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精选7篇)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篇1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即将开始,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测试为主导,检测考生的历史科学基本素养,检测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 依纲据本,夯实基础

根据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以及上级领导会议精神,以《考试说明》为主进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重视基础。

二 重视例题和样题

根据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对例题和样题进行透彻复习适当拓展,使学生对例题和样题有透彻理解,争取使学生对类型题加深掌握,能够处变不惊,提高适应能力。

三 时间安排

2013.03.01——03.15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体系梳理 2013.03.16——03.20例题﹑样题解释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篇2

学业水平测试对于学生来说, 到底难在哪里?就我校情况来说, 我认为有以下主客观原因。从学生主观上来说, 是对测试科目的不重视, 总认为不是高考科目, 不愿意在上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得过且过, 不关注课堂, 更不会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钻研探究。更有甚者, 把非专业学科的课堂当作了睡觉或者做其他高考科目作业的地方。从客观方面来说, 过早分科, 难以保证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充分课时, 分科后的一个学期, 每门功课每周只有一个课时, 教师只能囫囵吞枣地把学科知识给学生灌进去, 展现不了学科内容的魅力, 更谈不上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吸引力。同时, 这种课程设置也让学生产生一种感觉:连学校都不重视非专业学科, 那我更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好好学习。

随着学业水平测试的临近, 如何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知识, 提高复习效率, 保证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合格要求, 成为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在复习过程中,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保证充分的课时投入

这既可以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又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学业水平测试非常重要, 它是我们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必备条件。我常和学生说:你的“3+2”再优秀, 可是如果其他的“4”中有一个D, 那你连和别人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二、学校应转变学生的观念, 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其实学业水平测试不难, 70%的基础知识, 对于95%的学生来说, 是不难掌握的。为什么有人会成为那最后的5%?那就是态度上的差别。因此, 对于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来说, “态度决定一切”。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火焰, 还有什么目标不能达成呢?

三、教师应采用有效的引导和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

1. 将教学计划告诉学生, 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提出要求。

比如, 对于整个复习过程, 我打算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按考试大纲的要求梳理所有的考点, 这个阶段, 基本以学生记忆知识为主。第二阶段, 进行分单元的测试训练, 帮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考点, 查漏补缺。第三阶段, 进行综合训练, 同时, 对考点做最后的检查。把教师的计划清楚地告诉学生, 要求他们必须紧跟教师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 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的“背诵”小组, 每天规定背诵内容, 一天在校时间结束前必须去自己所在组的组长那里完成背诵内容。在实践中, 绝大多数学生会主动完成。

2. 创设高效紧凑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 尤其是在第一阶段考点梳理过程中, 学习形式相对比较枯燥, 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记忆考点。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 我采用把段落变成句子, 把句子变成关键词的方法, 让学生从最少的开始记起, 然后把这个压缩的过程展开, 由关键词想到句子, 由句子回归到段落。在这个过程中, 不改变的是关键词, 其余的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比如, 在记忆2009年新增加的考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问题时, 考点一共要求五句话: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C.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E.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刚看到这五个句子的时候, 学生有畏难情绪, 觉得记不住, 我就让他们自己找关键词, 结果他们很快发现, A是创新, B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C是城乡, D是能源、环境, E是区域。然后我把这五点总结成三个词六个字:创新, 城乡, 区域。学生一下子觉得记忆的难度降低了, 按照我的方法, 不仅记住了三点, 五点也很快记住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 十分有效, 既使记忆的过程轻松了, 又注重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过程, 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 才能从关键词通过自己的语言转化为句子和段落。

3. 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所有学生, 不是少数人的, 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紧张”感, 我采用喊学号而不是喊名字的方式来提问。比如, 一个考点, 讲解完后,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然后立即反馈。这样一来, 所有的学号都有机会被喊到, 防止了有的时候因为喊不出人名而遗漏, 也避免了一些学生觉得“老师不会注意到我”的心理。所以, 在规定的时间里, 可以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忆。在反馈提问时, 我有时候会忽然问昨天复习的考点或前几天复习过的考点, 答出来的学生很有成就感, 而没有答出的学生则以此提醒他记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借机让学生明白反复记忆的重要性。

