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之点滴体会(精选9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7年9月起,陕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较,在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的设置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同时,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通识培训和暑期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发现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生怕舍弃一点学生就不会。于是,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新课改后,教学课时减少,就更觉得任务重。例如,在讲离子反应时,盲目的追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反应的条件,全面的讲述,一节课自己从头讲到尾,时间紧张。由于内容过多,显得杂乱,学生抓不住重点,而且,教师一讲到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更没有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课后发现学生对本节的教学内容并未掌握。经过反思,我对本节课教学进行改进:首先学生通过小组实验 CuSO4 溶液与NaCl溶液、BaCl2溶液的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出什么是离子反应,并引出什么是离子方程式;通过四组酸碱反应以及离子方程式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把教材第33页实验2-3三个实验该为探究实验:改变试剂的用量,让学生在实验中探讨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从而得出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没有什么离子,减少了什么离子,新生成了什么物质,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条件并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由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讨论而得出结论。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所以理解深刻;而且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进入活动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在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的学习而且也照顾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机械的记忆,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由于缺乏自身的实践、思考和感悟,学生对所学知识,慢慢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发展学生的发现和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新课程中,“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一、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不做固定的要求
长期的应试作文训练, 形成单一的作文形式, 不论学生的兴趣、个性、智能如何, 教师把学生统一地控制在单一的应试作文模式下, 诸如固定材料, 固定题目, 固定要求, 甚至于固定字数, 大大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做的后果是, 学生没有创造激情, 生拼硬凑, 至于文章的主体如何, 构思的怎样, 就不在学生的考虑之内了, 他们想的是如何交差。作文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针对某些事触发人们的灵感, 才能思维敏捷, 笔触传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采用了不做固定的要求, 只给学生一个方面,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触, 广泛联想, 只要能证明一个问题, 说清一个道理, 就给予肯定。事实上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历, 社会、家庭、学校中的许多事情, 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波澜, 产生思考。因此, 对他们不做固定的要求, 有助于发挥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 变被动为主动, 不再为某个要求而苦恼, 大大激活了他们的创作冲动, 排除了视作文为畏途的心理, 变成了一种愉快的劳动。这样, 作文水平也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鼓励学生写身边人, 叙身边事, 抒发真情实感
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把创作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积累素材期、构思期、写作期。这说明积累素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如果让学生超出自己的生活范围, 写生疏的东西, 势必造成无真情实感, 不能打动人。吉林的李元昌老师做过一个实验, 初中三年级200篇记叙文, 取材家族生活的86篇, 占41.5%;学生生活的106篇, 占53%;社会生活的8篇, 占5.5%。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写作文还是倾向于自己熟悉的生活, 这样写起来有真情, 有着落。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 我主张写身边的人, 议身边的事,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领域中很多事视而不见, 但通过我的细心引导,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平凡的小事中蕴藏着闪光的金子, 能给人以启迪, 使人警醒。这样, 叙事, 真实可信;抒情, 真挚感人;议论, 深刻到位。因此, 学生在大量的持续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实践中, 提高了写作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综合语文素质。
三、打破常规, 改进批改方法, 轻批改, 重讲评
