别重视色彩在传达茶企品牌形象的重要意义。茶企应当根据自身产品的特色来选取不同的色彩搭配创意,比如绿茶品牌可以鲜亮活泼的绿色作为展台的主色调,红茶则可以稳重端庄的红色来表现产品内涵等,交接空间之间应当注重色彩的对比度,不要造成过渡突兀的问题,还要合理调整色彩的饱和度,不宜使用高浓度的色调,否则会给参观者带来心理压力,造成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宣传。

其次,就空间布局而言,茶叶品牌应当充分利用商业会展三维空间展示的机会,通过对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营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品牌搭建一个展示平台,综合运用灯光、音乐、多媒体等元素,使参观者与品牌直接对话。空间布局对于互动体验非常重要,以直线、曲线等几何图形为基本设计元素,其中,直线能够带给人们简单明了的视觉感受,曲线则丰富多变、活泼生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展会设计应当结合使用直线与曲线两种空间元素,搭配形成多种变化形式,令空间布局更加富有层次,提高展会的互动性,调动人们参观和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就材料选择而言,不同的材料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木材可以营造出清新、自然、生态、环保的氛围;钢材则可以打造出理性、果断、清凉、冰冷的气氛,等等。茶叶品牌商业展会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材料的不同效果,根据设计主题和形式风格有目的地选择材料,透过材料的肌理与色彩,实现彰显主题、优化形象的作用。对于茶叶品牌而言,在商业会展中应当以自然材料为主,用石材和木材来展示茶叶的天然特性。木材的纹理十分丰富,符合展会装饰的需求,可以将红色或本色木材做成展示柜台,大方得体,线条流畅,体现出设计与茶叶的高度融合。石材可塑性强,与展会灯光相互配合,能够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肌理明显的石材还可以用于怀旧情怀的营造,与茶叶的古朴风雅相互契合。

2.2茶叶会展设计的文化理念

企业品牌形象有产品形象与文化形象之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在市场上的信誉度来把握产品形象,而对其文化形象的认知则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应当利用好商业会展设计,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充分展示产品的文化魅力。

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自人们开始种茶、制茶时就已有雏形,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又不失自身特色与时代精神,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叶产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更象征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形式,是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在商业会展设计中,茶叶品牌应当高度重视对茶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宣传。

茶文化追求自然质朴,“和、静、清、寂”四个字被尊为茶道四则,是茶道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理念,认为自然万物应当和谐共生,人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雅,回归自然、自然而然,不强求、不做作,平和面对人生百态。在展会设计中,茶叶品牌应以文化内涵为中心,通过中国风的设计理念带给人们耳目一新、质朴纯真的感受,展台内可以采用仿古的地砖、古典的屏风等,打造出古色古香的茶文化风格,装饰设计上可以运用著名的茶诗、茶画进行装点,还可以将茶道艺术展示纳入其中,让人们观赏并体验中国茶道的独特魅力,营造自然清丽、风韵质朴的典雅氛围,带给人们心旷神怡的精神享受,促进参观者对茶叶品牌的理解和认可。

2.3茶叶会展设计的听觉理念

在商业会展中,听觉符号往往是与视觉符号相互补充的,通过对两者的科学搭配,传递品牌的设计理念与人文追求,提高品牌的文化品位和民族风范,显著强化参观者对茶叶品牌的认同感,刺激消费欲望与消费行为的产生。

商业会展中的听觉元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传递茶叶产品信息的声音解说,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以背景音乐的方式让人们了解产品特色、企业历史、企业文化等,帮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之中认识品牌;其二是极具艺术效果的背景音乐,可以丰富产品的表现力,加强艺术感染力,增进参观者对于品牌的记忆,促进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现代互动式的体验设计离不开声音效果的渲染,它可以补充图像元素所无法完全表达的意境,加强动态演示的感染力,让人们在音乐的启程转折之中进一步理解展会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2.4茶叶会展设计的其他理念

会展设计除了有视觉元素、文化元素和听觉元素以外,还有嗅觉元素、味觉元素和触觉元素等。对茶叶品牌而言,可以安排茶叶品鉴和茶汤品尝的环节,让人们通过气味、味道和触觉感受来了解茶叶产品,找到特定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对茶叶品牌的特色形象拥有全面把握,从而在全方位的互动体验之中实现对产品的推广和形象的渲染。

3结语

商业会展是茶叶品牌向社会大众直观展示产品内涵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知产品并理解其深层内涵的主要途径。茶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会展的设计工作,综合运用视觉元素、文化元素、听觉元素、嗅觉元素、味觉元素和触觉元素等,与参观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互动,加强人们对企业品牌的认可,促进茶叶品牌的推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明.现代展览会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朱伟斌.会展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6.

