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12篇)
2、曹雪芹,名霑(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或二十九年(1764),确切的生卒年尚待考证。在“曹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2、关于《红楼梦》
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这一节除了环境描写,最主要的作用还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刻画了贾府的主要人物。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4、《祝福》选自《彷徨》(《鲁迅全集》),是鲁迅的代表作,《祝福》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19写成小说集《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
6、《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7、《老人与海》节选自《外国短篇小学选(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小说节选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8、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厄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也升起了》《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渡河入林》,特写《西班牙的土地》等。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促使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文知识却很零碎, 许多内容都需要记忆积累, 诸如字词的读音意义、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等, 这就注定了语文学习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积累是关键。只有博览群书, 多积累知识, 才能说话引经据典, 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顺手拈来, 洋洋洒洒。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广泛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给学生一个展示梳理的平台
我仿照“百家讲坛”, 在班上组织过学生讲坛,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某方面学习积累的知识, 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词类活用”“写景的方法”“古今异议”“通假字”等, 给学生一个舞台, 他就会是演员, 给他一个凳子, 他只能是观众。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梳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是这样指导的: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积累。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让学生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最简单的读, 通过多次诵读将所读内容记入大脑的信息库, 所读的内容可以是古今名句, 也可以是唐诗宋词, 还可以是优秀的散文。
二是让学生做笔记, 将平日里阅读到的好词好句随手记下来, 养成好的习惯, 如果是报纸上的文章, 就可以做成简报, 这种方法既有用又有趣味性。
三是写读书笔记, 学生课外如果阅读了感受颇深的书, 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便于记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以后学生再看这本书时可以对比原先的想法。
五、专门进行专题讨论
就一个大家接触过的话题, 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发言一次, 这样学生调动知识储备, 互通有无, 使知识更全面, 更系统化。这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 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想表达哪些情感? ”, 学生要举例, 就涉及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方式等, 最后明确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再如对于经典字词, 在组织学生学习像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怎么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 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 这样的正面案例, 可以使学生自己体会怎么炼字、怎么推敲、怎么锤炼;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积累一些典型的、用错的、用得不好的案例, 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梳理。考试时, 自然就心中有词, 下笔神助。
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归纳方法, 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 不能泛而无序, 乱而无章, 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 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 经过筛选、分析、整理, 编制成学案, 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 学生要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 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习处理信息, 交流领悟, 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进而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 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 制成一份学案。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 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 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七、积累要有愚公精神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 要博览群书, 博闻强志。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有十年八年的刻苦学习, 在语文学科也只能算是一个茅庐初出者, 可见学习语文积累多么重要。
总之,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养成需要积累的习惯,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梳理, 不断丰富阅历, 不断丰富知识。这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在积累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在加强语文积累的同时, 注重对所积累知识的梳理, 让每一个知识都有它的归属地。要想学好语文, 积累与梳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积累和梳理, 学生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学会为知识分类。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無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该句巾的why引导一个定语从句,而that引导表语从句。
1. 句中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说明主语reason的具体内容,往往被看作是固定句型:The reason is / was that clause. 当主语是reason / cause时,一般不能用because或why引导表语从句,以免造成语意重复。当主语是This / That时,可以由because / why引导表语从句。例如:One reason is that people traveled to America from all European countries.
【考例】(NMET )
-- I drove to Zhuhai for the air show last week.
-- Is that ____ you had a few days off?
A. why B. when C. what D. where
[考查目标] 表语从句。
[答案与解析]A 句子的意思是“那就是你请了几天假的原因吗?”因此可知答案为why。
2. why在句中是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reason,同时它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此时why = for which,但要注意: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时,要用关系代词that或which。
【考例】(上海春招)Is this the reason ____ at the meeting for his carelessness in his work?
A. he explained B. what he explained
C. how he explained D. why he explained
[考查目标]定语从句。
[答案与解析]A what,how不能引导定语从句,排除B、C两项;the reason在定语从句中作explained的宾语,可填that / which,或者也可以省略。
2. Many people who saw the film were afraid to swim in the sea when they remembered the scenes in which people were eaten by the shark. 好多看过这个片子的人一想起片中鲨鱼食人的场面.就不敢下海游泳了。
该句是一个复杂长句,从when到句子末尾是状语从句,在从句中包含一个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scenes; 在前面的主句里面。包含一个由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people。例如:Those who want to go camping next Sunday sign your name here before class is over.
