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之花绽放课堂(精选10篇)
临朐第四中学初二六班李梅
转眼间,时光悄然飞逝,新中国成立也有60余年了。回头看看中国建设的历程,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情满满的又是愉快和激动。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人说:家庭和睦就是幸福;有人说:一生健康就是幸福„„而我觉得生活在这和平的中国,看着祖国日益昌盛,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细细品味,瞧,幸福无处不在:
自从1945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这头沉睡千年的雄狮渐渐苏醒,知道1978年,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后,中国从此像那旭日东升的太阳,充满了活力,焕发着青春。
当今,“十二五”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让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十二五”规划描绘了我国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在这里规划了百姓住房、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等问题,建设幸福中国已不再只是蓝图!
为了幸福中国,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艰苦的奋斗;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为了建设幸福的中国,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可见这幸福来得多么来之不易啊!
胡锦涛曾提出“八荣八耻”来指导我们的言行,这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八句话,但却精辟的阐述了我们对 建设幸福中国的做法。人人都渴望幸福,谁也不例外,然而幸福绝不会空凭从天上掉下来。建设幸福中国的这个责任是靠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这不仅仅是责任,这更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建设幸福。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奋发读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建设幸福中国做出贡献!
教师评语:小作回顾以往、瞻望未来,最后提出呼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奋发读书、努力学习。行文流畅,说理清晰。
地址:山东省临朐县第四中学
邮编:262603
那么,如何恰当地将“开放性” 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呢?结合多次的教学观摩活动,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引人入胜
情境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学模式,语言不能脱离情境而单一存在,设置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可以处理许多繁琐的课堂教学环节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短短数语的导入之后,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 “The ____ little snake”,这么看似简单的给故事标题填空的教学环节却是将整节课推向高潮的一个起点。 教师先是让学生自由想象,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让我们感到意外的答案。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学生们在填充标题的时候没有任何不快情绪,就像在给他们自己写的文章添加标题一样,畅所欲言,这时候的英语阅读于他们来说就和他们喜欢的语文写作一样,充满想象。然后通过老师讲述故事,再一次填空,回归教学主题,有的放矢,整个课堂看似不受控制,实则完全在老师的掌握之中。不得不佩服这样的老师,她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但是又慢慢地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
二、巧设开放性问题,醍醐灌顶
作为开放性问题,设置之初教师就应该明白,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不仅是对本篇语言的回答,更是一种拓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设置问题能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学习重点。而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则要求能够从更高层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英语能力。 就上面提 到的“The hungry little snake”来说 ,教师先是 用“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little snake?”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拓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检查学生的课堂 听力效率 ,其后又用“What does the snake eat?”对文章进行复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应拘泥于课本,但同时又要体现出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两者合并共同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是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才能体现问题设置的开放性。
三、灵活布置开放性作业,贴近心灵
作业一般出现在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教授结束后的巩固环节,设计合理有效能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现在大多数的课堂在教授完 “story time”环节都会要求学生跟读 “story time”板块,并且还会将阅读的遍数规定好,这样的作业还有什么布置的必要性?如果学生读完教师布置的遍数还是不会读,那学生又该如何呢?像这样我们俗称为 “死”的作业就不应该出现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作业设计没有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一味地为了作业而设置作业,岂不是将作业以花瓶的形式呈现于课堂?如果将此换成“repeat ,recite and act the story”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课后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呢?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框架 ,将学生从 枯燥无味 的 “homework”中解放出来,不要为了作业而作业,平白无故地为学生增加心理与生理的多重负担。
四、多种评价结合,开放语言
传统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为教师评价。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面对这种形势,自然会产生多种开放性的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所谓的评价不仅仅是整个单元最后的那个画星星的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阅读的时候可以评价,表演的时候也可以评价,但切不可为了省事一节课只使用一种评价,造成学生的评价疲劳。评价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口头的,书面的,动作的等;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喜欢的评价方式,让课堂评价可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甚至可以是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结合,给学生全新的评价体验。多元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持续稳健发展,让员工产生自豪感
“员工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经营业绩、薪酬福利、企业文化、公平公正、价值实现等多个方面,而经营业绩则是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幸福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给员工画饼充饥,它是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作为支撑的,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员工的幸福感必须建立在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之上。只有企业持续稳健发展了,员工队伍才能得到真正稳定,幸福指数才能得到切实提高,职业自豪感才能由衷产生,大家在工作中才会更加有动力,企业也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拿我们沛县农行来讲,由于业务经营和品牌形象在当地企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广大员工人人具有强烈的自豪感,都以身为一名沛县农行人为荣,所以多年来从发生过员工跳槽现象。”农行沛县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曹希军如是说。
