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维 孟浩然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别王维 孟浩然(共5篇)

留别王维 孟浩然 篇1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①。

当路②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

①违:分离。

②当路:当权者;

③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评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留别王维 孟浩然 篇2

王维十五岁便离开家乡赴长安谋求进取, 并以自己的才能博得了上流社会的青睐。开元九年, 中进士第, 为太乐丞, 年仅二十一岁。但同年秋, 便因太乐署中伶人违制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 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后又在淇上为官, 但不久又弃官隐居于淇上, 约在开元十七年, 回到长安闲居, 并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后王维作《上张令公》诗献给张九龄, 受到其推荐, 官拜右拾遗。此后, 他开始了长期的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曾隐居终南山, 又购置辋川别业, 在公余暇时游息其中。到安史之乱前, 他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长安陷落, 他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 虽被定罪下狱, 但由于被俘时曾作《凝碧池》诗以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 又因其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 得宽宥, 仅降为太子中允, 后逐步升迁,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孟浩然出生于小庄园主家庭, 自幼饱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这一点从他的诗“惟先自邹鲁, 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 趋庭绍末躬。” (《书怀贻京邑故人》) 中足以看出。四十岁以前, 他在家闭门苦读, 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岘山附近。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 与王维、张九龄等人相交, 以“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 但却不幸落第, 败兴还乡。随后, 满怀失意的他南下吴越, 寄情山水, 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他的足迹遍布江东沿海一带的山山水水。此外, 他还游历过江淮、湘桂、巴蜀 (时间也集中在中年) 。开元二十五年, 入张九龄幕, 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还乡, 两年后因"疾疹发背"去世, 终年五十二岁。

由王维、孟浩然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二者同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但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却存在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 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 王维与孟浩然也同样存在着差别。“王诗丰缛而不华靡, 孟却专心古澹, 而悠远深厚” (《麓堂诗话》) 。“浩然清而旷”, “王维清而秀” (胡应麟《诗薮》) 。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 王维受佛、禅影响较深, 其山水田园诗常能揭示出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 也表现山水的雄伟气魄, 反映农村生活的情趣;孟浩然诗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 风格恬淡孤清。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 精研佛理, 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 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讲一切皆空, 企图证明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这种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很大, 常常能揭示出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 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特色。进而达到“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神会于物, 因心而得” (王昌龄《诗格》语) 的意境创造。如“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野花丛发好, 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 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 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 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当然, 王维的山水诗也表现山水的雄伟气魄, 写得意境高远, 气象开阔。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全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 从远处仰望、山中回望、峰顶了望三个不同的视觉角度, 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幽深, 笔力劲健, 气势磅礴, 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此外, 王维还有一些描写田园风光, 反映农村生活情趣的田园诗。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通过对农村日暮生活的真实、生动刻画, 表现了农村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美, 以及诗人对田家淳朴人情美的赞美。

孟浩然诗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 主要是写他村居生活的高雅行径与闲情逸致, 大多表现的是“高士孤怀、隐居幽寂、登临清兴、静夜相思”。如其代表作《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鸡黍待客, 闲话桑麻, 农家情谊表现得十分淳厚。绿树、青山、村舍场圃、田园等景物, 组成一幅质朴而优美的图画。全诗用淡抹的笔法, 描绘出敦厚的乡情和幽静的意境, 渲染出一种恬淡和平的气氛。使人们既能看到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也能体会出诗人忘却名利得失, 隐遁恬适的心境。又如《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将晚钟、昼昏、月照、岩扉、松径等景物一一概括入诗, 并且融为一个和谐、静谧的整体, 而这些又与人们在渡头争渡的喧闹景象形成对照, 表现诗人摆脱尘俗的思想, 抒发了隐逸的幽趣, 末句更是显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 独来独往的超然情态。全诗寄托着诗人高尚的志趣, 和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

其次, 王维常刻画空寂的境界, 寄怀山水以逃避现实;孟浩然对山水的描写, 主观色彩甚浓, 常融入游子的飘泊之感, 在恬淡中缺乏热情。在政治上经历了张九龄罢相, 安史之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 王维的生活也由前期的积极出仕转变为后期的亦官亦隐, 消极隐遁。这期间他寄怀山水以逃避现实, 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隐居辋川、畅游山林、一心奉佛, 唯以禅诵为事。因此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变为幽静恬淡, 常常刻画空寂的境界。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就是王维隐居地辋川别墅的一景。诗人全用反衬法, 以一阵人语响, 反衬空山空寂;又以一缕夕阳映照青苔, 反衬树林深幽, 写出了一种极其寂静清幽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沉浸在这一境界中的无限意趣。又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 宁静清幽, 欢快清新。写出了一个极其优美的世外桃源, 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世的空而寂的境界, 隐含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动写静, 以普通景物写高洁意趣, 以自然美来表现理想美, 含蕴丰富, 耐人寻味。既写出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幽美景色, 又表现了诗人陶醉于这种景色中的恬适心情。

