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论文的选题(精选5篇)
1、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探析
2、网络交易中商标权侵权责任研究
3、论我国不动产登记统一的路径研究
4、论房屋租赁合同中装饰装修的处理
5、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纯经济损失
6、离婚时保险财产分割问题研究
7、我国典当业法律问题研究
8、机动车车辆号牌(额度)的权属初探
9、论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10、论利益平衡视角下我国商标价值的异化与回归
11、专利法上停止侵害责任适用问题研究
12、小产权房买卖合法化研究
13、论民事维权过限行为的法律责任
14、建设工程合同的效力研究
15、小区车位、车库权属问题研究
16、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17、网络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研究
18、反家庭暴力法的定位与构造
19、论媒体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20、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1、名人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
22、我国知识产权诉前禁令的适用
23、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24、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存废
25、美国声音商标保护及我国的借鉴
26、《面向复合出版的版权资源管理发布系统研发与应用》需求分析报告
27、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研究
28、审判实务中房屋租赁合同无效的认定及处理
29、保证合同纠纷中保证人配偶对担保之债的责任分析及裁判对策
30、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研究
31、论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32、融资租赁交易中出租人风险控制若干问题研究
33、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34、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35、避风港原则在我国网络商标侵权案件中的适用与立法完善
36、论视听作品的权利主体及其利益平衡
37、住宅小区结建人防工程平时使用问题研究
38、论商标“后发商誉”创造者之权益保护
39、IPTV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40、关于虚拟财产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41、网络课堂合理使用问题研究
42、房屋租赁合同中承租人违约解除问题研究
43、论专利审查公知常识的认定和举证
44、专利间接侵权的基本法律问题探讨
45、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探析
46、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研究
47、比例责任在多因不明侵权中的适用研究
48、民间讨债行为法律问题研究
49、“郭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评析
50、离婚审判方式改革实证研究
51、AA制自助游事故责任研究
52、论影响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因素
53、房屋优先承租权法律问题研究
54、论离婚财产申报制度
55、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机制研究
56、家庭暴力问题的相关救济-从相关案例分析
57、欧盟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研究
58、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软法保护
59、计算机程序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
60、空气净化技术专利布局研究
61、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判定
62、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63、网络实名制的侵权法律问题研究
6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65、Trips-plus背景下中国FTA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研究
66、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67、我国微信著作权法律问题研究
68、商品房预售广告的法律效力研究
69、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
70、公物致害赔偿的侵权责任再认识
71、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研究
72、电子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73、新闻传播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
74、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保护研究
75、沈阳经济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76、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探究
77、论夫妻共同遗嘱的法律性质与生效要件
78、论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79、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研究
80、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81、“同妻”的困境探究及权利保护
82、民法上的期待权探究
83、论剽窃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84、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研究
85、人格权商品化民法保护研究
86、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究
87、论盲人劳动权的法律保障
88、继承权的丧失与恢复制度研究
89、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研究
90、祭奠权的定性及其法律保护
91、关于Z县法院四年离婚案件调查报告
9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研究
93、违法建筑的民法问题研究
94、论第三人介入下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
95、论“第三人侵权”案件中学校的补充责任
96、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97、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及其规范研究
98、离婚诉讼中的股票期权分割问题研究
99、婚约财产纠纷实务问题研究
100、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专利侵权责任研究
101、诚信原则在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解决中的司法适用
102、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法律问题研究
103、夫妻赠与房产法律适用研究
104、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105、消费者网络购物反悔权适用研究
106、过度医疗的侵权责任研究
107、应收账款担保融资的法律研究
108、论不动产冒名处分行为的私法效力
109、以税收奖励为主的著作权体系研究
110、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
111、离婚时夫妻共有股权分割制度研究
112、宅基地退出法律问题研究
113、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研究
114、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完善研究
115、过度医疗侵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116、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探究
117、论我国自助行为的界定
118、论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力
119、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的场域研究
120、中国与俄罗斯土地制度比较研究
121、民国时期婚姻法制变迁研究
122、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义务研究
123、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研究
124、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125、我国以房养老法律制度构建研究
126、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研究
127、融资租赁合同中出租人极利保护问题研究
128、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129、保证期间的实务问题研究
130、众筹服务合同的合法性研究
131、避险过当民刑责任比较研究
132、专利权权利性质研究
133、私权自治中的政策介入研究
134、论网络隐私权的救济方式
135、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承包合同研究
136、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民事制度研究
137、小区车位、车库权属问题研究
138、基于互联网的方法专利引诱侵权制度研究
139、计算机程序盗版行为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140、外观设计侵权判定及判例研究
141、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使用方式与法律保护
142、论我国同性婚姻合法化
143、论我国继承回复请求权制度的构建
144、我国专利保险制度构建研究
145、低碳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研究
146、方法限定产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47、美术作品的抄袭认定研究
148、判例视野下的著作权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研究
149、知识产权侵权获利返还的请求权基础
150、动漫二次创作与在先作品的权利冲突研究
151、我国失独家庭法律救助研究
152、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研究
153、美国住宅租金管制法律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154、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155、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
156、论混合合同的法律适用
