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怀的话题作文
关爱之一――妈妈对爸爸
因为爸爸是我们一家的顶梁柱,所以每天早出晚归的总是他,夏天还可以,但一到冬天爸爸就冻个要命。所以妈妈总会在爸爸出门之前为他泡一杯参茶,让他暖身,而且妈妈还会在爸爸的背上贴一张暖宝宝,更重要的一点是妈妈总是在爸爸穿鞋之前用吹风机把鞋吹暖,以至于不让爸爸穿进去有冷的感觉。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妻子该做的是,但我不那么认为,因为只有心里的感觉,才是动作上的前提。
关爱之二――爸爸对奶奶
奶奶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她总是跟我讲爸爸小时侯的事。有一次她对我说:媛媛,你知道吗,你爸爸小时侯很懂事的,也很孝顺。有一次我跟你爷爷吵架,气的我饭也没吃,你爸爸就特意从学校回来后煮面给我吃,你知道的当时我们家到面店要有好远的路要走,可你爸不但从店里买面回来给我吃,而且吃好后还扶我到床上休息,为我盖被子。听了奶奶的一番话让我了解到了原来我的父亲是位孝敬父母,体贴子女的好男儿。
关爱之三――妈妈对我
妈妈是我全世界最爱的人,也是我不能缺少的人。记得在去年面临期末考试的前夕,妈妈陪了我一夜,帮我拿书,为我煮夜宵,几乎一晚没停过。而且妈妈总是会问我你饿不饿,你冷不冷……之类的话。可我却嫌她烦,嫌她唠叨。现在想想,我真是不应该呀,那些使我烦的话那全是妈妈对我的爱和关心啊!
……
关键词:职校生,话题作文,审题能力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 也是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单招考试必考的科目。
自从2000年福建省实施高职单招考试以来, 高职单招语文考试作文大致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个阶段。笔者认为, 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 在高职单招语文复习及中职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培养职校生话题作文的审题能力谈谈看法。
一、引导学生明确话题作文的特点
话题作文是当前职校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什么是话题作文?迄今为止尚无明确定义。怎样写话题作文,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也没有系统安排。话题作文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作文形式, 也是这几年高职单招作文命题的主要模式。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一样需要审题, 但二者之间审题宽严有所不同: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加以审查与落实, 既要审文体、审范围, 又要审写作重点理解命题意图。话题作文只有一个松散的话题, 在话题的范围内,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文体, 题目可以自拟, 立意、取材不加限制, 写作重点也由自己确定。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虽然都有“材料”, 但二者对待材料的“态度”不完全一样, 在试卷上的指令也不完全一样。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根据话题要求作文。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虽然都有“题”, 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 所有的考生都必须共用这个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 也有考生用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 但更多的考生是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标题。
作为话题, 可以无限多, 举凡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学习、生活、情感、幸福等都可以成为话题, 但就高考作文而言, 话题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即话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就高职单招作文来看, 以下的话题是每年必须关注的作文话题。
关注自我———学会做人, 学会交往, 学会协作, 学会发展。
感受真情———亲情, 友情, 师生情, 乡土情, 爱国情。
话题作文的“话题”只不过是个引子, 它不要求对话题本身进行引用, 进行分析。它需要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 只要与话题有关的, 不论写什么, 用什么样的体裁都可以。
话题作文是一种只提供一个写作话题或写作范围, 而没有限定立意、选材和写作方法的自选作文、自由作文。正是因为这样, 审题对于写好话题作文尤其重要。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题”, 包括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写作要求。“审”, 即是对题的内容逐项细读, 咀嚼话题及各项要求的意味, 准确地把握话题中所“明示”和“潜在”的各项界定。对于题目提供的材料与话题, 动笔之前要好好地分析背景材料、作文要求及限制条件, 进而确定作文的写作内容, 否则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二、帮助学生分析话题作文审题不当的原因
学生写不出高质量的话题作文, 审题不当是根本原因。学生审题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只看话题要求中的一个词, 而不顾其他, 就会出现审题不当。例如, 2009年福建省高职单招作文题:“舞台上, 几个角色演出一台戏;生活中, 众多角色组成一个团体。你对‘角色’有什么见闻或体验, 认识或感想?请以‘角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不得抄袭。”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只强调舞台上的“角色”, 忽略了“生活”中的角色, 就有可能导致审题失误。有一部分考生立意时只侧重于“舞台”, 认为只要文章内容与“舞台”有关就可以, 如果忽视话题后边的限制性语言, 就有可能导致偏离题意。