在孟浩然的诗中, 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 “我”、“余”等带有

主观色彩的字样常常出现在诗中, 诗人的情感波动往往由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得以表现。而孟浩然的山水诗又多是写在离开长安之后, 漫游秦中、吴越之时, 因此考试落第、求仕不得的抑郁心情和烦闷激愤, 常常表现在诗作之中, 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乡愁和仕途的失意, 流露出游子的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 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如《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以木落、北风、孤帆、迷津、寒江、北雁南飞写初冬早寒时节的乡思和身世之感, 先以木落雁归的景物起兴, 引出乡思, 接着抒发沦落天涯, 路遥难归的凄凉, 表现仕途渺茫, 无由问津的忧伤。“孤帆”句更是寓情于景, 极尽飘零的孤寂。旅途思乡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怅惘迷茫之中, 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又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写诗人日暮泊舟于建德江上, 见到暮色苍茫, 有感于独在异乡, 不由得触景伤情, 旧愁未去又添新愁, 诗人又将这份愁绪融入后两句的景象之中, 寓情于景, 将诗人飘然一身、独在异乡的、孤寂无朋的羁旅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途次望乡》:

客行愁落日, 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 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 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 劳歌谁为媒。

这首诗以落日起兴, 抒发日暮乡愁, 并由此联想仕途失意, 飘零异乡。“雪深”、“云暗”既是所见, 又是暗喻仕途茫茫, 诗人的失意之情溢于言表。

再次,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善于创造意境, “诗中有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清新秀丽, 风格较为疏淡, “淡到看不到诗”。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 “诗中有画”是说王维的诗善于创造意境, 能通过无形的语言, 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有形的图画。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通过对广阔无垠的大漠、垂直而上的孤烟、纵贯其中的长河、即将西沉的红日, 四种景物的巧妙安排, 构成了一幅壮丽、开阔的边塞风光图。另外, 绘画中色彩的运用也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 如“开畦分白水, 间柳发红桃“ (《春园即事》) ,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 都以色彩的对照, 组成一幅鲜艳明丽的图画。而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 创造意境是他构成诗中画的又一个重要艺术手段。如:“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闻一多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 而是将它冲淡了, 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 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 。孟浩然的山水诗都写得清新淡远, 别具幽情。他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 善于采用朴素语言和白描手法, 既不施浓彩重墨, 也不求精雕细刻, 淡淡写来, 毫不费力, 创造出清新秀丽的意境。如《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曛。

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

诗写出游归来, 等待落后友人王白云的情景。先写“出谷”到“至家”用了半日时光, 再写回家后“回瞻”归途所见景象:牛羊下山, 樵夫的身影被暮色隐没, 秋虫畏寒不再发出声音, 一片萧条, 暗含对友人的惦念。最后写诗人伫立在门口等待好友归来。虽是一首“淡到看不见诗”的家常话, 但却写得非常真实, 清新秀丽。又如《耶溪泛舟》:

落景馀清辉, 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 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 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 脉脉不得语。

传说若耶溪是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乡, 那儿有浣纱石等西施的遗迹, 所以又被称为浣纱溪。诗人漫游越地, 在傍晚时分来到山明水秀的若耶溪, 荡舟观景, 贻然自得。诗中老翁与少女相对视, 落落大方, 情纯意洁。语句平淡, 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 而诗意却很醇厚。再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先写日影西沉, 月色东升时, 诗人悠然自得地在家中“散发乘夜凉”, 再写荷香、竹露, 引出诗人“欲取鸣琴弹”的想法, 可是知音却不在身边, 进而引发诗人的些许愁怅及对友人的深深思念。整件事情看似平淡, 却无处不浸透着一份风雅:明月、清风、荷香、竹露还有那诗人深深思念着的知音。全诗语句平淡自然而情致不减。

王维、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代诗人, 在诗歌意境的刻画, 语言的锤炼等到方面, 尤其是田园山水题材作品的创作上, 都或多或少受到王、孟作品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孟浩然诗选译》

[2]《王维诗选》

[3]《王维、孟浩然及其作品选》

[4]《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5]《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6]《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篇3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山水诗坛享有盛名,世称“王孟”。在山水诗创作上,有许多令人惊异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具有风格清新淡雅,意境空灵悠远的特点,而且多运用白描手法,情趣昂然。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追求意境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而孟浩然的代表作《秋登万山寄张五》更是写得景致清、意境清、心境清,“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心随飞鸟远去,游兴倍增;时见渡头归客,闲适淡泊;天边树如荠采,江畔舟如弯月……白描写法,情趣盎然,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心境是何等悠闲、旷达和淡泊!有时,即便是一首小诗,意境也很清新。如《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小巧玲珑,恬淡闲适,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其次,描写田园生活,风格闲适恬淡,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关切之情。在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都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关切,实属难能可贵。先看王维的《新晴野望》诗“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全诗以写景为主,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景:原野清朗、白水清流、碧峰静立……但结句(尾联)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的关切之情。再看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诗“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强以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夫,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一生没有入过仕途,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大半生生活在农村,尽管诗人未必参加过社会劳动,缺乏劳动生活的体验,诗作中也缺乏陶渊明诗作中的那种理想境界,但因为具有“无禄尚忧农”的情怀,与田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因而诗中感情真挚,意蕴醇厚。

