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初中议论文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意外的初中议论文(精选7篇)

意外的初中议论文 篇1

8月24日,南湖新区召开老年人意外保险工作推进会。今年该区已为922名“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城市低保老人、失独老人、重点优抚对象老人”这五类特困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金36880元;为龙山敬老院老人床位20床购买保险4400元;为654名残疾人购买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13734元。

区民政局局长谢芳强调,老龄工作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老龄人的切身利益,要成为老龄人感情上的贴心人、心声上的代言人、权益上的维护人;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对当前的老龄意外保险工作谢芳指出:一是要有认识,以保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为落脚点,全力落实老年人意外保险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要有行动,加强政策宣传、全力筹措资金,不断提高工作满意度。

浅议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框架,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身的悟性、个性及审美性。语文教材中不乏流露着浓烈的情感的作品如朱自清在父亲的“背影”中讲述的浓浓舐犊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羚羊木雕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这些洋溢着浓烈情感的文章无处不在感染着读者,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怎样实现情感教育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应该充分地利用情感教育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有效利用以下几点:

一、巧设导入营造情感氛围

课堂导入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我是以讲一个小故事进行导入的: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悲壮。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羊的故事。这样的小故事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融入课文,深刻体会。

二、巧借多媒体,创设情景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首先播放了这首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学生体会到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然后配乐朗读,则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昂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感情。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同时,还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情感熏陶。”如在《背影》教学时,我注意到这是一篇优秀的动情之作,表现的是浓浓的舐犊之情,引导学生进入美文赏析,体会父爱的伟大,着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亲身感受。父母的爱无声却有形,是学生们可以感受得到的,使用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这浓浓的亲情。这既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再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着眼于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联系历史背景,学生会更深切地明白,紫藤萝的命运,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引导学生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哲理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陶冶了情操。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情感教育必将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08.3.

2.郭国营.论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08.26.

美丽的意外的初中作文 篇3

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这群憨态可掬的鸭宝宝在妈妈的带领下,悠闲自在地漫步在街头。宝宝们十分调皮,时而你追我赶,时而井然有序,排成一条直线,像列队出行的士兵,这倒吸引了不少来来往往行人的驻足观看,就连经过的汽车也不得不停下来等它们过去。宝宝们“嘎嘎嘎”地叫着,很兴奋,面对行人惊奇的目光,仿佛得意地说:“哼,鸭子走路没见过吗?”

一切都是这么美好,汽车、行人、鸭队,真是一道风景。可谁也不曾想到,这时意外发生了。几只走在最后的小鸭太淘气了,它们兴奋地东张西望,跳来跳去,丝毫没有觉察到巨大的危险正潜伏在面前。这个城市下水道很多,等发现已经为时已晚,这几只小鸭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相继掉了下去。刚才的兴奋劲儿一下子烟消云散,它们在下水道里拼命地“嘎嘎嘎…嘎嘎嘎“叫着。缓过神来的鸭妈妈看着宝贝突遭横祸,也不知所措。突然,吉姆看见一个正在街头执勤的巡警,它灵机一动,扑腾着翅膀飞奔到他面前,围着这巡警大声叫个不停,巡警开始很纳闷,后来吉姆干脆就用嘴巴咬住他的裤脚,想把他引到出事地点。

巡警终于明白了吉姆的意思,原来鸭妈妈是在求救!他二话没说,就亲自俯下身子,捞起掉下去的小鸭,把它们救上岸,还拿毛巾擦干小鸭们湿漉漉的身子。看着重获新生的孩子,吉姆和她的孩子们兴奋地围着巡警“嘎嘎嘎”叫着,像是表达崇高的谢意。

温哥华街头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刚才一幕正好被一个记者看到,于是关于巡警救鸭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意外收获的事的初中作文 篇4

记得小时候,我看见朋友们都会骑自行车,就吵嚷着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学自行车!”妈妈很是高兴,便和妈妈一起到朋友家借了一辆自行车。由于刚学,就让妈妈扶着我骑。

第二天,终于不用让妈妈扶着我骑了,可我怎么学也学不会骑自行车。为什么咧?因为呀,我怕摔,就以为骑得越快,就没那么容易摔。可事与愿违。每当我骑得越快,摔得就越快,也摔得越重。特别是遇到拐弯处,我骑得很快,拐弯时身体非常倾斜,结果就摔倒了。几天下来,自行车不但没有学会骑,手上、脚上还多了几个伤口。我心里暗暗想:这自行车是存心和我作对吗?都几天了,还没有学会。这自行车太难骑了,我不学了!

