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中学心得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洋思中学心得

洋思中学心得 篇1

甘南镇中心学校

赵明慧

首先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去学习新的课程,经过一天简短的培训我收获颇多,下面就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简单谈谈感想。

首先是洋思中学的殷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生动的《登岳阳楼记》,虽然与学生都没有沟通过,但这节课非常成功,学生反应也非常好。然后他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教学理念。下面就简单谈一谈他们的教学理念,也是我学习的地方。

一、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兵”教“兵”,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然后补充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只作很少的必要的点拨,很快解决了问题。

二、洋思的教学模式特点:

1、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幕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围绕独立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2、教师的教重在解难找规律,教的内容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问题,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教师对学生是放心的。而不是先学后讲满堂灌。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教的方式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精讲多练,“每堂课只讲四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3、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的培养,不搞死记硬背;更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三、洋思中学注重提高课堂效率的益处:

我认为洋思中学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的独立地、快节奏的当堂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堂完成作业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确保掌握、运用的教学目标当堂达到,让学生通过紧张的课堂口头或书面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增强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素质。第二,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快速思维,开发智力,磨练意志,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可以及时获取准确信息。学生当堂独立作业,什么问题都可以暴露出来,教师可以根据获取的准确信息,及时改进教学。如果作业留在课外,就会有抄袭现象,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第四,当堂完成作业,逼着教师压缩讲授时间、冲破“满堂灌”的怪圈。第五,提高了教学质量。每节课所教,均通过练习、检测、验收,节节清,不欠债。这样长年累月坚持下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由于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观点也谈不上特别精辟,只是在这方面有些心得体会。我认为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连他们也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那老师再出色也无济于事。那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呢?我想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洋思中学心得 篇2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是洋思中学全面贯彻和实践人本原理的教学管理理念。多年来, 洋思人始终自觉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 处处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 不挑剔学生

不少学校的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 而对“差生”则撒手不管, 甚至被动员休学退学。洋思中学则坚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年来, 不管生源大战多么激烈, 他们始终满怀信心地接受所有愿意来洋思就读的后进生, 不管多调皮, 不管成绩多差, 甚至还有受过处分或劳教过的, 但他们从来不挑剔。学校通过教育讲座和师德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 提出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 要和学生平等沟通, 理解学生各方面的困难,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 增强求知欲, 学会自主学习。

(2) 不歧视学生

洋思中学一直不分快慢班, 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分到各班, 按身高、视力和特定规律分布座位, 后进生和优秀生同桌, 并建立实力相当的学习小组, 通过“兵教兵”、小组内互帮互助转化后进生。洋思中学坚持从起始年级抓起、从起始学科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在课堂上, 教师上课的起点是后进生, 重点也是后进生, 不管是回答问题、板演, 还是做实验, 老师都鼓励后进生来打“头阵”, 对后进生的作业也优先批阅, 同时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也积极帮助后进生及时掌握当堂课的知识, 让曾经备受冷落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班集体的温暖。另外, 洋思中学也坚持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 查到问题及时纠正, 真正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让后进生不再有落后的机会。

2.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 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学, 不培养自学能力, 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洋思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也强调“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1) 教师敢于放, 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

洋思人一致认为,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洋思真正做到了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明确规定, 课堂讲授不能超过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这样, 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时间得到了保证。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学”是学生学, “当堂训练”是学生练, 甚至“后教”也是“兵教兵”, 所以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思考、自主讨论、互帮互助、互督互查, 教师的教仅仅是必要时的引导、更正、点拨。这种“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模式得以实施, 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也符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2) 课堂中勤于动, 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法宝

洋思课堂教学一大特色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中, 学生除了看书, 还要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教学活动中, 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在物理、科技、化学等操作课上, 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机会使用教学器材进行探索。学生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 而且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思维的发散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二、让师生都动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是教学相长的课堂。新课改提出切实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 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 应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全过程都是让学生思、让学生演、让学生实践, 师生实现了科学互动, 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与学关系的有效协同。

1. 学生主动

“先学后教”的基本内涵就是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教导学, 它将教师的教最小化, 将学生的学最大化。在“先学”这一环节, 学生在规定了自学时间和要求的任务面前有了学习的紧迫感和动力。在自学过程中,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并对其进行鼓励, 提升其学习信心。自学后的检验题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自学效果, 并极大地暴露学习中的问题。当自学中出现了问题时, 教师不是立即教、讲、塞, 而是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的兴趣和找到答案后的愉悦。“后教”中的“兵教兵”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中的问题, 也强化了优等生的榜样作用, 使优等生学习更加自觉。贯穿于整个洋思课堂中的还有教师安排的学生间的“比赛”, 使每一个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所以, 洋思中学的课堂虽然没有教师激情飞扬的讲解, 没有借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提供丰富的音像, 没有形式主义和花架子,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

