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优秀随笔散文

2025-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走优秀随笔散文(精选10篇)

行走优秀随笔散文 篇1

每当清亮的铃声穿破层层空气,刺射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便会开始我的行走。急不可耐的“短途旅行”

铃声尾音仍在不断拉长,我班教室里便冲出几个挥舞着试卷的同学。大家踏着铃音绵长的尾巴,一只手死拽住卷子,不让它因急速奔跑而滑出掌心,另一只手扶住抖动着的眼镜,急不可耐地参与这一场去往办公室的短跑竞赛。首先到达的人自然得意地将卷子伸到数学老师眼皮底下,要他看个清楚,同时抑制不住激动地狂吼:“我做出来了!”那骄傲自信的神情如同热爱摇滚乐的歌手占据了吉他与话筒、酷爱画画的画家发现了颜料与画笔。他们就是行走在教室与办公室间的“健将”。我也因这样急不可耐的“短途旅行”而逐渐发现数学神秘的吸引力,还获得了战胜它的信心与力量。

充满花香的小路

作为一个对食物充满感情的`人,我由衷热爱着由教室通向食堂的小路。与朋友肩并肩悠闲地走在路上,我们不再相互开玩笑、谈天,也没有抱怨整日学习的疲倦,只是用鞋底摩擦着地面,触着凸起的石块,踩进凹陷的小坑中,享受难得的放松。我们行走在这条小路上,两旁或瘦小或粗壮的树枝上有欲坠的艳丽的花,等着清风捎走它,使它名扬四海。当我从早餐的香气中抬起头来,便可嗅到花落时奇异的气息,那种纯净如水的静谧的味道,使我内心忽然被惊醒,心境变得明亮。

欢乐的歌谣,跳跃的脚步

行走在通往操场的那条宽阔的道路上,我卸下刚刚的疲倦,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我跳过小石块,以不安分的脚步走过平路,张开双臂大笑着,拥抱着自由的风冲下斜坡。我与朋友们一边聊天唱歌一边旋转着前进,甚至倒退着走。舒展的身姿让我重拾好心情,感到校园仍是这般可爱又新鲜。

一路行走愿你温暖纯良散文随笔 篇2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孩。打小开始,我就无比的害怕黑夜。家门前有一条漆黑的小巷,幼时有次回家晚了,我在路灯边犹豫了很久,直到远远地看见家里那一抹灯光,才下定决心抬脚进去,四周很静,不时有风吹过去的沙沙声,心跳得很快,手心也出起了汗,脑海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恐怖故事。突然,我仿佛听到了咔嚓一声。我跑了起来,跑得很急很急,前方的灯光是我唯一的寄托……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一刻走进家门的欣喜。

稍大点时,我依旧害怕黑暗,但每天的饭后散步我从未缺席,我想,也许我惧怕的不单是黑暗。小街上有许多和我一般大的孩子,元宵节的那天最是热闹,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有一盏纸灯笼,我和哥哥自然也不例外,我的纸灯笼是一条鱼的造型,粉色的,点上蜡烛格外温馨,哥哥的是一只小老虎的造型。我曾吵着要,哥哥却怎么也不给我,他说老虎是男孩喜欢的。我们提了灯笼,和街上的好朋友互换灯笼玩耍,追着跑啊跑,大人们乐呵呵的在一旁聊天。回来时我和哥哥一起穿过那条小巷,手上有灯笼提着,心里也不觉得害怕了。我突然被脚下的一块石头绊倒了,起身时灯笼已经被烧坏了。我急得要哭,哥哥把他的老虎灯笼塞到我手上,拉着我回了家,我支支吾吾的解释灯笼坏了,妈妈赶紧拉着我查看有没有受伤,睡前我把灯笼还给哥哥,他却摆摆手说:“你不是喜欢吗,送给你好了。”之后的我常常回忆起那温馨的烛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像孩子一样惧怕黑暗,可我依旧不喜欢它,它似乎包含着所有的负面情绪,让人唯恐不及。前些天妈妈有事外出,家中只有我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不知怎的很不好受。夜晚来临时,我到院子里看星星,其实只能看到几个小小的光点,四周仍是一片黑暗,邻居家院子里的灯光却亮了起来。奇怪,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在屋子里吧,仔细听了一会,并没有人在院子里。抬头看了看明亮的灯光,心底升起了一抹光亮,一丝温暖,一些安慰。

