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精选4篇)

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篇1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3.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4.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一)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言。教学中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勾勒的美景氛围的同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幽默风趣、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人性化的语言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互动能优化教学情境,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效果。加入一些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的称谓和礼貌用语。这样能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兴趣。清晰的语言,变化的语调和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兴趣,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能被2、3、5 整除的数这节内容的时候,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叫学生随意举出一些数字,老师很快说出能否被2、3或5整除。之后由学生计算验证。他们感到惊奇,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欲望。这种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借助问题创设情景一般包括: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经验和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多媒体技术正是将这种经验和实践具体体现的最好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如在实践英语教学中,教师讲授“Where are you from?”一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播放祖国秀美的山河,并配以动听的音乐,当画面打出“Hong Kong·Macau”时,学生从如画的风景、紫荆花的图案、澳门的区旗中辨认出画中人分别来自香港、澳门,然后让学生使用句型“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进行对话练习,在此情此景中学生对回归祖国的香港和澳门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在同伙伴游戏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到书本中的内容,还能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如上《座位》这节课,老师是这样设计情境的:

五)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易于学生的接受,对于故事他们百听不厌,可以使他们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如在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故事的片段作为引子,问:“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在一一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世界细细的加以体会吧!”

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篇2

一、创设情境要体现生活性

智慧的源头是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 运用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到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 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教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 在认识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积木带到学校来。让学生实际比一比、看一看、拼一拼、搭一搭, 在活动中认识掌握各种形状的特征。学生学的愉快, 玩的开心。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学习往往就变得简单、轻松了,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原来也可以如此快乐。学生也就愿学、乐学了。

二、创设情境要体现经验性

创设情境经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里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必备条件,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表达自我。

例如, 学校组织28名同学去游玩, 每条船上最多坐5人, 至少需要准备多少条船?学生能够根据情境的提示, 独立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5=5 (条) ……3 (人) , 那么, 到底要准备多少条船呢?这时学生的经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剩下的3人也至少需要一条船, 加上前面的5条船, 至少需要6条船。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 才有可能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要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充分挖掘利用。

三、创设情境要具有直观形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许多知识的学习还要借助具体的实物或模型。因此, 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时, 也要设置一些看得见, 摸得着, 具体形象的物体,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插上翅膀, 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的经验范围, 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 我准备了很多的实物, 如茶壶, 录音机等, 让学生实际观察, 积累观察经验。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到操场上观察篮球架、教学楼等物体, 让学生在看得见, 摸得着的具体场景中, 提高观察能力。回到教室后, 我让学生回忆刚才的观察过程, 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把具体的形象抽象化。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茶杯, 让学生说出从不同面观察到茶杯的样子, 学生就能够根据观察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头脑中体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茶杯, 想象出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茶杯的样子。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

通过上面的安排,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直观的情境中,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个探究者, 发现者, 每个人形成自己的观察方法, 激发学生的想象, 也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创设情境要体现学科性

由于教学的内容和学科的特性不同, 同一个情境会有不同的需要,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以“春游”的情境为例, 如果是在语文课上, 一定会让学生想到春天的美景和与春天有关的诗句、美文。如果是在品德课上, 一定会让学生重温, 爱护环境, 不要乱扔果皮垃圾, 爱护花草树木, 注意安全等问题。而在我们数学课上, 学生一定会思考:去多少人, 去哪里?如何租车?要用多少钱……

因此,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 一定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色, 紧扣教学内容, 凸显教学重、难点, 体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五、创设情境要体现问题性

情境的问题性是指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一定要内含问题, 它要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中, 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 特定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迸出创新的火花。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要创设内含问题的探究情境, 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 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 在教学有关10的加、减法时, 我展现教学图片, 创设了一个踢足球的场景。有位细心的学生提出场景中两个球队的人数不一样, 比赛不公平, 我借机反问:你可知道足球比赛时每队应该是多少人?能在场上自由奔跑的是多少人?如果每队上场10人, 蓝队有几个人没有出现在画面上?黄队呢?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带着上面的问题, 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在上面的活动中, 我立足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因势利导, 因疑设疑, 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既高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的习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总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有价值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用情境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攀爬的支架。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根据实际需要, 巧妙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 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培养大智慧。

摘要: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 创没有价值的情境, 要体现生活性, 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具有直观性, 要体现学科性, 要表达情感性, 还要兼顾一节课的完整性。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索知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 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让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关键词: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 篇3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人民教育》2006/8)。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已成为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些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深入研究的话题。为此,许多教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也成了我们小学课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亮点。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结合这个话题,我利用"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进行了近一年的研究,下面我就结合课题研究谈谈"在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1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创设不同的的教学情境

在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这种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学生的年龄特征。所谓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一个教师一辈子要面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都用同一种方式进行教学根本是行不通的。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进行教学。因为数学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要想让学生更好、更轻松的掌握,创设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是非常关键的。而适宜的教学情境又应符合所授学生的年龄特征。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面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情境的有效性、价值所在。低年级的学生爱说爱动,而且具有很强的想象力,情感色彩易于眼表,这时我们就应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所以,在对低年级进行教学时,我多半采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动画片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让学生在边欣赏边思考中顺其自然的解决所学知识。中年级学生处于生活、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各种习惯的养成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开始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时又缺乏耐心和毅力,对老师比较依赖,同时又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在中年级课堂中,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乐于探究、乐于展现自我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半成熟与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

所以,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要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和深度,但绝对不能像低年级情境那么幼稚,也不需要像中年级教学情境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应该相对独立一点,给学生自主探索和总结整理的时间要偏多一点,同时与生活实际更为贴近,通过情境的相应引导,可以解决生活中比较难、稍微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挑战、大胆思维的能力。

2 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出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以一切现有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每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的练习,不仅习题形式多样化,更突出了习题的层次性。设计的习题总是从易到难,首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大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进而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只小猴分一个挑子的,每份是这个桃子的四分之一。(这是三年级上册内容,通过小猴分桃的这个过程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其次,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只小猴分四个桃子,每份是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具体教学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四个桃子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四分之一"来表示。)通过学生对这两个四分之一的比较,加深对刚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最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设计了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习题,仍然以四只小猴分桃的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提出4个桃子的四分之一是几个桃子的问题,最后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加以解决。创设了一系列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整个练习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有趣,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以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创设情境一个必不可少的题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學情境。

上一篇: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下一篇:曼昆_经济学原理(下册)_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