(二) 顾此失彼, 理解狭隘。
也就是说, 对题意的理解不全面, 导致审题不当。如有的学生面对《诚信》文题, 往往把“诚信”拆成“诚实”、“诚恳”、“真诚与信任”、“真诚与自信”等, 导致审题偏差。又如2010年福州市高职单招质量检查卷作文题“照亮理想的月光”, 有的学生只写了“理想”而没有写到“月光”, 基础等级只能归入三类卷以下打分。有的学生只写了“月光”, 根本没有提及“理想”, 这就更属离题, 这类作文只能归入四类卷打分。
(三) 分析肤浅, 中心游离。
也就是说, 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和把握材料的中心, 导致审题失误。话题作文一般都会给一个材料, 而所给的材料都与写作的中心有关。例如2012年泉州市高职单招质量检查卷作文题:“1.曾有人问周恩来总理怎么没有写一部回忆录, 他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倒想写一部像卢梭那样的忏悔录。2.每年犹太人都要过一个‘赎罪节’, 到那天, 所有人都要到教堂里去祈祷, 为自己的罪过由衷地忏悔。请以‘忏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这个材料的中心是“忏悔”。忏悔不同于我们经常讲的后悔、检讨或自我批评, 不是迫于外界压力或是迎合某种需要, 而是真诚的自发行为, 它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 更伴随着悔恨、愧疚、羞耻、自责等情感体验。只有深入地分析理解材料, 把握中心, 拓展思维, 才能写出生动感人、入情入理的好文章。人不可能不做错事, 但若有忏悔之心, 就能回归正确, 不至于错了又错, 不可救药。有忏悔之心的人是正直善良的, 而有忏悔之心的民族是强大的、优秀的。忏悔是对灵魂的自我拯救, 也是良知的闪耀、人性的升华。它能荡涤污秽, 净化心灵, 催人上进, 促人有为。也许在你的内心早就有过忏悔, 也许你的朋友也曾向你吐露过他的忏悔, 也许你已认识到忏悔对人的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也许你感到正是由于忏悔意识的缺失使社会道德日益滑坡。有些忏悔虽然是迟到的, 已于事无补, 但对世人却是一帖清醒剂。抓住了这一中心, 记叙、议论或二者兼而有之, 对此文题皆相宜。
三、指导学生掌握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如前所述, 写好话题作文, 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审题, 审题不准造成的影响极大, 一旦偏离题意, 得分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话题作文不是没限制的, 只不过限定的范围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范围宽了一些。审题
WENJIAOZILIAO
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弄清题目中到底有哪些规定。
作文的审题方法一般可分为直接审题法和间接审题法。
直接审题法就是直接解剖题目的词语,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定命题的范围和写作重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命题作文的审题。
间接审题法要求写作者按照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 联想、想象、思考与话题有关的生活情景、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历史故事……确定立意、选择文体、拟定题目, 进行作文。这种方法适用于话题作文的审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审题方法, 为提高作文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一) 不要漏掉题中的任何一句话, 一定要把题目反复看几遍。
就像做数学题一样, 如果一个已知条件都没用到, 这个题就很可能解错了, 作文题目也是一样, 每句话都要考虑到, 想一想这句话对作文内容作了怎样的限定, 写作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才能动笔。
(二) 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特别是有的题目中用了比喻、寓言等材料, 一定要弄清比喻或寓言的含义。
(三) 学会分析材料。
有时候, 材料比较复杂, 在审题时, 要学会分析。如“照亮理想的月光”, 关键词是“月光”, 月光在材料中的含义有四种:一是实指的月光, 可以借助它来抄写乐谱。但光凭月光还不足以支持巴赫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二是明亮温柔的月光, 一种美好境界的象征。三是哥哥的帮助, 这种帮助虽然微不足道, 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如屋顶上的月光, 在艰苦的岁月总是无法叫人忘怀。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四是艰苦的环境。巴赫靠哥哥的辛勤演奏来生存, 徒步求学, 借助月光抄乐谱, 这样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一位音乐大师。从这个角度来看, 逆境造就人才, 似乎也可以写, 但范围较大, 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记得一天上学前,妈妈说今天会下雨,叫我记得带伞,我望望窗外,天气分外晴朗,太阳正对着我微笑了,怎么可能会下雨呢?于是我就没有带雨伞,背起书包上学去了。傍晚放学我正要回家的时候,忽然窗外下起了倾盆大雨,学校里的花草树木被风吹得东摇西摆的。有带雨伞的同学已回家了,教室只剩下三、四个人,轰隆隆的雷响,噼哩啪啦的闪电,吓得我心惊肉跳,当我正站在教室着急等待着雨停的时候,透过雨帘朦胧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是妈妈!只见她右手举着雨伞,在拥挤的人群里向四周张望,可恶的风似乎在跟妈妈作对,风雨中的妈妈显得非常吃力。我连忙走出教室向妈妈使劲挥手,妈妈看见我后,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Ji动的我连忙扑向妈妈的怀抱,妈妈忙说:“等急了吧,走,咱们回家。下次不要不听妈妈的话了,妈妈的‘天气预报’可准了!”“嗯,知道了!”一路上,妈妈一个劲地把雨伞往我这边移,而她的头发,一半的身子早已湿漉漉的了。我发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却说:“小孩子容易感冒,感冒了会很麻烦的,我们大人没事儿。”听了这句话,我含着热泪望着妈妈,发现她的眼神是那么的亲切,慈祥!
