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后感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现母亲读后感(共12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

王东华教授的《发现母亲》是我离开校园后读的第一本书,过去虽然也看过一些书,内容只是过目而已,一些生字也是不屑一顾,意思大概知晓,没有细细品味。当我看到《发现母亲》这四个字时,内心产生一种莫明奇妙的好奇,迫不及待地拿起书本翻看目录、序言,从此被深深地吸引了,越看越上瘾,越读越兴奋,我如饥似渴,爱不释手;我的家中从早到晚只有我和小孙女俩人,每天我一边陪伴小孙女一边读书,查生字、多音字注音,因为我不会普通话,听着大家都读得那么好,觉着有点胆怯,也曾想过放弃,可是这么好的书又舍不得,所以只好多下功夫尽量读好,每篇都要读上一两遍、甚至三遍,中午趁小孙女睡觉或者晚上再朗读上传声音,开始是按住手机下方的“按住说话”读,后来学用喜马拉雅录音,尽管自己尽力了,自愧还是不如大家,因此常常自我安慰,大家都那么忙,没有人浪费时间听我瞎读,自己喜欢读只管读好了,再者就是读书既能愉悦身心、提升自己,感染别人,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昨天全部录完。

《发现母亲》是作者王东华教授花费十年时间,呕心沥血、潜心创作的母亲教育专著,其内容丰富精深,知识渊博,从古到今举证了大量的范例详细论述早期教育、母亲教育的重要,“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一字一句值得品味、咀嚼,使我陶醉痴迷,每读一篇无不振憾着我的心灵。是《发现母亲》影响了我,激励了我,它不但见证了我的知识匮乏,同时也见证了我的进步与成长。

再次感谢韩焕玲老师,是她引领我加入“幸福家庭读书会”,从此结缘于这个平台,结缘于《发现母亲》,也结缘于五湖四海的书友家人们,我们一起见证着彼此的执着与成长,见证着我们彼此的爱心——为推动母亲教育工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感恩王东华教授的《发现母亲》,感恩畅占亭会长的“幸福家庭读书会,”感恩遇见所有志同道合的家人们,让我们继续携手、共同陪伴,让母亲教育事业更加健康顺利发展。(原真原味)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2

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 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 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 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就像吴稼祥的评论:“这将是一本长栖时间居所的书, 具有一部经典作品的基本特质:直面当代最紧迫议题, 关切人类最基本权利, 情感崇高而温暖, 论述深刻且平易, 文笔优美而洗练。”对于我,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通读一遍后, 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每次的随手一翻, 又总会觉耳目一新。

书是白色封面, 仅在靠右上角处印着一座小小磨坊——这座磨坊叫波茨坦磨坊, 1866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在波茨坦建造行宫, 强行拆掉了一座并不属于他的旧磨坊, 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后, 法院一致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 责成其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 并支付赔偿。

回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脉络, 经济上的独立, 制度雏形的初步构建已基本完成, 但启蒙并未完成历史使命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 李慎之先生即呼吁重燃启蒙的火炬。从宏观上看, 专制形成的人性扭曲和社会异化伴随制度的改良和革命的推进而被削弱, 唯一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是, 大众对社会的正确定位和认识依然缺失, 对国家的认知依然含混, 民权保障仍旧阙如。在民众的潜意识里, 国家、政府与社会依然是三位一体。从这个角度来看, 熊培云先生对发现社会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启蒙的继续。

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 虽然只是一系列文章的串联, 但从内容上观察, 整本书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从卢梭的“社会契约”到穆勒的“群己权界”, 一直到当代桑德尔的“社群主义”, 西方从启蒙运动开始已经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治疆域做出清晰划分, 并且通过制度构建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制度参照。熊先生讲述的只是受到西方思想和制度启发, 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质, 而应当为公众所认知的常识。熊培云先生主张的是, 国家与社会是独立存在、相反相成的主体, 国家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统治领域;同时, 国家与政府并非天然一致, 国家的存在价值是对权利和自由的维护。

在熊培云先生的思想体系里, 社会应该是超越包括“国家”、“集体”概念和形式的最重要的和“个人”产生接触的范畴。他希望的是放大的社会, 即社会职能与社会结构的复合, 社会作为多元化个性的集合, 成为国家与个体、个体之间力量博弈的场域。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 在中国社会中, 作为像一粒尘埃般的“个人”, 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弱势者地位, 只有听凭风流云散、沧海桑田的份。

