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反思(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精选11篇)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通过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3、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感悟到诗歌语言的美,体会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3、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瀑布的水流进了小河里,小猴子想到河的对岸去欣赏瀑布的美丽,你能帮它过河吗?
(复习字词)这节课,让我们和小猴子一块走进瀑布,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吧!(板书:瀑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诗句,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一:听录音,自由读这首诗,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瀑布的美呢?(板书:声音 样子)
四、精读感悟,情感诵读。
(一)自学提示二:
自由读第一节:
1、用“ ----”画出描写瀑布的声音的句子,理解“叠叠”的意思。
2、用“……好像……,又像……”仿写句子。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诗句来体会瀑布声音的雄伟。
①“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一定很响。
②“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让学生模拟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以及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的声音。引导学生读出瀑布声音的雄伟。(随机播放瀑布声音的录音)
4、叶圣陶爷爷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你还能把瀑布的声音想象成什么?(发散学生思维)
(二)自学提示三:
●自由读一读二、三小节诗,你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用“~~~`”划出来。并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瀑布的?
●和同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遇到困难同位之间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讨论。
3.学生汇报
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②“一座珍珠的屏”
③“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电脑播放瀑布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的的画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小节诗,.配乐齐读这两小节诗。体会作者先是远望,再是近观。
5.总结:听,瀑布的声音很美,望,瀑布的样子更美,真是无处不美。让我们把这如诗如画的瀑布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学生背诵这首诗。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作者用词的精妙让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美景更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更广阔自然世界,去领略它迷人的风光吧!
电脑出示图片:露珠 大海 雪 小溪
2.电脑出示两首需补充的小诗。
露 珠
太阳还藏着半边脸,草叶上已有了露珠的身影,永远是那么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阳光因你更加__________,空气因你更加__________。
雪 冬天来了,雪花漫天飞舞,片片雪花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大地仿佛成了__________。
让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把描述这处景物的小诗补充完整。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写一则日记《我见到的一处美景》
七、板书设计
声音 浪涌岸滩 风吹松林…… 远
瀑布
样子 白银 屏 近
烟 雾 尘……
1痹擞醚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蹦芰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以及描写雪儿给我带来欢乐的词、句。
3蓖ü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4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蓖学们,还记得一年级下册学过的课文《生日礼物》吗?文中的小朋友过生日,妈妈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那是一份怎样的生日礼物?(一只非常漂亮的小鸟)结果怎样?(小男孩把小鸟放飞了)
2苯裉煳颐窃倮囱习一篇与小鸟有关的课文《雪儿》,看看文中的小男孩与小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3卑迨榭翁猓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感知大意
1毙∩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一读:勾画出生字词语多拼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
②二读:长句、难句作上记号多读几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③三读: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大意。
2毙∽楹献餮习生字:互相纠正字音,讨论生字的识记方法。
3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4敝该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评议。
5彼邓悼挝闹饕讲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备“熟”“阻”“递”“弧”找“朋友”,比较区分。
2敝傅佳生在练习本上用钢笔练习书写生字,要求尽力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重点指导“哀”“熟”“递”“弧”等字。
第二课时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1弊杂衫识恋1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①全班交流。
②引导:当你生病了,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孤单、寂寞)
③指导朗读: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过渡:这里,爸爸给我带回了一只白鸽。爸爸带回的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鸽呢?
2贝着问题默读第2段,一边读一边勾画相关语句。(用“”画出)
①全班交流。这是一只受伤的白鸽。它的翅膀受了伤,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哀伤。相机理解词语“哀伤”。
课件展示:受伤的白鸽。
②面对这只受伤的白鸽,你有什么感受?“我”和爸爸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用“”画出有关词语:洗澡、敷药、取名)
③爸爸和“我”的精心呵护,让“雪儿”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浑身雪白的“雪儿”)
④从此以后,“我”和雪儿朝夕相处,我们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看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相机理解词语“飘飘悠悠”)他们还会看到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⑤指导朗读第2段,读出对“雪儿”的怜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3敝傅祭识痢⒏形3~6段。
(1)一天一天地,“我”和“雪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爸爸对信鸽的介绍,更加深了“我”对“雪儿”的了解。“我”从爸爸的口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相机指导理解词语:“艰难险阻”“蓝天信使”)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对“雪儿”的赞美。
(2)终于有一天,“我”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蓝天信使”雪儿飞起来了。“我”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啊!
引读:啊,我为雪儿欢呼!