我如同娇嫩的,妈妈如同滋润我的雨露,温暖我的太阳,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茁壮成长。
大家都知道,黑巧克力是苦的。但是,吞了之后却是甜甜的,总让人难以忘怀。
不知道是多久的事情了。那一次,我第一次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为什么喜欢吃黑巧克力了。这是苦的开始,那时候我左脚的后跟弄伤了,痛得有如被刀割。上体育课了,我很害怕。因为体育课要测试跑步,不跑的话我们班的“八公”肯定说我在装的。快要轮到我跑了,排在我前面的冯美婷悄悄地说:“你的脚行不行啊,告诉老师吧!”我摇了摇头。在我旁边的何玉贤突然叫我:“李嘉乐,别跑了!你看,你的袜子都被血染红了啦!”我望了望我的鞋子,真的被血染红了!”冯美婷也看到了,马上跑到老师那边告诉了老师。而何玉贤,则扶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到医务室。我脱了鞋子,一看。啊,我大的一堆血迹。何玉贤看到了说:“哟,好像伤得好重啊!”说完她马上拿出药箱,找了些棉棒和红药水。这时,冯美婷过来了,喘着去对我说:“我……我……帮你和……和老师说了,他……他……说批准你脚伤好了再测试。”“哦,你坐下吧,看你的样子。”何玉贤这时准备给我上药了,可是我从小就害怕上药。冯美婷看穿了我的心思就安慰我说:“哎哟,不要怕了。红药水不痛的啦”何玉贤也接着说:“不要怕了,这样吧。如果你上药的话,我和冯美婷就买个巧克力给你吧”听到巧克力,我就不能拒绝,因为巧克力是我最爱吃的东西啊。真的,有时候我会觉得何玉贤有点像个大人,因为她总是为我和冯美婷着想和总是关怀着我们。不知不觉,何玉贤已经给我上完药了。我笑嘻嘻地说:“哈哈,巧克力,你是我的了!”到了中午放学,我冤鬼缠身地缠着她们俩。我的脚?哦,没事了。因为有了她们俩关怀啊。到了小卖店我挑了个黑巧克力,冯美婷问我:“为什么挑黑巧克力啊,很苦的啊”我没说什么,只是对她笑了笑。
黑巧克力是苦的,吞了后却是甜的。就像那次,虽然开头脚很疼,可是后来却有了朋友的关怀。
关怀,无论你是受关怀的人还是关怀别人。你都会像吃黑巧克力那样,开头是苦的,后来却是甜甜的……
关怀
往事不断地在我的记忆中流淌着,其中有一件事就像一个美丽的、充满父爱的浪花,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它是那样平凡,却又那样使我难以忘怀。
那是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当夜幕即将降临时,我顾不得再回家放书包,坐上公共汽车就急急匆匆地向游泳馆跑去。到了那里,赶忙换上泳装,便一头扎进了冰冷的池水中。
游泳馆里的打水声,教练的喊叫声混成一片,似乎已经掩盖住房外风狂雨骤、瓢泼般的响声。心向往之外面的气温已从十几度降到了几度,但我们虽然看不见身上的汗珠,也会感到身上火烧般的热。
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雨似乎关不觉得累,依然坚强不屈地下着。我们一个个都 躲进了附近的车棚。虽然是夏天,但也能感到风刺骨的冷。我拿出浴巾紧紧地裹在身上,静静地等着雨停止它的怒吼。
断断续续地有几个家长接走他们的孩子。
雨打湿了我的衣服,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车棚里,做出寻求帮助的眼神,但四周却一个人也没有。
向远处望去,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费力地骑着自行车,身披着一个雨衣,手还拿着一大包东西。影子近了、更近了,是一个熟悉的身影。我马上意识到是爸爸。便向那个四处张望,到处寻找我的爸爸一边用力挥手,一边大喊:“在这儿!在这儿!”爸爸寻欢作乐听见了,用更快地速度向我这里骑来。
爸爸下了车,忙把那包东西拿来,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件雨衣和衣服!爸爸把那件披在我的身上。我仔细地打量着爸爸:头发已经被淋地紧紧帖在脑袋上,衣服也湿透了。此时的爸爸似乎双双老了几岁。
后来才知道,爸爸因为缎带我找衣服而耽误了时间,又为了方便找到我,冒着大雨骑自行车一路难舍艰难赶来。
狂风暴雨变成了雨帘,雨安全帘又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终于晴了。仿佛不忍心再下了,我知道它被这伟大的父爱感动了。
关怀,让生活更美好
关怀,两个简单的字眼,包含的却是鼓励、爱和感动……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关怀。关怀,让生活更美好。
那是不久前的事情。
我是一个很喜欢狗的女孩儿,萨摩耶、拉布拉多、阿拉斯加雪橇犬……无论是什么狗,我都喜欢到无法自拔的程度。我妈妈在学校当老师。她告诉我学校一位老师的家里有养一只非常聪明的狗,那位老师叫我没事可以去看一下。听了这话,我非常兴奋,期待着见到那只狗狗的一天。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妈妈忽然告诉我:“老师叫你放学去她家看狗狗哦。”“真的吗?!”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等啊等,终于等到了放学。我坐上老师的摩托车就出发了。
听妈妈说,这位老师和她的丈夫都是非常有孩子缘的人。因为他们的女儿去英国留学了,他们夫妻俩非常喜欢,也非常欢迎小孩子去他们家。
我们终于到达了老师家。一进家门,就是一声热情的“若君,欢迎啊!”循声望去,是一位慈祥的老伯伯。是老师的丈夫吧。我心想。家里的陈设很简易,并不富有,却能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他们特地叫了披萨给我吃。那只狗狗是很聪明,叫旺财(史上最怂的名字)。
不知是吃了披萨还是喝了冷饮,我觉得嗓子很不舒服,一直咳嗽。
“它是什么…咳咳,品种的…咳!狗啊?”我一边咳嗽,一边问老师。“嗯,不知道。可能是交配的吧。我们也去网上查了,没答案。宠物医院的医生说,可能是沙皮和斑点狗的交配吧。怎么了?”老师一面思考一面回答。“没什么。”我回答。
我站在旺财旁边。因为是在别人家,我不敢大声的咳出来,就一直低低的咳嗽。
伯伯说话了:“你去拿止咳药去给若君吃吧。她一直咳嗽啊。你没注意到吧。”“啊,”老师抱歉地看着我,“我这就去给若君拿药。对不起,我没有注意到。”
“听见若君在咳嗽,我很难受。就像是自己在咳嗽一样。”伯伯关切地说。一瞬间,我的心狠狠地颤抖了一下:真的吗?我抬起头,看到的是伯伯那关怀的目光,仿佛在说:若君,要保护好嗓子啊。
在这寒冷的夜晚,心却暖暖的。
爷爷去世了,退休在家的奶奶生活很寂寞。爸爸、妈妈为这事很发愁。我给奶奶出了一个主意:“您找一个网友吧。”
我家就有两台电脑,一台是妈妈单位发的,因为妈妈下班后或双休日都要把在单位干不完的活拿回家来,一台是我上高一时爸爸给我买的。现在我的水平,上网已绰绰有余。
奶奶退休前是中学数学教师,搞电脑也有一定的基础。奶奶的顾虑是在网上不一定能找到说得来的知音。我说:“有一个歌叫天涯海角觅知音,网络直通天涯海角,您一定会觅到知音的。”奶奶说:“那我就觅一觅试试。”
打这儿开始,每天晚七点,奶奶就用我那台电脑觅她的知音,我就躲到他*的屋里去。
当天奶奶就在网上觅到了知音,以后每天和那位网友谈半小时。
打这儿起,奶奶的精神面貌变了,心情舒畅了,仿佛年轻了十几岁。奶奶逢人就夸她那位网友,说那位网友也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数学女教师,名叫方孝女,这位方老太和她的生活经历一样一样的,情趣和爱好也一样一样的。她们谈人生,谈年轻时的生活,谈现实的生活,谈年轻时看过的书、爱唱的歌,谈得再投机不过了。
爸爸、妈妈也不再为奶奶的寂寞发愁了,爸爸夸我出了一个好点子,妈妈也说要奖励奖励我。我提出每天晚上奶奶上网时,我要在妈妈屋里躲半小时,妈妈说:“对,是该这么办,应该尊重奶奶的隐私。”
我还提出,如果我今年考上大学,我要把我的电脑带到学校去,再给奶奶买台新电脑。爸爸妈妈也答应了。