面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形势,该行以“同业第一、系统第一、持续第一、永争第一”的沛县农行精神为引导,以建设县域领军银行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完善运作机制,加速经营转型,始终不渝地追求规模、质量、效益在同业中持续领先,业务经营横向比持续进位,纵向比快速提升,同业比实现领军,系统比苏北领先,奏响了“洼地”崛起的最强音。仅近三年来,该行存款就连续跨上40亿元、50亿元、60亿元三大台阶,总量、增量市场份额连年稳居当地同业之首;累计发放贷款达41亿元,连年位居当地同业榜首;年均盈利超过1亿元,在当地同业中名列前茅,为持续提高全员幸福指数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由于业绩显著,该行先后获得全国农行“十佳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全国农行“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农行服务三农先进集体、全国农行案件防控先进单位、全国金融“模范职工之家”等国字号荣誉称号,成为苏北县域一颗光彩夺目的金融之星。实力雄厚、政府满意、社会认可、客户支持、形象良好……这些傲视同业的品牌优势,让县内其它企业员工羡慕不己,更让沛县支行全体员工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行兴我荣、行衰我耻、争先进位、永创一流”的氛围日趋浓厚。
分配机制健全,让员工产生认同感
不断探索与完善让广大员工认可的薪酬分配机制,在突出激励导向的同时,尽可能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绝大多数员工,是增强广大员工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农行沛县支行党委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和着力探索的一个课题。
近年来,每当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如绩效工资分配、人员岗位调整、中层干部选拔等举措出台前,该行都及时召开职代会,广泛征求各个条线、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全面消除员工的疑虑。
首先,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该行建立健全了工作效能百分考核、绩效工资分配、费用管理、客户营销维护以及高低柜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考核等一整套办法,并经职代会严格审议后予以实施,确保让多劳者一定多得。
其次,本着“兼顾公平”的原则,为切实调动那些工作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作环境艰苦且经营业绩靠后的乡镇网点员工积极性,该行每年都适当统筹一部分绩效工资作为专项调剂资金,尽可能缩小他们与客观经济环境较好的网点员工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确保让这部分网点员工同样享受到全行发展红利。
第三,本着“提倡奉献”的原则,该行机关人员和业务后台人员主动降低年均工资增幅,确保工资费用向一线、向前台倾斜,并常年坚持额外按月为全辖基层网点每名员工发放风险金、下乡津贴、伙食补贴和交通补助。近年来,该行机关人员年均工资增幅普遍比基层一线员工低5个百分点,业务后台人员年均工资增幅普遍比前台人员低3个百分点,让客观存在的机关与基层工作条件差距、前台与后台繁忙程度差距以及城乡生活环境差距等得到有效均衡,基层一线员工心悦诚服,他们纷纷扎根基层网点,全力以赴奋战在业务经营最前沿,以往那种想方设法进机关、千方百计转后台的现象从此消失了。
由此,广大员工与沛县农行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荣共享的可喜局面。
人文关怀到位,让员工产生归属感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而一个企业要想做好“经营人心”这篇文章,就必须将人文关怀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员工真正产生归属感。”一谈起农行沛县支行在人文关怀方面所采取的举措这一话题,平时不善言辞的该行工会主席张敏的话语明显多了起来,“每逢春节、中秋节、夏季高温和八一、五一、三八等节日,县行党委和工会均组织座谈会,开展慰问活动;每逢员工或员工直系亲属生病住院或去世,县行领导均在第一时间前往探望慰问;每逢员工过生日或员工子女考上大学,县行工会都提前送去生日祝福贺卡和祝贺信,如此等等。这些工作看起来虽然都是些小事,也很琐碎,但却能够把组织上的关怀和农行大家庭的温暖及时传递给每一位员工,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
除了上述提到的做法外,农行沛县支行在落实人文关怀举措方面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该行工会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全面维护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利等,并及时收集反馈劳动争议信息,分析评估矛盾苗头,积极引导员工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从而使管理层的决策部署和广大员工的迫切愿望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共振。
比如,以“听民声、解民忧、促发展、构和谐”为出发点,该行党委不断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和谈心家访,主动了解员工所思所盼,让大家把心里话说出来,把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把内心的困惑谈出来,把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讲出来,尽最大努力让大家的诉求得到回应、困难得到解决,真正感到气顺心畅。于是,行长接待日运作起来了,行务公开全面实施了,县行“职工之家”和网点“职工小家”高标准建起来了,特困员工救济基金会成立了,困难员工帮扶机制运转了,城乡综合柜员定期轮岗了,乡镇网点员工各项补助发放到位并逐年提高了、城区网点员工免费统一供应午餐了……一个个举措,一件件实事,让全行员工看到了县行党委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组织上的关爱关怀,营造了一个更加浓厚的和谐氛围。
比如,以“服务基层、员工为先”为主线,大力实施“六个必谈”工作法,即每当员工工作单位调动或岗位调整时、改革举措出台时、安排非日常性繁重工作时、员工产生矛盾纠纷时、员工思想情绪发生波动时、员工受处罚处分时等,该行领导和矛盾化解小组成员必定亲自登门与相关人员进行面谈,全面了解当事人想法和需求,详细解释组织上的意图和安排,及时消除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解除掉心结。在员工家庭出现矛盾时、工作受挫时、意见分歧时、建议未果时、沟通障碍时,县行领导也均及时跟进,全力做好调解引导工作。同时,广泛开展座谈会、联谊会、“我为员工倒杯水”、“帮困济贫”、“农行送真情、温暖你我他”等丰富多样的“暖心窝”活动,让人文关怀裂变出最大正能量。
再比如,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为主题,该行在“严要求、严管理、严考核”的同时,以“情系员工、共筑和谐”为主题,把“亲情、友情、同情”融入到员工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对员工尽可能多赞美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多补台少埋怨,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该行在江苏农行县级支行中率先试点建成集“职工之家”、“党员之家”、“青年之家”、“客户之家”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标杆型“职工之家”的基础上,又于2011年在全省农行县级支行中率先试点实施网点“职工小家”改造,并于2012年第一批全面完成网点“职工小家”建设,进一步满足了基层网点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开展小型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促使全辖网点“职工小家”朝着“民主之家、创新之家、文明之家、幸福之家”目标快速迈进。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增进友谊友爱,该行工会依托“职工之家”每年都有计划地举办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职工趣味运动会等多种文体活动,各网点工会小组依托“职工小家”也广泛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健身娱乐活动。该行还以全面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计划”为抓手,建立健全全员健康档案,每年组织全行干部员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和女员工专科体检,定期邀请职业病防治专家、营养专家、心理健康咨询专家等举办健康讲座,及时为县行“职工之家”图书室和网点“职工小家”小书屋充实健康知识普及读物,大力推广工前操和工问操,发放劳动保护用品等等,广大员工的健康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如此,整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自我价值实现,让员工产生成就感
成就和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努力让广大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并产生成就感,是农行沛县支行创建“幸福银行”的另一亮点。
