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共7篇)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本文论述了加强海洋环境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作 者:仓定稳 仓定仲  作者单位:仓定稳(江苏省阜宁县环保局,江苏,阜宁,224400)

仓定仲(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 英文刊名:KEJI JINGJI SHICHANG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X3 关键词: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管理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2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严峻考验,PRED问题越来越备受人类关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传统的海洋资源丰富理念,人类社会逐渐从陆地回归到海洋,目的是将解决人类社会生产生存发展的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因此也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分别为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1]。但海洋资源的地域组合存在很大差异,海洋的开发利用状况不同,海区自然灾害和人类开发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综合分析不同海洋的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潜力,充分发挥我国海洋资源优势,在开发中制定严谨的管理法律,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以实现海洋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海洋资源概况

人们对海洋资源的理解和定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狭义上讲,海洋资源指的是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广义的海洋资源,除了上述能量和物质外,还把港湾、海洋航线、水产资源加工、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里的空间乃至海洋的纳污能力都视作海洋资源。因此,海洋资源指海洋所固有的或在海洋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并分布在海洋地理区域内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范围涵盖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航运和港口资源、海洋能源、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等[2]。

2.1 海洋资源种类划分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分成不同种类。根据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将其分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资源;按照海洋资源性质、特点及存在形态,可分为6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药物资源和珍稀物种资源等。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资源(金属砂矿、基岩金属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砂矿、海底煤炭磷灰石和海绿石、岩盐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岸带区域、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等。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能产资源、海上风能资源等。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与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等。

2.2 我国海域概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四海相通总面积为 473万km2。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 300 万km2, 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近 1/3。我国大陆岸线长约18000 km,岛屿岸线长约14000km; 我国大陆和岛屿岸线曲折,海区500m2以上的岛屿有 6536个, 面积在10km2以上的海湾有160多个, 宜建港的海湾和大河河口共有118个。

我国海域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有大量河流入海, 沿岸水域有机质和营养盐极为丰富, 每平方公里海域年平均生物生产量达到 302 t。我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高达 20278 种, 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 1/4 以上; 滩涂浅海生物达 2950种,适合养殖开发的经济生物多达238种。我国海域渔场面积为280万km2, 适宜人工养殖的浅海和滩涂面积共 133 万hm2。我国海底矿物资源比较丰富。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406亿t, 其中近海246亿t、深海160亿t, 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8.4万亿m3。已探明海滨砂矿储量约16.25亿t,其中金属矿为 0.25 亿t、非金属矿为 16 亿t。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功率约为 4~5亿kW, 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海水资源主要利用方向是制盐,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元素,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此外, 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亦很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共有1500多处, 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海边沙滩 100 多处,重要景区 273 处[3]。

3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环境污染分析

3.1 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世界上海洋领域备受重视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开采和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程度,尚无商业性的实际进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近20%,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0958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01%。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海洋水产业总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6]。

但是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目前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

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地区,而海洋资源又是这些省份的独有资源。为了避免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的破坏,就需要对我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而开展海域承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7]。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各省份在未来阶段的海洋资源开发提出对策,从而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选取19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指标数据线性变化法的归一化处理,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分为供给功能、经济功能和环境功能3类,对我国11个沿海省份2008年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海洋资源承载力最高的是广东和山东,其次是天津、上海、福建、辽宁、江苏、浙江和海南,海洋资源承载力最差的是河北和广西[8]。

3.2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海洋污染物种类众多,从形态上分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以及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方式,大致可以把污染物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类:油及其产品、重金属和酸碱、农药、放射性核素。

海洋中约 80% 的污染物质都来自于陆源。一系列数据与事实表明,近海区域正逐渐成为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 90% 以上的废水和 70% 的工业废物,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排入沿海水域。意大利环境联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发表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随着工业发展及人口增加,每天陆地上产生的污水和污物也大量增加。这些污水污物进入海洋后,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9]。

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向海洋迈进,使近海污染状况日益加剧。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氮、磷、石油和有机物污染明显,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接纳了我国沿海污水排放入海总量的32%和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7%。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80亿t,其中石油14.4万t,铅6131t,砷1万t,汞78.5t,使海域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剧。此外,海域污染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1980~1997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380起,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密氏裸甲藻赤潮,造成养殖业损失达35亿元[10]。同时,由于过量捕捞,海洋中生物的生态平衡也已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鱼类濒临或已经灭绝(图1)。

