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原文(共12篇)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定要游览莫本奥图尼亚大瀑布,还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然后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一、搜集资料, 唤起阅读期待
三年级学生对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了解甚少, 文本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一定距离。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中国援建坦赞铁路、非洲木雕的有关资料, 并提出以下问题: (1)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非洲的那个国家? (2)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二、初读课文, 把握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1.通过默读、分组读、齐读、自由读多种形式读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会认“尼、驮、构、栩、释、掏、豫、恳、憾、宾、标”等11个字, 借助课文插图、字典或联系上下文, 正确理解“游览、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清晰可辨”等词语的意思。着重指导书写“售、构、端、驮、辨、堆、模”等笔画较复杂的生字, 并进行“驮”与“犬”、“构”与“沟”、“辨”与“辩”、“堆”与“推”、“模”与“摸”等形近字的比较与辨识, 以防写错别字。
3.通过讨论,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少年赠送木雕”。从“卖木雕”到“赠木雕”, 初步体会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三、细读课文, 感悟友谊
(一) 领略瀑布壮观景色。
学生读第1、2自然段, 思考问题: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在什么地方?美在何处? (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作者以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等四字词语, 展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 然而只是一带而过。)
(二) 感知少年的美好心灵。
1. 挑选木雕。阅读第2~6自然段, 读中思考:
(1) 哪些词语描写木雕工艺产品多?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2) 找出描写卷鼻大耳象木雕坐凳形态的有关句子品读、欣赏。 (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3) 读一读写人 (坐凳主人) 外貌的句子。
(4) “我”是怎样欣赏木雕产品的?还想到一个什么为难的问题?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犹豫、超重、沉甸甸。)
2. 放弃买木雕。阅读第6~9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
(1) “我”捧着象墩木雕, 爱不释手, 当正要掏钱购买时, “我”却犹豫了, “我”为什么犹豫?
(2) “我即将回国, 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 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呢?”这句话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 (人物的心理活动。)
(3) “爱不释手、犹豫、沉甸甸”三个词语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活动? (矛盾的心理活动:象墩做得精美、好看, “我”爱不释手, 但是“我”犹豫了, 因为“我”带的行李已超重, 不能再带沉甸甸的象墩子上飞机回国了。) 这段话为下文少年赠送小象墩做了铺垫。
(4) 少年与“我”是怎样对话的?为什么少年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少年猜测“我”是中国人, 为后文“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埋下了伏笔。)
(5) 找出描写“我”为不能带回精美工艺产品回国而感到遗憾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琢磨、欣赏。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遗憾”是什么意思?请用“遗憾”说一句话。
3. 赠送木雕。阅读第10~15自然段, 思考问题:
(1) “我”晚饭后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散步时, 又看见白天卖木雕的少年。找出描写少年的句子品读。 (暮色中, 我忽然发现一堆隆起的岩石上, 坐着一位少年, 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看样子, 他是专门在等待我。)
(2) 找出“我”和少年对话的句子品读, 欣赏。
(3) 课件放大彩图,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4) 怎样理解“沉甸甸、一模一样、拳头大小”这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说明小象墩的工艺制作精美与“我”在白天看到的产品一模一样, 其中最大的优点是小, 只有拳头大小, 所以少年说:“这个小, 可以带上飞机。”说明少年真心实意赠送“我”产品, 让“我”不感到遗憾。)
(5) 找出描写“我”高兴的句子读一读, 当“我”要付钱购买时, 少年是怎么说的?品读句子, 体会表达的情感。 (少年连连摆手, 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 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6) 找出描写“我”心情激动的词语。 (“高兴地喊”、“感动极了”。)
(7) 为什么少年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把你听到或从资料、网上查到的中非友好的事例讲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交流: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 以后帮助非洲人民建设了非洲最大的体育馆, 还建设大桥、工厂、矿山等, 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无私援助是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的, 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连非洲少年都知道“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篇故事写少年赠送“我”一个小象墩, 不仅体现了卖木雕少年的心灵美, 而且说明中非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4. 课文运用了许多四个字的词
语或词组, 为巩固对词语的学习, 设计课堂练习:大瀑布真是_____。这里____, 景色十分_____。摊里陈列的木雕_____, ______。其中象墩______, 大象雕得_____, 我一看就______。
5. 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
(1) 想一想文章重点围绕什么写,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2) 本文与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相比较, 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面五星红旗》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变化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卖木雕的少年》则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拓展文本, 表露真情
1.布置学生将搜集的有关中非友谊的故事、资料或本文小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小朋友听。
师:刚才我们学的词语里,有一个词在一段话里出现了两次。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屏幕出示: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生读句子)
师:最后一个遗憾读得真好。这段话中有两个遗撼,一个是少年的遗憾,一个是——
生:“我”的遗憾。
【点评】“遗憾”是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聚焦“遗憾”,以此为切入和展开点,感悟“我”和少年分别因何遗憾,追问和探求遗憾背后的意义所指,能融内容理解、主题揭示、语言品读等于一体。
师:那就先看看“我”到底因什么而遗憾,请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用笔圈画出“我”遗憾的原因是什么。(生读文圈画)
师:找到了吗?