前些年,该行张寨支行50多岁的综合柜员孙昭永由于自身学历低、业务素质较差,无法适应新操作程序要求,办理业务速度十分缓慢,经常引起客户不满,同事们也常常替他着急,这让他觉得自己落伍了,于是便向三番五次地向县行申请提前退休。而如今,年已59岁的他依然担任着综合柜员,而且综合业务能力堪比业务骨干,重新焕发了职业“第二春”,成为该行老当益壮的标杆型员工,让人刮目相看。这完全得益于该行大力实施的全员素质提升工程。
近年来,该行以持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全员学习培训体系,为每名员工明确岗位培训目标,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并通过内外部相结合、现场与远程相结合、业务提高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狠抓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业务、新产品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升级、选聘业务带头人等系列活动,全行员工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先后有20人通过自学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50人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42人被命名为岗位学习能手和技术能手,16人被聘为业务带头人,28人取得中级职称任职资格,广大员工的成就感大为增强。
该行努力铺设青年员工成长通道,积极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机会,并通过大力开展学习型能手、创新型能手、营销型能手、管理型能手评选和“比成长、比贡献”等系列竞赛活动,不断凝聚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青年员工敬业爱岗、开拓创新精神,引导大家将“学历高”转化为“能力强”。近年来,该行先后有20余名青年员工走上了中层干部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该行在往年成立“青年动力营”、搞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起“金丝带”金融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基础上,又于2012年启动了“青年论坛”项目,从而把“青年动力营”打造成为一个在系统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连续三年蝉联江苏农行共青团项目评比第一名。广大青年员工紧紧聚集在“青年动力营”旗帜下,踊跃参与“送金融知识下乡”、“送金融知识进社区”和“走进镇村、服务三农”金融产品对接行动,围绕推进业务转型、创新管理方式、强化风险防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课题广泛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和产品创新活动,诸如张建、赵雷、邵明哲、乔腾、李晨等一批新入行大学生员工迅速成长为思想过硬、作风顽强、业务精湛、忠于职守、勇于破解难题和善于创造财富的“金牌员工”。
摘 要:情感是贯穿于课堂,并影响每个教学内容质量的重要因子,对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时情感诉求达到更高水平,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最终表现为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活跃度和参与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课堂;渗透;学习情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初中地理对学生知识积累水平、学习技能和情感价值熏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齐头并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推进情感教育,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健康情感地发展,以下便是我近年教学实践中为实现情感教育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挖掘素材,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
初中地理内容丰富多彩,教材不仅囊括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涵盖了古今中外各处的地理知识及人类智慧。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渗透在每一个知识点中。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祖国的奇山异水来唤醒学生心中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见学生的情感是随着地理知识的积累和升华而得到提高的。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情感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富有情感化的元素,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加工润色,去感染学生的心灵。只有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触动,让情感意识在学生心底滋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搭建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更要让学生“心动”起来。教师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情感共鸣氛围,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从传统课堂的被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去品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样学生的学习才富有个性,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如在学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我组织一次围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这一主题辩论赛,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月饼过度包装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想法,正反辩方辩论激烈,竞争意识增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由于情境的真实性,学生自然地迁移到自身生活当中,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思考中缩短情感距离。
三、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不再是停留在师生与教科书间符号文字的互动,而是师生间健康情感的良性互动。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教师及时给学生的正确回答、奇特设想、大胆创新给以肯定,并辅以表情、眼神、手势、语言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地球的形状》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你会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被这个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课堂马上沸腾起来。这时我突然发现荚××同学不知什么原因趴在桌上,于是我走过去小声问道:“是不是生病了”“不是”。这时我马上让课堂安静下来。下面由荚××同学说说,“如果你提前出生几百年,你是否也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怎样证明?”“我将用几年的时间始终朝一个方向走,看看最终会到哪里。”这样,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让课堂洋溢温情,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
四、激励评价,调控?W生的学习情感
新课标中就要求:“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要注重采用激励评价,用赏识的眼光多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如:在《人口与人种》一课中关于人口过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推行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见此情景,我表扬了他的两个优点:一是勇敢,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二是学习的主动性强,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后,他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可见,只有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持久的积极情感,才会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