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并且由于技术等原因开发利用效率不是很高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污染,这些污染大致由开发海洋过程的污染和陆源污染组成。海洋污染如不及时治理与维护将造成恶性循环,威胁海洋资源的质量,也将降低其本身的资源利用价值,因此,保护海洋资源迫在眉睫。

由图1可见,我国东部沿海污染较重,同时渤海湾和浙江海域海水污染程度也较重,广州附近海域海水污染程度较小,其中由于渤海是内海,海水的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弱,污染较重。因此在工业布局和设置废水排放点时,应考虑到水体的交换能力,同时分散分布污染物排放地点。

从图2可以看出,径流和点源排放和空气污染在海洋环境污染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为77%;船舶和倾倒也占有约20%的比重,为了提高海洋环境质量,从源头入手,截断污染物的来源。因此,对海洋污染的保护要从污染源和传播过程两方面进行着手。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的开发会给海洋资源造成巨大损失和破坏,不但不能发挥海洋资源的巨大优势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由于物质在自然界的循环流动会影响海洋甚至整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要考虑到海洋的承载力问题,此外,更要加强防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开发海洋资源时避免盲目性,要增强开采的有序性。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4 对策与建议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国情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海域海区海洋资源承载力不同,在开发利用时应该对海洋资源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进而制定出不同开发利用方案,防止盲目开发。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但并不完善,还存在漏洞,因此,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措施,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针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出的几点建议。

(1)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中有保护海洋环境的感官认识,进而逐渐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污染有重要意义,对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2)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目前,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的立法仍然有待完善。

(3)加强对海洋资源和海洋利用方面的知识普及。即加强对海洋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向整个社会发出倡导,在教育中也要向学生渗透保护海洋资源的思想,整体上提高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用实际行动向整个国际社会做出呼吁。

(4)在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此外还要减少农业中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尤其是赤潮的发生,这样能够提高海洋的水质,进而提高海洋环境质量。

(5)加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发生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步伐不一致所导致,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因此,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现象,首先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6)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全力开展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文化软实力水平的提高。

摘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我国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迅速但管理措施尚不完善,且由于开发技术等原因,现阶段我国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已遭到一些破坏,产生的一系列海洋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指出了为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加强对海洋资源的评估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针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海洋保护区分布[EB/OL].[2008-03-11].http://www.bjkp.gov.cn/bjkpzc/kjqy/hykx/160699.shtml

[2]周世锋,秦诗立.海洋开发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振福.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绿色GDP策略[J].科技与经济,2007(1):59.

[4]褚同金.海洋能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崔凤.海洋与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佚名.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EB/OL].[2011-1112].http://wenku.baidu.com/view/6578586327d3240c8447ef11.html

[7]狄乾斌,韩增林,刘锴.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51-52.

[8]任光超,杨德利,管红波.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65-68.

[9]钭晓东.区域海洋环境的法律治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1,19(1):44-45.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江苏省;海洋带;海洋经济;熵权系数法;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2-0487-03[HS][HT9SS]

收稿日期:2014-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1AJY00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1EYC020;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省2010年度高校“青蓝工程”。

作者简介:翟仁祥(1978—,男,江苏宝应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研究。E-mail:zhairenxiang@139com。