长期以来, 作文批改如同一负沉重的担子压得语文教师喘不过气来, 使他们陷于繁琐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中不能自拔。殊不知教师付出的巨大劳动传到学生手中已不怎么值钱, 他们更关注的是分数的多少。对此, 我的做法是“重讲评, 轻批改”。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写多练, 教师则多指导, 正如鲁迅说的那样, “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学生写的多, 教师当然指导的也多。批改时把学生的作文分门别类, 每一类都选出一篇代表性的文章, 就其体现出来的优缺点进行讲评, 让学生知道怎样选材, 怎样布局, 怎样运用语言, 怎样表达中心。让他们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由于写得多, 评得多, 与传统的批改作文方法相比, 有着明显的优势。”
四、讲究艺术, 扩大表扬面, 给学生心理上取胜的机会
表扬, 是鼓励学生提高写作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 说到底是一种通过鼓励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到最佳状态的艺术。教师不是法官, 不能拘泥于一个标准, 眼睛只盯住少数几个人。对学生作文的优点要敢于充分肯定, 哪怕是只有一点优点都不放过表扬的机会, 让学生感到我也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以此激活他们的潜在的思维荒漠, 使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 不再视作文为畏途。因此, 哪怕表扬的人数达到半数, 也不要吝惜鼓励之词, 要用一种热情把他们的名字公布于众。这种做法特别是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讲, 立刻就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快感, 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变枯燥无味为乐事, 变繁重的负担为愉快的劳动, 在心理上产生取胜的愿望, 即只要有优点, 也能“金榜题名”。
五、大胆尝试, 额定数量, 抄袭别人的作文
抄袭别人的作文, 历来被语文老师视为“不法行为”, 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抄的方法, 让他们在抄别人的习作中受到启发, 调动自己的创作潜能, 学习别人的语言, 构思、创作方法, 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如每周规定抄一篇, 同时对此文的主题、观点、主要事件、创作技巧、精彩语段等方面做出评价。这样, 每学期能抄二十几篇, 评二十几篇。其实这也是一种习作, 只不过把“写”变成了“评”, 如能评出门道, 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种提高。巴金说过:“写吧, 只有写, 你才会写。”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抄吧, 只有会抄, 你才会写。”抄的多了, 大脑中积贮的信息自然也多, 心得随之而生, 自己写文章时, 各种信息就会汩汩涌出, 经过筛选、加工、确认、组织成文, 水到渠成。几年的实践证明, 作文水平低的同学, 通过半年的抄评, 也能写出较好的作文。因此说, 会抄别人的作文不失为一种提高自己作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教学
时下,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第一线教师,我想就这两个多月来的教学上的点滴心得甚至于是酸甜苦辣写出,与同行们共享。
一、基本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熟悉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熟悉,是当务之急。假如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反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正在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问题和困惑
高中新课改实施半个学期以来,收到的成效并不是很明显,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的来说,就师生方面、软硬件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线教学工作者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主要有:
1、学生的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学习板块加学习主题),但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我省现行的中考制度除语数英三科外,其余学科实施等级考试,导致了明显的偏科,更糟糕的是,历史实行开卷考,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遑论理解把握,学生甚至出现不辨商君始皇现象!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课程编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2、新奇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预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假如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3、会考、高考问题
高中历史会考真的要开卷考吗?这真的是叫我们历史老师寒心啊,我们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会有多少学生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其它所谓的主科老师的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家长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历史老师自己去重视呢?到了最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到底上历史课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必要上历史课吗?开卷考下的历史课?怎么上呢?有意义吗?历史采取开卷会考弊大于利。理由主要有:一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学生必须要把握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该记的史实还是要准确记住,不然历史真的会成为“戏说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二是,从政治学科开卷考试来看,并非真正地减轻学生负担,师生们往往无从下手,经常采取题海战术,考试时十分紧张,其成绩也不理想,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很重。三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龙的传人,可不能把老祖宗给忘了。现在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假如历史开卷考的话,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历史学科,再过n年,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人懂得多少自己老祖宗——中华民族的文明?理科班学生所获取的历史知识,基本是在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上了大学以后几乎没有再学;因此,高中会考还是应采取闭卷考试,促使他们把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然会经常闹历史笑话,会忘了祖宗。
