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白蚁防治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建设白蚁防治(精选8篇)

工程建设白蚁防治 篇1

1、组织程序:

施工准备→方案会审→喷洒施工→质量、安全监督→验收。

2、施工范围:

⑴、地下室

⑵、一层内外墙基、地基、散水处理

⑶、室内所有竖向管道、楼面、地面接触部位

⑷、门窗框架与墙面、楼面、地面接触部位

⑸、楼体部分

3、施工部位及药物用量:

⑴、首层室外地下室外墙做好防水保护构造层后,回填至室内地坪设计标高时,在外墙外侧200mm范围内施药。药物为毒死蜱,浓度为1%。

⑵、首层室外墙基、散水处理:白蚁容易从首层地面下土壤与墙、地面之间原有的缝隙处侵入,因次此部分应着重处理墙边地面。室外绿化带在铺设绿化带之前,用极低浓度的毒死蜱进行喷洒。首层地面基层清理干净后,铺贴饰面砖前,在室内原有墙1m线以下部位用1%浓度的毒死蜱药液喷洒。

⑶、室内所有竖向管井、电梯井内壁。由于电梯井、管井内比较阴暗、潮湿,容易孳生白蚁,因此对这些部位必须进行认真处理。

①仔细检查电梯井、管道井,对每一处的预埋木板部位,用毒死蜱进行全面喷洒。②待管道井内的墙面抹灰、粉刷完成后,用喷雾器对毒死蜱进行喷洒。

③电梯井在安装前用毒死蜱全面喷洒。

⑷、门窗框架与墙面、楼面、地面接触部位。

①对门洞安装木门框的位置用喷雾器处理。

②木门框的龙骨在门洞上钉好后,即用喷雾器对其喷洒毒死蜱。

⑸、楼体部分:

二层以上墙基及地面在水泥砂浆平整之后,以卫生间及厨房为重点,向1m线以下的墙面、墙角线喷洒1%的毒死蜱乳油剂。

3、与甲方、监理及土建工程的协调配合:

⑴、各方指派专人负责,主要工作是联系施工工期计划,监督施工质量及签写工记录表格。⑵、建筑白蚁防治施工工作是从属于土建施工的。按照白蚁施工进度计划,当土建施工进展到需要进行白蚁防治施工时,应及时通知做好白蚁防治施工准备,以免延误工期或工序。⑶、白蚁预防施工用水、照明用电,就近指定供水点,要有充足的供水量,水质应未受污染,夜间施工及在竖井部位施工应保证足够的照明。

⑷、在进行白蚁预防施工时,应阻止除白蚁预防施工人员以外未做任何防护的其它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在白蚁预防施工完毕后,其它人员应在2~4小时后方可入场。

广州一木害虫防治有限公司

建设白蚁防治工程

http://

工程建设白蚁防治 篇2

白蚁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也是工程管理和防洪保安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北两侧, 现有中、小型水库200余座, 其中有蚁害的水库近200座, 占水库总数的75%;长江流域堤防600余km, 其中有蚁害的堤防近200 km, 占长江流域堤防的29%。依托新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南京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将全市的蚁害水库和堤防的历史、分布位置、危害、治理过程、复查验收等情况用数据库进行管理, 通过系统以报表和电子地图方式进行查询、更新及分析, 为及时发现水库大坝白蚁危害情况并进行治理, 有效遏制水库大坝白蚁危害进一步发展和蔓延,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治理措施等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 对于加强白蚁防治工作, 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

南京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由来已久, 根据白蚁防治的实际需要, 按照江苏省《堤坝白蚁防治办法》和《堤坝白蚁防治技术规程》的规定和要求建立了一支水库、堤防、水利 (务) 站、区、市的管理队伍,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 围绕白蚁危害的发现、治理、复查验收等环节, 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技术体系。在这样的体制机制条件下, 南京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为研究开发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将白蚁防治管理工作提升到信息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总体需求

根据南京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要求, 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建立适用各级白蚁管理部门的白蚁检查、治理、复查等数据在线上报, 数据统计汇总, 报表编制, 专题电子地图, 以及信息服务和管理的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平台。

2.2 数据流程

根据水利白蚁防治管理工作业务流程特点, 数据采用区、市逐级上报与审核的体系实现, 并且根据南京市水利信息化现状设为背景和专题2个数据库, 背景数据库主要由现有空间数据库组成, 包括基础和水利工程2个数据库。既考虑数据来源不同, 又考虑了对数据处理的工作需求, 水利白蚁防治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2.3 用户分析

系统用户分为市级和区级2类用户, 说明如下:

1) 区级用户。能够以图表方式在线填报本级的白蚁防治管理数据, 生成报表和地图, 并且查询本区历年的数据。通过在Web GIS界面上选择行政分区查询本区的数据, 并能查询专题图和图形数据分析。

2) 市级用户。能够汇总和生成相应的报表, 并且能够对本市历年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通过在Web GIS界面上选择行政分区查询所有区或全市的白蚁防治数据, 并能查询专题图和图形数据分析。利用系统管理功能管理基础数据和用户权限。

3 系统组成和结构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系统分为计算机网络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应用交互层等5层, 以及信息安全和标准规范2个体系。5层结构具体说明如下:

1) 计算机网络层。计算机网络提供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设施, 包括运行系统和应用软件, 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的计算机及通信网络等设备。系统采用互联网作为各个用户使用的接入网络。

2) 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是系统信息汇集的目的地, 是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基础。数据管理内容包括基于白蚁防治所需要各类数据, 以及与实体数据库相对应的元数据库、数据字典。数据库管理软件包括支持空间数据的数据库、备份等管理系统。

