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精选8篇)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篇1

近年来,农村学校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开展的“固基工程”、“先锋工程”,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学校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在群众中的形象。依靠学校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教育改革得到稳步推进,农村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得到巩固和壮大。农村学校党建呈现令人鼓舞的局面。但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要看到,因为种种原因,农村学校党建还有许多薄弱环节,不少学校的党建工作还处于务虚或不为的状态,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党组织在师生中的威信。长期下去,不仅不利于学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与发展。现就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探讨如下。

一、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

(一)体制不顺是制约农村学校党建的瓶颈。

首先,依据现行体制,农村学校党组织要接受地方乡镇党委和教育系统上级党委(主要是县、区教育局党委)的双重领导。熟重熟轻,很难把握。过去,根据“谁办学、谁主管”的原则,学校党建主要依赖于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现在,乡镇学校收归县管,学校党建理应依赖于教育局党委的主管。但过去乡镇党委管理的惯性依然存在,党员的组织关系和学校党组织人事任免权还在乡镇。双重领导的职责不明,其结果可能是造成学校党组织无所适从或“两管两不管”的局面。其次,学校党组织与学校行政班子的关系令人敏感。与各级党政机关不同,学校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一样,大小工作都是行政“一把手”说了算。学校支部扮演什么角色,履行什么职责,开展什么工作,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章程。要么支部不愿管,不想管,要么管而不当,与学校行政形成“两张皮”,党建工作流于形式,不出“生产力”,遇上矛盾和问题时,支部往往就是学校行政的挡箭牌,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二)用人不当是影响学校党建的关键。

在农村乡镇,由于卸任校长去处不多,教育总支书记一职大多由原中心学校校长担任,其它中小学支部书记的任用也基本沿用这一惯例。看起来这是很妥善的安排。事实上,这种照顾性的安排,不利于学校党建。一是个人因素。这些同志或是年纪大,精力差,或是对组织安排不太满,或是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如此等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会影响到他们做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工作的因素。作为过去学校的“当家人”,校长“改行”做了书记,自以为就退到了二线,总觉得不方便对新校长、新班子的工作作指导,作监督,工作显得束手束脚。班子无魂,支部无主心骨,党员无一个积极向上的领头人,党建工作自然就大打了折扣。因此,常有老师戏言,学校书记的位子是老校长的“专座”,工会主席的位子则是留给副校长的。话虽然有些调侃和绝对,但也算是客观实际的写照。这种照顾情绪的职务安排,搞得不好,就会以牺牲学校党建为代价。目前,虽然也有部分学校实现了书记、校长一肩挑,但繁重的学校行政事务和巨大的教学质量压力,也使得部分“双肩担”的同志更多地在扮演校长的角色,学校党建时常处于务虚的状态。

(三)工作失衡是导致党建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经费少,条件差,传统上重视单一抓教学质量等因素,客观上影响了学校党建。在少数单位,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存在“软件”不硬,“硬件”太软的现象。具体说,学校对做好党建工作的认识不高,主动性不足,把支部工作看作是一件应付形式的差事,少数学校甚至出现支部工作不如工会工作具体实在。因此,党建投入按“虚”分配,很多学校缺乏“党员之家”、“党员活动室”等必要的场所和经费保张障。笔者曾到过三个乡镇的8所学校,有7所学校找不到“党员之家”的牌子。一所学校的牌子则“挂靠”在其它牌子之旁。这些学校几乎都没有专门用于党建工作的经费预算。党员没有学习和活动的阵地,更没有外出充电和参观交流的机会,平常显得沉闷而无赖。很

多学校由于规模小,人数少,连同书记在内,一个支部就那么几名党员,所以遇事便先自感“底气”不足,失去勇气和活力。党建工作缺乏创新,形式呆板,内容单一。听(听报告、听发言、听汇报)、读(读报纸、读文件、学辅导材料)、说(围绕会议、文件、工作安排谈意见、提建议)、写(根据命题写体会),“老套路”打拳,党员生怨,群众也不满意。党建工作找不准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点,“知”、“行”脱离,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培训不力,发展不够,使学校党建劲乏后劲。

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限制,80%以上没设业余党校。中心学习组也大多是有其名无其实,学习活动往往被班子例会所代替。以屈原故里秭归县归州镇为例,由于没有业余党校作阵地,近三年没能培训一名党员。少数党员由于放松学习,带头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带头抓教学质量的“双带”作用发挥不够。极少数人甚至思想觉悟落伍到普通教师之后。利用学校管理上的漏洞,有参加打牌赌博的,有信封建迷信的,有扯皮上访的,还有沉迷于网络的,如此种种,严重损伤了党的肌体,影响了党组织在师生中的形象。新党员的发展与时代和上级党委的要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归州镇近三年新发展9名教师党员,只占202名非党员教师的4.3%,占35岁以下教师的6.8%。据了解,秭归全县乡镇学校发展教师新党员的比例也大致相当于这个水平。党员老龄化十分严重。在归州110名教师党员中,35岁以下的党员23人,只占党员总数的28.7%。大量充满活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青年教师还在党外,没有进入先进分子的行列。党员理论学习不足,加上新党员发展不够,党建工作更显得后劲乏力。

