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家 春 秋》有感演讲稿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巴金《家 春 秋》有感演讲稿(精选10篇)

读巴金《家 春 秋》有感演讲稿 篇1

家:青春就是美丽的春:春天是属于我们的秋:秋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年轻、我自信、我奋斗!

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受无数的痛;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高高的院墙,考究的家具,开满鲜花的庭院,灯红酒绿的生活……这就是是民国时期的大公馆,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大家庭由兴到衰的过程,带我们走进了高家人悲剧的漩涡,走近了逾一个世纪前的那些充满活力的美丽心灵。

大哥高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他没有主见,一味迁就别人。就是这唯一的缺点,断送了他的一生。没有追求的爱情,没有平静的生活,没有可爱的孩子,他什么都没有了。可他还是本性不改。他的作揖主义,他的无抵抗主义,他的息事宁人主义似乎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家庭的缩影。他是可怜的,但他似乎不该博得大家的同情。因为它不仅断送了自己,还准备一个个,一步步地断送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从大哥觉新中让我明白,一味的迁就只会把自己推入深渊,只有勇敢的反抗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当我们受委屈的时候,当别人用不公正的待遇压迫我们的时候,请记得作揖主义的下场,请想起高觉新年轻生命的悲剧,请勇敢地站出来,抵抗,请在乎自己的幸福。二哥高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三兄弟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高觉慧, 他属于典型的“激进派”,思想上与大哥觉新相差甚远,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不同于高家的任何人一个人,不为世俗羁绊,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

了希望。进学堂、办报纸、参加游行……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故事中,女人们的悲剧则显得更加鲜血淋漓。她们年轻,她们敏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所爱,但她们唯一没有的是找寻幸福的权利。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在深知无法逃脱厄运的情况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爱的三少爷觉慧;十五岁的少女淑贞,在无数悲惨的命运的捉弄下不堪重负,让自己永远沉睡在幽深的井水里了;天真聪慧的少女蕙,在自己父亲蛮横的决定下抱恨而终……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让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小姐们看到了前人用鲜血和尸体铺出的路。她们的命运,似乎真的都已命中注定。与那些男人相比,她们的命运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她们追求到幸福的可能也更加微乎其微。她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她们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无数次绝望地等待。巴金先生用他手中的笔向我们讲述了女人们的悲剧,同时影射和批判了那个不公平的时代。只有结束这个时代,消除一切的不平等,让女人们拥有寻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在后人的身上重演。

读完《家春秋》后感觉到高家的空气压抑而沉闷,使人有种喘不过来气的感觉;而我家里的空气是温暖的、清新的,虽然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小插曲,但深深地吸一口气,还是会感觉到里面那家人的亲情,浓郁到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有时我不禁想:我真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身边没有那些明争暗斗,倍受家人的宠爱,和书中人物们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物!

读巴金激流三部曲之《家》有感 篇2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停泊的港湾,她是我们生活十分熟悉,也是分外温暖的地方。但是读了巴金口中的《家》,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家》集中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所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家庭必然衰败的命运。

《家》书写的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巨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为寻求生存同发展所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生在高家这个四世同堂,恪守封建道德制度的大家族大公馆中。这个大家庭有四种人给我的印象特深刻,第一种是封建道德的倡议者,代表是老一代的高老太爷,他专制,冷酷,虚伪,对下人不存一点儿任慈,把鸣凤送给已近古稀的冯乐山„第二种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如高觉新,我痛恨他的懦弱,却同情他的遭遇,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三种是封建制度的觉醒者,代表有觉民,觉慧兄弟,他们接受新思潮的教育,向往自由平等,敢于向封建恶势力斗争叫板,积极做时代的开拓者。最后一种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还有善良厚道的长孙媳妇孙瑞钰等。

高老太爷一直以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长的姿态而高高在上的,对于封建礼教积极维护,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将鸣凤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假道学的冯乐山,虽然鸣凤以死进行了反抗,却没有影响他的计划,第二天又用另一个丫头代替出嫁,让人不得不痛恨其冷血。后面又为觉民定下一门亲,从各个方向施压,以此来逼迫觉民的就范,虽然临死前允许他对自己的婚姻做主,但这也改变不了他曾范罪孽的事实。