而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不同点。

首先,从内容上看,他们在描写山水田园的同时,都能反映各自的其它生活内容。但比较而言,王维的诗更为广阔,孟浩然的诗则更为集中。与王维相比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但内容没有王维的丰富。他的诗主要集中在山水、田园、咏怀、酬赠等方面。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诗中有画,这主要是因为王维是南宗画派的宗师,其山水田园诗追求音律美和气韵美,孟浩然则不如。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因此,诗人既能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对自然景物的声响的感受也特别敏锐,其山水诗中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山居即事》中“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两句,用含蓄而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过积香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则声与色相映,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和僻静。

其次,从题材上看,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王维的诗歌相对于孟诗而言题材更广泛,孟诗远没有王诗的题材丰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蕴涵着一种深长的佛理禅趣,孟浩然的诗则禅趣全无。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以及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人思想的蜕变。尤其晚年连遭不幸之后,皈依佛门,“以诵禅为事”,王维诗中“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两两相通:《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两句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禅意深远,给人以恬淡平和的绵绵遐想。但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禅意的幽远、恬淡、宁静,决非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维所追求的禅境,是和污浊的社会现实、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并非都是心灵空虚幻灭的反映。在幽静恬淡的造境中,往往可以发现一个高洁的形象——诗人的自我写照:冷中有热,静中有动。

再次,从艺术才能看,孟浩然既没有王维那种精通诗书画,能在诗中融合各种艺术的妙理,也没有李白那种出人意表的构思和想象,更没有杜甫那种以诗艺的集大成而著称的气魄。孟浩然的诗涉及的题材内容比较集中,艺术手法也未能像前面几位诗人那样千变万化。从艺术表现上看,孟诗更重形式美,注意炼字炼句、对仗压韵、色彩对比、画面安排等。而王维的诗则是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修饰,天然本色。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为冷寂、静穆与安详,有些诗透露出看破红尘的淡漠,充满宗教的神秘感。王维对自然的观察十分细致入微,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的结晶。

王维与孟浩然的内容 篇4

第一节:田园诗歌产生的背景(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教学内容:

时代背景:

1、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2、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

3、介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第二节 王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

教学内容:

1、生平:

2、创作及风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介绍并鉴赏王维的重点诗歌。

体味王维诗歌的风格。

教学内容: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赏析:

(2)《使至塞上》以及赏析:

(3)《山居秋暝》以及赏析:

(4)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比较赏析。

第三节:孟浩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创作及风格。

教学内容:

生平:

2、创作及风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鉴赏孟浩然的重点诗歌。

2、体味孟浩然的诗风。

(二)教学内容:

(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及赏析:

(2)《夏日南亭怀辛大》以及赏析:

(3)《春晓》以及赏析:

(4)《宿建德江》以及赏析:

(5)《耶溪泛舟》以及赏析:

王维和孟浩然诗歌风格的异同(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其他诗人的.概况。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风的形成原因。

3、对王孟二人诗风的异同有所感悟。

(二)教学内容:

1、盛唐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酬王维》诗序),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孟浩然集序》)。当时,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

2、盛唐山水田园诗风形成的原因: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有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

在王、孟等人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义蕴;其心无滞碍、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比前人单纯心系归隐的山林歌咏要高一个层次。这也使他们向往的隐逸,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鲜的思想文化蕴涵。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多带有禅意和禅趣,但像王维那样直接契入空灵禅境的并不很多。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3、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

阔大新奇,涉笔成趣,孟不如王;高旷清幽,句句堪传,王不如孟。王维的《桃源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等风格各样的作品,孟浩然多半是来不了的,反而他最负盛名的辋川诗,倒未必在孟浩然之上。

留别王维 孟浩然 篇5

老师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组诗教学《竹里馆》和《宿建德江》,两首诗用一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来说说教材。《竹里馆》和《宿建德江》两首诗都选自《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竹里馆》是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宿建德江》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两首诗都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两首山水田园诗的景语中都有明月,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经历不同,对明月所寄予的情感却不同:一个官至右丞相,忙于政务,难得清闲,所以诗人是闲适的愉悦的。一个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而这两首诗的作者也都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都是唐代诗人,而且是好朋友,有着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追求,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诗歌中所蕴藏的情感自然也不同。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了整合教学法:由于本课所选取的两首诗都是唐朝诗人的作品,都是寄情山水的山水田园诗,本课教学属于山水田园诗的组诗教学。所以我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整合赏析。《竹里馆》用看似平淡无奇的几种景物勾画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格调幽静闲远,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宿建德江》则借暮色孤月映照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满腹愁绪。同样的一轮明月却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开课之初,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异中求同,意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从感性上初步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为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奠定基础。在分步解读后再次整合,同中求异,在品味探究中归纳出“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分步解读,则引领学生想象、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为后面学习方法的总结提供了依据。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2、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闭上眼想象读、比赛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上一篇:哈尔滨滑冰场游玩作文下一篇:政府办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