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关于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篇1

——《美丽女孩》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电影《美丽女孩》。这真的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电影中的主人公叫雪瑛,她是一个不幸的小女孩,父亲出车祸去世了,母亲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成了疯子,家里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弟弟。年仅十五岁还是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雪瑛一边上学,一边还要照顾成了疯子的妈妈还有年幼的弟弟。不幸的家庭,因为有了赵花匠的加入,变得幸福快乐了。但是,偏偏“屋漏偏逢连阴雨”,灾难再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赵花匠被雷击中!所以,妈妈犯病了,更为严重的是,赵花匠从此失去知觉成为植物人。张雪瑛稚嫩的肩上又多了一项重担:照顾赵花匠。挫折使这一美丽的心灵更加坚强,终于奇迹出现了:赵花匠苏醒过来!这是张雪瑛创造的奇迹,这是美丽的心灵创造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被震撼了:美丽是什么?这一问题又回到了我的大脑。

我看过碧蓝的天空中白云在流动,美;我看过百花儿丛间蝴蝶优美地在舞动,美;我听过茂密的林间小鸟在歌唱,也是美!但是,都不如雪瑛美的动人,美得感人,美得让人震撼!这才是美丽的真谛:美丽,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美。

一个人的容貌是天生的,但是心灵是自己的,我们可以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生活中,我们心中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勇气,多一些恒心。多一些善良,要多去帮助别人。比如:在吃完饭后,能主动帮爸爸妈妈刷刷碗;在星期六星期天,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来拖拖地;在学校,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做点儿好事,主动擦擦黑板,主动扫扫地,主动扶起倒下的桌椅,主动摆好自行车,老师布置的任务及时完成,同学有困难要帮助等等。这些都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做多了,在别人眼里就是美。

多一些勇气,多一些恒心就要多一些坚持。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有时候常常是半途而废,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看小小的主人公张雪瑛做事情从不拖拖拉拉,果断,坚韧,她不是我们学习的一个

很好的榜样吗?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我们要像雪英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只为自己的信念去努力,持之以恒才对,努力,努力,再努力。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更能像张雪瑛一样创造一个个的奇迹!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不去做的事情!

我深深地感到,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里,是多么的幸福!我有父母给我遮风挡雨,我有外祖父母的深深的疼爱,还有表兄弟姐妹的嬉戏玩耍,我快乐,我的生活几乎风雨无阻。看了张雪瑛的故事,我知道了我更需要的是磨砺,需要在“雨”中奔跑,需要在“风”中飞扬!

关于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篇2

——诺贝尔

很少有一部电影, 能让我把片尾曲听完, 《美丽心灵》做到了。这部电影, 的确是一部让人心灵感到震撼的电影。

《美丽心灵》是一部改编自同名传记 (西尔维雅·娜萨儿所撰写) 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内容描述了著名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1948年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至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间的人生历程。影片整体分为三部分, 一是讲述纳什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就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这一时期对数学的痴迷与研究构成了纳什的全部生活;二是纳什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之后, 在麻省理工学院“惠勒实验室”工作期间的工作与爱情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发的故事;三是在妻子与朋友的帮助下, 纳什用理智战胜病魔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一部真正好的电影, 除了华丽的视觉效果、精巧的剪辑、优美的音乐外, 还要通过剧情打动人心。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感动我, 首先要讲的就是配乐, 导演罗恩·霍华德运用最喜爱的弦乐音色配合着交响乐队来表现剧情, 明朗舒缓的大三和弦表现剧中温情而又宽阔的场面, 表现悬疑紧张的情景则运用了减和弦衬托。此外, 剧中多次出现的人生哼唱的背景音乐也让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在纳什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时候, 这时的人声伴唱也成为了剧中表现“数学主题”的专属配乐。

其次,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这部电影的剧情, 特别要讲的是艾丽西亚对纳什的不离不弃。这四个字说着容易, 做起来难。用“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来形容艾丽西亚, 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面对精神分裂的妄想者, 在时刻有生命威胁的境遇下, 还能对对方始终如一, 是需要何等的勇气?看着纳什患病后在家里, 面对妻和子有心保护但无力而为的痛苦眼神;看着艾丽西亚对丈夫的失望和对命运不公的宣泄之后, 还能那么用心地照顾丈夫, 我已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患有妄想症的人, 他们生活在幻想和现实的夹缝中, 无法分辨真假虚实, 说到底他们是病人, 是需要别人帮助和照顾的人。不管你曾经多么有天分, 取得的成就有多大, 只要病魔一旦侵入, 从人的眼睛里透出来的那种无助、惊悚的眼神中, 你就会发现, 人真的是太弱小了, 简直是不堪一击。

