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在校生证明(共9篇)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并不直接询问学生对学习、就业或人生态度的看法,而是通过询问基本的思想认识和生活学习习惯来了解他们平时的行为特征,以避免学生联系到其他敏感问题而故意违心选择选项,从而达到了解其内心深处真实思想的目的。问卷中的1—4项是想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技能储备情况;5—8项是想了解学生平时行为习惯;9—12项是想了解学生平时心里习惯;13—16项是想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情况。
(二)调查实施方法
调查问卷共发了2600份,其中一年级学生800份,二年级学生800份,三年级学生1000份,涉及的专业有化工、食品、电子、机械、管理五大类。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98份,二年级726份,三年级903份,共2327份。回答问卷仅仅需要以打“√”来选择“是”“大概是”或“不是”其中一项,无记名,不愿意回答或不上交的不纳入样本中,以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从总的统计结果看,不同年级对问题回答结果的差异性不大,故调查结果为全体样品的汇总,结果见表1。
二调查结果所反应的问题
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花了这么多的钱,终于毕业了,可是发现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除了社会大环境,到底跟学生本身的行为有没有关系?常言道,好习惯,好人生。在校期间自己的表现怎么样?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事实是如此吗?
学生就业难,跟本身的行为习惯应该存在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它明显反映出在校学生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专业缺乏清晰认识,易导致就业方向模糊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愿望很强烈,愿意学好专业知识,但普遍对自己的专业工作方向缺乏清晰认识,这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普遍缺乏主动了解自己专业工作方向的意识。如果说在中学一心读书,基本不了解外面社会,入学报名前对专业缺乏了解属正常的话,进入大学后甚至临毕业时对自己的专业仍还不太了解是不正常的。专业前途应该是大学期间努力的一种方向,不了解其工作方向,哪来学习方向?这显然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模糊。这种模糊会使毕业生对自己所学技能不自信,不知道学以何用,对上班工作具体要求更是不了解,择业成功几率自然变低[5]。
(二)缺乏实干和自律,易导致就业落选和心里自卑
调查发现,学生的进取心普遍较强,大多数愿意多学知识,有意加强修养,积极为走向社会作准备,但同时又普遍缺乏看书习惯,学习提高计划性差,缺乏进取的毅力和恒心,最重要的是普遍缺乏对人宽容、对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这其实反应出学生散漫懈怠、得过且过、好逸恶劳的行为态度。目前的就业环境,工作的态度和习惯往往比技术更重要。游戏,可以重来;作业,可以不断修改;工作出差错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它涉及效率、成本甚至安全事故,这就是许多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很看重对方行为态度和习惯的原因。规范的行为习惯是效率的保证,是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缺乏计划性的工作往往是杂乱无章的,缺乏行为自律的人工作往往是不负责的人。懒惰,不愿意付出,总梦想天上掉下馅饼,哪个单位会欢迎这样的人?有些学生自以为技能了得,不在乎行为态度,就业落选了还不知原因,很容易产生心里自卑。更加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就业遇到这种现象,还不一定能悟到其中的道理,把就业难归于社会环境。
(三)心里准备不足,导致浮躁和盲目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快,产品更新换代也很频繁。由此可以想象工作的强度和变化频率。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经常与人交流思想,与人和谐相处,充分发挥团体优势非常必要。对于在校学生,墨守陈规、刚愎自用、狭隘自私、固步自封等行为习惯与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氛围是格格不入的,能主动与人沟通、虚心向人咨询、恪守纪律、依靠团队共同发展才是主旋律。从调查结果看,在回答诸如遇疑惑是否喜欢四处咨询、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思想、能否希望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能否找到好朋友倾述烦恼等问题时,明确回答具备这些愿望的学生不到一半。心里愿望都没有,更谈不上做到了。意识不到位,行动更难实施。它说明在校学生就业前对工作的心里准备明显不足。没有心里准备,择业时就不能有的放矢。难怪许多学生择业时只会关心待遇,只关注能获取多少,根本不关心工作岗位性质和要求,不能从整体利益上考虑单位发展,这势必引起择业过程中的浮躁和盲目,挑三拣四,不踏实,不稳重,更无长远眼光。于是学生抱怨用工待遇不好,单位责怪学生不好用,如此循环不已,怪圈难解。
(四)择业观念偏差,导致失望和心理落差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承认在校学习期间自己增长了见识,但41.6%的学生肯定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走上社会后会改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结果反应出学生的想法是,在校期间没有动力,也不想改变什么,毕业以后有好的待遇、好的机会或明确的希望,自己会认真努力工作,会改变自己。它恰恰反应了学生总想依赖外界改变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改变自己的惰性思想。抱定这种思想,择业时就会认定有吸引力才会去卖力,或是自己稍努力就应该有明显回报。殊不知,用人单位的想法截然相反,招进的人才最好是不要计较、不辞辛苦,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才值得培养或选拔。没有开始做就计较得失,没有做出成绩就计较报酬,怎么可能受单位欢迎?于是乎,容易落选,不被看中,我心在流血,我好痛苦,心里的落差久久不能平复,失望自然而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学生对专业工作方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何而来?