乌兰四中 王新芳
我有幸参加了我州于2月19日至18日组织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北京之行,聆听了北师大专家教授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丰富,师资力量雄厚,讲解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八天的学习一晃而过让我觉得意犹未尽。在这短暂学习当中我也深深的明白要搭建这么一个跟专家面对面讨论交流的学习的平台我州教育局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不易,对我个人来说也是机会难得,所以在学习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讲记笔记,认真思考探讨问题,尽最大努力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就想着多储备一些回去以后慢慢领悟然后和同事分享探讨交流,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能让新知识感染和影响周围的同伴;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了很多新同学其中好几位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和他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坦言在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一起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之法,总之这次学习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
课堂教学的涅槃之日是否遥遥无期,课堂是教改的重点,课堂是教改的难点,课堂更是教改的希望。课堂的出路就在于教师……我迫切的感觉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一定恪守以下几条从而优化我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有灵性的孩子。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自信神态;自由个性;得体举止。二,教学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主动性上做一些事主动性有了结果就肯定好,感官器官用的多的课堂,课堂就高效。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课堂开讲的技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四、精心培养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兴趣为代价,有些专业知识不一定有用如:“圆周率”“氧化物”也许一辈子没用过但利于思维开发,教师千万不能为了此类知识的教学而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就是捡个芝麻丢个西瓜,真正是买椟还珠得不偿失,所以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五、课堂教学不能是邯郸学步。新课改走进课堂我们有些老师只注重形而忽视了神,课堂上花架子多而教学效率低下。如果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在听评课时不能正确引领,那么结果都让人不敢想象。课堂不能成为茶馆式的教学,沏茶,爱怎样就怎样,只要说,爱怎样说就怎样说,看似热闹却没有任何意义。要利用任务驱动了解不同学生,让不同层面上的学生任务不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六、正确区别应试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力的不同。照本宣科、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考试排队、缺少长远思维、急功近利是应试教育,我们不反对追求分数,但反对用非人性非理性的手段追求分数。学校教育要一手抓素质教育,一手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出名师,育英才”。
总之,学校教育就是让孩子科学的健康的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那么最好的手段就是爱,爱—改变一个人的最强大的力量,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十六年,看孩子六十年。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学知,立德,做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就是具有爱心指导下的教育机智。
前面的话
2012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成绩已出,小弟今年考一级建造师市政专业,第一次考。不瞒大家,我也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跟风来考这个专业的(鄙视自己一下)。虽然过了,但还是心有余悸——其实第一次考还是选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专业才是上策。
考完估计:经济93,法规105,管理105,市政实务90-105(只能大概估)实际成绩:经济90,法规108,管理109,市政实务112
考试只是一个前奏,考过只是一个开始。考过了一建,值得欣慰,但没有什么值得自喜和骄傲的。
但是就考试本身来说,在这里讨论“考与不考”是多余。我们要考虑的是,一杆进洞还是辗转迂回,速战速决还是打持久战。
0、最重要的:心态和决心
当你决定了要考,最好是树立一次通过的决心和信心。因为这个考试实在很磨人,你不强势搞定它,它就慢慢消耗你,直至你绝望抓狂。
做好牺牲各种娱乐、休闲时间的准备;做好和各种花花世界的诱惑进行抗争的准备;做好对枯燥的学习坚持到底的准备。
大家时间都不够。时间可以挤,实在挤不出来的话,你可以权衡一下“牺牲几个月少赚点钱”和“考了两三年,第四年还继续考”哪个更痛苦些。
把“想要通过”变成“一定要通过”。世间的事情,往往是“想要”不可得,“一定要”才可得。
比我们努力许多却没有开花结果的大有人在,整天玩玩乐乐随便考考就混过的也有其人,这里面总有运气的成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拒绝走钢丝式通过考试,给每一份努力加码,强势的、宽裕的、保险的搞定它。、一级建造师的通过率为什么这么低?
当然,近几年的建造师考试通过率永远是个谜,没有任何官方的数据可查。但建造师考试通过率之低是有目共睹的,这其中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基数大,报考人数多。因为火爆嘛。其次就是需求的问题,一年需要新增多少项目经理,需要上多少新项目,都是有关系的。将来建筑业市场萎缩,通过率肯定是更低的。没有需求嘛。还有,就是建造师刚开始那两年,放水放得太大了,其中一年的通过率大概达到了48%,这个是有官方数据的。那时候是为了充数,所以基本上稍微用点吃奶的力,就过了。以至于09年建设部就开会,说建造师基本饱和、以后要提高质量了。他们这些随意的动作,都在影响着我们,这都是外部因素,无法改变,只能承受。