3) 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配备基本的公共服务产品, 方便在其上层更加快捷地搭建业务应用流程和构造信息门户。该层可有效隔离下层数据与上层应用之间的直接联系, 方便系统灵活扩展、建立与其他水利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建立业务系统关系。

4) 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层依托应用支撑平台环境, 建立白蚁防治管理的业务流程, 定制化开发包括数据报送、报表编制、信息服务及系统管理等全过程的应用功能。

5) 应用交互层。应用交互层是白蚁防治管理人员与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系统实现互动的窗口。

系统采用B/S集中运行方式, 计算机终端的性能满足浏览器配置使用要求即可。

2个体系具体如下:

1) 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策略, 是依托既有网络环境, 补充配置必要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护设施, 建立应用级的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管理机制, 系统级的安全审计等综合措施, 建设满足系统应用安全需要、投资代价适度的安全体系。

2) 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应优先遵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 在现行标准确不能满足系统建设要求时, 可补充制修订适合特点的项目标准。

4 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功能设计根据目标和需求主要分为防治信息管理、信息统计查询、信息发布管理和系统维护, 详细功能如图3所示。

4.1 防治信息管理

防治信息管理主要用于基层管理单位和人员, 为白蚁检查发现、治理、复查验收和上报服务。

4.1.1 水库、堤坝基本信息管理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的重点是水库大坝和堤防, 为保证工程安全, 便于白蚁防治管理, 需要从水利工程数据库抽取相关信息或对这些信息进行录入和管理, 主要包括工程概况、管理部门, 特别是大坝和堤防的信息。基本信息管理界面如图4和5所示。

4.1.2 蚁患区、蚁源区信息管理

蚁患区指有白蚁危害的区域, 多指水利工程主体部分及周边区域;蚁源区指白蚁发生且可能转移危害到水利工程主体的区域, 多位于堤坝附近保护范围内。当发现白蚁后, 将调查获取的蚁患区和蚁源区的部位、范围和发现时间, 以表格和地图形式进行记录管理, 通过系统及时上报, 为今后治理检查提供依据。

蚁患区、蚁源区信息管理过程如下:

1) 蚁患/源区信息登记。可在如图6所示的界面中管理蚁患/源区的基本情况。

2) 蚁患/源区绘制。利用系统集成的开源电子地图绘制蚁患/源区专题图层, 并实现与蚁患区和蚁源区基本信息的关联, 界面如图7所示。

4.1.3 治理信息管理

按照白蚁危害状况制定白蚁治理方案, 将治理方案和过程录入系统并进行管理, 为将来了解治理过程, 分析治理效果服务。蚁患区治理信息界面如图8和9所示。

4.1.4 复查验收信息管理

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验收, 将复查验收情况进行录入和管理, 以便了解治理过程, 为制定下一步治理方案, 对白蚁防治管理进行考核服务。复查验收信息管理界面如图10和11所示。

4.2 防治信息管理查询统计

将白蚁防治情况按相关标准规定进行统计, 主要统计报表功能包含白蚁防治地图、蚁害区统计、水库普查汇总表、河道普查汇总表, 为基层上报, 上级考核, 制定计划服务。

4.2.1 白蚁防治地图

可以在地图界面上对蚁患/源区信息进行查询、修改等操作, 界面如图12所示。

4.2.2 蚁害区统计

按蚁害级别对水库和堤防的蚁害区总数、检查次数、治理次数等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可直接打印, 也可导出成Excel格式文件。

4.2.3 水库、河道堤防普查汇总表

按照《南京市水库大坝、河道堤防白蚁危害及防治情况普查汇总表》的格式统计各水库和河道堤防的白蚁防治情况, 便于统计和上报。

4.3 信息发布管理开发

围绕白蚁防治管理工作中的组织管理、标准规范、规划计划、工作安排、经验总结、防治成果、检查和治理技术、相关新闻、通知等信息管理, 开发了信息发布和管理模块, 可以对上述具有多媒体特征的内容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发布, 为各级白蚁防治机构服务。实现的界面如图13所示。

4.4 系统维护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各类基础数据功能, 包括:用户、行政区划、角色和字典等的管理。

5 结语

我国南方省区一半以上的堤坝工程存在白蚁危害, 其中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蚁害率高达90%以上, 浙江、江苏、安徽等的蚁害率也达到了40%~90%。防治白蚁, 减少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是水利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建立白蚁危害、治理、复查验收档案, 实现信息化管理, 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推动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工作向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规范白蚁普查、预防、治理及督办检查工作, 实现白蚁防治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确保水利工程不因白蚁危害出险, 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白蚁是水利工程的大敌, 防治白蚁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是水利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南京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要求, 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建立白蚁检查、治理、复查验收数据在线上报, 数据统计汇总, 报表编制, 专题电子地图, 以及信息服务和管理的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平台, 提高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陶长生, 郑在洲, 朱德伦, 等.DB32/T 1361-2009堤坝白蚁防治技术规程[S].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防治并举,建设平安校园 篇3

努力构建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体系

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首先,学校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牢固树立安全重于一切的意识,把学校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规划,与学校基本建设、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其次,教师是学生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人,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安全检查意识,要求教师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教室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门窗是否有脱落松动现象、学生是否到齐,尤其是学生可能有违规将锐利器械、管制刀具带入校园的,教师要随时注意收缴。再次,现在很多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常识缺乏。因此学校把安全课纳入学校课程,每周安排一节安全知识课,利用安全课每周进行一次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并做到安全天天讲、时时讲、事事讲,让全体学生懂得安全知识,都能自觉遵守安全规范。