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在人地系统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海岸带经济与海洋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早已被世界沿海国家广泛接受,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认为,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成果较多,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评价模型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Martinez 等认为海岸带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经济价值,估算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系统经济价值的70%由海岸带区域提供,海岸带区域同时具有41%的全球劳动力、21~33个全球性大城市[1]。王倩等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环境协调度基本符合“U”形曲线,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曲线显示我国海洋功能开发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许冬兰等运用熵变方程法对2001—2009年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只有2002、2007、2009这3个年度的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质量处于协调状态,其他年份两者均处于不协调状态。陈青青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研究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认为2002—2011年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系数呈“U”形曲线。臧红雨等采用AHP-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弱势、机会与威胁4个角度对威海蓝色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威海蓝色经济区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弱势大于优势,机会大于威胁”,应采用“稳健型发展战略模式” [5]。盖美等根据指标分级的可变模糊识别理论,分析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认为从1996—2007年辽宁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度是由失调向初步协调发展[6]。现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产生双向产业结构效应,在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海洋环境的恶化,应该建立海洋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耦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江苏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其海洋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海洋资源利用过度、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虽然江苏海洋管理部门加大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海洋环境监测,在江苏近岸海域设立近400个各类监测点,但是,总体而言,江苏近海岸区域污染海域面积近些年仍有所增加,有近50%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陆源污染物排海仍然是造成沿海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龙王河口以南至连岛、埒子口以南至长江口等海域。因此,本研究基于“壓力-状态-响应”框架原理构建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根据江苏省2001—2012年统计数据,对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江苏海洋带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加强江苏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实现江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敏感性和适应性是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属性。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是由系统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协调性是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复合函数,与敏感性呈正比,与适应性呈反比,即敏感性越强,适应性越弱,协调性越大。

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分析概念模型,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原理,从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结合江苏海洋经济环境、资源、经济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系统的敏感性、适应性2个层面,选取人均水资源、海盐产量等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指标9个,选取海洋生产总值等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适应性指标9个,共18个指标组成的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定量评价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及其特征。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7]、《中国海洋年鉴》[8]、《江苏统计年鉴》[9]。[FL]

[F(W18][HT6H][J]表1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HTSS][STB]

[HJ5][BG(!][BHDFG12,W20,W16,W8。3W]系统性质指标单位指标性质指标权重

[BHDG4mm,W20Q2,W16Q2,W8。3W]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人均水资源量m3/人+0047 4

[BHDW]海盐产量万t+0055 2

海洋化工产量t+0056 2

海水养殖面积hm2+0055 1

风能发电万kW+0057 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t+0054 9

海洋捕捞产量t-0054 4

海水养殖产量t-0055 0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0055 7

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适应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0055 2

涉海就业人数万人+0054 8

海洋货运量亿t+0055 3

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人+0057 7

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投入亿元+0060 5

污染治理项目个+0054 8

海域确权面积hm2+0057 4

海域使用金万元+0057 7

滨海旅游人数万人次+0055 3[HJ][BG)F][F)]

[FL(22]2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在信息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无序度的度量,信息是系统有序度的度量,两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若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表示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大,则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权重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表示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小,则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权重越小。所以,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借助信息熵值,计算各指标权重。

设有m年n项评价指标构成原始数据[WTHX]X[WTBX]:

[WTHX]X[WTBX]=(Xijnm=[JB([HL(4]X11X12…X1m

X21X22…X2m

Xn1Xn2…Xnm[HL][JB]]=[X1,X2,…,Xm],其中,

i=1,2,…,n;j=1,2,…,m。

统计指标按照评价期望程度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1将表1中的逆向指标“正向化”后,采取极差标准化化后得到新阵[WTHX]Y[WTBX]=(Yijnm=[Y1,Y2,…,Ym];(2计算第j年第i项指标值比重Pij:Pij=Yij/∑[DD(]mi=1[DD]Yij;(3计算第i項指标的熵值Ei:Ei=-[SX(]1lnm[SX]∑[DD(]mi=1[DD]PijlnPij;(4计算第i项指标的效用值指数Di:Di=1-Ej;(5计算指标权重Wi=Di/∑[DD(]mi=1[DD]Di;(6计算第j年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数Bj=∑[DD(]mi=1[DD]WiPij、Cj=∑[DD(]mi=1[DD]WiPij。根据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Vj=[JB((Bj×Cj[JB<2/][JB((][SX(]Bj+Cj2[SX][JB]2[JB]]2,计算得到第j年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指数(表2。Vj值越大,表明海洋经济与环境发展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

[F(W132][HT6H][J]表2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时间维度评价结果[HTSS][STB]

[HJ5][BG(!][BHDFG12,W5,W8。3W]年份系统敏感性系统适应性系统协调发展度

[BHDG12]20011776 10325 10273 7

[BHDW]20022099 40309 10200 2

20032638 80716 30451 1

20042745 90571 10325 0

20051877 21483 70972 8

20061732 21373 50973 5

20072172 81960 90994 8

20081541 92086 30955 5

20092231 52580 70989 5

20102595 03307 60971 1

20112611 94412 70872 9

20122603 54523 50860 1[HJ][BG)F][F)]