内部因素呢?时间。时间投入不足是导致大部分人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很多同志考了五六年,还在考,但是从来没有一次下狠心,开个誓师大会,排除一切困难扫除一切障碍。我觉得:不要被所谓的通过率吓倒,目前来看,一级建造师的一次过四科的通过率虽然在4-8%,但是这其中要除去大量缺考的,不买书的碰运气的,买来书不好好看的,还有很多土经理上场不知道怎么涂答题卡的。真正看书并且投入了足够时间的人里面,这个通过率绝对在30-50%。这样看来,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就是拼谁更用力的事情了。、备考一级建造师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我们来算一笔账,这是为一定要一次性稳过,不做两年抗战或多年抗战的人算的: 以我为标准模型:1)本科毕业;2)建设类专业;3)施工单位混了几年;
一级建造师四门课,教材合计约1400页。我一般1小时能看7-8页,合计需要看175-200个小时。如果每天拿出4小时(大部分人远远拿不出这么多时间),那就意味着四本书看一遍需要花费50天。问题是看完一遍书,基本上你甚至都不知道书里大体说的是什么。有些培训老师说,至少要看5遍书,才能有保证,由于后面看一遍书需要的时间会逐渐减少(根据经验,每次大约可以减少20%的时间),所以,总时间需要:50+40+32+26+20=168天=5.6个月,还要再做点题吧,没有6个月是完成不了的。
这还算好的情况。你是不是和考试专业相关的专业,不是?那再加两个月。你是不是在施工现场混过的,不是?再加半个月,多看点施工现场的视频。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衰退,都会增加相应的难度。
我的实际情况是,闭关90-100天的样子,期间几乎没有回家看看。早上6点起来,能看两小时书,然后上班;中午困了就休息一会儿,不困就看一小时多;晚上时间充足,通常能保证4-5小时。这样一天可以6-8小时来看书——要不是专门找了个不繁重的工作,绝不可能弄出这么多时间。所以,对于您来说,可能要早开始复习两个月。
专心,绝对是一大利器。我是男的,我要不要考虑戒色,必须的;我不能出去赴宴,必须的;在大热的天里,脑门上的汗珠滚滚而下,我都想给脸上装一个雨刷,但是不能停,必须的;晚上实在累的紧,喝茶+咖啡,必须的;有时候几天加班,要不要在别的时间里熬夜到凌晨三点补上功课,必须的。【关键是你的目标是“想过”还是“一定要过”,世间的事情,“想过”往往不可得;“一定要过”,往往可得。】
我在这里不想谈时间的分配。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看了教材,哪些是自己的强项,哪些是弱项,都能分辨。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和平衡时间。、这个考试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大特点就是:脱离实际工作。这个好理解,因为工作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这样怎么出题?而考试,必须得一条大道通罗马。所以,书上模棱两可不清不楚,一个问题有多种说法和答案的,无视之。
第二大特点就是:属于98%的文科考试。虽然是工程的事情,但考试绝对属于文科。记忆、理解的东西占绝大多数。数学水平在小学三四年级足矣。绝不需要万恶的微积分和结构力学等课程的支撑。
第三大特点就是:三门公共课的难度和实务的难度差距太大,复习方法也是天壤之别。公共课有套路,实务基本无套路;公共课有采分点,实务不要迷信采分点;公共课看书不要看得太细,实务一定要看细致。、各科都应该怎么复习?
说到重点了。三门公共课基本上是只要努力就有收获,付出和成绩基本呈45度线性关系走。实务这门的确不好说,就算你是看了六遍书,也不一定搞定,就算你是在工地上干了十几年总工,也不一定OK。为什么?因为题目经常会很偏,偏到你脑袋发懵是很正常的。建设工程经济: 这一科一般人觉得是三门公共课里最难的。主要还是因为很多人看书没有理解到位。我一开始也发懵,但是后来我发现这门课的任督二脉就在第一章,就在一开始的那几个公式以及现金流量图,把各种公式及其适用模型搞清楚,基本上就OK了。大部分知识点都有例题,考题的水平基本也就和例题的水平相当。理解的时候多注意和自己生活联系,你要是想公司那些事情,你会被你自己烦死的。你就想你欠债还钱、买菜吃饭的事情就行了。第二章财务的税费那节很绕,据说只有1分。我就果断放弃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这一科由于文科思维太强。所以难的人觉得很难,简单的人觉得很简单。法规考的无外乎是对法条的理解,这门课要听老师讲解,自己有时候摸不到重点,理解会有偏差。对任何一个法律关系和事件,尽量联系自身,或者想出一些有趣的例子来进行记忆,效果会很好。这门课也有部分死记硬背的,这个只有多看书,多总结,别无他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这一门课本来应该是一门大象无形,很高深的课程,考的应该也是理解为核心。但是可惜,这门课走了一个下下路线:考背诵。管理考背诵,这可能也属于中国的一大发明了。今年可能还好一些,翻看前几年的真题,那简直是考原文。当然,理解的部分也是有的,最伤大家脑细胞的可能就是进度计划中的网络图了,攻克它,你这门课就有绝对的信心了。这门课也得听老师讲,划一划重点,然后形成框架——但是不可只看重点部分,前后文也都该补充看看,理解理解。
三门公共课,不要逐字逐句的看书,你会累死的。跟着老师走,学会抓重点。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这是最重要的一门课。一般很少有人过了这科而没有过前三科的,很多人都是过了前三科没有过这一科的。第二年考这科,结果又没过。第三年归零,重头再来,何其冤枉!实务这门,知识点相当琐碎,因为它试图把某一专业的所有的东西都涵盖——虽然都很肤浅——拿市政公用专业来说,一本400多页的书,就想搞定道路、桥梁、地铁、给排水、供热供气管道、园林绿化、垃圾填埋等等专业,基本上没有人在实际工作中搞过这所有的专业。所以就靠教材了。教材高度浓缩的直接后果就是:处处都是考点。密度很大,必须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看透,才能万无一失。每年还会出 10-20 分教材以外的题目,如果你运气好,现实工作中做过,那恭喜你,你赚了。如果你听都没听过,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文笔好,组织语言能力强,能通过已有的专业知识,通过对工程现场那一套套的规律的把握,也是可以大写特写,大吹特吹的,这样,也多少能沾点便宜。
基本上可以说,实务会占到我所有复习时间的70%以上,书翻了六七遍。自己通读一遍,之后基本都是配合着各种老师的讲课进行看书的。这里要强调一点:今年的这个方法走了很大的误区。事后想来,是这么个道理:每个老师的风格虽然不同,讲课也都务实,有的还挺幽默,但是回头一想,每个老师讲的所谓“重点”基本大同小异,我后来所看的五六遍,基本上是在同一条道路上重复了五六遍,走的虽然很快(因为每个老师的讲课其实也就十几个不到二十小时),但是都迷信了这一条路,迷信了这些大家都认为是重点的重点。这些知识点最终几乎是滚瓜烂熟了,就差默写了。市政最大头是干什么的?道路吧,一个道路的题目都没有。边边角角出了不少。考试结束,哀鸿遍野。但是回头一看,其实90%的内容都是教材上有的东西。所以结合课件看看教材,把握就大很多了。就不会让我唱了三个月的忐忑。这点提醒大家一定注意。
记忆方面,死记硬背是记不住的。一定要“图片记忆”+“场景记忆”。对于不熟悉的东西,多在网上搜搜图片、或者通过想象建立图片。对于施工现场不熟的朋友,一定多看相关视频,各种工法、工艺流程都可以看看视频,很有帮助。对于后面那些程序性知识点,要把自己置身其中,想象自己正在干这件事情,想象自己就是这个项目经理在现场处理这些事情,想象出了安全事故后自己怎么做、下一步怎么做,如此,相当于模拟了一遍,会比较深刻。、关于培训课件的选择?