(五)方向不明是学校党建偏离宗旨的主要因素。

学校党建应该服务学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学校管理。这是学校党建与其他行业党建最显著的区别。学校党组织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将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但一些学校开展的党建工作似乎是“为党建而党建”。支部讨论的问题,开展的活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没有紧密的联系。党建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党建工作的触角没有深入到师生、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从2005年秭归媒体对全县乡镇“保先”教育活动的报道看,学校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的活动,80%以上还停留在政治学习和救助贫困学生的层面上。支部在指导学校抓教育改革创新上缺乏必要的手段,对党员实实在在的带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搞好教改教研上的要求不高,组织不力。很多老师在参加“保先”测评时说,党员和我们的区别只有两点:一是交党费,二是捐钱助贫。党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六)既退则休、退而不管导致学校党建出现死角。

同行政单位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退休党员成为在册的“党外”人员。以归州镇为例,全镇30名退休党员教师,退休后各奔东西,或到宜昌、茅坪等地进城居住,或到乡下老家随儿女生活,没有一人留在学校。因此,很多人因居住条件和身体原因,不能按时参加组织活动,其中11名同志长期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占退休党员总数的36.6%。乡镇学校没有一个专门管理老党员的机构。因为经费和场地等原因,老年支部的建设也显得困难重重。2006年元月,归州镇一名姓赵的退休教师党员,在应邀参加镇老干部新春座谈会上,提出希望自己今后能参加镇政府老干部的活动,言辞之切,令人心寒。对老党员的管理成为农村学校党建最薄弱的环节。既让离退休党员没有归宿感,也不能有助他们发挥余热,还给在职党员心里投下了阴影。

二、改进农村学校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履顺体制,双管齐下,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

农村学校党建工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上级党委的领导。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县级以上组织部门应该明确乡镇党委和区、县教育局党委在管理农村学校党组织上的职责。两级平行的党委要加强沟通,“纵”“横”交错,优势互补,以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从现实的情况看,乡镇党委除继续做好教

师党员的纳新外,重点应放在指导学校党组织参加地方文明创建上。这样不仅给学校党建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让学校党建成为地方党建的一部分,在服务学校工作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教育局党委对学校党建的领导和指导,则更应该体现出“行业性”、“专业性”的特点,使学校党建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二)组建好一个强有力的支部,选好一个称职的书记。

学校党建工作的好坏完全依赖于支部和支部书记。支部成员和书记人选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这是影响学校党建工作的最大障碍。支部成员和书记人选可以自荐,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也可以由上级党委考察任命。一定要让懂教育、善管理、品格高尚、精力充沛而又虚怀若谷的党员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支部,并从中选出书记来。对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可考虑设立联合支部,以加强对偏远农村学校的领导。还可以考虑挂靠村党支部,争取村党支部对学校的领导和支持。过去由卸任校长担任学校支部书记的做法要慎之又慎。当然,对德才兼备而又老当益壮的同志例外。

(三)明确好学校党组织的责任,依规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党组织的责任如何划分,作用如何体现,这是困绕和影响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因素。实行校长责任制后,再也不提“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了。那么,学校支部和学校行政班子的关系就变得比较微妙。关系处理不好,支部工作就受到很多制约,也影响学校的发展大计。因此,上级组织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党章〉〉的规定,明确好学校党组织的责任。学校党支部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有什么权力和义务,怎样开展工作等,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有一个具体的“章程”。有了“章程”,学校支部便可以依规开展党建工作,就不会出现“要么越位”,“要么不为”的被动局面。

(四)组建好业余党校,全面开展培训工作。

过去,农村学校大多没有业余党校,一是重视不够,二是缺少师资。乡镇体制

改革后,原乡镇党校的教师大都就地安置到了学校。就秭归而言,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的原党校教师。以此为基础,完全可以迅速成立起学校业余党校。在县教育局党委的组织和领导下,乡镇学校的党员培训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业余党校对普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培训,二是上级党委或党校对总支、支部成员,主要是书记开展培训。培训成绩纳入个人量化考核,作为组织内评优推先的重要依据,并形成制度化。

(五)建好两大阵地,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力。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篇2

在我国《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应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要想实现素质教育,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事实上, 当前,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中, 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真正帮助农村小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很多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根据一项调查, 我们发现, 当前农村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有: 自卑感、恐惧感、嫉妒心、自控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等。这些都让他们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一旦处理不好, 将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那么, 导致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1. 小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

这是农村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 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 小学生个体因素包含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 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身体发育有关, 还有些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挫折、不良个性等心理因素相关。

2. 家庭环境方面的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家庭环境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甚至有些负面影响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般来说, 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了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家长的榜样、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 家庭结构稳定与否会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成长, 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家庭氛围的好坏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 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作为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其实施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学校教育中的校风与班风、学校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是良好的校风班风将给小学生带来无形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学校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 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也会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引导。

4. 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社会环境是诱发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 这些社会因素包含了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众传媒、社区环境等都会从综合的情况下引发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力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其学识、教育专业技能及人格等因素,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 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此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2. 抓好课堂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们农村小学虽然开设心理辅导课, 但还在摸索和探讨过程中, 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广大教师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 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 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为此, 必须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 使之更新教育观念。同时, 还可以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中, 设计有关的心理辅导活动,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 正确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加以调节,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 应试给予指导。

( 2) 活动是心理的源泉

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举办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 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拉近大家的距离, 融洽大家的情感, 教师通过和结对学生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合影留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对学校的适应。

( 3) 对个别学生进行咨询性心理辅导

在集体辅导的同时, 我校又根据农村孩子怕羞、有些话不好当面向老师谈的特点, 开设了“悄悄话”心理咨询信箱, 对个别学生进行咨询性心理辅导。利用不同的方式 ( 书面或谈话)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 消除困扰, 排除心理障碍。