落实学校安全预防事故工作责任 学校建立了如《学校安全制度》《教师工作安全职责》《楼道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分管领导重点抓,教务、政教、后勤等职能处室具体抓的安全工作网络体系,让每个人在工作中切实承担责任,使安全不出丝毫纰漏。同时,学校还建立健全了问责制度,加大追究力度,如果出现安全事件要做到安全事件原因不查清绝不放过,安全事件责任者得不到处理绝不放过,部门整改措施不落实绝不放过。

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预见性 学校深刻认识到安全预见性的重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安全防预案23种。如《停电应急预案》《消防安全预案》《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实验突发事故工作预案》《学校紧急疏散应急预案》《学生大型集体活动实施方案应急预案》等。在预案中,对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程度作了充分的预设,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对人员作了周密的安排,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安全演练,让学生掌握危急时刻如何安全撤离以及一些自救的方法。

着力排除学校安全隐患

学校建立了安全隐患台账,首先将台账进行分类,落实整改部门、责任人,落实整改时限以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时进行整改,排除安全隐患,责任人在整改后写出整改报告,留存资料备查。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检查验收,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部门或责任人立即进行再处理,要求排除安全隐患要突出及时性和实效性原则。

细化学校安全工作

为了使安全工作无缝隙,学校力求学校安全工作更突出精细。如:关于学生上下楼,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楼道安全管理制度,要求组织集会时,各班先在教室外列队,班主任在班级队列前带领学生缓步下楼,便于控制速度,集会结束时,再由班主任将学生带回教室;对哪些班走哪个楼梯作了规定,课间每层楼每个楼梯口都安排值班教师值守……采取这些措施,最大限度防止楼梯踩踏事件发生。各项安全工作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事事有人管,实行谁在岗谁负责,职责分明,工作到位,处理仔细,做到管理有序。

学校安全工作力求突出实效

一件小事中会有无数个细节问题,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将事做成功,要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做任何事,就能看清事情实质及细节,也就能将事情做透做好。做安全工作,必须讲究实效,实效是检验安全工作是否做好的唯一标准。

总之,对于学校安全工作,只要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团结一致、群策群力、精心谋划,认真落实每一项、每一处校园安全工作,安全工作就会收到实效,校园就会平安,学校就会健康、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安县兴仁乡学校)

工程建设白蚁防治 篇4

防治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白蚁蚁害安全鉴定(以下简称蚁害安全鉴定)和白蚁防治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从事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有关业务的单位(以下简称白蚁防治单位)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白蚁防治遵循“安全环保、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持续防控”的原则。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应按照《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附件1)技术指引开展白蚁防治工作。

第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白蚁防治应依法选择合适的发包方式。

第六条

白蚁防治经费纳入水利工程日常运行管理费用。

第三章

白蚁防治单位

第十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白蚁防治单位,应当在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中心建立信用档案。

第十三条

申请建立信用档案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广东省水利白蚁防治单位信用档案申请表(附件2)。

(二)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从业人员上月社保缴费名册(加盖社保局公章);上述复印件需备原件核对。

(三)5人及以上从业技术人员证明材料(技术负责人提供水利工程或昆虫学学历、职称证书,4人及以上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证书)。

(四)在广东省境内固定办公场所证明材料。包括房屋产权证或租用、租赁合同等。

(五)施工设备清单,包括灌浆机、造孔机、照相机、录像机等。

第四章

白蚁防治工程施工

第十四条

凡存在蚁害隐患的新、改、扩建,除险加固、达标加固水利工程,各阶段项目设计报告应按照建设无蚁害水利

键工序特别是药物投放及灌浆过程必须有监理人员和业主人员现场全程监督,并与工程监理单位和业主代表共同签字、盖章确认,作为工程管理和验收的主要资料之一。

(五)对施药情况存在争议的,可取样送指定机构检测。

(六)药物处理阶段完成后,及时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自检。第二十条

业主单位负责协调与白蚁防治有关的周边事项,避免因白蚁防治与周边地区发生矛盾和利益纠纷。

业主单位应督促工程土建承建单位及时清理施工中的木模板和木桩,不得将其残留或回填到土层中,防止白蚁孶生繁殖。

第五章

白蚁防治工程验收

第二十一条

白蚁防治工程应当进行单项工程完工验收。第二十二条

验收由白蚁防治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由业主单位组织,验收结论及验收资料应报该工程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申请验收时,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施工合同。

(二)防治方案。

(三)施工过程资料(含照片、视频资料)。

(四)施工总结报告。

(五)复查报告。

(六)业主意见。

第七章

管理责任

第二十九条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责人为该工程白蚁防治工作责任人,水利工程因蚁害出险造成事故,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条

水利工程在白蚁防治合同期内因蚁害出险造成事故,由白蚁防治单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的规定对白蚁防治单位进行信用管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7 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20年6 月30 日止。《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企业资质等级试行标准》(粤水管„2001‟11号)、《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粤水管„2001‟11号)、《广东省水利工程无蚁害堤坝标准试行规定》(粤水电管字„1993‟119号)同时废止,省水利厅此前发布实施的白蚁防治、无蚁害堤坝验收有关规定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1.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

白蚁预防工程合同协议 篇5

乙方:东莞市乐居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为了消除白蚁危害,避免遭受经济财产损失。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现根据《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及广东省白蚁预防技术规程(DBJ/T15-26-),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签订本合同书。

一 服务项目

装修装饰白蚁预防

二 服务范围

室内毛坯墙体及装修用的所有木质原材料,花园土壤、绿化处理。

三 服务标准

服务范围内药物处理达到保质期内无白蚁危害。

四 施工方法

药物喷洒处理及根据不同对象埋设防蚁设施等特殊施工方法。

五 施工流程

(1)水电完毕

(2)每批次木工进场

(3)铺设木地板前。

六 保质期限叁年。

七 甲乙双方的责任

1、甲乙双方要建立白蚁防治的档案资料以备查验。

2、乙方必须持有“白蚁防治公司营业执照”等真实有效证件。

3、本项目的施工与装饰装修工程同步进行、甲方应现场监督乙方工作人员施工,施工完毕、甲方签字验收、并对施工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意见

