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推荐11篇)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活动质量,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同时把“阳光体育运动”与促进和谐校园等紧密结合,培养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二、目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满足学生兴趣、要求、意向的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计划有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运动水平,为更高层次的体育运动学习或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目标
1、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要求教师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
2、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落在实处。
3、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4、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举行班级循环赛、师生友谊赛等各种比赛,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增进友谊,构建尊师爱生的和谐校园。
5、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达到人人有特点,生生有特长。
四、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安全第一原则。严密场地、器材管理,落实行政值周、班主任职责,强化活动过程管理,制订安全预案,全方位贯彻“安全第一”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或采取以年级为单位分组活动的形式;或把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自由活动有机结合的形式;或分田径运动、球类运动等等各单项体育运动的形式等等,制定活动计划,合理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4、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校从实际出发,以全面落实教学计划,又不增加学业负担为前提,合理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课程计划和内容,将德育、体育、特色创建活动融为一体。
6、创新型原则。通过创新游戏,寓教于乐;通过地方特色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7、另外,我们要遵循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适量性、渐进性、经常性原则,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规定,保证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组织机构
组长:陈海波
副组长:刘先锋
吴旭林
成 员:李厚平
周川
邱明真
张航
六、组织形式和具体内容:
1、全校性体育活动:
(1)组织形式: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是在学校统筹安排下,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指令性,是
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
(2)具体内容:开展健身跑活动,另可根据学期计划制订出体育比赛型活动计划(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班级篮球、乒乓球、广播操比赛、羽毛球、长跑赛等)。
2、班级体育活动:
(1)组织形式:在没有具体安排全校性体育活动时,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组织和体育教师指导下,由班干部和锻炼小组直接负责进行的体育活动,是全校性体育活动的重要补充。
(2)具体内容:篮球、乒乓球、踢毽、投沙包、跳绳、跑步、实心球、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体育运动项目,由各班自定、自选。
3、个人体育活动:
在不能参加全校性体育活动或在班级体育活动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余体育活动。
4、校运动队训练:
普及与提高要相结合。体育竞赛是展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窗口,班主任老师要支持学生参加运动队训练,体育教练员要尽好自己的职责,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训练的成效,完成学校下达的竞赛指标。
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
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学生档案。同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及时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反馈给家长,对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差异提出好的解决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按照要求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
八、其它要求和说明:
1、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全校学生都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参加。
3、各班应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科任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学生活动时间,轮到活动班级应提前到场地准备,不得无故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4、各班在完成全校性体育活动后,应根据本班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活动内容,认真组织开展(若有体育类竞赛活动安排时除外)。
5、体育教师须按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6、活动中发生意外,应立即报告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尽量减少器材的损坏和人员的损伤程度。
观音中学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他们生长发育的特点、性别和健康状况提出不同的卫生要求,并且要求进行医务监督才能促进生长发育,防止事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贫困地区的学生还没有摆脱过去的那种生活水平低、营养差、严重影响身体发育的状况;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又存在营养过剩,过度发育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一、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影响的研究方向
1. 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有力因素
解放初期,注意利用自然因素——空气、日光、水对幼儿进行三浴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就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发育的影响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证明课外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皮层指挥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灵敏性等都有促进作用,对形态和机能方面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观察到,如果体育不与卫生结合,不加强学生的健康管理,运动量不适当,没有相应热量和蛋白质的补充,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目前一般高等学校三年级不上体育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减少,普遍出现体质下降的情况。