中国有句谚语, “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难, 死, 何其简单?但是活下去, 却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为活着的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像纳什这样的人, 如果说有一丝丝求生的欲望或者是生存下来的念想, 必定是有某种力量在给予他支持与依靠。罗森医生说, “没有人可以通过意志力来克服这种病症”, 但纳什却做到了。请问, 是什么给予他如此巨大的的力量, 足以抗拒严重的病情?我想答案是爱!艾丽西亚的扮演者詹妮弗·康纳利和纳什的扮演者罗素·克劳用精湛的演技把这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当艾丽西亚放弃罗森医生劝她为了安全, 离开纳什回母亲家的意见, 转身进入卧室问纳什:“你想知道什么是‘真’吗?”, 并且把手放在对方的脸颊上轻轻地抚摸, 继而放在对方胸口位置上, 用心来感受对方真实存在的时候, 我想任何人都会在此刻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足以支撑着纳什跟疯狂的病魔对抗。“抽象的数字和真实的人性”之间的矛盾, 表露无遗。电影的最后, 纳什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发言会上的一段话, 使得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 不管是方程式还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如此追求了一生后, 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决定原由?’我的探索, 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最后到了妄想症, 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 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 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 才能找出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 你是我成功的因素, 也是唯一的因素。”配合着温柔舒缓的片尾曲, 这段话仍在我心中回荡着。

现在的人们, 在生存的压迫下, 在现实的打击下, 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情?我们怎么看待这样的感情?以何种方式来评价?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人无暇自顾, 我们有什么追求?为了什么而活?单纯为了活着而活吗?这值得我们终生思考!

参考文献

[1].司棋.美丽心灵的注释[J].电影评介, 2002 (03) .

[2].张艳.叙事与音乐的互映——电影《美丽心灵》配乐分析[J].当代电影, 2012 (05) .

[3].古丽丹, 申荷永.对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纳什的心理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2 (12) .

[4].钟玲.母性的光辉——评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J].电影评介, 2008 (03) .

[5].杨朝朝.重温《美丽心灵》经济学家纳什的传奇人生[J].现代商业, 2010 (08) .

[6].刘世生, 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J].外语学刊, 2011 (03) .

美丽心灵的纳什 篇3

[关键词]数学家传记数学史数学文化

1994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奥洛夫·雅格布森宣布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数学家,其中一个是约翰·纳什,以表彰他们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两位得奖者当然是教授,而纳什的头衔却有些古怪:访问合作研究员。倘若再打听一下,即使这个头衔也是一个月前由普林斯顿大学特别授予的。有着获得诺贝尔奖的卓越贡献,怎么会落魄到没有一个机构可以挂靠的地步?

这就是影片《美丽心灵》的传主纳什,本身就有着传奇经历。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幼时孤独内向,不合群,但读过不少书,特别是美国数学家贝尔写的名著《大数学家》对他影响甚大。在中学时,纳什就曾证明费尔马小定理。1945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卡内基技术学院主修化学工程,一学期后改为主修化学,后又转学数学。而后,两年内他把所有的大学数学课程学完。这样,在大学三年中学过三个方向的纳什,在20岁时大学毕业。不仅拿到了学士学位,还加上一个硕士学位。1948年,纳什带着一封推荐函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信上只有一句话:“此人是一位天才。”在普林斯顿大学,他只花了14个月就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的大纲,题目是“非合作对策”,并被推荐到《国家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而这正是他后来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事实上,纳什当时还有另外的打算,要是“非合作对策”当博士论文不被接受的话,他就用另一个课题——实代数簇——的论文交差,那也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结果非合作对策的论文在1950年5月呈交系里后被接受了,他于1950年得到博士学位,时年22岁。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被《财富》杂志誉为“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数学家”。正当人生顶峰的纳什,却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让他在以后的30年里,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如今变成了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满怀忧伤的幽灵。

2002年3月末,74届奥斯卡颁奖礼在美国洛杉矶落下帷幕,电影《美丽心灵》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在内的四个奖项。《美丽心灵》港译作:有你终生美丽,台译作:美丽境界,似乎都不如“美丽心灵”标新立异,然而,英文的“mind”的中文的确切解释应该是:心智、思想或智力等等,而将“mind”译成“心灵”,与原来的主题稍稍偏离,这样往往让普通观众仅仅感动了纯洁的爱情,而错过对纳什美丽心智的发现和由此产生的对人类智慧伟大的震撼。我们相信艾莉西亚对纳什的爱情是高尚的、真挚的、感人的,而在爱情的背后,真正吸引艾莉西亚的是纳什的美丽心智和天才心智中闪耀着的人类的理性光芒。