师读: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生一边听一边想象雪儿高飞的美丽姿态)
(课件展示:雪儿高飞的美丽姿态)
指导朗读第4段。
(3)“雪儿”能展翅高飞了,就要离开精心照顾它的小男孩了。美美地读读第5~6段,用“”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
交流勾画的句子,指导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体会下面三个句子。
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着我,似乎在感谢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你从加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雪儿养好伤即将离开精心照顾它的小主人,它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能代雪儿说说心里话吗?
指导朗读:读出“我”和雪儿的不舍。
②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望着这位点缀春光的“蓝天信使”,顿时觉得自己的腿伤轻了许多,心里十分快慰。
美丽的雪儿飞走了,虽然我们有点难舍难分,但我的心里却十分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感到快慰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我在默默地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出对雪儿的不舍和祝福。
4保课件展示:雪儿越飞越远,最后在屏幕上消失)
是啊!雪儿该走了,“我”多么舍不得它,它也多么舍不得离开“我”,真是人鸟情深啊!但雪儿属于广阔的天空,它应该到广阔的天空中去搏击风云,自由翱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和雪儿一样,伤好后去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讨论交流,畅谈体会
1毖Я丝挝模你想对文中的小男孩说什么吗?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敝该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四、摘抄优美词句。
附:板书设计
2毖┒
精心照料:洗澡 敷药 取名
放飞蓝天我:轻轻捧起 望 快 慰
雪儿:望 感激 祝福 人鸟情深
1. 学生自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相互介绍自己寻找的有关毕加索的资料。
3.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二战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里讲述的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
二、直奔重点,深入故事
1. 自读第3段,细读故事。
2. 同学间讨论怎样读才能表达对法西斯的仇恨,对柳辛的同情。
3. 自己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4. 同桌互相读一读,帮一帮。
5. 教师巡视指导。把第3段分为五个层次。第1~4句一层,第5~6句二层,第7~9句三层。每一层的感情处理不一样,要有强弱起伏。第一层到第二层语气渐强,读出对法西斯的憎恨;第二层到第三层语气渐弱,读出对小柳辛遭遇的同情和难过的心情。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或同学范读。
2. 老师让同学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为什么?
3. 自己边读边想:小柳辛为什么会死?他养的鸽子为什么会死?
4. 谈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感情。
5. 全班齐读课文第3段。
四、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1. 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能表达人物感情的词语,勾出来。(如:沉重、满脸泪痕、泣不成声、悲痛、憎恨、厮打、当场、活活、血泪控诉……)
2. 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心在颤抖”。
3. 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表达悲痛、憎恨之情。
4.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思考问题,交流体会
1.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边读边想。
2. 同桌交流一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有些什么想法或感受。
3. 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4. 师生共同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探讨。
六、扩展内容,拓展视野
1. 把自己从各种渠道得来的关于世界和平的话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2. 老师适当进行补充、点拨、引导,拓展学生视野及襟怀。
参考资料
☆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出身图画教师家庭。19定居法国巴黎,终身从事绘画艺术的探索与创造。思想进步,仇恨法西斯,1944 年参加法国共产党。曾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和平鸽”的宣传画。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
☆ 和平鸽: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显示平安的好征兆。据《创世纪》载,当地球洪水泛滥时,诺亚等避入方舟得以保住性命。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退。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于是诺亚知道洪水已退,地上已平安。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答:“斜”应读xié
斜,《辞源》注:今读xié,旧读xiá。
唐杜牧诗“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按诗的韵律,应读xiá。但是,多数现代汉语词典中已无xiá的音,仅有xié的音。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现代汉语和普通话的习惯,将“斜”注为xié音。
1碧寤岷鹤值亩嘁舳嘁澹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多姿多彩。
2彼鸭环保标语,树立环保意识。
3痹诳心一笑中明白有些成语不能只照字面意思来理解。
4比醚生学会珍惜资源,养成废物利用的好习惯,提高创作及动手能力。
5毕白髁废埃航樯芪易约骸
6弊灾髟亩痢段什么要说谢谢》。
教学准备
1彼鸭有关的环保标语。
2毖生为制作“记录本”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汉字的多音多义
1毖生自读出示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2毖生自由地说一说,从中点明教学内容: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义。
3痹俣琳饧父鼍渥樱感受汉字的多音多义。
4蹦慊鼓芩狄凰嫡庋的句子吗?