4、乙方须在合同签订15天内、电话联系甲方、确认施工顺利进行。

5、装修期间、如遇恶劣气候等不定因素影响,乙方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最终达到白蚁预防工程的最佳效果。

6、白蚁防治工程按房屋平面图和装饰设计制订白蚁预防施工方案。

7、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以房屋装饰白蚁预防方案和《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作为质量评定验收标准。

八 违约责任

1、合同保质期内、甲方发现白蚁迹象须立即通知乙方,乙方必须在五个工作日内派人免费处理、若乙方拒绝或在五日内未派人处理,将赔偿甲方因此而产生损失。

2、在保质期内、若因白蚁危害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人为原因除外,如:甲方搬运盆栽、家具及其他货物等所携带的白蚁进入室内等情况)、乙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协商解决、给予赔偿。

3、在保质期内、如出现本条款中1、2事宜、乙方拒绝赔偿。甲方可依法向有关司法部门提起诉讼。

九 服务费及支付

1、工程费用:按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收费8元,本项目建筑面积为平方米,防治工程费用共计元(大写:元整)。

2、付款方式:签订本合同时、甲方须全额将工程款支付给乙方。

十 编制本合同的有关法则,文件依据如下

1、《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建设部72号令)

2、《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DBJ/T15-26-2000)

十一 其它: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具有法律效益,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涂改无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电话:电话:

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品质,控制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规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以下简称通病防治)工作,依据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商住楼等)。

第三条 本办法结合工程质量实际,对工程存在的裂缝、渗漏等质量通病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工程(含公寓楼、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第四条 在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过程中,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有规范和工程技术标准等的规定。

第二章

管理措施

第五条

施工单位

(一)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应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落实设计图纸会审中保证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对容易产生空鼓、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的部位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必须将本实施意见规定的内容纳入施工组织设计,经监理部门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二)做好原材料、构配件和工序质量的报验工作。在采用新材料时,除应有产品合格证、有效的新材料鉴定证书外,还应进行必要检测。住宅结构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的要求。

(三)专业分包单位应提出分包工程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由总包单位核准、监理部门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四)工程完工后,总包单位应记录、收集和整理质量通病防治的相关资料,认真编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内容总结报告》。

第六条

监理部门

(一)应依据本实施意见,审查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和监控措施,并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将工程结构质量、使用功能作为监理工作的控制重点,并列入《监理实施细则》中。

(二)应将通病防治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认真做好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的验收,工序质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三)按有关规定做好旁站监理和见证取样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厕浴间蓄水、屋面淋水试验、结构裂缝控制及外墙保温隔热等重要使用功能的检查工作。

(四)配备常规的便携式检测仪器,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巡视和平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中。

第三章

砌体裂缝防治技术措施

第七条

施工措施

(一)砖在砌筑前必须提前浇水湿润(除冬季施工有规定外),确保在砌筑时含水率达到10%-15%。

(二)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砂,严禁使用细砂和混合粉。

(三)砌体应灰缝饱满密实、组砌方法正确、接槎规范、拉接筋敷设符合要求(砌体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四)砌筑砂浆应随拌随用,严禁在砌筑现场加水二次拌制。

(五)填充墙应分二次砌筑(即在1.4m处、1.4m以上分二次砌筑,应留置不少于5~7天的间歇期),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30~80mm的空隙,用细石混凝土加膨胀剂塞实,若采取梳砖补砌时,对双侧和中部三角空隙应用预制混凝土快填塞、补砌应留置不少于7天的间歇期或在结构验收后进行。

(六)灰砂砖、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宜采用专用砌筑砂浆砌筑。

(七)项层框架填充墙不宜采用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当采用上述材料时,墙面应采取满铺钢丝网粉刷等必要的措施。

(八)砌体结构坡屋顶卧梁下口的砌体应砌成踏步形。

(九)砌体结构砌筑完成后宜30d后再抹灰,并不得少于20d。

(十)框架柱间填充墙拉结筋应满足砖模数要求,不得折弯压入砖缝。

(十一)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处,应用20mm×20mm木条预先留缝,在加贴网片前取出木条浇水湿润,干燥后再用1:3膨胀水泥砂浆嵌实。工程完工后,应将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纳入竣工评估报告

(十二)当门窗洞口上至梁底距离小于200mm时,门窗过梁应与结构梁整浇。

(十三)上料口、过人洞封堵时所用砂浆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顶端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加膨胀剂填实。

(十四)严禁在承重砌体上开凿横槽;严禁在已砌筑完成的门垛、窗间墙上开凿线管槽和接线盒孔洞;如设计上有布置的,必须在砌筑时预埋或留置孔槽。在砌体上开槽时应采用机械切割;管道埋设完毕后,回填应采用适当材料,填封密实牢固,抹灰层应设置金属网或涂塑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

(十五)配电箱预留洞上的过梁,应在其线管穿越的位置预留孔槽,不得事后打凿。消防箱、配电箱等背面的抹灰层应采用防止开裂的措施。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板裂缝防治技术措施

第八条

施工措施

(一)图纸会审时,施工单位应当将设计不当引起的钢筋过密、管道过密、构造措施不当等情况以书面形式向设计单位提出改进意见。

(二)现场应有特殊情况下的混凝土施工应急预案和措施(如停电、预拌混凝土供应中断时的处置措施)。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必须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采取控温措施并据此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施工方案应根据人员、设备的配置等情况编制,并规定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混凝土的供应计划、混凝土的坍落度等具体要求,同时,施工堆载应进行控制。