2. 师生互动

洋思的课堂上既有生生互动, 也有师生互动, 是师生交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探索知识, 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从不同思维出发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使教师“知困然后能自强”。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利用网络等传媒手段获取各种信息, 所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少, 在某些领域, 甚至可以说学生超过了教师, “教学相长”在课堂中就表现更明显。洋思中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和练习;学生充分思考、发现问题后教师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学生讲。其形式也丰富多样, 有师个互动、师班互动, 还有师组互动。

师生的交流与影响, 不仅体现在认知信息方面, 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满面春风进课堂, 以“教”导“学”, 教学生不懂的, 练学生不会的。学生精神饱满地自学新课内容, 全神贯注地听教师点拨, 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 以“学”促“教”。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 不仅给教师、学生带来愉悦, 而且知识、智慧给学生也给教师带来了和谐与发展, 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 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师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管理促动

洋思中学在教师管理方面也有一系列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措施:实施完全的教师聘任制, 及时淘汰不合格的教师, 人事权的自主, 使教师有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奖罚分明, 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洋思中学的用人理念是“能者上, 庸者下”, 正如蔡林森所提出的:“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洋思中学有许多打破条条框框大胆提拔教学能手为教学主任的例子, 同时也根据教学实绩给予优秀教师各级荣誉, 鼓舞着教师们承前继后、不懈努力。洋思制订“师德考核37条”, 其中包括教学常规 (遵守教学秩序、课内规则、备课、作业批改、订复习资料等) 、师生关系 (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等) 等方面, 按月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 考核不达标者, 取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资格。洋思所有管理人员坚持深入教学区, 进入课堂, 随身带着考核台账、听课记录和数码相机, 发现问题, 及时记载, 必要时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拍下来, 周前会回放, 大家讨论, 月底按制度兑现。另外, 洋思从上至下都实行工作承包制, 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乃至分校长都要“包”教学效果, 从而, 各级教师都有了极大的责任心。

而且, 洋思中学很注重教师的“洋思精神”的培养。洋思的青年教师是教师的主体, 80%以上的教师都是1998年以后新进的教师, 每年暑假洋思都会对青年教师进行为期40天的培训, 放在培训之首的是师德教育, 在师德培训过程中, 让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 让老教师介绍学校创业的艰辛历程, 让新教师一进校就受到洋思精神的熏陶。集体备课、校本培训、师徒结对等途径也较快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促进师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洋思中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师生全面、健康而自由地发展。正如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所指出的那样, 洋思中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原来的教学状况, 曾经的洋思中学教学质量极差, 教师上课满堂灌, 每年的教学都是原地踏步;学生的学习负担重, 但各方面的素质却极差。所以, 为了使师生都获得最大的发展, 洋思中学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断开拓创新, 建立了高效的课堂。

1. 坚持全员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观念

洋思中学学生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全”:全员发展、全面发展,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全面体现。洋思中学坚持其教育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从“差生”抓起,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 这是洋思中学面向全体的教育实践。另外, 洋思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不仅仅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创造精神、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选择、参与、需要和内心体验, 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洋思中学的学生毕业之后在学习上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洋思中学通过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减轻了学生课后过重的负担, 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后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校除了开设40多个兴趣小组以外, 还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跳集体舞。同时, 学校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重点培养。学校近两年内就有200余名学生在校外的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可谓“成果丰硕”。

2. 坚持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洋思中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也培养了许多优秀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发展。