人类的心智是多么的美妙,数学家正是这美妙心智的代表。数学,很多人的体验是,一堆复杂的符号和运算之间的痛苦不已。当先贤的一个漂亮证明摆在面前,就犹如闪电划过夜空,让人心头为之一震。这是我们见到别人思想的触动。当我们在痛苦的求索中寻找到了一条通路,终于抵达问题的另外一端。忽然想起先贤的类似思想,觉得豁然开朗,彼此殊途同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记忆里没有发现曾经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或产生过类似思想,没有搜索到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发现乃是站在一块全新的土地上。这就使纳什的心智,每一位数学大师的心智。探索外部世界的极至反而深深指向人类的内心。

蒙田的《随笔集》中说:“生命是一项不尽平衡的、没有规则的、变幻莫测的运动。”纳什的生命就长期处于这样的混沌状态。他是天才,是发光异彩的天才,但灵魂的火焰把而立之年的他推向了极致。于是,生命进入了另一种状态。那长达三十年的磨难历程中,他的冷漠与狂躁将周围弄得人仰马翻。身边人的态度,却令人为之动容:宽容。1952年9月,正当纳什春风得意之时,邂逅了比他大5岁的埃莉娜·斯蒂尔。很快坠入爱河。1953年纳什与埃莉娜的未婚儿子降生,取名约翰·大卫·斯蒂尔。纳什拒绝让他姓自己的姓,并坚决不付分娩费用。回到家后,纳什对这母子俩不理不睬,埃莉娜只得离开。他完全有能力供养他们母子,但是他几乎遗弃了他们。斯蒂尔最终被送进了孤儿院。与埃莉娜的关系结束后,纳什与他所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一位叫艾莉西亚·拉尔德的女学生约会。他们于1957年结婚,艾利西亚说:“我是他的学生,他非常有吸引力。我们逐步了解,还有我们都非常喜欢音乐。于是,浪漫地走到了一块。”1959年初,纳什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堂,在这场由美国数学会主办的演讲上,在约250名数学家济济一堂众目睽睽之下,纳什宣称自己解决了黎曼假设。而数学家唐纳德·纽曼回忆:“前言不搭后语。人人都知道其中有错。纯属瞎扯。纳什的讲演不是好坏问题,简直是恐怖。”这次报告无疑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艾莉西亚将他送到精神病院。纳什极度愤怒,出院后和妻子争吵不停,艾莉西亚不得不提出离婚。离婚后,纳什和母亲维吉尼亚及妹妹玛沙共同生活。1969年,一直照顾纳什的维吉尼亚去世了。玛沙没有能力继续照顾纳什。在他几乎要流落街头时,艾莉西亚收留了他,她照顾他的生活。我一直在想:宽容,到底什么是?纳什在患病之前,生活中的作为实在不能令人恭维,事实上,他的生活可以说一团糟。真的幸运的是,纳什遇到了一群真正宽容的人。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4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美丽心灵,真的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影片中的人心灵美丽,也带给我们这些观影的人心灵的震撼。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的心理电影,并且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第59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8项大奖。其出彩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首先是剧情方面

《美丽心灵》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这是一个由真实的故事拍成的电影。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叫做纳什。纳什的行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极其古怪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语。纳什是一位非常天才的数学家,在天才如云的普林斯顿大学里面,特别在数学系里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他喜欢解决一些折磨人的数学问题。正因为他在数学方面有着独特和过人的理解,为他在数学方面的陈旧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天才式人物理应在世界论坛中一直闪闪发光,他所走的路应该是阳光大道而不是独木桥啊!可是,正因为他的独来独往,古怪,喜欢沉醉在自己的隐秘的世界里,有种与世隔绝,不理世事的性格,才造就了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得到了精神分裂症,要不然凭他的博弈论早就站在了诺贝尔讲台上了。