2. 研究体育对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系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把重点放在中、小学方面,研究体育对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系,研究不同年龄联合体符合身体素质的锻炼对学生训练的效果。如6~8岁训练滑旱冰或骑自行车较适应,因为这一阶段是平衡器官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女孩9~10岁,男孩8~11岁跃进耐力猛长,宜于训练跳跃动作。应与体育部门共同研究最佳年龄进行不同训练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课外游戏活动,也会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有益于学生健康。
二、如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外体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使身体新陈代谢旺盛。解决需要新鲜空气多而肺活量小的矛盾,弥补呼吸功能不够完善的缺陷。儿童在户外与自然界接触,充分利用日光、冷空气和冷水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的疾病。因此,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1. 锻炼小组
锻炼小组是在体育教师的领导下,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组成锻炼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进行锻炼。在文化课后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消除脑力疲劳,要特别注意安全保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要保证每个学生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含体育课),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2. 业余体育训练
各学校都有由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校、年级的运动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凡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都应该是体格检查和心血管机能试验为正常的人。同时学生每人要定期做好自我观察登记,女生要建立月经卡,供体育教师和学生本人及时了解健康状况,以便调节训练时的运动量。
业余体育训练的运动量应以从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严格控制。9~11岁每周训练1~2次,每次持续时间1小时;12~15岁每周可2~3次,每次1~1.5小时;16~18岁每周3~4次,每次2小时。运动训练一般安排在下课后。但要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不影响休息、进餐和睡眠。目前有的学校或业余体校对运动队学生供应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参加短时剧烈活动项目的运动,神经高度紧张,故应多增加糖类。脂肪只在参加游泳或寒冷条件下运动时才稍增加一些。
维生素B1、C和PP均需增加约1倍左右。短时剧烈活动项目比赛前40分钟服维生素C100~200毫克,到比赛时服葡萄糖100~150克,持久类项目比赛前1.5小时服葡萄糖,到比赛时才服维生素C。
机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C有增强白细胞吞噬机能作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与血液含维生素C水平有关。维生素C充足时(血液含0.15毫克%),此时白细胞吞噬功能明显下降。在一般训练时每日补充维生素C150毫克,维生素B14~5毫克。
运动时大量出汗,必须适当补充水分,但不宜在运动中间或运动后立即大量饮水,以免血容量骤增,使心脏负担加重,口渴不一定反映机体缺水,多数情况下只要湿润咽喉,少量饮水就能止渴。在补充水分时,还应适当加盐分,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进食时间必须与训练或比赛时间适应,一般体育训练应在饭后一小时开始,因为进食后肠胃道充盈,横膈上顶,使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而且食物消化过程需使血液集中于肠胃道,因此进食后立即运动不仅不利于消化,有时甚至可引起腹痛和呕吐。运动后应有充分休息时间才能进食,因为运动时体内血液比较集中于肌肉及皮肤血管,肠胃处于一时缺血和抑制状态。运动结束后,应当休息30分钟以上再进食,在大运动量后,应当休息45分钟以上才能使心肺活动基本恢复稳定状态,使肠胃道有了适当准备后再进食。
3. 野营活动
学校应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锻炼学生身体,如组织夏令营、春游、旅行等。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眼界,增长知识,而且促进身心健康。组织这类活动时,都应事先了解该地的卫生情况,如路途远近、交通饮食的供应和住宿条件(如需住宿)。如步行就注意学生的衣着和鞋帽,行程应适合学生年龄的体力。应备简易药箱,饮水、卫生用具和干粮。野营活动要特别注意生活制度,保证休息和睡眠,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和注意饮食卫生。
【关键词】小学课外体育活动 运动兴趣 健康发展
课外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如何提高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建立合理有效的课外活动课模式,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和技术水平,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全面性和长期性
课外活动要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增强体质的过程。活动的设想与实践要充分体现群体性,要征求各班学生意见,照顾各班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激发广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成立多种形式的课外锻炼组,从组织上确保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我校是篮球运动的传统学校,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篮球活动,但是篮球活动不能是全部的活动,其他项目的活动也有较多的爱好者,如田径、足球、武术、乒乓球、轮滑等,其中不乏运动水平教高的学生。我校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时的原则,是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项或两项活动,而且对于体育课外活动要长抓不懈,形成习惯,保证常年开展。
课外锻炼组可分一般锻炼组和专项锻炼组。一般锻炼组根据自愿原则,1~3年级学生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保证儿童的一般身体训练水平和培养他们参加专项训练的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一般组,主要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必需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掌握一般理论知识。
专项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少年体育运动的需要而组织的。分为:篮球、武术、田径、乒乓球、轮滑五个组,训练组是课外锻炼的基本组织形式,训练的辅导员一由体育教师和其他有专长的教师担当。还有些学生专项成绩突出,家长自然而然的送到专业教练员那里去深造,运动水平也就有了更大的进步,很多学生毕业后走上了专业体育道路。因此,我校的体育课外活动也就得到的广泛、长期、有效的开展。
二、结合性和实效性
课外活动是课上教学的延伸,是体育课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课堂内容能丰富课外活动内容,课外活动要把体育活动寓健身快乐之中,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把休闲与锻炼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可吸引学生参加运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和检查教学训练效果,并为选拔校代表对提供机会。学生的基层比赛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比赛人人都参加,我校每年各种比赛很多,大型的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小型的如年级跳绳、轮滑等项的比赛。学生参加比赛奖品不是很重要,我校好多比赛根本不发奖品,只发奖状或证书,但是学生重视比赛成绩,因为我校通常是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形式在校内广泛宣传,以书信等形式通知家长,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我们为每个小学生填写体育卡片,把各项比赛结果进行登记。卡片还包括其他方面:保健、安全、营养、保护环境、课内表现、课外活动、校运动会、校外运动团体活动等,通过推行,小学儿童的课间游戏活动更活跃。因此,课外活动要注重是否满足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否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发展各种身体素质,自觉地增强体力。