说实话, 我并不擅长做校长, 或者说行政管理并不是我的专长。因此, 我放手把学校的行政事务交给副校长们去做, 我集中精力引领教师专业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引领就是倡导读书的风气。我对教师们说:“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气息, 并非看墙上有没有标语口号, 或看校园有没有小桥流水、台榭亭阁, 或题词、绘画、雕塑, 而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可以流传下去的教育故事和学校是否有书香气。”
我校在学生读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我们实施了“晨诵、午读、暮省”课程, 每天有专门的阅读时间;又如我们在校园设置了几个开放式书吧, 将上千册书放在教学楼过道旁和休息区, 学生在课余只要想阅读, 随手便拿到书, 而不需任何借阅手续。关于教师的阅读, 却不十分理想。我找教师谈心, 问他们为什么不愿读书, 教师说了N多理由。我归纳出不读书的“理由”大致有几点:第一, 太忙, 没时间;第二, 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第三, 不知道读什么;第四, 有的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第五, 年龄大了, 读了记不住。
要倡导读书, 必须扫除思想障碍。针对教师的“理由”, 我通过教工大会、各类座谈会、个别谈心、书信等, 给教师一一作了回答。
关于“太忙, 没时间”, 我告诉他们, 我们无论多忙, 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 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必需, 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只要把读书当成生活必需, 养成习惯, 那么无论怎么忙, 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关于“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我认为, 教师的阅读分两类:一类“学以致用”的阅读, 如各类教参, 这类阅读是应该的, 甚至是必须的;另一类“无用”的阅读, 或叫“非功利阅读”, 如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 这类阅读不为备课, 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应有的精神世界。教师被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应想想, 自己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而这取决于我们广博的阅读, 包括“非功利阅读”, 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那些“教育以外的书”, 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无用”的阅读, 关系着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 关系着在学生眼里, 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关于“不知道读什么”, 我给教师推荐4类读物:一、教育报刊, 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 让教师随时了解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二、教育经典, 我重点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 让教师直接与教育大师进行精神对话, 感受最质朴最原本的教育真谛;三、儿童读物或校园文学, 包括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 如杨红樱、秦文君、曹文轩的书, 还有韩寒、郭敬明的书。其目的是让教师能从文学的角度, 获得一种儿童的思维, 了解并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四、人文书籍, 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的细节》、《书斋里的革命》、《一句顶一万句》、《野火集》等, 让教师有一种开阔的人文视野。关于“有些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 我从两方面回答, 一是比起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 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是平易近人的。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 真是一种享受;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他的教育著作深入浅出, 用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 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 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 而“深刻”往往是通过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二是的确有不少教育理论晦涩难懂, 我也曾为读不懂这些书而自卑。后来我读博士时, 导师朱永新对我说, 读不懂, 不一定是你理解力有问题, 而是作者本身就没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懂, 因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好懂。朱老师说, 读不懂就别读好了。我如今也这样对教师解释, 有些译著我们读不懂, 不一定是理解力有问题, 很可能是作者没把理论表述清楚, 还有就是翻译的问题。关于“读了记不住”, 我对教师说, 记不住有什么要紧?没人叫你记呀!除非要考试, 平时的阅读不需要记的。记不住书中的句子, 不等于你没有收获。如果我问你, 这么多年你每顿饭都吃了些什么, 你能都回答吗?显然不能, 因为你没记着。但你吃的那些东西就没有营养吗?青年时, 我背了许多唐诗宋词, 现在好多都忘了, 然而这些诗词所蕴含的文学养料已化作我的血肉了。
对教师最有效的引导, 是我本人的阅读示范。当然, 所谓“示范”并非我刻意为之的举措, 而是一种客观效果。因为我当不当校长都很喜欢读书, 只是当了校长后, 我的这一爱好, 对教师来说就成了一种“示范” (其实说“感染”更准确) 。通过教工大会、网络博客、座谈交流、个别谈心……我情不自禁地给教师说我最近读的书, 不少教师被感染了, 随后会去买这些书, 如《孩子们你们好》、《南渡北归》、《八十年代访谈录》、《中国当代八种社会思潮》等书, 都是这样进入教师视野并放在案头的。有一年国庆大假期间, 我和几位教师自驾游, 随身带了一本《中国天机》。一路堵车, 我不急不恼拿出书看了起来。教师们大为感慨:“这就是我们和李校长的差距!”我可以自豪地说, 在我的感染下, 如今有不少教师已养成手不释卷的好习惯。去年春天, 我和几个教师去北京出差, 回成都的3小时飞行中, 刘朝升老师一直很投入地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的教育》, 还边读边拿笔勾画。