生:“我”的遗憾是这个木雕很精致,但是自己的行李超重,所以遗憾。(大屏幕出示“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相关句子)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我认为他遗憾的原因是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却不能带回去。(大屏幕出示:“坐凳”至“太象雕得栩栩如生”句段)
师:那么好的东西不能带回去。还有吗?
生:我还找到了,“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我从“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中看出他对这个象雕非常喜爱。(大屏幕出示该句子)
师:喜爱的东西带不回去——
生:所以他感到非常的遗憾。
师:就是啊,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这些话,一起体会作者的遗憾。(师生合作读句子:生读“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爱不释手”等句,师多次接读“可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再反过来师生共读这些句子)
师:是啊,同学们,这真是遗憾哪!请你迅速从课文里找出相关词语完成填空,把“我”深感遗憾的原因说清楚。
【大屏幕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但是因为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
(生找词,填空,交流)
【点评】理解“我”的遗憾,教者重在教给学生“联系t-1:文”“抓关键词体会”等阅读方法;而“画出句子”“说说原因”“合作朗读”“综合填空”等操作流程,更是扎实有效地训练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师:同学们,“我”遗憾的原因学明白了吗?那少年为什么遗憾呢?
生:少年是因为“我”不能把工艺品带回国欣赏而遗憾。
师:哦,遗憾着“我”的遗憾。你说——
生:他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给“我”,而且也不能让“我”感到很欣慰。
师:同学们,我们来读读上面的话,和它连起来读。(师引导生多遍将“您是中国人吧?”和“少年和我的遗憾”句联系起来读)
师:少年的遗憾可能是因为——
生:因为我不能把这件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
师:是啊,不能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他的遗憾跟我是中国人有关系。老师把这句话换了一下,谁来读一读?(出示并指名读: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少年为我这个中国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有大大的问号,你想问——
生:为什么“我”这个中国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他会感到遗憾呢?