又一天傍晚,妈妈拉着我要继续去学习自行车,可我死活不肯去。妈妈想了想,好像明白了什么,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怎么?这么快就放弃了?”我点了点头。妈妈又继续说:“没试到底,怎么知道不行呢?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呀!学会一件事,最重要是有耐心!”我被妈妈的话打动了,说:“妈妈,我这就去学!”

我再次来到停车场,静下心来,继续学骑自行车。第一次、第二次……我不断地练习也不断的失败。渐渐的到了吃饭的时间妈妈催我赶快回去吃饭。我赶紧练完这最后一次。终于,我成功了!我激动万分,就从自行车上跳起来,却忘了正在骑,摔了个四脚朝天……

意外初中作文 篇5

黄昏了,的确到黄昏了――

他似乎只是一个旁人,却是这里的主宰,他沉默的看,沉默的听,当汉王千骑踏尘而来,当四面楚歌闻风而起,当两军对峙气如屏风,当楚军战败弃甲而逃,他看到虞姬舞剑随风而起,一剑封喉,一缕香烟随风而逝,英雄末路,美人誓死相随,情,何以堪?状,何其切?她震惊了,呆住了,他的一滴眼泪掉落了,沾湿了地上的尘土,可他无力挽回,只能忍受命运的捉弄。

“霸王,前方战士的数量还在减少,我们的突围还未成功,还请霸王下最后的定夺。”前线的将军回报着战况,“嗯,先下去吧”他淡淡的应了一声,望着夕阳,无言。

想当初他有乌雉宝马长骑跨下,有美丽的虞姬常陪身边,有锐不可当的百万大军。可他刘邦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怎能与他相匹配,被迫与他划分楚河汉界,可谁又会想到他是在养军蓄锐,纵使如此,当初的他又怎会放在眼里,是的,他太高傲了,这注定了他的结局,原先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刘邦所牵制,会落到四面楚歌的场面,这是意外,也是命中注定,他决定了他自己,决定了自己的意外。

试议初中阶段的民歌教学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歌;引导;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09-01

现在的中小学生对“鸟叔”、“凤凰传奇”、“周杰伦”等国内外当红歌星的作品可以说是耳熟能详,“鸟叔”的《江南style》中的骑马舞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风靡全球,在中小学生当中卷起了一股“骑马风”,音乐一响起来,孩子们就会手舞足蹈地跳起骑马舞。学生们谈论起当红歌手是如数家珍。学生们对老师提出了建议:如果音乐课上唱起流行歌曲,我们会更喜欢。然而,对于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孩子们表现得却又较为陌生,这是令人痛心的。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儿童也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语歌唱,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正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面对当代中小学生热衷追星,而厌弃民族音乐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呢?以下是笔者对于如何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民歌教学的一些观点及做法。

一、去粗取精,引导学生的兴趣

《茉莉花》作为典型的中国民歌,18世纪末,曾被传到了欧洲、南美等地,并广为流传,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它的曲调用作歌剧《图兰朵》中女声合唱的素材。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拉雷斯“在京城的音乐会”以及后来多明戈在上海的独唱音乐会就分别深情地演绎了《康定情歌》。由此可见,经典的中国民歌,不但受到了全国人民长久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级音乐界人士的青睐。因此,在进行民歌教学时,选材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优美灿烂的语言和民歌。在浩如烟海的民歌素材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选择民歌教材,有所归纳,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激发中小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材中,选择旋律优美、歌词浅显易懂、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广西壮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等。这些歌曲深受学生的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也就容易转入音乐课堂的教学。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深入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审美体验也相应提高。

反之,如果在刚开始民歌教学的时候,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学生对学习民歌的兴趣是不会持久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编写的教材占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和学校教材。”这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壮族有许多民歌也是十分优秀的,但歌词和曲调等不太适合现在的中小学生,我们可以在歌词、曲调、速度和繁简等方面加以创新,有所变化,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新民歌”。

同时,我们要还民歌教学以活力,引入活水,补充一些现代的新民歌。笔者曾在八年级八个班的400多个学生中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90%左右的学生对新民歌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搜集和整理,把一些优秀的,充满活力与生机,如《青藏高原》、《大地飞歌》等歌曲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审美。流行歌曲中有优秀的、有格调高雅的,也有不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歌词不健康的,要有选择地学习。