对于教师阅读, 我主张“倡导”, 反对“强制”。我常常收到全国各地教师的来信, 说他们校长定期给每位教师发书, 包括我的著作, 发后要求写读后感, 还要考试。若不交读后感或考试不通过, 将与期末考核甚至和年终绩效挂钩。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我最初到学校当校长时, 也曾要求教师读我推荐的书, 写读后感发到网上, 每月一篇, 写了有奖励。于是, 绝大多数教师能按时完成。但我很快发现, 有个别教师的读后感是网上下载的, 虽然是极个别的, 可我十分反感。但我反思后认识到, 这是我管理的问题。因为我的管理客观上是一种逼迫, 在逼教师阅读的同时, 也是在逼个别人作假。想想我自己的阅读体验, 读到好书, 自然想写点东西, 但更多的时候, 是边读边在书上勾画批注。如此读读写写、勾勾画画, 不正是阅读的常态吗?为何不把这种个人阅读的常态, 变成学校阅读的常态呢?于是我改变策略, 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不要求教师必须写读后感, 即使写了也没有奖励, 而是不定期检查教师读过的书, 看上面的批注, 哪怕没批注也不要紧, 有勾画也行, 只要有阅读的痕迹就可以;甚至没批注勾画也不要紧, 因为我时不时组织读书沙龙, 让教师互相推荐所读的书, 或围绕同一本书谈各自的体会。慢慢地, 教师们渐渐习惯于阅读了, 而且是真阅读, 不是假阅读, 即没有强迫的读后感, 阅读成了一种心灵的飞翔。
对引导教师读书, 我有一个做法的变化:变“赠”书为“借”书。过去, 我喜欢买书赠给教师, 有时甚至自掏腰包给教师买书。但后来我发现, 有的教师得到书并不读, 至少不急于读———反正是自己的书, 什么时候都可以读的, 何必急呢?于是, 我现在更多时候不是赠书, 而是借书。教师到我办公室谈心结束时, 我请教师在我书橱里选一本喜欢的书, 写上借条, 我提出阅读期限和要求:一周内读完, 在书上批注勾画, 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上名字和阅读时间。我这样解释:“这样提要求, 你能够紧迫而认真地读完。以后, 我这本书将有不同读者不同笔迹的批注, 后面还有阅读者的姓名和阅读时间。等退休后, 我把这些书赠给图书室, 成为学校的藏书。设想一下, 100年以后, 我们都不在人世了, 可这些书还在学校图书室珍藏着, 那时学校师生捧读这些留着先辈笔迹的书, 会有怎样一番感慨?我们留给后人的, 不仅仅是图书,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文化。”
组织教师读书, 要避免“一刀切”。我们对学生讲究“因材施教”, 对教师为什么要“齐步走”?我校教师读书分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全校性的, 这个“要求”其实就是一种提倡而已, 没有行政命令。每学期或每年给大家推荐一些读物, 教师们买来读, 不作任何要求。有人若问:教师不读怎么办?我说, 不读就不读呗!全校两百多教师, 有那么几个或者十几个教师不读书, 有什么关系?真实的不阅读比虚假的阅读强百倍!何况全校大多数教师在读书。
第二个层次是“读书会”。我们学校的“读书会”, 由教师自愿加入, 已经有100多位成员了。定期聚集交流读书心得, 推荐读过的好书。有时我还把教师组织到野外读书, 或是在某个古镇幽幽的茶楼, 或是在某个垂柳依依的湖边, 我们分成几个小组, 每人带着一本书彼此推荐。一般是上午分组交流, 下午由各组推选出教师发言, 然后我给大家做一个读书讲座。记得有一次, 我的讲座题目是“读书使人幸福”。讲座中, 我给教师朗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片段, 大家听得非常专注, 我不时提问让大家思考。那一刻, 我仿佛回到了课堂, 面对的是可爱的孩子们。伴着春风、阳光, 柳絮、花朵、湖水和书香一起包围着我们, 融进了胸怀, 陶醉心灵。
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教师沙龙”。我将入校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沙龙”, 人数在50人左右。我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引领他们成长。通常一月搞一次聚会, 选择空余时间, 有时是我给大家讲成长经历, 有时是大家围绕共读的一本书进行研讨, 有时是请优秀教师讲读书与成长的体会。那次, 郭继红老师为大家讲读书的时候, 青年教师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郭老师, 神情特别专注, 当时我很感动。在如今喧嚣和浮躁的社会, 有多少双年轻的眼睛能因读书而如此神采奕奕?在我的博客上, 曾以《与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为题目, 记录了我和青年教师搞的一次读书活动。我曾用稿费给沙龙的青年教师买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 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赠言:“永葆你的童心和热情。”那次沙龙活动, 青年教师们5人一组展开热烈讨论。我参加了其中一组的活动, 看到大家手中的书都有许多勾画和批注, 圈圈点点, 我很开心。王晓萍老师说, 她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 是3年前刚进入学校时在开放书吧读的。她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了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雷敏、张蓉、雷莉、李娜等老师也纷纷发言, 她们说得最多的, 是书中这样一些观点:“对一个学生来说, 5分是成就的标志, 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如何才能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一刻, 看到大家因为谈读书而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我感到了身为校长的幸福。
下面是我校青年教师范景文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的那次春天郊外的读书活动:
“在我工作的第6年, 正好到了职业的倦怠期, 似乎看起来一切都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自我感觉工作也做得不错, 但就是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来, 没有了刚出道时的那种激情。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着, 也没有想要‘突破’的意思。可就在这个时候, 李校长组织了一个读书会, 第一次活动是在春光明媚的郊外。我首先觉得这个活动很特别, 其次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有一个李校长给大家读书的过程。当他读到《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那个小男孩的案例时, 不知道是加了什么‘润滑油’, 突然间, 我开始重新思考, 我的大脑进行运转, 想了许多方法要去帮助那位老师解决问题。在听李校长读书的过程中, 迫使我主动去思考自己的一些教育方法, 这样做是否是对的?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那样做有没有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这样的一些问题, 一层一层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本来第6个年头对于我来说, 正是处于迷茫、倦怠的时候, 那天就好像是针对我的一次主题班会课, 李校长的讲话有感染力、真诚、有激情, 善于找到谈话的切入口, 他用读书、讲故事的方式开始深入心灵……我想这都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技能。李校长以他真实的切身实践向我们讲述着。我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重新找到方向的感觉, 就好像迷雾中被人撕开了一个口子, 阳光照射了进来……”