157、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救济研究
158、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159、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160、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161、论反垄断法视角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162、论我国的消费者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制度
163、论我国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164、快递服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165、失独老人养老政府责任的保障措施研究
166、论遗产管理人制度之构建
167、安全保障义务人补充责任研究
168、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
169、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完善研究
170、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171、大规模侵权行政主导型救济模式研究
172、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越权行为研究
173、两大法系民法诚信原则研究
174、高校人员流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175、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救济制度研究
176、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
177、论隐性采访中的隐私权保护
178、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179、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180、论医疗纠纷中的损害赔偿
181、论我国堕胎权的法律保障与限制
182、论无偿乘车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
183、论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法律保护
184、内蒙古地区采矿权权属强制变更研究
185、论网络时代的被遗忘权
186、侵权、工伤和交强险的赔偿竞合处理
187、湖南省四村宅基地流转问题调研报告
188、海域使用权征收补偿中的问题探究
189、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研究
190、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研究
191、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私法保护研究
192、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化改造
193、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
194、我国消费者协会法律地位问题研究
195、我国网络借贷平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196、消费者合同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
197、企业字号侵犯注册商标权的司法认定
198、雇佣及承揽关系的司法认定
199、论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
200、合同解除法律问题研究
201、论建筑公司对实际施工人民事责任的承担
202、中日图书馆读者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
203、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04、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205、论我国精神病人监护制度
206、我国非婚同居法律规制探析
207、论网络摘编行为中的著作权问题
208、论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构建
209、体育专有技术的法律保护
210、关键词推广中搜索引擎服务商商标审查义务研究
211、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计算中的分摊因素研究
212、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自愿许可模式研究
213、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以及解决
214、中国反担保法律问题研究
215、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216、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
217、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研究
218、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研究
219、中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越南的启示
220、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实证分析
221、假冒“专营、专卖”伪劣商品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22、不动产公证制度的引入与适用
223、共有人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冲突与协调
224、兰州鑫盛有限公司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研究
225、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研究
226、中韩消费者保护法律的比较研究
227、论美国法上的民事制度及启示
228、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专利诉讼高发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229、论房屋买卖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
230、反家庭暴力民事立法研究
231、生育缺陷者生育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232、消费者无理由退货权研究
233、后位继承制度研究
234、物业服务合同中的业主抗辩权研究
235、人类胚胎干细胞发明的专利保护问题研究
236、消费者后悔权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之解释与检讨
237、我国旅游线路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238、试论我国设立让与担保制度的可行性
239、论最高额抵押中被担保债权的确定
240、福建省版权保护影响因素研究
241、论美国市场份额责任理论及对我国侵权法的启示
242、论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实现的障碍与冲突的解决
243、人工生殖子女的法律地位研究
244、离婚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行使监护权问题研究
245、浅析我国法律项下的海上货物留置权
246、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研究
247、论混合共同担保中的追偿权问题
248、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研究
249、上海自贸区船舶融资租赁模式和法律问题研究
250、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51、商标合理使用规则构成要件研究
252、商事审判的相对独特性研究
253、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完善
254、我国夫妻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
255、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
256、论B2C模式下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257、论法院生效法律文书引起的物权变动
258、共同侵权行为的司法认定之研究
259、美国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及对中国的启示
260、德国法中的消费者撤回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61、“小产权房”成因及其合法化途径探究
262、机动车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社会化救济机制
263、预购商品房抵押预告登记若干问题思考
264、酒后代驾发生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研究
265、保障性住房物权变动研究
266、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之归责原则研究
267、“借名买房”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268、关于“小产权房”的民事法律问题研究
269、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
270、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271、论我国买卖合同中物的瑕疵担保制度的体系化重构
272、论侵权责任中的受害人同意
273、对赌协议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274、论我国融资租赁合同转让时承租人的权利保护
275、论迟延履行利息制度的执行
276、论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277、论网络侵权责任的承担
278、债券契约条款的限制力研究
279、以业主自治为视角探索业主大会法人化构建研究
280、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81、未成年人监护的比较研究
282、不动产物权登记错误研究
283、动物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284、论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285、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学研究
286、第三者侵害配偶权损害赔偿责任研究
287、对我国夫妻共同债务问题的研究
288、寄送买卖标的物风险负担研究
289、论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
290、论医疗产品侵权责任
291、关于在建工程抵押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
292、论预告登记的善意取得
293、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研究
294、论原作者对演绎作品的著作权
295、动漫品牌授权模式的法律分析
296、网络音乐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
297、我国商品包装装潢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98、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研究
299、民事推定规范研究
301、论信用卡服务经营者的附随义务
302、国家所有权治理法律程序论