说一个原则:考一级建造师在于自己,借助那些名师的方法,认真的去理解、学习,好好的看书做题,才是万无一失的正道。外物皆不可求,尽信师不如无师。以下是个人推荐:
书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每本书中的核心知识点其实并不多。法规,若把这些知识点摘出来,不超过30页。管理则不超过300句话。但是,这些知识点却能够占到卷面的80%。其他的那些充其量也不过就占20%。所以三门公共课都要抓大放小。因为他们的命题点都很稳定。如果他们避开常规的命题点,那考卷就面目全非了。而实务确实要大小兼顾,主次兼修。我今年就是主次兼修做的不够,所以担心了许久。6、关于做题
第一个原则:三门公共课,在没有搞定历年真题之前,不要做任何其他题目。基本上历年真题足够。做懂做会。其他题粗制滥造的多,题目的水平无法和真题相比。
第二个原则:不建议做教材配套的习题集。这几本习题集和教材不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编委也不是同一伙人,是外包出去的。粗制滥造不说,题量还很大,做的人没有信心。
第三个原则:实务不需要做题。选择题根本无套路可言,案例题更没有套路。最多抄一抄案例,总归还是多看书。谁挖的深,谁看的细,谁占上风。
学习一段时间,建议做一套真题或者别的模拟题检验一下,不宜太多,总共两三套为宜。计划自己一次性通过的,最终测验得分应该在及格线以上20分。这样才保险。经济80左右,管理和法规最好往100以上弄,实务就按130要求自己。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关于考试答题()
三门公共课:总分完全取决于多选题的零蛋数量,并不取决于单选。
(1)30个多选题中:一个零蛋不吃,总分在120以上;两个零蛋,总分在105~115;6个零蛋,总分在90以上,仍旧非常安全;10个零蛋,总分在75~80,生死未定;12个零蛋,包你不过。
(2)正因为上述理由,所以做多选时要像老鼠一样警觉,像兔子一样胆小。做多选题的唯一原则是:死命往少里选!多选题只有闭着眼睛都会的,才可能选3项。只要稍微感觉难,就要提醒自己一定只能选最有把握的2项,决不能选第3项。当你想去赌第3项时,记得你不是拿已经到手的一分去赌,要记得你是拿自己一年的光阴去赌,你赌不起。
(3)交卷前的最后检查中,仔细检查多选题,检查的顺序是(1)先检查题目中问“正确”还是“错误”,“符合”还是“不符合”的那些题,防止做题时脑子发昏看倒,一般而言,正常人都会因此丢掉3~5分,这是宝贵的3~5分;(2)认真检查那些选了3项的,看看哪个可以踢出去,牢牢记得,选2项才足够安全,选3项都是在赌命。
实务:五道大案例,每个大案例总包含4~5个小问,要求:
(1)许多小问都不要求看案例信息,可以依据各小问直接回答,所以看题的顺序是跳过案例背景先看小问。把自己熟悉的不需要案例背景信息的小问,先一个个找出来。(2)一般而言,在开始做案例的头10分钟,心情最为紧张。因此,做案例小问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在心情最紧张的时候,只做自己会的题目,把保底的分数拿到手。头10分钟,不碰不熟悉的题。
(3)卷面力求整洁。
(4)尽可能用书上的话来答题。、关于其他
1)卖答案的不可信、卖设备考中传答案的不可信、考后改分的不可信。
2)泄题。在我朝,腐败到了这个程度,你说不会泄题,我也不信。但是你遇不到。这么说吧,有100个卖答案的,其中有一份是真的。你遇不到。你如果想遇到,就买来这100份试卷和答案。但是我相信,你把这100份试卷都做了,答案都背过了。这样去考试,你若不过,就没有天理了。
3)关于压分和调分,目前经过证实最可靠的说法是这样的:当我们考完一建后,砖家们会取出 2000 套左右的卷子按照事先的标准答案进行“预判卷”,判完之后看总体的考试水平,根据通过率的要求,重新制定判分标准,再正式阅卷。基本上是要保证通过率,所以估分神马的都是浮云,尽量还是充分准备。让自己的保险系数增大。应对一切不可知的风险。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知识的引领者、合作学习中的伙伴、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者。
我们再来看看九零后初中学生的特点: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绝大部分成长在“四二一”家庭中,从小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没有同伴的争抢、玩耍的环境中成长,在“我说了算”的环境中长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的心理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中,心理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既希望有人能约束他们,又怕被别人或环境所约束;既希望别人尊重他们,他们又不能很好地尊重别人;在一个计划制定的初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旦受到挫折或达不到他们理想的要求时往往一落千丈,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这一切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是:当他们高兴时,他们能认真听课,但在实践合作学习中,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思维继续,我行我素,往往使老师难以控制课堂局面;当他们不如意时,经常找老师的语病,尤其是年轻老师,使课堂无法进行。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管理课堂。
一、创建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融听、说、读、写于一体,教师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学生通过模仿——操练——自由表述——写作反馈等几大块进行合作学习。我在不同的阶段采用各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学习。例如,在初三阶段,单词的记忆是一个“重头戏”,简单的重复记忆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利用自习课时间组织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首先采用异组同质的办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由一个组的同学提问另一个组的,要求提问组的人做到:
(1)随意提问一个同学或随机提问规定范围的单词;
(2)提问不重复,包括单词和学生均不重复,在规定时间内错误最少的组获胜。