4. 掌握好对学生测试评价的节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地方。我根据教学计划, 第一阶段以知识点的记忆为主, 所以在课堂上,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对知识点是否能熟练背诵为标准。如前所述, 虽然课堂只点学号不点人名, 但教师对自己要考查的对象还是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以前学习基础差, 学习态度差, 而现在发生转变的学生, 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信心, 比如找一些简单的考点去问他们, 他们答出来了应及时表扬, 也在全班同学中重塑其形象, 这对于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有益处的;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好、不以达标为目的, 而是力求更高成绩的学生, 适当地找一些他难以回答的问题来考考他们, 也是十分必要的, 让这类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 以求不断进取。在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复习后, 在检测练习的选择上也要掌握好节奏, 一般简单与较难的试卷交替进行,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 总的一个原则就是经过检测,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但是在他们有骄傲情绪时, 适时通过调整试卷难度, 对骄傲情绪加以“打击”。

5. 对学生要有情感的投入。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想要学生爱老师, 爱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爱老师所灌输的道理, 前提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真心的关怀与理解, 才能激发他们愿意跟随教师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往学习习惯差, 学习态度差,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你关心他们, 让他们觉得老师没有放弃他们, 他们还是有希望的, 他们就愿意跟着你学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再适时地给他们的进步以有力的肯定, 将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班有个同学, 在进入到全面的学业水平复习前, 他上课基本上是不听的, 不仅我这门课, 几乎所有的课他都不学习。于是, 我要求这名学生每节课都坐到讲台前, 就在我的眼皮子下听课, 当他听课开小差的时候及时提醒他, 当他不及时记录讲评练习的时候提醒他, 总之, 让他感觉到老师总在关注他。这样他的成绩进步很快, 可以说是最让我骄傲的一个学生, 在最后的两次模拟测试中, 他的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篇3

【关键词】 高二年级 学业水平考试 信息技术学科 选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88-01

在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科目中,除了九大学科又加入了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经历了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至今五年的信息技术的学业水平考试,我觉得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面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课时少,可参考的资源不多,学生的心态问题等,所以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有限的复习课中如何选择精练的试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我对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课选题策略几点建议:

一、根据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针对知识点

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分析知识点,这是每位教师都会苦下功夫,仔细研究的一点,问题是如何划分大纲中各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出题的概率。我觉得在这部分的研究上有两个突破点:一是重点在每年大纲中的必考知识点,如: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安全问题,搜索引擎问题等。二是找出考试当年的大纲相对往年大纲新增的知识点,如:从2014年开始,相对前两年新增的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问题,ASCII码的问题等。相信这部分新增的内容出题的概率是相当高的,可以说是必考题。

二、根据试卷结构、试题题型进行选题——针对对应题型

辽宁省从2012年至今进行了五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在这五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信息技术的试卷结构和试题题型每年都有所变化,这个时候就看那位教师能够抓住这变化中的趋势问题,谁抓住了变化的趋势,谁就会带领学生少走些弯路,多节省些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如:变化较大的是从2014年开始,相对于2012年和2013年,试卷结构由原来的四道大题,变成了三道大题,取消了前两年的选修部分的第三大题判断题。在这个变化中,让我果断的做出以下的决定:第一我取消判断题的练习,强化原第四大题实践分析题词的练习。同时我也发现判断题和实践分析题相比较,无疑是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这个时候越早的发现问题,才会尽早的采用解决的方法。于是我做了第二个决定,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差距,只有考生紧张起来,考试结果才好跳起来,也就是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的方法是较早的进行整套试卷的模拟测试,在测试中,以分数和等级的直观性结果反馈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点上的欠缺,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一下面对整套试卷自己的差距在哪。

大家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明确了方向,找到了出发点,发现了问题所在,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成果。

三、看多本教材,做多套试卷,才能更好地进行试题选择

通过查阅多本教材,做多套试卷,我们不仅可以熟悉知识点,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我们学校选择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经历了五年的考试后,我发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面很广,因此一本教材涵盖的内容远远不够,于是我开始查看其它教材,让我发现了不同的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基本相同,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如:知识的拓展问题,选择不同的案例问题等。面对2014年之后的考纲和考试题,我发现关于“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问题,在不同的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比例不同,也就是说有的教材这部分内容所在的比例较多,也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当然在这里不是说哪本教材好与不好的问题,主要是想说,我们可以通过对多本教材的了解,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拓展试题内容的知识面,有利于我们在把握考试大纲内容方面以及知识点拓展方面开展教学。