[BT(1+1]3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其分析[BT)]

根据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2001—2012年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2001—2010年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指数有所上升,从2011年起呈现微弱下降趋势,表明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在显著上升。江苏沿海地区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是江苏经济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需求增加速度大于海洋资源供给能力,造成了某种程度海洋资源减少,同时江苏沿海31条主要入海河流、沿海工业园区和沿海城市生活尾水的排放,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有所增加,根据历年海域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表明,陆源污染物排海仍然是造成江苏沿海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江苏省“十二五”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颁布实施,江苏海洋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措施,特别是加强了海水环境质量监管力度和保护措施,江苏近海、远海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并处于逐步好转趋势,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近岸海域贝类生物质量有所好转;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动较小,大型浮游动物和鱼卵密度略有增加,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密度较为平稳;苏北浅滩生物生态状况保持稳定,赤潮发现次数和面积有减少趋势,没有大面积赤潮发生。这些都表明,江苏海岸带人海资源环境系统得到了显著改善,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度显著提升。这就要求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继续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进陆源排污物排放达标监测监管,从源头上继续保持海洋环境质量持续变好趋势。积极建设各级各类海洋生态保护区,形成分布广泛、类型各异的海洋生态保护区体系,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实施港口、滩涂、浅海等海洋资源分类规划、管理、开发条件和要求,建设海岸带蓝色生态屏障,恢复海洋生态功能,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江苏省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现在江苏省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也处于较高水平。自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随着《江苏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江苏海岸带经济发展呈现出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综合开发加速扩张、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的“三大态势”,江苏省海岸带经济与环境融合发展越来越协调。

第二,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指数一直在15~28徘徊,有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上是下降趋势,“先升后降再升”变化态势表明,《海域使用管理法》、《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等海洋政策相继颁布实施,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效果比较明显。从敏感性指标权重而言,风能发电、海洋化工产量、工业废水排放量、海盐产量、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产量占有较大权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3大新兴产业已成为江苏海洋经济主要增长点。江苏海岸带区域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度逐年上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江苏海洋风能产业的加快发展,带动了海洋化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加快海洋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发展,都是降低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进而提高系统协调度的关键举措。这就要求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坚持海洋生态文明,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集约用海和生态用海,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生态效益;推动科技用海,加快海洋关键技术产业化转化和应用,着力培育一批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通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海洋技术突破为支撑,培育、巩固、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风能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提升江苏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和培育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海洋开发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要适应,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适应性指数逐年稳步提升,表明江苏沿海3市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業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沿海区域应对不利扰动影响的能力正稳步提升。从适应性指标权重而言,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投入、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海域使用金、海域确权面积占有较大权重。这表明江苏海洋科技进步和海洋管理对于提高海洋经济系统适应性具有较大贡献。在加快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避免产业雷同,努力发展新型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是提高海洋经济系统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海洋经济发达是江苏海洋强省的主要特征之一,保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较大比例,成为江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从全国11个沿海省域而言,2012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排名第6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87%,远远低于广东、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省市,表明江苏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产值总量还未能占有较大比重,这就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期间,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着力于积极优化江苏海洋经济总体布局,从江苏沿海3市的区域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原则,积极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形成经济层次清晰、发展定位准确、产业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格局。

[HS2][HT85H]参考文献:[HT8SS][HJ185mm]

[1][(#]Martinez M L,Intralawan A,Vázquez G,et al The coasts of our world: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3:254-272

[2]王倩,李亚宁,翟伟康 我国海洋功能开发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9:106-110

[3]许冬兰,王超 基于熵变方程法的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2013(1:128-132

[4]陈青青 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3(14:119-120

[5][JP2]臧红雨,宋喜红,宋吉德,等 威海蓝色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增刊2:370-373

[6]盖美,周荔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的辽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1,33(2:356-363

[7]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0—2012[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2013

[8]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洋年鉴:2009[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4