显然,兴趣大小源于自身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应用领域认识模糊,势必引起兴趣下降。学生了解专业工作方向,一般都是通过入学时的专业介绍和一般性的媒体信息,还有就是毕业前的岗前实习。对于一个从中学走入大学,极其缺乏社会经历的学子来说,以此认识专业方向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因为刚入学听专业介绍其实很茫然,而平时面对的媒体信息大多数报道的是大众生活内容,缺乏专业性,即使到了单位实习,毕竟也只有一个单位可以了解。要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工作方向,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不同单位人士作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可与多个单位形成参观交流机制、可经常邀请历届成功毕业生与在校学生交流。总之就是尽量拓宽学生对专业工作方向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成,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并了解行业要求,增长工作知识,扩大择业视野,提高就业机会。现在高校教育往往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培养,忽视兴趣和工作认知培养,即使听报告往往也是专业知识讲座,这是需要纠偏的。
(二)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单位选聘人才时固然会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但也很看重学生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亦即个人的行为心理习惯,两者缺一不可。从调查发现,具体学习生活中,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培养自己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甚至不屑一顾。知识再丰富,技能再优秀,行为心理习惯不好也不会被单位认可,这样的学生是不健全的。明显偏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学生良好行为心理习惯引导,这是学校教育服务的责任缺失。虽然有就业指导课程,有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但从教学服务意识、教学课时分配和教学管理重视程度看,目前高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是一种形式,效果远远达不到要求。真正从就业需要的角度,把知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看成同等重要,比如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找出不良行为习惯并通过照片、图像、演示或讲解进行曝光,定能给学生许多震撼,并可增强个人扬善除陋的意识,循循善诱,形成校园良好行为导向。而正确的行为导向,能提高学生自制力和责任感,也容易使其坚定信念,对生活学习充满期望和热情,更会增强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理性看待事物等方面的能力。这对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尽量缩小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就业认知的落差
对于尚未走出校园,明显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而言,他们与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非常突出,所以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认知的落差是很明显的。学校希望学生不要有太多私心杂念,专心学好专业知识,为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忠诚、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技能突出、态度积极,并用实际行动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以待单位考察选拔;大学毕业生则希望单位给出良好工作环境和较高薪酬,工作不要太辛苦且要有升迁机会。这种落差显然会影响就业率。用人单位的就业要求是从工作角度考虑,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个体难以改变。所以,要缩小相互间观念落差关键在于学生本身。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认知程度。学校此时正应是其中的纽带和桥梁,成为缩小这种落差的首要组织引导者。首先,学校要提高服务意识,不仅为学生知识技能教育服务,还要为学生就业认知服务,要充分意识到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个人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是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其次,要理解当代学生就业焦虑的心情,又要引导学生多从用人单位考虑问题,多从单位发展大局着想,要贴近现实要求,正视就业落差。现在很多高校教育教学服务意识提高了,但对学生就业认知服务意识极为薄弱,许多仅仅是简单地通过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来让学生自己了解就业状况,让学生自己平衡就业心里落差,这很不利于毕业生找到自己合适的心里和能力定位,因而择业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不能采取逐步到位的办法,也难以在工作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造成就业成功率低。心里定位合理,就业认知落差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相互认可程度自然会提高,就业成功机会亦会增加。认可度高还会使学生放松心态,舒心愉快地工作,更容易走向事业成功。
不可否认,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但对许多学生而言,主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大众化的教育也会有精英存在,再激烈的竞争也会有机遇并存。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毕业前认真做好充分的思想、技能和行为准备,多强调自身因素问题,多做一些实在有效可行的改变,而不是总想把它归结于外在环境,为自己的懒惰辩护,或许这才是就业难问题重要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薛文宗.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13-15.
