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美文摘抄

2025-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美文摘抄(精选2篇)

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美文摘抄 篇1

读到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母亲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这几年接触了不少母亲,更多的是一些所谓的“问题儿童”的母亲。我从不同的案例中看到一个共同现象:母亲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不是母亲爱心不够,只是她们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对。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母亲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许多母亲都抱怨孩子本人,说孩子自己不争气,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强词夺理——如果问题是孩子天性中带来的,孩子自己有什么过错呢,正如眼睛大小不能怪个人一样;如果问题只能由孩子自己“争气”来解决,所谓“教育”的功能又在哪里呢?

也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归结到“社会”、“政策”、“时代”等宏大因素上。这种归结习惯,最典型的如近年来大、中、小学校园里无论发生什么负面事件,人们都要来“教育体制”上找原因,到最后,板子基本上都要打到“高考”上。高考——这在我国目前来说最公平的一项教育政策,现在成了替罪羊,成了一切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而母亲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母亲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美文摘抄 篇2

年轻的父母们也得到了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 就是后者使用的, 常常是锄头。

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 必须慎而重之。

2012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演讲《讲故事的人》。在演讲中, 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 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 并与听众分享了几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小时候他失手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壶, 母亲却没有打骂他;他想报复煽了母亲一个耳光的麦田看守人, 却被母亲制止了;一个中秋节, 母亲把属于她的半碗饺子给了一个乞讨者;他跟着母亲卖白菜时多算了一位老人的钱, 没想到惹得母亲泪流满面;母亲患了重病, 他担心母亲会寻短见, 母亲却坚强地安慰他;他因相貌丑陋备受歧视, 痛苦不堪, 母亲给了他慰藉与力量;虽然家贫, 可母亲总能满足他学习上的要求……

几十载光阴并未使记忆蒙尘, 随着莫言饱含深情的讲述, 我们似乎来到了遥远的高密东北乡, 看到了一位善良、正直、宽容、智慧、勤奋、坚强的母亲, 感受到了她神圣、伟大的母爱。

虽说这位母亲不识字, 但是毋庸置疑, 她是一位琢玉高手——在她和孩子互动的每一个细微处, 准确地挥动刻刀:

在孩子不慎犯错时, 她用慈爱给予包容, 诲人无声;

在孩子打算殴打老者为她报仇时, 她以德报怨, 言传身教;在乞讨者出言不逊时, 她为孩子书写何为善良仁慈;在孩子贪小利时, 她用眼泪让孩子明白何为诚实公义;在遭遇巨大不幸时, 她告诉孩子生命不息、信念不止;在孩子被歧视时, 她引领孩子战胜自卑, 获得人格力量;当文学种苗在孩子心头萌芽时, 她及时给予了滋养与鼓励……在那生活困顿、贫瘠的岁月中, 这位睿智的母亲让莫言拥有了一个自由、富裕的精神世界, 于冥冥中塑造了一个世界文学奖获得者的童年、少年。这对当下四处寻觅育儿高招的父母们来说, 何尝不是一种启迪呢?

从教十余载, 接触了不少家长, 更多的是一些所谓“问题儿童”的家长。我从不同的案例中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家长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 日积月累, 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 给孩子带来深刻的痛苦, 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 不是家长爱心不够, 只因“身在此山中”, 不知道自己有些做法并不对。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的确, 哪个家长的教育意图会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 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本人, 说孩子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也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归结到“社会”“政策”“时代”等宏观因素上, 认为教育体制是一切教育问题出现的“罪魁祸首”。要知道,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 他的成长, 取决于和他接触的人群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 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 是这一“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 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 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教育某种教育契机。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莫言的母亲既是中国传统慈母的典型代表, 也是引领莫言向善向上的楷模。其中, 她对莫言“发展兴趣爱好纵容”的故事更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在那样一个书籍稀少、知识匮乏的年代, 她从尽力支持孩子买书买文具, 到虽担忧仍默许孩子去听书, 到后来成为孩子的忠实听众, 对莫言的放纵无疑是深明大义的, 这也为他今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童年时期的美好经历, 随着时光的流逝已变为一种印记在莫言的生命中流淌, 并且渗透在其作品中。

母亲对于年幼时期莫言的教导令他终身难忘, 并在获得文学界最高荣誉的那一刻, 向世人讲述了他对母亲最深的情感, 缅怀母亲对自己于细微处的关怀和孜孜不倦的教诲, 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与怀念, 朴素地传达了母亲对自己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 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因此, 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 施教应溶于浓浓的爱中。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 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 家长们会面临种种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有多少, 归根结底都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上。当我们手上有块玉石时, 我们必须做得正确!因为培养好一个孩子, 不仅是对家庭负责, 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 对未来社会负责。

上一篇:报告会听后感下一篇:2024教师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