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或许我们没有权利去埋怨上帝为什么造就一个天才出来,却无情地让他受到精神病的折磨,把这个人的一生都毁在心灵上,可知,一个人的性格,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仅仅是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更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家庭,让你身边的人为你担忧,为你难过。面对残酷无情的现实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呢?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在现实中你最大的敌人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把你自己给锁了,只有你自己才给你钥匙。逃避现实,只会显示出你的懦弱和无能,只有勇敢地面对,你的毅力是可以提升的。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的心灵起到的强大作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孙中三先生要弃医学从事革命。你可以身体残废,但是你不可以精神残废,身体上的残废,那是生理上的一种阻碍,只要你意志将强,你的人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你的生活一样可以充满阳光。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然而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患上精神病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从此被你涂上了黑暗,是你把自己给填埋了。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正面客观地对待现实的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灵枷锁。永远不要放弃自己,非凡是没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虽然要冒一点险,但人生又何尝不是靠冒险丰富起来的呢? 《美丽心灵》电影观后感

“要是你那一天发现你所珍惜的一切,不是消失也不是死亡,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时,会有多痛苦?”

千变一律的励志电影,总感觉没什么新意。倒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精神病患是如何治疗,也明了为什么精神病那么难治疗的原因。我总在想,为什么主角不给那些想象人物一拳呢?或许只要一拳头,那些幻想就会被打的烟消云散,也或许只是电影里没有打罢了;又或许,是主角还是有一点不希望那些幻想消失,毕竟,那些想象曾经带给他成就感和自信,和爱,就像主角说的:“我真害怕你们不是真的。”

人就是人,到头来还是渴望有人陪伴,人不是孤傲的王者,孤傲的王者还是渴望有人陪伴。惟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才会感到幸福。

爱,很多电影的主题。就算看了千遍万遍,就算看到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坚持不懈的过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过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为爱,为了世界上那些还带来爱给主角的人,妻子、儿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着人,当然,最重要的就属他的妻子。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5

朋友向我推荐了一部电影《美丽心灵》,这是一部让我看过了第一遍还想再看第二部的影片,那股莫名的感动一直停留在心中,让人寻味。这部描写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在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四项大奖。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感受到爱情的力量,理性的光辉。

约翰。纳什,一个智商过人的天才,在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就提出了均衡论,也正是这一理论,让他拥有了惠勒实验室。但是他的理性思维和他的情感思想发展极不平衡,他不会与人交际,却崇尚理性和逻辑,最终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他的精神分裂,他在数学上的极高的天赋和在其他方面的无知使他被拉向了两个极端,从而奔向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

查而斯,一个和纳什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好朋友,也是这个孤僻天才的唯一的朋友,他伴随着纳什走过事业的低谷,获得成功,又伴随他找到了心爱的人。纳什逐渐走进了幻境,并且无法自拔,最终他发现这个一直伴随着他的,给他莫大鼓励的,分享他心事的好朋友居然从来都不存在过。这个真相让纳什痛苦不已,甚至不愿意去相信他是不存在的。试想,一个人的愉快的美好的记忆本来就少,然而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些美好的记忆根本就是虚构的、不存在的时候,那将是怎样的致命的一击。

纳什的思想里为什么会分裂出这样一个人物呢?答案是:查尔斯是纳什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我,他乐观、随性,他的性格、人生观、处事方式与纳什截然不同,而这些恰恰是纳什压抑的自我,在查尔斯的身上得到释放。

在纳什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幻境的时候,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给了他莫大的帮助,始终对他不离不弃。记得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让我泪流满面:

“你想知道什么是真的?”艾丽西亚问。纳什点头。

艾丽西亚用手抚摸着纳什的脸,“这个”,又握起纳什的手抚摸自己的脸,“这个”,她握着纳什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这个,这个是真的。也许……能从梦中醒来的部分不在这儿,”又把自己的手放在纳什的心口上“而是在这儿,我需要相信,奇迹是可能的。”……

没有什么比理解和信任更具有力量的东西,凭着意志力,纳什决定对那些幻境中的朋友们视而不见,他在没有光芒的隧道里毅然坚定的前行,不知不觉中,能够自然的与人交流,在沉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若贝尔奖的获得者。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不是均衡论,而是爱的等式。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另一个自我,它时常与我们的理性斗争,他要求欲望,要求反抗、要求权利,要求放纵……我们都需要坚定的勇气去对它们视而不见,即使它们会伴随我们一生的出现在我们的思想里。

篇二: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这部影片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仍潜心研究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主人公纳什是一个奇怪而又不合群的人,在美丽的普林斯顿大学,他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但是幸好有查尔斯,他的浪子室友的帮助使得纳什能够忍辱负重,继续他自己的研究。即使是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即使没有人喜欢,但这都不妨碍他对于自己理论的信心和坚守。一如既往的继续演算,一如既往的不停思考,终于有一天在酒吧里,当他的那些同学有些取笑的让他去追求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孩,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终于有了成果,他推翻亚当·斯密的观点并给出了自己卓越的理论。