其实, 人们并不认为洋思中学的师资水平高, 尤其是办学初期, 13名教师中, 仅有一名教师是公办教师, 绝大部分是代课教师或民办教师。而且一直以来, 泰兴市教委也没有偏向洋思, 并未分配优秀教师去洋思。近几年洋思又陆续招了一些师范大学的毕业生, 充实了师资队伍, 学历结构虽有所改善, 但终归是初出茅庐。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培训青年教师:假期培训、每周集体备课制、师徒结对制、点课制、每天对外开课制、一课二评、二课一评、一人一堂课等。而且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学校也出台了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比等管理办法, 激励教师成长。这样, 年轻教师很快就适应了洋思中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要求。到洋思中学听过课的同志往往会感到,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洋思中学工作一段时间后, 课上却像工作多年的老手。据洋思中学办公室主任吴长华介绍, 洋思中学不仅对外介绍辐射洋思经验, 还经常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培训教师的教学技巧, 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对孪生兄弟, 教学经验通过科研加以提炼与升华, 而教科研则通过教学得以表现与检验, 科研引领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 洋思中学还十分重视教学科研, 出台了教科研百分考核制度, 鼓励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并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课题。学校组织了“每周教学反思”活动, 每位教师都要对一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成功的做法进行反思;学校每周出一期《他山之石》, 搜集、整理先进的教科研文章, 印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学校每月出一期《洋思教研》, 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展示交流的平台;各门学科每学期都至少组织两次学科研讨会, 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 提出解决的策略。截止2004年, 洋思中学的教师就已发表了5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出版了《洋思———课堂教学的新策略》、《洋思经验》、《洋思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等书籍, 并参加了《课堂教学素质化》、《开发校本课程》等省级课题及《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中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取得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让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迈向“教育家”的行列。

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名声愈来愈响, 学校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 教师的待遇大有改善。教师地位的提高和待遇的改善让教师更安心地扑在学校的工作上, 教学成绩以及所获得的荣誉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洋思中学的许多教师相继被评为泰兴市名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 常受到省教委、市教育局表彰, 甚至还有几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而且洋思的许多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也经常对外上公开课, 有些教师还被邀至全国各地进行讲学和指导教学等。可以说, 身为“洋思人”, 便是一种骄傲!

四、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人本启示

1. 以人为本, 实现课堂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

“人是管理的中心, 也是管理的目的;人是管理的出发点, 也是管理的归宿;人是管理的基础, 也是管理的根本。”因此,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是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价值。洋思的课堂教学管理以全体师生为本, 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关注师生的情感和内在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 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 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也从机械、重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较多时间的个别辅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学校要改进课堂教学, 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管理观念, 这意味着我们要改变以“分”为本的传统教学管理观念, 由从上至下的单向教学方式转变为民主、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教学方式, 由重视课堂的监督功能转变为重视其激励功能。

2. 以人为本, 理顺课堂教学管理关系

在课堂教学方面, 洋思的教师仅仅是“引桥”、“路标”、“顾问和参谋”,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洋思中学把学生的学放到课堂教学的首位, 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 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 使他们能够认真地学、有效地学,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同时学会了学习。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洋思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符合现代教学论所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这样的课堂既需要教师“敢于放”, 也需要引导学生“勤于动”, 才能真正做到“放手而不放任, 自主而不自流, 互动而不浮动”。

我们在借鉴洋思闻名全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时, 也应该看到隐藏在成功模式背后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管理关系, 这也是洋思能成功的关键之一。

3. 以人为本, 注重课堂教学的激励功能

洋思平等的用人机制和所出台的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比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激励着教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改进教学效果。洋思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也激励和熏陶着刚进校不久的年轻教师不断开拓进取。

贯穿于洋思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是教学的激励功能, 教师首先通过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和自学要求, 激励学生进行快速地自学;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教师的指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灵感。在教师的巡视过程中, 教师对个别后进生的辅导和关心, 使其倍感温暖, 从而使其有学习和向上的动力, 这是洋思课堂中常用的“关怀激励法”。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仅仅是指点一二,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这样的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后教”环节中, 开展“兵教兵”的教学战术, 让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 使优生备受鼓舞, 于是更加努力, 这些都属于洋思课堂中的“强化激励法”。可以说, 洋思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激励的过程。

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 需要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解读“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湖北教育, 2008 (8) .

[2]洋思中学:素质教育谱新篇.http://www.taixing.cn/show.php?contentid-8311.html, 2010-01-02.

[3]戴荣.洋思:安然步入“后蔡林森时代”.中国教育报, 2010-03-10.