( 4) 做好个别辅导、解决心理教育中的个别性问题

受现代婚姻观的影响, 有些小学生因父母离异, 造成学生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 失去了以前的家庭乐趣, 久而久之, 这类学生感到自不如人, 产生痛苦、自卑、抑郁等心理困惑; 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好变差, 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困惑。这些问题, 就必须通过个别辅导进行解决。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 对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与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 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中的补救性措施, 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

3. 开展课外活动, 增加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课外活动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根据各年龄阶段小学生心理特点,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能增加心理教育的趣昧性和实践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促进学生多项心理素质的发展。如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让学生在服务中不仅学会体谅和帮助, 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 组织高年级学生学农, 让他们懂得如何过集体生活, 懂得关心别人, 从学会生活到热爱生活, 从热乃生活到珍惜生活, 学会生存和发展。又如, 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任性、厌学、依赖等心理轻微失调及其他心理问题设专题讲座, 使心理教育更具现实性。

四、结语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 问题学生 办学理念 教育内容 家长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学校教育在问题学生的性格成因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转化问题学生,使问题学生一样能够成才;反之,就能使问题学生更加“问题”化,最终成为社会的负担。

当前,因为农村学校在各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就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问题学生转化的因素,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的首要地位被不同程度地虚化。部分学校办学思想存在着一些偏差。我们知道,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是由于现行的学校和教师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检测质量和取生率还是评价学校的一项重要手段,所以,部分农村学校新型的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未能牢固树立,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德育,导致了德育的首要地位被不同程度地虚化,对学生基本社会知识、思想政治和传统道德教育不够,放松了学生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教育,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也有所懈怠和轻视,致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丧失信心,出现思想及行为偏差。

(2)农村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多彩。部分农村学校对德育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活动也开展了,但总是带有一点形式主义的模式,像国旗下讲话、班会、晨会以及各种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等,一般都是能简化就简化,结果导致学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师生不能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3)教师的教育缺乏艺术性。有的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还受一些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方法还是不够先进,未能从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出发精心备课,组织教学,课堂上缺乏艺术性,课堂教学气氛有点儿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无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遇到学生行为上出现问题以后,往往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理解,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结果让问题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

(4)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有一部分教师缺少欣赏的目光,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缺乏激励的智慧和本领,问题学生从他们这里得不到称赞的话语,反而会被一系列的规定所约束,从而限制了学生交往的范围,遏制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5)家长学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农村,有不少家长外出谋生,长时间不归,把孩子留给父母,所以致使许多孩子的家长成为了隔代家长,这些隔代家长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家长学校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家长学校缺少应有的功能,这也无形中促使了问题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三点:

1 转变教育观念,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

学校要坚决执行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不歧视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和强化后进生教育转化培训等形式,把工作做到前头,以优秀促平庸,以先进带后进,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下,把问题学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1.1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要组织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

1。2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运用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板报、手抄报、墙报、广播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聘请公安干警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讲解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让问题学生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同时,我们还要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结合“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国庆节等相关节日开展公民道德之诚信、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热爱集体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主题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之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 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抓好师德建设,使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首先,要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并能使教师们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自觉克服对待问题学生的种种不良举措,使问题学生在每一位教师身上都能得到温暖;其次,学校可以利用政治、业务、例会学习时间,指导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理论性文件,并要进行必要的思想作风整顿,遏制违规,树立典型,不断交流优秀教师教育学生的良好经验,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从而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向,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打造“温馨、融洽、和谐,亲如父母,严似师长的师生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从教的光荣使命感,增强教书育人的信心,使教师对问题学生能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3 做好家长学校工作。

对隔代家长日益增多的现象,要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走到农村去,走到田间地头,采用集体指导和单独聊天的方式做好隔代家长的思想工作,指出溺爱孩子的危害性,让他们懂得一些现代的教育理论,培养他们正确的育人观。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篇4

偏柏乡白明生

根据近几年来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调查和了解,对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生命力所在,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师资,才能办成一流的学校,获得一流的质量。近几年来,各地普遍注重了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综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也有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一是领导素质不均衡,管理水平差距大。校长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没能做到针对学校的实际来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确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来引领学校发展,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跑关系、筹经费等本应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解决的问题上,无暇顾及学校的全面管理和内涵发展。有的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不主动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老马旧车推着干,对自己的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规划目标,管理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办学有特色。一些学校领导班子创新有余、踏实不足,受盲从心理驱使,学校管理注重表面文章,缺乏文化内涵;重一时轰轰烈烈,缺乏持久坚持,使学校管理追求表

面浮华。有的学校领导班子缺乏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一些教师反映,教师都有渴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愿望,希望学校领导在专业上为自己起到支持、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实际情况是,有的学校领导,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不愿进课堂、不敢进课堂或进了课堂也只是摆摆架势,听课不评课,或是评课评不到点子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多数是走过场,应付完成任务,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学校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校长在广大教师中威信不高,更有甚者成为教师群体的对立面。

二是教师素质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一些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保守、竞争意识淡漠。“自我感觉良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在部分教师身上表现较为严重。由于队伍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历史的原因,教师学历层次与学识水平现状令人堪忧。从面上来看,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学历超出规定标准,但学历与学识极不相符,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对课改出现的新情况束手无策,“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状影响了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有的学校教师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加上没有竞争压力,放松师德修养、缺乏责任意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来源复杂,专业不对口,基础素质低。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不断提高,一些非师范专业或从事其它行业人员流入教师队伍,他们中的一