[2]田铁杰, 冮勇, 李春光.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与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8) :115-119.
[3]李波.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 :205-206.
[4]汪小义.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130-130.
数据显示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期望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在校大学生预期的工作单位也以国有企业占比居首(34.31%),合资企业以19.25%的占比次之。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民营与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下降,充分说明了就业难与经济形势下滑让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职场主力新军对稳定性较低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更愿意追求以体制内单位为主的稳定性较强工作的心理。
在线课堂挑战传统大学教育模式
近年来,网络教育逐渐兴起。网络教育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落地开花,一些教育界人士甚至担心传统大学将被取代。也有专家指出,传统教学与在线课堂双轨并行可能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主流。
慕课(MOOC)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际学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水平挑选课程,实现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学习。作为网络教育的最新趋势,慕课在起飞的短短两年间发展迅速,美国乃至全球的三大慕课平台(乌达城、伊得克斯、课程时代)学生数均超过百万。目前共有近900万名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代开设的700多门课程,该平台也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大学展开了合作,使用包括英语、中文在内的7种语言进行授课。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知名高等学府也是课程时代的合作伙伴。
高校“涨”学费 教育部称调整有程序,资助已先行
据教育部统计,调整高校收费标准各省不同专业的涨幅不同,多在20%至35%之间,但宁夏文史、理工、医学类涨幅均超50%,医学类更是增长了76%。
调整后的高校学费标准,一般专业维持在4000元至6000元之间,艺术类专业在7000元至12000元之间。不过,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认为,按照高校学费占当地居民家庭收入比进行分析,新标准占当地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收入的比例均低于8%,最低的是江苏,为5.6%;占当地农村家庭户均收入比例最高的是湖北和广西,为21%,最低的是天津,为9%。总体来看,目前的收费水平基本在城乡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
另外,教育部財务司负责人称,会加大学生补助力度,保证不发生因为学费上涨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了学的现象。
中小学可试行春秋假 助家长带薪休假
国务院提出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
目前国内高校一般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但也有部分高校在尝试三学期制。2004年,北大率先推出被称为暑期学校的小学期。中国人民大学则从2009年开始,每年7月增设为期4周的夏季学期,举办暑期学校,要求所有本科在校生必须选择一个暑假参与。
但春假在中小学的试行却遭遇“困境”。北京五中分校从2013年起试行春假制度。执行时,却由于恰逢周五,家长难以请假,最终只能由教师带领学生出游。此外,也有家长担心,增设假期可能会导致因无法看管孩子,而只得将其送入培训班的情况,学生的春秋假也终将落空。
近六成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
因各高校校园贴吧上生活费始终是大学新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武昌理工学院官方微博发起了一项“你在大学的月生活费是多少”的网络投票。调查表明,近六成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超过1000元,仅两成左右的大学生月生活费低于800元,800~1200元所占比例总和为52.9%,这说明如今大学生普遍的月生活费应该在800~1200元之间。
武昌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南小烈表示,新生应当了解,大学阶段的收入主要还是靠父母,过度消费既会为父母增加负担,同时容易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不利于个人今后的生活和发展。
扬州大学聘“神秘顾客”为食堂挑刺
为确保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决定招募一些“神秘顾客”,经过培训后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在学校食堂进行实地观察体验,及时发现食堂在服务体系和安全监管方面的漏洞,形成专题信息提交饮食服务中心,同时获得一定的酬劳。
招募信息一出,立刻吸引了近百名师生报名参与。“原有的食品安监体系有一定的弊端,无法满足现实的监管需求。”该校扬子津校区食堂负责人殷俊表示,聘请“神秘顾客”,可以使监管更真实、更充分。
国外“高考”也疯狂
韩国:高考被称“核战役”
每年的11月10日,是韩国高考的日子。韩国高考又称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考试科目为语言、数理、社会或科学探究、外语和第二外语等5门。考生从早晨8点40分开始考试,要在一天内考完所有科目。高考所引发的紧张气氛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进入高中就进入战备状态了,韩国考生当中就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你想每天睡4个小时,你就别想上大学了”。
日本:高考要考“两轮”
日本的高考考生同样要面临“地狱考试”。日本高考题目一度向难题化、偏题化发展,日本电视台的不少娱乐节目经常搬出高考原题为难嘉宾,讽刺“这种题目连研究人员都不一定能做出来”。报考公立大学的学生要参加两轮“高考”,第一轮是类似中国“会考”的全国性考试,要想报考全国82所公立大学和74所私立大学就必须先参加会考,接受第一轮淘汰。成绩公布后,考生可向其中意的大学提交报考申请,由学校自行组织第二轮考试,是否录取则综合两轮考试的成绩而定。
那些就业“爆红”的“冷”专业
每年就业季,一批“冷”专业的“爆红”备受关注。而在几年前,它们曾经被误解被忽视甚至被鄙弃。
茶学——神与形的统一
在安溪茶叶职业技术学校的茶道课现场,教室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在优雅的古琴声中,为饮茶者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品饮境界。“喝茶”已经逐渐融入现代人的养生观念,茶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便会有几十家公司抢着要。
殡仪学——对生命的敬重
1995年,长沙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向学生提供专业的殡葬职业教育。院长卢军介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殡仪很多人都讳莫如深,但殊不知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薪水颇丰,就业更是不发愁,甚至在毕业半年前就被各地殡葬单位“预订”一空。