【社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字词
归省(xǐng):回家探望父母。
倘(tǎng)若:连词,表假设。
行(háng)辈:辈分。
惮(dàn):怕。
絮叨(xùdāo):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的意思。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依稀:模模糊糊。
蕴藻(wēnzǎo):水藻。
皎洁:明亮洁白。
撮(cuō):用两三个手指取物,抓取。
棹(zhào):划船。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
背影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丧sāng差chāi使簌sù蹒跚pánshān
颓tuí唐箸zhù
点拨:注意多音字“丧”、“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满院狼(jí)藉晶(yíng)莹妥(tiē)帖琐(xiè)屑
点拨:不要把“藉”误写为“籍”,“莹”误写为“萤”。
3.解释下列词语。
(1)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2)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3)赋闲:失业在家。
(4)勾留:短时间停留。
(5)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7)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8)颓唐:衰颓败落。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考点1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西方人文主义起源的背景: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西方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2)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塔戈)拉,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其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
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注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
(3)苏格拉底: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思想主张有“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人性本善”。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的思想也蕴含着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
(4)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最高级的”。(亚里士多德是著名的哲学家,创立了逻辑学,其思想蕴含着“中庸之道”。)
(5)他们都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6).一千年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
(7).名句“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最能体现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倾向。
考点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1)背景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根本原因)。
②阶级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变革。
③文化上:保留了较多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2)时间:14-17世纪。
(3)核心:人文主义。
(4)性质: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具有反封建性质,是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文学三杰”:但丁,代表作是《神曲》;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彼特拉克,被尊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等人。(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人文主义的思想)
(6)影响: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2.宗教改革
(1)背景: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2)直接原因或导火线:教会出售赎罪券。
(3)时间:16世纪(15)。
(4)开始标志: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
(5)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简化宗教仪式;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6)影响: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7)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前期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考点3 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背景及概况
(1)背景
①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2)概况(17-18世纪)
①启蒙运动最早在17世纪的英国爆发,但是高潮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
②内容: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③核心及性质:“理性”,是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2.法国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和自由;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2)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3)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3.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法国→西欧诸国→其他国家。
(2)代表:德意志的启蒙思想家有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强调人的重要性。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还认为人只有法律上的自由和平等。
(3)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共同特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赋人权”;主张实行法治。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
②特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③切割结果:产生两个带有黏牲末端或平末端的DNA片段。
④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通常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催化对象:两个具有相同末端的DNA片段。
②催化位置: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切口。
③催化结果:形成重组DNA。
指出句中的副词:
1. You are standing near the camera.. Can you move a little farther? a little修饰副词“farther”表示程度 farther修饰动词“move”表示方式
2. Miss Long usually goes to school by bus. usually修饰动词goes,表示频度、频率
3. The two old passengers fell into the sea. Unfortunately, neither of them could swim. Unfortunately修饰整个句子
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蔡元培——文人的骨气与底气
古今中外,成功者甚多,我们不难从中遴选出自己推崇的对象,但若将某人推崇为大师、完人,这肯定是一件容易离谱的事情。在现代中国,除了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还有谁能无愧此誉?这并非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私见,而是蔡元培同时代众多学人的共识。
一.生平简历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丈夫,民国的圣人。在晚清民国的历史舞台上,蔡元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他身为前清翰林,顺应历史潮流,转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曾一度为排满革命实施暗杀,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革命信念终生不渝。民国初肇,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掌北京大学,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使北大气象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后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劳工神圣,奉“以美育代宗教”。