品牌弱点蕴藏的商业创新机会 篇8

但是创新是否真的能改变世界?在过去的4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了解企业品牌在全球市场转变中是否还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好的品牌建设最基本的转变在于企业如何看待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将这种负责任的想法转变为“投资实践”,并开展更切实、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活动。

转变并非易事,但却是不可避免的。在发达国家,没有适时转变的品牌已经遭受了沉重打击。研究表明,由于品牌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没有太大差异,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他们认为更有道德声誉的品牌。而由于发达的社交网络具有强信息性和病毒性传播性质,这就意味着那些不道德的企业行为最终将被揭露。

想想,再加上令人尖叫的头条新闻,一大堆令人开眼界的记录片和苏醒的消费者意识,品牌不得不开始自我整顿,开始大谈“环境保护”和道德认证。

在赤道以南的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困境,这意味着在这些市场,品牌的战略选择更多是关于价格而不是社会意识,这是较为复杂的情况。环保,或是说环境问题,虽然不能与公众健康问题、基础设施和资源问题、实业和长期贫困问题相比较看,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像南非这样的国家,品牌和企业必须更具有战略性,无论是在规划传播可持续发展信息及进程上,还是在具体的执行上。

利他主义是一个神话

我们从客户那里听到了两件事。第一,一些企业决定对环保问题“冷冰冰、漠不关心”,因为自己不能负担相应的责任,因为要做好事而做好事。第二,利他主义听起来太有挑战性,许多企业想实行却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着手。我们给客户的答案是什么?在商业中,利他主义是一个神话,但是更好地经商能让经商更有意义。注重未来发展的品牌必须做好长期规划,品牌拥有者必须考虑到一旦转变商业行为后,能带来怎样的战略效益,不管节约成本,还是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那些能够适时调整的品牌,将拥有更好的生存机会。一夜之间改变显然不可能。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自我演变呢?

只能通过创新。

在许多企业里,研究和开发部门通常时不时就会有些新的变化。而在许多企业里,良好的变化意味着将带来更快的企业发展。

那么,如果品牌拥有者能够利用自己现有的创新资源,正视可持续发展转变,企业将会有什么变化呢?如果他们能调整心态,摆脱“这是我们必须做的”这样的无奈心理,之后借助灵感、创新方法,让自己的商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将会怎样呢?我们不只是谈论宏大的蓝图,同时也在考虑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循序渐进的步骤。

事实上,《责任性变革:下一代的企业如何取胜》(Responsibility revolution:How the next generation of businesses will win)一书的作者,杰弗里·霍兰德(Jeffrey Hollander)认为,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被强迫纠正工业革命带来的最终结果,纠正刺激过度的大众消费和浪费消费主义。但霍兰德认为,我们并非前途暗淡。我们正在进入另一个创新和有着发展机遇的时代,这个时代带来的辉煌可以和工业时代的成就相媲美。通过注重可持续性创新,企业将找到新的、更好的运营方式,涵盖商业各个层面,从供应链、物流到品牌传播和品牌建设。

首先,要识别出能支持企业长期开展可持续性发展工作的核心事务。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工作能力、供应链、产品、生产能力、原材料、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对企业持续运营而言,什么是关键资源?如果无法获得某种重要资源时,你有什么样的对策?在如今连灯泡都被要求更有智能性、更有效率性,你的企业和产品应该如何改变?

之后,是寻求一种创新方式以求得风险较低的未来发展。建设你的企业、市场和品牌。这些都是创新灵感的最好来源。

创新的方法和重点

许多企业专注于产品或生产创新。但是如果从整个商业运作的过程审视,你会发现无数种可以创新的方式。

有一种快捷方式能够启动创新灵感,即让你的战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参与到创新过程中。包装、物流、零售、传播等合作伙伴能够帮助你,他们如果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新的洞察力,那么他们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就有可能是你的竞争优势。想想沃尔玛之前进行的供应链改革带来的重大影响力,它仅仅是要求自己的供应商减少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分销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同时意味着实现更高效、更有成本效益的运营。

这里有一个关于可口可乐的经典例子,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不可靠的分销系统,可口可乐实施了自己的方案。可口可乐不采用市场上传统的分销路径,而是建立了较小规模的当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由一批小企业家直接运作—小企业家通常用自行车运载产品,将产品分销到当地无数个小商场和零售网点。这个解决方案既让可口可乐兑现了“始终可得”(Always available)的品牌承诺,又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可口可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泰·康(Muhtar Kent)说,2008年第三季度可口可乐实现了14%的盈利增长,就是得益于这一分销策略。