学生在自我心理的作用下,一般提问的是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而内容也涉及规定范围内各个角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提问和被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弥补了老师课堂提问的局限,使得整个课堂积极活跃,学习气氛浓厚。经过两三次这样的游戏后,就连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我也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二、用理智、宽容的心态去关爱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常因心情不好屡犯错误,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挑老师的语病等等,常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如果此时老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或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一味指责学生,甚至把以前他们的种种错误行为一并拖出,严加斥责,就会导致学生厌学这一学科甚至是直接或间接的对立。 一般来说,班主任带了三年,学生已基本稳定,即使再坏的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缘故而不再惹事生非。但我们这里有个李老师,他们班到了初三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每听到他指责学生时,都在那里一味强调他的理由,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什么,从来没有听见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心一个孩子的心情,也没有见他心平气和地问过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在哪、结果怎样。
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眼见为实的例子,更需要老师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引导、关心和理解他们。与他相反,我带的这个班里也不乏有初一初二阶段难以约束的学生,但在我的课上,他们只有初一的和我的唯一一次冲突以后就直到毕业,不仅再也没有出现过,而且我们以好朋友的方式结束了这一段师生缘。
想想这些只因为冲突后我不仅和他(和我起冲突的女孩)谈了我的理解和我对他的看法,还从他的角度分析了他的行为会带来的不同结果。之后,我对待他和对待其他同学一样,从不给他“另眼相待的感觉”。这使得他对学习英语有了很大的兴趣,以一个从不及格的学生上升到英语优秀,有时我真的感叹孩子的心理真的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吸引
“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说到这一点我颇有感触。在英语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教材、教案外,笔者坚持在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每一节课争取早进班里两到三分钟,和学生谈生活谈近况,了解学生情绪、心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遵守诺言,按既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一般来说,我在新接任一个班时,会和学生们讨论一些奖励和惩罚制度。一旦规定下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理由,一律相同对待。
3.遇到屡犯屡教的学生,就事论事,一归一,二归二,不涉及以往所犯错误,不说过激的话,类似“你就不是个好东西”“你已经无可救药了”这样的话我从不对学生说。而是经常对他们说“我想你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吧”、“我认为你不是个坏孩子”、“你不希望别人说你怎么怎么坏吧!那么下次老师相信你会做好”等等之类的话,鼓励他们改正错误行为和不良习惯。
4.老师犯了错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是人,面对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完美。再加上孩子们学习的渠道四通八达,我们也不可能把他们需要的知识都充分掌握好,准备好,那么承认不足、认真道歉会让学生更加信服老师。遇上难解决的问题,要真诚地告诉学生:“我现在不会,但我会和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看到一个真真实实的老师。这几年来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学生并没有因此小看我、轻视我,而是和我越走越近,结下了永久的师生朋友情。
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教学模式中, 老师都希望学生个个达标, 而教学中却千人一律。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 学生听同样的课堂, 完成相同的练习, 加上单一的方法, 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学生没有鲜明的个性, 缺乏宝贵的创造力。新课标要求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在性格方面差异, 学习基础的差异, 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并针对学生的各方面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作业、评价标准上也要有所区别。
2.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学习态度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好的态度将决定你的未来生活, 一定要自己有好的心态, 了解为什么而学、如何才能让自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尽快把自己带到一个好的状态;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该玩就玩, 该学就学, 不要让自己总是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 要有积极心态——健康、阳光、开朗、幸福, 从而激发自己内在成长的欲望, 主动认真完成学习的四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坚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会听课意味着会抓重点, 能理解老师的意图。复习要学会找规律, 复习的目的是把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掌握, 以便摸清其内在规律, 在运用中举一反三。
3. 熟悉全班学生学习风格
仅凭学习成绩好坏是不能断定学生学习能力的, 有时还得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有些学生偏向视觉, 有些学生偏向听觉, 有些学生偏向动手训练, 而有些学生则是几种结合。而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则要因人而异, 需要教师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 加以分别指导, 合理调整、安排。
