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精选8篇)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篇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学期项目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作者:邝青梅 孙巧玲 邹韵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9期

摘 要: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运输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开发困难的问题,提出学期项目课程的概念,并给出了学期项目课程设计及学生评价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学期项目 课程设计 学生评价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过程。但在实施课程项目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项目课程会受到专业与课程的限制、项目课程开发困难而且费时、实施项目课程还会受到学时外部条件的制约等。对此,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运营方向)的课改中提出了学期项目课程的概念。

一、学期项目的特征

学期项目立足于岗位人才需求分析,通过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从学生入学开始实施项目教学,在现有教学条件下营造企业实践环境,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与认识专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期项目并非对所有的课程都实施“项目化”,而是从现有课程中结合工作任务提炼“学习项目”(见图1)。“项目”的设计由浅入深,从第一学期由项目老师开始引导,逐年增加学生的主导成分。

图1 课程设置

学期项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

学期项目课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与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平行性

在学期项目课程中各学习项目的设置总是紧密结合学期的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进度相匹配,以强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3.形式多样性

各学习项目来源于岗位工作任务或岗位所面对的问题,可以是开展一项调查、进行一项决策、提供一种服务、提出一个策划、生产一件产品等。

4.项目的限制性与可选性

为保证整个项目课程的可控性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由项目导师设计出各学习项目;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在允许的范围内自选项目或设计子项目。

5.递进性

学期项目课程在学习项目设计上由浅入深,由易至难,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6.项目实施方式分为个人和小组项目

个人项目由个人独立完成,小组项目则由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

7.评价的多方参与性

在项目完成时,由师生共同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社会人员进行评价。

二、学期项目设计

学期项目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市场调研及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其设计过程经过四个环节,见图2。

社会需求分析 输出 培养目标及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分析 输出 工作任务分析表、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专业能力

课程内容开发 输出 课标及学习项目

教学实施分析 输出

学期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图2 学期项目设计的环节

1.社会需求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工作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其开发成果是工作任务分析表,并寻找出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专业能力。

3.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明确学期项目的教学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核心专业能力和每个学期的专业课程构建“学习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项目

第一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1 第三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地铁×线路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地铁站设施设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地铁服务礼仪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地铁站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地铁线路周边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地铁站客流组织方案

学期项目1 …… 学期项目3 ……

心理学-创意项目 英语-创意项目

第二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2 第四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文明搭乘地铁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地铁常见投诉及应对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线路自动售检票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地铁站大客流组织方案

学期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地铁事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 …… 学期项目4 ……

-创意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营销-创意项目

4.教学实施分析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是按照学期项目的特点,在明确现有教学条件(师资和教学场所等)的情况下,合理组织教学和制定评价办法。其开发成果是学期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三、学期项目评价

学期项目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期间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分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项目的质量,包括项目构思的创意性,可实施性及成品的完整性等等。二是学生做项目的表现,包括对项目的理解、做项目过程中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以及展示技巧等。

学期项目的评价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为:学生自评占10%、小组互评占40%、教师(或专家)评价占50%。学生自评是指由学生对自己表现的评价,这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反思;小组互评则是指各项目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教师(或专家)评价则是指专家或教师立足于客观、全面的角度,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

表2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运营方向)关于学习项目的一个评价标准,由于它融入了岗位的服务特性,因此服务礼仪在评价中所占的比例应加大。

表2 学期项目评价标准

考评项目 内容 评分

仪容仪表10% 微笑 2.5

着装:整洁、不缺扣、不立领、不挽袖、不挽裤,衬衫必须束入腰带 2.5

发型:从简,刘海不遮眉;头发长度超过肩膀的女生须将头发扎起;男生不准留长发、大包头、大鬓角和胡须 2.5首饰:从简,不能佩戴夸张饰物 2.5

项目呈现技巧40% 呈现格式:流程、相关性、全面性 10

呈现内容:相关性、项目学识深度 10

呈现技巧:身体语言、自信心、语言能力、条理清晰 15

时间控制 5

项目成果35% 对科目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项目构思、创意性、成品的完整性 35

工作态度与项目控制管理15% 态度:对项目感兴趣、良好工作态度、富有责任心、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篇2