(四)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水泥的质量控制

(1)水泥进场时,必须附有水泥生产厂的质量证明书;对进场的水泥应检查核对其生产厂名、品种、标号、包装(或散装仓号)、重量(对袋装水泥应随机抽取20袋,水泥总重量不得少于1000kg)、出厂日期、出厂编号及是否受潮等,做好记录并按规定采取试样,进行有关项目的检验。严禁使用过期、变质水泥。

(2)水泥的检验结果如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应及时向水泥供应单位查明情况,确定处理方案:如该批水泥已经使用,应查清该批水泥的使用情况(使用日期、应用该批水泥拌制的混凝土的强度、浇筑的结构部位和所生产的制品等),并根据水泥质量情况确定处理方案。(3)进场水泥的贮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散装水泥宜在专用的仓罐中贮放;不同品种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仓,并应定期清仓;散装水泥在库内贮放时,水泥库的地面和外墙内侧应进行防潮处理;袋装水泥应在库房内贮放,库房地面应有防潮措施;库内应保持干燥,防止雨露侵入;堆放时,应按品种、标号、出厂编号、到货先后或使用顺序排列成垛,堆垛高度不超过12袋为宜;堆垛应至少离开四周墙壁200mm,各垛之间应留置宽度不少于700mm的通道;当限于条件,露天堆放时,应在距地面不少于300mm的垫板上堆放,垫板下不得积水,水泥堆垛必须用苫布覆盖严密,防止雨露侵入。

2、砂、石的质量控制

(1)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Ⅱ区砂;当采用Ⅰ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混凝土强度。

当砂颗粒级配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经试验证明能确保工程质量,方允许使用。

对于泵送混凝土用砂,应选用中砂。

(2)现浇板的混凝土应采用中砂,在满足和易性的前提下,宜降低砂率。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含泥量不大于3%。

(3)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30时碎石或卵石中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等于1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30时,碎石或卵石中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等于25%。

(4)粗骨料(石子),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间距的3/4;对于实心板,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最小尺寸的1/3且不得超过40超过mm。

(5)砂、石在运输与贮存时不得混入能影响混凝土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并应防止将水泥及掺合料等混入;当运输工具交替装运其它物质(如锻烧白云石、石灰、煤炭、化工原材料等)时,应注意清扫运输工具,勿使混入有害杂物;堆放的场地应平整、排水通畅,宜铺筑混凝土地面。

(五)混凝土选用的外加剂必须是经过国家、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有关部门鉴定批准生产的产品,确保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条件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选用外加剂的品种,并应经过实验确定其掺量。预拌混凝土应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

(六)预拌混凝土必须做好试配,每立方米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kg、水泥用量应控制在270~450kg,粉煤灰的掺量不应大于15%;水灰比应控制在0.4~0.5;C30及以下混凝土石子用量不得少于1350kg/m3(现浇板控制用水量不大于180kg/ m3).(七)检测机构、混凝土供应商提出的混凝土性能指标和相关生产技术资料应当齐全。

(八)混凝土进入浇筑现场时应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高层住宅不宜大于180mm,其它住宅不宜大于150mm。

(九)严格执行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预拌混凝土严禁现场加水,改变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

(十)支撑模板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严禁在虚土上支撑。上层支撑同下层支撑应在同一垂直线位置上,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得大于300mm,中间不宜大于800mm。尽量使用钢管支撑,层高大于4m时必须采用钢管支撑;使用木支撑时,尾径不得小于60mm,间距不得大于800mm,横向拉杆不得少于两道;层高大于3m时须增加拉杆,木模支撑不得二次接长,不得使用斜撑;模板标高控制在+2mm,平整度控制在±2mm,板缝控制在2mm以内,并用胶带贴缝;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侧模拆模应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48小时后,底模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拆模。

拆除支撑的楼板作为上部支撑的支承面时,应对楼板的强度、挠度、裂缝进行验算;后浇带两侧的支撑拆除时间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设计文件无明确要求时,应待后浇带闭合并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拆除。

(十一)现浇板板底钢筋绑扎完后方可进行水电管线预埋,结束后方可进行上层钢筋绑扎,严禁钢筋绑扎与水电施工同步。

(十二)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以及钢筋间距。应使用定型预制保护层垫块,且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块,在易开裂部位适当加密;阳台雨蓬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00mm的钢筋保护层垫块或支撑,保证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不位移和不被下踩;施工时必须铺设架空通道,防止混凝土浇筑后遭踩踏。

(十三)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分散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线管方向应增设Φ8@150mm、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线管并排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线管间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mm。布置在现浇板上线管的找平层应适当加厚并采取加强措施,施工时应提前考虑局部加强找平层带来的现浇板厚度引起净高变化的问题。

(十四)混凝土浇筑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模板和支架进行检查,包括模板支架的形状、尺寸和标高,支架的稳定性,模板缝隙、孔洞封闭情况,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牢靠程度等;必须保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产生位移或松动。

2、清理模板内的杂物,木模应浇水润湿以防过多吸收水泥浆造成混凝土保护层的疏松;而且木模吸水后膨胀挤严拼缝,可避免漏浆。

3、应检查钢筋的种类、规格、数量、弯折和接头位置、搭接长度等;还需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十五)设置板厚标高控制点,严格按照设计板厚浇筑砼。标高控制点标注在柱筋上;当柱间距超过2m时,在梁内焊接钢筋标注;找平时,必须带线找平,面层平整度控制在3mm以内。