觉新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由于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当中。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不喜欢逛街却陪太太小姐们买东西,不喜欢打牌却陪老妇人们消磨时光„与表妹梅曾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却由不得他作主,他没有为父亲所做的亲反抗,有的只是默默接受这些为他安排好了的一切,虽然他内心十分痛苦,但不敢说一个“不”字。无奈接受了另一段婚姻,与瑞钰的成亲,似乎填平了他的失意。但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让妻子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到城外去,并要过了桥,这对觉新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又顺从的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妻子的生命,而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痛苦的过着“旧式”的生活。由于家庭的封建,社会的腐败,加上他的懦弱和不反抗,因此也葬送了他们三人的一生幸福。看到这些无一不让人痛心疾首,这吃人的封建礼教啊,怎么可以这样任意践踏平凡人的生活呢?那年轻的生命却做了迷信的陪葬,心顿时疼了起来,这就是觉新委曲求全所换来的吗?其实,觉新心中的苦和痛丝毫不亚于他所爱的及爱他的人,作为一个男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儿,不能爱护自己的弟弟,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的死,走的走,唯有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舔着伤口,任

忧伤逆流成河,还要在人前忍着悲痛。确保每个人的周全,唯独少了替自己考虑。忍受每个人的遣责,赔着好。觉新活的悲哀并且辛苦,先前也是有着美好理想的,随着封建礼教的侵害,慢慢就变成了封建制度的傀儡,面对现实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任其摆布。

鸣凤是高家买来使唤的一个丫头,一刻都不停的在府里帮忙,只有晚上那一会儿才是属于自己的,当听到要把她送给六十几岁的老头做小老婆时,她哭的撕心裂肺,永远也忘不掉她抱着周氏哭的那个场景,及向三少爷道别的不舍。她虽是个“贱丫头”,她也有尊严 有人格,她宁死也要维护自己的清白,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但又有谁真的在乎她呢?曾经觉慧与她交往的那段往事也真真切切成了往事,一个女佣怎可与高高在上的少爷相提并论呢?这样一个刚烈的女子却换不来统治者的半点同情。正如作者说的: 要为那些无数的牺牲者喊怨,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掉了青春的年华,这样一个正值花季的纯洁少女,就这样以一个宁可投湖自杀也不屈服的形象留在读者的心低!

在高家,接受了新思潮的觉慧显得独树一帜,他同情低层的劳动着(如鸣凤),他向往自由平等,而不像觉新一样对一切都懦弱的顺从,他看情了就社会的黑暗本质,唯有他敢于反抗封建统治者,在那样一个时代,他觉醒了,叛逆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积极做一名开拓者。爽朗的性格使他不像大哥那样矜持,充满矛盾,又不会像梅那样多愁伤感,他向往自主,敢于创新,大胆的争取个性解放,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懦弱,胆怯。我佩服他的骨气,陈腐的文化和嘈杂的社会并没有玷污他的思想,吞噬他的良知。觉慧除了恨透这个万恶的旧社会旧体制外,他还恨这个只有旧体制旧制度的大家庭,积极与一切不合理的老封建作斗争,不惜与这个大公馆决裂,最后离家出走,以此来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老二觉民则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追求幸福。从这点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如愿以偿牵手了自己的幸福,他也算是高家最幸运的一个了。

小故事大社会,高家也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着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的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别人的人生,在无形中使人们对他产生怨恨,对他也构成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滑贪婪的四老爷般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不顾及的从公家手中“榨钱”;社会上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般的“富二代”,吃喝玩乐样样不差,却不奋斗,守着祖辈的产业,坐吃山空„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篇3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巴老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存在!沂源一中07级23班翟晓春