一、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

职业能力 (Occupational Ability) 也称为“综合职业能力”, 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包括综合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关键能力即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具备对所从事岗位需要的思想、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的素质。能在职业生涯中运用方法能力, 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进行信息收集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自我评价能力, 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当前管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才需求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的管理学课程依旧沿用理论性较强的管理学教材,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管理学课程, 了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大纲的制定一般按照教材的脉络, 从理论原理出发, 忽视了职业院校技能型操作性的特点, 难以为企业培养管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笔者将城市轨道的人才需求和学校的教学目标进行结合, 以培养面向城市轨道基层管理人才为目标, 建设了突出城市轨道专业性的《班组管理》课程。

(二)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

目前, 大多职业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 没有配套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整合成适应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 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上也缺乏专业针对性。理工专业的“管理”与经济类专业的“管理”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上无任何差异性。教学的开展停留在教材的体例中, 按理论进行讲授, 没有体现使学生掌握软性技巧和实务技巧, 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无法实现能科学地运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快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对基层管理者的需求下, 职业院校亟须改进管理学教学模式。现在大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以“指导—接受”式来进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今,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为今后成为基层管理者进行铺垫, 管理学课程必须要改进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使“工学结合”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不同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与学校的教育特色相结合为目标”成为适应职业院校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 缺乏符合各专业特色的适用教材及资源库

目前, 职业院校《管理学》教材泛滥, 但大多都套用本科院校教材的结构、内容, 没有赋予职业院校的特色, 以理论知识为主, 实践内容较少。教材中的案例内容较薄弱, 学生无法结合自身角度进行思考, 导致案例分析没有达到实现培养基层管理者能力与技巧的目标。编写人员以教师居多, 行业基层管理者参与较少。应重视一体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将对口行业基层管理者的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五)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当前, 管理学课程教学停留在教师讲授以及案例讨论分析上, 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 学生缺乏对管理理论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 没有对工作岗位的直观体验。亟待解决管理学课程的改革瓶颈, 需要依托不同专业的实训实习基地, 进行管理岗位情景模拟, 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供途径。

(六)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 大多职业院校在管理学课程考核上采用总结性考核方式, 即应试教育的产物———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建立在“知识本位”基础之上, 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运用管理技巧的能力。管理学课程教育的目的应着重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能力, 课程考核不能仅仅考察学生的记忆、简单理解, 应重点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班组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 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本校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班组管理》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的初步管理技能与素质, 使学生将来成为地铁基层管理者成为可能。本课程教学顺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新理念, 依据日本企业基层干部的五大能力模型, 重点培养学生的五大关键能力 (如右图) :职责知识、业务知识、沟通能力、改善能力、带人能力。按照这条综合管理技能主线和五大关键能力, 将五大关键能力渗透入“工学结合”课程内容, 并且进行模块化整合, 分解成若干个学习内容。

(二) 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突出专业服务方向

教师与地铁基层管理者共同开发、构建《班组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将工学结合融入《班组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本专业教师可与地铁基层管理人员共建“工学结合”平台。实践教学案例根据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 教师对企业实际管理经验的提炼, 案例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典型性。

《班组管理》课程必须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管理资源库, 使学生能够与本专业工作岗位有效对接。课程必须在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 调整教学内容, 突出各专业的教学特色。按照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将之转换为学习领域, 确定学习模块 (如下表) , 构建仿真性、体验式和模拟教学的综合实训体系。

(三) 采用“工学交替”教育模式

我校城市轨道专业以“旺进淡出”的形式, 在企业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情况下, 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实习, 一般是短期 (实习一周或半个月) , 通过与企业基层管理者进行接触、访问、观察, 了解地铁值班站长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 加深对基层管理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实践检验加深对管理理论的认识。这种学习形式要求学校进行企业调查, 通过细致、周密的组织、安排, 根据企业需要, 将职业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学习,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理论知识。

(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编写富有专业特色的教材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工学结合实施的重要条件。本校结合实际, 校企已共同编写《班组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方案》《班组管理课程工作页 (教师用) 》《班组管理课程工作页 (学生用) 》;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包括教学图片、文件、音频、视频、动画等, 整理教学资源, 形成课程教学课件;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企业、交通运营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条件。

本校教师可与企业基层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班组管理》校本教材, 教材必须富有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市场接轨, 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 随时更新校本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 增加市场迫切需求的新知识, 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要求。