音乐治疗——让更多人走出“自闭”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国内的医疗卫生理念从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观念转变为人文关怀与医学并举的观念。音乐治疗师就业方向前景广阔,综合性医院、儿童特教机构、康复医院、老年院、心理诊所都是他们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
“中南大”大一小伙暑期千里骑行西藏
一辆山地车,一件背囊,一群朋友,看一路风景,圆一个梦想。2014年7月3日,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1302班的袁义成同学与12名好友从成都出发,依照川藏线,途经雅安、康定、林芝、雅鲁藏布江等地,共达2410公里,历经24天到达高原圣地拉萨。一路的美景让袁义成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舒畅,但进入高原地区感到呼吸困难,天气变幻莫测,有时候一天会碰到五六场雨等困難让小袁“痛并快乐着”。
8月2日,袁义成乘坐西安的列车平安到家,他欣喜地晒出照片与朋友分享,并说道:“这次的旅行是我最珍贵的财富,是暑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磨炼了意志,也长了本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给青春留下遗憾。”
台湾在京招生录取率达43.7% 中文系录取最多
据台湾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透露,2014年北京报考台湾高校人数达到4500多人,比去年增加了1800多人,实际录取1804人,录取率达43.7%。其中,文科最高分是655分,最低分519分;理科最高分656分,最低分497分。台湾院校招生不设分省计划,在今年招生的8个省市中,最终录取最多的是浙江省共629人。
1、不准改变证明格式;
2、如实填写有关内容,所填写内容必须打印。如有需要强调蒙语授课或汉语授课的请在专业后加括号说明即可;
3、填写完成后,请先到各自所在学院盖章,然后再到教务处(行政楼418)盖章。
4、非师范类学生填写证明一,师范类学生可以在证明一、二、三中任选一个填写。
5、如有不明白的请到行政楼418或打电话4392261咨询。
证明
姓名薄宏志(学号 20091103486)系内蒙古师
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学生,该生预计于2013年7月毕业。
特此证明
学院名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
年月日
证明
姓名 道乐汗(学号20122103291)系内
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本科学生,该生预计于 2015年7月毕业。
特此证明
学院名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
2012 年月日
证明
姓名阿拉腾图拉古日(学号性别男出生日期 1992.03.10)系内
蒙古师范大学学院专业全日制普通师范类年制本科学生,该生于年入学,预计于20年7月毕业。
特此证明
学院名称: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
郭大大同学,系2006年考取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在2006-2010年四年的大学学习期间,该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学完学校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热爱祖国、关心集体,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目的明确肯下工夫,成绩优良;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较注重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该生思想积极要求上进,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优良,喜欢体育活动,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热爱班集体,关心帮助同学,待人诚恳,相处融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较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做事认真谨慎,能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较强,是一名综合素质强的合格大学生。
该生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刻苦认真,工作积极主动,勤奋诚实,为人踏实,乐于助人,生活中能应严格要求自己,待人热情,工作踏实负责,能出色的完成交给的各项任务,善于思考,具一定的创新能力,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
该生朴实诚信,待人礼貌,与同学相处融洽,性格开朗,为人诚恳,谦虚,随和,乐观向上,有进取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勇于进取,不怕挫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勤奋努力,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注重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平时专业学习上,刻苦学习钻研,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湖北省武汉市政府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全民创业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推动创业工作提档升级。
根据《意见》, 武汉市将大力引导和扶助大学生创业, 鼓励在汉高校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其创业时间和成果可计入学分, 创业后可重返原校完成学业, 对在汉大学生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业, 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 从东湖开发区登记注册企业扩大到全市企业;特困小微科技型企业, 可延期缴纳税款。 (宋利民) ■
大学生毕业后结婚,此事应该没有多大争议,然而由此延伸出的另一种现象,却值得深入关注和讨论——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法律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
过去,国内高校是不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0条明确指出“对于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因此几乎没有听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在校大学生结婚。
然而198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同时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也就是说,在法律规定中,无论是不是大学生,只要是自愿,符合年龄要求,且没有法律所载明的禁止结婚的情况,就可以结婚,任何第三者不得加以干涉,这个“任何第三者”既包括亲属,也包括高校。
由上可见,当时的行政规定与法律条文之间存在某种冲突。
进入21世纪后,部分高校试点“开禁”。2001年12月,武汉大学允许在校本科生结婚;2004年5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三年级学生王洋和天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刘航在天津结婚,成为媒体公开报道的国内首对在校大学生夫妻。