指导老师:于兴江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篇4

大兔儿

《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弟最后远走他乡”。

这就是庄公的人格,从权利角度看,他没什么问题,可从道德的角度看,他有伪君子之嫌。因为,假如他对弟弟加以控制并引导教诲,或许他与弟弟之间能避免一战。

现今,庄公是很多的。组织之中不乏有一种人,当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错的时候,他不提醒你,而当你错到尽头的时候,他才来批评你、指导你、美其名曰:“拯救你”。诚然受恩于人,不该枉自揣测,可这样的现象还是有的。很多做事的方式于理可通,于德却未必通透,庄公真是发人深省。

读《家》有感 篇5

家是什么?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马致远《秋思》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点盏灯在这黄昏的屋里,为夜就要来临。让满室温柔的光芒,迎我到它宽大的怀里。厨房飘来一阵阵的饭香,还有那悦耳的歌唱。炉火映上母亲的脸,回眸时如明灯的光。让我拥抱这些光芒,像拥抱我的世界,尽管是那么耀眼,只有家抚慰我心。” 这是一首听后让人觉得温暖的歌,这种温暖来源于家。家,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心灵停泊港。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十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他们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平静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这样的家,还是家吗?面对这样的家庭,是妥协?还是挣扎? 初读巴金先生的这部小说,我为这样一个大家族里的腐败而愤恨,为一代新潮思想的崛起而心潮澎湃,当然,也感慨小说最后不知是喜是悲的结局。《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高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他是高家的长房子孙,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在高家他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弟弟的面前,他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新生活的新青年。觉新虽然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他又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的迫害。他的委曲求全,怯懦顺从的性格却害了当时的二位女性。一个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梅芬,一个是老太爷替他选择的妻子——瑞钰。梅芬为他郁郁而死,瑞钰最终难产而死。虽然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井井有条。但是在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是失败的,因此他宁愿自己痛苦,也要让自己的弟弟们快乐。他渴望新生活,但是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重担。其实,我觉得觉新的痛苦来自于他的“孝与责任”,因为这种责任感,才驱使他不得不听老太爷的话,娶了瑞钰。同时把高家的一切都打理好。但我是同情他的,他是封建制度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与冲突,就毁灭了他与梅的婚姻,又因为愚昧的封建迷信,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就因为陈姨太的“血光之灾”之说,便要把瑞钰这个产妇迁出公馆,封建迷信最终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觉新也终于明白了,夺走他妻子的生命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一生最爱的两位女子永远地离开了,仅剩的抱负也泯灭了,他的青春与幸福渐渐消逝在这个冷酷的黑暗社会中。读毕此书,我为他的悲惨经历而痛心。因为他的责任感,更因为整个社会的腐朽,使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他敢于向命运挑战,勇于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对整个社会呐喊,那么他的命运也许就会改变。更甚者,不会使那两位女性受到伤害。觉新是巴金独特描述的一个人物,利用觉新作为被整个封建制度伤害的“缩影”,呼吁人们,不要迷信腐朽,勇于反抗,在五四新思潮的带领下,要做一位不受伦理纲常迫害的新人类,主张相信科学,相信科学才是社会进步的条件。而觉新,则是这个腐败社会的牺牲者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胆、有知识的新青年的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他是当时社会里典型的叛逆者。他大胆地冲破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观念。他大胆地爱上了婢女鸣凤,并不顾一切地和鸣凤在一起。虽然后来鸣凤惨死,但是觉慧的爱却是鸣凤得到的唯一的爱。他离开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撒反对军阀的传单;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他是当时社会的一位反抗军阀的青年,并把实际付诸行动。他反对大哥的逆来顺受,看不惯大哥觉新怯懦的表现。他更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但却也救不了大嫂瑞钰的生命,改变不了大哥觉新的命运。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到最后愤然离家出走。可是在他离家之前,大哥觉新也给了他盘缠。由此看来他大哥也支持他的做法,因为觉新并不希望他的弟弟跟他同一个命运。