师:是啊,同学们,这是一个旅游胜地,有很多国家的人来旅游,为什么我这个中国人带不回去他就遗憾呢?知道吗?这和中非友好往来有关系。
(背景音乐起,图片展示,师讲述:我们中国曾派出一百多位农业专家到非洲去帮助他们种植新鲜的蔬菜,假如你现在就是那个卖木雕的少年,请跟我一起来回忆,也许你吃的蔬菜就是——中国的专家帮助指导栽种的(生说)。中国还曾经派出100多支医疗队到非洲去支援他们,你就是那个少年,你的家人、你的亲属,有可能也接受过中国——的救治(生说)。就是啊,中国政府还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一百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甚至,中方有64人为这献出了生命……)
如果你就是那个卖木雕少年,你回忆起了中国人的种种情谊,你看到中国阿姨转身离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的心里肯定久久不能平静。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答略)
【点评】“少年的遗憾”背后蕴含的是中非友谊的深厚与珍贵,既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将“您是中国人吧”和“少年的遗憾”联系起来思考并质疑,又适时适切补充了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无私援助的背景资料,并引领学生转换角色、体验情感,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对少年的“遗憾”及对中非友谊的深入理解。
【总评】以上教学,至少有三大亮点值得我们借鉴:
1适当取舍。选准教学切入点。一篇课文,字词句篇,可以用来教学与训练的点很多,而课堂时间却是个常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的高效?教学切入点的巧妙选择就至关重要。本课教学中,杨老师紧扣“遗憾”,以“没有买下象墩,我为什么遗憾?少年又为什么遗憾”为探究话题,引领学生直奔重点,阅读文本,深究文本,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质疑深思,由表入里,不仅读懂了我和少年遗憾的各自缘由所在,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中非人民之间纯真而深厚的友谊。这样的教学切入点可谓切中肯綮,教学主线分明,重难点突出,且层层深入,达到“言简而意丰”的功效。
2课堂语文味浓,训练意识强。杨老师的课堂中,时时体现着教学生学语文、而非教课文内容的强烈意识,因而无论是讨论“我的遗憾”,还是探究“少年的遗憾”,教师的最终落脚点都不是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一个答案,而是借话题的探讨,在一步步走进课文主旨、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捕捉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思考、联系背景资料深究等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3课程资源为学所用,恰到好处。课堂教学中,课文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相关资料的拓展补充,背景音乐、图片的使用,教师的表情及语言,学生的学习差异等,都可以构成课程资源。关键在于课程资源如何整合与合理使用,使其发挥最佳效益。本片段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我是中国人不能带回精美的工艺品少年就会特别遗憾”的质疑,老师及时补充相关资料,并辅以背景音乐、图片、直观的数据等,使学生突破了阅读障碍,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主旨所在,真正做到了为学所用,恰到好处。
(本课教学实录由徐琴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李勤节选)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并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能把课文读流利。
2、课文《卖木雕的少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吴晴,带着朋友的叮嘱,想挑选一个木雕带回国。请小朋友再来读课文,找一找在课文中“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爱不释手----犹豫-----遗憾------高兴-----感动
3、请你第三次读读课文,你从哪里看出了作者的心理变化?(1)爱不释手
a出示句子: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b为什么这个象墩会让“我”爱不释手?
出示句子: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这里有两个四字词语,我们来读一读。
这个木雕设计的与众不同,雕得又是那么逼真,难怪作者会那么爱不释手。c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到这个象墩,你会怎样来表现你此时的心情,谁愿意来演一演?
看你的眼神,你在看象墩是,非常专注。你的表情告诉我,你非常喜欢这个象墩。
看木雕的时候可以把眼神集中在木雕上,让人觉得你真的很喜欢。d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2)犹豫
a你从哪里看出“我”很犹豫? 出示: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作者此时的心里是很矛盾的,行李已经超重了,可“我”又那么喜欢象墩,是该买还是不该买呢?谁能把我当时矛盾的心理读出来? b你还从哪里看出我很矛盾?
出示:“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什么是语无伦次? 是啊,想买又不能买,这让我的内心非常复杂,加上少年那么诚恳地让我买一个,更让我语无伦次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3)遗憾
a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遗憾?
出示: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b“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感到遗憾呢?
c是啊,那么美的工艺品,我多么想把它带回国,但我又不能,确实让人挺遗憾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我”高兴什么,感动什么,从哪里体现出来,我们留到下节课再讲。
四、写字指导
1、这节课我们要来写“售”和“驮”。
2、看到这两个字,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呢?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简)
一、复习四字词语
二、从“我”的心理活动、少年的言行体会他的心理活动
1、我为什么而感到遗憾?
2、少年此刻也感到遗憾,他又是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
3、我感到很高兴,为什么而高兴?少年是怎么做的?
4、少年为什么要等候并送木雕?
5、我为什么而感动?