2005年9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备受争议的“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这一规定被废除。2007年8月,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文,对在校已婚女大学生生育问题作出规定,从法规的层面彻底废除了过去的“禁育令”,允许在校女大学生生育孩子。
应该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是尊重法律的体现,说明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升。毕竟,结婚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得到保障。
可是,法律允许了,就代表在校大学生就可以毫不顾忌地自由结婚吗?
法律允许并不代表值得提倡
众所周知,法律规定是从保障人基本权利的角度出发的,它只是社会、团体及个人行为的最低底线。而在法律之上,还有道德准则、社会伦理、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才能对在校大学生是否应该结婚做出理性判断。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教育部门尊重学生作为成人的权利,但从大学生本身来讲,应该妥善处理好学习、婚姻、家庭三者的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尚不具备婚姻基础,也不具备经济基础,草率结婚容易带来诸多问题,因此还是不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
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对自己发展不利。结婚乃人生大事,决非儿戏。尽管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还有待发展,尤其是还缺乏社会历练、生活经验和思想准备,过早步入婚姻殿堂,难以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加上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向父母伸手,增加父母负担不说,还不利于培养自身的独立精神。况且,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一旦有了家庭负担,难免会影响学业,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进行的一项电话调查显示,虽然有57%的被访者赞同取消“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的规定,但也有69%的被访者不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许多被访者认为,如果自己的子女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自己会持反对意见,并会让子女慎重考虑。
不少高校教师也不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认为,“大学生夫妻”年纪小,从情侣到夫妻,生活从激情归于平淡,他们面对的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如果双方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也许能维持婚姻,但如果一方成长非常快,另一方却依旧幼稚,这样的婚姻“散场”的可能性就很大。
爱情是美妙的,但恋爱绝不等同于婚姻。仅凭一腔热情和“海誓山盟”结婚是不够的,当柴米油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当家庭琐事占据了大部分精力,此时需要的不仅是爱情,更是一份责任。可是,在校大学生真的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了吗?有媒体梳理了近十年来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案例,得出一个基本结论:90%左右的当事人后悔当初的选择,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太过草率和仓促。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尽管说我们不应过多去干预在校学生结婚的权利,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学校有责任劝导学生不要滥用这样一种权利。
就目前来看,尽管在校期间结婚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能理性对待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但学校还是要“以小见大”、未雨绸缪,通过多种举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讨论会等形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大学生婚恋教育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的婚恋价值观。要注重对男生加强责任教育,对女生加强自尊自爱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确、不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
学校要引导学生以学业为重,在校期间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为日后的人生、家庭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和个人品位,可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多方位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充实他们的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心理专家指出,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达到成熟水平,但在心理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提高他们的恋爱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从而让他们正确面对恋爱,避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和选择。
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向大学生宣传和解释与规范婚姻关系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婚姻的权利与义务。在两性关系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或犯罪的,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有关婚恋教育的选修课,如:河南农业大学的韩宁老师开设《婚姻家庭法学》选修课,原定306人上的课,结果竟然有近2 000人报名;华东师范大学的洪亚非老师开设《婚姻与爱情》选修课,原定84人上的课,报名接近500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生对爱情与婚姻知识的渴求。
大学生婚恋观正确与否,对其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关乎着他们未来的发展。高校应该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婚恋心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责编欧金昌)
学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始营业,学生需要成绩单或在校证明的学生按以往时间到学生服务中心办理。办事流程如下:
一、在校生成绩单办理时间及流程
