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复习(推荐8篇)
【模拟试题】
一、选择(每个3分,共60分)
1.指出加点字的读音及解词完全正确的一组:()
A.箜篌kōng hóu公姥mǔ(公婆,这里偏指婆婆)
伶俜líng pīng(孤单的样子)绣腰襦rú(齐腰的短袄)
B.葳蕤wēiruí(草木繁盛貌)遗施yí(赠送、施与)
玳瑁dài mào磐石pán(厚而大的石头)
C.窈窕yiáo踯躅chíchú(徘徊不前)
赍钱jī(赠送钱财)鲑珍xié(鱼类菜肴,各种美味)
D.白鹄舫húfǎng(舫,船)龙子幡fān(旗帜名)
青骢马zōng金镂鞍lòu
2.下列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而功不至百姓者,独何与
B.殆有甚焉皆欲赴愬于王
C.盖亦反其本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无以,则王乎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3.下列句中“为”字读音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为仲卿母所遣(2)为诗云尔(3)君既为府吏
(4)非为织作迟(5)君家妇难为(6)黄泉共为友
(7)自名为鸳鸯(8)阿母为汝求(9)时时为安慰(10)遣丞为媒人
A.(1)(8)/(2)/(3)(5)(6)(9)(10)/(4)(7)
B.(1)/(2)/(3)(5)(6)(9)(10)/(4)/(7)/(8)
C.(1)(8)/(2)/(3)(5)(10)/(4)(7)/(6)(9)
D.(1)/(2)/(3)(5)(6)(9)(10)/(4)(7)/(8)
4.指出句中“见”字用法和意义和其他各项都不同的一项:()
A.慈父见背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D.府吏见丁宁
5.与“闭门谢客”中的“谢”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谢家来贵门B.多谢后世人
C.阿母谢媒人D.谢家事夫婿
6.下面“适”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适得府君书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B.处分适兄意适大病,不能行
C.始适还家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D.适彼乐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B.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
C.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D.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8.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B.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
C.欲开屯田,广农殖D.启世祖施行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冲之少稽古(考核,考查)反唇相稽(计较)稽首,拜手(叩头至地)
B.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停)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地位低下)
C.乃更造新法(改编)又造千里船(制造)造《缀术》数十篇(编写)
D.冲之以为尚疏(不精密)王怒而疏屈平(流放)敢竭鄙诚,恭疏短引(写)
10.选出“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中不同的一项()
A.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B.然,诚有百姓者。
C.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子固仁者,然遇亦甚矣!
11.下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驱而之善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B.然后从而刑之犹缘木而求鱼也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D.保民而王尽心力而为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兴甲兵,危士臣辟土地,朝秦楚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下列句子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勤心养公姥B.我有亲父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D.否泰如天地贵贱情何薄
15.下列加点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解褐南徐州迎从事公府参军
B.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C.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D.不因风水,施机自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6.古诗文中为使语句精炼工整,在彼此相对的文句中,常使前后互应,在意义上互相补充,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叫“互文”。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互文”的一项:()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时有北人索驭驎者B.解褐南徐州迎从事,公府参军
C.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D.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
1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C.英雄无觅孙仲谋处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9.下列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其实百倍
B.后秦击赵者再起视四境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可谓智力孤危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0.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臣未之闻也⑵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⑶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⑷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⑸百姓之不见保⑹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⑺莫之能御也⑻天下可运于掌
⑼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⑽牛何之
⑾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⑿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是折枝之类也
⒀何由知吾可也⒁申之以孝悌之义
⒂夫子之谓也⒃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⒄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⒅然后快于心与
⒆否,吾何快于是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⑴⑺⑽⒀⒂⒄⒆⒇/⑵⑸/⑶⑷⑻⑾⒁⒃⒅/⑹⑼/⑿
B.⑴⑺⑽⒀⒂⒄⒇/⑵/⑶⑷⑻⑾⒁⒃⒅⒆/⑸/⑹⑼⑿
C.⑴⑺⑽⒀⒂⒄⒇/⑵⑶⑸/⑷⑻⑾⒁⒃⒅⒆/⑹⑼/⑿
D.⑴⑵⑺⑽⒀⒂⒄⒆⒇/⑶⑷⑻⑾⒁⒃⒅/⑸/⑹⑼/⑿
二、背诵默写(11分,每空0.5分)
1、灭六国者六国也,。
2、长桥卧波,?,3、羽扇纶巾。
4、大江东去。
5、人生如梦。
6、想当年。
7、元嘉草草。
8、六国破灭,。
9、,是又在六国下矣。
10、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三、翻译下列句子(29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解褐南徐州迎从事,公府参军。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6、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8、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9、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0、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太祖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 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焚之。
【试题答案】
一、1、A2、B3、B4、C5、C6、D7、D8、D9、A10、B11、A12、C13、D14、D15、C16、C17、B18、A19、B20、B
二、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三、1、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他以平民身份被选为南徐州从事,后担任公府参军。
3、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4、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5、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6、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7、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8、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9、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关键词:文言文,复习,高效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也是中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 高效地复习文言文,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意义重大。教师要把握全面、系统、高效的原则, 事先确定整体复习目标, 有序安排复习过程, 将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归类时应注重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衔接, 使较多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 便于学生接受, 理解, 运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复习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五篇文言文。我将这五篇文章重新整合分成三类:人物类 (《晏子使楚》《人琴俱亡》) ;游记类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说理类 (《治水必躬亲》) 。
第一, 教师与学生采取纵向联系的方法, 学生先自主复习五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然后师生互动提问其重点。如:相关的文学常识、课下的重点注解、课文的再翻译、课后重点习题等。
第二, 教师采取横向梳理的方法, 总结归纳三类文章的知识重点, 搭建知识框架, 编织知识网络, 理清知识脉络, 然后按类落实, 备好学生用的复习学案。
归纳梳理时, 教师可参照《中考说明》和中考文言文命题方向, 按题型把知识重点整合汇编在一起。常见题型有: (1) 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 文言词语注音; (3) 课文背诵默写; (4) 重点文言词语解释 (包括常用重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词语积累、词类活用等) ; (5) 重点句子翻译; (6) 理解文章内容 (包括段意层意概括、中心思想把握等) 。
