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通用3篇)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点 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林黛玉对薛宝钗起嫌。3林黛玉和薛宝钗如何释嫌 4从哪些文字可以体现“情真意切”

5感受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特点,体会了解特定环境的含义和把握特定环境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感知与了解 识记

来源 下载+开发

使用时间 5分钟

应用方式和作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理解《红楼梦》图片+文本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展示《红楼梦》图片+文本 第三、四回。展示文本相关句子。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有色彩的词语和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宝玉的影视图片。

图片+文本 文本

下载+开发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初步感知《红楼梦》。帮助理解《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技巧。理解文本中人物塑造的采用的方法。图文并用,帮助理解特定环境的含义和把握特定环境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感知文本 下载 感知文本 开发

图片+文本

小说欣赏学习

下载+开发 3分钟

6欣赏“林黛玉课件展示“林焚稿断痴情”“薛黛玉焚稿断痴宝钗出闺成大情”“薛宝钗出礼”和《枉凝眉》

闺成大礼”

文本

拓展性学习

下载+开发 2分钟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

1、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组影视《红楼梦》的图片和介绍《红楼梦》的文字,2、展示《红楼梦》的相关回目内容和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宝玉图片,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宝玉的图片上配以课文文本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3、展示文本有关“林黛玉和薛宝钗如何释嫌”的句子。

4、课件展示课文体现“情真意切”的文字。

5、课件展示有色彩的词语和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宝玉的影视图片,感受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特点。

6、播放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视频和《枉凝眉》音频。说明:

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

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 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 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

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附: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一、概述:

《情真意切释猜嫌》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十三课,讲述了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后,外祖母怜其孤独,把她接到荣国府抚养,细心多虑、敏感自尊、生性孤傲的林黛玉,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她和贾宝玉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想追求,可是自从薛宝钗来到荣国府获得上下一致称赞后,对宝钗生出了猜嫌。不曾想,在黛玉生病后宝钗来探视,凭着一番情真意切的关怀体贴,凭着心与心的交流,让黛玉顿释猜嫌。设计理念,以自主研读贯穿课文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小说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筛选信息:猜嫌是如何来的,是如何释嫌的。

(2)、细节品析: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②掌握通过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竞争不等于一味对抗、友爱利于互助进步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已接触了小说的欣赏,思考能力正处于逐步提升阶段,对于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完全可以通过诵读体会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四、教学策略:

(1)、运用默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教学环境与资源:

1、多媒体教室。

2、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得硕亭《草珠一串》“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似乎读红楼梦是文人的专利,但是自从刘心武老师在百家讲坛开坛设讲以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红学热,百姓也谈红楼了。其实在座的同学们也对红楼梦并不陌生。我们初中学习过《葫芦僧判葫芦案》,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此外同学们对红楼梦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师问1: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

老师总结:好的,不管我们怎么去理解看待红楼梦,当我们打开这部著作的时候,总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够被绕开的,那就是里面那些富有光彩的女性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当然就是谁呢?黛玉和宝钗。历来对黛玉和宝钗的评价就是众说纷纭。

师问2: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对黛玉和宝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谁能说说呢?她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二)、文本自主探究

从课文的标题中我们看到黛玉和宝钗是有猜嫌的,薛宝钗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

我们都知道宝钗非常善于处事,而黛玉因为有一点性格上的自我保护,所以难免有些尖酸刻薄的感觉。贾府的上上下下对宝钗都非常的认同,但对黛玉则颇有微词。

再加之宝钗有一个金项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相配这就更让深爱宝玉的黛玉有些妒意了。

我们感觉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她们的身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皇商和贵族的结合、而一个是出身于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且寄人篱下。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沉稳,合于礼教。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自矜自重。那么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之间是有隔阂、有矛盾的。

1、我们看看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她们之间的确有猜嫌的呢?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自责的语言中看出。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猜嫌呢,请你联系课文及你知道的谈谈黛玉此时的处境和心情。

3、两人既有猜嫌又二人身世、性格差别较大。那么她们二人能冰释前嫌吗?

明确:引导学生注意她们说话时的神态,文章最后黛玉说到“晚上再来和我说几句话儿”

这可是一种诚心诚意的邀请啊!

4、师问:她们既有猜嫌又身世、性格是有较大差别的,那么她们为何能够涣然冰释的呢?宝钗到底作了什么才使得黛玉竟有如此大的转变的呢?