(五) 优化实训基地建设, 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建设班组管理课程实践基地, 打造开放性“工学结合”平台, 以基地企业的实际管理作为系列案例贯通课程教学全过程。本校城市轨道专业已建成车站模拟实训室、运营调度模拟实训室和综合仿真实训室, 将城轨实训基地作为班组管理课程的基地, 并根据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过程的需要, 选取城市轨道基层管理者管理的实际管理案例, 组成系列案例, 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学习更加深刻和直观, 不再具有抽象感和距离感。

(六) 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改革考核形式

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 通过在档案袋中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 对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 以展示和评价学生的进步以及出现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法。在指定评价标准时, 主要是根据《班组管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应兼顾到4个维度的目标, 即学习参与程度、技能掌握程度、能力提高程度、综合素质提升程度。评价标准要立足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关注学生主动积极性、团队意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评价标准还要便于考核, 选择相对重要的评价指标加以系统整理, 形成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使档案袋评价法的操作和运用更加成熟科学。

摘要: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管理学课程, 应以强化学生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素质为目标,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以基层作业单位——“班组管理”为依托, 对职业院校管理学课程进行设计研究, 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实训基地、考核形式这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以本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班组管理》为例, 研究建设符合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特色的管理学课程。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院校,管理学,城市轨道专业

参考文献

[1]叶萍.基于基层管理者胜任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61-63.

[2]赵善庆.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4) :38-40.

[3]李爱香.基于高职生能力培养的管理类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2) :21-23.

[4]董常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建设[J].新课程研究, 2014 (9) .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 教学 立体化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gradually building to the garden city garden city changes. Urban 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nt, but also lead to a demand for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tandards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n such a situation, the traditional urban landscape design education has become powerless, from the teaching effect on the demand for talen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standards of societ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education reforms start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to train the community to meet and exceed the standards required by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of high quality talent.

Keywords:Landscape design courses Three-dimensional

伴随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城市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大,这也促使城市园林设计课程在国内各高校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多年的探索与积累,使城市园林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的探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来说,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国内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概况

目前,国内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所采用的依旧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如通过黑板讲授或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同时辅以设计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极大推进了城市园林设计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对城市园林设计人才需要标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在近几年的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中,陆续出现了对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的文章,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园林设计的教学模式如不与时俱进,则必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目前,城市园林设计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相对于社会对城市园林设计人才需求的标准来说,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略显单一,从教学效果上看难以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另一方面,在各教学环节进行交接的过程中也尚存在不足。

2当前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2.1教学体系平面化

目前,国内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通常由理论与设计练习两部分组成,二者同属于平面化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两部分的教学工作都可以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内得以完成。但实际上,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这种平面化的教学体系不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城市园林设计课程中很多实际的内容难以真切把握,也更无法做到深入理解、灵活运用。比如,学生对各种不同类型城市园林空间的尺度和城市园林空间中人的尺度难以准确把握 ; 对城市园林空间中人的真实感受难以切实获得 ; 对城市园林设计中人工环境色彩与自然光色变化之间的交相辉映难以直观感受。因此,下文将对这种平面化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2.2教学选题平面化

目前,在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选题中,通常能够选取不同类型的城市园林作为课题,引导学生分别对其进行专项训练,这种选题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对多种类型的城市园林设计都有所接触,但不足之处则在于这种教学选题的方式难以使学生将其中任何一种类型的城市园林设计进行地更加深入。

2.3授课方式平面化

目前,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通常采取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并同时配合对教材进行使用的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做到将知识点清晰、准确地阐明,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想象的方式收获课程知识。但城市园林设计的设计对象是三维空间和处于空间中的“人”的因素,相比之下,这种倾向于口头讲述、利用板书或课件进行解释,同时引导学生思维想象的相对平面化的授课方式,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便会显得力不从心。如何使这种针对三维空间进行设计的课程的授课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是本文对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又一突破点。

2.4考核方式平面化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就目前国内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来说,基本局限于上交课程设计作业这种较为单一传统的方式。由于城市园林设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以及知识内容相互交叉等特殊性,这种相对平面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全面、综合、深入地考察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真实有效结果。

3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3.1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立体化

为了收效最好的课程学习效果,现将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其原有基础上改革如下表所示。