当前固然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 整体社会环境也不再风雨如晦, 我们也曾经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中, 凡事可以诉诸社会, 但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 后来又渐渐忘却了, 麻木了, 因此需要如题所述的“重新发现社会”。如熊培云先生所言, “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前进, 尽管前进相对迟缓, 但它毕竟已经获得继续成长的理由和条件, 它能自发地发挥出自己的各种职能, 不需要等救济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各方面的权益, 只是人们没有及时发现社会, 也没有发现这些年社会的成长。”在这之后, 更要继续增强信心, 尝试着帮助我们休戚与共的社会继续成长, 为了公民社会的壮硕无比早日到来而努力。民众的普遍努力, 社会能量的累计, 必然带来“社会”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功能的发挥。

作者从极端的年代讲到酱油主义, 从“大社会小政府”讲到“用脚投票”, 从“孔子国学”讲到“互联网监督”, 从墨子讲到胡适, 不管是“超级女生”、“周老虎”、“史上最牛钉子户”、“中国不高兴”这些热门词, 或者是哈耶克、波普尔、托克维尔以及加赛特等人的社会学原理, 作者无一不是在强调“社会”的作用, 只有重视社会的作用, 才能让中国安然渡过历史转型的“三峡”。而要重视社会的作用, 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才能有一个有序良性的社会。

绝对的权力孕育了绝对的腐败, 因为权力需要一个愚昧的、盲从的社会。而改革的方向应该瞄准于将权力与利益剥离开来, 使政府把权利归还给公民, 真正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保持权力在一种谨慎谦卑的姿态运行, 而不是以庄家的高位俯瞰和掌控利润和资本的流动。

梁文道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引用了《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来评价熊培云,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指做人做事要中正平和, 不以偏斜之理为人处世。相比于某些愤青式的谩骂文章, 熊培云以自己的学术基础和冷静客观的心, 不因“左右”之争而偏颇于一方的理念, 甚至以“上下”来改变一向以来的新左派与右派的相互征伐, 也颇有中庸之精神。

熊培云是向往和呼告公民社会的诸君之一, 我是非常敬佩的。从柏拉图的理想国, 到陶渊明的桃花源, 到康帕拉的太阳城, 大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熊培云心中的乌托邦大概类似他常爱引述的《九三年》中的这段话:“老师, 我们两人的乌托邦区别就在这里:您要义务兵役, 我要学校;您梦想人成为士兵, 我梦想人成为公民;您希望人拥有强力, 我希望人拥有思想。您要一个利剑共和国, 我要一个思想共和国……”

问世间国为何物, 理想者海阔天空。

摘要:作者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谈到物权、税权、自由、民主等现实问题, 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建立于以人为本, 以社会为基石, 从而使国家概念相对弱化的愿景。

关键词:社会,国家,政府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 2010.

“表弟手淫被母亲发现后”等3则 篇3

问:我的表弟今年18岁,15岁开始手淫,1年前被母亲发现,遭到严厉斥责。他现在认为周围环境都是肮脏的,因为以前每次留有印记在家具和书籍上,现在每次遗精后,认为床单很脏,不敢接触。因现在读书,精神不能集中,很苦恼。

答:这是错误的家庭性教育所引起的。在15岁开始手淫是很正常的、普遍的现象,并不是肮脏、罪恶的。

目前他的症状是强迫症的表现。母亲的错误性观念只是直接原因,其根源往往在于他自己的个性特点,如理想主义、过分认真、追求完美、刻板、严格遵守各种规则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差距造成内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挫折感极为强烈,易陷入极端思维和痛苦中而不能自拔。因此,需要他本人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宽容自己,如适当降低自我期待值等。当然更深的根源可能来自幼年的经历,这需要详细的心理咨询才能解决。最后,是需要他母亲的理解和配合,让母亲认识到是她的错误性观念造成的强迫症。不要过于约束孩子,而要给孩子一个较宽松的成长环境,不然,严厉会毁掉孩子一生的。

没有性经验的女孩子乳房会松弛吗?

问:我的女朋友和我交往已久,对她的过去我并不了解。说实在的,其实我并不在乎她的过去,只是希望她现在对我有更多的真诚的爱就够了,其他的我并不在乎。但她直说她直到了大学毕业都没有谈过恋爱,我是她的第一任男朋友。我一直觉得她的乳房太松弛,而且松弛到腋下方向,我一直觉得很奇怪,没有性经验的女孩子会这样吗?

