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日记四年级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古诗日记四年级(精选5篇)

关于古诗日记四年级 篇1

古诗日记1

古诗,古诗,顾名思义,古代诗歌。

古诗最鼎盛的时期在唐朝,所以也叫唐诗。古诗的每一句都是诗人们经过反复琢磨出的,讲究“对应”,字字对照,朗朗上口,极具韵味。

虽说古诗具有独特的韵味,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并非如此,看前人的诗,反倒有些枯燥了,但这次的《中国最美古诗词大赛》却是令人们对古诗的映像有所改观。

往年的古诗都是要求“记”,而这次则要求人们会“用”。虽说是比赛,却也增加了一丝娱乐性,让古诗不再枯燥,让人们愿意亲近诗文。古诗是华夏民族百年的文化,是一种值得传承的文化,这次大赛倒是让人们对古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传承,这是对华夏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它的记忆,以致使它不会在时光的消逝下丢失。创新而不能忘本是本次大赛的中心。

古诗美,“美”在何处,是它独有的韵味。“诗歌”是什么,它不是说“诗”和“歌”,而是“诗歌”这是一个整体。在早期,人们创作的诗歌是可以唱出来的,有名的有“汉乐府”,所以早期是也叫“诗歌”,是非常具有音乐美的。诗不像词,诗的字字照应,而词却是段段照应,诗也不似曲,诗虽可唱,却简短且有韵味,但曲却是可唱的词,自然不同。可以说,诗歌是独有自己的韵味的,且它的流传广、简单却又有强烈的感情的独特性让它一跃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表达方式。

喜爱诗,是对诗的传承,更是对华夏文化的传承。

古诗日记2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情不自禁地,这些诗句边轻轻的从唇齿间流出。心中的亲切感被一点一点的唤起,抚上质感的书页,一缕缕诗意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

随着作者的目光,透过每一首诗的背后,看看那一个字,一行诗,一首词中,蕴藏了作者心中多少的深情。不禁佩服起作者的诗意来,一花一鸟,一叶一云,一个个意象在她笔下盛开成美丽的花。这样的诗意,让她拥有了欣赏美的契机,拥有了与古人谈天说地的机会。

这样的诗意,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但却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拥有。一个不懂诗的人也可以拥有诗意。诗意不单单只针对于诗,在生活中,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心情。一个有诗意的人,他会被世界美好的事物而打动,他会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一切美的享受;一个有诗意的人,往往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即使很忙,也会忙里偷闲,给自己一个享受美,放松自己的时间。

何谓诗意?我想,通俗的来说就是一种会享受美的心情,一种能发现美好的生活态度。诗歌本身也是一种美,懂得品味诗歌的人有诗意,那么同样,音乐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懂得享受音乐的人又何尝没有诗意?

诗意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存在与时间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在有限的生命中,与其忙忙碌碌而身心俱疲地度过每一天,还不如为自己留一些诗意,让我们的生命也因为诗意的存在而倍加美好起来。

毕竟,年华有限,而诗意无穷。不是吗?

古诗日记3

竞赛,顾名思义就是一场好大的比赛。我们须围绕着这一个主题来进行一场“你争我抢”的比赛。从小学到初中九年,唯一一次作文竞赛得到教育局的认可。并有老师亲自授予我的来自教育局的奖状和奖品。再后来也再没有这样的运气被选中。

那天,我胆战心惊的在走起办公室的路上,忐忑的心里想着老师为什么要找我到办公室。我的试卷也交了,也没什么作业落下的。老师找我干嘛呢?在办公室门口看见另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也在,瞬间不详的预感涌上心头。一听哪位同学说古诗文竞赛的时候,我的整个世界观都崩塌了。

听到这个消息,其实我是开心的,只是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于这个比赛,我一直都挺怀疑自己的记忆力的。怕到时候不能给学校争光,反而让学校“颜面实尽”。虽然是作为潜质生去参赛,但对自己还是没有任何的把娃。我根本没有办法信任于我的记忆力。大脑时常短路的我不得不为这件事情而担忧。

背书的时候我都能一一的背下来。考试的时候我还需要通过恢复记忆才能想到这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再加上周围的考上都是陌生人,骤增的紧张感更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答题……

如今,被选中的人是我,这是不能够被更改的显示。所以,我只能加倍努力,找到方法快速增强自己的记忆力,只有这样我才有信心去完成这次的比赛。只有这样,才不会觉得对不起自己。