303、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问题研究
304、基于合同备案作品权利转移链构建方法研究
305、论医疗侵权的归责原则
306、法律移植问题研究
307、金融消费者诉讼制度研究
308、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研究
309、驰名商标认定标准司法适用的案例研究
310、通谋虚伪表示研究
311、论环境共同侵权中的因果关系
312、论网络服务商的间接侵权责任
313、大规模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314、论戏仿作品的著作权法保护
315、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研究
316、著作权视野下的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法律问题研究
317、我国知识产权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318、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319、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320、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321、摩塞理论下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研究
322、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问题研究
323、医保契约法律制度研究
324、互联网金融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对策研究
325、著作权和所有权权利冲突研究
326、从知识产权角度浅析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327、我国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28、航空旅客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研究
329、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害赔偿
330、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研究
331、网银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分析
332、论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333、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
334、我国商标抢注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335、计算机字体及字库的法律保护若干问题研究
336、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研究
337、传统武术的商标权保护研究
338、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民事立法保护研究
339、展会标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40、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研究
341、论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主体
342、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侵权应对
343、快递民事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
344、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当代女性参政权研究
345、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研究
346、我国矿业用地法律问题研究
347、精神损害抚慰金在交强险内的赔偿问题研究
348、西安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49、陕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350、我国社会转型期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制度的法律思考
351、生育保险中的男性权益研究
352、采矿权准用益物权属性及其限制研究
353、人格标识商品化问题研究
354、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适用范围研究
355、无权占有保护问题研究
356、中小企业互助性信用担保法律问题研究
357、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58、我国林权纠纷法律问题研究
359、机动车交通事故中侵权人预付问题研究
360、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的价值衡平
361、论我国消费者网购后悔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362、试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363、我国生物技术专利池的构建
364、抵押权顺位固定主义与升进主义比较分析
365、论不作为侵权之补充责任
366、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限制保护研究
367、论我国虚拟财产的继承
368、论预约合同的效力及其违约责任
369、二维码商业应用下的商标权保护研究
370、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个人合理使用的法律问题研究
371、论商标俗称保护的公众使用规则
372、论侵犯环境相邻权的赔偿责任
373、互联网时代著作权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374、深度链接行为的著作权法规制
375、专利权质押融资问题研究
376、论3D打印对版权法的影响及其应对
377、山寨游戏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制研究
378、我国商标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
379、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完善
1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概念界定
依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连带责任人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这个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责任人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数是与债务发生关系的, 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法律概念。连带责任人至少由两个之间存在某些连带关系的债务人组成, 当债权人受到某种损失时, 连带责任人应共同对其承担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人中的大多数违法这个义务, 那么其中的任何一个连带责任人都应承担债权人的全部责任。在偿还的时候, 债权人不能重复接受多个连带责任人的补偿。
2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类型分析
2.1 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
在民商法中, 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中, 由于维护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疏忽、或是建筑物坍塌等造成的人员或财产损伤, 这时依据法律对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 建筑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工程设计人员要共同对受害人承担责任。
在我国的婚姻法中, 夫妻双方要共同承担他们共同生活时产生的债务, 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死亡, 那么与他具有夫妻关系的另一方要单独偿还债务, 并肚子承担起连带责任。
2.2 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2.2.1 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是指由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并且造成后果的责任人不明确, 这时具有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人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2.2.2 共同侵权产生的连带责任
民商法是这样规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共同主观故意或主观过失伤害到他人的利益[1], 具备这样的条件成为共同侵权, 由共同侵权的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也对此做了相关规定。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时没有存在共同的主观性, 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产生连带责任, 对这个问题, 主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因为他们共同损害的结果是相同的, 但是在这个结果发生之前, 他们的主观性并不相同, 并且在损害过程发生中不存在共同的过失, 所以不应当产生连带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在损害过程发生前行为人没有共同的行为意识, 但是产生了共同的损害结果, 必应产生连带责任。在现实实践中, 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决定。
2.3 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通常是在承担保证时双方没有制定明确的具体内容及方式, 一旦债务人不履行自己在法律效力合同中的责任时, 担保人的连带责任就会相应出现。如果该债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的担保, 并且对担保人的职责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这时就要由所有的担保人共同承担该债务的连带责任。
2.4 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
正规的代理行为是不用承担连带责任的, 只要在下述几种情况下才必须承担责任:
2.4.1 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违法代理
代理人认识到所要代理的事情是违法是, 但仍进行代理, 在这种情况下, 双方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2.4.2 没有代理权限
代理人不具备进行代理的权限或资质, 或他的代理权限已终止, 第三方明确了解这种情况是违法的, 这种情况下给被代理人的权益造成的损害由第三方和代理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2.4.3 代理方与第三方恶意串通
当代理方与第三方在整个代理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 恶意串通, 给被代理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 连带责任由代理人和第三方共同承担。