答:乳房和人的个子高矮、身材胖瘦一样存在个体差异。乳房松弛与是否有过性经验没有关系,一般30岁以后,女性由于腺体组织和结缔组织逐渐分解减少,乳房便失去坚挺并开始下垂了。但你的女友显然不是年龄因素引起的,而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营养条件、胖瘦、体育锻炼等有关。不妨以后让她多作胸部锻炼,以期慢慢得到改善。

做处女膜修复手术是否有副作用?

问:我今年刚满20岁,却被一些性问题搞得憔悴不堪。在这里,我第一次鼓足勇气向你们倾吐我的苦恼,希望你们能帮助我,谢谢!

半年前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跟他相处很好。在一次醉酒之后,我和他在冲动之下发生了性关系。当时我很疼,没有感到快感,也没有见红,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过性行为。过了两三天后,我发现自己流了血。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就经常要求和我做爱。每次做爱他总是轻易就获得高潮,而我却常常没有感觉。我还是在校生,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心神不定,心里的压力也很大。我想结束这样的生活。我和他商量过了,在我学业未结束之前不再做爱,并且打算去做处女膜的修复手术,那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下决心不再做爱。在这里,我想知道:一、为什么我会得不到快感,是不是我身体的原因? 二、做处女膜修复手术是否要做登记?一般价位是多少?做过手术之后是否会有副作用?

答:出血是因为处女膜破裂或阴道撕裂伤造成的。二三天后应该已止血。

女性因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性观念比较压抑、保守,在初涉性爱时无法放开、投入。加上如你所言,心理压力很大,这也会极大地影响性反应的。很多女性都是出于观念和心理原因,难以获得高潮,加上处女膜原因,基本上女性初涉性爱时都只有疼痛而没有快感的。从生理角度来讲,也是“男快女慢”,女性兴奋慢,结束也慢,如果男方不配合,女方就难以达到高潮。

对处女膜的过于看重不仅反映出男人的狭隘,也往往说明女性本身的自卑。再说修补并不能改变事实。做处女膜修补手术并不需要登记。一般价格在1000~2000元左右,但各地价格可能不同。惟一的副作用是心理上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 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 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同样是带孩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饭前便后教育孩子冼手,孩子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坐公交车教育让座给老人,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你要教孩子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树,更不是非要讲清楚这棵树是属什么科有什么习性,除非你是植物学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会去学习。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不

是现在才这样的,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是那时还没有上学,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如果父母有不良习惯孩子就会有,而并非孩子天生如此。作者把孩子的幼儿期称之为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许多的孩子喜欢看大街上的标语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玩,其实那就是孩子在认真学习,此时必母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认字读书。由其是阅读,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甚至决定着孩子以后的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那就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日久天长必会有收获,孩子自然会从书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幼小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一会不见了妈妈就合哇哇大哭起来,由于劳累母亲总是不胜其烦,其实这是孩子最听话最可爱的时候,这段时光极其短暂和宝贵。这时候孩子会反复的听一个重复的故事而不厌烦,而大人往往会在反复的阅读中厌烦起来,就想法躲避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忙或无法回答大人就会漫不经心的拒绝。也许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这样被第一任老师扼杀在了萌芽中。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成员间相互友爱关系和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爱别人。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安恐惧的气氛,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缺乏信任。所以做为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你们之间的互爱,就是对老人的孝敬。你们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最有效的身教。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父母你要成为孩子眼中怎样的老师,你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课堂。

发现母亲读后感:救救中年妈妈 篇5

孩子不学习且性格叛逆,妈妈当然是最焦虑了,爸爸埋怨妈妈不学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慧心、不会教育孩子,让自己不能专心在外做事,让自己在优秀孩子的家长面前压力山大;孩子反感于妈妈不懂得自己,生活中控制自己太多;妈妈总是遗憾于当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大了,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做是最好的,正如手中的小鸟,捏得紧了怕捏死,捏得松了怕飞走,捏得松或紧的家庭,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向左还是向右,妈妈们困惑无解......

孩子爱学习但性格敏感的孩子,妈妈的心情总是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生怕忽视了孩子身心任何的不适造成无法弥补的恶果,生怕一句话说得不合适、一件事做得不妥当,影响了孩子的心情和学习;孩子一句“我抑郁”,妈妈惶恐不安;孩子追问“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妈妈到处问询......虽然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般的孩子,有胆量拿青春赌明天,可是已经见过身边一些失败父母和孩子的痛苦,妈妈不敢赌,更是输不起......