关于行走的人生优秀作文散文 篇3

与其等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

爱的本真是喜欢。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并非那个人有多好,而是那个人像镜子,足以让人看到自身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好。幸福恬淡的生活,不是别人营造的,而是由心而生的。心若乱,则处处乱;心若宽,则处处坦途。幸福的人生,绝不容消极怠慢的情绪弥漫扩散。

幸福缘于欣赏之心、理解之情。欣赏才有善待,理解才能相助,每个人都是上天给这个世界送来的.礼物,当别人看不到你的美好,在盲目的情形中或伤害或放弃你时,最要紧的,是你自己别伤害自己,自己别放弃自己。

心简单,世事就简单;心复杂,世事就復杂。简单带来宁静,复杂演绎躁狂。转个念,是希望;回过头,远离了绝望。悲喜一念间,或地狱,或天堂。一念如飞白。留点空间,才有余地;留下安然,才有泰然;把心态归零,才能把烦扰放空。

优秀散文随笔 篇4

每一次放学,父亲脸上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脸,站在桥的那一头等着我。当我看到他时,心里迫不及待地想要冲进他的怀抱。回到家中,就可以吃到母亲做的香喷喷可口的饭菜。那时的我已经觉得非常幸福了。

可是,这世上没有一辈子的幸运。

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出了一场意外:父亲腹部感染。那段时间,父亲躺着医院里,身体不知道受了多少苦!看见他身上插满了各种白色的管子,我不知有多难受?

此后,我整天都是自己独自回家。我那时是多么希望父亲站在桥的那边,等我回去!

一天放学,下起了大雨。大雨无情地洗刷着地面和小桥,小桥被冲洗得十分光滑,而桥下昔日清澈见底的流水,已经变得浑浊不堪。

以前每次下雨,父亲都会撑着雨伞在桥头接我。而今天,我心里挺失落,真盼望着父亲能够出现在桥那边,对我笑笑,然后冲进他的怀抱……

我蹲在小卖铺的门口,眼睛直丁丁地看着桥的那边,盼望,盼望……

小卖铺的老板娘对我说:“小女孩,别等了,我送你回去吧。”“不,我要等爸爸,我相信,他一定会来的。”不知道过了多久,仍然等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我希望他仍然可以等我回家,仍然是那个健康爱笑的父亲!可是不可能了。

突然,一把朴素的格子伞出现在桥那边,紧接着就是父亲那熟悉的身影,我激动地冲入他的怀抱……

优秀散文随笔 篇5

记得第一次去香林花雨时,那里还没有开发成景区,纯粹的原生态的美,高大的桂花树枝枝相连成片,遮天蔽日的非常的壮观,偶尔有阳光调皮地泛着亮光扫射下来,黄金般的珍贵。绿荫下除了鸟鸣虫叫,安静得让人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扰了这迷人的鸟语花香。静静地在树荫下淋个花雨浴,那陶醉无与伦比。后来,那里被开发成景区,很多人像围观稀奇怪物一样地涌入景区,再去景区时,倒很有一种蚂蚁搬家的感觉。缺少了那份静美,人也就有了一种不能控制的浮躁。好在那份清香还在,微风吹过,打下来的雨还是四个花瓣的,于是年年的金秋时节都会去那里报个到,在感受花香的同时体会四季的轮换。

今年也不例外,闻香而去,直达目的地。

但是也有例外,在闻香的同时,发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花,这花红得似血,在一片绿色中是分外的耀眼,花瓣似丝绸般的柔软,向后向外弧形扭曲似蝴蝶的翅膀,针刺样的花蕊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像动物灵敏的触角。我被它的美丽所吸引,向它靠近并且把它拍了下来。在拍的时候,我发现应该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无知的人被它的美丽所吸引,因为在那一片低矮植物中硬生生地被走出了一条路来,而鲁迅先生说过,走的人多了才会变成路的。拍的时候,我不认识它,回家后我问了一下度娘,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居然这花叫彼岸花。

度娘说,彼岸花,佛教名曼珠沙华,花落后才生叶,有花时不见叶,叶生时花已谢,所以花叶永不能相见。这种生生不相见的特质自然是悲情的,何况这种花生长在坟头、石缝里,且在春分秋分人们纷纷祭奠离开的亲人的时节开花,于是这种花就有了恐怖的名字:阴间之花、死亡之花、地狱之花等等,彼岸花是它最含蓄的名字。我应该不算是太迷信的人,但看到这样的文字,还是感到有点毛骨悚然,这花太不吉祥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缓不过神来,想不通这么美的花怎么会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呢?