他在麻省理工进行教学和数学研究,和一位物理系学生艾莉丝相爱并结婚,当时是二战时期,他被将军请去做军事解密,最后还被国防部威廉帕彻委以更为重要更秘密的破解敌人密码任务,连他的妻子都不告诉,但最后人们发现从浪子室友到国防部这都是他的幻觉,其实不存在,他患有妄想性精神分裂症。这对他怀孕的妻子是沉重打击,但不曾离开他,陪在他身边接受治疗,但他也意识到自己有精神分裂症的时候,也努力的克服通过意志的力量,与幻影作斗争,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竞争激烈,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并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他的研究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奋斗,在最艰难的时期,是他想象的浪子室友给他帮助鼓励安慰,可见他内心的孤单,但同时也表现出他为了研究付出的心酸挣扎,他执着的心就是美丽的心灵。还有后来他知道自己病情,但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

他的妻子在得知自己的丈夫患了这种病的同时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却没有想要逃避责任,相反,她陪在纳什身边,照料他的起居。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这是纳什在获得诺贝尔奖时对他妻子美丽心灵最好的感激。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觉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美丽心灵的又一次诠释。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不仅仅是赞美纳什的美丽,同时赞美了深爱着他的妻子,还有那些积极为他治疗的医生,大学的同事们。我们是彼此相连的共同体,我们不单单是为自己而活的,我们的行为将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一个人,因为在任何时候,他都是需要你的。拥有颗美丽心灵,可能会是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美丽回应……

篇三: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多么美好的词,什么样的心灵才是美丽的,我想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这部电影其实很久以前已经看过,现在再看一遍发现感觉不一样了,很多新的东西加了进来,心境变了对电影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大学两年的历练,接触了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成长了!

“精神分裂症”是在三院心理科预见习的时候开始接触到的,当时科室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为“思维障碍”大致有思维速度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等。病人还可出现幻觉,主要有幻听、幻视、幻触。对这些病人的治疗,医院以药物为主,精神性的药物副作用很大,科室里大部分病人精神萎靡,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由于精神分裂症目前临床上还查不出具体原因,医生的药大多是对症治疗,具体什么才是“恢复”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病人在医院这段时间没有再出现一些病状,医生就会考虑病人出院,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终生服药。

电影中主角约翰·纳什正是这种情况,在大学时开始出现幻觉,幻觉便伴随其一生。约翰·纳什是一个简单的人,除了爱情这种生物本能,世界的物欲于他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他要的是数学,坚定的相信数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正如他在电影中的一句话“我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我想一个简单并且一生执着于一件事的人,一个敢于舍弃其它坚持自我的人,一个坦然自若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是幸福的,每天都充实的去追求,每天都活在对问题的解决中何乐而不为呢!可我们世界是怎么了,如果我们身边真的出现类似这样的人,带来的肯定不是我们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种排斥、嘲笑,影片中尼尔森、班德、韩森,开始时对约翰的半开玩笑式的调戏,多少都有一点故意的性质在里面,不过约翰是简单的,简单到可以对这些嘲笑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所以他是幸福的,并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说话,告诉了全世界“我”的存在不是一种另类,人必须活得真实。

影片中,约翰的妻子从在州长家为约翰西装袋子装上手绢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令我感动。她是坚强的,在约翰精神分裂症被被医生告知后,她没有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崩溃,而是忍着疼痛去调查丈夫的病况,在约翰的两个助手阻止她进入惠乐实验室时,她给了其中一个助手一个耳光,快而狠,我想没有人会去指责她的耳光,我们更多的是被这个女人坚强所感动;她是善良的,深爱着约翰,自始至终她都没有离开约翰,在约翰服药的那段时间里她忍着所有的痛悉心照顾约翰和孩子,在约翰停止服药后,她送走了孩子,面对着约翰随时都可能对自己造成危害的情况,她还是毅然而然的选择了留下。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6