洋思中学的有效教学给我的启示 篇3

回眸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这个原本是“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农村联办初中,没有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湮灭,而是乘势大发展,变成了一流设备,一流质量的“名校”,令人深思。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

有人说洋思中学的成功在于学校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办学理念,充满人性化;有人说在于学校积极倡导“求实创新”的校风、“科学引导”的教风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风,“三风”合一,充满科学合理化;也有人说在于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与思维发展过程,具有逻辑性;更有人说在于学校规定每节课教师只讲4分钟,含金量高,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洋思中学的成功,使“有效教学”的理论日趋火热,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读”与“实践”的浪潮,而且一浪高过一浪。教学强调“有效”,“效”即效果、效率和效益,“有效”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具体表现为老师有效的讲解,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在缩短,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

要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就必须体现教师有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师有效的课堂语言,有效的讲解内容,有效的板书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充分体现其组织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用有效的语言来教授有效的内容,语言犀利,内容精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画龙点睛,蜻蜓点水似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明确知识的过程。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他们探求的领路人,“书山”之途的艰辛苦涩还是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经历,老师只是适合地出现在他们迷茫无助的时候,并及时给出若隐若现的希望,不断引领他们一路前行,直至胜利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老师自始至终一味地引领,不给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的自由,一路走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收获。所以一节课是否有效与教师是否有效地体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时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身份界定,转变传统教学的陈腐观念,用心领悟“有效教学”理论实质,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上所说不过是重复了每一位老师日常所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课堂教学这块试验田,每天做到四个一点点:比规定的多做一点点,比规定的做好一点点;比规定的早做一点点;比规定的巧做一点点。抛掉外在浮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以一个学者的姿态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对话,做一个快乐的播种者。

如果说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与先驱者是“弄潮儿”的话,那么我们常年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就已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在学习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尝试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之道。从事语文教学以来,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要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语文教师不是幽默大师,但要有带给学生快乐的本领;不是语言大师,但是要有纯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是艺术家,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审美力;不是演员,但要有激情的投入;不是模特,但要有规范得体的体态语言;不是救世主,但要有一颗慈善包容的心。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还要承载起寻求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高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于是有人叹曰:苦哉,语文老师;累哉,语文老师。但是,如果我们转动灯火的方向,依旧能照亮阑珊处。在烦琐细碎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了“有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从层层枷锁中解放出来,从中感受到做语文教师的快乐。

学习洋思中学经验交流心得 篇4

叙永城郊中学 车亚非

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自1983年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的学生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全校学生的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上周学校召开了学习洋思中学经验交流会,听了校长讲了洋思中学由一个乡镇中学成为一个全国名校,心情倍受震撼,洋思人敢于改革,创造机遇,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舞着我。洋思中学科学的管理经验,锐意改革,讲究实效的思想意识鞭策着我,使我觉得从现在起要向洋思人那样具有危机意识,增强忧患意识,自我加压,与时俱进,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勤勤恳恳地工作,为打造十七中的辉煌为努力奋斗。

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都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自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洋思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全校每个学科的每一个教师都是这样教学,通过学习交流对我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1: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

有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洋思中学的蔡校长讲:许多学校学习洋思的经验,把经念歪了。有的学校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蔡校长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启示2: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

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启示3:学生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后进生问题在很多学校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目前有许多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但做到大面积丰收还不容易。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启示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洋思中学的许多课都是自习课,上公开课也经常是“哑巴课”。有人说:“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自学,还要老师干什么?”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另外对后进生要督促、鼓励、辅导,对好学生要不断表扬。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把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并考虑如何解决。”可见,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系统讲授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启示5:学生自学能减轻他们的课下负担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 篇5

通过这次到凤凰中学的听课和对新课改材料的学习,对比二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洋思中学的经验给我的很大的启示。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思路,上课要讲透、讲深、讲细,认为讲得越细,学生越会做题,考试成绩就越好,特别是对于现在所教的九年级,生怕自己那里没有讲到导致学生不会做题,在考试中失分。然而洋思中学模式却要求老师少讲,学生主动去探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样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借鉴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长远

打算出发,今后的做法是:

第一,合理安排学生“先学”,学生在“先学”之前,向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

“先学后教”这一方式包括两重要的环节,“先学”可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尽管时间不长,但十分重要。学前指导搞得出色,才能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在先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自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对自学困难大的学生给予悄悄指点与帮助。在“先学”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在行间巡视与观察,通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学生板演,提问与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当堂作出分析判断。

第二,正确地把握“后教”。这是教学过程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指

导学生解答疑难的关键,因此,必须备好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即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疑难问题。凡通过自学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在“后教”过程中,广泛实行“兵”教“兵”,即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广泛实行“兵”教“兵”,教师在一旁通过摇手点头等言行对学生讲解做出评价,并引导学生相互更正和补

充。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讲解和实难讲清的问题进行更正补充。

(3)明确规定教的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不折不扣地掌握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师讲题,只给学生具体问题的答案,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具体问题中找出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必须简明扼要地提醒学生某种具体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避免学生应用知识时走弯路。