然后,再仔细想想,其实很多美都是悲情的,譬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又譬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似乎都是这样——故事很美,结局很悲。我不知道是因为太美了才悲情,还是因为悲情人们才觉得是美的。人们喜欢的到底是美呢还是悲情?或许是因为悲情才感动了人们,然后用敏感的神经为它披了一件美的外衣,希望这种美是永恒的。但我总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美,和它是不是悲情无关,当然喜剧更好。

寻找优秀散文随笔 篇6

初冬的风开始凉起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路面泥泞不堪,可他,继续驾着车前行,任车子一路留下。

他匆匆赶路,毫不畏惧这冷这雨,没有丝毫犹豫,纵然车身颤抖,但他仍坚持前进。

路边少有行人,远处淡去了炊烟,更淡去了盛世的画卷,只有他,似乎只有他一人,行在这落寞而又坎坷的路上。

卫君的怀疑与不满、秦王的不屑……他“推销”着自己的思想,却一次次被拒绝,纵然仁政是醒世的良言,在这兵冢累累的年代,又有谁会正视?

他有点儿失望,但他仍要继续,他要找到一片合适的土壤,让自己的思想开花结果;他要找到一位伯乐,让自己奏高山流水的绝唱。这回,他要去陈国,他怀揣梦想,准备敲开新世界的门。

上朝,不修边幅的`读书人总让以貌取人的君主不悦;陈词,口若悬河步步莲花让国君茫然;既往,碰壁的次数已被载入档案,让陈君心中已不快……什么“仁政”“爱民”“孝悌”,只一声“退下”就独留下他一人在战栗。

为什么?为什么自己的真知灼见总是碰壁?为什么久不得志孑然一身?何处有伯乐,何处有知己?漫步陈国郊外,粮食皆尽,唯有古琴一张。轻拢,奏愤世之叹;慢捻,叹不遇之志;抹复挑,弹寻觅之音,难道只能在不得志中独行其道吗?

他起身四眺,整个世界在这烟雨中混沌着,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时代;他低头看着自己,衣衫褴褛,独有古琴、破车为伴。但倘若避世退隐,志向只会永远湮没,是的,是生命催着他继续起身寻找。

他驶在路上,听到了“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悲叹,看到了“死人骸骨相撑拄”的惨剧,这一切让他更加坚定了舍小我而不顾、为大我而寻找那星星希望的信念。

蔡国国君的态度更为恶劣,又一次压灭了他希望的光,甚至在郊外他还被蔡国的军队包围。他再次淡然地弹起古琴,奏出心声。这次,他在竹简上平静地记下了心中的感受。当文字流淌时,他的心更轻了,他的眼神更深邃了,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要寻找的已经找到。

是的,不在这物质世界里,这生不逢时的年代给了他寻找的过程,最终让他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了圭臬;不在他寻找的一次次结果中,而在这一次次寻找的过程里。既然这样,还有什么遗憾呢?他寻到了道德与星空,寻到了至真、至善、至美。

生活在别处优秀散文随笔 篇7

雨果说“一个人内心的哀叹,往往比一个城市的喧嚷道出更多东西。”我习惯在一个个黑色延展的黑夜里,对着自己自言自语,然后把这种自言自语变成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文字,任由它们在空白的文档里封存此刻最真诚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一个私密的自我空间,弥足珍贵。而微信就给予我了这样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让想进来的朋友进来,也可以随时拒绝他人的来访,我自由地选择我的访客。在这个空间,我可以偶尔抱怨几句对生活的牢骚,可以随时流露自己性格的娇俏,也可以把自己胡言乱语的文字丢在上面,听听朋友们的建议。