一年前在朋友的大力推荐下,看了美丽心灵这部电影,后来自己推荐朋友去看,又看了一遍,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第三次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看了三次也不会觉得厌烦,每次看完后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第一次看美丽心灵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约翰纳什好厉害,通过这部电影,也对精神分裂症有了一点点初步的了解,精神分裂是什么?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但什么又是真的?本质上来说,这世上的一切都是幻影,因为都是人类的感官造成的。比如老虎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和人看到的世界就是完全不同的,和蚂蚁看到的也不同。如果这世上有更高级的生命,他所感知的世界也和我们人类一定是不同的。所谓的真实,只是绝大多数人,也就是体制认为的真实。有一部分人看到虚假的东西,其实这东西并不真是虚假的,只是它对于体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虚假的。很多电影拍摄过幻觉的东西,比如好像是《地狱神探》吧,里面有一对姐妹,姐姐总是看到幻觉,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于是妹妹谎称自己看不到,于是就安全了,但后来,她就真的看不到了。还有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潘的迷宫》,小女孩的幻觉和纳什的也一样,和不存在的人说话。但这些影片,都是站在这些边缘人的角度,来批判体制的。但《美丽心灵》并不一样,纳什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妻子和孩子,和幻觉斗争,当他老的时候,已经可以那样淡然的面对那些幻觉了。这是一个主流的价值,和好莱坞一样,也和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一样。

一颗美丽的心灵 篇7

陈学昭是了不起的共产党员。笔者常常在私忖:按我国目前的干部标准,当年去延安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谁的学历最高?恐怕应该算是留学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的陈学昭吧。虽然那时候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老同志也不少。

可就是这样一位“五四”第一代女作家、留法文学女博士、30年代末期就奔赴延安的革命老前辈,一生命运坎坷,先后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又饱受打击和迫害,最后落得一身伤病……可她不改初衷,笔耕不辍,从1923年发表的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一直写到1991年8月16日的封笔之作《可贵的痕迹》,陈学昭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自己钟情的文学、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陈学昭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矢志不渝、百折不回。我常常望着陈学昭早年的照片:戴着法兰西贝雷帽、穿一身洋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可她到延安后,毫无顾忌地换上臃肿的灰布制服,无论去前线采访、在解放区编报纸、到贫瘠的农村搞土改、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形象、气质的反差是那么大!弹钢琴的手竟然去摇纺车、握锄头、枪杆……可陈学昭毫不介意、毫不动摇。

特别她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公职,到农村去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又遭受到惨重迫害;可她对党仍是无限忠诚、坚信不移、九死不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学昭的冤案得以纠正,她首先想到的是重新入党、交党费、处处以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位模范共产党员。

陈学昭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她的散文集:《倦旅》、《烟霞伴侣》、《寸草心》就显出了她杰出的散文才华,成为我国第一代淑女型、才女型的女散文家。晚年的《天涯归客》、《浮沉杂忆》、《海天寸心》、《野花与蔓草》、《难忘的年月》等,有的篇章虽属文学回忆录性质;但仍保持着陈学昭的一贯真挚、清丽、抒情的文字风格。她的散文可谓真性情,美文字。

陈学昭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创始人。自从她看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就决心不顾风险去延安解放区采访。她的《延安访问记》、《漫走解放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足可与《西行漫记》相媲美。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陈学昭的经典之作。早在1939年,陈学昭就想写一个“五四”时代的中国女性,如何跨越几个伟大的时代,从旧式女子,到国外留学,一直投入到抗战洪流。她想从这样一个新女性身上,折射出时代的进程。可是动笔不久,亲身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陈学昭犹豫了,担心自己这样写知识分子,是否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相违背?后来周恩来同志鼓励她:“写知识分子也可以嘛,比方写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和经历。”于是陈学昭鼓起勇气,无论在行军路上、在塞北荒原,都坚持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终于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工作着是美丽的》在东北的大连出版社出版。

《工作着是美丽的》受到广大读者尤其知识分子的欢迎。毋庸讳言,这部小说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真情实感非常动人。这说明陈学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部写人、写人情、人性的成功作品。证明了作家人生体验的重要,只有作家亲身经历的生活,才是作品最好的题材。

陈学昭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无论道德文章,足堪为人师表。她是老作家、老革命、老干部;但又是一个善良的人、永远怀着平常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虽然遭受了战争离乱、浩劫磨难;但个人的祸福荣辱,并未能改变她献身文学、追求真理的初衷。一场运动,带来了20多年的厄运,使她陷入痛苦的深渊。一个延安时期的老革命、老党员,一下子变成了革命的目标、专政的对象。这对把党组织看作自己娘家一般的陈学昭来说,当时真是陷入了走投无路、哀告无门的困难境界。但她尽管饱受打击、历经磨难,却绝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威望和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系去改善自己的处境;而是默默地写作,坚信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书名,本身就寄托着陈学昭的人生理想。从青年时代起,陈学昭就是一个美丽的理想主义者。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8