(十六)混凝土浇筑应一次连续完成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2m,当大于2m时应采用溜槽或串桶;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振捣高度不得大于600mm。

(十七)混凝土板必须使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初凝前宜进行二次振捣和初次抹压工艺,板混凝土在二次振捣后应进行表面一次抹压,终凝前应进行表面二次抹压,以减少板表面的细微龟裂。

(十八)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宽度为800~1000mm。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后浇带浇筑时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应当单独制配,应采用小坍落度、石料含量大的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必须清除交接面浮浆(石子外露1/3,不得将石子打断)和污染(严禁沾染油污),原混凝土面应提前淋水保湿72小时以上,浇筑时不得有明水。后浇带的位置和补浇时间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十九)钢筋工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确定专人负责,全程控制。(二十)混凝土现浇板浇筑完成后12h以内应覆盖养护,可采用麻袋或薄膜包裹覆盖,并淋水保湿;对普通混凝土上述过程至少应持续7d,对添加缓凝剂的混凝土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二十一)混凝土浇筑后72小时内,不得进行踩踏、支模、加荷;如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支模加荷时,必须采取蒸汽养护等方法,确保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2Mpa;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吊运、堆放重物时应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堆载,施工时的临时荷载不得超过设计文件规定的荷载限值,且应分散布置。

(二十二)较大规模的小区应优先采用混凝土现场集中搅拌,可以避免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离散性过大和坍落度损失。

(二十三)现浇板的板底宜采用清水免粉刷措施。

(二十四)严禁用机械清理混凝土板面。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堆载。施工时的临时荷载不得超过设计文件规定的荷载限制,且应分散布置。

(二十六)监理部门应加强对进场预拌混凝土 的质量检查,在使用预拌混凝土前应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的能力和供货时间段的生产控制情况进行考察,同时对混凝土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制定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案,对预拌混凝土的配合比、外加剂掺量、坍落度等进行检查。对有特殊要求或大体积及重要部位使用的混凝土,应派专人对混凝土预拌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旁站监督。

第五章 楼地面渗漏防治技术措施

第九条

施工措施

(一)上下水管、燃气管等预留洞口座标位置应正确,预留洞口形状为上大下小。

(二)管道安装前,楼板板厚范围内上下水管的光滑外壁应先做毛化处理,再均匀涂一层401塑料胶,然后用筛洗的中粗砂喷洒均匀。

(三)厨、卫间管道洞口填塞前,应将洞口清洗干净、毛化处理、涂刷加胶水泥浆作粘结层。洞口填塞分二次浇筑,先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筑至楼板厚度的2/3处,待混凝土凝固后进行4h蓄水试验;无渗漏后,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水泥砂浆填塞。管道安装后,应在洞口处做一圆台,高度为40~50mm,进行24h蓄水实验。

(四)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严禁采用机械清理,阴角处粉成小圆弧。防水层的上翻收头高度不得小于300mm。

(五)楼地面找平层向地漏放坡1%~1.5%,地漏口要比相邻楼地面低5mm。

(六)有防水要求的楼地面施工完毕后,应进行24h蓄水试验,蓄水高度为20~30mm。

(七)排烟气道根部向上300mm的范围内宜采用聚合物防水砂浆粉刷,粉刷完成后做防水层处理,或采用柔性防水层。

(八)卫生间墙面防水砂浆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刮糙处理。

(九)底层地面、地下室墙板、底板须有防渗漏措施。

(十)一层阳台地坪,钢筋砼栏板、扶手与墙体交接处必须设置不小于20mm的施工缝,缝中用弹性防水材料进行嵌缝、防水。

(十一)一层地坪基层回填土必须分层回填夯实;虚铺厚度应严格控制在300mm以内,回填土应确保质量。

第六章

外墙渗漏防治技术措施

第十条

施工措施

(一)外墙粉刷应使用含泥量低于2%、细度模量不小于2.5的中砂。严禁使用石粉、混合粉。

(二)外墙涂料层宜选用吸附力强、耐候性好、耐洗刷的弹性涂料;外墙涂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抽样检测。

(三)抹灰工程不得使用过期水泥,其凝结时间和安定性须合格。

(四)砌体结构坡屋顶卧梁下口的砌体应全砌成踏步形;

(五)外墙涂料粉刷层与外墙面砖交接处应设置分格缝,缝内填嵌弹性防水材料,且平面一致。

(六)外墙洞眼应按规范留置,在清理浮渣(浮灰)后采用半砖、防水砂浆二次堵砌,表面采用1:3防水砂浆粉实,小圆孔宜采用微膨胀水泥砂浆二次填塞密实。孔洞填塞由专人负责,并及时办理专项隐蔽验收手续。

(七)外墙粉刷混凝土基层应采用人工凿毛或界面剂抹砂浆进行毛化处理,并应进行喷水养护。基层平整度偏差超标时,应进行局部凿除(凿除时不得露出钢筋),再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八)粉刷前应清除墙面污物,并提前1d浇水湿润。外墙面砖施工完毕1d后应冲水洗净并在表面喷防水剂,使表面形成一层防水保护膜。

(九)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的处理应符合墙体防裂措施的要求,应采用钢丝网或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抹灰固定,搭接宽度不小于150mm。

(十)外墙抹灰必须分层进行,严禁一遍成活,施工时每层厚度宜控制在3mm以内。外墙粉刷各层接缝位置应错开,并设置在混凝土梁、柱中部。抹灰厚度大于30mm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十一)面砖、外粉刷均必须设置分格缝。