生自主讨论筛选信息,自由回答。

明确: 探病,推心置腹的拉家常

①望候体谅,从不苛责;②谈论病症,提出建议;③推心置腹,排遣烦闷;④赠送燕窝,解决烦难;⑤离开之时,答应再来。

5、在这些情节中我们是感受到了情真意切,还是感觉到虚情假意,花言巧语呢?请重读文本,找出你感受较深的句子,加以讨论分析。

生自主讨论筛选信息自由回答:引导先后分析宝钗和黛玉的语言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

宝钗

1、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明确:宝钗原为探病而来,两人说话自然先从病说起。妙就妙在宝钗说病并不先言病症,再说病因,以显示自己的才智;而是先从关心黛玉的身体(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体贴黛玉的处境(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出发,提议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这番话语自然极易入耳入心。有了这番铺垫,下面的关于药方、饮食的建议,也就更加显出了情真意切。

2、这个药方当中人参和肉桂略显多了。首先真正的关心体现在药方我都仔细看了,同时里面多什么少什么我很清楚我要告诉你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同时也表达出宝钗的渊博的学识。

3、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宝钗可是主动跟黛玉开玩笑。黛玉这个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很可能一个小小的玩笑能让她苦上半天的,可是平时说好很注意的宝钗在这个地方却和黛玉开了以个很有趣的玩笑,体现两个人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

明确: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姐妹的反映。

宝钗此一戏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这不也体现了她们情同金兰的情真意切吗?

4、通过宝钗说“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等,这是怎样的一种友情啊,如果开头说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宝钗可能有点虚假,但是当她们情感逐步拉近的时候再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觉得宝钗这个人简直就是太会体贴人了。

明确:宝钗的这番话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关爱体贴之情溢于言外,将宝钗的细心、善解人意完全表现出来。

黛玉

1、黛玉最长的一段话有几个层次呢?

明确:至少有三层:

1、自责

2、赞美

3、袒露内心的痛楚、身世的孤苦。

在她们交谈中黛玉谈到了自己孤苦的身世。黛玉的身世是很孤苦的,她是不轻易和别人说的。因为她的性格有封闭、有保守、有一种自我保护,她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扉,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向宝钗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部呈现出来。那么这个地方就体现出黛玉的的确确是被宝钗的真情所感化了,她在这个地方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真正的友情。

黛玉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啊,她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当中责备自己四次呢?她为什么责备自己,她面对谁来责备自己,她面对宝钗啊。因为她误会了宝钗。

大家看到了实际上黛玉说的这短短的一段话包含这对宝钗的几次夸赞,包含这几次对自己的自我反省自责,同时还包含这对自己孤苦身世的叙述。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她会说出这样一段含义丰富的话呢?

正是宝钗的真心相待才使得黛玉能够坦诚地敞开心扉。这不就是情真意切吗?

小结:通过对以上分析,我们看以感受到人物个性化语言的魅力了,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语言没有了其他地方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尖酸刻薄,而更多的是那种坦诚、一种自责,一种温情脉脉的倾诉内心。宝钗在这里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圆滑,城府,虚假,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细心,真挚姐姐般的关心话语。正是由于她们二人的这种情真意切的语言才使得双方各自敞开心扉,冰释前嫌。

读到这里,同学们是否可以总结一下在这段文章当中宝钗和黛玉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黛玉已经完全敞开心扉,对宝钗的她的态度,她的性格是率真坦诚的,没有一点尖酸刻薄的味道,跟平时大家对她的印象完全不同。作为宝钗也是一样,她平时也不肯多说一句话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这个人是城府较深的人,相对于黛玉而言她显得成熟稳重得多,但是在这个时候她甚至主动和黛玉开玩笑。这个人物的体贴,善良不也体现的出来了吗!所以,黛玉在这里体现的性格特征是真诚坦率;宝钗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善良体贴。

(三)、总结梳理全文,明确小说阅读方法:经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看到了文章表现出黛玉生病时所体现出的处境与心境,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环境;同时我们共同梳理了文章体现出来的脉络,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节;并一起把玩了极具个性的人物对话,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那么性格特征是谁身上的呢,是人物。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

1、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因为背景是人物生活和情节推进的一个基础。

2、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和过程,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历史