些人在思想上不适应学校管理,在业务能力上很难找到胜任的岗位,而对于这些“教师”素质提高的难度非常大,也影响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声誉。

三是城乡教师配臵不均衡,使用不合理。由于有关教师调配管理的规定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调配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较多,难以根据学校的合理需求,全面、客观、及时地调配教师,使得市区所在地学校、交通便利的农村学校人员富余,甚至人满为患,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教师紧缺,人员安排使用没有选择的余地。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度尚未健全,新教师更新补充的规范机制尚未建立,有的学校出现了教师总量过剩,专任教师却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教学急需的新教师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种由于城乡教师配臵不均衡、补充渠道不顺畅而造成的师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是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够,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改革意识,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城区学校不乏其人,农村学校更为严重。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习和工作地域小,学校经费不足,外出培训机会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未走出过县域参加培训,甚至有的乡村教师都没有进城听过课。有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跟不上,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由于受经费困难所限,教学中必备的报刊、杂志、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极其缺乏,教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规范的教研和培训活动。这些都

使得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致使很多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一些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和校长的政绩工程,而事实上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从事教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教研、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不够清楚。从事教研、科研的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对教学中应具有的深入探讨研究问题的选择能力、论证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调控和协作能力等都需进一步提高。在实施的所谓课题研究中连基本的课题申报表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撰写都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不是过大就是过时,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切实际,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有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无研究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学校缺乏竞争的活力和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学校管理不科学,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实施,学校的用人权没有完全还给学校,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广大教师当中没有形成,许多责任意识差、进取心不强的教师,在思想观念、学识水平、业务能力上不能主动地去提高和完善自己,开拓创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够。一些教师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致使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加快改革步伐,强化监督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因素,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行政监督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要加大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和区域间缩小办学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要及时有效地宣传和落实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好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由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切实保证教师培训费、学校办公费和教学设备购臵费等学校公用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并在保证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减的情况下,按现行办学成本重新进行核定,合理确定学校办学成本底线,并做到逐步增加经费标准。

二是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努力形成有利于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在现行条件下要努力扩大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起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联、帮、促”的良性运行机制,落实好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

期制度,保证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向农村合理流动。要切实保证农村教师待遇,采取各种有效的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向农村合理流动,以解决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失衡问题。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校本研修制度为主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教师网络联盟”等培训体系,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篇5

1 陈仓区农机“三率”基本情况及做法

陈仓区农机安全监理站把提高农机“三率”作为农机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明确工作重点, 完善长效机制, 采取有效手段, 领导亲自挂帅、狠抓宣传教育, 上门开展服务, 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强化宣传动员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等媒体平台, 2013年举办电视讲座5起、出动宣传车230次、发放资料1600余份、张贴标语200条, 广泛宣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和提高“三率”重要性, 提高了机手安全生产意识和参加注册登记、考验驾驶证、年度检验的自觉性。

1.2 工作重心下移

冬春季节, 农机安全监理站领导带队, 区镇监理人员、村干部组成综合治理小组, 逐村、逐户依法对各类无牌无证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进行拉网式排查, 对农机具逐户登记造册, 对没有实行牌证管理的机具, 向机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现场办理牌证手续。

1.3 健全检查制度

与公安部门配合, 建立农机公安联合执法中队, 农忙季节、节假日期间, 联合执法中队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农贸市场, 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 依法查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脱离年检等违法行为。据统计, 2013年开展农机安全大检查86次, 检查农业机械3241台, 纠处各类违章489台, 推进了农机“三率”提升。

1.4 加大农机安全监管作力度

陈仓区坚持把农机“三率”作为创建平安农机区、镇、村前提条件, 示范镇、示范村, “三率”水平达到86%、90%和92%以上。创建了省级“农机安全乡镇”6个、“农机安全村”20个、“农机安全户”350个, 促进了农机“三率”提升。

2 制约农机“三率”提升的因素

近年来, 陈仓区在提高“三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收到了效果, 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但从农机“三率”情况看, 仍然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手段不到位

农机“三率”不高, 关键症结在于农机监理缺乏有效执法手段。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规定, 农机监理部门执法区域被限定在田间、场院。实际工作中, 道路上的拖拉机违法行为无权查纠, 致使违法者没有得到相应处理。虽然成立了联合执法中队, 但是, 由于人员隶属关系原因, 对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脱离年检等违法行为没有形成足以震慑的合力。

2.2 农机安全宣传力度不到位

农业机械主要用于农田作业, 有些群众认为购买了农业机械, 只种地不搞运输, 速度不快, 不存在安全问题, 办理注册登记、参加年度检验、考验驾驶证需要花费精力, 参与管理积极性不高, 直接导致农机“三率”不高。

2.3 农机安全监管手段不规范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对象是农民, 是弱势群体, 在农机安全违法现象纠处过程中, 群众对农机监理人员的话语字句推敲, 对于违法行为做出处理决定讨价还价, 一旦农机监理人员出现语言上的用词不妥或者语气不当, 会立即被群众抓住把柄、纠缠不休, 甚至举报到上级相关部门, 有些群众对违法行为纠处到处传播, 甚至以讹传讹, 严重影响农机安全监理机关政风行风建设形象, 因而, 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制约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影响了农机“三率”提高。