孩子不学习但性格阳光的孩子,妈妈担心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孩子没有专攻的术业,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孩子还有无可能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即便是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但面对孩子找工作的种植灰祝娑院⒆创业的诸般压力,妈妈仍然是担心不已。在孩子最应该学习的年纪,没有让孩子爱上学习,似乎就是没有教育好孩子,似乎就是妈妈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孩子爱学习且性格良好的孩子,妈妈担心孩子能不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能不能交到心仪的女朋友,能不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中年妈妈到底怎么了?看看那些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培训班上80%以上中年妈妈的身影,看看那些咨询室中中年妈妈伤心的泪水,品品那些对中年妈妈嫌弃的戏称...中年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挽救自己,才能无愧于孩子,才能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现在的家庭教育,主张从父母做起,从妈妈做起,方向是不错的,但妈妈既要工作,还要做大量的家务,还要承担孩子学习的很多事务,还要承担单位和社会的“嫌弃”,这样的妈妈如何不焦虑?这样的妈妈如何优雅,如何智慧?中年的妈妈要懂得一点养生保健的常识,孝顺双方的父母,照顾日渐老去的亲人。中年的妈妈要学习一些工作上的新知识,否则老公嫌弃,单位的年轻人小瞧;中年的妈妈要学会化妆,打扮得体,否则被戏称为“黄脸婆”、“老女人”;中年的妈妈要学会成为厨房达人,否则,全家人的营养和健康责任谁来承担?中年的妈妈要为儿女带孩子,以前是一个,现在是两个,否则怎么实现优秀二孩子的目标?

中年妈妈承担的太多,中年妈妈太累太难,如何让妈妈优雅地教育孩子,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你准备好了吗?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为孩子的你,每天给妈妈打一次电话,每星期为你的妈妈洗一次脚,每个月为妈妈做顿饭......身为丈夫的你,从现在开始,每次出门给妻子一个深情的拥抱,每次回家给妻子一个温暖的笑容,每次在外应酬给妻子一个甜甜的问候...让中年的妈妈不要那么累,让中年的妈妈即便是累但是快乐着......让快乐幸福的妈妈,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老人,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孩子,如果是这样,全民的幸福,和谐的社会,强大的国家,有谁可以阻挡呢?

(原汁原味原创作品,欢迎注明出处)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6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我发现了母亲的秘密作文 篇7

这天吃饭时,父亲一把抓起塞在裤兜里的手机,用两根手指,这儿按按,那儿摸摸,时而转为横屏,时而转为竖屏;时而皱起眉头,时而“啧啧”两声。心思完全没有放在吃饭上。母亲见状,忍不住问:“怎么了?”父亲咽了口口水,用手摸了摸下巴,“没……没什么。”既支吾,又有说谎动作,我坚信,父亲一定隐瞒了什么!我要当一次“福尔摩斯”侦探查出真相。

吃完饭,父亲索性坐到了我的床上,依旧抓起手机,摁了起来。通过门帘,我洞察到了一切。父亲绝对没有玩微信、看小说那么简单。我拿起一本书扔到床上,假装到床上去拿书,可脖子却伸得跟长颈鹿一样长,差一点就要成功了!父亲竟转过了头,看透了我的“鬼把戏”,把手机一抓,藏到身后,那动作是如此的干净利落。我不禁起起疑,他不想让我看?背后的故事一定是曲折又离奇的,我一定不能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

一连过了好几天,父亲一如既往,许多好时机我都浪费了,父亲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高了……

那天,我刚放学回家,见父亲坐在沙发上,见到此景,我心生一计。我故意捧了本书坐到沙发上,大声地咳嗽了两声。父亲见状,扭过头,用双手摸着我的脸颊,关心地问了一声:“没事吧?”调“虎”离山了!我眼睛的余光一瞟,眼睛睁得滚圆,嘴巴已经可以塞下一个鸡蛋了!父亲正在“北京赛车”的网页设置赌注金额呢!我的心像小鹿乱窜,要不要告诉母亲呢?母亲最忌讳别人赌博,如果告诉她,父亲的下场一定会非常惨的!