《心灵美》是一本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书。本书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相关书籍的条框束缚和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文学方式呈现。通过解决一个个困扰青少年心理的问题,给读者暗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旨在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心理挫折时,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书的主人公是一名高中女孩,名叫于欣兰。她美丽文雅,聪明伶俐,能歌善舞,是家长口中常常用来激励自家孩子学习和做人的榜样。她妈妈死于癌症,只剩下她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爸爸相依为命。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车祸中,她失去了一双修长的双腿,而肇事司机也随之逃逸。这突如其来的车祸,加之对妈妈的无尽思念,让她萌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就在决定结束生命前,一个轻生男孩的电话重新点燃了她生的欲望,同时也打开了她心灵的另一扇窗户。从此她开始无私地帮助身边的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最终,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考入了首都医科大学,并立志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医生。

读完本书后,我的眼里噙着泪,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涉及的话题众多,如亲情、爱情、友情,也谈及复仇、恩怨甚至死亡等。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稳重和老练;面对危险时表现出的淡定和坦然;甚至被她原谅最大仇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宏大量而折服。

最令我深有感触的是本书自始至终都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要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当你把父母的呵护,老师们的培养,朋友的陪伴等这一切都看成是理所当然时,你就不会觉得它们是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只有等你永远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我发现自己一直被爱包围着。有温暖而舒适的家,有把我当成公主的爸爸,有个时刻关心我的妈妈,有不断提醒我要努力奋进的老师,还有那些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们。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9

我不想用这么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任何一个人不应该定义成“疯子”和“天才”的结合体,这种概念化、符号化的认识没有把“人”当做“人”来认识,仿佛他生来只是一件为了完成某项巨大人类成就的工具。

对自然原理有着超乎超人之感知力的灵魂,常常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囚徒,因为感到束缚,不得不分裂出几个不同的形象满足心理需要,代替自己拓展生存疆域。之所以是“生存疆域”而不是“生活领地”,是因为对这种难以融于常人生活的天才来说,如何活下去,是他自己以及周围关心他的人的主要议题,至于他是否最大限度发挥天才,创造价值,在外人看来,只是他举手之劳而已。

只有他自己知道病痛像呼吸一样变成生存的一部分,所谓的人生梦想变得遥不可及,挫败感、羞耻感如影随形,连做一个普通人都是一种奢望。

远离人群的路并不好走,纳什像一个把发霉的才华天赋装进行囊被迫远行的路人,霉菌腐蚀着梦想与抱负,整个人生陷入失衡状态。可是,不管走多远,行者仍然轻而易举地能感受到这个社会对于某类人的――不宽容。

面对疾病时,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正常反应是宁可放弃一切身外之物也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活下去是首要目标。特别是当一个人心中分裂出几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填补心理需要时,真实情况并不像电影表现那么有“亲和力”,过度美化可能会引起人们更大的误解。

纳什像扣在玻璃罩里的玩偶,即使认为医生和妻子的观点很正确很真实,自己勇敢地对幻觉说:“You’renotreal.”但他仍然很难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

我明明看起来和你们一样!但我为什么和你们不一样?

因为,这是一条几乎没有人能感同身受的孤独之路。

这个世界到底有什么可以帮助一个人从“虚假”进入“真实”?不得不说,电影中纳什有一位好妻子,用一生含着泪的坚定去陪伴他,唤醒他。但是,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被“美化”的说法,爱与希望固然是纳什选择“相信”的动力,除了疾病本身会给人带来的巨大痛苦,当开始面对它时,也要独自面对冗长、反复、残酷、痛苦的治疗,必须承受疾病与治疗的双重精神压力。所以,任何“选择”仅仅是一个开始。

任何一个人从心底里都不愿意承认心理或精神上有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依然习惯把解释不了的现象归咎于玄而又玄的东西,或者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屑一顾。

纳什以爱和希望为起点,面对自我,接受自我,整合自我,最厉害的一个做法就是主动和幻觉中的朋友们告别,就算一直能看到他们,听到他们说话,也绝不接受他们的信息。这是一种强大意志力的形象化表达,世界上甚少有人能真正地接受自己,还能与不完美的自己同行。

所以,他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众人为他送上了自己的钢笔来表示敬意,这一路太不容易。