2.4 农机报废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业机械无可行的报废制度, 农业机械卖出或报废后, 不及时办理销户手续, 长期沉淀于区、镇拥有量统计表中, 造成保有量年年递增, 与实际使用的农业机械存在很大差距, 使“三率”指标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2.5 强制保险制度制约注册登记和年度检验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拖拉机交强险是农机注册登记和年度检验的法定前置条件, 国家规定农用拖拉机执行低标准交强险费率, 低保费高保障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部分, 但由于保险公司属于经营性单位, 不愿执行农用拖拉机低标准交强险标准, 拒保或变相拒保现象相当严重。

2.6 农机安全监理资金投入不到位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对农机监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认为农机监理机构是“挣钱”单位。2012年以来, 实行农机免费管理, 不再收取注册登记费、年度检验率, 农机监理规费收入锐减, 区级农机安全管理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 导致农机安全管理措施难以全面落实, 严重制约了农机“三率”提高。

3 提高农机“三率”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教育, 履行告知义务

首先, 结合“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板报、互联网、手机短讯、报刊杂志、安全教育讲座等舆论工具,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三率”的重要性。其次, 以创建“平安农机”为载体, 建立镇村农机安全宣传固定阵地, 定期向有机户、机手宣传, 提高群众和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遵法守规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再次, 充分利用农机年度检验、科技三下乡、“三夏”“三秋”安全宣传活动及办理日常业务等机会, 及时向机手传达安全生产信息。

3.2 健全管理体系, 强化监督机制

一是以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为契机, 健全镇村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促进“三率”水平提高。加快镇街专职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配备, 将“平安农机”创建、“三率”水平提升指标纳入镇村干部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之内, 既可以督促镇村对统计数据认真核实, 又可以提高镇村对提升“三率”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镇、村干部积极性, 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责任到人”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二是积极推行《农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制度, 将未注册登记或脱离年检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逐村逐户逐台排查, 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 当场办理注册登记和补检手续, 对于技术状态差以及拒绝办理手续的有机户以及无有效驾驶操作证的, 由农机监理机构发给《农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 载明安全隐患状况、法规依据、整改意见、整改期限等, 载明整改期内不准行驶作业, 发生事故责任自负等, 由责任人签字, 村委会盖章证明, 落实农机安全责任, 提高农机“三率”, 消除事故隐患。

3.3 建立科学的农机统计和报废制度

建议制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报废规定与标准》, 结合农机年检、专项治理等活动, 发现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达到报废程度, 难以修复, 予以报废, 形成科学合理的动态农机报废制度。对报废后的机车建议国家给予一定补贴, 将旧机体回收、解体, 从有关统计数字及档案中及时剔除。机主要求重新购买农业机械的, 纳入机具补贴或以旧换新项目, 给予更新补贴。

3.4 建立合理的农机保险制度

交强险是拖拉机注册登记、年度检验的前提条件, 需要进一步修订《农业机械保险规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拖拉机交强险费率、责任限额及办理办法, 制约保险公司的不作为行为。

3.5 加强农机培训, 提高机手素质

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既可以在集中培训, 也可以分片培训, 方便机手。二是与“阳光工程”、“扶贫工程”相结合, 实行培训费国家补贴, 减轻机手负担。对家庭困难无证机手, 培训考证纳入政府部门实施的“免费培训”系列, 提高机手参加培训考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持证率。

3.6 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人员教育

影响农村篮球运动的因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篮球;影响因素;对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26-0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近九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村体育也就没有全民健身。篮球运动因为其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在农村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农村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状况也直接折射出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的开展状况。但是,我国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步子缓慢,前景不容乐观。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设施不完善、观念落后以及农村人民生活方式差异等因素也影响了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研究我国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从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当前体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影响农村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

1、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农村经济落后是阻碍篮球运动开展的最主要的基础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还是比较滞后的,这就客观上制约了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继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对农村篮球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篮球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为农村篮球运动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还能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2、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地区部门对推动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落后于城市。主要是因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许多机关领导干部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开展篮球运动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工作被一直冷落。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除了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条件。为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之外,政府还应看到发展文体等事业,也是对经济的一种促进。只有政府积极宣传并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政府行为对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

3、篮球场地设施不完善。

篮球器材、场地设施是推动篮球运动开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基本的篮球场地和设施是组织篮球运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一些地区体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蓝球不够重视,经费的投入欠缺。篮球场地设施的缺乏,将极大地限制篮球运动的开展。这些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篮球运动开展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与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在农村没有篮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环境。虽然篮球:运动对场地等的要求较低,但良好的发展环境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必要的环境,我国农村篮球运动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

4、群众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逐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文化体育生活相对缺乏,体育健身观念相对落后。部分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运动场上的表面竞争,缺少自觉参与的意识。还有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一年四季,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较大,劳动就是体育运动,体育可有可无。这样的错误观念应予以纠正。生产劳动虽然也是四肢劳动,但只是这些动作的多次重复,如果得不到调剂,日积月累还会造成机体的损伤或畸形,严重降低劳动的效率。这一切都表明部分农民体育健身观念落后,体育意识淡薄,主观上制约了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

二、解决农村篮球运动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经济是体育在农村发展的基石。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也影响着农村居民对体育消费的热情。限制其市场成长,影响着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程度。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加大国家对农村全民健身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通过立法给予赞助农村体育事业的企业或个人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体育事业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出发点。

2、加强地区体育部门的管理能力。

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是各地区体育部门的职责,但是绝大多数农村没有体育工作站,所以建设村级体育工作站是当务之急。村级体育工作站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篮球表演和比赛活动,以提高村民积极参加运动的热情。以竞赛的形式出现。不仅能加强农民的集体荣誉感,还能增进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运动的行列中来。另外,竞赛应坚持多样化的标准,比如开展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篮球运动,使各年龄段的农民都能参与到篮球运动中,以扩大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影响。