“成熟”作为动词,指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作为形容词,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现代汉语词典》P173页)
不论是植物、生物,写作时都要寓含或点明或譬喻人生,从而使这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或用明确的语言揭示其内涵。
成熟并不与年龄成正比,但成熟需要经历沧桑岁月的磨炼。一个成熟的人往往是历经失败的人。失败使人重新反省自己,遭受失败后人们往往获得一段使自己蜕变的宝贵时间。一个成熟的人往往是肩负着某种责任的人。家庭、事业、祖国无不在心中,用尽所有的潜力来负担起这份责任。一个成熟的人,不虚荣,更不会嫉妒;不自大,也不带偏见。对志同道合者深深敬爱。一个成熟的人,是清醒的。他洞悉人生,洞悉世事,但又不悲观,不消沉,他有超凡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他能享受成功,也能享受痛苦、忧愁和烦恼。成熟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但它能给人一种容纳一切的气魄。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镇定自若,从容得体。此话题在构思时应化虚为实,从处世态度、人格、责任、眼光等生活侧面,对“成熟”的内涵作出或严密、或生动的阐发。
【经典素材】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拿破仑
韩信受胯下之辱
韩信是汉初著名军事家。他年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熟读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侯。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亿动点评:韩信面对对手、敌人的挑衅,没有冲动,没有意气用事,没有硬拼,在困境中忍受“胯下之辱”,这是韩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一种表现,是韩信胸怀大志的表现,是一种成熟的胸襟,是一种成熟的大丈夫情怀!成熟是什么?成熟是恶意的挑衅时超凡的承受力和忍耐力。
◎ 所谓成长,就是去接受任何在生命中发生的状况。即使是不幸的,不好的,也要去面对它,解决它,使伤害减至最低。所谓的成长,所谓的智能,所谓的成熟,都不过如此。
——曹又方
霍金是当代有名的物理学家,他是剑桥大学物理系的终身教授,这是牛顿曾经做过的职位。他写作的《时间简史》畅销全世界,然而伴随霍金获得这一切成就的却是难以想像的苦难。霍金幼时的成绩并不算优秀,他的名次从来未能排在全班的前列。霍金从小 就不擅长体育活动,身体协调性较差,这其实是他日后爆发一场灾难性疾病的预兆,但他和他的家人当时是绝对意识不到的。
中学后霍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牛津大学,并开始展露出自己的天才禀赋。然而,在牛津上到第三年时,霍金经常无故地摔倒。从牛津毕业,考入剑桥大学读博士后,霍金的病情开始
加剧。
在他21岁生日过后不久,霍金即入院检查,做了两周检查后,医生除了告诉他得的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运动神经细胞病之外,什么也没说。霍金从医生的眼神中得知自己患了一种不治之症。但疾病并未将霍金击倒,反而使他更加成熟。在科学上他日益进取,阐发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亿动点评:面对生活中的痛苦,霍金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他被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却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仍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成熟是什么?成熟就是面对苦难,不低沉,擦干眼泪,仍能笑对人生!
◎成长就是下棋的时候,能赢了老爸;成熟就是你明明能赢老爸,却让老爸小赢一下。——陈光宪
刀尖上的舞者
明正彬生于中缅边境的普通农家,从小的志向就是长大了当兵打仗。中学毕业时,父母念及安全坚决不让他报考警校,他是背着父母走了后门才走上警察岗位的。1990年,明正彬从云南省警察学校毕业四年后调入龙陵公安局缉毒队,从此开始了他的缉毒传奇生涯。弹指一挥20年,明正彬只身打入毒贩内部90余次,亲自侦破及指挥侦破案件1000余起,抓获贩毒嫌疑人2000余人,缴获的毒品连3吨的卡车都拉不完,各种毒资及赃物折款达4000多万元。
对于被破了财路、毁了前途的境外毒枭而言,明正彬简直是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一个境外毒枭曾花500万元买他的人头,几次下手未果后,又盯上了他的家人。让家人跟着自己心惊胆战,让明正彬感觉“对不起一家老小”。
有人把缉毒警察比喻为在刀尖上舞蹈的职业,明正彬则认为,“惩恶扬善,还社会一个洁净的天地,是警察的责任。每当看到田坝上劳作的群众,看到村舍小屋飘起的袅袅炊烟,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明正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因为有他们对社会的这份责任,我们才能享受阳光的灿烂。
亿动点评: 刀尖上的舞蹈,之所以能够慑人心魄,是因为那是铁与血的交响。明正彬就是刀尖上的舞者。面对成堆的毒品,面对毒枭,明正彬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边防的宁静,而是人民的安康;是惩恶扬善,还社会一个洁净的天地。成熟是什么?成熟是不顾个人安危,肩负祖国人民的责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聊天,一位弟子因家里相当富有,趾高气昂地向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件拥有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苏格拉底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这一大片全是。”
苏格拉底又问:“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把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太小了。“雅典在哪里?”苏克拉底接着又问。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小点说:“雅典就更小了,好像在这儿。”
最后,苏克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在哪
里?”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找不到,他家那块广大肥沃的土地在地球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尴尬又不好意思地回答:“对不起,我找不到!”