古诗日记4

一杯香茗,一本古诗词,这便是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天空不断飘过白云,初夏的风轻抚我的脸庞,轻轻翻开封面,不由得翘起了嘴角。

茶香袅袅,一卷在手。思绪翩迁到了几千年前战火纷飞的前线。她,一个柔弱的女子。厚重的铁甲包裹着瘦弱的身躯,手里紧握着金枪,长呵一声,骑着马冲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一双纤纤玉手被磨出厚厚的老茧,梨花般的皮肤凝重于雨露。

时代的重任不该由她弱小的肩旁扛起,但她终于挺过来了,带着些许自豪与不屑的笑容。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得胜归来,脱去战袍,恢复女儿本色,自然妩媚,又是一番风韵。木兰,我想对你说;“你的勇气、你的坚强令所有男子惊叹并敬佩。”

一阵茶气氤氲,我似乎看到了一幅乡村晨景图,一簇簇幽幽香菊在庭院中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然起舞,一位老人正醉卧在花丛中。衣冠散乱,手中还握着酒杯,脸上的表情却是始终悠然自得。幽幽香菊与他做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的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回乡。他坦然面对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厌恶官场的明争暗斗,反感世间的琐碎杂多,他只爱那清净如菊花的世界,热衷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陶潜,我想对你说:“你是淡泊的,在这繁琐的世间,你如菊花般淡雅。”

流水把我带到一所小院前,我看到一位女子正倚在庭中,她痴痴的看着院中凋零的花朵,微风掠过她未梳红妆的脸庞,那是怎样的凄凉与无助。“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李清照,不再有当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岁月的流水洗去了她的锐气,生活的磨难不得不使她放下那份傲气。“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那是何等的一份寂寞与悲凉。易安,我想对你说:“你不会孤独,我相信,在新的时代,任然还会有你精神感召下蕙质兰心的女子。”

余香袅袅,茶冷香未消。古韵悠悠,诗词美如斯。他们犹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唱响了人世间最动听的乐章,滋润着我、感动着我、影响着我。

古诗日记5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它积淀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遗产。

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中的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生际遇,古诗词都不复巨细,一一呈现。我们读古诗时便可培养自己的欣赏境界,即使不能亲历其境,但也可以移情神游。

如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几句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仿佛不经意的一瞬间,我们可以尽情地欣赏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如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简简单单的五言律诗,恬淡隽永,充满禅意。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

又如当我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时不小心把几粒饭粒撒落到地上时,脑海浮现出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联想到农民们在田中辛勤劳动的情景,使我自觉地把饭粒一粒粒地捡了起来。最近我听老师说某些地方把原有课本中的一些古诗删除了,我和同学都觉得很难理解,诗歌是韵文,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也更让人终身受益。为什么非得删除?

怪不得主席说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文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关于古诗日记四年级 篇2

板板块块一一:自读交流

师:借助注释说课题。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大家对比两个同学的解释, 看看有什么异同?

生:对于“之”的解释, 一个同学选用“去”的意思, 另一个同学选择用“到”的意思。

师:那你们读读这两个不同的句子, 觉得选择哪个意思好?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李白在黄鹤楼不可能送孟浩然到广陵, 应该是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选择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但是, 这个就一定准确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以作者的角度该怎么说?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我”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作者在题目上就完整地告诉了我们地点、人物、事情, 及其他有助于思考的问题。

【评评析析】学生初读古诗理解大意时通常引用注释, 对于注释不加选择, 拿来就用, 影响了对古诗的学习。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充分利用注释本身的细微差异, 引导学生活用现成的资料, 尽量符合诗句意思, 而不是生搬硬套。针对学生选择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教师不是包办而是引导, 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解决, 让古诗自己和学生充分“对话”。以上环节, 教师巧妙利用文本资源, 让学生觉得出乎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提高了学习古诗的趣味。而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 使学生学会了思考, 提高了与文本对话的质量。

板板块块二二:感悟美景之别

师:那李白送别朋友的时间呢?

生:三月。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多简洁啊, 为什么还要“烟花三月”?

生: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 像浮动的烟雾。

生:比较美。

师:繁花似锦的三月, 大家喜欢做什么?

生:春游。

师:此时的名胜黄鹤楼游人如织, 大家兴致勃勃。可李白和老朋友呢?

生:正在分别。

生:有点伤心。

师:谁来描绘一下前两句诗的情境?