二、学习环保标语,树立环保意识
1背鍪究挝闹械墓愀嬗铮自己读一读,体会意思。
2彼邓嫡庑┕愀嬗锸鞘裁匆馑迹老师适时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3蹦阆不墩庑┕愀嬗锫穑慷烈欢粒背一背,抄一抄。
4笔宰派杓乒赜诨繁5墓愀嬗铩
三、开心一笑
1毖生自读这个笑话。
2彼邓狄橐椋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有些成语不能只照字面意思来理解。
3蹦慊怪道哪些有关成语理解的小笑话?讲给大家听一听。
四、指导综合学习
1毖生拿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资料(日历纸、包装纸、图画资料、针线、胶水等),独立构思,想想怎样利用资料,做一个什么样的本子。
2弊栽附岚椋交流自己的构思和资料,相互启迪,使自己的构思更成熟。
3鄙秆∽柿希动手裁剪,装订本子,进行装饰,并给自己制作的本子命名。
4痹谛∽槟谧晕医樯苤谱鞯谋咀樱说明其优特点,小组内选出1~2份最佳作品。
5备餍∽橥萍龅耐学在全班介绍自己的作品,全班评选出几份最佳作品。
6崩鲜ψ芙幔充分肯定各种层次同学的作品或构思。
五、习作:介绍自己
1崩鲜σ语:上一节课老师看见了你们制作的新本子,非常漂亮,愿意在第一页上介绍你自己吗?老师相信你们做的自我介绍一定能和你制作的本子一样漂亮。
2毖生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3痹谛∽槟诮樯茏约海注意要表达出真情实感,要说真话,组内成员评议,帮着润色。
4卑炎约焊詹潘档哪谌菪聪吕础
5崩鲜ρ1~2份习作读给大家听,边读边评议,修改。
6痹擞醚Ч的修改符号,自改或相互修改。
六、自主阅读《为什么要说谢谢》
1崩鲜简介苏霍姆林斯基。
2毖生自读这个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北叨帘呦耄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崩弦爷的话是什么意思?男孩在想什么?
5倍亮苏飧龉适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 喜欢读这个知识童话故事,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做地球清洁工的。有对自然、对生物观察探究的兴趣。
2. 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与小伙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准备
1. 准备海鸥、鲫鱼、乌鸦、蚯蚓、屎壳郎的图片。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地球清洁工。
教材简析
童话故事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篇环保知识小童话能让同学们感受奇特的乐趣。
“动物环境保护站”要招收一批清洁工,众多小动物纷纷报名应聘。生活在大海的海鸥、淡水中的鲫鱼、林中的飞鸟乌鸦、泥土里的蚯蚓、牧场的屎壳郎分别介绍自己的应聘条件,担当“海洋清洁工”、“淡水清洁工”、“地面清洁工”、“地下清洁工”和“牧场清洁工”。
故事情节浅显易懂,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懂得大自然中的生物对环境保护的奇妙功能。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分角色演故事。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地球清洁工,讲一讲,结合课文内容,创编故事。
建议1课时完成。
* 可以借助图认识一些动物。
* “地球清洁工”指的是为地球清除垃圾的工作人员。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或认识的地球清洁工。
* “争先恐后”指小动物们争着抢先,唯恐落后。
* 接着课文依次写了海鸥、小鲫鱼、乌鸦、蚯蚓、屎壳郎为应征当地球清洁工介绍自己在不同环境,为保护环境做的事情。
* 课文内容浅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自读互助,读懂课文内容。
* 课文角色较多,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班上讲故事。
* 先要弄清楚小动物们各自都有哪些本领,他们为清洁地球做了 些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选择小伙伴合作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海鸥很“得意”地做海上清洁工;小鲫鱼“羞答答”地做淡水清洁工;乌鸦外表不好看,也能吃地面的蝇蛆,做地面清洁工;小蚯蚓“默默不语”,能在地下制造养料,做地下清洁工;“黑不溜秋”的屎壳郎能不能做清洁工引起了乌鸦的怀疑,“既清洁了地面,又能充分利用肥料”,讲了屎壳郎一举两得的本领,最后的反问句:“我做清洁工难道不行吗?”强调了屎壳郎能做牧场清洁工。要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这些生物对保护环境作出的贡献。