3、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因为个性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的最重要外现之一

4、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只有当我们懂得阅读小说的方法之后,我们以后在阅读其他小说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四)拓展阅读:欣赏“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枉凝眉》。

七、总结与评价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篇2

一、背景知识的局限

语文助读系统的作用之一就是为选篇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在“经典文学名著选篇”教学中,助读系统蕴含的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名著和感知文本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教材编者必须确保助读系统所提供的背景知识客观、正确,对于存有争议的问题要选择学术界相对比较认同的观点,并以适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若背景知识不够客观、精准,那么助读系统在知识层面的局限便会表现出来并不可避免地影响阅读活动。“情真意切释猜嫌”的正文之前有一段七八百字的序文,编者试图通过这段序文向中学生介绍《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基本概况。笔者认为,这段背景性的文字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1.《红楼梦》究竟有几条主线

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故事中的主线有以下几条:一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即‘家亡’一线;二是叙述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三是叙述大观园众女性的悲惨命运,即‘人散’一线。”《红楼梦》的主线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宝黛爱情主线说”“家族兴亡主线说”“政治斗争主线说”“双重主线说”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难以让所有的读者信服。所谓主线,即小说的主要线索。什么是线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就小说而言,线索就是小说中贯穿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小说中的各个事件连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小说的主要线索(即主线)就是从始至终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最主要的事件或人物活动。在《红楼梦》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事件便是家族兴亡,即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小说的前两回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贾府,但无论是“女娲补天”“眼泪还债”,还是“甄士隐与贾雨村的故事”,其着眼点都在于引出贾家的故事:通过“女娲补天”引出“顽石”这个第三者的视角,并以此来观照贾府的兴亡;通过“眼泪还债”引出贾府中的两个重要角色———贾宝玉(神瑛侍者)和林黛玉(绛珠仙草);又通过“甄士隐与贾雨村的故事”引出“林黛玉进贾府”和“贾家的故事”。可见,家族兴亡是《红楼梦》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和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众女儿的离散,这一切都是在家族败亡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可见,“家族兴亡”是《红楼梦》的一条主线,而且是唯一的主线,小说中其他大大小小的事件和所有人物的命运走向都是在“家族兴亡”这一主线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序文所述“《红楼梦》有三条主线”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宝黛爱情悲剧”和“众女儿离散”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内容,但此二者却不是贯穿作品的主脉。“宝黛爱情悲剧”和“众女儿离散”都是在家族败亡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二者可以是小说的两条重要副线,但却不是小说的主线。

2.《红楼梦》中出场的人物究竟有多少位

本篇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红楼梦》中出场次数较多的人物达到一百个以上,而各自特色鲜明,栩栩如生。”《红楼梦》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448人;民国初年兰上星作《红楼梦人物谱》,共收721人;近人徐恭时历时数年统计出《红楼梦》的人物共计975人。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红楼人物”的具体数量,在笔者看来,这种统计人物数量的做法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读。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诗化小说”,小说的创作原则之一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而诗歌创作的核心旨要又在于意境,所以,《红楼梦》非常重视“意境”的创设。就人物形象而言,作者主要塑造“意境人物”,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在于创设意境,所以,小说中好多人物的名字会随着意境创设的需要而发生变化。试看以下几个例子:小说第五回作者写到秦可卿房中有一个叫媚人的小丫头服侍宝玉睡午觉,可到了四十六回作者便把“媚人”这个名字改成了“可人”,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作者的真实目的是通过这种改变提醒读者不要忘了死去的秦可卿;小说第二十一回提到晴雯的嫂子多姑娘与贾琏偷情,可到了七十七回作者又将“多姑娘”改成了“灯姑娘”,“多姑娘”是隐喻此人多情,“灯姑娘”这个名字则是出于意境创设的需要,作者让这盏“明灯”照亮了宝玉和晴雯那种冰清玉洁的关系;赵姨娘身边的小丫头叫小雀,可在赵姨娘兄弟去世的时候,作者却把“小雀”改成了“小吉祥儿”,这里很显然蕴含了一种调侃的意味。由以上三例可见,由于《红楼梦》遵循“意境写人”的创作原则,人物的名字作为一种符号性的表征会随着意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对于《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其数量是不可统计的,这是由《红楼梦》作为诗化小说的特质所决定的。所以,序文中所提“《红楼梦》中出场次数较多的人物达到一百个以上”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出场次数较多”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第二,既然红楼人物的数量不可统计,那么“一百个”是如何得出的?这两个问题值得教材的编者和使用者深思。