三、科学性和创造性
科学地安排好活动的顺序以及活动量,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随着季节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适当的、定期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教育,避免片面或枯燥的技术训练,不伤害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保确学生不脱离体育人口,每天确保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我校是篮球运动的基点校,篮球运动在我校有广泛的基础,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上场“露两手”,很多学生家长原本就是篮球运动员,从学校就受这方面的熏陶和感染,水平高的学生也不乏其人。把学生按家庭住址分组,根据社区的场地器材情况,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情况。
因地制宜,有特色,有创新。根据我校的特点,我们经常组织师生交流,修改某些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比赛规则等,创造性地研究一些新的体育活动方法和体育比赛。如二人或多人的合作准备活动法,花样运球比赛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课外体育活动中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就是在玩,没有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提高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能在校内比赛或其他活动中体现出来,教师要及时给予指正。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这么多年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我校的体育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精神面貌一新,平时学习也精力充沛。
1.丰富了学生体育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学生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改变了以往课外活动课“无序、随意”的状态,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项机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通过课外活动课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学生的达标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及格率由原来的92.4%提高到98.1%,优秀率由48.7%提高到62.5%。身体各项机能指标也有较大提高,各年级学生平均身高比以前提高了2CM~3CM,体重平均增加了15kg,学生近视率由原来的15.2%下降到8.7%。当然,这与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及营养、家长和教师的重视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3.通过探索和实验,学生的体育技术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区、市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中,我校都名列前茅。
4.融洽了师生感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体育课外活动课中由于学校班主任的参与到位,鼓励其他教师也积极参加,增进了师生感情。
五、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首先,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社会的发展,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再次,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老师需要在学生之间树立良好的的人际交往关系,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所以,体育教师自身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陈可惠.新课程理念下课外体育活动更富有生机.
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为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课外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大课堂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原则
1.目标
改革学校课外活动,优化课外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掌握健身方法并自觉锻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营造沸腾而有序的校园氛围。
2.原则
充分发挥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体育课外活动内容,合理安排体育课外活动的强度。师生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员健身的目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场地少、学生多),因地制宜,制订可行方案,切实提高体育课外活动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
一至三年级各班以特色项目为主,自选项目为辅,班主任、配班老师组织学生在指定场地文明有序、安全地活动;四至六年级根据学生兴趣和场地要求分成若干社团,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训练活动。遇到雨天或者其他不适宜户外活动的情况,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参与室内活动。(星期三和星期五进行校级社团活动)
1.体育课外活动内容安排
2.体育课外活动场地划分
体育教师统一安排:
3.体育课外活动具体安排:
四、体育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体育课外活动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
2.各班要按时到达相关区域,不迟到不早退。
3.各班要在学校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占用其他班级场地。
4.班主任要认真组织活动,做到不得脱岗,要加强管理,确保活动安全。
5.所需器材一般由学生自备,确需向器材室借用的,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归还。
五、时间安排及器材准备
时间:每天下午4:00---4:40
器材准备:
器材负责人:
六、组织结构:
1.领导小组
一、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贯彻《房山区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南召中心校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安排》精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活动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到人人参与活动,达到全员健身的目的,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从学生年龄特点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课间活动的运动量。