如复习《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 课前教师整理知识重点并印发复习学案, 要求学生先完成第一部分———课前复习。
1.背诵课文, 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句意。
2.摘录生字词, 并注音。
3.列出重点词语, 并解释 (不少于20个) 。
4.知识归类。
(1) 通假字;
(2) 词类活用 (“西”“下”“空”“斗”“蛇”“犬牙”等) ;
(3) 一词多义 (“可”“环”“清”“以”等) 。
5.列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翻译。
6.课文内容理解。
《小石潭记》———
(1) 本文写景条理清楚,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 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7.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新的发现。
1、2、3、5、7题没有具体的题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复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6题教师帮助梳理要点, 重点明确, 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第三, 在梳理完要点, 学生课前完成复习题的基础上, 教师课上检查其完成的情况, 并对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 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 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 加深理解, 增强复习效果。
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 在完成课前复习题, 梳理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 教师可结合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第二部分———课堂活动。
活动一: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
交流课前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或新的发现。
活动二:合作探究。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 柳宗元却是“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 说一说你的理解。 (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看着承天寺庭院中这样的美景, 苏轼又发出了什么感慨?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结合写作背景和他的其他作品理解)
课堂活动一使师生在课堂互动中既解决了疑难, 思维又碰撞出新的火花;课堂活动二设计的两题能帮助学生复习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也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五, 在知识梳理, 整合, 落实之后, 需要通过测试来验收复习的效果。测试时要注重一题多变, 做到举一反三。还要结合中考典型题,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受到启发, 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建构的系统性, 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测试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 并引导学生及时改错, 查缺补漏, 巩固复习的成果。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 ,古文言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考生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下面将逐个进行剖析。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2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5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例6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分析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例7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分析 “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受……于……”成了被动句式。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
例9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分析 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 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例10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分析 此句用“见”表示被动,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例11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分析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12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分析 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 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
6.用“被”表被动
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 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7.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
分析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15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 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16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17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分析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 18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1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分析 “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⑷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20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业文南向坐”中的“南”为方位名词,此处做了“坐”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 2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2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 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26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分析 此句中“殚其地之出……” 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例2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分析 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2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六则)
分析 “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 ,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29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间“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例30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分析“竖子不足与谋!”此句 “与” 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4.介词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31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分析 “果地震陇西”中“陇西”应该与“于”合成介宾 短语做“地震”的状语。这是省略介词“于”的形式。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例32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分析 “奈之何”,即“奈何之”,“奈”与“若”“如”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做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
例33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分析 “得无……乎”,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 ”等。“乎”为疑问语气助词。
例34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 此句中的“其”,并非代词,在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式里它是疑问语气助词。“其如……何?”构成现代汉语“把……怎么样”的意思。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例35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分析 “不”通“否”,“不是”的意思。这里译为“不是这样”。
例36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分析 “无以为乐”,即没有什么用来做乐。“无”,否定性动词。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可将这些固定结构分为分为四种:
⑴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⑵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⑶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一、基础知识:《氓》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④匪来贸丝。()⑤将子无怒。()
2、古今异义:①泣涕涟涟(涕:古义,今义鼻涕);②三岁食贫(三岁,古义,今义三岁的年龄);③送子涉淇(子:古:今:孩子)④将子无怒(将:古:,希望今:将要;将军);⑤总角之宴(宴:古:
今:宴会)⑥至于顿丘(至于:古: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句式)
5、一词多义夙①夙兴夜寐()②夙夜忧叹()③夙志已酬()《采薇》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岁亦莫止();②彼路斯何();③孔棘();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⑤维常之华();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2、古今异义:①薇亦作止(止:古:今:停止);②不遑启居(启:古: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③岁亦阳止(阳:古:今:阳光、太阳等);④今我来思(思:古: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词作词,降下)
二、实战训练:
1、下列加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qiān)期白头偕(jiē)老
尔卜尔筮(shì)淇水汤汤(shāng)B、体无咎(jiù)言夙(sù)兴夜寐渐(jiàn)车帷裳雨雪霏(fēi)霏
C、将(qiāng)子无怒象弭(mǐ)鱼服小人所腓(fãi)四牡(mmǔ)业业D、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尔于(yú)嗟鸠兮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下列各句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词,快乐。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动词,探问。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载:动词,承载。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动词,遮蔽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见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二三其德吾其还也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
氓 “我”
婚前 “氓之蚩蚩”
婚后
“三岁食贫”“女也不爽”
评价 婚前忠厚老实,婚后: 婚前热情大方婚后:
8、阅读第一、四 两节,选择有关
诗句填空,并作相应评价。
9、对一、四两段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说明,下面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非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第五课《离骚》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偭规矩而改错();②忳郁邑余侘傺兮();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芳菲其能弥章();⑤进不入以离尤兮();⑥延伫乎吾将反()。
2、古今异义:①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②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今义改正错误);③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今义经济困难)④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⑤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今义形容色彩繁杂);⑥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今:技艺巧妙)
3、词类活用:①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词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词活用为词,用法);③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词活用为词,用法);④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词作词,约束);⑤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词作词)⑥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⑦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⑧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⑨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注释: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4、虚词: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②既替余以蕙纕兮(以,);③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④苟余情其信芳(苟,)
5、句式(1)倒装句: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即“不知吾”,前置)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是后置)(2)下列二句都是句: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②长余佩之陆离()(2)以为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3)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4)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谓余以善淫()(5修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②退将复修吾初服()③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二、实战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谣诼(zhuó)离骚(sāo)岌(jí)岌可危B、方圜(yuán)蛾(ã)眉朝谇(suì)而夕替C、攘(rǎng)诟兰皋(gāo)相(xiàng)道D、溘(kâ)死芰(jī)荷鸷(zhì)鸟
2、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无意义。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溜应识九歌心”这幅对联说的是()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
5、填空:(1).“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2).《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译:。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译:。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译:。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译:。
⑥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
7、作者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即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吗?这一节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悔相道之不察兮”具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去呢?这一节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8、承着前面反省的思路,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结果如何?
答:作者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持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答:
10、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第六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基础知识
(一)实词: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终老不复取();②箱帘六七十();③蒲苇纫如丝();④摧藏马悲哀();⑤合葬华山傍();⑥府吏见丁宁();⑦虽与府吏要();⑧槌床便大怒();⑨感吾区区怀()。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宋何罪之有?()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久之,目似瞑()
6、(陈涉)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9、马之千里者()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小大之狱 C.布衣之怒 D.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夺而杀尉()
4、人不知而不愠()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必以情 B.以残年余力 C.徐喷以烟 D.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胡不见我于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不求闻达于诸侯()
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
4、若为佣耕()
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
7、或异二者之为()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久而乃和()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一、文章内容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注释 [遽] 立即,匆忙。[契]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
三、译文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重点词语解释
遽契其舟 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指示代词,这儿 不亦惑乎 惑:迷惑,糊涂 入水求之 之:代指剑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讽刺了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蠢人。)
七、开放性试题
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2.举一个生活中的迷信教条的例子。
*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指着墨绿色的黑板问学生:“这是什么颜色?”“黑色!”老师又问了几次,学生仍然说是“黑色”,老师生气地说:“这明明是墨绿色,你们怎么说是黑色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这叫黑板。”原来他们只相信名词,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有一个男子去一家公司应聘保安工作,他递上有关表格。负责接待的人看了看表格,又看了看面前的高大男子,站起来,面带歉意:“对不起,你的身高不符合要求。”原来表格上把1.75米错写成1.25米。这个人只相信数据而相信自己的眼睛。3.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与《刻舟求剑》同样的道理。
*有一个人几天前因感冒而咳,便根据广告买了止咳糖浆,吃好了。后来因为身体虚弱而咳,便又买了止咳糖浆浆,这次非但没治好,反而加重了病情。
4、哪一个成语说的是与《刻舟求剑》同样的道理?