4.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主动学习会让学习事半功倍。多数数学教师都碰到类似的情形, 一个教师多次讲解的简单问题, 在全班学生中往往成了非常难解的疑惑。通过调查发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些是过程中所设的情景不切合学生实际, 解决之道是教师在备课中多设计些农村孩子常见的情境, 以便于学生很快地理解, 便于接受, 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有时是因为班上学生的课前学习特点不同, 解决之道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让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都有在班级中散发自己成长光芒的机会, 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学习, 那教与学就快走向成功了。
5.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不少教师的辅导总是重复讲过的内容, 造成学生厌烦其“老生常谈”, 后果是学生愈来愈感觉自己是学生, 非常被动。辅导后进生, 要让学生乐于接受, 方可取得理想效果。我采取了如下措施:1让每一位学生都提出自己数学知识掌握的弱项、强项, 由各学习小组互相帮助,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增强自信, 都有一种责任感,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2进行学习内容调整。往往学习困难的学生, 越辅导他越厌学, 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有漏洞造成的。教学中, 尝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于一体, 编一个符合这些学生特点的临时学习任务。会让学生开心地舍弃老的学习任务, 积极完成临时任务, 很自然地弥补了缺陷, 改变了厌学数学的情绪。3鼓励学生自学, 并自发质疑。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让他们阅读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阅读材料, 编一些小练习让他们做, 借助自学发展他们的智力, 增强脑力劳动的能力。
总之, 教师若能在端正好学生学习态度、及时把握好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既可减轻学生负担, 激发学习热情, 更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程亚焕.数学教学观与数学差生[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01) .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课堂设计
一、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的创建,是指创建高中生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本质作用是交流和交往,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就必须把英语运用到实际中去,不单单是学英语,更要会讲英语,这就有赖于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的创建。
首先,教师应注重对高中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拓展一些如英文原著小说等课外书的阅读,同时还可以增加知识量的储备,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其次,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际运用,例如,开展英文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生动有趣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西方电影、开展英语作文比赛等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再次,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扩展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但可以增加高中生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还能以各种有趣的文化现象的讲解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致力于课堂创新设计
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堂教学作为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鉴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高中教师必然要注重课堂的创新设计,以适应新课改下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求。
其一,高中英语的课堂应该是互动式、开放式和包容式的。教师需要开展互动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其二,教师应营造平等、轻松而有效的课堂环境。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绝非高高在上者,而是一个融入学生群体、适当起到引导作用的学习伙伴。其三,教师应大胆创新,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兼顾素质教育和学生高考两方面的要求。所谓大胆创新,是指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摆脱传统英语上课的呆板模式,使英语课堂不但具有知识性,更充满趣味性。新课改下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但是也无可否认学生将要面对高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因此,高中英语课堂不仅要有开放性,更要有知识体系的严谨性。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中英语教学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充分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英语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达到自主独立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中英语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课堂教学不再平淡、抽象,而是变成了集声音、画面、图片为一体,听、说、读、写全方位兼顾的现代化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迅速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教学。最后,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讲解题目,答疑解惑,而是在构建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体系后,加强学生对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晓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学周刊,2011(7).