二、解读视角的局限

语文助读系统的作用之二就是为选篇提供解读视角。“经典文学名著选篇”往往内蕴丰富,思想深邃,其解读视角也必然是多元化的。教材编者既要着眼于选篇作为语文教学的媒介所负载的语文知识,又要着眼于选篇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价值所在,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为阅读主体提供相对开放、多元的解读视角,这样才会避免阅读空间的窄化与认知层面的局限。《情真意切释猜嫌》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在开篇之前编者写下了这样一段引言:“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好像一对情敌,互相敌视。其实并非如此,在坦诚的对话中,两个人最终情深如姐妹……”很显然,这段引言是教材编者为学生提供的一个解读视角,即在课文中林黛玉和薛宝钗通过真诚的对话,冰释前嫌,成为挚友。笔者认为,编者提供的这一解读视角无可厚非,但思之再三,又觉得这一解读视角过于单一。如果将这篇课文回归原著,我们会发现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解读视角是多元化的。

1. 提示读者黛、钗矛盾完全化解

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金兰”一词源自《易经》,《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金兰”是指契合的友情,深厚的情感。在这一回中,“金兰”喻指黛、钗之间的关系发生质变,此前的种种矛盾,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在此回之前,黛钗之间始终存有误会、分歧和矛盾,第八回和第三十回均正面描写了黛钗之间的矛盾,可到了四十五回,宝钗探望病中的林黛玉,二人通过谈论病情和真诚的对话,终于消除了分歧,成为挚友。因此,“黛、钗矛盾化解”确为本篇的一个重要解读视角。

2. 暴露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大段的文字描写黛钗二人对病情的谈论,而且特别提到黛玉的病情难缠,“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也不是常法。”《红楼梦》前八十回正面描写黛玉病情有三次,即二十八回、四十五回和五十七回,其目的是让读者看到黛玉的病情在不断恶化,进而揭示八十回之后贾府诸人“弃黛娶钗”的一个原因———黛玉多病。我们注意,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上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健康的薛宝钗和多病的林黛玉一起讨论病情,而此时的林黛玉已经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病情给贾府带来的种种麻烦,“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老太太、太太、风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这种情节安排其实是暗示读者,随着情节的发展,黛玉的病情会更加难缠,贾府诸人也会因此厌恶黛玉。所以,八十回之后造成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原因之一就是黛玉多病,一边是健康的薛宝钗,一边是多病的林黛玉,贾府诸人的“弃黛娶钗”是一种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就本篇而言,“通过病情暴露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解读视角。

3. 暴露贾府家族斗争的焦点

前面我们提到,“家族兴亡”是《红楼梦》的主线,作者主要展现了荣国府内部大房与二房、二房中嫡子派与庶子派之间的矛盾。虽然贾府矛盾甚多,但其焦点主要集中在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本篇作者便通过林黛玉之口道出了这个家族斗争的焦点:“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由此可见,贾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日趋尖锐,此时的王熙凤、贾宝玉已是众矢之的。作者是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暗示给读者,贾府的家族斗争此时已经接近白热化的程度,这也不妨作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解读视角。

经典文学名著的阐释空间是巨大的,单维的解读视角必然会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助读系统要尽量开掘多元化的解读视角。

三、审美视角的局限

“鉴赏作品”是经典文学名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鉴赏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作品美学内涵的审视与品鉴。语文助读系统在为阅读主体提供背景知识和解读视角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相应的审美视角。在本篇的正文之后,编者写下了一段鉴赏文:“两位女主人公却第一次敞开心扉,说起了悄悄话。两位美丽的主人公心心相映、情同姐妹,也许正表现出作者的理想吧。”在笔者看来,教材编者提供的审美视角是值得商榷的。