2.4.4 委托不明
委托代理人如果找其他负责人进行代理, 被委托的第三方代理因为手续、资质等原因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 连带责任由最初的代理方和现在的代理方共同承担。
2.5 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
合资的企业中, 持股票最多的掌控人与其合资的人都有对其资产合理分配的权利, 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共同承担的责任, 对在经营期间产生的债务要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规定。
3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尚存的问题
迄今为止, 理论界对连带责任的界定尚不明确, 一些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存在的问题也不胜枚举。我们知道,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在受害人权益受到损害时, 都有法律法规来判定由哪些人承担责任, 由什么样的人承担连带责任, 我们同样清楚, 很多时候负有连带责任的主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的, 那么他们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如何非配, 应以什么为依据?这是目前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也是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总结
连带责任是比较特殊的民事责任, 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民事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由于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连带责任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 导致人们在依据该法律概念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国应对此制定出具体的法律法规, 让人们有法可依, 有理可据, 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应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给予足够的重视, 早日解决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如何面对就业困惑
李涵
吉林大学
摘要:新闻业属于实用性较强挑战性较高的专业,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伴随着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兴起与发展, 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人才。但目前我国新闻专业与新闻人才面临供大于求的尴尬境界,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往往面临着改行换业的选择。本文从新闻教育谈起, 逐步分析新闻业毕业生困境所在, 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新闻专业;高校毕业生;新闻教育;就业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考升学率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价值下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很多人都选择改行换业, 选择其他的行业谋生存。而很多非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在就业时从事新闻业, 并在此有所作为。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就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从高校教育, 毕业生本身, 再到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等原因进行探讨, 给出答案和建议。期望借此给予学校, 毕业生以及人才招聘单位予启示, 为高校新闻业毕业生人才开拓就业之道路。
三、高校就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及亲身经历, 总结出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对以下就业难题:
(1) 招聘单位要求高, 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新闻素养, 还要求有其他专业的知识素养例如: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水平, 具有一定的日语, 英语表达能力。或有的招聘企业直接提出招聘金融专业, 历史等专业的毕业生, 而非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
(2) 要求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而在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没有这种经验, 因而被拒。
(3) 要求有一定的技能, 例如:会使用Photoshop, flash, 方正飞腾等电脑软件, 很多毕业生对这些软件还属于闻所未闻的状态, 更不用说去熟练的操作。
四、就业“难”背后的原因
据以上问题所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大概有如下两个个方面:
(1) 新闻教育方面:a我国高校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点高达800多个, 分布于全国300多家的高校, 总计有在校本硕博生25万, 而全国从事新闻专业的比记者编辑的在职人员仅有20万, 由此可见高校新闻人才的输入远远大于其供求, 最后倒是人才贬值, 资源浪费。b专业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偏重于理论方法的灌输, 一定的新闻理论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如果只注重新闻专业方面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 使学生成为“新闻通, 其他茫”尴尬境界。而忽视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会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 造成毕业就业难的困境。
(2) 高校生自身原因:在校大学生知识基础薄弱, 知识面窄, 实际应用能力薄弱, 眼高手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此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新闻业是一项要求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 不仅仅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 还要具备更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而很多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其他方面的培养, 只顾应对考试而忽视未来的就业需求
五、如何应对就业困惑
要改变当前新闻专业就业难的困境, 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 但高校的新闻教育以及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
首先, 改革不适宜的课程, 培养特色全方位的人才。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 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处于一种共存的状态。学校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设置课程, 使受教者可以与时俱进, 了解社会的发展。此外, 更加要注重具备综合素质的特色人才,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 社会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水平也愈加的提高, 不仅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新闻素养, 还要具有其他方面的技能, 例如较高的外语写作表达能力, 能够熟练的应用各种电脑软件等。学校在以新闻理论知识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设有其他知识的相关课程, 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人才, 毕业后即能就业。
其次,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 不应以考试为目的为目标, 应把自己的目标定在就业这一方面。根据就业形势的需求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方面接受来自学校的知识灌输, 一方面有意识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在学有余力之时,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新闻传媒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行业, 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 还要在其它方面有着较高的知识素质, 因而在校大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书本的传道解惑, 更应提高自己外语及其它知识的储备量, 加强社会实践, 积累自己的经验, 在毕业就业之时才能从容不迫。
参考文献:
[1]朱春雷, 《浅析当钱高职新闻专业的就业危机》考试周刊,
[2]丛春华, 《新闻教育的困局及破局之探析》三明学院学报,
[3]何艳志, 《浅析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7-12-15
作者简介:李涵,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摘要:连带责任是个范围广, 在现实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法律概念, 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发生在债务关系中, 承担连带责任的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按其产生的条件可分为五种类型:①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②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③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④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⑤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目前,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人的分配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一些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责任,权益
参考文献
[1]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 2011 (34) .