注意事项:1.办理时间:每周四下午14:00-17:00(节假日及寒暑假停止办理,请有需要的同学提前安排)。确因特殊情况未在集中办理时间办理的,请学生递交书面申请并由学生辅导员签署意见后,到教务处办公室(图书馆216室)办理。2.需多份成绩单者,请先提出需要份数,自行复印后再加盖教务处印章。3.教务处暂不提供英文成绩单,需要英文成绩单者请参照教务处出具的中文成绩单自行翻译,将中、英文成绩单一并交教务处复核。英文成绩单如为多页,则每页均需要写明学籍信息;英文成绩单中的课程顺序须与中文成绩单一致,成绩不得更改。
二、在校证明办理时间及流程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结婚权;问题;对策
教育部于2005年9月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删除了原《规定》中“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的规定。对大学生结婚进行了“解禁”,这个问题又被很多的人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能不能结婚这个问题又一次摆在了各个高校的面前。新规定对在校大学生结婚进行了“解禁”,这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它维护了在校大学生的结婚权,正如某高校学生所说的“结婚的权利是一定应该给的,至于要不要使用这种权利是我们的事”。新规定能够更好的与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婚烟法相一致,而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解禁”,其司法意义远远超出了规定所具有的行政意义,是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结婚权的认可和维护。
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法律上允许大学生结婚并不意味着大学生适宜结婚,一些高校的不表态也不表示他们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校结婚所要面临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婚姻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这样也给以后的婚姻生活埋下很大的隐患。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要考虑好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
一、在校大学生结婚权的立法依据——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依法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当事人是否结婚,与谁结婚,是其本人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自愿是实现婚姻自由的前提,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是婚姻以互爱为基础的必要条件。自愿不得违背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结婚自由决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在婚姻问题上为所欲为。在结婚自由的问题上,包办、强迫或干涉他人婚姻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各种轻率行为也是应当反对的,结婚双方都必须符合《婚姻法》关于结婚的法定条件并且须履行法定的结婚程序。
《婚姻法》第5条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也就是说,结婚双方,不论是不是大学生,只要自愿,不违反《婚姻法》的禁止性规定,且男已满二十二周岁,女已满二十周岁,就可以结婚,任何第三者不得加以干涉。这个“任何第三者”包括他人、近亲属,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当然也包括其所在的大学。
二、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观点评析
自新的婚姻法颁布实施以后,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的权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教育部不再明令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其根本出发点是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在校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婚姻而不考虑自己的自身发展,在校大学生只要对婚姻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就可以依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要不要结婚,结婚权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当然也包括大学生。
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结婚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大学生恋爱多为了心理上的满足,对于婚姻的义务缺乏理性的思考,双方结婚后,高校在一些外部设施上是不健全的,高校提供的一般是七八人居住的宿舍,这样大学生婚后住房也是一大问题,双方也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此外,大学生在校结婚,有的面临毕业工作,生活的变数很多,过早的结婚只能导致最后婚姻的破裂。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也会耽误学业的完成,要想兼顾好学业和家庭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有好多人士认为,在校大学生是不适宜结婚的。
当下我们对于结婚的人可以考大学这一政策,大多数是表示支持的,那反过来说,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即符合婚姻法的要求,又有结婚的意向,这时高校老师和家长应对学生进行劝导,和他们分析事情的利弊,要是学生执意选择结婚,这时学校不应当阻止学生行使自己的结婚的权利的,因为这是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表示,新规定不再限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结婚权利是必然的,高考已经没有限制了,有一些大龄考生是存在的,这些学生面临这结婚生育的问题,原来的规定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前的要求,所以取消禁止结婚的规定是必然的。所以当下的在校大学生是可以选择结婚的。
三、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社会影响
从法律角度上来说,本科阶段的在校大学生结婚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从现实来说,大学本科生是否可以结婚和是否能够负担结婚义务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事实上,在校大学生结婚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法律上的界定和权利上的认可,而并非现实的迫切需要。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乎的只是结婚的权利,结不结婚是一回事,能不能结婚是另一回事。
第一,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学习。大学虽然相对于高中轻松一些,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恋爱、婚姻、家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会造成时间的紧张,很难兼顾婚姻、家庭和學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的完成。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大学生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来充实丰富自己。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再想学习,那时候你不但有工作的压力,还会有来自生活的压力,很难有机会坐到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