3、提高篮球运动人员的指导力量。

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体育人才的指导。无人指导,不会锻炼的现象成为了影响篮球运动在农村开展的又一难题。许多篮球爱好者业务水平又偏低,不懂技战术训练,对篮球竞赛规则知之甚少。因此,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解决农村篮球运动的指导力量薄弱问题,培养农村篮球指导人才是今后发展农村篮球运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强化群众科学的锻炼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全民健生活动,具有活跃健身和健身强体的功能,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能培育并折射出人们从个体到集体、从民族到国家的一种精神及社会文化心理与文明进步的层次氛围,所以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科学的健身观念,纠正“劳动就是体育锻炼,运动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因而参加篮球运动,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还能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篇7

班级认可、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不愿承担责任与义务。

文化氛围认可、业余生活认可:学校基础建设不全;社团建立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科学的辅导,引导力度不够;参与社会程度差。

核心凝聚力、对班委不认可;追求新异;不关注他人,自我为中心。

安全感、局部社会治安较差;师生管理不协调;对个别违法者处理力度不够。

个人地位认可、成就感:生活安逸,无所追求;对自己要求较高,内外条件无法达到;学校奖罚措施不明确,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情感敏感度:虚构想象,满足于小说媒介;不良的价值观;对学校管理的逆反和敌对情绪。

一、高校学生出现学校归属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来分析。高校学生处于青年及青年初期,其身心仍在迅速成长,青年初期所表现的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依旧存在。他们真正地接触社会较少,思想单纯,但他们的身心的发展又逐步走向一个相对平静、成熟的发展时期,面临一系列的发展任务,如学习深造、就业、择偶、形成较稳定的心理品质等,在如此多的发展任务前,个体的适应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目前,高校的学生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同时,大学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压力与学习上的阻力。再有自律性差,盲目从众,缺乏对事物的甄别力。

在当今学生由于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因素,造成自卑感强,思想压力大,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缺乏自信心。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现象。随之而来的更是各种不良的情感体验,这就会影响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2.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来分析。伴随高校改革的进行和深化,许多高校的转型起步较晚,许多高校的校园尚处于建设中,学校的整体特色及人才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具体的表现为,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还不够深入,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立;偏重对教学工作、科研技能及学习尖子等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着重于宣传,再加上职业方向指导不够,学校文化导向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奖罚力度不够等,这将导致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强。

一些高校学生社团建立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引导力度不够;社团活动参与社会程度较差。但高校的大学生,对集体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迫切希望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高校的其他制度、设施跟得上,但有些院校做不到,造成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影响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建立。

高校教师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大、专兼职比例不当等现实问题。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度不大,大部分教师只为教而来,并非针对学生,使得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更深的思想交流,学生从教师角度去评价学校,将会认为学校聘不到好的老师,其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将受影响。

总之,高校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校舍、绿化等物理环境的竞争,而是教学科研、培养质量与规格的竞争,是校风的竞争,是学校的社会声誉、就业率与社会贡献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在硬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的竞争。

二、加强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对策

1.要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就需要健康、活泼、多彩、广阔的教育环境为依托,以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倡导环境育人。

2.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把学生们急于实践、有冲劲的力量化解到校园建设中去,让他们看到学校建设的成绩,看到自己在学校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在成绩前有自豪感、归属感。

3.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多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以达成资源共享之目的。规范在校师生学术道德,大力提倡扎实、认真做学问的风气。要支持和鼓励师生员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把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搞科研,培养求真、务实、创新之学风,以此来熏陶师生,达到学生对学校认可的目的

4.学生社团、学生活动应以把握学生需要,跟上社会发展,贴近生活实际,有创新,有成果为原则。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理想场所,为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5.在学校制度、目标的完善上,要做到重德育、重实践、求生存、求发展。如对学生管理上应针对民办职业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机会,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 篇8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区乡镇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选择了全区80所乡镇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广西地理位置分为桂东、桂南、桂西、桂北、桂中五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随机抽出2个市、每个市抽2个县、每县抽2个乡(1个县城近郊乡、1个县城远郊乡)、每个乡抽1所中学和1所小学,共计中学40所、小学40所学校构成问卷调查样本。每所学校发放教师问卷1份,共80份,回收76份,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92.5/5;每所学校分别在不同的年级(小学抽5、6年级)随机抽取10名学生(男、女各5名)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共计发放学生问卷2000份,回收1680份,有效问卷1654份,有效回收率82.7%。

1.2.2 访谈法

采用走访、电话以及网络QQ联系等方式对有关专家、广西区教育厅体卫处、部分市体育局相关单位负责人、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师、篮球队教练、学生等多人、多次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的有效数据,按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分类,并按体育统计学和社会科学调查统计方法的原理与基本方法,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

2 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的比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运动参与的人数及组织形式、课余篮球队训练情况等方面。