四、与时俱进,关注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话题

相信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在试卷中都会出现当前社会上热点的话题,信息技术学科就也不会例外,比如:2012年真题中出现了“中国飞人刘翔以7秒41的成绩获得世界室内60米栏冠军”案例分析问题;2013年真题中出现了“在最近结束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捧起最佳导演奖的小金人。”案例分析问题;2014年真题的第三大题实践分析题:“信息技术小组为了祝贺我国运动健儿在2014年冬奥会取得的成绩,准备制作主题为‘精彩瞬间的宣传演示文稿。”的相关问题等。从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也许热点话题对知识点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当学生面对试卷时,看到的是比较熟悉的话题,甚至是整个第三大题实践分析题都是围绕着这个比较熟悉的话题,这从心理上可以缓解学生面对考试的紧张状态,就像我们常常在考试前对学生说:“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都是为了让学生以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应对考试。其实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心理素质的考核无疑相对于知识点的考核更为重要,希望一个熟悉的话题可以为学生的考试状态开一个好头。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篇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 1.5分,共60分)。

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C.“无为而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 选官制度无关的是

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有教无类”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4.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收录有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 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 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行使军权 B.审核政令 C.协理奏章 D.跪受笔录

6.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下列绘画作品中反映这一风格的是

A.《清明上河图》 B.《鹳鱼石斧图》 C.《墨梅图》 D.《步辇图》

7.由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第59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的中国影片。它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 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乾隆年间,京剧形成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康熙年间,“徽汉合流” D.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8.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 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 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 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其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10.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材料中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指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1.2014年8月,南京将召开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南京学生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以迎接青奥会。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

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全国性的农民政权 C.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12.“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题的诗。主要是肯定李大钊

A.是《新青年》的创刊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猛烈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13.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反映了梁启超 A.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不满 B.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反对 C.对国民大革命的疑虑 D.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恐惧 14.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②《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④《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 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确立 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皇帝制度确立 《临时约法》的颁布 《共同纲领》的制定 C.秦的统一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解放战争的胜利 D.秦的统一 辛亥革命 新中国的成立 16.1937年9月的《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立奏奇功”指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7.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论述属于毛泽东思想中的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D.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8.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③完全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成果 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1954年6月,周恩来在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 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互不侵犯 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平等互利 D.互不干涉内政

20.“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对“求同存异”方针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21.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 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④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2.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巡期间的讲话

23.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金花旗。这面旗帜在香港会展中心的首次冉冉升起

A.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里程碑 B.促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结束了旧中国被殖民的百年国耻 D.推动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24.“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5.有学者评述古代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 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A.《十二铜表法》 B.《权利法案》 C.公民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26.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力强行规定波希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提出质问的“人”最有可能是

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 D.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27.北大教授钱乘旦在论述英国历史时说:“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 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 力,国家便无法进步。”据此,作者认为英国现代化的开始应该是

A.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1832年议会改革 D.责任制内阁形成 28.美国国会1791年12月15日批准了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 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该修正案主要意图是

①扩大地方和人民权力 ②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③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④确认宪法至上原则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9.科学家拉格朗日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 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拉格朗日所褒誉的这个人是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普朗克

30.某校学生在编演“欧洲启蒙运动”历史短剧时,为孟德斯鸠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A.“由于私有制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的了” B.“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是人人平等的”

C.“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D.“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1.“(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 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等 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得以正式确立

32.某同学在学习“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课题时,制作了某国政治体制示意图,对该国体制表述正 确的是

A.国家元首仅是国家的象征 B.立法权与行政权独立平等 C.帝国议会所起的作用很小 D.宰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33.右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4.一份西方国家的出版物中写道:“在德国,有两个疯子,他们创造了一个幽灵。这个幽灵改变了 世界的局势,荡涤着资本主义的制度,形成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这里提到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并 立”成为现实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十月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35.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在一则通告中宣告:“一切车站、电报局、电话局、邮电局都已经占领。冬宫和大本营的电话线已经切断。„„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召集立宪会议。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在于 A.标志着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B.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变为科学 C.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 D.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变为现实

36.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朝鲜战争爆发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1964年越南战争 37.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A.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38.右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物、文献最适合入选该馆的是 ①北纬38°线标志牌 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③被拆除的柏林墙残体 ④《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9.“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40.俄国作家契可夫说:“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下列文学作品中,创作风格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A B C D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请填A,错误请填B,并在相应方框内填写。(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 1分,共10分)4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 奉为儒家经典。()42.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西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