第三,把握课堂上的练习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训练时间。

训练的目的有二: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二是引导训练,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每节课训练都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在“当堂训练”中,教师不作辅导,学生不得相互讨论。它能够全面、准确地检测与反馈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便任课教师课后有针对性地辅导。

洋思中学心得 篇6

学习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心得体会:高效的八字教学模式

学习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心得体会:高效的八字教学模式 洋思人创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八字教学模式这个办学理念的核心要点是: (1)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生。洋思人有鲜明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深入洋思人的心田,成为他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在课堂内面向全体、特别关注中差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2)确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无论从开始的自学还是接下来的“兵教兵”,以及最后的当堂训练,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具体的“演员”都是学生。 这种课堂教学的突出优势是: ①以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检查,接受能力慢的`同学在小组成员的带动,帮助下也能按时完成任务。课堂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成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所以孩子们愿学乐学,相对来说,学习效果也要明显的多,应该说洋思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讲得比较少,教师在课堂上起组织教学作用,在学生自学有问题的地方适当点拨。 ②处理好课堂的诸多矛盾,打造和谐课堂。 教师不是“讲师”、“话筒”,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不是“听众”、“记录员”,而是学习的主体,责任在于学习。教与学在课上要有机结合。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先予教,课堂全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老师都有一种感触: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是滔滔不绝,深入浅出,甚至是大汗淋漓,而学生却平静如水,大多数人还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实在让人费解、大为失望。 ③说到洋思的教学,我还要说的是“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做”。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师徒同座,结对帮扶。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师傅负责帮助、监督徒弟学习,例题、习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周周清”同样不可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 “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主动,“清”不了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洋思中学心得 篇7

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须、事在必然,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

此次笔者有幸随团专程去江苏洋思初级中学考察, 更加重了对现行课改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在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矛盾冲突远没有结束!

洋思的校园, 是一处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教育之所;洋思的课堂, 是一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之地。但, 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初级中学, 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吸引了举国上下无数仁人志士的目光。洋思成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江苏省教育厅周德藩副厅长指出, 洋思中学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

一、洋思中学拥有什么

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 可以在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下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条件与产出的强烈对比不能不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洋思中学到底拥有什么?

1. 朴实的教育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说法, 没去过洋思的人不能理解。然而, 到了洋思中学, 它的内涵就不难理解了。在访谈中, 我们感受到洋思中学的教育信念: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而学不好的学生, 是没有的;经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学生, 是没有的;只要千方百计地教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认为:如果有了教不好的学生, 这就是“师之惰”, 教师就必须反省自己, 哪个教育方式不灵了、哪个教育环节忽视了、哪个教育途径选择错了……这样一来, 只要出现教不好的学生, 教师就必有反省, 方法就必有改进, 学生就必有进步, 最终也就必然能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目标。这里没有豪言壮语, 有的就是面向学生、面对现实、自我反思、不断改进的教育理念。

正如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所言: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是他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 而是组织学生学。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这三句话的核心就是人人都能学好, 充分体现了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教学信念。

2. 扎实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个原则。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灵活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与教学做适应性调整,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扎实、高效。

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 所谓“先学”, 就是教师简明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 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所谓“后教”, 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而“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 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加深对课堂所学的重难点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独立自学——相互讨论——质疑发问——经验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教师不再留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 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3. 平实的教学策略——“兵教兵”, 合作学习

“兵教兵”是洋思中学在“后教”环节上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有效策略。教学中, 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或更正。

由于学生多半是寄宿的, “兵教兵”在课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学习上的“困难户”, 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 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学困生”搭配坐在一起, 同住一个寝室, 他们结成“帮扶”对子, 成为朋友。

从现代教育理论来说, “兵教兵”体现了合作教育思想。它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问题提高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生动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这也成为洋思中学实施“三清运动” (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 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 “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学困生”问题, 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有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兵教兵”中, “学困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 “学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携手共进、互相提高。

4. 丰实的教学效果——“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

在洋思中学我们了解到, 由于是农村寄宿学校, 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基础都很弱。然而经过洋思的三年学习, 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很快, 毕业时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达到100%, 平均每年有80%的学生升入省级重点高中, 其中有一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升入高中的洋思学生自学能力比别的学校学生强, 后续学习潜力很大。

这所曾经被称做“三流硬件”、“三流师资”、“三流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 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新课程改革示范基地、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等等, 洋思中学已成为省市乃至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二、洋思奇迹带来什么