亿动点评:愈是成熟的稻穗,头垂得愈低。成熟的果实,开花向上,所结的果实都是向下。正所谓“谦逊是一种成熟”就是这个道理!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霍英东的童年
(苦难会促使人成熟)
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于一个穷困潦倒的水上人家。家境相当困难,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活,他们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
霍英东7岁那年,父亲患病不幸去世。父亲去世以后,霍英东一家生活得更加困难了。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身上。悲痛之余,母亲带着霍英东和两个女儿上了岸,靠给别人打些零工来支撑这个业已破碎的家。后来,因为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他们又迁到湾仔的棚户区居住。生活的凄苦,世态的炎凉,使霍英东过早地成熟了起来。17岁那年,霍英东辍学,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艘轮渡上当加煤工,而后,又找了很多工作来赚钱养家。这些经历虽然让他备尝艰辛,但是也是他逐渐成熟的财富。后来,他利用赚来的钱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开始了更加艰辛的创业过程。
霍英东,而今的亿万富翁。苦难促使他成熟,造就了他的成功。
亿动点评:人生的不如意十有八九,在困难面前,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苦难,驾驭挫折,化解苦难,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熟。
霍英东,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他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他在重大苦难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苦难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人生的成熟,也是一种升华!
◎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即面对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
——丘吉尔
龙虾与寄居蟹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蜕掉,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可以把惟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上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作出准备。”寄居蟹细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没有想过如何令自己成长得更强壮,整天只活在别人的护荫之下,难怪永远都限制自己的发展。
亿动点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但是,你如果想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请不要画地自限,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一定会发展得比想像中更好。
◎ 骄傲自大是无能的表征
——_拉法特
韩信被杀
历史上有三个十分著名的人物,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旷世英才,刘邦之所以得到天下,这三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人都很有能耐,各有千秋,难分仲伯,但在成熟这一点上,就有天壤之别了。张良、萧何非常成熟,尤其是张良,洞察世事,绝顶聪
明,他根本不相信刘邦的鬼话,为了保全自己,他称病去深山学做神仙,从而可以安度晚年。萧何历经种种磨难,总算化险为夷。韩信则不然,在统兵打仗上,他十分娴熟,但是在政治上,他看上去十分不成熟,先是把刘邦的应景的话当真,接着摆出高傲的姿态,向刘邦要这要那。当时有人劝韩信一起退隐,韩信不已为然,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刘邦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就是这样的自大、思想上不成熟导致最终被妇人蒙骗进宫,勒死在编钟室内。于是一代名将韩信便稀里糊涂做了鬼。临死时,韩信仍执迷不悟,他仰天长叹:“不听蒯通言,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命。”
鸿一家坐在饭店的小椅子上,吊灯发出璀餐的亮光,透过刀叉刺进了鸿的眼睛。父亲很喜欢这样的环境,还整了整礼服上的领带。其实这身礼服令父亲很不舒服,但有一种东西令父亲更快乐。鸿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但父亲还是在城里买了房子,也有了自己的轿车,当然都是最廉价的。鸿家里每隔两个月都会来到一家豪华的饭店,父亲穿上那件不合身的礼服,点一份最便宜的菜,装模作样地用起刀叉,就像电影里的绅士。
一阵电话铃声打扰了父亲的雅兴,电话里说,鸿的爷爷过世了,走的一点征兆都没有,现在父亲该去追悼他老人家了。
“亲爱的,在咱们去追悼老头子之前是不是该……换身行头?”鸿的母亲有些紧张的说道,好像怕失去什么似的。父亲嘴角一咧,拿起纸巾擦了擦嘴,悠闲地说道。
父亲把小轿车开回家里,又把家里最老土的灰大袄披在身上,下面裹了一条迷彩裤,像个进城的老古董一样,完全没了之前的庄重和华丽。鸿和父亲走进车站,别人看到鸿父亲这样的装束,像看到一只老母鸡一样,生怕沾上一丝肮脏的气息,免得弄脏自己。后来鸿的父亲告诉鸿,坐公交车是怕村子里没有停车位……
至于鸿的爷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生活朴素,但据说有一大笔钱存在他手里。每提到那鸿的父亲就眼冒金光,还不时地舔舔嘴唇。
红来到了爷爷家里。鸿的大伯,也就是鸿父亲的哥哥看到红父亲的到来,大伯站了起来;。两人互相问各自的生活如何,有没有买车或买房之类的话,对爷爷的事只字未提。
一、当前作文评改存在的问题
(1)耗时低效。字斟句酌的传统评改方式,作文批改由教师包办,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但收效甚微。学生接到经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时,往往只急于看一下分数,扫一眼评语,甚至什么都不看,就丢在一边,对于老师的修改,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学生认为,批改作文只是老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老师认为,改与不改一个样,改好改坏一个样,热情没有了, 甚至连评语也不写了。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无所事事,是作文评改收效不高的根本原因。
(2)粗糙无效。粗枝大叶的混搭评改方式,作文批改由学生参与,看似热闹非常,其实存在着粗糙的问题。教师没有评改提示,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怎么批改,最后只有改几个错别字,画几个好词好句应付了事。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学生大多按部就班, 批改情况千篇一律,诸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等随处可见。应付了事与程式批改,不仅属于粗糙无效的,而且不利于学生评改习惯的养成。
针对当前作文评改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实现学生作文的“因人而改,因文施评”呢?怎样通过创新作文评改方式,提高评改效率呢?如何让作文评改成为人文关怀的着力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特级教师张化万关于“小学生作文批改与评价”的教研交流,可以给予我们启示。他说:“小学生的习作批改要从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实际出发,顾及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不能用教师的批改水准或习作优秀生的水平去要求他们;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由易而难,注意教师示范。学生批改不要搞得很复杂。把学生的乱批乱改,作为教育引导的一个自然的切入口,不是更好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孩子们的‘错误’‘批改差异’当作教学的资源,借题发挥,借事说理,借错教学。”
二、我的作文评改实验之路