43.右图是南京名胜半山园,历史上曾是王安石的宅邸。王安石担任过北宋参知政事一职,该职位的设立是为 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44.“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材料提及的“国库”制度体现了《资政新篇》中的绝对平均 主义思想。()45.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统治的总方针,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46.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以结盟为基础、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47.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按 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48.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中、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 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称为雅尔塔体系。()49.“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 敌对行动,以遏止共产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50.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雨果、马尔克斯、列夫•托尔斯泰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5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先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从“人性恶”的前提出发,把人性和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互相依仗而又互相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实际上对个人都有利”。„„在深入研究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主要把政体划分为三个要素: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机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予之权以各治其事。——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美国)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内阁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并负其责任。”“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得依法律宣布戒严。”不过这些都须国务员副署。——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政府机构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 体“三要素”?(3分)(2)据材料二,黄宗羲与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2分)(3)材料三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一重要原则?其积极影响是什么?(2分)(4)据材料三、四,美国1787年宪法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方面有何不同?(2 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政治发展趋势的看法。(1分)5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材料三 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实行什么政策?说明了美国什么意图?(2分)

(2)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有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世界走向多极化”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2分)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主要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外交活动?(2分)四.问答题:(本题10分)53.“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正是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深刻反省才推动着近现代中国的一次次社会大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议论之激动如是哉?”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执掌形势,可谓奇书。”材料中的“魏君”在“奇书”中阐释的核心主张是什 么?(1分)

(2)康有为曾向皇帝进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公议一国之政 法也。”这实际上反映了康有为的哪一核心主张?(1分)(3)陈独秀曾写道:“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天滔天大罪。”这里的“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指什么?陈独秀等人以此 为口号掀起的运动有何重大意义?(3分)(4)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 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典范是什么?它产生的最重大 的历史影响是什么?(2分)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篇5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意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诞生。

2、巴黎公社革命

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成立:年3月18日革命;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意义: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与专政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社战士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统治;形成了局面。

了解“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任务转变:。

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政府,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的诞生。列宁提出 “”。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政

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国家月,为革把命俄国建改造立成了为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冲破了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新时代。

十月革命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计划 篇6

2011/2012 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化学学科教学计划2012年3月 1 日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面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二下学期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新课程标准》和《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为教学依据,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3、根据《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明确化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夯实学生的“双基”,力争使学生一次性通过今年3月17日的学业水平测试。

教材体系内容分析说明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化学必修班的已进入综合练习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综合练习的练习和评讲,让学生对必修考试中的知识点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对常见的题目与题型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加深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总体分析从对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觉得压力特别大。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自主地学习,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多数同学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还有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原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因素,没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研读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及近三年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明确化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测试的内容和要求。

2、针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差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

3、及时收集校外信息,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4、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5、鼓励学生自己复习、思考、提问,遇有不懂的及时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6、根据年级组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开展补差工作,落实每一层次的学生的针对性辅导。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篇7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理念

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渗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充分彰显开卷考试的特点,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命题依据

命题以《课程标准》为重要依据,而不以任何版本的教材为依据。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

命题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部分内容)、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

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基础性、探究性;保持试卷结构的稳定,在此基础之上求新求活;题目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整体难易适中,主观性试题答案开放。

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试题语言表述精练准确,背景材料设置科学合理,设问指向巧妙具体;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既体现中考选拔的性质,又有利于引导初中历史教学。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开卷、笔试,学生可自带参考资料。

2.考试时间:50分钟。

3.总分值:50分。

4.整卷阅读量:约3800字。(含题干及提示语)

5.试题题型、数量及分值分配:

6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侧重科技文化史的内容)10%;中国近现代史52%;世界近现代史38%。

在考查内容上,中国史部分的内容占60%,世界史部分占40%,考查重点是近现代史内容。古代史部分以考查中外文明交往为主,涉及河南乡土历史。

7.试卷难度:试卷难度适中,容易、稍难、中难、较难题之比为4:4:1:1,预设难度系数约为0.65。

三、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各部分分值分配情况

1.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占总分的40%。

其中,中国近现代史12小题,世界近现代史8小题,考查内容基本按照“中国近代史一中国现代史一世界近代史一世界现代史”的顺序编排。选择题题干呈现形式丰富、直观,题目设计思路新颖,组合选择题数量适中,总体上难易适度。

2.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占总分的60%。

2013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部分,吸收了近年来题型探索的成功经验,借鉴了课改实验区历史学科评价改革的优秀成果,延续了题型改革创新的成功做法,继续淡化非选择题的题型分类,模糊题型界限,把列举题、材料题、图示题、问答题、填表题统称为非选择题。命题时,根据考查需要,灵活选择、组合题目形式,设计考查角度,最终达到考查目的,使试题的命制有较大的延展空间和灵活性。