1. 黛钗二人的第一次敞开心扉

前文我们提到,小说的四十五回以前,黛、钗之间一直存有矛盾,到了四十五回二人通过真诚的对话使之前的矛盾得以化解,因此,教材编者认为本篇是黛、钗二人第一次敞开心扉、展开对话。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早在本回之前黛钗二人就已经敞开心扉,进行了一次真诚的对话。小说第四十二回作者写道,林黛玉因为在喝酒行令的时候随口说出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两句,薛宝钗因此对黛玉进行了一番真诚的劝说:“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宝钗站在主流价值观的立场上对黛玉进了真诚而善意的劝说,这难道不是敞开心扉吗?我们再看林黛玉的表现:“一席话,说得黛玉低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黛玉虽然无言,但可以看出她对宝钗说的话欣然接受,更被宝钗光明正大的人格和对自己善意的关心所打动。黛玉终于接受了宝钗的意见,这不也是敞开心扉的一种表现吗?可见,黛、钗二人早在四十二回就已经敞开心扉,化解矛盾了,正因为如此,第四十二回的回题才叫“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即薛宝钗用友善的语言向林黛玉敞开了心扉,让林黛玉消除了疑虑。

2. 黛钗融洽的关系是否为作者的理想

编者在这段鉴赏文中提到黛钗融洽的关系是作者的理想,“两位美丽的主人公心心相映、情同姐妹,也许正表现出作者的理想吧”。在笔者看来,作者的理想不仅仅是林黛玉与薛宝钗表层关系的融洽,其深层的用意是通过黛、钗二人表现“美的互补”和“文化的互补”。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孤芳自赏、目下无尘,更多表现了一种“出世美”;而薛宝钗行为豁达、安分随时,更多彰显了一种“入世美”。就文化层面而言,林黛玉代表的是道家文化,而薛宝钗代表是儒家文化,“儒道互补”才是完整的中国文化。所以,本篇中作者在展现黛钗融洽关系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深层的审美理想,即融通儒道两家文化,兼有出世和入世之美。正因为如此,小说第五回才提到“兼美”(兼有出世和入世之美)这一价值话语。笔者认为,本篇所彰显的作者的理想,并非黛钗二人表层关系的融洽,而是“美的互补”与“文化的互补”。

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学尤其是经典文学名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视域导向作用,如启发教师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学指导等等。助读系统要对阅读行为进行引导,这种引导更多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是多元化的引导。教材编者切不可因为局限于某种阅读目的或“一己视角”,而取代多元化的视域引导。

参考文献

[1]语文.中国小说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梁归智.新评新校红楼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篇3

1.选修教材的教法:高于必修,宽于必修,在必修基础上有所提高。

2.名著选讲的方法:以学生为主导,以原著为本,以节选为切入点,以面托点,以点牵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由文本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再读原著的兴趣。

(2)阅读文本,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典型性格。

2.过程和方法

(1)读原著,掌握材料。读课文,了解文意。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3)探讨人物关系的变化,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人与人之间需要心灵的沟通,要学会互相关爱。

【教学重点】

1.黛钗猜嫌的表现和导致猜嫌的原因。

2.黛钗释猜嫌的基础和过程。

3.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辩论赛,以“黛钗之争”为话题。正方论点是“我喜欢黛玉,讨厌宝钗”,反方论点是“我喜欢宝钗,讨厌黛玉”。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原著)

宝黛钗永远是《红楼梦》话题的中心,一句“钗黛之争”定格了两个女子之间的关系,果真如此吗?就算是“争”,“争”的真相又是什么?我们不妨在阅读中求证。

二、解题

文章内容选自原著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情真意切释猜嫌”是编者后加的,此标题引发两点思考:(1)两人之间是谁猜嫌谁、怎样猜嫌?(2)两人如何释猜嫌、真切到何种程度?

三、梳理与节选文字相关的原著内容

我们从此处入手,揭开“钗黛之争”的面纱。

1.梳理:钗黛之间嫌隙的表现

①第五回,宝钗进贾府,比黛玉大得人心,因此黛玉心中便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

②第八回,宝黛在宝钗家做客,宝玉听从宝钗的话不喝冷酒,更是黛玉含酸。

③第二十六、二十七回,黛玉去看宝玉,因误解被晴雯关在门外,引动身世之悲,在此时门开了,宝玉袭人送宝钗出来,引得黛玉感到无趣。

④第二十八回,元妃有所赏赐,独宝钗和宝玉的相同,可见贾府高层对宝钗的认同,令黛玉含酸。

小结:两人之间的嫌隙更多的是黛玉对宝钗的猜嫌,宝钗要么浑然无知,要么不加深究。

2.探究:是什么导致黛玉对宝钗产生这么深的嫌隙?