(三)安全的原则。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制定出必要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活动目标: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是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尽可能开展内容较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使学生达到健身和活跃学生生活的目的,也同时为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为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形成公平、公开竞争的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自我完善。
四、具体活动安排
(一)课外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刘强
组员:班主任、任课教师
(二)活动时间:
1、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下午两节课后开始
2、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要保障学生有40分钟的锻炼时间
(三)活动内容
一二年级---踢毽子跳绳推铁环等。
三至六年级---篮球足球等一些技术复杂的运动项目为主。
(四)课外体育活动安全预案:
1、体育活动课列入课表,即可保证活动时间,更可责任到人。
2、一个班级活动时,应分成若干个锻炼小组,在组长带领下,根据锻炼项目内容、要求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
3、几个班级同时活动时,应按班指定活动项目内容,在指定区域活动,并有班干部组织进行。
4、分散活动前先集中,作好活动安排,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5、活动课全过程教师必须在场,不得离开,要加强巡视、检查、指导,对事故易发项目组(班)或区域给予更多的关心。
一、指导思想:
体育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外活动的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活动原则:
1、教育性、艺术性、健身性、趣味性原则。课外文体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炼于乐、寓艺于乐。
2、坚持全面性原则。课外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3、坚持全体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和人数多少选择好课外活动的项目。形成人人参与课外文体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的课外文体活动新局面。
4、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引导是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在组织活动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讨论、组织、操作、交流和评价的环境和氛围。
5、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但也要防止以怕出事故为由,排斥利于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
三、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活动质量,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组长:张成瑞副组长:王翠玲
成员:邓雪梅 刘惠萍郭 英 常海翠 彭长明 张晓霞
四、管理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课外活动对学生教育意义和健体的作用,使师生达到共识。课外活动不仅能提
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带动学校的其他工作健康和谐的向前发展。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为使课外活动真正的落实到实处,高质量的进行,我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课外活动给予保障。
各年级负责协调和督导的领导安排:
二年级:刘惠萍、张晓霞与班主任
四年级:邓雪梅、常海翠与班主任
六年级:郭 英、彭长明与班主任
五、活动要求:
1、注意有序开展活动,安全第一。带班活动的老师必须强调课外活动纪律与安全,并及时、认真地作好活动情况的记载。
2、各年级活动内容可以轮换,可以打破年级界限。负责每次课外活动的体育教师要提前到位,准备好器材和音乐。
3、各项目活动限在规定的活动区域进行。行政值日领导要认真做好当天记录。
4、如有活动变化,将及时通知各班。雨天各班自己安排室内的活动。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一) 以健康快乐为目的, 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课外体育锻炼有鲜明的群众性, 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 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 组织形式灵活, 内容方法多样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 它不受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 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 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 又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 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三) 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学生在年龄、身体素质、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外体育活动要根据这种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 让不同的人都得到适宜的锻炼和发展。比如, 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编成不同的锻炼小组, 让同组的学生能够按照相似的负荷量进行锻炼。
二、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意义
(一) 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意义
当今运动种类层出不穷, 《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 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步普及, 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 这都取决于习惯及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这些习惯的形式,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体育课堂上的重复练习, 而更重要是在课外更多时间的学习、训练, 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用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开展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是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二) 延伸体育课堂, 克服体育活动时间的不足
以前的教材是“大而全”, 体育教材的编制采用重叠式和螺旋式, 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全, 而教学的课时又比较少, 有时候还要被别的科目挤占, 这就导致学生样样都不精。现在的教材好多了, 教师有了选择、整合教材的空间, 这就主要看学校怎样对待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了。
在实际调查中, 很多农村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很少。早操和课间操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很多小学没有早操有课间操, 中学开了早操和课间操, 但组织形式都是集体进行做两遍广播体操就回教室, 还有的学校课间操只做一遍就回教室。90%的学校都没有课外体育训练课, 没有组建训练队 (只有几所高中学校有, 但也只是为了在高三考体育专业) , 一般参加运动会都是临时组建的。有一部分学生爱好篮球, 只能在课间几分钟或在吃饭后的不足半个小时里玩 (但有时候还要受到“安全”因素的制约) , 而在体育课上也只能是45分钟, 每周两节也不过90分钟, 他们能掌握多少运动技术, 又能掌握多少健身知识呢?