对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在传统的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基础上增加课程实习与课程实验两个实践环节,强化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质,形成立体化的城市园林设计教学体系。

其中,课程实习将有助于学生对城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尺度以及空间中人的尺度进行准确把握,并获得园林空间中人的真实感受,使最终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生活,正如,“人是认知景物的主体,景物是认知的客体,而认知则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景物审美和鉴赏逐步升华的过程” [1],这也是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尝试[2]。另外,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增加,则在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制作城市园林设计模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促使学生主动解决技术与艺术之间相冲突的关键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因此,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城市园林设计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选题立体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城市园林设计进行地更加深入,先将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选题方式改革如下:

在城市园林设计教学选题的改革中,注重教学选题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扩展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选题模式。其中,尤其对城市带状空间园林景观和城市公园园林景观这两种重要的城市园林类型进行了深入扩展。通过这种立体化教学选题模式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将任意一种类型的城市园林设计深入展开。

3.3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立体化

为了使学生真实地获得对三维立体环境的感知以及对环境中人的因素的感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现对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如下。一方面,在原有授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平台,将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网络课件以及制作动画演示和视频播放等方式相互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园林景观调研与园林设计实习,在实地园林景观空间中结合实际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综合讲授,以形成立体化的授课方式。这种立体化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课程内容,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3.4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立体化

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通常采取上交课程作业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但是不够全面。

由于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城市园林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与较强的实战设计能力,所以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考核需要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动手制作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等方面进行立体化综合考核。考核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在总体上给学生布置一套完整的城市园林案例设计题目,但具体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考察。

其一,理论考核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辅以一定字数限制的设计说明(可规定字数限制为3000字左右),或针对设计方案完成一篇课程论文。通过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可以全面、深入地考察出方案中学生本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其二,动手制作能力考核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按一定比例制作城市园林模型。在模型制作中能够充分考察出学生对空间尺度、比例协调等方面的掌控能力,以及对城市园林景观艺术化处理的能力等。模型制作应尽可能真实地体现城市园林设计内容。

其三,方案设计能力考核

要求学生制作具有一定水准的全套城市园林设计方案,包括园林景观平面布置图、交通规划图、园林景观植物规划布置图、施工图、效果图等一系列完整方案,并装订成文本。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考核,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以及对方案的表现能力。

城市园林设计的课程考核在将上述三点相结合进行考核的同时,还应根据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决定由学生单人完成亦或分组合作完成。在评分的方式方面,考虑到积极鼓励学生平日对自己城市园林设计素养的综合培养,可以参考把最终的考核成绩定为占总成绩的60%,平日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40%。通过这样的评分方式,使学生弱化传统考试中片面注重分数的观念,将其注意力转向平日对自己综合设计素养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知识积累与鼓励创新型思维模式的建立。

4结语

本文从当前国内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概况进行探索,从当前国内城市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建立一种崭新的城市园林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探求一种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开拓学生创新式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素养的综合型城市园林设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城市园林设计的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家晔.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培训课程 篇4

1.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与设计制胜要诀实操班

2.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综合体的设计建造标准与预算——《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建造标准与预算》案例分析

3.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商业综合体的项目开发与推广招商成功要诀

4.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方向)高级研修班

5.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城市综合体全程操盘及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6.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从投资商投资回报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解析城市综合体功能物业组合与分区

7.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从《上海合生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设计任务书》解析城市综合体开发策划设计要诀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篇5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与城市人口不能匹配,城市管理面临着交通堵塞、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而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以GIS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这将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质量和效率。

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是基于现在三维GIS的城市设计综合管理平台,以现有二三维空间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海量数据管理、GIS、BIM、三维仿真等技术支撑,以城市设计为抓手的应用管理平台。

传统的项目报批,报建单位通过规划审批系统,向规划局申报一书两证的申请。引入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后,可通过三维报建的功能,将项目的基本信息,3Dmax建模等内容放置在城市设计系统中进行模拟分析,辅助规划部门更为清晰地评审土地性质,楼面情况,建筑外观。建筑色彩等管控要素。

2017年底,金华科维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厦门数字中心,共建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

平台提供城市设计三维设计方案比对、交互式城市设计理念标绘、城市设计辅助分析、城市设计多媒体集成等功能,贯穿城市设计管理的编制组织、成果审批、论证、公示和公开等多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同时也可以在规划审批环节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科学审批依据。