6、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介绍补充资料。
三、感受少年形象
1、从中,你觉得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
2、夸夸卖木雕的少年。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学生自读。
师(引导):小朋友,课文里介绍的木雕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确让人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怎样走进少年的心灵,去品味这份感动呢?我们还得细读课文,在文字深处去感受。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出来的写少年的句子。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课文里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读呢?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第9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指名读这个句子)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师:对了,这些问题就是引领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我们先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
4、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自由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一试。)
(3)分角色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4)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⑴ 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⑵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⑶ 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三、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小朋友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可以请同学来读,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四、情境写话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学生自由写话。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能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朗读。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首先教师谈话导入:小朋友,你曾经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引出到非洲南部游览一番。然后观看瀑布的图片,并交流看后的感想。借机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发生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那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读题,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接着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的情况,读生字表、词语词语手册,然后让学生分自然段读一读课文,读完后留时间让学生评价。
三、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我以“非洲南部的什么景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去观光游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经过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游客。然后通过“瀑布、木雕又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用( )标出来,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描写瀑布、木雕的句子
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品读这句话,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感情朗读这句话。
然后是指名说木雕是怎样的,边出示:
②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读这句话,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图片,让学生观看。最后感情朗读这句话。
③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话,再理解“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并进行想象说话,然后进行感情朗读。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卖木雕的少年和我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目标:
1、学习5-15自然段,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昨天我们以学习了《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对课文的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词语),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
1、读读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 物)
2、运用词语
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卖木雕的少年》,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卖木雕的少年是哪里人? 生2:我想知道卖木雕的少年长什么样? 生3:课文讲了一件关于卖木雕少年的什么事? 师:你们是怎么记录的? 生4:我是这样记录的。
是哪里人,长什么样,写了他的什么事?
师:记录简单而清楚,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再想一想。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来读读课文当中这些要认读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1读词语: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驮着,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掏钱,犹豫,诚恳,遗憾,宾馆,标准
师:大瀑布的名字比较难读,让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师领读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读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驮着,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掏钱,犹豫,诚恳,遗憾,宾馆,标准
师:词语都读正确了,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三个问题,谁能来回答呀?
生1:我读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卖木雕的少年是居住在非洲南部的黑人少年。师:那就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1读第一段。
师:是从这一自然段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谁能来回答呢?
生2:我来读读这两句话“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他笑了„„”我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个少年长得十分可爱。
师: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少年,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吧。生齐读句子:“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他笑了„„” 师:课文主要讲了卖木雕的少年的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写了作者来到非常南部,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并买了一个木雕。生2:我来补充,他没有把卖木雕的少年说进去,这一点不能不说,因为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主要人物。
生3:而且课题就是卖木雕的少年。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就请大家再去准备一下,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课文写了作者来到非常南部,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非洲少年想把木雕卖给作者,虽然作者很喜欢,但是因为太重没有买下,晚上,卖木雕的少年带着一个小木雕象墩送给了作者。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自己回答了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请你们再一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又认真读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我发现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四字词语,比如爱不释手,栩栩如生,但是我不太明白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师:你们发现很重要,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到课文当中去找找这些四字词语中。
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词语?
生2: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生3:我不太明白有些词语中一些字的意思,比如说游人如织的织,爱不释手的释,清晰可辨的辨。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在生3提到的这些字的下面加上点。生加点。
师:游人如织的织,爱不释手的释,清晰可辨的辨,遇到不意思不明白的词语,我们可以请都不说话的老师字典,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去查查字典,去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查字典。
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查了字典,还在课文边上作上了记录,谁来说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1:我查到爱不释手的释在字典里有五种意思,在这个词语中应该是放开的意思,爱不释手就是喜爱得不舍得放开。
师:非常正确,那么谁能用上爱不释手说个句子呢? 生2:哈里波特这本书非常好看,我爱不释手。
生3:我的文具盒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让我爱不释手。师:你们俩都说得很好。那么游人如织是什么意思?