* 蝇蛆:指苍蝇的幼虫,多生在粪便、动物尸体和不洁净的地方。
* 蚯蚓的分布很广,大多数人知道它会松土,很少有人知道它能把地下的生活垃圾制造成肥料。
* 抓住各个角色对话的展开推动故事情节是课文表达的突出亮点。朗读课文时,要提醒学生看看各个角色的样子、表情、动作。体会“地球清洁工”各自的特点。如小蚯蚓“默默无语”、“细声细气”;屎壳郎样子“黑不溜秋”,“一边跑,一边喊”,表现出着急样等等。
* 借助屎壳郎滚粪球的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 可联系搜集的资料,交流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地球清洁工,进行拓展学习。(可以“参考资料”为例)
* 课后第1题和第2题的学习与教学同步进行。分角色表演,要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者应熟悉自己所担任的角色。
教学设计参考
一、启发谈话,引入学习
1. 读课题,说说你对“地球清洁工”的理解,他们是做什么的,由身边的说起。
2.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点明大自然有许多小生物是地球清洁工。
二、通读全文,读通课文
1. 自主学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比比谁读得好。
三、阅读课文,认识地球清洁工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动笔标记,认识课文中的地球清洁工。
2. 集体交流,说说这些地球清洁工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作用相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担当清洁工。认识海上清洁工-海鸥,淡水清洁工-小鲫鱼,地面清洁工-乌鸦,地下清洁工-蚯蚓,牧场清洁工-屎壳郎(对学生不熟悉的动物,根据资料做适当的补充)。
3. 分角色朗读,体会这些清洁工为地球环保作的贡献。自由组合,练习朗读。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四、拓展学习,扩展知识
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生物界里还有哪些是地球清洁工。
五、回扣课文,表演故事
分层要求:
1.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 自由组合编演课本剧。
3. 结合课文,根据资料,创编故事。
学生分头准备。进行表演,集体评议。
生:啊,雪儿,你终于好起来了。
生:雪儿,你终于飞啦!
生:雪儿,你终于又能当一名出色的“蓝天信使”啦。
师:雪儿的飞行在作者看来是多么矫健优美,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读: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轻轻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师: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从雪儿咕咕的叫声中,你们听懂了什么?(生想象片刻)
生:它在说:谢谢你,小主人,是你救了我。
生:我会记住你的,以后还会来看你的。
生:感谢你的悉心照顾,我恢复了健康,你也肯定会好起来的。
“入境始与亲。”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进入角色,移情感受,获得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小作者,会怎样为雪儿欢呼?”“从雪儿咕咕的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真切感受“我”和“雪儿”之间的深情厚谊,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正如新课标所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也许是说鲁班离不开墨子,或说墨子离不开鲁班的缘故吧,木匠哥虽然认图不认字,但对“班门弄斧”和“墨守成规”涉及到两位滕州“老乡”的成语,却有自己的一套讲法。
鲁班与墨子同辈同时,同乡同土,家,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隔城相望,十几里路的邻居。
墨子的父亲,教过私塾,当过木匠。鲁班拜他为师,所以与墨子始终以兄弟相称。不想,一个师傅竟带出了两名“圣人徒弟”。
墨子从小跟父亲长大,读书早,也会木匠活;鲁班拜师晚,书读得不多,可手艺学得好。兄弟二人一块“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人类有了第一架“飞机”。