二.人物事迹
1、“学不厌,教不倦”
教育家马相伯回忆,1901年蔡元培曾与张元济、汪康年一道拜他为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早晨,蔡元培从徐家汇步行四五里路到土山湾马相伯家上课。由于求学心切,头一次,蔡元培去得太早,5点多钟,天边刚有一丝曙色,他在楼下低声呼唤“相伯,相伯”。马相伯感到惊奇,大清早的,谁来喊魂?打开窗子望去,来人是蔡元培。马相伯名士派头足,急忙摇手,对蔡元培说:“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蔡元培并没有感到不悦,三个钟头后,他又回来了。这一年,蔡元培34岁,仍有程门立雪的虔诚劲头。
2、“知进知退”:七辞北大校长职务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到天安门,北洋政府抓了许多北大学生。他奔走要求释放,等5月7日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政府一再挽留,包括总统徐世昌在内,他辞职不成。
他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的原因就在他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政府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政府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另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
3、“有所不为,无所不容”:整顿北大
在蔡元培的心目中,大学理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自然法则。他打过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譬喻:人的器官有左右,呼吸有出入,骨肉有刚柔,它们相反而相成。蔡元培决意改造北大,并非打碎另做,推倒重来,凡饱学鸿儒皆得以保留教职,更在国内延聘名师,不问派别,不问师从,但求其术有专攻,学有专长。至于不合格的教员,他坚决黜退,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有什么靠山。
蔡元培的改革理念和举措,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当年,可以这么说:中国有多少党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党派;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学派。办大学,兼容并包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弄得好固然可以形成“酒窖”,弄不好呢?就会形成“粪沼”。蔡元培对于 中西文化择善而从,对于各类人才兼收并蓄,使之商量旧学,邃密新知,和平共存,不相妨害。他的态度绝无偏袒,他的器局皆可涵盖,处事公平,无适无莫,大家自然心服口服。
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1917年12月17日,北大庆祝20周年校庆的时候,一位音乐家在校庆大会上唱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上任不到一年的蔡元培,就已经将自己融化到了北大里面。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更多的人不仅不是献身于北大,而是把办学校当作晋升的一个途径了。
三.从蔡元培到当年风流:独立之精神
从北大到后来的西南联大,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当年师生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先来看风骨。蔡元培临大节而不可夺,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绝对不是那种只知点头如鸡啄米的好好先生,更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蔡元培应小事以圆,处大事以方,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态度极和蔼,使人如沐春风。凡是了解蔡先生的人都清楚,他所讲求的“和”,不是和稀泥的“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不可通融的事情他一定不会通融,不该合作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合作。
金岳霖28岁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先生认为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所谓“独立进款”,简单说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才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不做政府的官员,才能做公共知识分子,承担起批判的责任。联大教授群体,多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生坚持不党不官。
再来看风范。当年一些大学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最基础的课程,都须由最有名望的教授执教。因为这些课程由名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能把学生带入广阔的天地中。于是,李继侗教“普通植物学”,吴有训教“普通物理学”,王力主讲“语言学概论”,袁复礼讲“普通地质学”。也许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师生,比如吴大猷与杨振宁、叶企孙与李政道、金岳霖与王浩、杨振声与吴宏聪、闻一多与季镇淮、朱自清与王瑶、沈从文与汪曾祺等。
最后是风度。梅贻琦跑警报,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儒雅的朱自清身穿马帮的毡斗篷,走在昆明的街头,毡斗篷里是洗刷得几乎失色的西装,戴着眼镜,不伦不类,成为大学另类风景。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说魏晋名士雅人深致,完全适用当年的教授们。
为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读wéi被)
十七为君妇(动词,读wéi,做,作为,成为)
为诗云尔(动词,读wéi,作,写)
非为织作迟(动词,读wéi,是;或作“因为”“由于”讲时,介词,读wèi)
阿母为汝求(介词,读wèi,替,给)
始尔未为久(动词,读wéi,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连词,读wèi,为了)
遂
言既遂矣(动词,顺心,满足)
何往而不遂(动词,通,达)
功遂身退(动词,成功)
市罢,遂不得履(副词,终究)
遂逐秦师(连词,于是)
靡
靡室劳矣(动词,读mǐ,无,没有)
所向披靡(动词,读mǐ,倒下)
徒靡弹药(动词,读mí,浪费)
固
固前圣之所厚(副词,本来,原来)
蔺相如固止之(副词,坚决)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形容词,坚固)
伏
伏清白以死直兮(动词,保持,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名词,埋伏)
降龙伏虎(动词,使……屈服)
伏为其人(动词,佩服)
施
徒留无所施(动词,用)
留待作遗施(动词,施与)
会
会不相从许(副词,当,决)
于今无会因(动词,相会,聚会)
作
何不作衣裳(动词,制作,制造)
昼夜勤作息(动词,劳作)
留待作遗施(动词,作为)
君当作磐石(动词,做,成为)
故作不良计(动词,做出)
谢
多谢后世人(动词,告诉)
谢家来贵门(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动词,谢绝,拒绝)
适
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
处分适兄意(动词,适合,依照)
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适彼乐土(动词,往,到)
当
对酒当歌(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租其人(动词,两者相抵)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
北邀当国者相见(动词,主持,执掌)
当是时也(介词,方,值)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形容词,喜悦,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动词,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名词,杂说,一种文体)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动词,以……为边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词,边邑,边远地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鄙陋,庸俗)
使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派遣;名词,使者)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动词,命令,指派)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见
见陵之耻(介词,被)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露)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动词,接见)
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副词,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实在)
顾
顾计不知所出(副词,不过,只是)
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动词,照顾,顾及)
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连词,反而)
兵
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无岁不爱兵(动词,侵略)
不得持尺兵(名词,武器)
穷