生4:我查了字典,知道织就是编织,游人如织就是形容游人特别多,特别密集的意思。师:说得很好。
生5:我来说说清晰可辨是什么意思,这个辨就是分辨的意思,清晰可辨就是说很容易分辨。
师: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接下来就请你们到课文当中画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自己再去读一读。
生自读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先来读读带有游人如织这个词语的句子。接下来读读带有爱不释手这个词语的句子,最后再来读读带有清晰可辨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在有关词语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你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少年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生2:最后,少年送给我一个木雕,没有收钱,他为什么不收钱?
师:好,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答案,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两个问题带到下节课一起去研究吧。接下来我们还要写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田字格里的生字,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这些生字,想想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说注意点。师范写“辨”字。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写生字吧。每个生字写两遍,词语抄写一遍。生写生字。
师:在这节课我学习当中,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画下了很多四字词语,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老师出的这一道口头填空题。
多媒体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不远处,卖木雕的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可是它太重了,带不回去。傍晚,卖木雕的少年特地给我送来一个拳头大小的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可少年不肯收钱,把它送给了我。
生默读课文。生1填空。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又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来看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1.“我”没有买象墩,少年的眼睛里为什么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2.为什么卖木雕的少年把那个小象墩送给了“我”,没有收钱?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问题? 生2生3分别读两个问题。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读3-9段,想想少年的眼睛里为什么会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生自读课文3-9段。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热烈,谁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想少年是因为他没有把精美的木雕卖出去,而感到遗憾。师: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非常希望把他的木雕卖出去呢? 生2:“买一个吧„„”“那少年走到我跟前„„” 师:那么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呢? 生3范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读出少年诚恳的语气。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师:少年诚恳地希望“我”能买他的木雕,可是“我”却没有买,让他觉得很遗憾,你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3:课文中写道,少年的木雕很精美,他一定为有这么好的木雕而感到骄傲,但是,这么好的东西,却不能卖给别人,他一定感到很遗憾。
生4:我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课文中写的这个木雕的确是非常精美的,“我”找到了这些句子。
师:请生4读读他找到的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把它画下来。生4读“忽然,我的目光停留„„”“我捧着象墩„„” 师:从这个爱不释手也能看出象墩的确非常精美。
生5: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木雕非常精美“我也为不能把这件„„”
师:作者会不能把这么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也能看出木雕工艺品是非常的漂亮,栩栩如生的。让我们一起读读刚才画下的句子吧。
生齐读画下的句子。
师:这么精美的工艺品,不能卖给别人,的确非常遗憾了。
生3:我觉得少年的遗憾里还有这样的意思,卖木雕的少年很喜欢中国人,他很希望作者把这非洲的工艺品带回中国,可是带不回去,他感到十分遗憾。
师;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1:课文的第8自然段写道“您是中国人吧„„”他一下子就猜出我是中国人,可能他以前看到过中国人,比较熟悉。
师: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2:课文的最后写道“少年连连摆手„„”这些句子都很看出,这个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
师:不能把木雕带回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欣赏到自己的杰作,少年觉得非常遗憾,不仅是少年,就连我也感到了一丝遗憾,好,让我们把课文的5-9段来表演一下吧。老师扮演作者,请你们扮演黑人少年。
师生表演.师;没有买到木雕,让少年和“我”都感到非常遗憾,没有想到晚饭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接下来请同学们轮流读读课文10-15段,并想一想,卖木雕的少年把那个木雕小象墩送给了“我”,为什么没有收钱?
生轮流读10-15段。
师:同学们,对刚才的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第13自然段写道“少年连连摆手„„”因为他把作者看作是他的朋友,所以就把木雕送给了作者。
生2:少年不仅仅把作者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还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是把所有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师:少年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生齐读第十三自然段。
师;的确,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白天的时候,为这件传递友谊的工艺品不能带回中国而遗憾,所以他送了个小象墩给“我”,而且没有收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生齐读最后三段。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得到了解答,不过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老师想,为什么结尾的时候,要写道“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生1:因为是课文的题目是卖木雕的少年,所以结尾的时候,也要写写这个少年的样子。生2:黑人少年把这个小象墩送给作者,他是真诚地送给作者的,作者收下了他们礼物,所以他笑了。
生3:黑人少年听了作者的话,“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而感到高兴。他很高兴,能认识一位中国的朋友。
生4:在结尾写他的样子,我觉得他更可爱了,因为他人长得可爱,也灵也很美。师:人可爱,心灵更美,很好。
生5:作者很喜欢这个少年,所以最后才写少年的样子。以此表达他以少年的喜爱之情。师:说得真好,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少年,让我们准备好本子,写几句话,来夸夸这个黑人少年吧。
生写句子。
师:你们是怎么夸奖这个黑人少年的,谁来读读自己写的句子?
