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精选11篇)

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篇1

兴隆乡直小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一、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及操作

1、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

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考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形式多样:书面检测、实践活动检测等,要求每次检测都要及时进行单元活动分析、评价、反馈,要和原始资料一起留有记录。

2、表现性评价

包括对课题、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组织和实施、艺术作品的设计等评价,要反映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要求每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材料指导学生用,并认真整理好活动情况的相关材料。

3、课堂观察中的即时性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鼓励、指导、调整、反馈。评价内容主要有学习性、主动性、策略性、方

法性、思维性、想象性、合作性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作出评价记录,双周进行综合评价。

4、完成作业情况评价

实施学生“自定目标,自我评价”,可实施小组评、同学评、教师建议、教师评等。

5、学生成就展示评价

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有教师、同学的建议。

6、档案袋记录

档案袋是学生某方面的作业、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目的的汇集,以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学习的努力、进步与成就。

二、阶段性评价

它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或学年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一般由纸笔测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纸笔测试:主要是命题考试。

实践考核:

语文:由口语交际、朗读、听记、开展社会调查、演讲比赛、办手抄报、写日记等活动进行。

数学:可以有口算、动手操作、说理、调查统计、参观访问、测量、设计等活动进行。

英语可以唱英语歌曲、英语对话、演英语小品、听力等。科学(自然)可以实验操作、实际观察、科学实验、社

会调查、科技制作等思品与生活(社会)可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音乐可以唱歌、乐器演奏、打节奏、指挥、欣赏乐曲等;美术可以作画、刻纸、剪纸、捏橡皮泥、名画欣赏等;体育可以考核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开展的多种活动。

三、特长发展评价

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篇2

一、建立社会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既具有行业性和区域性, 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又具有职业技能性, 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还具有市场适应性, 与劳动力市场联系密切。由此可见, 高等职业教育最为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性[1], 其他一切属性如职业性、生产性、产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大众性、应用性、多元性等, 都是由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正如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 譬如人身中的灵魂,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 就是社会性。”[2]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社会需求约束型教育, 它以社会需求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乃至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都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的涨落和变革;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于行业企业, 其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评价等都不能离开行业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 不能游离于行业企业之外。

评价是指挥棒, 有什么样的评价,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长期以来, 政府评估一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政府是最主要的评估主体, 但质量保障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有时甚至招致各方诟病。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无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只能按照政府的预设轨道运行, 高职院校对政府及其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严重。因此, 必须重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方式, 大力推进社会评价制度建设, 把本该属于社会的质量裁判权归还给社会。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社会、获得生命原动力, 才能根本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迎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二) 社会评价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内部健全的运行机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获得自我发展, 赢得社会承认和支持的过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 走社会化办学之路[3]。社会化是我国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但长期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之下, 以政府为中心、体现政府意志、反映政府需求、为政府服务。而社会作为职业教育参与者、使用者和消费者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略, 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游离于我国社会体系之外, 不能与我国社会形成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同时,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本身发展历程短, 经验积累少, 内部有效的运营机制尚待激活和完善, 社会品牌形象尚未建立, 社会化程度还较低, 因此,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社会办学,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改革评价方式, 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评价制度,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评估。尽管政府评估在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它毕竟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 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背道而驰的。

而社会评价制度的建立则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第一, 它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间的良性竞争, 并在竞争中形成自律机制, 规范办学行为,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二, 它可以有效沟通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联系, 促使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办学的自主权, 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来发展职业教育, 减少工作的盲目性;第三, 它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使高职院校致力于建立本地区的知识经济中心、科学文化辐射中心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为推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第四, 它可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参与度, 为市场资源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可信的标准和参考, 从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办学方向。

二、社会评价制度的构建

根据我国实际, 结合国外经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主要部分:

(一) 认证制度

认证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上发展得比较完善的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认证是指高等教育中, 通过检查或评估, 或二者兼而有之, 使院校或者院校中的专业得到认可, 标明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4]

认证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通过评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并将符合最低质量标准的院校及专业予以公开承认, 以便使学生、投资者及相关利益群体了解其质量情况;协助各院校及专业建立自我改进方案, 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证院校及专业的教育质量;为政府教育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在高职教育领域, 认证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低质量, 并促进高职院校质量的持续改进, 它可分为专业认证、院校认证、对认证机构的认可、元评价等四类。