墨子注重社会调查,关心国计民生,会写文章,成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班埋头苦干,注重实验,不关心国家大事,后因其伟大的发明创造,才被世人敬奉为:仙师、圣祖、祖师爷,蒙上了一层行业神的面纱。
师兄弟二人一个在界河西的染山上设坛讲学;一个在界河东的灵山下收徒传技;隔河相望,关系一直很好。只是在后来墨子“止楚攻宋”这件事上,墨子嫌鲁班制造的攻城云梯,帮了楚国侵略宋国的忙,闹了点小误会。但在“兼爱非攻”的春秋大义上,鲁班从不含糊,全听墨子的。
一提云梯的事,木匠哥就沉不住气,说,这事可不能怪在鲁班爷身上。有人拿菜刀当凶器,还能定铁匠的罪?再说,你“墨守”还讲什么“成规”,怎么赢怎么打呗,你的“规”有毛病,能怨鲁班爷。但一提到“班门弄斧”,木匠哥的语气就变了。
人说“班门弄斧”是指在行家门前卖弄本领的意思,他说,不对,“班门弄斧”就是在鲁班爷门前登台打擂大比武。那阵势大了,鲁班爷坐在中间,墨家父子爷俩一左一右陪着。凡天南地北“踩百家门”的工匠们,要想出师,都得先登台亮相露上两手,让鲁班爷看看,够不够格。后来鲁班仙师升天了,年年弄斧班门的大比武,就改成各地工匠摆摊展销杰作的鲁班庙会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滕州人每当评说某某人的家风,或想阐明“人以群分”的观点时,总好引用“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一句俗语,殊不知这句话最早是人们专门用来颂扬鲁班一家人的。
鲁班发明墨斗,是受了母亲裁剪衣服使用粉线布袋划线的启发。把一根浸润墨汁的棉线,捏住两端放在要制作的材料上,然后从中间挑起再松开,弹印出所需的线条。起初捏住线头两端的任务是由鲁班母子二人合作完成的,由于老人还要顾着缝衣做饭,便做了个小钩,系在线的一头,才脱开了身。后来鲁班的徒子徒孙们,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便称墨斗为“班母”。
鲁班的夫人云氏,也算半个“鲁班”。平时,鲁班刨刮木料时,她总是一边奶着孩子一边配合着用手按住被刨木料,以防滑动,但往往力不从心,顶不住刨木时的冲力,出现失误。于是,她就在丈夫工作的平台上,设计固定了一个卡口,把要加工的料物用 “步步紧”木楔塞牢,代替他人一旁手按把掐的合作。因此,她发明的这种抵挡“卡口”,被工匠们尊称为“班妻”。
“伞姑娘”是鲁班妹妹的外号。她见哥哥在田头路边修建的一座座四角、六角、八角的凉亭,能为种田赶路的乡亲们遮日蔽雨,歇脚聊天,就高兴地天天围着亭子蹦蹦跳跳。一天她忽发奇想:要是能有会走路的凉亭,人到哪里它到哪里多好。于是,世间就有了收放自如可“移动”的亭子--伞;于是鲁班的妹妹就有了“伞姑娘”的美名。
聪明的鲁班
鲁班从小就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天他上灵山打草,不小心被一种齿形边的草叶割破了手指。回家就照那草叶的样子,在一片竹板的边缘上,砍出了一行牙齿。他用这自造的竹锯,锯瓜瓜开,锯树皮裂,从中发现了“锯可断木”的原理。竹板换成铁片后,从此人间有了锯。锯的副产品是梳子,那是后来鲁班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鲁班又孝顺又肯帮助人。见母亲使用地锅做饭时,脸贴到地面上吹火,呛得两眼泪,又心疼,又着急,就没白没黑地画了改,改了画,硬是用木头和公鸡毛,造出了第一代鼓风机--活塞式风箱;见妇女们吭哧吭哧地用石臼舂米又累又慢,就按牛反刍的道理,造出了粉碎加工粮食的第一代机械--石磨。
做煎饼离不开磨。石磨的出现,带来了粮食加工的一场大革命,使人从“整吃整咽,囫囵吞枣”的原始状态,迈向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文明。而历史上鲁班未走到的地方,至今对五谷杂粮的食用,甚至还仅限于蒸干饭、煮大茬子的炮制习惯,留有“吃整粮食”的粗放型痕迹。
并非是石皆可为磨。石磨的取材,惟以灵山石最佳。现在龙阳镇龙山店村前小河旁的一块叫“百家石”的地段,相传就是当年鲁班率领“百家石匠”石磨大会战的战场。透过残存的石屑、陶片,仿佛仍可听到那“叮叮当当”的击打声,看到那餐风野炊的袅袅炊烟。
灵山石磨磨出的面粉、面糊、米浆、豆汁,细腻均匀,原香原味。尽管现代科学催生了种类繁多的粮食加工械具,但漫步滕州街头,仍可见“石磨煎饼”的招牌,迎风摇曳,倍显风采。
鲁班
我国古代建筑工匠,春秋时鲁国人。曾创造出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磨子。相传曾经发明多种木作工具,被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本课为《鲁班造伞的传说》,既然是传说也就是说伞的发明者不一定是鲁班。可能是他完善了别人的发明,也可能别人完善了他的发明;可能如文中所讲,也可能鲁班并没有参与伞的发明,但这些都不必去深究。
鲁班巧法装石梁
徐其仁
导读
鲁班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能工巧匠。他的每个故事都显示了他超凡的智慧。读下面的故事,看看鲁班是用什么办法装石梁的?