(十二)外墙涂料找平宜采用弹性腻子,腻子厚度不应大于1mm。

(十三)外墙面砖使用粘结砂浆应与相邻基层材料相容,面砖质量不应大于20kg/m2,单块面砖面积不应大于0.01m2;嵌缝应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嵌缝胶浆,并用勾缝条抽压出浆至密实。

(十四)阳台、雨蓬和挑檐等处的排水坡度不应小于2%;窗台、窗眉、腰线等部位排水高差应大于等于10mm,不应产生倒泛水;滴水线粉刷应密实、顺直,不得出现爬水和排水不畅的现象。

(十五)粘贴面砖的外墙面用防水砂浆刮糙时,门窗洞口四周墙面刮糙底层与刮糙面层收头位置必须错开。面砖粘结砂浆宜采用梳条状打底,砖背面满涂的方法,确保粘结质量。

第七章

门窗渗漏防治技术措施

第十一条

施工措施

(一)门窗安装前应进行三项性能(抗风压、气密性和水密性)的见证取样检测,安装完毕后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验。

(二)门窗框制作尺寸按洞口的尺寸制作,确保安装后窗框和面层间的空隙尺寸为8~15mm;门窗框安装固定前应对预留墙洞尺寸进行复核,用防水砂浆刮糙处理,然后实施外框固定。固定后的外框与墙体应根据饰面材料确定间隙。

(三)门窗安装应采用镀锌铁片连接固定,镀锌铁片厚度不小于1.5mm;固定点间距:转角处180mm,框边处不大于500mm。固定方法如下:①砼墙洞口采用射钉或塑料膨胀螺钉固定;②承重多孔砖墙洞口采用塑料膨胀螺钉固定,并不得固定在砖缝处。③非承重空心砖墙体洞口应采用钻洞填入C20砼或予埋砼实心砌块的方式,用胀锚螺钉固定,不允许直接固定在空心砖薄壁上。④砼(重质、轻质)空心砌块墙体洞口,应采用予埋实心砌块或连接铁件的方式安装。严禁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

(四)门窗框与墙身间隙缝,应于洞口清理干净干燥后施打发泡剂,发泡剂应 连续施打、一次成型、充填饱满,溢出门窗框外的发泡剂应在结膜前塞入缝隙内,防止发泡剂外膜破损。

(五)门窗框外侧应留3mm宽的封胶槽口(外墙面层为粉刷层时,宜贴“┻”型塑料条做槽口),清理干净干燥后,贴美纹纸,打密封胶,密封胶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密封胶做到表面光滑,无杂物、气泡。严禁在涂料面层上打密封胶。

(六)外门窗框料与墙体间缝隙密封完成后,应做淋水试验。

第八章

屋面渗透防治技术措施

第十二条

施工措施

(一)屋面工程的防水层应由经资质审查合格的专业防水队伍进行施工。

(二)屋面工程施工前,必须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查确认后方可组织施工。

(三)女儿墙应先用密封材料在根部进行封闭,再铺设防水材料;卷材防水层收头宜在女儿墙凹槽内固定,收头处应用防腐木条加盖金属条固定,钉距不得大于450mm,并用密封材料将上下口封严。

(四)在屋面各道防水层或隔气层施工时,伸出屋面管道、井(烟)道及高出屋面的结构处应先用密封材料封闭严实,再用柔性防水材料做泛水,其高度不小于防水面以上250mm(管道泛水不小于300mm);最后一道泛水材料应采用卷材,并用管箍或压条将卷材上口压紧,再用密封材料封口。

(五)柔性防水层,遇檐沟、天沟于女儿墙、露台墙根、设备管线及人孔等部位,均应按规范设置防水附加层。

(六)刚性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施工除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2.钢筋网片宜采用焊接型网片。

混凝土浇捣时,宜先铺三分之二厚度混凝土并摊平,再放置钢筋网片,后铺三分之一的混凝土,振捣并碾压密实,收水后分二次压光。保水养护不小于14d。3.分格缝应上下贯通,缝内不得有水泥砂浆粘结。在分格缝和周边缝隙干净干燥后,用与密封材料相匹配的基层处理剂粉刷,待其表面干燥后立即嵌填防水油膏,密封材料底层应填背衬泡沫棒,分格缝上粘贴不小于200mm宽的卷材保护层。

(七)水落口施工,除做好洞口周边防水密封处理外,应确保泛水坡度正确,排水顺畅。洞口完成后均应加盖篦子或罩子,防止垃圾、树叶堵塞洞口。

(八)屋面工程应避免在0℃以下施工,若确因工期需要,应做到以下要求:

1、严禁在雨天、雪天施工。

2、水泥砂浆粘结保温层施工环境气温不低于5℃。

3、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冷粘法施工环境气温不低于5℃、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热熔法施工环境气温不低于-10℃。

4、溶剂型、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施工环境气温不低-5℃,水溶型、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施工环境气温不低于5℃。

5、刚性防水层施工,环境气温不低于5℃。

6、屋面找平层做好后,应做好覆盖工作,防止找平层被冻裂、空鼓。

(九)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蓄水或淋水试验。

(十)加强各道工序管理,做到层层质量把关。加强交接检验,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质量不合格者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建设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的探讨 篇7

(一) 后浇带

后浇带部位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工程的外在质量, 由于后浇带处理不当, 以及后期使用维护不善造成后浇带渗漏是建筑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为此, 我们提出工程在基础施工阶段就开始考虑有关后浇带的施工问题, 并及时与设计单位就后浇带的做法进行协商, 以达到最佳的外在和内在效果。

(二) 地下室外墙板裂缝、渗漏

这是建筑工程常见通病, 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 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考虑结构本身自防水和地下室墙板与底板施工缝防水。