另一种可持续创新的方式就是思考如何减少浪费,寻找新的材料来源,使用全新的、更具有可持续性的资源。包装就是一个例子。试想一下,如果早餐麦片能够减少多余的产品包装将会如何?在销售网点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信息透明度,你要创造机会,为消费者提供他们负担得起的产品。

顺便说一句,轶事证据表明,如果企业一方面拥有创新文化的名声,另一方面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那么这些企业更能吸引和留住员工,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求职者。拥有良好道德声誉和透明度的企业对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欧洲萨佩纸业公司(Sappi)常务董事伯纳德·里格勒(Bernard Riegler)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如果让员工参与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进程中,对员工而言这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就像为他们注入了新活力,让他们更能够专注于企业的工作。

可持续发展洞察力

洞察你的市场,包括市场上的消费者及其市场文化,这将为你提供更多的创新选择。当然,进行品牌选择时,消费者不会选择那些以减弱产品功能为代价的品牌。一种肥皂粉如果不能洗干净衣服,那它就是不好的肥皂粉,不管它多么环保。同时,消费者也不愿意为环保支付溢价,理由是“大企业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需要消费者为此买单”。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任何品牌,一旦宣传自己具有环保性,或是声称自己的整个供应链符合企业道德标准,那么最好是严格监督自己。否则如果消费者发现它们是“漂绿”品牌,那么企业将会遭到消费者群体基于道德义愤的冲击和挑战。

然而,这是一个好消息,消费者热爱那些能真正改进他们生活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转变思路,以产品或技术为主导,转变为以用户为主导的创新,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和你的消费者建立对话渠道。找出对消费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询问他们对企业的产品包装回收或重新使用有什么想法,对产品和服务有什么改进建议。观察消费者如何和产品品类及品牌进行互动,找到更有效的互动方式。了解他们为何拥护企业或者他们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担忧。询问消费者,如果你的产品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再生产或生产有所限制,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改变企业的市场规划图和市场细分策略。经过了过去几年的市场转变,你的消费者是否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行为方式?由TNS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南非市场的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事件的“不关注程度”,已经从之前的41%下降为22%。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这些市场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都在提升。这种意识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通过市场细分,你在某个市场上能否发现市场空白?更有道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能否引发一系列创新机会?是否能让企业更盈利?然而,如果你只是通过收购方式填补市场空白,那么你要谨慎!可口可乐、欧莱雅和吉百利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收购那些有着可持续发展声誉的品牌。这种做法对企业有帮助。但是企业最终发现,这只是可持续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步,它们必须开展更广泛的业务,更有力地证明自己是可持续发展企业。

找到那些热情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者、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和专家,询问他们对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产品有何看法。尝试从他们的观察角度审视自己的企业,聆听他们关于“转变”的看法。

最后,关注企业文化如何转变,了解企业现在和未来面临怎样的威胁。你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蕴含的文化转变信息,尤其是关注品牌传播,这将有助于你获得道德企业的声誉。

从品牌弱点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从自己品牌的吸引力和品牌的弱点开始思考。品牌的吸引力包括能让品牌更好发展的所有好员工、所有品牌资产。品牌的弱点是指品牌现在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品牌弱点就像是品牌见不得光的秘密,它们是品牌未来发展的威胁,不管这些不好的因素是来自于多余的包装、未能避免污染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还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带来的不好声誉。

通常情况下,品牌的弱点正是品牌的机会。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商SABMiller,它最近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进行了一项研究,以便了解自己的啤酒生产形成的水足迹,即在日常生活中公众消费啤酒及服务过程所耗费的那些看不见的水。调查报告显示,在南非的总水足迹情况是,每升啤酒消耗155升水。而耗费的水中98.3%与当地和进口的农作物种植有关。作为对调查结果的回应,SABMiller发起了一个项目以减少自己的水足迹,聘请了水利工程师,协助供应商找到减少用水量的方法。

从客户那里反映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成果,通过品牌传播以建设品牌资产。

第一步,专注于那些符合品牌定位的核心工作,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漂绿”。

第二步,找到更多的创新方式开展企业传播工作,否则即使是表现良好也有可能迷失方向。保险服务公司Outsurance就是这一方面的好例子。在频繁断电、红绿灯无法正常工作时,Outsurance提供赞助,让扳道工或妇女指挥交通。因此,Outsurance在汽车驾驶员群体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

消费者乐于和自己喜爱的品牌一起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有着很高的信息透明度,勇于对外公布自己面临的挑战并制定应对挑战策略的企业。

面向未来

改变世界,改变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不好的商业习惯,这需要一点时间。但是企业能否最终存活下来,取决于企业如何自我演变。不要成为无法适应环境、无法自我进化的渡渡鸟,最终面临灭绝之灾。利用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新的跳板,你一定要迈出第一步。

上一篇:我也不容易作文下一篇:做四有好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