系统的角色定位:

全面助力城市设计工作

有时间轴的3D可视化的便捷管理工具 BIM电子化报建的基础

以大数据分析能力,全生命周期辅助城市设计中的决策 同时建立实时动态的二三维一体化GIS数据共享中心

平台亮点: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篇6

推动城市水务设计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祖启艾 刘小梅 钟亚丽 北京理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王云龙 王洪军

【摘 要】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既作为全国最早改制成立水利、供水、排水“三位一体”的设计院,又是上海水务设计任务重要承担单位,已经积累了相当量的城市水务知识内容,亟需要求进行知识管理试点应用并推广,提升知识管理应用效能。城市水务设计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设计图档资料、文档资料、图书资料、设计规范和其他外部资料等进行科学化管理,并可以将个人设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与企业资源进行互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企业的知识成果,防止知识流失,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有效提升员工整体技术水平。经过一年的平台使用,一直在持续进行优化和进一步改进,目前已正常运转。同时,10个知识库中也已经有相当量的知识资源储备,譬如,获奖成果库中有161件、知识产权有63件、工程图片220件、技术论文与专著49件、科技档案35549件等,并于2016年1月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

一、概述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自确定城市水务设计企业知识管理平台项目建设以来,项目组积极筹备,精密部署,于201 3 年 10 月正式启动。建立了一个安全、合理、高效的知识资源集成管理平台,将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建立了知识管理运行体系,构建了跨库检索应用平台,编制完成城市水务类标准成果,主要包括《工程分类专业知识属性标准套表》、《工程档案电子文件归档标准清单》和《工程设计CAD制图标准》。

在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与北京理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4月完成平台项目的系统主体设计与开发、系统测试、集成测试以及平台项目历史数据处理、线上部署、试运行。城市水务设计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经过一年的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岗位人员也反应积极。生产项目的管理人员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从具体管理方法到管理思想都有新的突破和提高,管理人员致力于实质性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由于成效显著,于2016年1月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

二、建设背景

上海市水利院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上海市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室,1984年9月更名为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2003年5月,上海自来水设计院、上海市城市排水技术设计研究所整合归并,成为集水利、供水、排水三位一体,覆盖水务全领域的甲级设计院;2009年9月,水利院资产管理和党组织关系由上海市水务局调整划转至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市水利院拥有水利行业设计、市政公用(给水)设计、水利行业咨询、市政给水咨询、水利工程施工图审查等甲级资质以及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知识已逐渐成为勘察设计企业的一种战略性数字资产,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要素和资源,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并提升企业整体能力的一种思想和手段之一。知识资产催生了知识管理,企业实施了知识管理,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工业化社会与信息化社会交替的大环境下,勘察设计企业要顺应新技术新业态的要求,可借助技术手段革新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架构,实现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具有城市水务设计企业鲜明特色的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SWEDRI),需要转型发展,需要支撑水利、供水、排水三位一体,多专业、跨行业集成发展。在大量调查研究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知识管理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水务工程设计企业特点和SWEDRI实施知识管理后的应用分析,提出了具有水务行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技术策略应用模式。

三、建设目标

公司知识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设计图档资料、文档资料、图书资料、设计规范和其他外部资料等进行科学化管理,并可以将个人设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与企业资源进行互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企业的知识成果,防止知识流失,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有效提升员工整体技术水平。最终建成完成“两台两系”四大工程,即知识资源集成平台、知识管理运行体系、跨库检索应用平台、标准规范成果体系。具体实现以下3个目标: 1.建立知识资源获取、管理、利用体系;

2.搜集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知识资源,并进行科学规范的整理和分类,形成不断积累的完整知识资源库; 3.提供便捷有效的知识收集与利用手段,并能快速分享,促进管理和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建设内容

1、建立一个安全、合理、高效的知识资源集成管理平台

对我院知识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企业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在图1 中,将知识管理定位为系统支撑层的架构平台,与生产平台、管理平台和公共平台在数据源、业务流程、权限访问等多方面进行相对接,避免信息孤岛,形成合力