曾经以为,可能微信是我们面对信息时代这一“洪水猛兽”时,残存下仅有的呼吸自由。

可不知什么时候,微信的自我空间,变得不再是记录自我的生活,而是记录我想要别人知道的生活。记得那时候看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里面有一句话很难忘,“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那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变成,残酷”。

微信,是生活的别处。我们都拿自己最美好的样子放在微信的朋友圈上,告诉别人,我过的很好。出门旅行,远处的山岚,山间的清风,涌动的溪流,不再用心细细体会,而是将它压缩变成一张张照片;享用美食,果醋的酸,巧克力的甜,牛排的鲜嫩,意大利面的口感,味蕾不曾细细感触,变成一张张诱人照片才是首要;与人相约,你的快乐,我的悲伤,我们的岁月,不再认真聆听,重要的是两个人美美的合影。于是,我们在朋友圈里的生活很精致,很丰富。总是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总是看一看,今天有多少人“欣赏”了我的生活,原来他们生活的也很好。可是,只有自己的.心里才知道,每一天最真实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应该是活给自己看的,而不是让人来欣赏的。

布莱希特在戏剧中提出了“间离效果”,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本就有间离,冷漠,猜忌,在微信朋友圈这里,这种间离变的越来越明显。间离,或许因为那一份远离的真诚。我们开始习惯于美化自己的生活,一张照片,总是修一修脸,修一修腿,直到自己都不再认识自己。到一个什么节日,总是要说一说感受,不然朋友都会忘记我。我们开始活在别人的目光里,畏畏缩缩地等着别人的评论。生活在别处,可是生活终究在此处,若是把眼神挪回自己,那种崇高感,随即变成了残酷。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微信,只是,微信里的生活,并不是生活里真实的热闹,而是飘零在半空中的美丽,会有人爱那种凌空的美丽,可终究人不能够不用两只脚走路的,真正的生活终究是世俗的,喧嚣的,甚至肮脏的。但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生活,不该拒绝它的本来面目。

想起海子,那个一生面朝大海,渴望在自己私密房子里开出花朵的男人。

于是,我在心里设下一道门,关门是属于一个人的玫瑰,开门,是整个世界的脉动。

行走优秀随笔散文 篇8

——兼谈史可法血殉扬州点滴

●申玉琢(四川)

出差瓜洲,就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那个瓜洲。办完事,见日头尚早,听说这里离广陵很近,何不绕道前往广储门外梅花岭史公墓,凭吊一番呢?

对史称广陵的古城扬州来说,今年是个可堪纪念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正好是可歌可泣的扬州保卫战爆发的370周年,亦是民族英雄史可法,孤城碧血,为国献身的370周年。370年前的1645年,正好是南明弘光元年,或满清顺治元年。此前的1644年3月18日,李闯攻破北京,崇祯帝以黄绫悬颈,长发复面,自缢于煤山。不久明神宗之孙,崇祯帝之兄——福王朱由嵩(崧)前往南京监国,史称南明。史可法被命为首辅。时清军渡淮南犯,(史)可发自请去江北督军。5月15日,福王正式即帝位,年号弘光,授史可法兵部尚书,责令驻防扬州。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元年进士。《明史》说他:为人忠信,与民共劳苦。帅军,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至崇祯十七年,已积剿贼功勋,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其人身材矮小,自幼好学,顺天府院试,高中案首。

那还是天启元年冬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顺天府学官巡视生员,来到郊外。当他走进一座破庙暂避风雪时,发现了一个伏案而寐的少年,案头则有篇刚刚草就的文章。学官审读后顿觉眼睛一亮,爱才之心油然而生。他脱下皮袍披在已入梦乡的少年身上,悯其勤慎,然后轻轻将门带上。这在破庙风雪苦读的少年便是史可法,而那位学官是谁,就说法多多了,有说李阁老的、有说左御史的、有说陈布政司的,总之全非等闲人物。接下来自然是李阁老(或左御史、陈布政)慧眼识英才,少年振羽有期。

在中国的通俗文化中,但凡一个布衣寒士出息了,总会连带不少传奇性说法,这些说法又不外是“寒窗苦读”、“得遇贵人”之类,至于箇中真实程度,亦是“信则有之”,“疑则无之”,不必较真。