专业认证是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认证, 可由相关行业协会或认证机构组织实施, 主要考察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及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专业认证能够使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使相关专业保持生命力, 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保护相关专业免受内外不良压力的影响, 有利于各种市场资源对相关专业进行投资, 从而实现高职资源的优化配置。

院校认证是对高职院校的整体评价, 主要是对学校的物质条件、办学目标、经费来源、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办学效益和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院校认证应该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专门的认证机构组织实施, 具有强制性, 认证的结果将影响学校的招生和政府拨款, 因此, 院校认证对各类高职院校影响重大, 属于基础性评价。

对认证机构的认可是为了确保认证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对认证机构的资质、质量及效力进行综合评估。认可活动一般可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它是政府公权力在高职领域的实现, 也是政府意志的间接表达。只有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才有资格对高职院校开展各种认证工作。

元评价是对认证机构作出的评价结论进行复查和抽查, 可由教育部的相关司局组织实施 (如高教司评价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委员会等) , 主要目的就是控制认证机构的道德风险, 奖优罚劣。它对于提高元评价的各项指标质量、确立原评价的信用度、规范认证机构的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排行制度

所谓排行制度就是由第三方机构按预设的指标对高等学校进行排名。它是高校评价手段之一, 是高校竞争力的适度反映, 也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力量的一种体现。最早的大学排行可以追溯到1983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全美本科院校进行排名。之后, 世界各国纷纷效仿,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副刊》的世界大学排行、加拿大《麦克林杂志》的加拿大大学排行、日本《钻石杂志》的日本大学排行等。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大学排行起步较晚,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大学评价》、网大大学排行、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等。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排行可以为民众提供高职院校信息咨询,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高职院校, 可以对高职院校进行社会监督, 调节教育资源的配置, 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 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排行可以分为媒体排行、学术咨询机构排行两类。

媒体排行主要是由热心高等职业教育、关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教育网站等相关新闻媒体单位, 通过新闻报道、社会抽样调查、人物专访、院校风采、专业介绍等形式, 对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的高职院校作出排名。媒体排行没有强制力, 但它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晴雨表, 能够比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和大众的心理, 能够把高职领域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传播开来, 并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 从而对高职教育质量现象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因此, 它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学术咨询机构排行主要由一些非营利性教育研究机构定期进行。这些机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 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和权重,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搜集数据, 最后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学术咨询机构排行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系统性等特点, 其结论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接受。同时, 它还能使每所高职院校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并找出自己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差距, 让高职院校产生压力和危机感。因此, 它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影响很大。

三、社会评价制度的推进策略

(一)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评价制度的推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紧密相连的, 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 就没有社会评价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谓政府职能的转变, 就是要让政府从过去直接进行社会活动的领域中退出来, 着力于加强公共领域的管理和服务。

然而, 我国还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 各级政府还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思维, 过多地参与和干预许多具体的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管理方面, 我国还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政府拥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决策和管理的最大权力, 且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推行, 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诉求则难以充分表达。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成熟, 我国社会力量也不断发展与壮大, 其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决策和管理的诉求也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改变角色定位, 让渡权力空间, 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即政府只能充当“掌舵人”的角色, 从宏观上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方向, 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法规上,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并逐步改变政府主导甚至包揽质量评价的现状, 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推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

(二) 坚持职业教育社会性, 办社会的职业教育

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以及日本的企业内培训模式。虽然这三种模式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它们的形成过程却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 即都是从工厂制度内部内生出来的, 都始于企业界自身的需求, 其发展所遵循的是内生模式, 是“社会的职业教育”。而我国职业教育则是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 基本上是政府设计、生产和控制的产物, 是基于政府而不是企业界的价值认识发展起来的, 其发展所遵循的是设计模式, 是“政府的职业教育”[1]。

应该说, 政府深度介入职业教育, 能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效。但这也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不足和难以弥补的缺陷, 即我国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缺乏企业界支持的完全学校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机构也自然成为政府的附庸, 职业院校只要尽量满足政府的要求就能获得更多的职教资源, 而无须去关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需求。这就是我国职业教育为什么总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缺乏维系生命的社会之根、社会性和社会功能都不强的主要原因, 这也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为什么提倡了很多年, 至今却还是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因此, 只有积极转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坚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 建立起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血肉联系, 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推行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