有一年,王家村在村东头要建一座支门。全村的能工巧匠整整忙了一年,才把支门的四根立柱做好、竖了起来。可是,立柱顶上两根横石梁,说什么也安不上去。工头和工匠愁得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
这天,包修支门的工头,又把众工匠召集在支门前商议上横梁的办法。可是,商议了老半天,仍然是瞎子点灯--白费油!
就在这时,从村西头的大道上,来了一个红光满面的白胡子老头儿。工头一见,灵机一动,对工匠们说:“伙计们,等会儿咱问问这老者,说不定他年纪大,见识广,能有上梁的高招。”
当老头儿走到工匠们跟前时,工头急忙迎上去,朝他一拱手,说:“老先生,请您指教指教,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支门顶上的两根石梁装上去?”
老头儿听后,绕着四根立柱转了一圈,回过头对工头说:“唉,我已经是土埋脖子的人了,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说完,头也没回地朝前走了……
工头听了老头儿的话,一边品味着,一边望着他那远去的背影,越看越觉得这人面熟。猛然间,他转回头来对大伙儿说:“对啊,土埋脖子上横梁!”
工匠们听工头这么一说,一齐围过来问道:“怎么,想出上梁的办法了?”
工头说:“我想,他一定是鲁班师傅。教咱用‘土埋脖子’的办法上梁!”
工匠们听工头这么一说,个个又惊又喜,马上人担车推地把四根立柱用土埋起来。然后,把石梁从下边用绳子拉上去。没费多大的劲,便稳稳当当地把两极大石梁安装到立柱的顶上去了!
支门修好了。工匠们齐声赞叹:“还是鲁班师傅的办法巧!”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
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据传说,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宫殿,需用许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树。当时还没有锯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树,木料供应不上,他很着急,亲自上山去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时候,一只手拉着丝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头拉破了,流出血来。鲁班非常惊奇,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一时也想不出道理来。
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丝茅草,带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发现丝茅草的两边有许多小细齿,这些小细齿很锋利,用手指去扯,就划破一个口子。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像丝茅草那样,打成有齿的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就和铁匠一起试制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有了锯子,木料供应问题就解决了。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根据批注,学会在阅读中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功能。
3、自主阅读,学会批读,会读书。
4、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人狮情深”,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5、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了解奴隶安德洛斯的善良与勇敢,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浓厚情感。
教学难点:根据旁注,体会人救狮子,狮子救人的两个动人场面,能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这两个场面的动人描写。
教学准备:
1、有关的挂图或幻灯片或光碟等。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收集有关古罗马、奴隶、斗兽方面的情况介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你们都收集到有关古罗马、奴隶、斗兽的哪些情况?
抽生说,从哪儿知道的?
2、师生共同交流查阅的有关奴隶、古罗马的资料。
3、出示古罗马斗兽场的光碟或挂图,学生看画面,师解说:在古罗马的斗兽场上,一个手无寸铁的奴隶面对一只凶猛的狮子,眼前一场血淋淋的惨剧就要发生,可是,奇迹发生了,狮子竟然温顺地舔着奴隶,全场欢声雷动。《奴隶和狮子》反映的就是古罗马发生的事情。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识生字:(1)学生互助互学(强调“奴隶”的声母);
(2)交流检查识字效果(重点指导“隶”、“德”的笔顺笔画)。
3、(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能读吗?自己大声地读一读,把它读正确。
4、多种方法调动读书,引导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再看看课文,用比较简单的语言说一说。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部份,用括号括出来,读一读。
2、把让你感动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一听,交流你们的读书体会。
3、全班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入重点段的学习)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安德洛斯给狮子包扎伤口的画或幻灯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从安德洛斯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板:善良、勇敢……)把你的体会写在批注栏。
(4)我们还学过写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文章吗?翻翻前面学过的课文《雪儿》,想想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人与动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应该互相关爱和谐相处,你能通过朗读来赞美这位关爱狮子的奴隶吗?自己练一练。(抽读、范读、齐读)
(6)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动情,我们仿佛看到了安德洛斯倚在狮子身边,幸福生活的情景。安德洛斯的行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故事还有哪些地方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动呢?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狮子趴在地上舔安德洛斯的画或幻灯片。
(2)能把你们的感动用朗读告诉我吗?自己练一练。
(3)谁来读?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听出了什么?(抽读,评价。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出狮子从咆哮到温顺,安德洛斯从绝望到激%
【《山行》教学反思(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2-0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0-12
小学一年级语文《山行》精选备课教案07-22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9-20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0-14
杜牧山行拼音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