生1:木雕做工精美,情谊真诚可贵,这份沉甸甸的友谊,我们都会记在心间。生2:木雕虽小,却代表了你们对中国人民深厚的情谊,谢谢你。
生3:谢谢你,可爱的非洲少年,你送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件木雕工艺品,还是一份善良真诚的爱。
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一、重视朗读,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
在学习送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时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如:少年连连摆手,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导读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爱。
二、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新课之前复习时,让学生认读:名不虚传、卖木雕、掏出、饭馆等词语,并拓展、运用。
阅读中在学生理解“我”为什么遗憾时,我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贝老师抓住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听四字词语,从课文句子中引出词语,抓住“名不虚传”这个词语,带领学生理解“虚”,老师提供了“虚”的四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并让学生找了“名不虚传”的近义词,通过步步深入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之后,老师小结学习词语的方法:抓住重点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找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理解“游人如织”时抓住了“织”,理解“如”时提供给学生同类的词语,如“骨瘦如柴、冷若冰霜”等词,在理解的同时教会学生理角同类词的方法,还积累了学生的词汇,一举两得。
之后,老师出示了文中所有的四字词语,提供重点词的意思,并提供给学生回答的例子后,放手让不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独自去理解词语。
1、会认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词语;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初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词语;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初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说起非洲,你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图片。在非洲南部,有一道举世闻名的景观------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想看吗?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看完以后,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2就在这样壮美的大瀑布不远处,有一位卖木雕的少年。看老师书写课题(强调“卖”和“雕”的写法)谁想读一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写卖木雕的少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看小朋友读得真认真呀,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三、研读课文,感受大瀑布的壮观、木雕的精美和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情。
1在去非洲南部之前,朋友叮嘱我一定要做两件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朋友这样叮嘱我,肯定是瀑布和木雕有着特别之处。请同学们找到描写瀑布和木雕的句子,分别用“——”和“﹏﹏”划出来,并读一读,想一想。
2我们先来看瀑布,谁先说?交流,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
a你从哪里看出瀑布有特别之处,它特别在哪里?
交流,朗读,理解“名不虚传”(你能用“名不虚传”说一句话吗?)
理解“游人如织”( 读着“游人如织”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b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语中意为雷霆翻滚的云雾,我们从哪些文字中可以读出来?(十分壮观、清晰可辨)朗读,感受。
c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如此壮美的瀑布,齐读。
3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让我们大饱眼福,留连忘返。而木雕又有怎样的特别呢,咱们一起来说一说。交流,出示课文第3、4两小节和“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你们看到过木雕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非洲木雕,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b看到这些木雕,你想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形容呢?说说理由。
交流,理解“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c男女读,齐读。
4围绕这些精美的木雕,发生了哪些故事呢?默读课文,同桌商量一下。
交流,概括: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5原来,关于木雕,还有这么多故事啊。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学完了“听朋友介绍木雕”和“挑选木雕”。既然已经选好了,干嘛还要放弃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
6交流,出示: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这是个反问,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吗?
一起来读出这种感觉。
7这么精美的象墩,可是我带不走,所以我心里很——(遗憾)。遗憾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卖木雕的少年也有这样的感觉吗?(有)
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为什么呀?