生: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 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故人面向西和站在黄鹤楼上的李白送别, 在春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是老朋友向西和李白辞别。

师:题目“之广陵”就是去扬州, 为什么用“下”扬州呢?别急, 朗读整首诗思考后再讨论。

生:说明扬州在黄鹤楼的下面。

生:是下游。

师:扬州不但是在黄鹤楼的下游, 而且两地江水的落差很大, 船上又张开船帆, 所以船行得——生:飞快。

生:迅速。

【评评析析】这一诗句的教学一般紧扣“烟花”, 直接告诉学生李孟二人因分别而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如果真的这样, 那李白就是平庸之辈, 而非诗仙。优秀的作品是让语言自己“说话”, 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教师再次利用古诗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思考, 品味诗意。从“之广陵”与“下扬州”的异同, 读出了朋友匆匆离别的无奈。同时反衬了背景:古人在烟花三月踏春是时尚的, 愉快的, 而李孟的分别却是与众不同:在快乐背景的映衬下, 他们的离愁更让人伤感。

板板块块三三:感悟无声之境

师:朋友相送, 有说不完的话, 道不完的情。李白和朋友说了些什么?诗中有吗?

生:没有。他们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师:多读几遍, 想想为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生:他们一下子就分别了。

师:从哪儿知道?

生:“下”字, 船行得快, 来不及说。

生:一下子就“远”了。

生:“碧空尽”, 一下子就消失了。

师:是啊, 朋友之间的离别情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 你和亲人分别, 和最好的朋友分别会一直说吗?

生:我会很伤心, 说不出话。

师:是的, 情到深处人孤独, 想说也说不出。朗读后两句诗, 说说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孤帆”, 眼中只有朋友乘坐的船。

生:“远影”, 作者一直凝视着远去的孤帆。

生:“碧空尽”, 孤帆的影子都看不见了, 作者还在眺望。

生:作者对朋友的情感像滔滔江水。

师:是啊, 朋友分别, 挥手再见;朋友看不见了, 眺望孤帆;船影不见了, 抬头凝望天空。寄托朋友情谊的形象逐渐消失, 思念朋友的情怀油然而生, 如滚滚长江水奔流不息。

【评评析析】多数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孤帆”学习后两句诗, 从可能的“孤帆”到眼中的“孤帆”, 到心中的“孤帆”。学生在关键词句的限制下, 思维单调, 情感单一。关键诗句的体会需要铺垫, 需要学生情感的迸发, 才能感悟到位。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感情, 多是让学生设想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从生活经验、古诗情境不难知道, 真正感情深厚的朋友分别时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的, 唯有泪千行, 唯有喉梗塞, 唯有执手相送、目相视。“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才是诗情, 才有画意, 也才是李白的杰作。本环节师生合作还原李孟分别的场景, 从人、船、帆、影的迅速消失, 直到消“尽”, 所以, 作者只有寄情于长江之水了。

板板块块四四:感悟挚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心的朋友?

生:“故人”, 好朋友的意思。

师:李白的老朋友很多, 可并不都是这样分别的。请读《赠汪伦》, 对比找出本课的特别之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故人”和谁告辞?

生:李白。

师:怎么写成“黄鹤楼”?

生:李白站在黄鹤楼。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 孟浩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李白看他随船渐远, 人影即将消失, 他赶紧上到第二层, 孟浩然——

生:孟浩然还是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上到第三层, 孟浩然——

生:孟浩然仍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爬上最高层, 孟浩然——

生:孟浩然依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孟浩然看不见李白了, 依然——

生:西辞黄鹤楼。

师:直到黄鹤楼望不见, 孟浩然还是面朝——

生:西。

师:他们是怎样的朋友?

生:好朋友。

生:特别好的朋友。

生:知心朋友。

师:浓厚的友情是双方的。李白看船, 眼里只有“孤帆”;李白看人, 只有“故人”。“孤帆”似故人。他为什么觉得孟浩然也孤独呢?