觉慧大胆地呐喊,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族,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的反抗还是有一定的盲目性。他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人们提了一个警,告诉他们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婚姻以及爱情。他是唯一一个能走出高家的人,是一个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世人:他反对封建腐朽的门第观念。他恨家中的老太爷,因为老太爷的顽固,大哥觉新痛着,累着;二哥觉民也深陷其中,唯有他敢在老太爷面前因不满而冲撞他。我了解到觉慧的想法,并且我也支持他的做法。但不足的是,盲目地反抗使他失去了爱情。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我应该向觉慧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现实生活存在着许多不完美,小说里的世界亦是如此。天长地久的爱情人人都想要,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人们也只能去寻求“曾经拥有”的安慰了。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见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便要高老太爷将丫头鸣凤嫁给他。鸣凤知道自己要嫁给冯乐山做小,但她爱着觉慧,不同意嫁给冯老头。在周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鸣凤希望她深爱的觉慧可以救她,实现他以前的承诺,给自己幸福。她来到觉慧兄弟的寝室,好不容易等到了只有觉慧一个人在房间的机会,得到的却是“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的责怪。鸣凤死前,想到的是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记忆的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再有就是她将要身殉的爱。她记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誓言:“我向你赌咒,我决不去跟别人。”对她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觉慧了,但觉慧那样冷淡地对待她,甚至觉得鸣凤还没有自己的工作重要,真让人心酸,更让鸣凤心痛。结果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唯一的幸福在于她拥有了爱情,而她的悲惨同样来自这点。她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她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暂的幸福。她抗争过,但她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甚至连这个家族的一角也无法撼动,而自己爱的人也无法带给自己曾经承诺过的保护。在走上绝路之前她犹豫过,想活下来,想为自己的幸福继续斗争,但最终,她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应该放弃他。”于是,她放弃了,一并放弃的还有她的生命。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曹雪芹说过“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天性里,或许女人总是感性大于理性,在爱情里奋不顾身。也许鸣凤的命运是悲哀的,但是她那份对爱情的忠诚,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当然,故事并非全然为悲剧,还是有让人值得欣慰的地方的。高老太爷的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摆宴唱戏,大为庆祝,冯乐山又为觉民说媒,高老爷一口应承,遭到觉民与琴的反对。觉新左右为难,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将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祖父大发脾气。在这紧急过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与家庭斗争,结果觉民下了决心,高老太爷也没办法。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太爷偷偷摸摸的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旗号借债,过着荒淫无耻到的生活,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太先请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婚约,觉民的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他是属于比较幸福的人。由于他上过学堂,思维比较前进。觉民能与志趣相投的琴交往。两人的关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同时,琴也不顾大家长的反对,敢于积极为自己争取求学的机会。另外,他、三弟、琴及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同办报,宣扬自由平等的精神。虽然,他也被祖父安排另一门亲事,但是他并没有像觉新那样,任由祖父摆布。反之,在三弟的"教唆"之下,觉民敢于反抗,向祖父说不,离家出走。我想,在那个环境中,他能这样着实不易,至少,他在精神上早已胜过了他的哥哥。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朝大地洒下银白色的光,它永远都不知道人间的悲欢离合,缺装出一副阴晴圆缺的脸。当一个兴盛的大家庭逐步走向败落,谁也没想到当初的繁荣会落到最终的支离破碎。故事的最后三弟觉慧感到不能在这个吃人的家中呆下去了。他要做一个旧有家庭的叛逆,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