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可以弥补学生正常上课期间活动时间不足, 使学生熟悉掌握运动技术或形成“一技之长”;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可以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同时, 也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锻炼学生的体魄。
三、当前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调控是整个活动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教师对活动课的认识不全面, 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活动反馈调整不及时, 活动管理体制不完善, 随意更改和取消活动, 尤为普遍的是活动过程比较散乱, 较普遍的“放羊式”的活动过程。
(二) 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比较薄弱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工作, 都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对活动过程缺少思想上的导向, 对课外体育活动计划、总结, 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检查、考评措施, 没有把成绩列为教师工作考评内容, 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三) 学习负担的负面影响
现代教育思想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幽灵。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 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上, 课外活动时间常被占去。沉重的课业负担, 压制了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 场地器材的缺乏
近年来, 学校规模不断发展, 学生人数增多与场地器材不成正比, 体育经费缺乏、设施陈旧、运动场地不足、器材奇缺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农村学校, 尤为普遍。学生兴趣广泛, 适合学生参加的项目, 因场地、器材、师资的限制, 实在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一部分学生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
四、如何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从根本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2.加大体育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 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3.加强对年轻体育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 要让年轻教师走出去听课、观摩外面的好课, 学习别人的经验并引进来。
4.改善体育教师待遇,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5.让能力强的体育教师也担任学校领导。如:学校规模较大的可设一名专业体育教师任中层领导, 具体负责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同时, 也参与学校其他管理, 当然, 重点是协调学校体育工作并负责体育教学的管理和考核。
6.提高认识, 改变现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改变现状, 更新观念, 排除应试教育影响, 把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主动性, 增强体质,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同时又是很好的文化娱乐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满足青少年对体育的爱好和需求, 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外体育活动贯穿了“快乐教育”的思想, 各种各样的活动迎合了学生兴趣的需要, 激发了学生乐学、好学的主动性,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 发展能力, 调节情趣的目的。总之, 学校和体育教师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和各种力量, 采用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 提高文化综合素养,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培养他们“终生体育习惯”, 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全面发展, 以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 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 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学生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健康
参考文献
[1]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高教出版社, 1994.
[2]藤子敬主编.体育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魏成玉.如何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国学校体育.
关键词: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56-01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组织好高中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更能够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促进课外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
一、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
调查显示,在高中生体育活动目的和动机玩中,玩得高兴占23.5%,心情舒畅占12.8%,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29.3%,想要以此作为锻炼身体为目标的站25.4%,想通过此来增强人际关系的占11.4%,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想要提升个体运动能力和成绩的仅占10.4%,从此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以此来调整自己紧张的神经,以达到玩的开展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锻炼形式以及次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男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小群体或者自发性锻炼为主,女生则更倾向于小群体和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从这一点中也说明了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方面有这一定的依赖性。在周锻炼次数方面,一周能从事2-3次的学生占49%,而在3次以上的仅有21%,不足与2次的学生占30%,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我国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相差甚远,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虽说这与学习任务繁重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但是与学校以及家庭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偏差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2、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因素
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仍是学习任务繁重为主,高中生要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所以他们的主要精力仍是投身于学习当中,课余作业也较多,所以导致学生很难有过多的时间投身于体育活动当中,另外,场地与设施的因素也成为一个主要制约方面,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免费场馆较少,甚至场地就更少,所以,能够可供给参与锻炼的机会就较少,再有缺乏一定的指导,学生仅凭借在学校中学会的一些体育运动技能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出现障碍,致使参与时间较少。
二、促进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注重思想认识的转变
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体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这一点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作为学校方有责任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不能光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学生未来成为人才为国服务的根本,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家庭与学校都应该形成正确的认识,切实把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教育贯彻到底,科学合理规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2、学校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活动时间与空间
学生生活的周围适合高中生从事课余体育活动的场地仍相对有限,而作为学校,在场地、器材等方面则均优于学生生活的周边,所以,作为学校应首先带头在课余时间开放学校的场地以及设置专人来组织管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的营造可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构筑家庭与学校之间互动的纽带
学生生活的时间一半在学校,一半在家中,所以仅凭借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家庭同样应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投入关注,要深刻认识到健康第一的精神要求,能够形成对孩子课余体育活动自觉的监督与引导,鼓励家庭支持学生适度的课余体育活动,并与学校之间形成时时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体育课余生活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4、注意安全教育的灌输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与空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同样的课余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本身存在一定的区别,体育课余活动在监管方面仍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意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与措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
总结:体育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对于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提高终生体育能力有特殊的作用。开展好体育课外活动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一种适合于本学校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真正体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国友. 中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16)
[2] 王黎. 对齐齐哈尔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23)