(三) 建立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评价中介组织

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是社会评价制度的运作主体。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是社会评价制度成熟的主要标志, 其主要特点是多元、独立、专业。

“多元”是指既要有综合的评价组织也要有专项的评价组织, 并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网络, 充分发挥各种评价组织的综合和互补效应。评价组织多元化才能使组织体系更稳定, 社会评价更科学;“独立”是指社会评价组织不能依附于政府和学校, 要独立自主地进行评价活动。评价组织独立性才能使评价更客观、更公正;“专业”是指社会评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 需要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组织的成员应由各领域的专家优化组合而成, 以保证社会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我国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大多是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发展起来的, 多元性不够, 独立性较弱, 依附性较强, 因而它们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科学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暂时还不能被各方面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5]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93-97.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179-180.

[3]马培安.职业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10:15.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实施初探 篇3

关键词: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全员共同进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以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教学的主流精神已从单纯地关注知识、能力等问题转向对个性发展、个性教育的关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亦顺理成章地确立了。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的融合

教师作为个人来说都有某种独特的需求,进入学校工作后,一方面要适应学校环境,又要工作上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还要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如何将教师个人的需求和学校的需求融合在一起是一门艺术。实现学校的需求不仅要依靠组织的力量,而且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或积极性,尤其要依靠全体教师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在实现学校需求的时候,必须兼顾教师个人的需求。实践证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促进教师需求与学校需求融合的一种策略。它在实现学校需求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师个人的需求,并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校的需求,然后让教师享有充分的工作自由,从而加强了广大教师的凝聚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促进“机械性组织”和“有机性组织”的融合

在人性假设理论中,x理论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厌恶工作,需要用惩罚的手段进行组织和管理;Y理论认为,人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是能够自行履行职责和自我控制的,需要以引导的方法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此理论设计了两种管理方式:“机械性组织”和“有机性组织”。“机械性组织”强调职责明确,纵向联系为主,内部强化监控系统,只能适应稳定的形势和等级森严的管理结构。“有机性组织”重视人的因素,把人看作有进取性的人,注重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这种组织以横向联系为主,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形势和新的环境,能根据特殊问题的需求进行改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这种极端的管理方式,大多数组织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管理的需要,采用折衷的管理方式。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这种折衷趋势的具体体现,它将有助于学校管理者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采用更加合理的、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管理方式变化的原因。

(三)促进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的融合

学校氛围是一所学校拥有的独特文化和环境,它是由学校的历史、校风、领导风格、教师的价值观等因素决定的。教师心态是教师对学校管理方式的一种反映倾向。实践证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通过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缩小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之间差距的有力措施。它不仅加速了教师心态适应学校氛围的过程,而且也努力营造出适应教师心态的学校氛围。

(四)促进教师的现实表现和教师的未来发展的融合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作为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制度,它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更加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评价教师的现实表现,以此帮助教师克服缺点,改进工作,取得进步。同时引导教师制定计划,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不对教师的现实表现进行评价,教师未来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而不对教师的未来发展加以关注,对教师现实表现的评价就失去了目标。仅仅对教师的现实表现进行评价,而不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显然有失偏颇;仅仅以学生成绩的好坏去评价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更是一种片面的做法。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实施的原则

1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原则。全员评价是指评价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少数不称职的教师,即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都要接受评价。全面评价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二是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全面掌握评价信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评价者广泛地、充分地、全面地占有评价信息,尽可能拓宽获得评价信息的渠道。获得评价信息的来源越广泛、越多样,占有的评价信息就越丰富、越充实,教师评价的结论就越准确。

2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通过教师评价最终能够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关键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程度,取决于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开诚布公的程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非常注重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内与校外之间的沟通,鼓励全体师生员工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强调评价双方的相互信任,评价过程的双向性和评价氛围的和谐性。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员工都获得进步和提高。

3导向性和主体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未来,不以奖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规范,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实现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求。主体性强调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坚持和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

4群体参照与个体增值的原则。教师评价不仅要进行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获得教师个体在教师群体中相对水平的信息,更要关注教师个体的发展历程,使用增值性评价,使教师看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感知到专业发展的变化。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实施的策略