“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方向。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要还给学生自我评改的权利与机会,通过评改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精批细改”的能力。在作文评改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创新作文评改方式,从细处着手,融入人文关怀,改革评价角度,丰富评改内涵,开通作文评改的绿色通道,实现学生作文的高效评改。
(1)精批示范,略改导法。叶圣陶先生自言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叶老评改孩子作文的方法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他只是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如若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我从叶老的做法中受益匪浅,就采取“精批示范,略改导法”的作文评改方式。每学期开学,学生的第一篇习作由老师精批细改。目的是让老师的评改作好范例。首先是一字一句、一丝不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其次,是使用统一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准确认真地写好评语,以便学生模仿借鉴。同时精心准备评改示范,从学生习作中精选普遍存在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辩析,集体讨论,各抒己见,提出评改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现场评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整个评改过程,以使他们在自主修改和互相评改时有样可依,有章可循。最后以信的形式给学生写评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激情的语言表扬学生,用委婉的语言告诉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篇作文的评改,不仅有老师浓浓的真情,而且有规范的评改实例,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对作文评改的高度关注和真情参与。到第二篇作文时,我一般安排略批。也就是老师只进行符号批、眉批即可,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本次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梳理归纳,成长提高的过程。例如,我班李笑玺同学的《小燕子》这篇作文,刘沛栩的评语是这样的:“李笑玺同学,你的作文运用许多四字词语,而且出现大量的优美语句,这说明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积累好词好句,而且活学活用,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田野里捉虫子,还有一两只燕子在辛苦、勤劳地筑巢。这篇作文的中心句很突出, 拟人句很有趣。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你的文章写得太短了,其实我还想看呢。我希望你继续加油,那样你的作文就有更大的进步了。”从学生的评语中不难看出,学生在自行评改中已然具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而老师的略改就为学生的自评留足空间,让学生也在充满人文关注的评改中不断习得方法和技能。第三篇作文就放手让学生写眉批段批,老师写总批,然后写后记,让认识升华。到第四篇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全批全改,最后老师把关。以后的习作,可以根据习作要求、习作的难易程度决定使用某种方法评改。
“删繁就简三秋树,创异标新二月花”,是习作教学的永恒追求。让学生参与“评”,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习作的成败得失,而让学生学会“改”则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完善美、加工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完成作文评改后,让学生放声朗读习作,自写后记,逐步使学生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和步骤,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不断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2)创新评价,成功激励。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因为被老师不断地批评而喜欢习作的。①创新评分机制。我的作文评分从三个方面累计加分:作文内容50分,文采和真情50分,格式和书写10分。积分时用连加的形式写在作文的后面,学生可以很明白地看到自己的习作在哪一方面进步大。我的作文评分原则一是不打不合格分。二是实施一文两分,分别是作文总水平分和作文单项得分。三是改后加分,肯定和鼓励自我积极的修改。四是多种形式记分。有百分制,有五星制,有红旗谱,有笑脸图等。②改革评语方式。作文评语要动真情,要有启发性,要以鼓励的口吻和积极的心态去批改学生作文。学生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语言基础、表达能力,关键还在于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着重把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战略。因此,我就作文批改提出评价方案:将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作文挑出来,不去精修细改,而是找文中的闪光点,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句子,我都做上符号,然后在讲评课上让学生亲口朗读,适时表扬。热情洋溢的口头表扬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给学生作文写批语,可以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修改作文。例如, 在教《家乡的柿子》一课后,我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其中一位学生写了他家乡的柿子,特别是写到柿子花落后,小青柿子长到手指肚那么大时,下大雨了,一些小柿子掉落下来,小朋友就去捡拾来玩。他写得很笼统,因为我小时候也玩过小柿子,就觉得他写得挺真实,但总觉得不够具体生动。我就写下这样的眉批:“你的这段话很有趣,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你们当时是怎样玩的呢?能不能详细写下来告诉同学们呢?那样的话,作文也会更加生动具体哦!”这个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写出了玩法:“捡拾起柿子后,扭掉柿子盖,然后用一截小棍棍插在上面,当陀螺玩,玩得不亦乐乎。”经过修改后的作文,后来发表在《河南省作文指导报》上。③树立发表意识。我对作文情有独钟,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记得小学时的闫老师经常拿着我的作文在班里读,还说:“咱们这儿条件不好,如果有条件就能发到作文书上了。”我对老师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初中时的吕老师, 他在班里朗读我写的《我爱雪》那篇散文,还亲自把作文抄写在校园的板报上。批语中有两句话我记忆犹新:“你就是作文界的梅兰芳!”我知道我的作文并没有他说得那么好,但那时我是多么高兴啊!现在我一直心存感激。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
(3)家长参与,丰富内涵。其实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的习作批改已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教师是小学生习作批改的第一责任人,而不再是唯一实施者。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同时要尽可能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的文化环境的教育影响。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有位老师的话触动了我。他说,城区的老师有着最好的家庭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评改中, 我就大胆尝试让家长参与到我的作文批改中来。那是一次写人的作文,我有意让学生写《我的妈妈》。我要求学生星期天把作文拿回家,让妈妈进行批阅。周一到教室收作文,翻开一本本作文, 随之而来的是开心,兴奋!家长们精彩的评语,认真的批改让我心动不已。
【关于关怀的话题作文】推荐阅读:
爸爸的关怀初一作文07-07
伸出关怀的手作文12-09
关怀需要帮助的人作文12-11
关怀的近义词07-08
肺癌患者的人文关怀07-20
公司对员工的人文关怀12-06
护理人文关怀05-29
人文关怀特色06-11
人文关怀制度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