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情感教育不能靠硬性灌输,而应该润物细无声。当你对教学有了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知识技能与情感目标配合和补充,形成地理教育的合力,真正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里,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实现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升华。
参考文献:
邰昌福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现代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处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让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率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五个“转变”和五个“加强”上下功夫。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基本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攻坚。有效的学习方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学观念尤为重要。即使同一教学目的,在不同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改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才能逐步实现五个“转变”和五个“加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是: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树立“教学全程观”,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前中后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下“学会创新”的基础;树立有效教学观,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力求使每一堂课成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逐步实现的五个“转变”和五个“加强”是:转变重传授、轻探究体验的做法,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与主动接受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应用的指导;转变重育“分”、轻育“人”的做法,加强学科德育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转变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得的做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加强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转变重统一、轻差异的做法,加强因材施教。
2.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通常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及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学习倾向、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总和。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倡导以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和交流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教学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向互动交流活动。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全面分析学生群体与个性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且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乃至教学风格,创设有助学生新学习方式的条件和环境,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和谐统一。于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操作化”组织、“结构化”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要精心组织教学进程,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要精心研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通过团队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学会合作学习。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的学习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3.转变教师角色,和谐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与课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转变教学中的地位,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从“知识的搬运工”的角色、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者、创造构建者、指导引路者、学习合作者、探究参与者、评价组织者。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又影响和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优化教学手段、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教学实效。实践表明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改善教学方式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检查、反馈都是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均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出发点。教师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有个性的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思想,循循善诱,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形成,共同经历发展的生命历程。
4.优化接受性学习,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绽放现代教学理念之花。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接受性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超越时空限制,可以不需要事事亲身经历,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接受前人或他人对人类经验科学分析归纳的成果,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发展。由于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接受性学习,忽视研究性学习,往往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意识发育不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不强。因此,必须既要优化接受性学习,又要引进研究性学习。探索新的方式,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必须强调六个优先,即:指导学生学法优先,质疑问难优先,实验探究优先,实践体验优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优先,发展综合能力优先。注重四个“引导”,即引导学生开发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资源做课题,让小
课题研究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做课题,让学科教学生活化、社会化;引导学生开发自身兴趣、特长做课题,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引导学生联系多种学科课程做课题,让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发展。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资助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地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破天荒地早起了,走进客厅,看见母亲一如既往地在拖地,地板已经锃亮锃亮的了。
三个人围坐在餐桌边,气氛十分微妙。父亲和我在热烈地谈论着新闻大事,母亲期待的目光一会儿莫名地定格在我的脸上,一会儿又投射在父亲的脸上,欲言而止。
父亲若无其事地咽下最后一口粽子:“嗯,我吃饱了!”
我漫不经心地说道:“哎呀,今天是端午节啊!”母亲的心弦似乎被触动了,立刻紧张地盯住我,脸上满是兴奋,盼我继续说下去。然而我端起碗转身朝厨房走去了。
她又去瞧坐在沙发上的父亲,父亲被她盯得心里发毛,终于忍不住笑问了一句:“怎么了?”