1无奖惩策略。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使教师多产生怀疑、担心、惧怕、憎恨的心理,有时甚至出现公开抵制行为,其结果不仅背离了教师评价的初衷,而且影响了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不与教师的奖惩制度挂钩,不与教师的晋级、降级、加薪等挂钩,不能作为奖励和惩罚教师的机制,而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的一种手段,减轻教师因为评价结果带来的奖惩压力。

2保密性策略。在发展性评价中,教师评价报告等有关材料要注意保密,非经本人同意不能对外泄露。保密性策略是保证教师在评价中能够开诚布公和直率配合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评价报告材料应由职能部门专人保管,认真落实保密措施,只能按不同层级进行查阅,严防泄密。

3评价面谈策略。评价面谈是在评价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总结,交流得失,进而确定未来发展目标的一种策略,也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面谈可以使教师反思教学,总结成败,增强参与意识,感情得到宣泄,消除疑虑和孤独感。学校通过评价面谈,可以了解教师工作的最新信息,发现教师的工作成就和才干,感受教师的辛勤劳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4诊断策略。发展性教师评价通过全面对教师评估,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风格、教学能力乃至个人素质等方面给出一个综合的水平态势,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工作和个人专业发展的成绩和不足(或优点和缺点),为今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个人专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篇4

一、科任教师要认真学习《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和《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掌握评价指导思想,观点内容,掌握评价方法、结果表达、结果使用等,要及时、恰当、准确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二、科任教师要每天关注所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解决他们在学习方面遇到问题和困难,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科任教师评价由班主任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组织实施,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材料要及时上报班主任老师;延迟上报的,按学校教师考核条例予以处罚,每次扣1分。

四、科任教师要严格遵守评价工作诚信制度,充分认识到诚信制度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关键。参与评价的科任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恪守诚信原则。

五、科任教师本人要认真填写《班主任评价手册》和《科任教师评价手册》中的相关附表,不得由他人替代,并在评价表上签字盖章。对填写不认真、不能及时完成的每次扣2分;由他人替代的,每次扣6分。

六、科任教师(每班指定5人)要协助班主任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每学期末科任教师要协助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整理和展示,学校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对在评比过程的A类班级科任教师加2分,B类班级加1分,D类班级扣2分。

七、科任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掌握原始记录和实证,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严肃、认真、准确、合理、客观、公平、公正,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在给予必要纪律处分的同时,扣10分,三年内不得晋级和参加评优、评模。

八、评价工作与科任教师的量化考核、津贴发放、奖金分配挂钩,作为教师晋级晋职、职称评聘、评先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颁发证书和奖品。班级综合素质评价月检查中达到学年平均分,为合格。每超1分或每低1分都要与相应的班主任津贴发放挂钩。

九、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态度消极、敷衍了事、质量差、信度低的科任教师,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一票否决,考核定为不合格,扣10分,取消年终奖,并取消评比、评模晋级的资格。

学生评价奖励制度 篇5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小学生也已不是过去的小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对于学业的“敬业”精神也明显逊色于过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不断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不断开展,使得教师成功驾驭学生越来越变得富有挑战性。建立起一套有效、长效、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需要。

一次探索——红、黄、绿卡评价激励机制

一朵小红花,一颗五角星,一个大苹果„„曾经成了多少儿童津津乐道的话题,梦以求的目标。但小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这种低段式的激励虽然在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吸引力、新鲜感、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中高年级小学生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激励机制,以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知识的变化。而对教师,尤其是非班主任老师(学生一般是比较听班主任的话)更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某校在德育教育中采用红、黄、绿卡奖励制度,深受其启发,于是把这项奖励制度移植到学生的学习奖励上。红、黄、绿卡奖励办法基本体现在下面“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上。

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教育孩子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共同心愿。孩子能不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关键在平时的每一天学习,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每位家长要切实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给孩子的学习以更多的关心、鼓励。必要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都是不可少的。下面是一位家长的家庭教育奖励协定,也许对各位家长有一定的启发各和参考作用。家庭教育奖励协定:

为了搞好孩子的学习,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特制订本奖励协定,希全家共同遵守。

一、孩子在校要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认真听,积极举手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回家后要先做作业再去玩。

二、根据班级数学老师制订的红卡、黄卡、绿卡奖励制度(详见下面),鼓励孩子多得奖励。

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红卡:

1.单元测验成绩100分或全班第一名; 2.每周作业全部正确100分;

3.连续3周保持作业字迹认真、工整; 4.连续2周上课纪律全优。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黄卡:

1.单元测验成绩95分以上; 2.每周作竞赛获得升级资格的;

3.连续2周保持作业字迹认真、工整; 4.一周上课纪律全优;

5.一周作业全部按时完成; 6.在某一方面表现显著的。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绿卡:

1.单元测验成绩90分以上;

2.每周作业竞赛班级前10名;

3.一周保持作业字迹认真、工整; 4.连续3天上课纪律全优;

5.两天作业全部按时完成; 6.在某一方面进步显著的。

三、根据孩子在校取得的成绩,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办法如下:

1.每周一小奖。根据孩子每周的获奖数,及时给予总结,好的鼓励,不足的指出改正。并根据红3黄2绿1的比例给孩子添置些学习用品或发给零化钱由孩子储存起来。

2.每月一中奖。

总结孩子一个月的学习,根据孩子一个月的获奖数,及时给予总结,好的表扬鼓励,不足的批评教育。并根据红3黄2绿1的比例以一个月的累计数量,奖励孩子图书若干本,或有益的玩具几件,或带孩子去公园玩一次,或上一次肯德基店。

3.期末一大奖。

总结孩子一个学期的学习,根据孩子一个学期的获奖数,给予认真的总结,好的继续表扬鼓励,不足的批评教育。并根据红5黄4绿3的比例以一个学期红、黄、绿卡的累计数量,奖励孩子外出旅游一次,或大型学习用具一件,春节增加押岁钱等。

慧明小学学生评价制度 篇6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弘扬正气,特制订慧明小学学生评价制度如下:

1、学生评价由德育评价、课堂行为评价、作业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分定性和定量评价;

2、评价时间分学期末评价及平时评价,各班级应重视平时评价工作,将平时评价结果纳入学期末评价中;

3、学生评价形式应结合各班级及学生年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4、学生评价结果及过程应向学生公开,并形成班级评价方案,形成长效机制;

5、学生评价应坚持正面引导,以鼓励为主;

6、重视学生的课堂行为评价和作业评价,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次数及质量、作业优秀次数及书写质量纳入评价范围;

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篇7

农村学生辍学率高一直是社会、政府, 包括教育工作者所忧心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 结合城市学校的一些做法,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从教师自身因素入手,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校教育的魅力为目的, 改变单一的学生评价制度, 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感受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尝试。

2 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 课堂教学评价。为了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也是为了督促教师进行随时随地的评价, 我们设计了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表, 不仅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观察学生是否敢于提问题、大胆尝试与验证, 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是否清晰、学习活动是否有计划等情况。见表1。

表2一学期冯关情况跟踪表

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要, 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设计的综合测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 学科教学评价。《第四阶段教育评价》一书中这样的论述:“关注评价过程, 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沟通与理解, 以使评价获取最大效益”, 所以, 在这一阶段我们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使被评价者获取最大的效益。我们主要采用学科能力测评法, 借助于图表对学生每一次作业情况、某一项能力训练情况、一阶段的成绩情况用图示法进行隐性测评, 跟踪进行, 最后形成学生在此阶段的曲线图, 根据图示情况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诊断、总结, 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发展情况更加明了, 也使下一步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为此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表, 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如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态度与方法 (勤动脑敢发言、善交流爱合作、能自主会质疑) 、作业 (平日作业、实践作业) 、单元闯关、学科活动参与情况等。表2是闯关情况跟踪表。

第三,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是新课改评价的最终目标。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实现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的转变、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的转变, 《纲要》中也指出:“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 也要关注个

(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动手能力和自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班组互评:以班组为单位, 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诚实守信、个人道德修养、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见表3) 。

(2) 家长评价:从学生在家庭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一致性、自理能力、学习的自觉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见表4) 。

(3) 班主任评价: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性、学习态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比如有的班任这样评价:你既有白鸽的端庄文静, 也有马驹的热烈奔放;既有课堂上的冥思苦想、积极发言, 又有课间十分钟的活泼开朗、活蹦乱跳, 更有从不间断、一丝不苟为同学的满意服务。如果你能和课外书交上朋友, 课外多读多看多写的话, 相信你的写作能力也会变得更出色!