[2]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 2011 (12)
[3]吕红雷.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商场现代化, 2013 (3)
[4]赵志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 2013 (4)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问题
随着我国法律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民商法得到了较大发展,法律内容不断完善,相关条例也不断细化,给各种相关事件的处理带来了便利。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有关连带责任的制度内容却存在较大缺陷,而且一些相关人士对连带责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致使一些相关权益事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完善,从多方面细化连带责任制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各种相关事件的有效解决。
一、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概要
在我国民商法中,对连带责任并没有做确切的说明,一般情况下,当当事人为两者或两者以上时,如果权利人遭受一定的损失,责任人须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责任人为多人,责任人除了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外,还需承担集体的责任,即连带责任。当某一人完成了连带责任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也同时消除。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制度除了对权利人的权益进行保障外,还能够对责任人进行约束、并保障权益。
在连带责任特征方面,连带责任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连带责任指的是多个责任主体共同承担的责任,而各责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带关系。当责任主体中其中一人对外负有责任时,则其他责任人也附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属于一种民事责任,除了要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外,还需通过一定的法律规定。连带责任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达到补偿救济目的,让权利人在遭受一些非法侵害时,能够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获取一定的赔偿。如果责任主体中有某一个责任人完成所承担的债务时,其他债务人所承担的债务自动清除,权利人不可再要求其偿还债务。
在连带责任构成要素方面,连带责任与权利人的利益有着紧密联系,如果相应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且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即可认为连带责任成立。在以往连带责任的相关构成要素中,主要包括主观方向存在过错、行为的违法性、存在损害事实、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连带责任的构成要素也不断增多,在连带责任人方面,需在来两人或以上。以当事人的明示约定以及法律规定为基础,所有责任人都承担整体责任,且各责任人之间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连带责任主要以一定的债权关系为基础,这是连带关系维持的基本条件。债权人与责任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债务关系,责任主体共同承担债务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客体关系一般包括种类物以及特定物。由于连带责任中主要是财产责任,所以其客体关系主要属于种类物。
在连带责任设置目的方面,在实际情况中,虽然民商法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在连带责任方面的内容却存在缺陷,而实际情况中又存在着较多的连带责任案件,所以连带责任制度的设置至关重要。在连带制度作用下,连带责任中的多数债务人都有着承担债务的义务,而且债权人也可以要求某一债务人履行所有的债务。在实际情况中,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承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不需承担责任,另外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须承担一定的债务责任。在实际法律规定中,在当事人约定下,一些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当事人需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已承擔一定责任的责任人则需承担全部责任。连带制度的设立主要对不需承担责任当事人与需要承担责任当事人在一些事件上的利害关系,所以通过连带制度让债务人内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自主监督、制约效果,这样才能更好避免一些违法现象的产生,促进债权的有效实现。
在连带责任的类别方面,分为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在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方面,主要以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法律性或约定性作为基础,其中在法律直接规定下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定连带责任,在当事人约定作用下的连带责任则属于约定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如果连带责任的债务人如果存在主观错误,即可视为法定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债务人在主观上不存在错误,即可视为约定连带责任。在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方面,这种分类方式的依据主要为连带责任中所体现出的法律事实存在差异,其中连带责任中具有违约事实则属于违约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中具有侵权事实则属于侵权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这两种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存在差异,违约连带责任属于违约责任,纳入无过错原则;而侵权连带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纳入过错原则或者是公平原则。
在连带责任的概念方面,连带责任与很多责任类型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包括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等责任类型。连带责任指的是债务主体中所有人均需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补充责任指的是应承担责任的责任人如果偿付不足,则相关人士须对其不足部分进行补偿。这两种责任中连带责任人的责任承担均超过了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但也存在着差异性。两种责任中责任人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在连带责任中,所有责任人均处于相同地位,需要共同承担所有的债务。补充责任中责任人则处于不同地位。连带责任中责任范围涉及到所有的债务,而补充责任中责任范围仅包括主债务人补偿不足的部分。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由不同原因所产生的相同债务内容,债务人均需进行偿付,且某一个债务人若履行全体债务,则其他债务人债务自动清除。在实际情况中,与连带责任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由于不同原因产生,而且债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连带责任则有共同原因产生,形成一定的连带债务。
二、民商法連带责任所存在的问题
(一)连带责任概念不明确