以穷困来归丹(名词,困厄,走投无路)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寻求尽头)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穷尽)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_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尽)
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去)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给予)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丢掉)
追亡逐北(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灭亡)
河曲智叟无以应(wú,无,没有)
置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
幸
不幸_死矣(幸运)
故幸来告良(幸亏)
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希望)
妇女无所幸(宠幸)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陈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引申义)
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引申义)
私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引申义)
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因利乘便,__(趁着,就着)
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信,真实)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托信之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
坐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古人盘膝而坐)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想坐。”(株连受罚)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
坐收渔利(形容不费力气)
胜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力能担当,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好)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内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内部)
外结好孙权,内修正理(对内)
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取
终老不复取(通“娶”)
还必相迎娶(与“迎”同义,迎接)
【古今异义】
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起过日子
今义:在一起工作
何乃太区区
古义:愚拙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不重要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束、不受限制
勿复重纷纭
古义:麻烦
今义:多而杂乱
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失败中取得认识
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同心而离居
古义指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奄奄黄昏后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仅指运输事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吏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或工作的人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古今通假】
匪来贸丝(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通“吁”,唉)
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具告以事(通“俱”,全部)
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纳”,接纳)
要项伯(通“邀”,邀请)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敢倍德(通“背”,违反,忘记)
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府吏见丁宁(通“叮咛”)
焉用亡郑以陪邻(通“倍”,增加)
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蒲苇纫如丝(通“韧”)
箱帘六七十(通“奁”)
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忧愁苦闷)
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施行)
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隰则有泮
【词类活用】
二三其德(数词作动词,时二时三,反复无定)
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下)
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或为……而哀伤;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形容词作名词,灾难)
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伏清白以死直兮(形容词为动用法,为……而死)
步余马于兰皋兮(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手巾掩口啼(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夜夜不得息(名词作状语,每夜)
何敢助妇语(名词作动词,说话)
足以荣汝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荣幸)
仕宦于台阁(名词作动词,任官职,做官)
便利此月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项伯_,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
秋毫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看)
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提起)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死生亦大矣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亚父者,范增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二、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于晋”做状语)
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于楚”作动词“贰”的状语,应是“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应说:佚之狐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说:若亡郑于君有益)
因击沛公于坐(“于坐”介宾后置)
具告以事(“以事”介宾后置)
欣于所遇(“于所遇”介宾后置)
贪于财货(“于财货”介宾后置)
长于臣(“于臣”介宾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何……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宾语前置)
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以”前,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动词“为”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安”动词“在”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何”动词“操”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四、省略句
沛公军(于)霸上
为(我)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其)俱死也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卫士仆(于)地
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竖子不足与(之)谋
委命(于)下吏
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沛公欲王(于)关中
五、被动句
为仲卿母所遣若属皆且为所虏
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六、固定句式
孰于君少长(固定句式,表比较)
军中无以为乐(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知识考点12-17
高三语文高考知识点02-11
高三语文复习重要知识点10-10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专题11-02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总结12-31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1-5)07-28
高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检测题12-11
春季高三语文教学总结09-16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报告12-11
高三语文培优补差总结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