悲哀,但他知道是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结果,三弟还是远走高飞了,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读《家》有感 篇6

这部小说是以高家第三代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恋爱及婚姻为线索,着重写了觉慧,觉民,琴等青年一代封建叛逆者同高老太爷,冯乐山等老一代封建者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以及梅芬,瑞珏,鸣凤等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剧命运。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觉慧这个形象。

他敢于反抗封建专制,敢于挑战长辈权威,敢于打破 封建等级观念并大胆与婢女鸣凤相爱;支持觉民逃婚,抗拒不合理的婚姻;敢于顶撞作为长辈的三叔和陈姨太,并揭穿他们“捉鬼”的丑剧。他不仅说的出,也做得到,勇敢的冲出封建家庭,在一个静悄悄的清晨,觉慧登上了一艘 驶向上海的航船,展开了新的旅程。

他身上有反抗,叛逆的精神,当然,他也有弱点和局限,他缺乏经验以及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其中高老太爷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物形象。他的一句话让我映象深刻:“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就要怎样做”体现他很霸道,专横的形象特点。他可以囚禁子孙,可以打儿子,会呵斥媳妇,更会把丫头随意送人,逼她们嫁给土财主做妾,更是硬生生的逼死了婢女鸣凤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他很独断专横,也很凶狠残忍。但是他在弥留之际原谅宽恕了了觉民的逃婚抗婚的行为,并教诲他们要好好读书,要扬名显亲。他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是值得欣慰的。

而长孙觉新更是矛盾的载体。觉新心中知道也明白封建家庭制度最中必然会崩溃的结果,但是又因为他是长孙,肩负着支撑整个庞大家族的担子。庞大的家族总是免不了勾心斗角,而这一切都要尚且稚嫩的觉新来承担。他一方面同情两个兄弟,为他们分担压力,另一方面又帮助长辈们对两个兄弟严加管教。觉新的“不抵抗,委曲求全,妥协”,结果错过了自己的初恋,并使瑞珏惨死于荒郊,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是他能忍则忍,逆来顺受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幸的命运。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面貌,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并且呼吁青年一代要敢于抗争,同命运作斗争。

当然,新事物上升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青年们的坚定信念让未来充满希望,青年们也会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获得成功。

读《肩挑一个家》有感 篇7

有一个小男孩叫胡继汕。他出生不久,妈妈就得了一种运动神经损伤的病瘫痪了。为了赚钱给妈妈看病,爸爸只能出去打工。打工不久爸爸也因劳累得了重病,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他每天要照顾瘫痪妈妈的起居,妈妈行动不方便,一点小事不如意就会惹得她勃然大怒。上课时,他担心妈妈一个人在家寂寞,就用手机发短信给妈妈安慰她。暑假,别人都出去旅游,但是他不能,他要在家里洗衣服,烧饭,照顾妈妈。每天,他还要拿着编织袋出去捡破烂卖钱,有一天被同学看到了,大家都笑他觉得他很狼狈,还说他为班级抹黑。可他看着捡来的破烂笑着说:“我这是变废为宝。”还有一次,老师说要给灾区捐款,他掏出捡破烂卖的三十块钱,刚要往捐款箱里投放可是被老师拦住了,他坚定的说:“老师,灾区的情况比我困难多了,然后把钱投放进去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泪如雨下,心里顿时产生一种愧疚感。我们丰衣足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胡继汕呢?他家经济那么困难可他还是那样的坦然勇敢面对,并不因为自己去捡垃圾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而自卑。他这种孝敬父母不怕困难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平时又做的怎么样呢?有时我们放学回到家因为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责怪父母。我们这种行为和胡继汕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 ?

读《肩挑一个家》有感 篇8

星期四,我向班里的穆迪同学借了一本书,它就是《肩挑一个家》,这本书的内容都是有关一些小朋友的感人故事,其中有照顾家人、一人当家的薛馥华;有为爸爸买西装而省吃省喝的残疾人朱恩汉;有为找妈妈而离家出走,智斗小偷成功出逃并报警的杨玉慧等等……

其中令我最为感动的就是《杨玉慧找妈妈》那一篇了,《杨玉慧找妈妈》主要讲了一个叫杨玉慧的小女孩,她爸爸去世早,妈妈含心茹苦地把她养大,在她眼里妈妈是她的全部。可是有一天,她的妈妈忽然不见了,爷爷奶奶说她妈妈“不在”了,她不相信,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在安徽天长的某个地方,于是她做好准备出发去找妈妈了。她满怀希望寻找妈妈,不幸的是途中她被小偷盯上了,钱包被偷了。小偷很厉害,她身单力薄,斗不过他们。于是,她智斗小偷,找准时机逃走并及时报了警,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抓住了小偷,找回了钱包,警察叔叔把她送回了家,她妈妈这时已经回到家了,见到妈妈,杨玉慧可开心了……