父亲这才注意到我在看他的手机,脸色霎时变白了,立即贿赂我:“儿子呀,你看看,你别揭发我,你以后干什么事我也不揭发你,你看怎么样?”

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幕幕赌博的情景:在老家,有个人成天打麻将,最后迫不得已卖传家宝来抵债;县城某小学一校长整天买股票,最后家产赔光了;许老师家的六楼居民夜以继日地买,最终只能把房子给卖了……不能再让父亲这样下去了,继续的话,可要倾家荡产了!一定得告诉母亲!

母亲得知后,果不其然,把父亲手机里的钱全都转到她的卡上了,软件也删了。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8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9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 篇10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小学老师说的一句“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的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从而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那时作者才九岁,怎么能推断出胚胎发育的规律呢?!他推断出胎儿在腹中九个月,一月是虫,二月是鱼……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一下子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这个推论是由德国的海克尔提出来的,“一个生物从授精卵到胚胎发育成体的中间经历是原始祖先进化的重演……”

作者在中学时,老师正在讲生物进化论,作者不禁想起了自己童年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以为他的笑不怀好意,就罚他出去站在门口。作者在困窘中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常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作者在这里幽默地把老师的惩罚比喻成“迫害和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感触很深,这句话的例子在世界上还真不少。比如说:哥白尼发现的“地心说”,在当地,有许多《圣经》的信徒,他们崇尚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将哥白尼处以火刑,哥白尼宁死不屈。许多科学家也和哥白尼站在同一立场,也被处以绞刑或火刑。

……

我们应该勇于追求真理,不怕误解和嘲笑。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写的是俄国著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源于梦中飞行,但是他不明白人为什么能够在梦中飞行,即便是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他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来费奥多罗夫经过自己的推理,终于得出了结论。几年之后,他的这个结论与发现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得到了证实。所以,他为此情不自禁的笑出声音,但是,他却因此被老师误解为他的笑不怀好意,当众被赶出了课堂,但是心中还是美滋滋的这一件事情。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的脑海中偶然浮现出了英国作家史迈尔说过的一句话:“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是的,没错。树上掉落的苹果,使得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的跳动,使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平凡的日子里,总会有伟大的发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少年,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繁盛的希望,我们的肩上背负的是让祖国更加富强的重任,所以,我们也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认真思考、勇于探索,长大后才可以为祖国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建设的更加美丽起来!

读了《童年的发现》,我真是感触不少,在未来人生的大道上,我也会扬起风帆,迎着波浪,奋力远航,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祖国真正意义上的“栋梁”!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3

今天,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在九岁时独立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他的发现起始于在梦中飞行,他就问老师为什莫晚上会梦中飞行,老师讲,晚上细胞不断的繁殖,使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时,人还是飞鸟。费奥多罗夫有问人为什莫会是飞鸟,至于这个,老师也讲不清楚。

这又激发了费奥多罗夫的想象力,他苦思冥想,终于,他想出了眉目。他想,这就跟地图上看东西差不多,在地球上相距很远的地方,在地图上却很近。

一次在生物课上,老师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费奥多罗夫笑了起来,被生物老师干出了教室。

读了这篇课文,对我启发很大,一个九岁的孩子,竟然能独立思考出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在探索人类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道路上,不在于年龄大小,只要善于动脑,发挥想象力,就一定能够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好时期,一定珍惜这个好机会,努力学习,勤奋思考,善于动脑,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首先写了“我”发现了什么,然后就写了“我”是如何发现的。“我”的发现源于梦中的一次飞行。于是“我”去问老师,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奇幻的答案,这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后来,“我”又开始想为什么胚胎要发育九个月,所以“我”就又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最后居然让“我”想到了!“我”结合了老师以前给的答案,想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答案。

我最喜欢文中因为“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而在课堂上笑出声来的那一段。我觉得,文中的我真好笑,居然觉得自己歪打正着的答案很了不起,居然在课上笑出了声。可是,“我”在被惩罚的时候,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也面临着受到驱逐的危险。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既读懂了文章,又体会到了蕴含在文章中的心情,还懂得了一条道理,我受益匪浅,这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童年的发现》一文,我觉得作者的发现很有趣。

作者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开始是梦中飞行,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就去找老师,作者知道了梦中飞行,说明我们是在长身体。