连带责任制涉及到权利人以及责任人各种权益关系,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性,因此,连带责任制度在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完善连带责任制至关重要。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中虽然对连带责任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普及,但是从一定深度来说,民商法中关于连带责任的概念及相关观点并不明确,存在多种漏洞。实际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但由于连带责任的相关概念不明确,理论指导不全面,导致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被判为连带责任案件,进而损害了一些当事人的权益,也给相应法规制度的完善带来不利影响。
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主体需全部承担连带责任,而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两人或以上责任主体因违反同一法律规范而形成一定的侵权行为,当其中一个责任人履行完自身义务后,整体债务则不存在,责任人之间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例如,A与B属于雇佣关系,A是雇主,当B在雇佣活动中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害时,可要求雇主A赔偿自己损害;如果B的经济损害主要由于外人C造成,B便可以要求C赔偿自身损失,也可让雇主A赔偿自身损失。之后A可以向C提出赔偿。在这种债权关系中,A与C便不属于连带责任关系,而是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与非连带责任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不明确连带责任的概念及内涵,将会出现多种问题,影响各案件的判断。
(二)连带责任诉讼问题不明确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主体方面,由于连带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所以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可以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或全部责任人提起诉讼,但是当权利人只向责任主题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承担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共同承担,另一种是不需共同承担。在不需共同承担方面,一般发生在一些普通的连带责任,当权利人只向其中一个责任主体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可不必承担责任。例如,ABC三人共同经营一家商铺,此时ABC三人属于连带责任关系,当债权人向ABC三人中其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另外两个人不需承担责任。在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方面,一些补充的连带责任方面,当权利人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主体也共同成为被告人。例如,当A带着B的狗出门时,狗咬伤了C,当C向A提起诉讼时,除了A成为被告外,狗以及狗所有者B也成为被告。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实效方面,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的诉讼实效为两年,连带责任的诉讼时效可从债务履行期将满之时开始计算日期,一般可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可参照《担保法》进行操作,即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诉讼失效并不明确,没有独立的法律规章。
(三)连带责任责任问题不明确
很多法院在处理连带责任案件时,往往只对当事人的连带责任进行明确,却忽视了责任人之间责任的分配,这为后面诉讼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只确定责任人共同承担责任,却没有对责任人之间的责任进行分配,将难以有效处理责任人之间的追偿问题,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在连带责任案件中,最大受益者是权利人,而连带责任人则要承担较重的政治责任以及经济责,如果不对责任进行划分,将会给某些责任人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性。例如,在上述狗咬伤人事件中,由于B与A之间属于连带责任关系,所以均属于被告人,但是B并不是直接过错者,如果法院不对责任人的责任进行划分,就很可能导致新诉讼案件的产生。
三、民商法连带责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一)落实必要共同诉讼法规
必要共同诉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另一种是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在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诉讼标一致时,需让多个当事人共同提起诉讼,而法院须共同进行审判。也就是说,如果权利人和责任人之间只有一个诉讼标时,如果当事人想要对自身的诉讼权利进行行使,则必须多人同时提起诉讼。在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多人共同起诉时,法院须对诉讼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多个人可以共同起诉,也可由一个人起诉。
(二)严格划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以往在对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进行划分时,一般将其纳入固有必要共同诉讼之中,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准确、严格,将会给一些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关部门须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纳入相应的必要共同诉讼之中,这样才能在符合相应规章程序的基础上较好保障原告诉讼利益以及被告连带责任人的利益。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由于连带责任人中一人便可对所有债务进行偿还,所以原告可选择相应的连带债务人偿付相关债务。
(三)完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
在诉讼程序运作过程中,有关人员须尽量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要求,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程序的选择,以促进诉讼程序的正常运作。在对相应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诉讼程序的平衡性以及效益性,合理设计相应制度条例。在对一些程序进行立法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进行保障。在设计相应诉讼程序制度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必须考虑实体法的程序性,并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更好解决一些连带责任案件问题,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债权人权益等事件都需要连带责任制度来解决,但是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制度并不完善,相关条例也不够细化,致使多种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面对连带责任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连带责任制度进行有效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充分发挥出连带责任制度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解决相关权益事件。
参考文献:
[1]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12):296.