2.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时数情况

中小学时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篮球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培养他们篮球运动的参与意识并养成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篮球运动健身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篮球课教学时数多少,直接影响篮球教学效果。从图1看出,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一定学时,初中大部分有15、21、24学时,分别有7、9、9所学校,共占38所初中学校的65.8%,分别占总学时(按16周48学时计)比重的31.3%、43.8%、50%,说明大多数广西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课中篮球教学内容占比重较大;小学篮球教学内容占15、21学时较多,都分别有8所学校,共占36所小学的44.5%,分别占总学时(按16周64学时计)比重的15.6%、14.1%,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中比重排列居前三。说明广西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远郊学校篮球教学时数多于近郊学校。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足,上课时是根据学生的喜爱自选内容,教师只分项目进行指导、监督,从将二十所学校体育器材借还登记簿上看,70%的借出器材是篮球,其次是乒乓球、气排球、跳绳。所以,在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从事篮球活动的时数比计划的还多。

2.2 农村中小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活动情况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与健康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整体,与体育与健康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课余”决定了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把握好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运动的开展,对于篮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1 课余活动学生运动项目选择情况

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图2表明,学校的区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没有多大影响;五个年级中有499名男生选篮球,占男生总人数807名的61.8%;有262名女生选篮球,占女生总人数847名的30.9%(乒乓球29.4%排第二);总体上看,女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面较宽,而男生的运动项目选择比较集中于篮球。说明篮球运动在农村中小学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

2.2.2 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活动组织形式、组织次数情况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篮球赛是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有郊途径。中央、国务院也有规定“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3]。在以下教师问卷调查中,近郊与远郊的结果相差不大,其中,在“你校课余活动的组织形式”的回答中,结果是:初中学校,个人自由活动占42.1%,活动小组占23.7%、以班集体占21.1%、全校统一占10.5%、以年级占2.6%;小学学校,个人自由活动占44.4%,活动小组与以班集体都是22.2%、全校统一占11.1%、没有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在“每周正常组织集体活动次数”调查中,初中教师的结果是:从不29.0%、1次23.7%、2次23.7%、不正常18.4%、3次5.3%、3次以上为0;小学教师的结果是:1次30.6%、2次25%、不正常19.4%、从不11.1%、3次11.1%、3次以上2.8%,按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初中每周至少有2次、小学至少有1次(按中学周3次体育课,小学4次体育课计),但从以上结果看,初中组织2次以上(含2次)共仅占29.0%,1次以下(含1次)占52.7%,另有19.4%的学校组织不正常;小学情况稍好些,但仍有11.1%的学校从不组织,有组织不正常的占19.4%,说明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课余活动的管理大多数仍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执行“阳光体育”计划力度不够,尤其是初中学校有大部分学校不达到要求。

2.2.3 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活动组织者情况

课余体育锻炼虽然是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如果能合理安排指导员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锻炼的效果会更好。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初中有86.8%、小学有83.3%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没有指导员,这种现象近郊和远郊的区别不大。而在安排有指导员的篮球活动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其次是班主任,第三是有专长的其他教师,第四是有特长的尖子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

注:近郊初中20所、小学19所;远郊初中18所、小学17所。

2.2.4 课余活动学生参与人数、次数、活动时间情况

有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在周末运动一下,反而会加重他们体内器官的磨损并缩短寿命[4]。从图3表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有少数人,说明大部分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每次锻炼达1h以上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每周体育锻炼都在30min以下;小学生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较为理想,而初中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2次以上的人数不多。总体上是,广西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加次数少、时间短,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2.2.5 体育教师日常锻炼项目选择及周锻炼次数情况

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者,同时,又是学生体育意识、观念的培养者,具有高超篮球技能的教师是篮球爱好者的崇拜者,是实施全民健身过程中篮球运动推广的主力军。体育教师应全面发挥其作用,带动学生热爱篮球运动,积极的参加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调查发现,74名体育教师在日常参加体育锻炼时,有58名选择篮球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占73.4%,其它项目仅占26.6%,农村体育教师对篮球运动的爱好为篮球运动在农村学校的普及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从图4看到,在农村学校日常能坚持锻炼的教师不多,能坚持每周锻炼3次和3次以上的只占24.3%,其中是工作在5年内的青年教师之多;有13.5%的教师不参与日常的锻炼,只参加1次的有31.1%,说明农村中小学校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的课余篮球活动成为无领头人,学生篮球技能难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中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体育教师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对篮球运动在农村学校的普及、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2.3 农村中小学校课余篮球训练开展情况

课余体育训练虽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在当前发展中国篮球运动的战略性对策中,提出切实掌握优秀篮球运动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落实从学校抓起和从青少年着眼的方针,多途径地培养与储存篮球后备人才[5],因此中小学篮球队的课余训练任重而道远,开展好课余篮球队训练既可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篮球水平,又能带动广大普通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推动学校体育中篮球运动的全面开展,丰富校园篮球文化。

在74所调查对象中,有篮球训练队而且能坚持训练的小学没有,初中仅有9所,占初中的23.7%。在学生问卷中“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参加学校篮球代表队的训练”,结果是:有1199人选择愿意,占总人数1654人的72.5%,其中,初中有745人选择愿意,占初中总人数1025人的72.7%,小学454人选择占小学人数72.2%。可见广西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不能为有篮球天赋的学生提供参与课余篮球训练的条件。