此事过后的天启四年(1624年),时为左佥都御史的左光斗上书弹劾魏忠贤,历数其罪状三十条。不意奏章尚未呈达天听,阉党就首先发难。不久,左光斗被关进了东厂监狱。狱吏对左光斗施以炮烙等酷刑,左氏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史可法花了50两银子买通狱卒,冒死前去看望恩师。左光斗已被烙铁烧得焦头烂额,眼睛都不能睁开,膝关节粉碎,只能席地倚墙而卧。史可法睹此惨景,不禁悲恸失声。左从哭声中认出自己的得意门生后,竟愤然大怒,指着史可法骂道:“没出息的东西!这是什么地方,你居然来了。你来此来寻死吗,天下大事谁来支撑?还不快走,无需等到缇骑陷害你,我现在就用腕上的铁镣把你打死!”史可法这才含泪依依离去。以后,每提及此事,他都热泪盈眶,说:“左恩师的五脏六腑,都是钢煅铁铸的。”

而才高笔豪的史可法,也不负恩师厚望,天启七年乡试中举后,又一举夺得崇祯元年进士,荣授西安府推官。崇祯五年入京任户部主事。崇祯十二年,史可法为父“丁忧”。丧服解除后,被任命为漕运总督。

史可法为官,以“廉政爱民”,声闻朝野。因政绩卓著,1643年被擢升南京兵部尚书,参预军机,成为支撑朱明王朝倾危的一柱栋梁。

第二年五月,清兵长驱南下,迫近扬州。五月中旬,古城扬州眼看陷入清兵包围。在这危机四伏之际,被南明政权实授兵部尚书兼扬州督师的史可法,高牙大纛,闪亮登场了。

决战一触即发,但真正的高手过招,却不同于现今流氓、混混死打烂缠的“街斗”那般下作和难看。双方都是秣马厉兵、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套路或攻或守的。不信且看这样一件史实:就在清军进逼的两月前,清摄政王多尔衮曾致书史可法劝降。

——别说什么“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像“攻心为上”这类的韬略,“马背上的朋友”也是懂的。而“性耽翰墨”亦是“进士出身”史可法之强项,他自是洋洋洒洒回信一封。这封海内争传的《复多尔衮书》,就是今天我们捧卷诵读,仍能感到那逼人的凛然正气。关于这封回信的真正作者,虽向来说法多多,但可以想见,作者在起草回信时,必定是相当的投入:在仪卫森严督师行辕,趁着著名的广陵月色,纵笔骋怀,挥斥方遒。其铿锵的音韵,其力透纸背的文势,句句堪称扔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

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把史可法的人格操守,挥洒得淋漓尽致。脱稿之后,史可法或许会想到历史上的另一些事情:古往今来之不少好文,都是两军阵前羽檄交驰的产物。比如那位叫陈琳的扬州人,他替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不仅让曹操为之一身冷汗,连久治不愈的头风也吓跑了,还留下一段“檄愈头风”的佳话。因此,在他读毕这篇署名文章后,竟自怜得眼眶湿润。

说史可法极为看重这篇文章,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旁证。据说史可法对自己的书法不甚满意,便四处征求书家高手执笔誊写。是时,书法家韩默正好在扬州,便到军门应召。关于韩默其人,史少有载,但从史可法对他的赏识来看,档次大概不会低。韩默笔走龙蛇时,史可法和诸将都在一旁观摩,只见那素笺上气韵飞动,从头到尾一笔不苟。书毕,史可法玩味再三,这才令快马送出。

而事实上,凭此一篇《复多尔衮书》,也完全有理由令他名垂青史,而淡化他在扬州的折戟沉沙。无论这篇文章是不是史可法的手笔。

文章是谁所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文人改行的武将,和那位武将冒充的文人,互通书信后,彼此竟对对方人格文彩,钦慕不已。既是“各为其主”,又是“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那么,就兵戎相见吧!

扬州保卫战开始于弘光元年4月15日,历时11天。当时进犯扬州的清兵由豫亲王多铎统率,兵力约两万,另有南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手下降军10万以上,攻势极猛,而扬州守兵却只有万余人。双方在垤堞城壕间厮杀10余天,尽管实力悬殊很大,但清兵和降清“带路党”仍伤亡惨重。多铎在激战间隙,又多次诱降,史可法或面对劝降书不启封,或将降书投入火中,抛进水里。25日,扬州城西北角被红衣大炮轰塌,清兵拥入,史可法自杀未死,部属数十人拥之下城走小东门,清兵赶到,史可法大呼:“史阁部在此!”遂被俘,押见多铎,多铎释缚再劝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我,天朝重臣,岂肯偷生蕞尔小夷,作万世罪人哉!”