[2]刘军.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思路漫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60-61,103.
[3]刘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43-343.
[4]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34):294.
[5]李缘,魏双.民商法中连带责任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3,(9):278-278. [6]戴舒.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探析[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4):123-124.
[7]卢佳楠.浅谈我国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29):21-22.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民商法,发展,安全
社会的发展, 从客观上成为带动立法体系实现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 民商法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立法机关相继在该领域制定并且完善了相关立法, 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合同法》、《物权法》以及《侵权法》等, 都属于民商法的范畴。这些都是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基础上, 立法体系所做出的对应调整。而毋庸置疑的是, 只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发展规则, 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民商法的发展方向, 使其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民商法特征与属性分析
民商法, 一直都是保持与社会的经济秩序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依据西方法学理论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社会秩序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即演进秩序及其规则, 民商法就属于这个范畴, 又被称作为内生秩序及规则;其二则是建构秩序及其规则, 社会中常见的经济行政法则是属于这个范畴, 又被成为外生秩序及规则。内生的秩序及规则, 从本质上说具有更多历史演进的成分, 也就是说, 民商法本身是是历史演进和社会经济关系相互博弈的结果, 它的进步与发展, 必须立足于历史和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 而不能由外界思想展开刻意的设置。也正因为如此, 对于民商法的发展, 更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展开, 切实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则来进行把握和确定。
财产权神圣、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是民商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制衡起了整个民商法规则体系, 可谓其灵魂所在。作为内生秩序而言, 其主体是自由的个人, 这三个原则都体现着自由人的基本需要, 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财产权, 就谈不上个人的自有追求, 而契约自由, 同样也是自由人的一种体现, 对于过错责任, 则是对自由行为定义的界限, 是确保界限之内的自由与界限之外, 会侵犯他人自由行为的约束。同时, 这样的三个原则, 本身也意味着社会的内生秩序。他们不仅仅作为社会内生秩序的基本原则存在, 更加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框架, 三者分别作为整个社会内生秩序规则的物质基础、内生秩序对应的整个行为体系, 以及合理界限。
二、新时期我国民商法的发展浅析
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都给民商法带来了不同侧面的影响。一方面安全与效益在新时期之下进一步得到了强调, 一直以来处于相对从属派生地位的安全问题, 在信息时代之下重新被重视起来, 并且效益也随着信息环境的不断成熟而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着民商法展开面向时代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调整。另一个方面, 新时期还要求民商法从价值体系方面展开重构, 而不仅仅是对于即由内容的完善。当前民商法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平、安全以及效益, 并且相对突出的调整重点, 仍然需要放置在安全以及效益两个方面, 而对于自由、平等、公平而言, 则是一直都存在于民商法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应当继续坚持。
在信息时代之下, 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首先体现在安全领域。针对信息时代的安全思想, 数据成为民商法较以往更加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全作为民商事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必然需要在立法中有所体现, 这种体现进一步落实到电子商务环境之中, 成为了民商法在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应的安全内涵有两个方面, 其一, 因为网络物理层面的不足, 而造成信息泄露或者资产丢失的问题, 其二, 基于人类行为而造成的对于信息的恶意修改, 进一步导致资产丢失的问题, 诸如黑客袭击以及非法拦截等。针对此种状况, 对应的立法工作主要是通过网络物理安全设置以及数字认证、签名以及支付等方面来实现安全的目的。
除此以外, 平等中立的原则也在民商法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即表现为民商法对于参与交易的各个主体从事民商事活动而需要的相关条件, 包括相关的技术、交易平台等应该保持中立。这一态度和思想, 会随着相关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形成新的技术性特征。
当前民商法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其在既有民商事权利的基础上有所拓展。通常来说, 民商事法律体系体现的是某个时期之内的民商事活动, 也就是说, 民商法本身的适用必然是要局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民商法必然也会随之发生变迁。在网络时代之下, 对于信息库、域名等相关网络财产的专用权, 在民商法体系中得到进一步的纳入和认定。除此以外, 网络信息的版权者对其作品和所制作的信息有控制其在网络上流传的权利也成为民商法关注的又一个重点。尤其是网络环境中交互式的传播方式, 更加使得民商法在立法过程中即以小心谨慎的态度进行处置和对待。信息本身的开放性, 一方面大大推进了网络发展的进程, 另一个方面也为民商法的确立和修正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结论
民商法的内生秩序属性, 决定了其必然不是单纯人类主观思想的产物, 而必然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产生和建立的完整体系。我国在立法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另一个方面也必然要求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的发展阶段特征, 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强适用特征的民商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大洪.论高科技时代民商法的创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关键词:公民私有财产;民商法;财产保护