第二,在校大学生结婚,在经济方面也是一个问题。在校大学生结婚因为双方都是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这就会让还没出校门的大学生首先面临的就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如婚后夫妻住房问题会增加开支,如果生育的话还存在着子女的抚养问题,这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保障的。双方在婚姻关系中极易产生矛盾,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当下大多数大学生上学的费用都是家庭承担的,即使有个别在校期间选择勤工俭学,用来补贴费用,但是也是不能够完全自理的,即使有的可以完全负担,这也是极少数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做到,更别说在负担学费的前提下,再去负担一个家庭的开支的。在校期间大学生结婚,这个负担就压在了自己父母的身上,父母们供自己上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负担另一个家庭的话,大多数家庭是负担不起的。综合起来,在没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在校期间大学生是不易选择结婚的。
第三,在校大学生结婚,给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在校期间大学生结婚,首先受到质疑的是,大学生能不能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完成学习的任务,因为在校期间选择结婚就会面临着更多的事情要去处理,这样就会花费大部分时间,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了,这就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即使国家现在已经不再限制大学生在校的结婚权利,高校也已经取消了对学生结婚的限制了,但是学校的不禁止,并不代表学校支持和提倡。学校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场所,学校没有义务给在校大学生提供结婚的一系列条件,首要的问题就是住房,学校提供不了,这势必会出现一些学生在校外租房,这样大学生的安全就没有保障,也会与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有所冲突,会给学校在管理上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和麻烦,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需要慎重。
四、在校大学生结婚权的正确行使
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即大学生在行使结婚权的时候,不能损害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是具有合法性的,这是在校大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也要在不妨碍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时间好好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但是这种权利行使的前提,是要和学校管理有个很好的协调。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及早的把想法传递给老师,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劝导,和学生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让他们对于婚姻有一个理性认识,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即将背负起怎样的责任,而不是盲目的去选择结婚,避免以后出现问题。要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执意选择结婚,也要第一时间的向学校提交相应的说明,这样可以使学校在对学生的进行很好的管理,也使学校能积极的作出对策,来协调好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管理,这些是大学生应当承担的义务。
事实上,如果缺乏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在校大学生的草率行为,便会成为对自己权利的滥用,会带来伤害性的结果。但是结婚的权利是一定给的,但是要不要使用就是大学生自己的事了。对于一些想在大学就结婚的学子,应该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认真思考,即使选择结婚也要在保证不耽误学业的基础上兼顾家庭的责任。
五、平衡在校大学生结婚和学校管理的建议
(1)修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使规章和国家婚姻法相一致。到今天为止,某一些的高校的规章制度对于在校大学生结婚的问题上仍然是回避的,态度都比较模糊,不说允许,不再处罚了,其实这也表明了学校在对在校期间学生行使结婚的权利是不鼓励的,学校反复强调的都是要好好学习,以学业为重,大学生结婚这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既要尊重大学生结婚的权利,同时也要协调好学校的管理。
(2)建立大学生婚后计生机构,安排相关老师做好辅导工作。既然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那么高校就要具备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来应对这些问题,如大学生婚后生育等问题。第一,学校要在婚育方面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用人性化的手段来处理大学生结婚等问题,采取的是尽量劝导的方式,而不是强制性的。如学校可以规定在校大学生婚后生育的时间可以定在暑假、寒假,也可以选择休学半年,这样可以顾好学习或者生活,否则两边都会受到影响。第二,要建立学校计生机构,学校虽然有负责管理生育的老师,但是这些老师都是针对的在校教职工,没有针对大学生的,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老师来应对这些问题。第三,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户口所在地是在学校的,孩子的户口就成了一个难题。学校在这一部分可以采用,如:对于子女户口的问题,可以暂时的让子女跟随父母一起留在学校所在地,后续的跟着其父母的单位转移到其所在地或迁回父母原始所在地。第四,因为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和社会上的保障,没有办法享受其他育龄产妇的服务,那么这就需要高校做好相关的工作。让这些过早成为父母的大学生们没有后顾之忧。
(3)如何解决大学生婚后住房问题。本专科生结婚后,婚后住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旦学生结婚就面临着校外租房的问题,但是这样就和学校的规定发生了冲突,虽然有的高校一般对学生校外租房,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在原则上是不同意的,在校外租房,大学生的安全是没有保障的。所以综上情况,学校应当针对大学生结婚作出相应的对策,来妥善安排大学生婚后住房的问题,如:学校可以建造一些宿舍,提供给大学生来解决婚后住房问题或要求在校大学生婚后依然要按照学校相应的规定,分别住在相应的宿舍中,这样既可以维护大学生的结婚权,又能保障大学生的安全。