公司“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图

知识利用

知识门户

2、将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

将知识管理与工程档案管理功能相融合,分布在10个知识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将工程档案单独归类在科技档案中,并将符合一定标准和典型项目类型的工程档案升级至设计产品库中,形成知识资源供全院使用。(1)知识主要在设计过程中产生。(2)将工程档案管理前移。

(3)利用档案中关键节点流程控制。

3、编制完成城市水务类标准成果,主要包括《工程分类专业知识属性标准套表》、《工程档案电子文件归档标准清单》和《工程设计CAD制图标准》。

城市水务类标准

4、建立了知识管理运行体系

从知识流梳理、知识积累、加工、共享等方面着手,建立知识管理运行体系,确保知识管理正常运转。主要包括:知识流程系统、知识积累系统、知识加工系统、知识共享系统。

5、构建了跨库检索应用平台

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并持久应用,很大程度上是要由检索来体现其知识资源利用率,由检索方式、检索便捷性、检索展示手段等关键性参考指标来保障。通过业务需求分析与系统资源优化,构建了可以跨知识库且便捷检索到相关知识资源的应用平台。主要包括模糊检索系统、精确检索系统和检索展示系统等方面内容。

五、系统建设实施方选型与合作

为推动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公司成立了知识管理平台系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通过招标方式选定了软件供应商,重点关注的是对方的管理理念、技术集成实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服务质量。实践表明,一家适合本企业的软件供应商,能保证系统的建设、实施、维护和升级等工作正常而有序地实施。

1、合作双方的互相理解和支持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各设计院项目管理流程在项目分解的层次、控制的节点、编号的规则等方面差异较大,二次开发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客户的需求与供应商提供的系统框架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双方沟通的重点。对一些传统的管理和操作模式,需要进行梳理和评价,充分考虑计算机管理和手工管理之间的差异,吸收和采纳软件商提供的通用开发平台中的先进、合理、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管理流程,以提高开发效率和实施效果。

2、提高系统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积极配合开发工作。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的调试、安装、测试和更新工作量比较大,按理说这些工作都应该由开发商负责实施,一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在这些工作中的积极参与能有效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首先要保证与开发商的沟通渠道畅通,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响应、处理及时,我们通过电话、邮件、即时通讯等手段,与理正公司项目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做到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其次企业系统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技术和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开发方案的讨论,配合开发商做好测试、更新等工作,能有效提高开发效率,保证功能实现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六、实施效果

城市水务设计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目前,知识库中已有大量知识资源储备(获奖成果库中有161件、知识产权有63件、工程图片220件、技术论文与专著49件、科技档案35549件等)。2016年,该项目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测评。具体实施效果如下: 业务方面:

1.基于知识属性标准化成果体系的建立,在勘察设计行业内形成了知识颗粒度标准和相应的技术管理规范,在成果应用上将起到示范效应;

2.基于知识流程的集成管理,改进了企业业务流程,促进企业流程改造,加深企业中各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协同与合作,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 3.基于系统工程和业务流程,将部分工作前移,把设计人员从日常繁杂的工程项目归档工作、出图工作、重复于格式标准的统一、快速查找后再利用等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了约30%工作量,将节省下的时间可快速投入到有效益的设计任务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示范性方面:

1.基于行业内首次将知识管理与工程档案管理相结合,该研究成果和模式可推广应用于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将有力提高勘察企业知识资产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2.成为行业内首次在城市水务方面进行知识资产的管理,为全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水利、给水、排水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做好了充足准备,也为推动工程设计全过程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蓝转白”等做好了实施的条件。

3.建立了标准统一的知识资源、统一的技术规范,集成了各相关业务模块,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可为行业内精细化管理、信息资源集成化建设、跨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提供了较好地借鉴。

4.由于该项目的知识属性标准化成果体系、知识管理与工程档案相结合、平台软件,均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已在2013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项,并于2016年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认可,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

七、实施体会

1、建立风险监管机制。在知识管理项目实施前,可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对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跟踪风险并及时分析。定期通报项目进展,召开阶段评审会,通报当前进度及分析项目问题。

2、组织流程优化先行。为了避免流程设置不合理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要尽可能优化流程。而优化是技术和文化两方面综合起来的优化。

3、领导参与和支持。实施知识管理应该是“一把手”工程,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成功。同时,领导做出表率,员工也会积极参与并配合知识管理工作中来。