(4) 学期评价:教师综合学生一学期的表现,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品质的评定。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和独创性、动手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平时测验成绩和学科特长等方面;学习品质主要包括: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评语总结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身情况, 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变得越来越自觉, 学习越来越认真, 发言越来越积极, 作业也越来越清晰。特别是你的背诵能力, 已越来越强, 再也见不到你留在办公室背诵课文的人影了。如果在新学期里, 你能更积极地思索问题, 更踊跃地举手发言, 加倍付出努力的话, 你定会远远超过许多同学, 进步得更快。

(5) 创新实践能力评价:我们采用各学科课外积累评价, 如语文学科的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数学学科的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故事;生物课的科学夹等;能力实战评价, 有纸笔测试的方法, 如:各学科的知识竞赛;又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 如;英语组的课本剧表演赛、数学组的教具模型制作赛、语文组的板报设计赛、各班级特色各异的班级文化巡礼等。

3 实施结果

综合测评从多角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测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的联系, 体现了教育社会化的特点。

图表的介入使评价点更加全面, 评价的内容更加规范, 也为评价教师提供了方便, 使评价得以快速有效的实施, 当然, 它也存在着它的弊端, 我们会继续努力, 继续钻研使它日臻完美。只要学生不再觉得学校是没有意思的地方, 老师不再是简单教学方式的执行者, 学校变成一个百花园, 在这里任何一个花朵都有它的生长空间, 那所有的教师都会乐此不疲的!

摘要:图表的介入使评价点更加全面, 评价的内容更加规范, 也为评价教师提供了方便, 使评价得以快速有效的实施。

实施发展性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篇8

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建立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且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中仍存在一些误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首先,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考查;

其次,被评价的主体仍多处于被动的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再次,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常泯灭学生的积极性。

二、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

1.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在现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实施课程标准的需要。语文及其他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评价的目的、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等进行了阐述,强调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效应,促进学生发展。

3.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而实施发展性评价又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每个教师都必须努力探讨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艺术,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向上的引导,在评价中发挥教育的激励作用。

三、发展性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1.发挥发展性评价的针对效应

评价要从单一的藩篱解脱出来,走向更为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人格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作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

一般说来,我们对优秀生的赞誉要和鞭策相结合,对中等生要多予肯定、鼓励,而对后进生更强调宽容、期待,给他们更多可发展空间。

2.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效应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一直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是以一种权威的方式而存在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态,与家长相比,学生更重视教师的印象与评价,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优势,更多的从积极的方面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并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予以充分的肯定,给学生更多积极的鼓励,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战。

3.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期待效应

大家熟知的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一种期待效应,他在一所学校所进行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所拿出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其实是罗森塔尔撒的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是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其实就是一种期待效应,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格外有一种期待,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家长或教育者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赏识时,孩子受到激励和赏识后,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取得好成绩。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期待效应,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给学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引导效应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事实证明科学地、有侧重地、有预见性地积极评价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与才华,会让学生备感鼓舞,并且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教育效应,引导学生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会让我们的教育过程更加充满活力,也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具魅力。

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评价制度 篇9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规范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评价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要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评价目标,指标体系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提高。

二、通过评价能使学生找到和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通过评价及时获得教育结果,教育过程的信息,可以及时强化,及时调节,及时矫正。

四、通过评价达到比较,区分,使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习惯等级。

五、评价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种思想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评价的指标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评价(符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纲要》,学校制定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

七、评价要体现动态性(注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形成性评价在日常工作中要常常进行,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改进;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进行道德价值判断)。

八、评价要体现主体性(评价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使评价过程成为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九、评价过程要符合科学性(整个评价过程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辅助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3.学生品学评价考核制度 篇10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改革,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4、动态生成性原则。

评价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评价可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特点,根据校本实际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实化过程,凸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达成。

5、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基本内容、标准、结果呈现方式。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品德行为、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等五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要素、关键表现提示等。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包括两部分:

一是等级评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呈现。

二是综合性评语。由自评、互评、师评三个内容组成。自评:记录一学年中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绩;互评:记录自己最信任的同学或同龄朋友的希望与祝愿;师评:记录班主任或你最欣赏、信任的老师对自己一学年的评价。

四、评价操作程序与方法。

1、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班级为单位,要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整个评价重视过程,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每期评价记载表来呈现。

2、学生综合素质期评价要依据年段具体行为目标达成情况,在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等意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记载完成,但每次评价结果必须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签字认可。

3、学生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由班主任依据期评情况,分析学生发展状况,给予客观评定。