中国政府把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它是指导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物资源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依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中国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自然历史价值的海岸、河口、岛屿等海洋生境,保护了中华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绿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然而,我国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为破坏等现象还未彻底杜绝。今后应加强协调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的确定各类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布局和面积,规划建设新的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现有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成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建设,自《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到2000年底,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结束,取得巨大的成就。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的24.9%增加到35.45%,提高了10.55个百分点。一期工程建设增加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加强资源养护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实施“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做好渤海生物资源的增殖和养护,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积极引导和扶植渔民转产转业,调整和完善生物资源养护措施,规定保护资源的品种,加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海水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定和实施水生生物产卵区、索饵区、育肥区和回游通道的保护计划,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 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组织制订以修复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依此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在沿海重点地区建立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示范区,促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海岛陆域

狭小,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保护海岛环境极为重要。鼓励岛上企业发展清洁生产,控制岛源污染,保持海岛周围优良水质,加强海岛生态建设,保护海岛水土资源,适度开发海岛旅游景观,制定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海岛环境质量,建设海岛及其沿岸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程,保护海洋珍稀和重要经济生物,努力实现海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开展环境保护模范海岛县或海岛镇评比,推动和促进海岛环境保护工作。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5

(海大设备字[2008]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避免发生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环境,保护师生员工人身及学校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学校各院(系)实验室及相关场所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实行校、院、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每一级均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各级之间层层签订《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书》。

第四条 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分管实验室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委校长办公室、公安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处、后勤工作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秘书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担任。

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学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规章制度,研究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工作,协调处理相关重要事项。第五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作为学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指导、监督及检查各院(系)的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 院(系)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相关文件规定,组织做好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各院(系)应成立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由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负责人任组长,成员应包括各实验室主任或负责人。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指导、监督及检查各实验室的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

第七条 实验室是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完成学校和学院布置的各项相关工作。各实验室主任或负责人是本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人,负责制定实验室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对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各实验室需指定一名安全员,具体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 各院(系)及实验室,应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教育与培训;实验室对新进入实验室学习与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应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与培训,新进入人员经培训并获得实验室主任或负责人的认可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学习与工作。

第三章 工作内容

第九条 环境卫生及内务管理

(一)各实验室房间均须落实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人,并将实验室名称、责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统一制牌置于实验室入口处明显位置。

(二)实验室内应保持清洁,禁止堆砌杂物,仪器设备及物品应摆放整齐,消防设施应配备完全,并有简易明确的使用说明。

(三)实验室钥匙、门禁卡的配发、管理由实验室主任负责,其他人员不得私自配置或给他人使用,对于钥匙及门禁卡丢失、人员调动或离校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办理报失或移交手续。

(四)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饮食,禁止陌生人及与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实验室,不得在实验室内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五)实验室应加强防盗,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员,应锁好门窗,严防危险物品被盗。

第十条 用电安全管理

(一)实验室内应配备空气开关及漏电保护器。电气设备应配备足够的用电功率和电线,不得超负荷用电。电气设备和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须接地线。

(二)不得擅自改装、拆修电气设施,不得乱接、乱拉电线,不得使用闸刀开关、木质配电板和花线,实验室内不得有裸露的电线头。

(三)除非工作需要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空调、电热器、计算机、饮水机等不得在无人情况下开机过夜,化学类实验室内不得使用明火电炉。下班离开实验室之前,应先切断或关闭电源。

第十一条 危险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

(一)使用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建立严格的危险物品登记、交接、检查、出入库、领取清退等制度,应建立危险物品帐目,帐目要日清月结,做到帐物相符。

(二)对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及其它危险化学品,应指定工作责任心强、具备一定保管知识的专人负责管理。对剧毒、放射性物品应严格落实“五双”制度,即以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帐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

(三)实验人员必须配备防护装备方可参与有关危险物品的实验活动。学生使用危险物品时,教师应详细指导监督,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四)危险物品存放地点,要设防盗报警设施。对存放中的危险物品要经常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防止因变质分解造成自燃、爆炸事故的发生。严防危险物品丢失、被盗和发生其它事故。

(五)凡使用放射性物品的实验室,入口处必须张贴放射性标志和安装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第十二条 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管理

(一)实验室必须严格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和发生安全事故。

(二)产生有害废气的实验室必须按规定安装通风、排风设施,必要时须安装废气处理装置,防止环境污染。

(三)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必须严格分类收集存放,并及时转运到学校实验室固体废弃物暂存库,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委托具有相应废弃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严禁直接排放或擅自处理。