(4)如何解决大学生休婚假的问题。婚假,就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依法享受的假期。但是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在校期间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吸收知识的最佳时期,若在校期间休婚假这会耽误大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学业的完成的。但是,婚假对于结婚的双方是可以享受的待遇,大学生因为还没有进入到社会上,所以婚假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根据学校和学生之间中的空闲时间来让学生修婚假,这个时间可以安排在学生的暑假和寒假之中,这样就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也可以保障学生结婚权利的维护。
(5)学校的知情权问题。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结婚离婚不需单位开证明,这也意味着,以后学生结婚就不需要向高校申请,就可以领取结婚证。但是学校这样是不之情的,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麻烦,新的规定颁布后,法律也就不在限制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的权利,但是在校大学生結婚后,要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说明,这样可以有效科学的管理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的权利得到一定保障,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国家法律和学校应该有相对完善的制度。
现在法律上没有明令禁止大学生在校结婚的权利,学校也没有明确的态度,只是采取的不鼓励的方式。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结婚是时代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是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还不是太成熟,但是只要学生能保证不影响学业的完成,这是大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高校切不可强制禁止,要不就为违反了我国现行的婚姻法,高校要在劝导的基础上,做到对大学生人权、人性的尊重。从而做到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使高校的教育管理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接轨,从而把我国的高校建设成具有现代教育体制和管控力水平的新高校。
参考文献:
[1]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研对象主要针对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 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 也有部分大一、大二学生, 采用在校图书馆分发问卷的方式, 及时回收问卷, 内容涵盖目前的学业情况 (包括专业, 成绩, 课程通过率) 、毕业后的规划 (包括工作、考研、留学) 、对未来就业期望与要求 (包括职业类型、工作地点、工资待遇) 等方面。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1500份样卷, 回收有效问卷1391份, 其中男生590人, 女生801人;大四学生440人, 大三610人, 大二150人, 大一191人。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学业情况
4.对工作的期望
有12%的学生选择公务员, 25%的选择事业单位, 23%的选择国企, 12%的选择私企, 22%的选择外企, 另有6%选择其他。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是现在学生最希望工作的地方, 待遇高、工作稳定是大多数毕业生追求的优先条件。
5.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
6.未来个人生活的规划
买房是步入社会不可避免需要面临的事情, 住房问题一直是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 在这里设这个选项是为了解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中揣摩他们的心态。
男生受访者觉得结婚必须买房的占29%, 女生的这一比例为37%, 对比关于成家立业的观点, 发现女生确实是比男生更注重家庭, 男生相应地更注重事业。
对购房费用的承担, 认为应该男方独立承担的占10%, 男方与其父母共同承担的占7%, 认为应完全由男方父母承担的占1%, 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占53%, 男女双方及其双方父母共同承担的占28%, 完全由双方父母承担的占1%。希望由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共同承担的占81%。女生几乎全都选择男女双方或双方家庭共同承担, 可由男女双方及家庭一起承担购房费用是一种社会共识, 认为应完全由男方父母承担的仅占1%, 反映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校及学生个人的事, 更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大四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的只有35%, 远低于大学生平均值的55%, 相对而言越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就越乐观, 这虽然有年龄或处世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但反映了低年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疏忽, 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调查显示86%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就业技能培训, 如果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系统性的介绍和引导, 那么在学生大四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 就能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心态, 有清晰的就业方向, 社会各界应对大学生就业持积极态度,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业成绩、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形势的看法、毕业后的规划、就业单位、工资报酬、个人生活规划等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状况, 旨在为高校及社会帮助大学生就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职业期望,就业
参考文献
[1][美]富勒, 著.蒋逸民, 等译.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重庆大学出版社.
[2]佟立纯, 李四化.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内蒙古大学在校生证明】推荐阅读:
内蒙古的变化07-13
内蒙古政府采购06-15
内蒙古民俗与文化11-04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07-26
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07-28
内蒙古游初中暑假作文09-16
介绍内蒙古演讲稿09-18
内蒙古古迹旅游导游词06-04
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10-24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级实习报告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