母亲眼里的光顿时暗淡了下去,悻悻地走到门口,换上鞋,推开门,只撇下一句“买菜去了”和一声重重的门响。
我朝父亲做了个鬼脸,他也诡异地一笑。
晚餐开始了,我和父亲拿出了秘密准备好的蛋糕,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母亲先是一愣,继而眼中的感动像阳光一样洒了出来。银铃般的“祝你生日快乐”响起,我和父亲也随着音乐欢唱起来,浪漫的气氛像丝滑的彩带,把我们三个的心紧紧地串连在一起。
父亲顺手关了灯,黑暗中,烛火在欢快地跳动着。母亲便在莹莹的烛光中闭上了眼,双手合十,虔诚地许着美好的愿望。她的面容被映照地格外清晰:原本乌黑如瀑的秀发,不知何时已变成了星星白发;那远远看着光洁细嫩的皮肤,竟已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合拢的双手,粗糙宽大,我想起它们总是忙碌着做饭、倒茶、洗衣、拖地,不曾停歇……我凝视着烛光中的母亲,这个为我耗费了青春,却用全部的.生命让我像花儿一样娇艳的人,双眼慢慢模糊,亦真亦幻。
“呼!”蜡烛吹灭,灯光亮起。我笑道:“早晓得今天是你的生日,忘不掉哩。”
父亲一边切蛋糕,一边接口道:“祝你老妈越来越年轻!”
“什么‘你老妈’,应该是‘我老婆’!”大家笑成一团,一抹红霞飞上了母亲的脸颊,逐渐漾成一朵艳丽的玫瑰花。
刹那间,我仿佛看到她的靓丽青春,她的婀娜优雅一下子又回转了来,它们迸发,闪耀,腾飞,蓦然兀自绽放,悠悠吐芳。
一、摆正地位,转变角色
回顾传统教学,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知识的传授向学生的发展转变。教师再也不是以“讲”为中心开展教学了,而是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和研究者,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学习,教学要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共同研究和学习新知识。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以往数学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必然会感到学习数学乏味、枯燥。如果把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收集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鼓励他们先与生活对话,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所收集的百分数,有的学生在酒瓶上找到了百分数,向大家介绍了该酒的酒精度;有的同学在衣服标签上找到了数”,有时我们在课堂上听不到“真话”。没有听懂,不是错误,学生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如:在教学“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百位上的5比十位上的5多()?很多学生陷入沉思,有一学生举手:“老师,这道题我不懂!”紧接着,又有一学生发问:“老师,这里是填数字,还是打‘√’?”看来,这些都是善于思考的学生,这样的“不懂”可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于是我反问:“你说呢?”很多说“不懂”的孩子开始认真思考,只见在括号的后边有填“√”的,有填“450”的,还有填“多得多”的。课堂正需要这样的“不懂”,这样的“不懂”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更深入地探究,这样的“不懂”正是他们思维的灵感与智慧火花的碰撞点,将会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百分数,向同学们介绍该衣服的制作成分;有的同学在自家的农药化肥上找到了百分数,向同学们介绍了它们的主要成分;还有的同学在自然书上找到了百分数,告诉大家地球上水资源占70%,陆地只占30%的现实……其中一位同学找到了这样一段资料:地球上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水资源的0.0091%,占地球总储水量97%以上的海洋咸水,人类无法使用。按照1990年中国人口平均占有淡水量计算,每人平均占有量为2427立方米,相当于美国人均占有量的20%,在149个国家统计中排在第109位。该同学不仅解释了所找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更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向同学们提出了节约用水的倡议。在这样的对话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通过自己的反思,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合理有效地建构起数学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内化的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操作、探索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体验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教学《面积认识》一课时,当学生已知面积的定义后,出示课本点子图让学生说出点子图面积是多少,学生自主探索,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数点子的个数,另一种是用线把点子连起来后,数方格的个数,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以面积定义为准,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数格子的方法正确。珍视这种最初的相互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让不同的学生都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共同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他们相互启发,分享喜悦中培养开放、创新的品质。
四、以爱育爱,以乐促教
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和情感密不可分,教育艺术渊源于爱。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爱人才能育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爱,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肯定学生,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要动辄批评,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去引导,否则他们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寓爱于教,寓乐于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如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都渴望自己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是最棒的,一旦失去了自尊心,学习就会很被动,好多小学生因此还没来得及表现就沦为了“差生”。记得有一次利用课堂竞选数学科代表。有了竞选“数学科代表”的刺激,很多孩子都表现得非常积极,通过一系列的评比,评出了“数学科代表”,新任科代表高兴得手舞足蹈,而原任科代表却满脸沮丧。像这样把一个人的高兴建立在另一个人的痛苦中还算得上好的评价吗?为何不改成评选“每周一星”“每月一星”等呢?这样就可以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以为很成功的一次激励活动,却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细节,反而弄巧成拙,事后还得做补救工作。