从黛钗二人的身世经历和眼下的处境探究:

①黛玉进贾府的背景:

黛玉丧父,有无兄弟姐妹;

文中黛玉自诉悲凉身世。

②宝钗出身皇商家庭,进贾府只是暂住:

宝钗虽丧父,但有母亲和兄长;

宝钗还有一个在贾府掌实权的姨妈王夫人。

小结:在贾府的天平上,黛玉处于弱势轻位。

3.黛玉个性极强,如果有嫌隙的话,不是宝钗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的,我们应该在本课之外先找到“释猜嫌”的基础。

①宝玉爱情选择的明朗过程:

第二十三回,宝玉借读《西厢》向黛玉表白;

第二十八回,宝玉向黛玉倾诉自己对她的疼爱、怜惜;

第三十二回,宝玉当着众人面颂扬黛玉从不讲“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后又当着黛玉面诉肺腑;

第三十四回,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黛玉探望,后宝玉又派晴雯给黛玉送旧手帕,黛玉会意并题诗。宝玉午睡说梦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

②伴随着爱情的明朗和对宝钗的处世性格的了解,黛玉日常表现出现了变化:

宝钗的性格优点(可以让学生概括)打动了黛玉,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了《牡丹亭》《西厢》中的词句,宝钗告诉她不要因为读了这些书移了性情。黛玉真正感受到了宝钗的宽容大度,诚心接受了她的意见。

探究的结论:

情节发展到本课时,宝黛爱情明朗稳定,宝钗为人也被黛玉接受,黛玉心中的抑郁有所缓解,这为本课“释猜嫌”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研读文本

有了释猜嫌的基础,不等于前嫌即可冰释,这最后一步仍需双方积极作为。就课文看,黛钗二人是怎么做的呢?(这是解题时提出的第二个思考)

1.学生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注意白话文中的一些特殊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如:

我与你消遣一日(消遣:指排遣)

难得你多情如此(多情:指用心)

3.从课文题目看人物关系的变化:

情真意切释猜嫌

猜嫌 → 情真意切

(黛→钗) (钗→黛)

对立 → 心灵相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黛钗关系的微妙变化主要源自“情真意切”。

4.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第十九集(与课文相关部分),请学生注意剧中台词与课文人物语言的不同,导演的设计与原著哪个更好?

点拨:原著更好,人物语言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生动体现“情真意切”。

5.从人物语言入手,思考:

主动来探望黛玉的宝钗是怎样做到“情真意切”的?你对她有哪些新认识?

解答:

问病——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瞧,治好岂不好?

建议——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安慰——我虽有个哥哥,你也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体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宽容——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

从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真诚的,她努力拉近与黛玉之间的距离,希望能够安慰病中的黛玉。她能站在黛玉的角度想问题,提出由她来送燕窝,并在恰当的时间离开,表现出她的体贴入微和宽容大度。

6.“释猜嫌”仅凭宝钗一人之力可以吗?请再读课文,找出黛玉的表现。

解答:心存感激——真诚道歉 ——诉说心事——表示感激。

同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清高孤傲、尖刻小气、敏感多疑的黛玉了,而是一个孤苦谨慎、满怀感激、真诚坦率的黛玉。

教师点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更显示出《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明,力求真实丰满,避免扁平单一。

五、拓展研读

1.主题——对“黛钗释猜嫌”的个性化阅读

黛钗和解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我们却没有读出多少欢乐气息,相反却感受了一层悲凉,这是为何?联系第五回中黛钗合一的判词,从更高层面上理解黛钗释猜嫌的含义。

①学生探究讨论。

②教师总结:曹雪芹笔下的黛钗均为悲剧人物,她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或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或守着无望的婚姻空壳,进退都是别人的决定,俯仰都看别人的脸色。黛钗的判词合写隐含着两人相同或相似的悲剧命运。同病相怜,这也是二人和解的原因,也是本文流露悲凉气息的所在。从更高层面看,本文体现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思想。

2.黛钗关系的变化给我们现代人什么启发?

①文章告诉了我们应学会关心、帮助别人。

②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心灵的沟通。

3.拓展练习:以“我看钗黛”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上一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下一篇:基层国土所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