第十三条 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管理

(一)生物类实验室应严格遵守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相关规定,规范生化类试剂和用品的购置、实验操作、废弃物处理等工作程序,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二)有关微生物的研究工作应在生物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实验室(BSL-1,BSL-2,BSL-3,BSL-4)中进行。实验室须按照国家规定要求进行建设,其中生物三级和四级实验室须取得国家认可的资质,生物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向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开展高致病性微生物的研究工作须在有资质的生物三级和四级实验室中进行,所开展的项目须报省级卫生、农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其它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工作应在一级、二级生物实验室中进行。

(四)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包括动物残体等)应用专用容器收集,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后再行处理。生物实验中的一次性手套及沾染有毒物质的物品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处置,严禁丢弃在生活垃圾箱内。

第十四条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一)特种设备是指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定义的设备,实验室特种设备主要包括压力容器和起重机械两类。

(二)购置特种设备时,必须选择由国家认定的具有特种设备生产资质的厂家生产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不得自行设计、制造和使用自制的特种设备,也不得对原有的特种设备擅自进行改造或维修。

(三)特种设备购置安装后,必须经国家特种设备检验部门检验,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和取得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后方可正式使用。在使用特种设备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

(四)特种设备使用人员,必须通过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培训、考核,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工作。第十五条 机械加工安全管理

(一)配备机械加工设备的实验室要重视冷加工机械(如车削、铣削、磨削、拉削、钻削等)和热加工机械(如锻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的操作安全,防止被局部卷入、夹伤、割伤、绞伤、烫伤、砸伤和摔伤等事故发生。

(二)相关实验室应制订相应的机械加工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杜绝违规操作。

第十六条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安全管理

(一)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由专人负责安装调试、管理和使用,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必须经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能上岗,学生上机实验必须在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二)使用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必须按规定填写《中国海洋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册》,出现故障或仪器异常时应记录情况,以便检查和维修。

(三)相关实验室应注意仪器设备的接地、电磁辐射、网络等安全事项,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第十七条 实验人员劳动保护管理

实验室要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要针对振动、噪声、焊接、辐射、病菌、毒性、激光、粉尘、超净等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切实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监督和劳动保护工作,落实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配备必需的劳动保护、防护用品,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第十八条 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

(一)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抗否认性和可控性的保持和维护。各院(系)、实验室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实验技术参数、观测数据、实验分析结果及新的科学发现等资料。

(二)各院(系)应加强实验室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建立病毒防护系统并不断加以更新,重要的数据资料应定期进行备份。

(三)有关涉密文件、资料的制作、保管、使用、传输等须按照学校保密工作规定执行,不得在与互联网连接或未采取保密措施的计算机上制作、传输和存储秘密信息。

(四)各单位应经常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定期对保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杜绝泄密事故。

第四章 检查与惩治

第十九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院(系)、实验室要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层面的检查制度并认真落实。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布置、卫生维持、水电安全、危险品使用与保管、化学与生物废弃物(气、液、固态物)的处置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放射性安全等。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实验室和个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保卫处、院(系)及实验室有权停止其实验和作业,令其限期整改。凡被责令整改的实验室,应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完成并经各有关部门检查合格后,方可恢复工作。

第二十一条 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或不遵守操作规程而造成事故或不良影响的,学校将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6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后,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海洋开发的热潮。依靠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经济在短期内得以快速发展, 成为了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但与此同时, 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无序、无偿使用, 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海洋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结合, 合理确认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水平和海洋资源损耗情况, 修正完善现有海洋经济核算指标, 对海洋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 才能促使海洋经济在快速、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为此, 急需建立起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的指标体系, 以便及时地开展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 引领海洋开发活动朝谋求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并最终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2 海洋环境资源及海洋环境成本的涵义

海洋环境主要包括海洋水体、溶解及悬浮着的物质、存活在海洋中的生物, 以及与海洋关联紧密, 且会被海洋影响的沿海及河口地区。长期以来, 海洋环境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海洋资源则指那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 和人类社会进步存在密切关系, 受海洋天然影响产生的, 分散于海洋地域中的, 同时可以被人类开采及使用, 产生使用价值的海洋天然条件及天然物质。海洋资源不仅包含海洋天然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在海洋环境中存有的自然属性, 还包含能够对人们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属性。