小学生的课堂其实有很多比中学生还要复杂的情况,处理得不好,可能真的会贻误学生的一生。“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应留心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细节上多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露出灿烂、阳光的笑容。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好多学生和老师都为学好数学伤透了脑筋,因此激发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便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又一追求目标。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让数学回归生活本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现象中寻找数学的踪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让学生学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他们就会自主的学习,所以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达到以爱育爱、以乐促教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言也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格塑造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也在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完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第一位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二、语文课堂塑造学生人格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见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要创设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又如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话》时,巧妙设计自身形象,营造情感氛围。他换下了平常爱穿的夹克衫,改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打了一条深色的领带,一改平时热情活泼的神色,换上一种庄重严肃的面孔。他在简述了萧红的功绩与影响后,动情地范读课文,悲痛的泪水噙满眼眶。教室里一片肃穆的气氛,学生沉浸在这充满悲情之美的氛围中,领略了萧红同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有的教师注重以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传达情感体验,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盎然的诗意中体悟生命,感受庄严、凝重、神圣、崇高。有位教师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是这样以诗化的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在这一情境中,高山、大海、松涛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周总理为民请命、为国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学生从中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升华。
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2、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要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形象,《出师表》中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分析,能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②从反面角色中认识生活的假、丑、恶。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无耻小人,教师要让学生认清其卑劣的行径、丑恶的灵魂,警惕生活中的卑鄙小人。
3、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的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
廊坊市第四中学301刘天然指导教师:冯淑娟
中国走过风雨彷徨,解开层层迷雾,正在走向灿烂辉煌。但是总有过人崇洋媚外,以致削弱了自信力。所以,让我们从历史的厚土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自信之花绽放。
大江东去
望滚滚长江东逝,听隆隆惊涛拍岸,观古今,叹豪杰,对月饮酒一樽,放歌一曲,笑对人生如梦。
被贬贬不去你的志气,官场的受挫难减你豁达的胸怀。自信一笑,浊酒一杯,看玉兔东升,任风雨平生。那是你,苏轼!
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境中笑对人生,流落天涯,你却笑谈荔枝甜。让我将你豁达的胸怀化为一片厚土,来栽种民族的自信之花。
直挂云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的自信如海风中的云一般张扬。
一颗澄澈的灵魂从碎叶城出发,开始了他的旅程。一介布衣,却正气傲然,在权贵面前安然自若;一杯美酒,洗去三千繁华,留一颗赤子之心月下独酌,邀影共饮;一腔坦荡,化为无尽诗情,洒脱若仙。那是你,李白!
让我将你的诗篇化为云帆,将它高高扬起,直冲沧海!让风浪来吧,让我用你的宝剑将其斩断,让乌云来吧,让我用你的自信将其化解!让我用你的诗篇,来浇灌民族的自信之花!
弯弓射雕
“不要因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你不是诗人,但你本身就是一部最壮丽的史诗。
铁马金戈,驰骋万里,你的马蹄所能到达的地方皆为你的疆土;弯弓射雕,豪情万丈,你的信念比一切刀剑更加锋利。那是你,成吉思汗!
让我将你的信念化为箭,弯弓射雕。让你的自信征服更大的疆土——每个中国人的心,让它在这片辽阔的心土上绽放自信之花。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水仙清纯而芬芳,正如我们所追求的高贵美好的心灵。我们只有执着于美好的精神追求,精神的花儿才能开得玲珑剔透,暗香四溢。
对精神的追求可以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说:“脱离了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是虚假的、倒退的。”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精神追求的历程注定是充满磨砺与艰辛的。如果能够在物质与精神上均有获益,何乐而不为呢?