基础教育的教学变革是艰难的, 这不仅仅在于变革本身, 还在于基础教育要面对太多的社会需求, 背负太多的沉重职责。过重的负担是教育、教学所无法回避的, 现实中的教学变革也只能在负重中前行。但, 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以提高效率为导向,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各地的教育环境与洋思中学存在诸多差异, 课改的进程与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尽相同, 但摒弃浮华、注重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应是共通的。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无疑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诸多启示。

1. 教改要实事求是

对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启亮教授曾指出: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越来越不只是一种要求或思想方法, 而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改革初期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 也应该从实践如何检验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在已经发生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中, 我们发现, 理论的期望总是最理想的, 实践的应答却总是千差万别, 而且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理想的。事实上, 无论改革目标多么理想、理论系统多么先进, 最终都要回到它赖以实现的实际中来。教学改革不管走向哪里,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 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这都是每一位教改实践者——一线教师首要面对和回答的根本问题。

洋思中学的做法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学定教”。在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 洋思中学明确要求教师不要死搬硬套, 一切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 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进行。洋思中学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的办学经验昭示着:教学的最大实际就是学生的学习实际, 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的教。这是每一位变革践行者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2. 教学要返璞归真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各种教法可谓层出不穷, 各类课型也是花样迭出。然而, 热闹非凡的课堂往往一味追求形式, 脱离教学实际, 最终误导的是学生。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 就必须返璞归真, 紧扣课程目标, 回归教学原点。课堂教学实践的变革, 不可能像经过精心编排和反复演练的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那样, 完美地实现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 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

从洋思中学朴实、高效的课堂内, 我们感受到教学变革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也绝不像当下的名师、专家以一课“走遍天下”那样的美妙、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变革涉及因素很多, 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组织的能力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等, 但洋思中学的课堂归根到底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面、学习的实践量和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变革只有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才能成为现实, 也只有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看到教学变革的真实面目。因此, 实质性的教学变革就应追本溯源、返璞归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理解、掌控教学究竟能够怎样变革。

3. 教法要择适而用

如今, 经历一个时代的课程改革正步入十字路口, 我们的教学变革该往何处去?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在哪里?这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士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下教学改革, 最缺乏的显然不应是理念, 也不是什么模式, 而是理念与模式择适而用的本土化实践过程。

恰当地选择、运用先进的课改理念、教学模式, 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刻意模仿, 甚至于强化推广, 把别的学校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推广, 不仅不会解决教改中的固有问题, 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出现新问题。

承担变革任务的教师既无法超越自上而下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也无法回避教学变革中的矛盾和冲突, 但教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课改、实行到什么程度、涉及到哪些层面等方面都具有自我调适的权力。因此, 新课改启动之时, 学校全力加强教师的通识培训、更新理念本是无可厚非的。而课改思想、教学理念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准之时, 我们应该更为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 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择适而用, 调适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 这才是当务之急。

4. 教研要植根常态

目前, 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三有余三不足”现象:一是课堂教学拓展有余, 守“本”不足。教学中过于注重拓展、一味拔高, 势必忽视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二是教师素养展现有余, 学生能力训练不足。教师以华丽的语言、繁琐的设计, 乃至精彩的表演显示自身的能力、素养之时, 学生的实践活动、思维训练的时间必然被压缩、挤占。三是名特教师精品课展示有余, 普通教师家常课研讨不足。对于名特教师的精品课, 普通教师看着激动, 听着感动, 回去学不来, 只能照例用自己的方式上家常课。

示范课不能担负起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或影响甚微。这必然造成观摩展示与常态教学相脱离, 教研活动本身是低效或无效的。这说明课堂教学的评价导向, 亦或说好课的标准出了问题。

观摩展示的课应该是让占绝大多数的一线普通老师看得懂、学得来、摩得起的课,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研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常态课质量的高低才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对一线教师而言, 观摩和研讨来自身边的、真实的常态课显然更有价值, 更能叩击教师的心灵。

教研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 让普通教师的课堂, 以及教学中的困惑和需求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教研才能真正改变课堂、变革教学, 引领教师实现从理念更新到行为认同, 使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真正受益者。

概而言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并产生效益,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由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来反观当下的课改, 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改革中我们需要“实事求是”, 需要“返璞归真”, 也需要“择适而用”, 更需要“植根常态”。新旧思想的碰撞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实践检验”的思想,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周德藩.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启亮.论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教育研究, 2009 (12) .

上一篇:爱护校园草坪倡议书下一篇:军转干部扬州市安置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