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在民歌在教学中,从头到尾都以唱贯穿,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长此以往,这势必会使学生感到上音乐课索然无味。针对中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小学生用小乐器奏一奏,教师教几个基本的动作,让学生自主创编一段舞蹈,在此基础上,再与欣赏相结合,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有些民歌既富有歌唱性又富有舞蹈性,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歌舞相结合,富有新疆地区浓郁的民歌特色。在开展《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的教学活动时,基于这首歌曲易学易唱的特点,学生视唱一遍就基本会唱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这首歌曲的教学活动,笔者在课前在课前做了以下工作:

1、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如响板、碰铃、手鼓等,让学生分组在课前按编配好的节奏练一练;

2、教师教几个基本的新疆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课前为《青春舞曲》创编舞蹈;

3、准备竖笛,指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表演《青春舞曲》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按照课前的准备,把学生分为四组进行创编,第一组为吹奏竖笛的同学,用竖笛吹奏主旋律;第二为打击乐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第三组为舞蹈编排组,用舞蹈来表现歌曲;第四组同学以手为乐器为歌曲伴奏。分完组后,先分组练习,接着开始合奏和加入舞蹈,一节形式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课就开始了。

浅议初中政治课程的变化 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名称;内容;教育观念;结构;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87-01

2016年9月以来,更名后的初中政治教材——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已经使用三个多月,通过三个多月的教材使用实践,笔者对于初中政治课程的变化谈点粗浅看法。

一、教材名称的变化

初中政治教材是“最与时俱进”的课程。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统计:从全国范围来看,仅1976年后较大的变动就有五次:

1、1976年后,各地陆续恢复《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等,取代了文革时的政治教材。

2、从1986年起,京、津、沪、吉、黔、粤六省市和北京师范大学(与人教社合作)编写了七套实验教材,后在全国铺开,从初一至高三设置了《公民》、《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等,取代了原来的教材设置。

3、1992年秋,大多数省市作了较大的吸收,调整之后,政治教材的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

4、1998年秋季开始,初中政治教材又作了较大调整。多家版本的教材名称均统一为《思想品德》。

5、2016年4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

政治课是唯一由中央多次直接发文指导改革的课程,从来都是与时事紧密相连的,只要国家的大政方针发生改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相应发生改变。近几年来,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每年都有微调。十八大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相继出现。“包括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教材迅速就要跟上去。”

在第六课《飞天梦想》中,第一框的框题由原来的“神舟五号”改成“从‘神舟到‘嫦娥”。

2016年9月,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与原来的《思想品德》,不仅是教材名称改变,教学内容和观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文字表述内容增多了。例如:从2010年6月第2版,2011年7月第2次印刷(教材第9页),到2016年7月第1版,2016年7月第1次印刷的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5页中,增加了“进入初中以后,我们要逐步告别依赖,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自主学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效率,注重方法,善于思考……尊重他人”。 明确告诉学生,进入初中后应该怎么做。

在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珍惜我们的受教育权》框题中(教材第10页),增加了“……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劝说父母学习并遵守法律……除此之外,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向人民法院起诉,捍卫自己的受教育权”。

三、教育观念的变化

从近几年来的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强调师生平等,不得惩罚学生,驱赶差生,尤其是不认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学生,学校又不能“开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很是被动。学生积学生家长伤害老师甚至殴打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老师成了弱势群体。未成年学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但教师被未成年人伤害了,却很难维权。

在2010年6月第2版,2011年7月第2次印刷的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一课《新天地 新感觉》的第三框(教材第9页),原来的框题是《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權》,在2016年7月第1版,2016年7月第1次印刷的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这一框题改成了“珍惜我们的受教育权”(教材第6页),这一框题的改变,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学校、教师、父母等单位或个人不能剥夺、侵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变成了现在的学生自己要珍惜受教育权,角度发生了改变。

在2010年6月第2版,2011年7月第2次印刷的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生活中有你》,第六课《走进老师》第三框“与老师面对面”的教学内容中的“假如遇到这样的老师”,“禁止老师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在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已经删除,专门增加了一框“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尊师教育(教材第68页)。强调学生必须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四、教材结构的变化

从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道德与法治》来看,教材结构也作了调整。把原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勇敢做自己》的教学内容放到了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来学习,在人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设“法治教育专册”。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初中八年级下册,设“法治教育专册”。其他各册根据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加强法治教育。专册整体框架的构建是以“宪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尊崇宪法的权威。

第一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的本质、法律根本的平等精神,使学生从对法律的一般认识上升到对国家根本大法的学习,从而感受宪法的神圣性、权威性。专册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则是引导学生学习宪法的核心内容。

上一篇:部队训练标兵事迹材料下一篇:环境保护水资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