但对精神的追求比对物质的追求更重要。财富、权势、地位都是短暂的,我们无法将其带入天堂,然而精神却是永恒的。当一个人的心灵愉快满足时,他曾经沉迷的、狂爱的都不再重要。
于是出身名门的南丁格尔自愿做了地位低下的护士,战争期间不辞劳苦护理伤人,累得头发都掉光了。战争结束后又出资创办护士学校,著书立说。她一生都在奉献,可是她绝不觉得辛苦,因为她的心已得到满足,她虽然未能成为贵妇人,可是人们却永远地记住了她。可见对精神的追求有多么重要。
美国着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业早期曾耽于物质享受,后来反省过来,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捐出了近九成的积财,得到了精神上的欢愉与满足。在物质上他是强者,在精神上,他亦是赢家。相比于那些满身铜臭的贪婪的企业家,洛克菲勒更值得我们敬仰。他教导了我们物质与精神是可以互惠互利的。
相比之下,那些没有物质的保障仍执着于精神追求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仰。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血泪灌溉自己的精神家园,用自己的不幸的一生来换得精神的收获,他们可歌可泣的人生是一个个不朽的丰碑。
自我流放到塔希提岛的高更,割下自己耳朵的梵高,乃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在精神追求的路上走得很艰辛,但却走得很远,很辉煌。
物质诚可贵,精神价更高。若将二者衡量,天平必向精神倾斜。所以居里夫人才会捐献全部奖金,所以李叔同才斩断十丈软红遁入空门。但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物质追求,没有物质追求社会就不能进步,文明也难以传承;但我们应该将
精神的追求作为重点,因为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快乐犹如水仙的芬芳,令人不舍。既如此,为什么不多些努力让精神这朵水仙开得更美呢?
换一朵水仙花(2)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文明似乎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生活就是在为面包而奔走,当我们有了够吃的面包就应该用它来换取精神的愉悦。精神的追求就像一朵水仙花,让你心情舒畅,让周围空气清新,给你精神的慰藉和力量。
人之所以称为人,除了会劳动,会使用工具,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思想,有精神的追求。没有精神追求的人至多只能算一具空空的躯壳,行尸走肉,麻木呆滞。缺少精神追求的生活会如一潭死水,泛不起涟漪,没有波光粼粼,只有一阵阵恶臭。精神追求是灵魂的寄托,“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已没有什么精神的渴望和追求,灵魂无可寄托,飘然不知所终,空留下一具肉体,活着已没有意义。纵然再哀伤,你还有精神的追求,你的灵魂还有一个家,对生活还没有绝望,生命还会精彩。
精神的追求可以支撑起生命。有时它可以超越一切界限。去年十一月份河北邢台某地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33人遇难。一个名叫苑胜林的矿工被困于125米地下,11天后,他被救出地面——在没有一滴水、一点食物的两平方米空间里,他整整被困262小时。这是怎样一个概念?我们无法更不敢想象。绝望、恐慌、寒冷、饥饿,光心理上的压力就能把人压死。他也想到了死,可是对妻女的牵挂支撑起他生的欲望,他最终战胜了死亡。如果没有精神的追求未了的心愿,他怎么奇迹般生还?
英国的斯尔曼虽然是残疾之躯,但是他征服了一座座高山,包括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他的父母是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他十一岁时遇难,临终前给斯尔曼留下遗嘱,希望他能登上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等一系列着名山峰。以后六
七年里,斯尔曼抱着征服世界巅峰的坚定信念,刻苦锻炼,在28岁完成了父母遗嘱中所开列的高山。28岁那年的秋天,他在自己的寓所自杀了。他的遗言中说他登完了所有高山之后感觉无事可做了,没有了新的追求,对生活和生命有了乏味的感觉。他说若再有几座比珠峰更高的山,他或许会活到60岁。他感到绝望和无奈。没有了新的追求,一个强大的生命枯萎了。可见,精神的追求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既然我们有两块面包,为什么不用一块去换取水仙花,来赢得生命的美丽呢?
换一朵水仙花(3)
穆罕默德的隽语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应该是既有面包,又有水仙花。没有面包的日子固然不行,只有面包的生活却也是万万不能的。物质的保证是我们生存的前提,精神追求却是我们走好人生之路的关键。
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吧,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试想,如果我们整天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打转,我们的生活情趣怎能不被消磨殆尽?有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点缀,我们的生活才能亮起来!