我也有一个发现,我发现了妹妹为什么这么蠢。有一次,妈妈在厅里教她做作业,我就在房间里做作业。我看见妈妈叫得她很辛苦,我就放下笔,走去教妹妹。我一边教她,她一边就在玩。我看见了,立刻骂她,她就说不会,当时我气得要命,我教了她这么久,她说不会。

第二天,她就走去跟她的表姐玩。我就叫她回去做作业,她却不理我。我终于发现了她的缺点,就是喜欢和表妹她们在一起玩,就是两个字“贪玩”。表妹也是那么蠢。

作者的发现和我的发现一样有趣,作者发现有关胚胎的规律,而我就发现妹妹的学习态度。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6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重点叙述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作者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读后我很受启发。他之所以在童年就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大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神秘的。小时候,我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还经常跟在爸爸、妈妈身后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这些问题常常使爸爸、妈妈都目瞪口呆,他们被我问住了答不上来时显得很狼狈,有时就胡乱编个答案搪塞过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们。

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曾经听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曾看过著名生物学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还是海猿,至今还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象费奥多罗夫那样弄清究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7

《童年的发现》一文主要讲了费奥多罗夫在九时,独立思考而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费奥多罗夫的发现还得感谢他小时候常做的那个梦——飞行。飞行引起了他对飞行的兴趣,从而引出他的问题,正好费奥多罗夫是个对不理解的问题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问老师,老师没有说出答案,好像有意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但也许连老师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费奥多罗夫绞尽脑汁地想,终于想到了答案……

费奥多罗夫是个有问题就会去认真自考、细细研究的人,有时我也会这样做。有一次,爸爸让我做一体奥数题目,题目是:“购买4支圆珠笔和五支钢笔共用去25.5元,购买同样的2支圆珠笔和3支钢笔共用去14.5元。钢笔每只几元?”我把这个问题仔细读了3遍,心想:几元,问售货员不就一了了之了,还出什么题目,烦死了。心里这样想,但做还是得做的。我慢慢地、细细地想,终于有了一点眉目:“4支圆珠笔+5支钢笔=25.5,2支圆珠笔+3支钢笔=14.5,那么2支圆珠笔+2支钢笔不就等于25.5-14.5=11了吗?然后,我就一点一点地推算过去,嘿!答案倒被我给算出来了!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 篇11

《童年的发现》写的是俄国著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源于梦中飞行,但是他不明白人为什么能够在梦中飞行,即便是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他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来费奥多罗夫经过自己的推理,终于得出了结论。几年之后,他的这个结论与发现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得到了证实。所以,他为此情不自禁的笑出声音,但是,他却因此被老师误解为他的笑不怀好意,当众被赶出了课堂,但是心中还是美滋滋的这一件事情。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的脑海中偶然浮现出了英国作家史迈尔说过的一句话:“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是的,没错。树上掉落的苹果,使得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的跳动,使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平凡的日子里,总会有伟大的发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少年,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繁盛的希望,我们的肩上背负的是让祖国更加富强的重任,所以,我们也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认真思考、勇于探索,长大后才可以为祖国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建设的更加美丽起来!

《发现儿童力量》读后感 篇12

“学习故事”原本是新西兰的一套叙事性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是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而三义里一幼的老师则是怀着——“学习故事”的理念和实践有可能在中国的幼儿园落地吗?等疑问和“幸福就是你的所思、所说、和所做的和谐统一”的坚定信念,硬是把“学习故事”引进中国幼教界,并勇敢承担了“学习故事”的探究先行者角色。但她们的探究之路并不平坦,不确定性、困惑和挑战似乎并没有因为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而减少,反而是越探究越有新的疑问产生,越有新的想法出现,越需要继续学习、教研、改变和实践。但她们终究成功了,成功地让“学习故事”在中国幼教界生根发芽,成功地让《发现儿童的力量》与我们同行,让我们在书中看到三义里一幼的老师们真实再现了她们在边看、边实践、边反思的探究旅程中所遇到的11个主要困惑,以及她们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

我们常常是幼儿刚刚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或是刚刚进入投入状态,活动时间就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像机器人一样严格遵循“程序”设定的时间开始和结束。如果我们稍微灵活一些,给老师一个机会、也给孩子一个机会去尝试这样的“学习故事”。给孩子提供充裕、能够自己选择和支配的时间,不仅体现了老师对孩子最大的信任和支持,而且也是孩子自由自主游戏最基本的保障。

上一篇:教育实践活动标语口号下一篇:电力工业求职者英文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