2.4 农村中小学校课余篮球赛情况

2.4.1 广西区及各地市、县中、小学生篮球赛情况

广西区每年有全区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全区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赛和全区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共三项区级篮球赛,各地市、县分别每年或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学生篮球比赛,由各地市教育部门组织,比赛时间各地不等。在这些篮球比赛的带动下,广西区各地市中学和业余体校的课余篮球训练工作有很好的开展。但由于这三项区级中学生篮球赛事均实行赛会制,而不是由各地市、县先进行分地市或分区进行选拔赛,决出最后参加全区决赛的球队,所以在县域内的农村中学参与这些比赛的机会很少。在全区48.6%的县份仍保留有每年一次或两年一次的全县中、小学生篮球赛中,由于没有限定必须参赛,参加比赛的学校不多。所调查学校对能否组织篮球队参加县级中、小学生篮球赛的情况见表3,表中表明,农村中小学校组织篮球队参加县级中、小学生篮球赛的机会不多,无论是近郊、远郊,还是初中、小学,能组织篮球队参加县级篮球比赛的初中占5.3%、小学占13.9%,很少和没有的占大部分,主要参加单位都是县城内和县郊周边的学校。

注:近郊初中20所、小学龄19所;远郊初中18所、小学17所。

2.4.2 农村中小学校内部课余篮球比赛情况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农村学生要走出农村的愿望迫切,而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的出路几乎都寄托在升学上,虽然素质教育呼声很高,但在农村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学生课余活动大部分时间被学习占用,因此课余活动开展并不很好。在学生问卷“学校组织篮球赛情况”中,结果是:经常组织占7.7%、偶尔组织占60.1%、从不组织占14.7%、不知道占17.5%,说明大部分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处于无组织状态,有组织的次数也不多,从“从不组织”和“不知道”两项占32.2%的数据看,说明学校组织开展篮球赛的宣传欠缺,力度不够。

3 影响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3.1 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的因素分析

课程改革是在“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思想理念指导下展开的[6],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深入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篮球运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面临挑战,同时也存在发展机遇。深入理解课改宗旨,寻找篮球运动在广西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去感受篮球,享受篮球,让农村有篮球天赋的孩子不失去最好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于篮球运动更好的在农村学校开展,而作为农村中小学校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组织者与执行者,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最有发言权。通过调查,广西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场地与器材、领导的认识与态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科地位、教学方法与手段、篮球教学时数与内容的安排、篮球教学的评价,其中前五个因素是影响篮球教学的主要因素,见表3。

3.2 影响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的“课余”属性,决定了影响因素的多样化。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影响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开展的因素有:场地器材、学校内篮球运动氛围、学生余暇时间、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外篮球运动氛围、篮球教学效果。其中前五个因素是影响课余篮球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另调查中发现,留宿学生少、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学生余暇时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低年级学生,他们放学后要急于赶回家,是影响参加课余活动人数的主要原因,见表4。

3.3 影响学校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因素分析

学校课余训练与教育活动同属学校教育范畴,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它的“课余”属性决定了它在具体目标、方法手段、教育内容、科学依据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影响课余训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体育教师就影响广西农村中小学校篮球队课余训练诸因素的调查,结果是:领导重视、学校提供条件、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教练素质、参加比赛机会、队员学习与训练矛盾、队员选拔与输送,其中前五个因素是影响课余篮球训练的主要因素,见表5。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的学时,而且远郊学校篮球教学时数多于近郊学校;篮球运动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但有组织的篮球活动的次数少,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锻炼时间大部分在30min左右;体育教师在课余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少,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4.1.2 在农村中小学校有篮球队且能坚持训练的很少,没能为有篮球天赋的学生提供参与课余篮球训练的条件。

4.1.3 广西区常年有中学生篮球赛,但选拔制度不普及;在一些地市、县也有中小学生篮球赛,但参赛以否没有要求,各学校量力而行,大多是县内和城郊学校参加,农村中小学校没有参加机会;各学校内组织全校性及各种组织的篮球比赛很少。

4.1.4 影响篮球运动在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不同,其中场地与器材、领导认识、体育教师素质、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是最主要的。

4.2 建议

4.2.1 由区教育厅及相关部门成立中学生体质监测部门,通过定期检查,把学生体质达标以否列为学校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中,以督促学校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力度,同时,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起到监督作用。

4.2.2 场地与器材是影响篮球教学、课余活动、课余训练的主要原因,学校领导不能因篮球是一种易损品,耗资金多而不顾学生的喜爱而放弃推广篮球运动,可以通过社会力量解决部分教学器材、也可以学生自备篮球等方式开展课余篮球兴趣班的训练,同时,注意校内外资源的结合利用,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以提高学生课余锻炼中参与篮球活动的积极性。

4.2.3 年轻体育教师是课余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和组织者,农村中小学校应与高校体育专业院、系联合,通过“顶岗实习”方式,解决农村中小学校教学及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者人数少的难题。

4.2.4 加强校舍建设,解决留宿问题是控制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人数的有效措施。

4.2.5 深化篮球竞赛体制改革,建立普及的选拔机制,以推动各级篮球比赛在全区范围内有序开展,激励更多学校的篮球训练呈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使更多的有篮球天赋的农村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旨在系统了解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改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广西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时数占较大比重,篮球运动是大多数学生课余活动首选项目,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学校不多。器材与场地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学生学习压力大、寄宿学生少、教师素质差等原因是造成篮球运动教学正常进行和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运动开展的主要障碍。建议通过定期检测学生体质对学校主要负责人业绩评估、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场地与器材短缺、加强校舍建设解决寄宿问题、与高校体育院系合作解决实习与教师紧缺问题、完善全区各种篮球赛选拔制度等以改变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篮球运动,广西区

参考文献

[1]张伟霞.广东省贫困地区中学体育师资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112-114

[2]蒙杰强.大家都“动”起来[N].广西日报,2007.7.10(第12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4]刘江南,赵广才.体质健康与科学健身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8:64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1

上一篇:企业危机管理作业下一篇:软件如何做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