海洋资源成本即海洋资源的耗减成本, 是指在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 因为利用、耗减海洋资源而产生的成本, 通常也可以用因为海洋经济运行而导致海洋存量资源缩减的价值来表示, 主要包括海洋环境退化成本和海洋污染治理成本两个方面。海洋环境成本即通常意义上的海洋环境退化成本, 指在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 利用环境提供服务所产生的成本, 亦即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服务而导致的海洋功能耗损的价值。包含海洋环境退化成本、海洋污染治理成本两个方面。海洋污染治理成本则包括实际海洋污染治理成本和预计海洋污染治理成本两方面含义, 实际海洋污染治理成本指当前为止已经产生的治理成本, 预计海洋污染治理成本则指到目前为止, 处置海洋环境里已经产生的全部污染物所必须耗费的所有成本。

3 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

对海洋环境资源价值进行核算, 其目标之一就是不断引导海洋健康、持续地被开发、利用。因而, 首先必须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同统一, 遵循海洋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 理性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类海洋资源, 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 促进海洋经济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3.2 海陆一体化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由单纯的陆域开发逐渐向海陆一体化开发转化。陆域经济朝海洋不断扩展的同时, 海洋资源利用也正不断地“陆地化”。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了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有助于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向海洋资源优势转化。

3.3 海洋主体性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指标应突显海洋特点, 坚持海洋主体性原则。要注重对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损失的核算。

3.4 系统性

海洋生态环境体系、海洋经济体系以及沿岸区域社会经济体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是当地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开发以及利用的前提。不同体系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构成了完整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因此,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不同系统自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 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构成

充分考虑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各专家学者对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的认定标准, 结合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采用目标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 研究构建了由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两个状态层构成的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具体如表1所示。

4.2 指标权重和指标评价值的确定方法

不同指标反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方面, 从理论层面讲, 不同指标对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的影响重要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 必须对其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指标之间很难直接进行比对, 其各自的重要程度很难直接加以确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采用了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多属性评价与决策领域中权重的确定。研究在确定二级指标权重时, 利用参加海洋学术年会的机会, 邀请了海洋方面的专家共50人, 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因素在影响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两两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结果, 构建判断矩阵, 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计算出海洋资源的权重为0.567, 海洋环境的权重为0.433。由于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此次研究采用赋值法, 对其权重进行赋值, 具体赋值权重见表2。

4.2.2 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为消除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 增设四级指标评价值Vk, 以反映各指标值Ck与其理想值Ik之间的接近程度。正指标的评价值为指标值除以评价值, 负指标则取其相反数。以上指标中, 海域污染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海洋灾害损失上升率、海湾主要污染超标程度、海岸侵蚀比重为逆指标, 其他都为正指标。理想值Ik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参照值, 其具体确认标准应结合指标的属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确认。如各级政府有明确规划目标的, 直接采用规划目标;如理论值较易取得且和实际基本吻合的, 直接取理论值;如短期内理论值难以实现, 结合当地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确定;难以确定理论值时, 则可通过分析推算或实际调研确定。

4.2.3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综合指数的确定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综合指数可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求得, 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k为其所在的二级指标权重;Rk为其所在的三级指标权重;Wi为四级指标权重;Vk为四级指标的评价值;P为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综合指数。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综合指数P反映了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该指数为正指标,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该指标如大于0.7, 说明海洋环境资源具有可持续性, 指标数值越大, 说明当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越好。

参考文献

[1]易爱军.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9) :63~65.

[2]程娜.可持续发展视阀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3]李宜良, 王震.广东省海洋绿色核算研究[J].海洋经济, 2011, 1 (3) :50~56.

[4]邵悦.海洋资源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易爱军, 刘宣仪.基于灰色预测法的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核算[J].淮海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25 (1) :89~92.