又说:“城亡我亡,死意已决,碎尸万段,亦甘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以宽大,万不可杀。”

史可法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被害于扬州南城楼上,时年43。降清的佐贰之军,为向新主表忠,竟对史可法成仁取义之躯,施以戮尸,并且对扬州之百姓疯狂屠掠。10天之内,杀人八十万,史称 “扬州十日”。

史可法遗体因毁损难辨,不可觅寻。殉难前曾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与梅花为伴。”一年后,其义子副将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古城北广储门外之梅花岭。

在话及这位叫做“义子副将史德威”时,本欲结尾的拙文,又不得不再赘言几句——史可法进驻扬州后,第一次亮相不是在督师行辕里擘画军机,也不是在堞楼城壕布署战守,而是召集诸将,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希望有人在最后时刻,助他完成大节,也就是将他“了断”。副将史德威“慨然允之”,史可法当即收为义子。又上书福王表明自己“与城为殉”之心迹,并当众再三朗读奏章,涕泪满面,部将无不为之动容。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面过去没几天,已扫平城垣外围的清兵,对扬州发起了总攻。史称的“扬州十日”,几乎是一蹴而就,真正的攻守激战,其实只有一天。最后时刻,连史可法本人苦心安排的后事,也得靠敌人来成全他:“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被参将许谨,双手抱住,血溅衣袂。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拔刀。终于被俘。清豫王多铎劝降不成,冷笑道:‘既为忠臣,当杀之,以全其节。’史忠烈遂死。”(事见全祖望《梅花岭记》)

自那以后,这座于明万历年间,由太守吴秀,疏浚城濠,积葑土为丘,丘上遍植梅花的土埠。因有阁部衣冠,奉安在此,闻风慕义前来凭吊题咏者,竟络绎不绝。清张尔荩撰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民国时期郁达夫曾来此瞻仰,留下诗作:“二百年来土一丘,史公遗爱满扬州。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借咏凌霜傲雪的梅花,盛赞史公的威武不屈。

1962年7月,适值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诞辰,有武人朱德者,为史公衣冠冢旁的史可法纪念馆,题写了馆牌。

作为一篇随笔,仅仅到此为止,似乎尚未尽兴。好在又忆起:在我年前读过的《春在堂随笔》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史阁部《复摄政睿亲王书》,乃乐平王纲字乾维者代笔,见南昌彭士望《耻躬堂集》。余惟忠正此书,海内争传,然莫知其为王君笔也,故特表而出之。” 文中的“摄政睿亲王”即多尔衮,“史阁部”即史可法。而这位“春在堂主人”即一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的曾祖父愈曲园——一位我所崇敬的清代鸿儒硕彦。他的话应该是很有“含金量”的!

长沙行走感悟随笔:拂尘 篇9

窗外的冷风吹进屋来,有丝凉意。刷刷地雨声显得急冲冲的,不再如春日般的柔软与缠绵,它在用力地冲刷着灰白地喧嚣,升腾起薄薄地雨雾——这是昨日雨中的长沙。

今早的长沙不太一样,经过昨日的冲刷,今日已是透亮如新,使人的心情都明亮了起来。我已远远地看见,天边穿上了蓝白的衣裙。

在灰白的苍穹下呆久了,我不太习惯抬头望天,因为那里除了一片灰蒙,就是蒙着灰的一片。

但此时,我早就不自禁地抬头看它了,如看见久未谋面的爱人,满眼欢喜,满眼爱恋。

那棉花糖一般厚实的云朵在我头顶呼呼而过,那抹微蓝与我遥遥对视,直击心底。

此时的我,在暗自庆幸:能够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而这个动作,却是很久不做了。哦,不!想起来了,也还不久,春节的一个夜晚就曾做过——为那满天的辰星。

在仁和公园的暗夜里,我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了一双双闪亮的眼睛,不禁兴奋地喊了起来,“快看哪,好多星星!”