交流原因:(1)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2)因为我是一位中国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想卖出,出示我和少年的第一次对话,朗读学习。
读到这儿,不要说是作者,非洲少年,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也觉得遗憾。让我们把深深的遗憾送到朗读里去。分角色朗读第5—9小节。
8如果你是少年,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我”遗憾“我”心里又会怎么想?请写一写。交流。
9少年到底有没有抹平我心头和自己的遗憾呢?我们接下去学习。出示我和少年的第二次对话。指导朗读:“我”的话里都有提示语,“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语气比较好把握 。那少年的话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呢?自由读一读,琢磨正确的朗读语气。分角色朗读。
10那么多游客中,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出示课件,介绍中非关系背景。
11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他送出的仅仅是木雕吗?“我”收下的仅仅是木雕吗?
四、拓展:情景写话。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升华对买木雕少年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引入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四、学习生字
1、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2、词语非常丰富,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最后,还可以变换另外一篇短文,设置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巩固本课学到的词语。 一、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学生自读,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课文里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读呢?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第9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指名读这个句子)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师:对了,这些问题就是引领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我们先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
4、研读第一次对话
(1) 自由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 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一试。)
(3) 分角色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 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可以请同学来读,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3、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导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可以让学生放开说说,也可以结合选做题让学生直接写一写。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⑴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⑵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⑶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六、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七、情境写话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学生自由写话。
3、展示学生作品,欣赏评点。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授课教师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教材实际,抓住卖木雕的少年与作者的两次见面,紧扣两个“遗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整个教学设计条理比较清晰。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也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首先,教学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例如,在学习“第一次见面”的内容时,安排了三次读的训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实现设计者的意图。我想:这与教学设计的目的性不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有一定的关系。类似这样的情况,如果能够将教学环节整和一下,使之效率更高的话,整个课堂一定会更加紧凑和高效。
第二,一节课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平均用力。
因为,这样一来,重点难点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的确,一堂课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但是,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引导作用。
本身语文课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生学习语言,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评价中,教师的思路跟不上时,切忌泛泛而谈,表达意思不准确。这时,可以请其他的学生谈一谈,教师迅速组织语言。
第四,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老师能够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为人师者的角度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话,我们的课堂就会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
第五,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有精心的安排,时间观念必须要强。
一来不影响其他教师工作的开展,二来可以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半学年的教材中的一课。全科书讲述“我”非洲之行与卖木雕少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因为文章的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的:
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段落结构,语言文字即中心思想多方面思考。记得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阅读教学也要求我们教师大刀阔斧的勇敢的简化阅读的过程。
从这篇课文章的内容中,一下子从文章中扣住卖木雕少年在文中所说的五句话,将这作为这一节课干突破的线索。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从而在对话中抓住“卖”和“送”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环节,随后深入理解其中引发变化的关键,目的是直插文章的中非人们的友情。我在涉及学生的阅读文本时,也力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品词品句。在教学中我设计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遗憾”一词,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版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课程资源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什么是课程资源?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受到我们授课老师的极大关注,然而,教材之外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也是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的,现成的,具有更大说服力的资源。
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一方面加大了课上学生阅读量,另外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实质上是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课本学习不仅仅限在课本之内,课外知识也是我们理解课内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同时培养了我们广泛阅读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上挤出一点时间来扩大学生阅读,势必会带动我们的学生在课外更广泛的阅读,使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第三方面:将阅读与积累结合。
言学习关键是运用,没有运用就无从说掌握,在这节课中,教师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抢出时间,给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运用练习,而且形式活波,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方式,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对于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
我结合文章的特点设计在课上带领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学习和积累,目的是将我们的阅读教学与语言的积累紧密相结合。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仅有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挤出一点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能熟悉那些优美的词语的同时,背诵或诵读精彩的片段,是否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大量的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对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时候,能更加自如。
在进行词语积累训练时一定要注意:
1、形式要活泼多样,尽量更多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有梯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
【《卖木雕的少年》原文】推荐阅读: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10-17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06-25
《羚羊木雕》的读后感07-08
《羚羊木雕》赏析11-02
羚羊木雕课件02-19
羚羊木雕教案设计12-05
羚羊木雕 说课稿03-02
羚羊木雕读后感10-29
羚羊木雕公开课教案01-14
羚羊木雕语文说课稿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