4、关注需求变更。在需求分析阶段,要消除对知识管理模糊、笼统的理解,应尽可能理解和翻译出企业业务人员用于表述他们需求的思维和过程,充分研究并架构出其潜在的逻辑关系。

5、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针对不愿共享或抱怨知识管理工作的情况,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设立知识管理专项奖,鼓励员工积极共享知识资源。

八、结语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篇7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 1999开始本科招生 (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 , 2005年经批准实现学制转型 (由四年制本科转变为五年制本科) , 并获准按重点批次招生。该校的城乡规划的设计类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 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分标准还未形成一个较完善、统一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成绩评定过程中难免受人为和随机因素影响, 最终的误差常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践, 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本文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为例, 旨在给出成绩评定的指标体系, 使以往不尽合理的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和科学。

一、构建评分指标体系的原则

1. 多元化原则。

首先体现在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这是由评价主体的不同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样化特点所决定的。课程评价不应仅仅关注认知方面的目标, 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在实践层面,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上, 评价主体不再以单一的知识标准来评判课程, 而是将课程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2. 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具备简便性和可测性。简便性要求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评价项目的完整性, 同时还要注意尽量简易、方便、明确。在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完备性的基础上, 必须控制指标项目的数量, 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 使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简单易行, 能够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3. 导向性原则。

课程设计评分体系应突出反映高等教育的特点, 要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还要将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因子, 比如口头表达、辩论、技能等课程考核评价因子, 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反馈也应该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效果。

二、构建评分指标体系

课程设计的评价综合技术指标是评分的依据。实施对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组对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所包含的内容要能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对基础理论掌握程度, 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运用能力;工作的计划性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设计、图面质量;计算机技能、文献检索与使用技能;方案答辩阐述及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工作态度, 出勤及纪律等, 据此及评分指标构建原则, 从目标层、准则层和因子层三个层面建立评分指标体系。

该体系较为综合地考虑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评价。总评价可以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为五等, 表示本次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优良程度。该体系可按设计小组评价, 同时从评价体系中也能得到某个学生的评价等级, 以此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各项评分的权重系数由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和专家来确定。

三、结语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 其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改革中, 提出的新课程设计评分标准体系能够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摘要:针对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成绩评定标准不完善、不统一的现状, 提出构建城乡规划课程设计评分指标体系的原则,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评分指标体系。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管啸天, 陈英姝, 李春书, 秦玉霞.课程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6) .

[2]李星云.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构建原则[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 篇8

首先是对城和乡的认识。我国官方对城市的定义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含义,可分类为设市城市和建制镇两种,其涵盖的范围也有变异:当年保定市宣称自己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时,曾引来众多专家批评,因为它把辖域内(23个县市区)所有人口都计为城市人口;如今,北京把16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所有人口都称为北京城市人口并没有人引来多少异议,而且大量研究基于这个人口规模展开;重庆也显然把辖域内所有人口都说成是重庆市城市人口,西部开发核心定位也基于此。如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研究城市管理,其范围一定是城乡覆盖意义上的综合管理。

一般意义上说,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居住形态随农业劳作距离变化,与土地自然形态关系密切,因此居住较为分散,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有自然村和行政村的区别。而城市是从诞生起就与乡村对立的一种聚居形式,表现为人口比较密集,不从事农业生产,贸易和生产加工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建立起一套为生产和贸易服务的支撑体系。因此,我们给出的城市定义为:一定数量的人口在一个设施平台上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的集合体。

再看如何认识城市管理。

联合国之所以提出城市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存的最佳聚落形式,原因是大量人口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交易成本更低,所构成的聚合体更具活力,各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则是为城市搭建这样的设施平台,维护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基础设施平台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

城市基础设施平台的正常运转称为城市基础功能,而在基础设施平台上开展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等活动称为城市衍生功能,城市的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的总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整体。城市空间可以从使用自由度的角度划分为专属空间和公共空间。专属空间的使用权归属自然人、法人或特定群体,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归属公众。专属空间的使用权通过行政许可取得,公共空间的使用权自然形成或公权力确定。城市空间,包括专属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经过行政许可。公共空间的使用必须符合有序、不损害设定功能的要求。

因此可以定义,城市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维护城市基础功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保持城市健康正常运转和良好秩序的行政行为。

上一篇:政府部门个人简历下一篇:家乡的味道5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