民是立国之本,公民的支持才是一个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前提。而国家必须保证公民的一切基本利益,才能得到支持。经济利益是公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我国的民商法对公民的基本经济利益提供强有力的保护。通过法律明文对公民的行为作出规定性的准则,一旦触犯这些准则,便会进行强制法律保护。所以民商法切实保护了公民私有财产,为我国司法体系稳定运行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民商法对私人财产保护到的重要性
民商法,顾名思义就是民法和商法。民法,以人为本,通过长期经验累积给人规范出一定的行为准则。商法,是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进行关系利益调整的法律。民法和商法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含。民商合一,同时又民商分离。我国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通过民商法得以体现。我国有众多法律体系,虽然有刑法、经济法、行政法、民商法等众多法律体系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但是在个人的私有财产受到侵害时,只有民商法才能够切实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因为它要求违法行为人向被害人进行补偿行为。因此,民商法才是切实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重要法律。
二、民商法对私人财产保护的特征
1.具有平等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专政的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所谓平等,就是无论公民的出身如何,经济状况如何,社会地位如何,都能够被相同的法律赋予相同的保护。《民法通则》更是强调了民商法对每个公民必须给予平等的对待。即在任何民事活动中,若甲方的私有财产被乙方侵害,无论双方的社会地位如何,法律都会给予公正的审判。近几年出现了很多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比如沈鸽事件,法律并没有因为她社会地位高而给予她包庇,而是切实保护了受害者的利益,从此看出法律对公民的公平性。这一特征使得民商法的地位得以巩固,也为我国司法体系稳定运行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具有补偿性
法律是强制性的手段。在民商法中规定,违法行为人必须最大限度地对被侵权人给予赔偿。这一法律手段保证了被侵权人的经济利益,力求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补偿。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民商法与刑事法的不同,民商法比刑事法更多了人情味,也切实保护了违法行为人和被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3.具有被动性
虽然民商法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但是并不会主动进行干预。只有在被侵权人的私有财产受到侵害时,对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法律保护时,民商法才会对其进行干预。通过法律活动,对违法行为人提出要求,要求其对被侵权人进行相对应的赔偿。但是在经济活动中,民商法会给公民自由的空间,不会对其行为进行干涉。
三、如何健全民商法
1.加强公民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意识
现今屡屡因为个人私有财产被侵害造成被侵权人经济利益受损的悲剧不断发生,一部分原因是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一部分原因是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当今的教育现况导致城乡受教育水平不均匀,而大部分人对于法律是不了解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的宣传力度,让公民知道什么是侵权行为,出现了侵权行为应该怎么要求法律进行保护切身的利益。让法律意识更加深入民心,才能更加健全民商法这一体系。
2.加強物权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物权法》对我国公民的财产种类进行了一定的划分,对公民所拥有的动产、不动产、风险投资等提供法律保护。随着我国发展越来越快,各种企业对房地产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拆迁情况。“钉子户”等因为不满房地产企业对其私有财产的拆迁赔偿,与房地产企业出现争执矛盾,更甚者出现了人身安全问题。这就从民商法演变成了刑事法。因此在法律上,对民商法的要求规定要更加具体,力求对各种行为作出合理的规范,才能不让有心人士钻了法律的空子,造成公民私有财产的经济损害。要保证公民的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维持社会和谐统一。
3.进一步落实法律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实践
落实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体系要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敷衍对待本职工作。于此同时,法律要对相关明文进行更加具体的规范要求,区别开私有财产和公共财产的区别,以及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时的解决方法。鼓励公民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对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避免滥用职权的情况发生。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法律生活中来,争取做到法如民心,民知法律,巩固我国法律体系的地位。
四、总结
法律是我国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法律与人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民是立国之本,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民商法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重视民商法对私有财产保护的作用,加强立法监督,落实法律的实践,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同时要加强法律宣传力度,让法律深入民心,让公民知法、懂法、用法,积极让自己参与到法律生活中,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稳定的内部环境,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燕.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探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2):180.
[2]赵辉.论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8(22):107-108.
[3]张倩.论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J].山西青年,2013(12):123.
作者简介:
【民商法论文的选题】推荐阅读:
民商法毕业论文范文06-22
民商法专业求职面试的自我介绍09-23
民商法学博士试卷10-18
国际商法论文带有案例09-09
论海商法的法律思维07-02
国际商法作业06-02
商法作业09-25
国际商法复习总结06-02
海商法含答案07-07
商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