*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王戎早慧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考查特点,复习策略
文言文阅读考查是语文中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标同时还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那么,中考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些目标要求的呢?中考文言文复习又该如何开展呢?
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1)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用课内外兼顾,但以课内为主,课外为铺,课内文言文的赋分比课外文言文的赋分多。
(2)题型变化不大,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主要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尤其注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词;理解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整体把握,鉴赏评价和迁移拓展。
(3)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段主要选用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富有哲理的文章,侧重选择汉代以前的文章较多,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人物行为的评价。
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 文言文教学要夯实基础,落实考点,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词、虚词、翻译、内容及写法的理解,而这些知识点的落实不应全部放在九年级,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运用。如“之”“而”“以”“于”“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就应在七年级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又如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学生反映考试中看不懂,不知该如何下手做题,失分较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文言词汇积累较少的缘故。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语文教师就应从七年级起,加强对学生诵读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情感,同时,多让学生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因此,加强对文言文阅读三年备考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有理有序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对于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他们才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就会从内心中激发学习的动力,挖掘出自身无穷的潜力,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传授文言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快乐学习。
(2)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一切关于方法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文言文复习不能只是旧知识的简单回顾,而应是概括、归纳、小结、补漏、提高,教给学生点线结合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文言知识网络;教给学生积累法,重点词句贵在平时的理解掌握;教给学生答题法,文字表达重在语言的规范与全面;教给学生迁移法,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在课内可找到蛛丝马迹,细节不容忽视。
(3)通过活动提高复习课效率。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本剧表演能让昔日的历史重现,文言故事比赛让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文言试题设计比赛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也能当老师。
3. 把握中考文言文阅读三轮复习的特点,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1)第一轮复习———分册分单元复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重点放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的认识及训练上。在复习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利用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课文要点,牢记重点实词、虚词。在复习时,学生往往抓不住课文重点,总感觉到课文篇目多,内容多,不易掌握且容易混淆,于是我们便想出了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知识要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难的问题。以下是引导学生制作的读书卡片,仅供参考。
②教师抓住课文文眼,对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复习。如复习《口技》一课抓住“善”字(精彩的场面突出善,观众的反应突出善,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复习《陋室铭》抓住“德馨”二字,引导学生从优美环境、高雅活动、志友雅士概括;复习《醉翁亭记》抓住“乐”字,概括出山水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复习《湖心亭看雪》抓住“痴”字,分析痴人、痴景、痴行;复习《曹刿论战》抓住“远谋”二字,分析曹刿的具体言行;复习《与朱元思书》抓住“奇山异水”来欣赏山之奇、水之异。
③引导学生认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分析题型的目的要求。教师把同一篇课文内容,不同年度、不同省市的中考题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训练。
(2)第二轮复习———分类分专题复习。目标主要是梳理知识点,分类归纳,加强文言文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上。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对内容基本相同而感情、写法不同的文章作比较阅读。如《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
②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与《孟子二章》。
(3)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目标是重点突破文言文阅读难点。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题策略的引导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迁移拓展题(开放性题目)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题目,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完满丢分的非常多。这一类题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生活来谈体验、感受、启迪,这类形式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领悟,结合实践感悟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学生阅读后质疑,对选文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质疑,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这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 复习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8-02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二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语偏义等语言现象。本文从分析高考试题入手,介绍了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
字形分析法就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特别是在高考文言文中,遇到陌生的实词,我们可以根据字形来推断字意。如钅、木、氵、灬、土——词义与五行有关;刂、弓、矛、戈、斤、殳——词义与兵器有关;马、牛、羊、 犭、鸟、虫——与动物类有关;讠、辶、忄,彳——与行为有关。
例: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音近或形近的字代入解释,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2011年高考全国卷)通“掌”,执掌。
三、联想推断法
1.联想成语推断法
现代汉语中许多实词沿用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成语中保留最多,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也可以联系相关词语特别是成语的用法作出有效判别。
例:闻君义甚高,愿假榻。(12年北京卷)久假不归:借用 2.联想课文推断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四、对称结构互解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有效推断出实词正确的解释。
五、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定)主〔状〕谓〈补〉(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我们推断实词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确定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
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七、邻字帮助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未知实词词义。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八、代入检验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句义顺畅即为正确答案。
例:“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文言基础复习】推荐阅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复习11-30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06-03
中考文言文复习11-06
文言句式复习学案11-29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06-25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09-26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10-13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12-07
语文文言文考点复习12-19
专题复习训练 ---文言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