生:因为李白非常关心孟浩然, 怕他孤单。

师:他们的感情似——

生:长江水。

生:似滚滚的长江水。

师:李白真想送知心朋友——

生:到扬州。

生:到广陵。

师:题目就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孟浩然到广陵。

【评评析析】本节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始终不放弃古诗本身的内涵, 处处留心, 让古诗自己“说话”。学生在前面几个板块学习之后, 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 可是意犹未尽。在这个环节, 通过师生对话, 引发李孟对话, 引发学生和李孟对话, 让学生全身心浸透在朋友的深情厚谊之中。学生和孟浩然告别、学生和李白告别, 他们也就读活了古诗。孟浩然乘船下扬州, 应该是面朝前, 即向东, 他却朝西辞别。有悖于常理, 但不悖于人情。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平常中的不同, 诗意才能跃然于纸上。学生和古诗的对话成功, 来自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 朋友是双方的, 朋友是有来有往的。如果只让学生单独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 而没有意识到孟浩然对李白的深情, 那么学生的体验是残缺的, 是不可能深入的, 学生学习古诗也就浮于字词表面, 谈不上积累和运用了。

关于古诗日记四年级 篇3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  语文阅读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7-02

前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能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我国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到要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阅读能力就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指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教材

和语文其它方面的教学相比,阅读教学的灵活性更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背诵课文,所以教材中的文章只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许多语文教师是“教材写什么,课堂讲什么”,对于教材中的重要学习课文,不论必要与否先让学生把大段的文章背诵下来,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对阅读资源的开拓和创新,过于流于形式[1]。

2.教学思路落后

当前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同时过于强调学生的刻苦学习。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爱听,是否有疑问,是否有意见。这样以来,一方面教师讲的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重视课外阅读积累

阅读教学的教学素材不应该只关注教材的内容。教师在利用好教科书的前提下,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资料,阅读课外文章,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生词、生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相关生活经验或者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开展“叩响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时,引导学生搜集他们喜欢的诗歌;在讲解“人物描写一组”时,可以指导学生读简版《西游记》或者《水浒传》等,指导学生摘抄印象深刻的内容,并且简单做读书笔记。这样以来,既能让他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促进他们写作技巧的提升,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2]。

2.设计有效的阅读形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熏陶,教师需要对文章的重点和精华部分进行示范性的阅读。如果文章中含有比较难理解或者负责的段落,教师需要的使用领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读顺、读通,让学生才不同的声色和声调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对于自然多较多、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指导班级学生进行连续读。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和其中的线索,并且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默读,并且细心品味句子。同时,也可以使用小声自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描写生动、语句优美、含义深远、画面集中的地方。对于故事情节和对话居多的文章,可以应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而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理解文章内容。对于精彩语段、诗歌、警句,可以使用齐读的方式,进而活跃气氛、激发灵感、强化记忆。阅读的方式有很多,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并且选用合理的阅读方式,进而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进而在阅读文章中收获知识。

3.重视“写”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还有精美规范的语言,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需要明确的是:阅读教学中所说的“写”和写作教学中的“写”具有不同的内涵[3]。阅读中的“写”指的是根据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而写出的片段性的感想,属于一种练笔,这种练笔耗时少、收获大、目标明确,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并且把握文章中的语言形式。所以,这样的“写”,“言之有情”,“言之有物”,同时和“读”相得益彰。比如在讲解《触摸春天》的过程中,手指悄悄的合拢,拢住了蝴蝶,她的脸上充满惊讶,这个时候,她会想些什么呢?她想说什么呢?他的眼前是什么样的影像?教师可以抓住此处的语言空白,让学生动笔写,进而进入课文的语境当中,道出文中人物的心理独白,进而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思维的花火,水到渠成的体会到此时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且把握好文章中向往光明和生活美好的主题。能够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课文有许多,教师需要抓住文章中心内容,并且融洽的、合理的加入“写”的训练,让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结论

综上所诉,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时期,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其它方面语文教学的成效。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思路,并且加强对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从而切实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沙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听《李时珍》课后对京、苏两派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08).

[2] 李洁.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5):30-31.

[3] 丁立强.  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 才智. 2013(01) :97-98.

四年级关于跑步的日记精选 篇4

今晨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学校

( 1)刚一到,操场立刻变得尘土飞扬,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跑步,于是我也和他们一起跑起来。

( 2)这不跑不知道,一跑吓一跳,这跑步不仅不好玩跑起来还十分累,这不,我刚跑完1圈,就累得不行了,可悲的是必须跑,没跑完就算没过关,我不由终的叫了一声:“额滴亲娘咧!

” ( 3)在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好不容易跑完了7圈半,跑完后我累得满头大汗,简直可以说是汗流浃背。我虽然很累,但是我至少完成了我的任务,没有失信于自己,我已经很够高兴了。

(4)我今后跑步的次数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多的,因为跑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长高些;还可以增加记忆力,所以我不仅要每天坚持跑步,而且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任务,还要一直把它坚持下去。

四年级下册古诗 篇5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

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华清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石头城

【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题君山 雍陶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毕业考试下一篇:标准公司场地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