这篇故事让我真正了解到亲人间的亲情是多么的牢固和深厚。让我认识到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长大后我们要报达他们的养育之恩。在他们年纪大的时候,能在他们身边陪伴,每天多多关心他们,送上一句问候,为他们沏一杯茶,让他们开心安度晚年,是我们作为儿女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高中生读《家》有感 篇9

闭上眼,走进大门紧闭的高家大院,《家》中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回放,久久挥之不去。它触动了我心中的漩涡,让我感触颇多。

一个四角天空的大院演绎着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在高家的这个大家族中处处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由此,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在这里产生。

首先浮现眼前的是高家长孙觉新,可以说在这部作品的七十多个人中他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了。我们可以看到五四精神对他的影响终究敌不过旧思想旧文化对他的荼毒。因为他的“不抗主义”,他失去了自己与表妹梅的爱情,迷失了自己的青春,成为了封建思想的被害者。在家族的压迫下他没有反抗,当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的由头让瑞钰离家生产的时候,他是痛心而不舍的,但他依旧没有反抗,结果酿成了瑞钰在外惨死的悲剧,就这样他再一次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他的怯懦与“随和”让他成为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牺牲品。在我们旁观者眼中,他是可恨可气又可怜的。

与觉新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思想的是另一个突出的人物——觉慧。如果说觉新是水,他软弱、逆来顺受,那么觉慧则是火,激仰热情。“我是青年,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以这样的话告诉所有人,他要以自己的姿态活出自我,追寻幸福。“他不是一个英雄,很幼稚,用丹东的话来说是——大胆,大胆,永远大胆”这是巴金对他的评价。的确,他是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在他还没离开之前,他积极地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反帝反封活动,他将祖父交给他的书抛向大院,书架上摆满的却是《新青年》《新潮》这样的书籍。他猛烈抨击着封建家族,冲破着封建等级的观念,并且爱上了丫头鸣凤。他曾说过:“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绝不是我。”所以在鸣凤死后不久,他瞒着高家人,告别二位哥哥与报社的朋友后乘船离开了。

之后映入我们眼中的便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女性——梅、瑞钰、鸣凤。端庄的梅因为觉新而抑郁离世,贤惠的瑞钰因家族的争斗悲惨而终,善良的鸣凤也在觉慧的爱与主人的压迫下去湖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她们虽然地位不同,却都逃不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迫害。这些女角的悲剧让人们不禁去想中国女性就该这样了吗?对于她们的命运我是无比痛心的。

除此之外还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等等。他们无一不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也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这部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结局都震摄了当时青年人的心灵。并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它也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

读《八岁女孩撑起一个家》有感 篇10

“我不去,我爸已经丢下我们不管了,我不能再丢下我妈。”这是倪东艳面对被收养的坚决态度——我不去!有时候我会想,倪东艳如果没有拒绝,而是丢下妈妈,欣然答应了,那会怎么样?她可以在物质生活上生活得更好,至少可以吃得饱、穿得暖,能实现早就在心里埋下却难以萌芽的愿望。可是,倪东艳一口拒绝被收养,是个事实。

倪东艳是懂事的,她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倪东艳是坚强的,她努力地撑起了这个家;倪东艳是孝顺的,她为了照顾妈妈拒绝过更好的生活。同学们,我们这些年龄上比她大不了几岁的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们是那么地幸运,又是那么地不懂事啊!我们住着宽敞、舒适的楼房,吃着时令蔬菜水果,穿着漂亮的衣服,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比起倪东艳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可有些同学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孩子,根本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任性而自私,整天我行我素。反感父母的教育,反抗父母的命令,对父母乱发脾气,衣服跟不上潮流就要更换,东西追求最好最贵而不是实用……

如果,我们像倪东艳一样有着顽强的精神与毅力,有着无限的勇气,那我们的生活、学习上,还会有什么困难会使我们畏惧?还能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

上一篇:谈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下一篇:乔迁之喜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