佳佳和仔仔随着喊声也抬起了头,我们想用手机拍下来,可根本不行,手机中一片黑暗。美丽的东西,哪能这么轻易地得到?

这么多的星星已是很多年没见了。我高兴地讲起小时候的夜空:那时的星星比这个还要大,还要亮,还要多。夏日的傍晚,你们外公牵着水管把热乎的地面冲洗降温。晚上,铺上凉席,躺在上面,用繁星当被,枕着午夜的梦。

如今想来,这是多么的奢侈,可当时,又是多么的寻常。

人渐渐大了,心在慢慢生茧,蒙上了尘。有些事情不再去做,不是不想,而是心灵已被尘事包裹,什么都“看”不见了——没有了好奇,不再体验,更发现不了身边的美。

我总惊恐说自己老了的人,即使他还不老,可言语中早已有了老朽之气——一种腐蚀之气,会被传染。

我很欣赏头发花白,面容苍老,却有一颗好奇年轻之心的人。他们地步伐是轻盈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话语是振奋有力的。而我喜欢被这样感染。

有人说:现实的无奈早已使心伤痕累累,能继续跳着就不错了,哪里还能热乎地看这个世界?

我想说:一个苍穹之下,能产生不同的人,唯一的分别就是那颗不同的“心”。

蒙尘之心,看到的永是灰蒙的一片,没有光彩,看不清前方。

可谁的心不蒙尘?不生茧?

有些人只管让它蒙着,生着,不擦拭,不剥离,以至于越来越厚重,了无生趣地负重前行。

有些人能每天带着一颗明亮的心,去听鸟儿歌唱,而不是人地喧嚣;去找寻自己地欢喜,而不是盲目地跟从。

我多想找回儿时那颗容易满足,充满好奇,富于想象的纯真之心哪!可我知道,不太可能了。我只能多去回望,不要再续尘灰,再增一丝老茧。

而此时的我,能停下脚步,看悠悠的云彩,慢游于蓝天之间,就是一次拂尘,一次回望。

作者:又耳

五月在这个城市中行走随笔 篇10

每个人都出自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城市中行走,可是大家的目的却都是一样的,可能都在寻找和追寻。大家的感受也是相同的,反复,交叉品着生活的味道。今天,你的心情糟了,明天又好了。今天他感觉幸福了,明天却又失望了。昨天大家还在一起团聚,今天就不得不挥手作别。你我时时刻刻都在感受造化弄人。但是我们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

五月,是个值得纪念的月份。它正代表了我们,我们正好像是那村中待产的油菜,,那稻花的香味,那满树簇绿的琵琶,那正开始起身的八月桃。

五月在这个城市中行走,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早晨有的是沁人心脾的空气,中午太阳的威慑力开始使这个城市萎靡,而晚上,却给人一种轻松的舒适。我们的一生中,30到40 之间正是这萎靡阶段。我开始观察这个城市,也是从开始认识自己的`惰性开始。30而立,要立便早,不立,往后就难了。这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日子。我们怎样让这股子元气保持下来,并被细化成终身的个人养分,长流在往后的生活里。

五月告诉我们,走出去。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决不能停止行走的脚步。年轻时我们爱疯跑,天南海北。以为人到结婚生子之龄就得安稳,持重下来。这是个骗局,对于如今的人而言。再也不会有山迢迢,水迢迢的遥远,山一重,水一重的艰辛了。也体会不了古藤老树昏鸦的路途孤寂了。我们没有东西能够用来沉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行走,走到什么时候,不知道。也许像苏轼那样,走到天涯海角。

走,才能保持我们的思想鲜活。

五月,我在这个城市里行走,一切变的不一样了。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晨歌暮鼓,来往人流,童叟知音,一切活的生物,就连那车水马龙亦如一波波的江水,都在诉说,在诉说着,给所有的行走者诉说着她的生活,幸亦或者不幸。脚下是坚实的大地,哪里都一样的大地,但是血液却是土生土长的。我们都向往去西藏朝拜,而此刻,何必。哪里都是禅房。我更能虔诚的在这个城市向生活朝拜,向生我养我的土地朝拜。我们的脚步即使短暂的停了下来,而我们的心还不是继续向前。

上一篇:吉林大学导师简介下一篇:我的植物朋友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