[6]李菲菲.基于治理理论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研究:以广州市X街道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 2015.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7

关键词:海洋;蓝色经济;环境;保护;促进;监测机构

2009年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 可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密切配合【1】。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发表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监测结果不足以或者不能真实反映海洋环境质量【2】。人们面对资源的枯竭、环境的退化、人类的相残,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担心,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3】。

一、抓机遇、促发展

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涉海工程项目建设。由于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具有不易察觉而又难以完全预测的特点,所有涉海工程必须通过海域使用论证,为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各种可能影响,做一个全面细致、科学负责的评估和预测,这就要有全面详实准确的海洋监测数据作为支撑。各级海洋监测机构对所辖海域进行监测具有天然优势,应抓住蓝色经济区大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现有监测能力,积极参与到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当中。现有各级海洋环境监测部门虽然监测能力参差不齐, 但应该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到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对所辖海域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掌控。

海洋环境监测部门万不可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面对这样一个重大机遇,各地区都不约而同地上马了很多涉海项目,有的大型项目可能涉及到多个县市,这就要求我们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要有一个有效的、融洽的交流机制,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海洋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应的我们各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就必须形成一个可能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网络,如此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监测能力,才能保证海洋环境时时处处都处在监控之中。

二、抓软件,提水平

在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必测项目,但某些监测机构由于人才匮乏,只得求助于他人。这样对那些具备高一些监测能力的单位造成很大的压力,使他们疲于各地的监测。很显然这种状况不应该长期存在,这不利于目前大规模进行海上监测的形势,更不利于将来各县市自行完成本县市的监测任务。现在正是各种问题凸显的时期,抓住这个时机,引进人才,提升监测水平,在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大潮中锻炼队伍,锻炼人才。如果放过目前的问题凸显期,待基层监测站消耗完斗志,再大的投入也难以创造出工作主动性,这将是海洋事业的莫大损失。

充足的工作经验是事倍功半的法宝。各级海洋环境监测部门要积极向同行业先行者学习取经。我们有很多年轻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構,他们具备一定的海洋监测能力,但由于经验不足,在面对复杂的监测任务时,会有些力不从心,工作做得不甚理想。为了将来我们县市级的海洋监测部门能够最终有所作为,能够真正独立完成自己海域的监测工作,各级监测部机构应通力合作,才能逐渐成长为技术过硬的海洋环境监测队伍。

三、抓硬件、强实力

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与开发,也给了海洋环境监测部门一次提升监测硬件实力的机遇。在实施蓝色经济区规划之前,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常规监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基层监测机构,常规任务已实施多年其完成情况并不能体现出其完成机构的真正实力。在这次大规模用海形势下,一些基层监测机构的不足之处得以暴露,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层监测站还缺少相应的仪器。但在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大形势下,对监测项目和结果要求较高,使一些监测机构本来具备完成监测任务的软件实力,但由于硬件条件不足,被逼无奈只得求助于其它地区的科研院所或其他监测站,才能顺利完成监测任务。这就造成了很大人才的资源浪费。

在加强县市级监测站的软硬件条件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不是所有仪器都要配备,要综合各监测站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配备,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和配套性。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长足进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磨合、不断积累。

四、抓基层,促整体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基础的必需的工作。如果没有全面准确的监测数据作为支撑,将无法对海洋工程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正确的预测。但现实是,我们的海洋环境监测部门有心无力,仅有寥寥几家单位具有相当的监测实力,仅依靠他们是难以完成蓝色经济区内的所有监测任务的,而有的县市级监测站他们有心对本地区的海域进行监测保护,但由于缺乏支持,不能快速更新监测仪器设备,不能引进技术人才,也难堪大用。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大力发展基层机构,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另一方面,如果仅由少数几家进行监测,既不能满足蓝色经济区大发展的需要,也会影响监测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的监测能力。这既是目前的形势需要,也是我们沿海各县市必将走上以监测促保护促发展之路的需要。没有更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就没有目前大规模集约用海的形势,就没有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全面提升海洋监测工作在蓝色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为蓝色经济的腾飞助力。

海洋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搞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树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患于未燃的观念。海洋资源应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全力服务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时刻坚守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的底线,全力配合海洋蓝色经济建设,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将投亿万打造蓝色经济区,【online】http://www.dzwww.com/2009/qyjj/band/200905/t20090525_4668689.htm

[2]韩林一,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亟待提高,中国海洋报,2008;2

上一篇:译林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下一篇:施工现场人员考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