(二)具体分析

1.注重考查历史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联系性和灵活性。

历史主干知识是指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及其相互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是河南省中考历史命题人员所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这一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材料为主,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表等。同时,把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融入到专题和线索中去,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感知,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

例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O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17题: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商业

第25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

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endprint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上述四道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着眼点和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整体理解程度和宏观把握能力。虽然考查的角度从单一历史知识点出发,但是却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或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中考查,对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或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和联系。内容选取属主干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这既体现了历史的基本特征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又彰显了课程改革理念和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

再如,第9题: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4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 (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发动了“雾月政变”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18题: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

A.法西斯的暴行 B.德国侵略者的罪行

c.欧洲战场的残酷 D.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上述试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对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的考查变为对知识的联系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迁移、综合运用;围绕某一话题或核心,对相对孤立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深化,以体现试题的综合性要求。

2.注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为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引入大量史料,注重考查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源自材料,材料佐证历史结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既符合开卷考试的特点,同时又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例如,第3题:“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1题: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863计划纲要》。材料反映了 ( )

①邓小平的果断决策 ②科学家的时代责任感 ③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13题:某法律文件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由此可知该文件 ( )

A.结束了英王的君主身份

B.受到了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影响

C.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D.保留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上述四道题以基本的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基础知识,考查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需要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试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注重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整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试题的答案源自材料,具有开放性,符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3.引用直观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

在历史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画画背背,却很少与历史材料相结合,结果把丰富、生动的历史变为枯燥的考点集合。本次试题命制中,大量引用原始材料和原始图片,增强历史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以及从信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死学、学死”为“活学、活用”。同时也是对《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的体现。

例如,第5题: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 )endprint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第8题: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第15题: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们发现水力机器必须建立在河流旁,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河流;风车又必须在有风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水力和风力的大小也因水流、风速等因素变化不定。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亟须解决的问题是 ( )

A.更广的销售市场 B.更多的工业原料

C.更好的机器动力 D.更大的生产场地

以上试题都是依托同基础知识相关的课内外引文设题,强调情境的真实、内容的新颖和视角的变换,让学生明白这些材料放在这里是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阐释,也使试卷更有时代性。

再比如,第6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的事件是 ( )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第21题: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

(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上述试题以历史图片为载体命题设问,并进行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向复合化、静态化演进的尝试。第6题,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其诗词带有史料的性质)作为背景材料,来考查长征的有关历史事实。很多学生会把“三军……尽开颜”误认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只要关注了本题所提示的时间,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第21题,通过提供两幅图片,联系古今中外历史,最后落脚到史学研究的方法,如此既注重了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

4.注重活化试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

反映时代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是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从现实的角度反思历史,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也就成为了历史考试体现其社会功能价值的重要方式和历史命题立意的出发点。

例如,第1题:右图反映的事件发生的时期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7题: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12题: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第20题: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威林格突遭酸雨袭击,三天之内全城树木脱叶,花草枯萎,呈现一片灰白色。该事件凸显了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 )

A.资源问题 B.毒品问题 c.环境问题 D.战争问题

上述四道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叙述形式,创设出一种不同于教材的新情境。试题情境源于文学和史学的融合,生动活泼,题干内容亲切自然,凸显了试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命题角度和立意新颖,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回望历史,从历史中解读现实,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意识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联系了学生的社会体验,融入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5.注重三维目标综合考查,体现发展性。

实现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需要,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追求。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努力体现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考查,体现了发展性。

比如:第24题: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一大批发明家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明创造,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请以右图人物为例写一篇短文,叙述他的贡献。(提示:内容应包括所属国家、时期、成就、影响等)。

该题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了人类文明史的内容。从知识角度来看,涉及国家、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以及影响等;从能力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概括等基本技能,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启迪和引导。

再比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0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3的中考历史试题仍然秉承这一宗旨,处处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不需要武断的说教,不需要空洞的理论,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对今后试题命制及教学的导向

1.重视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识记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识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表述能力、迁移能力等对学生来说都需要养成,但最根本、最基础的还是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所答史实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学生得分。在考试中,试题的呈现方式稍微灵活一点,学生就不知从何着手,这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考历史的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2.设置情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

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取和分析信息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贴近学生的心理认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感知、感悟问题情境中回答问题,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这是今后试题命制的方向,也是复习备考的努力方向。

3历史教学要重视本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作用,以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引入有针对性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准确解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这一目标,实际上也就完成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4.复习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上一篇:高中社区服务心得体会下一篇:《会唱歌的土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