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篇11

一、明确评价目标,转变评价观念

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其核心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终身受用。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年段制订了“五自行为习惯”的各阶段实施要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评价方式为多元、多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改变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一)评价内容达到“三统一”。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统一,构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标体系,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二)评价过程达到“五个兼顾”

1. 育人与育德兼顾

在实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中,我们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同时将学生的德育训练落实其中。我们把“五自行为习惯”的内容细化为若干项目。对知识性的评价我们采用开发学习潜能的系列评价。

2. 书面与口头兼顾

传统的评价只以考试结果作为唯一标尺评价学生,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分数的奴隶。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我们把笔试、口试、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如语文学科的评价,除了给学生笔试检测外,我们还设计了朗读、言语交际、情境会话、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检测。

3. 集中与分散兼顾

在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中,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又能保障评价的公正性。一方面我们试行把平时考查与期终形成性检测相结合,增加平时考查在学科总评中的权重。把情感因素与知识要求的考查结合起来。如课堂学习参与(是否积极发言、发言的质量、同伴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效果等)列入考查评价内容;另一方面减少检测的次数,把单方面的技能检测放在平时,如朗读、识字、口算、单词记忆等,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把学生引到“注重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学习方式上来。

4. 学校与家庭兼顾

评价的多样性、多维性决定评价的实施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和教师,还应向社会、家庭延伸。我们把学校制定的“五自行为习惯”评价表发给家长,让家长参与评价,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

5. 自评与他评兼顾

他评与自评是我们采取的两种主要方法。他人评价包括师评生、生评生、家长评学生、家长评老师等方式。实践证明:生生互评、家长评、学生自评等最能展示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一个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往往也认识了自己。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在家的表现是否一致,要靠家长的评价来实现;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是科学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鼓励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表现,确定新的努力方向,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三、发挥评价的多维功能,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动发展

(1)从学的需要出发,尝试学生作业改革。过去学生作业单调机械,形式单一,强调分数,忽视实践,注重强制性,没有自主性。教师对作业的评价也是統一的评价标准,作业本上没有学生的个性反映,只有枯燥的分数。为此,我们试行了层次型、自主型、实践型、养成型、信息型等五种类型的作业改革,鼓励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如信息型作业是为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而设计的。这种作业,学生可通过网上交流、网上阅读、网上查阅等方式,有目的获取知识。教师通过集中展示、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

(2)从情感培养的需要出发,进行学生评语改革。评语是教师对学生操行的综合评价。准确、生动的评语像一缕阳光,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以往的评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为此,我们进行了评语改革尝试,要求老师用准确、生动、富有真情的评语激励学生奋发进取。教师更新评语观念,改变人称,采用儿童化语言,营造一种交心谈心的氛围,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站在鼓励、希望的角度评价不足之处,给学生以希望和激励。实践证明,这样的评语改革起到了内化学生心灵的作用,是一种等级性的模糊评价。从教师的描述性评价中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分析自己、教育自己、激励自己,有效增进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促进了师生情感的和谐发展。

(3)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变分数评价为能力评价。我们所进行的学科成绩评价取消了百分制,采用等级评语制。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需要出发配套进行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我们提出注意基础知识、强化能力训练、全面综合评价的指导思想。在考试内容上,将各年级的认知目标告知学生及家长,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改革遵循了学生的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学生家长按照认同的目标去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需求。

(4)建立评价档案,展示发展轨迹。广泛使用“主动发展成长档案袋”是我们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做法,旨在让教师、家长、学生都来了解学生发展成长的轨迹。语文科的“主动发展成长档案袋”内有“快乐读书”篇目与字数统计表、好词好句摘录、“我的手抄报”“我最满意的书法作品”“我编的故事”、最满意的作文、“我的演讲录音”“我最满意的测试成绩”等。数学科有“数学日记”、我遇到的生活中的数学、编数学情境应用题、“我得出的解题策略”“我的数学小论文”等。英语科有“单词大王速记表”、我的小红花、英语小作文、单词过关成绩表等。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我参加的实践活动”、环保行动、在家劳动记录、“我的值周记录”等。美术科、音乐科、信息技术课和科学自然课也都建立了反映学生成长的记录袋。我们将这些档案记录以班为单位主办展览,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发展。

上一篇:贵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下一篇:麻醉科主治医师岗位职责