人生路上,最奢侈的成长是有人陪伴,最勇敢的决定是选择相信,最孤独的坚持是永不止步。

给高贵的心灵一个美丽居所 篇10

书中每一章都蕴涵了深刻的道理。比如它告诉我: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得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充满信心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我们总是在向外部世界求索,但真正的宝藏却在我们内心,潜意识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不要总是努力去克服低劣的东西,而要用高尚的爱好和兴趣占据心灵,让心灵高贵起来。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人生也一样,你在心灵里播下了怎样的种子,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书中提到卢梭,此前的我常常被他的学识,为他孤独的情感、激扬的文采所倾倒,可当我读过《忏悔录》后,却怎么也接受不了:他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怎么可能是一个少年时有露阴癖的性变态者,青年后又与他共事的一位中年贵妇关系暧昧,甚至因为这位贵妇去世时在遗嘱里未曾提到他,而偷了这位贵妇一条价值不大的缎带。就是这样一个无赖,居然完全靠自学成了民主社会理论的奠基人。于是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他能超越卑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呢?

看了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我明白了,虽然他浪迹过街头,做过仆人、家庭教师,地位卑贱,但却始终潜藏着一颗高贵的心灵,正是这颗心灵引领他走出卑劣,激励他在劣境中去寻找一个更公正、美好的世界,从而将人类导向了平等、自由、博爱的新航向。正是在卢梭的思想的引导下,才有了法兰西共和国,才有了美国的独立宣言。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人,但从古至今又有谁像卢梭那样有勇气、有道德,将真实的自己坦然呈示于大众呢?卑贱的人也许在卑劣中得到乐趣。卢梭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尽了各种屈辱,但心灵的高贵使他无法忍受这一切。在孤独与痛苦中,他思考着人的权利和价值,并用他天才的灵魂和激情四射的言辞唤醒了世界,使人类认识到平等和自由的可贵。他不仅自身超越了卑贱,而且点燃了人类心灵中高贵的火种。也正因为如此,他生前虽然遭到各种非议、唾骂,但死后却进入了法国的先贤祠——一个专门用来安葬伟人的处所,具有世界性的荣誉纪念意义。高贵的心灵终于有了美丽的住所。

正所谓:你在心灵里种下的是卑微的种子,你就只能收获卑微;你在心灵里种下高贵的种子,你就能收获高贵,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孩子的心灵是最需要雕琢的,培养孩子高贵的心灵,将会丰盈他们的整个人生。再次去品读这本书,我又有了新的感悟。让高贵的种子从小住进孩子的心灵,多为孩子讲一些英雄的故事、名人传记,让他们追崇英雄、名人,让英勇和高贵在他们的心灵里扎根。为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复制高贵,把她粘贴到每一个孩子的心底,让她成为永不褪色的人性美质,化作心底潜隐深流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导航。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

美丽心灵的读后感 篇11

《美丽心灵》又名《纳什传》,20__年12月在美国上映,该片以著名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为原型,讲述了纳什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跌宕起伏的人生。

在学术研究中,纳什是一位很有天赋的数学家,他醉心于数学研究且富有批判和质疑精神,在研究生期间发明了对世界经济、军事、数学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博弈理论。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性格怪癖的人,从不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流也是说话非常直接,丝毫不给人留情面。因此,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没有朋友。随着性格越来越封闭、与人交流越来越少,他最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经常性的出现幻觉,为此身边的人都渐渐疏远和放弃了他。但只有一个人从始至终一直陪伴在他左右,未曾远离,那就是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纳什。纳什与妻子相识于课堂,妻子是纳什的学生,两人因学术相识、相知、相爱,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在纳什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时候,妻子已经怀孕,得知这一消息的妻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悲痛,但妻子没有选择放弃,她坚强的守在丈夫身边,鼓励、引导、帮助丈夫治疗以及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曙光,纳什66岁的时候因其提出的博弈理论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外,他也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病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影片中,纳什具有不畏权威的质疑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他不满足与当时已有的权威理论,认为这些学说由许多瑕疵。因此,他要建立他自己的学术理论。即使被人对他冷嘲热讽,他也不受干扰,尽情徜徉在自己的研究中,小小的事物也能令他联想到数学,一个酒杯、一条领带他都不会放过。周围的人虽然给他带来了许多难以承受的压力,但是他没有因此退缩,他反而激励着自己。因为他有耐心,他不能失败,他努力不懈的继续研究。终于,他发表的博弈论,推翻了150年来牢不可破的经济理论,给世界经济理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勇气与坚持应该使我们毕生所坚持的信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不能违背自己的初心,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也要勇敢前行。

上一篇:法治工作会议主持词下一篇:关于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