所以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节衣缩食,以搜集各种金石书画,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的生活因此而情趣盎然。爱因斯坦爱好拉小提琴、弹钢琴、唱歌,他的生活才不致由于无尽的思考而显得枯燥乏味。他们的生活都由于那一朵水仙花,而显得多姿多彩。
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吧,它会充实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知幸福的真谛,欧也妮·葛朗台不可谓不有钱,但他从来都舍不得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他穷尽一生之心血千方百计、费尽心思滚起了一个巨大的财富雪球,却也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中消耗了一生。因为没有精神追求,伴随着他的小金库日益充实的是日见空虚的心灵。除了获取财富时一点可怜的满足感,他一生恐怕都不曾明白幸福的涵义。
同样是家财万贯,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生活无疑要充实得多。尽管他舍弃了一块巨大的面包,但那一朵换来的水仙让他手有余香。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他最大的追求,为此省吃俭用的日子虽不富足但很幸福。
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吧,它会给我们前进的力量。哪管四周飞沙走石、骤雨狂风、险阻重重,只要我们心中有一朵水仙花常开,我们就拥有一个春天。范仲淹年轻时,每天读书以粥充饥却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童第周在国统区生活拮据,却乐观地从事着科学研究,因为他有自己的学术追求;陈毅率领南方游击队在夹缝中求生存,依然豪兴不改,高唱“旌旗十万斩阎罗”,因为他有自己的革命追求„„他们满载着水仙花的清香,在人生的大海上劈波斩浪。
换一朵水仙花,让那一缕馨香长留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样,我们的人生之树才能常青。
精神的皈依(4)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如是说。这句为陶行知先生极力推崇的话,是否也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在物质生活逐渐殷实富足的今天,千万不要忘了心灵深处那株水仙,唯有精神的皈依,才能让那抹绿色永驻心头。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诚然,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基础,是前提;只有先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可能讲究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正如诱人的面包倘使只有一块,若拿它换来了水仙花,何来充饥?等饿得头昏眼花时,恐怕也无暇欣赏水仙花的那抹葱绿与鹅黄了吧?我们无权要求茹毛饮血时代的人们满腹诗书,出口成章,我们也无法苛求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跳出“放羊,赚钱,成家,生子,放羊”的怪圈,除非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真正的保障。所以,物质是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有是不够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正在于此:人有着丰富的思想活动,这让人的精神家园欣欣向荣,不致荒芜。倘若人的心灵空虚,那朵洁白的水仙早已枯萎,那么即便是拥有
像葛朗台那样庞大的财产,也终究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他的灵魂早已死去。殊不知,精神生活的充实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它让物质的富有得到升华,尽显人生真谛。
当年,即将入仕的陶潜一定也怀揣造福苍生的美好梦想,但是文人的天真执着岂经受得了政治权势的倾轧?陶潜看清了黑暗官场的真面目,毅然辞官归隐,失去了物质的富足,却迎来了宝贵的精神重生。他徜徉于恬淡冲旷的精神家园,适形骸于山水,明观听于心魄,完成了精神的皈依。
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淡泊名利,追求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宁静?他们大多整天奔走钻营,忙得昏天黑地,以追求极其奢侈舒适的物质生活,却在身心俱惫的忙碌中遗失了心灵深处的那株水仙,他们的精神家园早已杂草丛生,荒芜不堪。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面包与水仙的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不妨携一枝水仙,品一杯香茗,皭然不滓于尘世之外,让心灵皈依超凡脱俗的精神家园!
心中的水仙花(5)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告诉我们:当你的物质生活较充裕时,你得给自己找些精神食粮。换句话说,人是应该有点心灵的追求的。
首先,心灵的追求是做人的基本支柱。很难想象一个只知享乐不知羞耻的人会在危急关头做出对得起良心的事,也很少有心中开遍水仙花的君子在人格的底线滑下去。心灵的追求是人们得以守住人格底线的保证。屈原追求高洁,于是宁投汨罗而不同流合污;孟子心有骨气,于是富贵不淫而威武不屈;司马迁一心有为,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这些伟人的心中自有一朵水仙花,所以他们行得正,站得直。更可贵的是他们有的甚至没有半块面包,他们却不丢下那水仙,那永远芳香的水仙!
此外,心灵的追求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有时候,努力追求心灵中的那份幽香的确让人愉悦,而当你达到如此境界时,你更是会充满幸福感。
以色列人种庄稼,每当庄稼成熟时,靠近路边的庄稼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当地人这样解释:这样做既报答了上帝的恩德,又为那些路过此地面而没有饭吃的贫苦路人提供了方便。他们认为,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就应该留些麦子给那些处在困苦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质量的幸福。不是吗?他们在丰收之时不忘留下四角来换取心目中的幸福,去换取心灵中的那朵水仙花。能这样做的人,能如此切实追求的心,如何不幸福?
最重要的,心灵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人们把怀疑的目光集中到比萨斜塔最顶层,伽利略胸有成竹地托着两个铁球出现了,随着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而发出的一声巨响,亚里士多德败了——人类发展了,因为伽得略对真理的追求;当那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上一个圈的时候,中国便迈向了新时代,由于小平对进步,对发展的追求。对心中水仙的追求有时要求人们冲破束缚,打破常规,走出一条大胆的道路。此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用一块面包去换那朵水仙!
【让幸福之花绽放课堂】推荐阅读:
让生命之花绽放05-26
让友谊之花绽放作文06-08
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07-22
让文明之花绽放心间11-06
18让语言之花尽情绽放05-27
星级评价让生命之花绽放06-24
让生命之花永绽放作文07-08
让精神文明之花绚丽绽放07-11
文明的作文:让文明之花傲然绽放06-03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