[2]贺永华,试析如何打造有效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J].现代阅读,2012(7).
泉州市泉港六中李晓阳
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进行了将近一年,作为实验区的一名基层教师,通过这近一年的教材使用与实践,明显地感觉到:新语文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老师的自学和创新;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将是一大考验----------对教师的备课量及能力要求相当高;而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恐怕将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因能力较低、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而感到无所适从。
一、新教材文美意丰、删繁减难,易激发学生兴趣,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新教材选取新文、美文,大大吸引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育学生“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忆读书》,引发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的《我的老师》以及《美猴王》、《犟龟》、《山中避雨》等。这些文章文质兼美,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教益丰厚,且题材广泛:社会风尚、校园文化、家庭琐事、科技生活无不反映,体裁多样: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科幻故事尽收眼底;时代性强了,可读性强了,与学生实际生活近了,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课后习题的设计既重基础,又重灵活,激发了学生思索的兴趣。同时,“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新颖、活泼,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新教材设计了“说特征,猜同学”、“采仿任课老师”等较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各种活动趣味性、实践性强,又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因而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
新教材降低知识难度,强调基础,减轻理论知识的繁琐记忆,注重实践,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新教材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地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自觉的学习。因而主动性成为这种学习方式的一种特征。新教材有力地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逐渐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新方式。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对旧教材而言,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不需作过多的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课后习题也由原来的八个减为四个,而且侧重于学生的感情体会。这样的设计编排,极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出现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
三、新教材体例清晰,重点突出,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便于教师理解和使用,更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便于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明显转变,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广阔空间,教师便有机会能动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转变角色、引导示范”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如《美猴王》一课,由于根据名著《西游记》改编的各种动画西游记,连续剧《西游记》更是老少皆知,家喻户晓,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讲故事,而教师不必代劳,只须点拨。这样学生都会兴趣盎然,积极而又愉快地投入学习中。
当然,由于新教材在教学上较灵活,教师的备课量就增加了不少,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因课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考虑不同的教法等。
四、反思、商榷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比如,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研”要求学生课外应自觉学习,课内才能积极发问,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深层次的“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回答问题。然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完成小学的教育而升入初中,能力较低、基础薄弱,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就连简单的回答问题都不能,更不用说深层次的动。比如在一班,往往一堂课下来,学习较好的同学会觉得很轻松,上课气氛非常活跃,一节课很快就过去,并且受益非浅。但仔细思量一下,其实一节课就是这些能自觉、认真地读书的学生的专利,甚至是表演,而另外的那部分同学的学习效益恐怕就不如人意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不乏有社会因素。曾经有家长打电话来,说“我的孩子身体较弱,头脑不好,你们不要对他那么严格。他都不会了,你们还不多讲点,却来提问。”当然,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的,但起码看出社会对课改知之甚少。其实,这样的上课情况并不单单在一班出现,在其他学校也一样。前阶段在民族中学、山腰中学、美发中学听课时,发现几乎有这样的共同点:上课时被提问到的人次很多,但重复不少,真正被提问的同学不多。因此,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使另外那部分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恐怕是问题的关键。
由此,我想新一轮的课改在农村是任重而道远,如何能够使另外的那一部分同学学有所得还有待于慢慢去探讨。
【新课改之点滴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07-05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10-01
新课改物理培训体会10-22
高一新课改心得体会06-22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07-03
新课改的体会和反思07-25
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06-13
学校管理经验之点滴06-01
关爱留守儿童点滴体会09-18
班主任工作方法点滴体会的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