[3] 黄亦琳. 福建省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与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 2012(03)
[4] 林凡. 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以莆田市城厢区为例[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2(01)
为了丰富校园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毽球运动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学期我们每周下午第三节课开展活动。课外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喜悦,学生们在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另一面。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生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活动。因此我们利用课外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课外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为将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高度重视学校的课外活动工作,为确保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安全,平时按学初要求坚持训练与体育课上、相结合,给同学们养成了良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切实提高了课外活动的效率。
二、本学期的课外小组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三.教师认真组织实施,提高训练水平,为切实增强学生运动水平,营造寓教于乐、趣味健身、陶冶情操的练习氛围,认真组织,积极实施,在加强、增强实效性上开动脑筋。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运动技能,锻炼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体验到了体育运动的快乐。发挥学生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认真指导,制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要利用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二、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的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1、内容多样化。本学期主要以任务完成型完成,还有集体活动型,教师讲解型。任务完成型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集体活动型可以集中全组学生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灵活、更全面。
2、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会继续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为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园地。
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二本学期,我校的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诸位老师的配合下,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开展得十分成功。
首先,我们辅导教师思想一致,积极参与教改,认真钻研业务,人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工作塌实能干,不等不靠,任劳任怨。其次,在开展体育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好每次的训练时间。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制订出科学地、切实可行地教学计划。在训练中因材施教、因人因地而宜,科学地训练队员,使学生的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许多。
另外,我们除了坚持正常的训练时间外,有时还牺牲个人的节假日。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我们和学生达成一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树立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勇敢、坚强、不怕苦不怕累、奋力拼搏,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同时,我们还细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反常现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由于我们教师在训练中身先士卒,训练效果立竿见影,十分显著。
此外,我们还成功地举行了我校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本期我们所带领的队员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乘胜前进!
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三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把学校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掌握提高同学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生长这个核心,充沛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同学全面和谐发展。
二、工作重点
1、激发体育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实质不在于传授身手,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同学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同学能否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关键在兴趣。我校紧紧抓住同学活泼好动、追求新鲜的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2、处置好活动与学习的矛盾。①让同学在规定的时间玩规定的体育项目;②不规定的活动项目必需在完成作业或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玩,否则,发现后前两次批评,第三次就把他从体育兴趣小组中除名。
3、抓好常规工作。一是要求各位老师上好两课,做好两操;二是坚持开展评比活动——每天坚持开展课间操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问操竞赛。
4、做好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小雏鹰广播站、固定宣传栏大力宣传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益处。对在体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进行报道褒扬。
三、具体措施
健康是学习的保证,本学期我校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保证同学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1、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口号,掀起同学体育运动的热潮,努力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保证让每一名同学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2、每天课间操、课间舞外,各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同学自由参与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下棋、踢毽子、仰卧起坐、扳手腕、跳绳、跳高、跳远、赛跑等等。体育兴趣活动我们做到“三不五尽量’’:不轻易否定同学,不挖苦呵斥同学,不放弃一个同学;尽量提高同学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尽量激发同学体育活动的兴趣,尽量把同学的眼光引向教材外那无边无际的运动空间,尽量为同学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尽量宽容对待同学在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挫折失败,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体验体育锻炼和胜利的快乐。
3、按时让同学做好两操,检查人员进行巡视,确保两操的顺利进行。
4、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的监查力度,确实上好体育课。
5、每天进行自由体育课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白班的特色项目为主进行活动。各班设立一个平安督导员配合学校的检查人员负责活动平安。
6、把坚持锻炼这个习惯的养成列入学校的好习惯评比之中。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原则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以健康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课外体育锻炼是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它不采用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例如: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 ,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适宜的锻炼。
三、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独特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則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科学道理,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做到"意念专一",抛除一切杂念。
2.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二点: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批锻炼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进行、不要千篇一律。强行统一。这一点正合乎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特点。学到了自己想学喜欢学的内容。同时这也是教学大纲内容设计不到的,也是上课教学所达不到的。但在锻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认真制订锻炼计划,严格执行,适时调整。第二最好的锻炼形式是独自锻炼。能够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若参加集体项目的活动,则应注意自我调节。
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总之,每个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形成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特色。
课外活动的另一种特点是在满足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方面,比体育课有更大优越性。因此,课外活动对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具有自己的优势。
【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来凤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方案10-17
田家学校小学部体育课外活动方案06-13
体育课外活动调查报告09-27
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实施方案12-01
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方案07-16
花园学校课外活动方案07-15
公园路中学中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07-22
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课外活动方案11-06
课外小组活动总结12-05
书法课外活动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