1. 在地下室外墙模板选用上, 我们全部选用木模板, 减缓地下室墙板混凝土的散热, 减少温度差造成的收缩裂缝。

2. 地下室商品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 考虑水泥、黄砂、石子之间的级配, 黄砂采用中粗砂, 石子粒径在5-40mm之间, 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加粉煤灰, 充分利用早期强度来控制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应力。

3. 严格控制施工缝部位钢板止水带的设置质量, 穿墙螺杆中间加焊50×50mm钢板止水片, 施工缝部位尽量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

4. 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不要过大, 同时加强振捣, 做到定人、定部位、定责任。

5. 加强养护, 混凝土浇筑24小时内必须拆除模板, 同时浇水养护、湿润, 保持一周以上养护时间。

(三) 屋面防水层及管道四周渗水

1. 要求屋面结构本身达到不渗漏, 出屋面管道四周用细实混凝土分两次填实, 并做渗水试验。

2. 屋面防水层均要按要求施工, 每一遍均检查验收, 凸出屋面部位做成圆弧形, 女儿墙泛水做法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规定。

3. 管道四周补浇混凝土前须凿毛接浆, 细实混凝土分两次填实, 细实混凝土内加防水剂, 同时做24小时渗水试验, 专人记录。

二、工程的具体要求

(一) 柱、墙、顶棚结构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要求

1. 模板选用胶合板, 同时加强支撑体系, 梁、板、柱节点采取一定技术措施, 模板阴、阳角接缝部位贴双面泡沫胶条, 核心筒剪力墙选用定型钢模。

2. 混凝土浇筑时堆料均匀, 振捣部位合理, 既不超振, 又保证混凝土密实, 同时派人现场护模。

3. 混凝土浇筑后控制上人及堆料时间, 同时注意拆模时间不宜过早。

(二) 加气混凝土砌块有关要求

1. 加气混凝土砌体底部浇190mm高C20混凝土。

2. 砌体砌至梁或板底后应留一定空隙, 待填充墙砌筑完并应间隔至少7天后再将其补砌挤紧。

三、分项工程质量预防措施

(一) 砌筑工程

1. 砂浆强度不稳定

(1) 现象:在M5常用砂浆中, 砂浆强度低于设计标号的情况较多, 另外, 砂浆强度波动较大, 匀质性差。

(2) 预防措施:砂浆配合比的确定, 应结合现场的材质情况, 在满足砂浆和易性的条件下, 控制砂浆的强度。建立施工计量工具检验、维修、保管制度。

塑化材料一般为湿料, 计量称重更为困难。由于其计量误差对砂浆强度影响十分敏感, 故应严格控制, 计量的具体作法是:将塑化材料 (石灰膏等) 调成标准稠度 (12厘米) , 进行称重计量, 再折算成容积, 定期抽查核对。如供应的塑化材料含水比较稳定, 则可按稳定含水量进行计量, 计量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

2. 砂浆和易性、沉底结硬

(1) 现象:砂浆和易性不好、保水性差, 砌筑时铺摊和挤浆都较困难, 影响砂浆与砖的粘结力, 而且容易产生沉淀、泌水现象。灰槽中砂浆沉底结硬, 无法砌筑。

(2) 预防措施

水泥混合砂浆中的塑化材料, 应符合试验室试配时的材料要求。现场的塑化材料应存放在灰池中妥善保管, 防止暴晒、风干结硬, 并应经常进行洒水保持湿润。不宜选用标号过高的水泥和过细的砂子拌制砂浆, 严格按施工配合比施工, 保证搅拌时间。

3. 灰缝砂浆不饱满

(1) 现象:砖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低于80% (规范规定) ;竖缝内无砂浆 (瞎缝) 。

(2) 预防措施:改善砂浆和易性是确保灰缝砂浆饱满和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

(二) 模板工程

1. 梁模板缺陷

(1) 现象:局部胀模, 造成墙内侧或外侧水泥砂浆挂墙。梁内外侧不平, 砌上段墙时局部挑空。

(2) 预防措施:采用在墙上留孔挑担木方法施工时, 扁担木长度不小于墙厚加二位梁高, 圈梁侧模下口应夹紧墙面, 斜撑与上口横档钉牢, 保持梁上口呈直线 (经拉通长直线) 。梁模板上口必须有临时撑头, 保持梁上口宽度。

2. 柱模板缺陷

(1) 现象:炸模:造成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 或蜂窝麻面。偏斜, 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 柱身扭曲。

(2) 预防措施: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同时留清扫口, 以便清理柱内垃圾。

根据柱子断面尺寸及高度, 柱模外面每隔离50-100厘米应加设牢固的柱箍, 防止炸模。

柱模如用木料制作, 拼缝应刨光拼严, 门子板应根据柱宽采用适当厚度, 确保混凝土浇灌过程中不漏浆、不炸模、不产生外鼓。

3. 板模板缺陷

(1) 现象: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拆除

(2) 预防措施:楼板模板的厚度要一致, 搁栅用料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 搁栅面要平整。

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 前后左右相互搭牢;支撑如撑在软土地上, 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 并铺设通常垫木, 必要时垫木下再垫加模板, 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 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 (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可能发生的下沉) 。

模板与梁模连接处, 板模应拼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 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 以便于拆除。

除了模板工程、砌筑工程外, 还有钢筋工程、屋面工程等注意事项, 希望工程技术人员注意施工技术的培训。

摘要: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统筹建设施工过程,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及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起到核心作用。因此, 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参考文献

[1]曹庆刚.小议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建筑科学.2008.24.

[2]张云海, 郑学术, 张丽等.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辽宁建材.2006.3.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 篇8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二)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四)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五)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又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一)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上一篇:周一升旗升旗下一篇:电话客服服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